缅甸华人为何放弃“汉族”身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5:21:57
这批华人在1991年被缅甸当局特批成为“勐稳族”;如今则集体以“缅族”身份入籍,成为“百分百”缅甸公民。

缅甸身份证有多种,持有粉色身份证的人才是“真正的缅甸公民”
缅甸移民局近日在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通告,批准缅甸掸邦北部大勐稳(Tarmoenye)的几万名世代保持汉族的习俗的华人,以“缅族”身份加入缅甸籍。这一“弃汉改缅”之举,引起了不少非议,被部分国内网民指责为“数典忘祖”。
如果了解华人在缅甸的历史遭遇及现实境况,大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非议了。
缅甸朝野对华人心存成见,有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政治原因

历史原因:国军残部入缅、1965年排华事件等,让缅甸对华侨心存芥蒂

1950年2月,李弥率领的国军残部从云南退入缅甸,在内忧外困时,依靠当地华侨的捐款生存下来。缅甸政府为此逐户搜查华侨,以私藏武器为名,逮捕了一批华侨。后来李弥为图发展,还同反对缅甸政府的克伦军,以及掸邦土司有过合作,缅甸甚至出动国防军进攻李弥所部。迫于国际压力,李弥所部才于1954年、1961年先后撤回台湾。这支国军的活动,是导致缅甸政府防范华侨的第一个历史原因。①
及至“文革”爆发,缅甸不少亲大陆的华侨学生不顾禁令,佩戴毛泽东像章。奈温领导的军政府为转移民众对当局的不满,借机煽动民众“反华”,酿成1967年“6.26”排华事件。同时由于缅共支持华侨,更使缅甸政府憎恶华侨。受事件影响,大批华侨离开缅甸,留下的人则在语言、服装、风俗习惯等方面加速向当地同化,并尽可能入籍缅甸。②
军事原因:缅共问题,一度使缅甸军政府对中国、华侨极不信任

中缅至1971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缅甸高层对中国依旧充满不信任。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对缅共的平叛战争视为“反对外来入侵者及其代理人的战争”。缅甸的丹顶准将即在回忆录说,“因为得到某个邻国的掩护,我们面对的叛乱者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任何帮助,包括人力、武器、军事训练,以及战场指挥的顾问。”③在这种两国关系下,华侨依旧还是被猜忌的对象。
经济原因:1988年后,华人经济地位上升,缅族人因落差而心生怨念

进入80年代,缅共失势,中缅关系得到根本改善。缅甸新军政府这时由于受到西方制裁,在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后,只能向中国靠拢,加大对华贸易。以云南籍、福建籍为主的华人借助语言等优势,主导了中缅边境贸易,经济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至有缅族学者说,“中国人对曼德勒和缅甸北部的控制, 事实上是在重复殖民时期英国人殖民缅甸的经济后果”。④90年代以后, 华人经济在缅甸私营经济中, 已和缅甸人、印度人持平,各占1/3左右。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就有约100万来自云南等地的非法移民,约占总人口的30%,因此有人说,“过去只有第80大街是唐人街,现在几乎曼得勒都是唐人街了。”这种贫富差距,以及华人数量的增多,都加大了缅甸民间对华人的不满。
政治原因:民主化后,民众不满缅甸军政府的外交政策,迁怒于中资项目和华人

缅甸实现民主化后,民选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开放私营媒体和自由结社。缅甸媒体第一次对政府政策发出批评,即针对中缅合作的密松水电站,指其破坏环境,使该项目被迫搁置。这并非一个孤立事件,由于中国对缅甸的210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油气、矿产等能源领域,给缅甸人造成了如下印象:大量征地、移民,让一些缅甸农民失去土地;缅甸生态被破坏,获得的资源、电力却大量输往中国,以及怀疑中国企业大肆贿赂缅甸官员,滋生了腐败。⑤
另外,新成立的很多政党、社团也严重受西方影响,对中国抱有成见,认为1988年后,“中国是缅甸军政府最重要的支持者,所以部分民众把中国政府等同于军政府,把对军政府的不满转嫁到中国头上”。在一些缅甸在野党看来,军政府签订的项目,都是暗箱操作,要求“搞掉中国与缅甸前军政府签订的所有合同项目”。在这种舆论引导,缅甸民众愈发“反华”,对华人、华侨自然不会有太多善意。⑥

云南人常常去的佛寺,同时融合了会馆,地处于曼德勒市
自60年代至今,缅甸长期用法律政策限制华人成为“百分百公民”

华人在政治上是二等公民,没有被选举权,不能合法成立社团

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缅甸政府和民间的这种“反华”情绪。如对缅甸华侨问题,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1985年访缅时承认,“中缅关系曾经一度受到我国内部问题的波及”,重申“文革”前的侨务政策,“鼓励侨胞自愿加入所在国国籍”,那么凡是入籍缅甸的华侨,“就是缅甸公民,应该效忠缅甸,尽到缅甸公民的职责”。⑦到1988年奈温倒台时,官方统计的80多万华侨大多数都已入籍,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只还有73272 人。
虽然华侨获得了缅甸国籍,成为缅甸公民,但并不能享受和原住民一样的权利。1982年颁布的《缅甸公民法》,将缅甸公民分为“真正的缅甸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三类。其中客籍公民指的是“在独立前移居缅甸,根据1948年颁布的法律申请过入籍,并符合该法律规定的条件者”;而归化公民指此前没有申请过入籍者。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他们本身及其儿子和孙子三代人保持安分守己”,才有可能成为拥有完全公民权利的“真正的缅甸公民”。⑧此后缅甸政权几经变更,但这一公民法被一直沿用。1989年缅甸使用的新身份证有粉色、蓝色和绿色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公民类型。
在缅甸,对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最大的不公表现在政治权利上,他们只有议会选举权,而没有被选举权,不能出任议员及高级公务员。同时,印度人和华人不被包括在缅甸政府承认的135个少数民族内,公民权利被进一步压缩。如缅甸2008年宪法规定,占缅甸人口总数千分之一以上的少数民族,可推选一名代表到省、邦议会中,而华人无此权利。华人成立社团也被严格限制,只能用“寺庙”的名义申请,因此很多缅甸华人的同乡会等对外称凤山寺、武帝庙、财神庙等。⑨
华人在经济上也没有安全保障,随时可能被剥夺财产

数十年来,缅甸一旦在经济政策上有变化,华人也往往首当其冲。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缅甸政府实行国有化政策,华人主要经营的碾米业、针织业、制油业、制帽业、香烟业等都受到很大打击;仰光广东大街上有数百家华人开的商店,有数千人从业的摊档,都被收归国有;90%以上华侨所有的酒楼、饭店,被禁止继续经营;有298所华人学校被收归国有,上千名中国教师被解雇;华侨律师、医生也被禁止营业。
后来缅甸放开私营经济,华人依旧面临朝不保夕的困境。1979年,很多华人经营的土产店和土产交易所收到通知,说他们虽然是缅甸公民,但不是三代正统缅族,拒绝给他们更新执照,要求下个月起停业。后来在联合国,以及中国驻缅大使的干预下,缅甸政府才取消了这个强制措施。⑩
缅甸对华人的歧视是毫不隐晦的。在奈温看来,那些离开缅甸后,并没有回国的印度人和华人,在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地,会和留缅的亲属“互相串通,非法偷运我国商品出镜,搞走私活动”。因为知道“他们有这种唯利是图的毛病”,所以“不能让他们留在能左右国家命运的机构里”“不能允许他们成为百分之百公民”,只能给印侨、华侨谋生的基本权利。
综而言之,自50年代至今,华人、华侨在缅甸长期处境艰难。惟有通过改变身份,才有可能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让经济利益有所保障。这也是大勐稳华人选择以“缅族”身份入籍的核心原因。

汶川地震后,缅甸华人踊跃捐款
注释
①覃怡辉:《李弥部队退入缅甸期间(1950—1954)所引起的几项国际事件》,(台)《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14卷第4期;②范宏伟:《1967年缅甸“6.26”排华事件与缅华社会研究》,(台)《台湾东南亚学刊》第3卷第2期;③(缅)敏辛:《缅甸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中国人在当代缅甸文化和媒体中的形象》,《南洋资料译丛》2014年第4期;④范宏伟:《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及其前景》,《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⑤宋清润:《当前缅甸对华认知分析》,《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6期;⑥闫德华:《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云南大学2015年;⑦范宏伟:《愈合的中缅关系:1972-1988年》,《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⑧(缅)吴奈温:《缅甸政府对非原住民的政策》,《世界民族》1985年第5期;⑨范宏伟:《浅析缅甸华人的公民资格问题》,《世界民族》2012年第3期;⑩林锡星:《奈温政权与现政权下缅甸华人经济比较》,《世界民族》2000年第1期。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476.html这批华人在1991年被缅甸当局特批成为“勐稳族”;如今则集体以“缅族”身份入籍,成为“百分百”缅甸公民。

缅甸身份证有多种,持有粉色身份证的人才是“真正的缅甸公民”
缅甸移民局近日在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通告,批准缅甸掸邦北部大勐稳(Tarmoenye)的几万名世代保持汉族的习俗的华人,以“缅族”身份加入缅甸籍。这一“弃汉改缅”之举,引起了不少非议,被部分国内网民指责为“数典忘祖”。
如果了解华人在缅甸的历史遭遇及现实境况,大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非议了。
缅甸朝野对华人心存成见,有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政治原因

历史原因:国军残部入缅、1965年排华事件等,让缅甸对华侨心存芥蒂

1950年2月,李弥率领的国军残部从云南退入缅甸,在内忧外困时,依靠当地华侨的捐款生存下来。缅甸政府为此逐户搜查华侨,以私藏武器为名,逮捕了一批华侨。后来李弥为图发展,还同反对缅甸政府的克伦军,以及掸邦土司有过合作,缅甸甚至出动国防军进攻李弥所部。迫于国际压力,李弥所部才于1954年、1961年先后撤回台湾。这支国军的活动,是导致缅甸政府防范华侨的第一个历史原因。①
及至“文革”爆发,缅甸不少亲大陆的华侨学生不顾禁令,佩戴毛泽东像章。奈温领导的军政府为转移民众对当局的不满,借机煽动民众“反华”,酿成1967年“6.26”排华事件。同时由于缅共支持华侨,更使缅甸政府憎恶华侨。受事件影响,大批华侨离开缅甸,留下的人则在语言、服装、风俗习惯等方面加速向当地同化,并尽可能入籍缅甸。②
军事原因:缅共问题,一度使缅甸军政府对中国、华侨极不信任

中缅至1971年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缅甸高层对中国依旧充满不信任。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对缅共的平叛战争视为“反对外来入侵者及其代理人的战争”。缅甸的丹顶准将即在回忆录说,“因为得到某个邻国的掩护,我们面对的叛乱者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任何帮助,包括人力、武器、军事训练,以及战场指挥的顾问。”③在这种两国关系下,华侨依旧还是被猜忌的对象。
经济原因:1988年后,华人经济地位上升,缅族人因落差而心生怨念

进入80年代,缅共失势,中缅关系得到根本改善。缅甸新军政府这时由于受到西方制裁,在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后,只能向中国靠拢,加大对华贸易。以云南籍、福建籍为主的华人借助语言等优势,主导了中缅边境贸易,经济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至有缅族学者说,“中国人对曼德勒和缅甸北部的控制, 事实上是在重复殖民时期英国人殖民缅甸的经济后果”。④90年代以后, 华人经济在缅甸私营经济中, 已和缅甸人、印度人持平,各占1/3左右。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就有约100万来自云南等地的非法移民,约占总人口的30%,因此有人说,“过去只有第80大街是唐人街,现在几乎曼得勒都是唐人街了。”这种贫富差距,以及华人数量的增多,都加大了缅甸民间对华人的不满。
政治原因:民主化后,民众不满缅甸军政府的外交政策,迁怒于中资项目和华人

缅甸实现民主化后,民选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开放私营媒体和自由结社。缅甸媒体第一次对政府政策发出批评,即针对中缅合作的密松水电站,指其破坏环境,使该项目被迫搁置。这并非一个孤立事件,由于中国对缅甸的210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油气、矿产等能源领域,给缅甸人造成了如下印象:大量征地、移民,让一些缅甸农民失去土地;缅甸生态被破坏,获得的资源、电力却大量输往中国,以及怀疑中国企业大肆贿赂缅甸官员,滋生了腐败。⑤
另外,新成立的很多政党、社团也严重受西方影响,对中国抱有成见,认为1988年后,“中国是缅甸军政府最重要的支持者,所以部分民众把中国政府等同于军政府,把对军政府的不满转嫁到中国头上”。在一些缅甸在野党看来,军政府签订的项目,都是暗箱操作,要求“搞掉中国与缅甸前军政府签订的所有合同项目”。在这种舆论引导,缅甸民众愈发“反华”,对华人、华侨自然不会有太多善意。⑥

云南人常常去的佛寺,同时融合了会馆,地处于曼德勒市
自60年代至今,缅甸长期用法律政策限制华人成为“百分百公民”

华人在政治上是二等公民,没有被选举权,不能合法成立社团

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缅甸政府和民间的这种“反华”情绪。如对缅甸华侨问题,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1985年访缅时承认,“中缅关系曾经一度受到我国内部问题的波及”,重申“文革”前的侨务政策,“鼓励侨胞自愿加入所在国国籍”,那么凡是入籍缅甸的华侨,“就是缅甸公民,应该效忠缅甸,尽到缅甸公民的职责”。⑦到1988年奈温倒台时,官方统计的80多万华侨大多数都已入籍,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只还有73272 人。
虽然华侨获得了缅甸国籍,成为缅甸公民,但并不能享受和原住民一样的权利。1982年颁布的《缅甸公民法》,将缅甸公民分为“真正的缅甸公民”、“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三类。其中客籍公民指的是“在独立前移居缅甸,根据1948年颁布的法律申请过入籍,并符合该法律规定的条件者”;而归化公民指此前没有申请过入籍者。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他们本身及其儿子和孙子三代人保持安分守己”,才有可能成为拥有完全公民权利的“真正的缅甸公民”。⑧此后缅甸政权几经变更,但这一公民法被一直沿用。1989年缅甸使用的新身份证有粉色、蓝色和绿色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公民类型。
在缅甸,对客籍公民和归化公民最大的不公表现在政治权利上,他们只有议会选举权,而没有被选举权,不能出任议员及高级公务员。同时,印度人和华人不被包括在缅甸政府承认的135个少数民族内,公民权利被进一步压缩。如缅甸2008年宪法规定,占缅甸人口总数千分之一以上的少数民族,可推选一名代表到省、邦议会中,而华人无此权利。华人成立社团也被严格限制,只能用“寺庙”的名义申请,因此很多缅甸华人的同乡会等对外称凤山寺、武帝庙、财神庙等。⑨
华人在经济上也没有安全保障,随时可能被剥夺财产

数十年来,缅甸一旦在经济政策上有变化,华人也往往首当其冲。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缅甸政府实行国有化政策,华人主要经营的碾米业、针织业、制油业、制帽业、香烟业等都受到很大打击;仰光广东大街上有数百家华人开的商店,有数千人从业的摊档,都被收归国有;90%以上华侨所有的酒楼、饭店,被禁止继续经营;有298所华人学校被收归国有,上千名中国教师被解雇;华侨律师、医生也被禁止营业。
后来缅甸放开私营经济,华人依旧面临朝不保夕的困境。1979年,很多华人经营的土产店和土产交易所收到通知,说他们虽然是缅甸公民,但不是三代正统缅族,拒绝给他们更新执照,要求下个月起停业。后来在联合国,以及中国驻缅大使的干预下,缅甸政府才取消了这个强制措施。⑩
缅甸对华人的歧视是毫不隐晦的。在奈温看来,那些离开缅甸后,并没有回国的印度人和华人,在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地,会和留缅的亲属“互相串通,非法偷运我国商品出镜,搞走私活动”。因为知道“他们有这种唯利是图的毛病”,所以“不能让他们留在能左右国家命运的机构里”“不能允许他们成为百分之百公民”,只能给印侨、华侨谋生的基本权利。
综而言之,自50年代至今,华人、华侨在缅甸长期处境艰难。惟有通过改变身份,才有可能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让经济利益有所保障。这也是大勐稳华人选择以“缅族”身份入籍的核心原因。

汶川地震后,缅甸华人踊跃捐款
注释
①覃怡辉:《李弥部队退入缅甸期间(1950—1954)所引起的几项国际事件》,(台)《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14卷第4期;②范宏伟:《1967年缅甸“6.26”排华事件与缅华社会研究》,(台)《台湾东南亚学刊》第3卷第2期;③(缅)敏辛:《缅甸人对中国人的态度:中国人在当代缅甸文化和媒体中的形象》,《南洋资料译丛》2014年第4期;④范宏伟:《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及其前景》,《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⑤宋清润:《当前缅甸对华认知分析》,《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6期;⑥闫德华:《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云南大学2015年;⑦范宏伟:《愈合的中缅关系:1972-1988年》,《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⑧(缅)吴奈温:《缅甸政府对非原住民的政策》,《世界民族》1985年第5期;⑨范宏伟:《浅析缅甸华人的公民资格问题》,《世界民族》2012年第3期;⑩林锡星:《奈温政权与现政权下缅甸华人经济比较》,《世界民族》2000年第1期。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476.html
缅华人"弃汉改缅"引风波 学者:美媒不了解实情

2016年03月30日  来源:环球时报 


  上周,缅甸移民局发布一则通告,批准缅北掸邦北部大勐稳地区的数万名华人加入缅甸籍。美国之音对此报道称,勐稳地区华人入缅籍后将以缅族而非汉族身份登记在册。这一报道立即在缅甸国内及中国网络上均引起轩然大波。尤其在中国,勐稳族“弃汉改缅”的行为引发了误解,有声音认为他们连祖宗都不要了。

  笔者想说的是,此番关于“勐稳帛玛族获得缅甸籍”的风波,实质上由美国媒体不了解实情或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报道引发。当然,之所以在中国网络能引发误解,则跟国内长期以来审视缅北华人的“非常态”眼光有关。从技术上说,在135个被官方承认的缅甸民族中并没有汉族,所以要获得的身份证不能填写汉族。缅北勐稳帛玛族华人获得缅甸籍属于折衷之举,他们主动融入的行为应得到点赞。
  缅北勐稳族也属缅甸华人,其与华族、果敢族等相近,却又不同。勐稳族口语介于果敢族和德宏汉族之间,因此是缅甸130多个少数民族之一。依据历史记载, 勐稳族是缅甸历史发展的结果,18世纪中叶华人段姓土司追随缅甸国王征讨泰国,由于立下汗马功劳,被缅甸国王封为大勐稳地区的世袭土司,其后代沿用地区名称即为勐稳族。因此,勐稳族对地区的统治从一开始就获得了缅甸中央政府授权,其作为少数民族存在于缅北合情合理,也理应成为缅甸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缅族主义的存在,在缅甸进入军政府时代,勐稳族期望获得缅甸完全公民的努力仍未有结果。勐稳族华人开始自称勐稳帛玛(Burma的音译,也有译作白马)族。
  经过不懈努力,时至1998年,缅甸中央政府鉴于勐稳族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开始将其视作缅甸主体民族缅族的下属分支。但是,勐稳族华人仍持有“白卡”,并未能获得完全公民权。受此影响,他们并未在2015年大选中产生全然影响。直至登盛政府在即将卸任之际终于完成了勐稳族成为缅甸完全公民的程序。根据缅甸现行公民法,勐稳华人将被登记为“勐稳帛玛族”,并获政府颁发的粉红色身份证。而完全公民的身份将毫无疑问地有利于他们自身权利的保障。
  对于勐稳族华人主动融入缅甸公民社会不能简单地说“弃汉改缅”,包括我们在内的外界应以称许赞道。缅甸华人的第一身份应是缅甸人,而非汉人,像勐稳帛玛族这样的华人,他们虽获得了缅甸完全公民权,但仍保留着华人口语及不同于缅族的汉族生活方式。实际上,这应是我们审视包括勐稳华人在内缅甸华人行为的出发点和正常眼光。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民族和解成为各方努力方向的情况下,缅甸现行带有显著“大缅族主义”色彩的民族政策在对待其他少数民族的包容度和容纳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者是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供职于广西民大东盟研究中心)





http://www.chinanews.com/hr/2016/03-30/7817092.shtml
国内有许多人也弃汉从少。

有个朋友仅仅因为小孩的外婆的娘家有布依族的上辈。居然就把小孩登记成“布依族”。籍贯浙江的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