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太多西方意识,崇洋媚外从小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8:49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人父母的你关注了吗?
楼主:宝贝安静 时间:2016-03-23
  在逛天涯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位学生家长谈论到小学生语文课本中存在一些问题,他指的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矛盾一词。记得以前我们学习矛盾一词这两个字时,用的是一个卖矛与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来学习。而今天翻开学生的课本,则不管是内容还是配图,全成了西化的矛盾一词。并且对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词造成一定影响。
  从这件事开始,我才真正开始关注小孩的课本,目前小孩正读二年级,从一年级上到二年级下的四本课本我全翻了一遍,并从网上查找了一下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结果发现确实存在极大的问题。下仅从中西方文章在课本所占比例,以及所引用的内容人物表现来说明。不存在中西方人物对比的一般不加收录。

  一年级上册里未出现外国人名与表现外国人优秀品质的文章。
  一年级下册里就开始隐约出现了外国人名与故事。
  第28课 《小伙伴》 里面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内容,并配以外国小孩表现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
  第29课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里面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 并配以明显的日本小朋友图片,来说明小孩培养应该诚实的品质
  
  二年级上册
  第7课《 一分钟》 在这里面用主人公元元,他因为贪睡而迟到来说明守时的重要性。这里的负面形象是中国人。
  第14课 《我要的是葫芦》通过一则古人故事来说明看问题不全面,这里面的中国人形象是蠢笨的。
  第19课 《蓝色的树叶 》中国小朋友不愿意借笔给另一位小朋友,从而导致另一位小朋友画出蓝色的树叶。我们的中国人在这里是多么的小气自私,还有上面的元元是多么的不守时啊。外国人的缺点呢?目前没发现一个。
  第22课 《窗前的气球》 里面再次出现了外国人名 科利亚 而且是作为生字来学习这些字的。描述了科利亚生病,关心他的同学来看他,为他升起了气球。瞧我们的外国小朋友多么地体贴关心同学?


  二年级下册
  第7课 《我不是最弱小的》
  优秀品质小孩是别国家的,咱中国人得向外国人学习啊。而关键的是生字也是从外国人名里学,这是什么导向?
  第8课 《卡罗尔和他的小猫》
  关注到这篇文章是因为小孩拿着练习本问我,卡,罗,尔三个字要怎么组词。毕竟在文章中它们可是作为外国人名一起出现的,要小孩突然想到生活中有什么词与之有关,真的有些困难。
  第13课 《动手做做看》
  好吧,我承认,外国人在此再一次打败了我们中国人,他们是有着非常认真的实践精神的小朋友,我们的小朋友必须向他们学习。对,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还得学习记住他们的人名,看看这么高大上的外国人名,我们必须记住啊。学生字就从记外国人名开始。
  第14课 《邮票齿孔的故事》
  我发现二年级下课本里开始疯狂出现大量外国人好人好事的文章,这不,又开始讴歌大英帝国了。
  第22课 《我为你骄傲 》
  这篇文章隐藏得可真深,在最后它深深地暴露了,藏不住地卖国情怀就体现在7美元这个词上。你不能说7元?一定要加上美字,以显示此故事发生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么?简直不能再无耻了。
   第23课 《三个儿子》
  没有外国人名,可是配的图却是外国人,发碧眼,高大上的外国人啊,你们再一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外国人的优秀品质,我们得向你学习。
  第26课 《蜜蜂引路》
  这以前可是我们中国人的朋友,前苏联的故事,可好歹他也是外国人不是?反正除了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各种聪明,各种品质优秀。咱没得说,继续学习他们吧。
  第27课 《寓言两则》
  中国古人再次蠢笨了。一个是揠苗助长,一个是守株待兔。对,你绝对没看错,咱中国古人是非常愚蠢的,咱现代中国人是非常自私不守时的,就是这么糟糕。

  第30课《 爱迪生救妈妈》
  你没看错,外国人再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课本中,而且是标题中,我就这么伟大。
  课外阅读第6篇 《画鸡蛋》
  对,本二年级下册,怎么能不以外国人的努力刻苦作结尾,辛苦给你们说了这么多。来学习吧少年。我们外国人都非常聪明的哟。

  三年级上册
  开篇第2课 金色的草地
  再一次出现前苏联外国小孩人名谢廖沙,以及外国的金发碧眼。而此文再一次通过描写他们善于观察来赞美外国小孩的优点。
  第5课灰雀 再一次是出现外国人列宁。
  第6课 小摄影师  又是一篇前苏联的文章,关于高尔基的故事。
  第14课 蜜蜂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里面再一次出现了外国人的插图,外国人出现在课文中的频率实在高得可怕。
  第15课 玩出了名堂
  前15课里就有5课内容全是外国人的形象,各种优点占了三分之一。简直有些丧心病狂啊!这次玩出名堂的再一次落在了荷兰人头上。
  第16课 找骆驼 我国西北部也是有骆驼的,但此文中没有人名,可是又有外国人的插图,我已无力吐槽了。
  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用心极其险恶啊。
  第26课 科利亚的木匣
  我能说对科利亚三个字现在特别反感吗?在小孩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就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然后二年级,现在三年级了,再一次出现这个名字,这是让学生反复加强对外国人名的学习和了解吗?太恶心了有没有?不能换个别的名字?用中国人就不行了么?

  第30课 一次成功的实验
  这次实验是正宗的中国学生的行为,可是文章中看不到半个对中国学生的描述!只在插图里隐晦地表现了这是中国学生的行为。
  第31课 给予树
  印象中在四年级上册又将再一次出现关于圣诞节的描述,那个时候,它改头换面的名字叫给予是快乐的。现在它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上册中,看到这个,我只想说去你的圣诞!不是不允许对学生传教么?这么赤裸地宣传基督教是怎么回事?
  第32课 好汉查理
  你看名字就直接告诉你,这是外国好汉,和中国人无关!多么直白!
  选读课文第二课 做风车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里再一次出现外国人物与插画。牛顿的故事。说真的,这么大量篇幅的外国人集中出现在三年级课本中,只会让我觉得莫名气愤。
  选读第8课 信箱  看着名字就知道是哪国的了。肯定与中国无关。我不想再说了。

  三年级上结束,大概四十篇的文章,就有十二篇是外国人的,其它也隐约藏在里面,我没有拿出来比较。像描写动物鲸的,就写到北极一个楚奇克海,然后出现人物。

  三年级下册
  在本册书里第一篇就是描写燕子的内容,可是在第6课里却再一次出现燕子专列,以为是什么特别的,却原来又是外国高大上们在做好事啊。
  第6课 燕子专列
  第8课 路旁的橡树
  前苏联的作家写的,然后在课文最后也点了题: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当然这高尚与我国无关,因为这不是中国人筑的路。
  第14课 检阅
  再一次疯狂大量出现了外国人,中国的三军仪仗检阅这么多,弄不出来?
  第15课 争吵
  里面的主人公也全是外国人,从二年级到三年级,短短一年时间,各国际友人纷纷以友好聪明善良的形象在我们课本上冒头了。前苏联的,波兰的,英国的,意大利的,法国的,荷兰的,我看编者大概忘记了八国联军侵华是怎么回事了。
  第18课 她是我的朋友
  这是一篇由美国人写的表现越南人勇敢的文章,和我们中国人啥关系?我们要学习他们为榜样?
  第19课 七颗钻石
 俄国人写的文章,虽然文章中没出现人名,但后面外国人的插图暴露了。
  第20课 妈妈的账单
  嗯,这一次又是学习外国好榜样。可芬尼是哪个国家的货币单位呢?让我想想……
  第22课 月球之谜
  虽然这是一篇科技文章,可里面真的不是在讴歌美国人的么?我国的高科技为啥不讴歌一下?讴歌美国人是怎么回事?
  第26课 一面五星红旗
  哪个脑残作者编出来的?居然编出用大衣换面包不换,人家要我们的国旗换面包?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居然用在这么猥琐的地方?!汉奸不要太可恶!我真想骂人了!虽然最后文章写我拒绝了,可看着这样的文章直让我想吐!
  第27课 卖木雕的少年
  好了,国际友人这算是要写个遍么?欧洲人写完了?开始赞美非洲人了?
  选读课本 第3课 小狮子爱尔莎
  嗯,你没看错,就是动物咱都要取个外国名,为啥?因为这是奥地利人写的,国际友人再次出现。看人家爱野生动物,多环保。
  第5课 七色花
  不用说啦,外国人再一次充当了主角。
  第7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
  说真的,我对白求恩大夫真的非常敬佩,但在这里,他出现在本书倒数第二课选读课本中,可能还因为他有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吧。

  四年级上册
  第7课 蟋蟀的住宅
  这篇文章再次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你直接让小孩看课外书不成?还要选这么多他的书进来么?
  第8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嗯嗯,这个还是人家外国人的细心,和我们中国人无关。
  第9课 巨人的花园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当然插图一如既往地是外国小朋友啦。
  第10课 幸福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保加利亚的作家来告诉你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第11课 去年的树
  这棵树肯定不是长在中国的,因为他是日本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的。为什么学这么多外国人二道手的作品,问译者和人教的编辑去吧。
  第14课 白公鹅
  我不知道13课已出现了丰子恺的白鹅,为什么紧跟着又来个白公鹅,这是什么意思?然后配个外国小朋友钓鱼的图,这是神马意思?编辑你告诉我好不?
  第23课 卡罗纳
  来自意大利的作品。对于大量充斥这种二手翻译作品,我实在看不出什么美来。因为它不是一手语言写就的,让小学生这样去体会汉字的美好还是体会国外的美好呢?
  第24课 给予是快乐的
  对,你没看错!是它,是它,就是它!三年级上出现过一次,这次换了个故事内容,基督教庆祝的圣诞节再一次出现在中国小朋友的课本上啦!别问我为什么,它就是这么开心地出现了!
  第27课 乌塔
  这是一篇写中国人在国外遇到个外国小朋友叫乌塔,然后对比外国人多勇敢,中国小朋友呢?嗯,自己想吧。

  下面是选读课本第4课 麻雀
  这是俄国人写的故事作品。无力了。
  第7课 真实的高度
  大仲马什么的,你懂的。
  第8课 人造发光植物
  这个自己看吧。人造当然是人造,只不过此人为外国人。中国人?我也不知道在哪哈。
  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第5课 中彩那天
  二战中奔驰车什么的,嗯,肯定和国人无关。外国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啊,再一次显露无疑了。
  第7 课 尊严
  自己看吧,有尊严的当然是外国人。
  第9课 自然之道
  美国人写的文章,我们继续学习吧
   第10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这篇文章出现母亲河黄河了,可是里面公然喊出黄河是一条祸河!!!这是怎么回事?什么乱七八糟的编辑???
  第13课 夜莺的歌声
  直接上图,我不想再废话了。那些编辑,我只想剐了他们!
  第18课 永生的眼睛
  美国作家的文章,作品二字我都不想说。
  第20 课 花的勇气
  中国作家写的,不过就连写花都要写到国外去,这还真是。
  第22课 牧场之国
  一个捷克人写的荷兰牧场。
  第25课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这个故事,不说了。反正是聪明的外国人就对了。
  第26课 全神贯注
  嗯,外国人的全神贯注。
  第30课 文成公主进藏
  我想中国的神话故事有多少啊,为什么选这篇?和亲?什么想法?
  第31课 普罗米修斯
  一边是和亲的中国人形象,一边是外国普罗米修斯的高大上形象。这个对比,啧啧。
  第32课 渔夫的故事
  这里面的渔夫非常智慧,智斗恶人啊。聪明的阿拉伯人。
  
四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本
  第2课 小珊迪
  一如既往地好形象,我不说话,就静静发图。
  第5课 生命的药方
  中国人编外国故事挺来劲的。

  五年级上册
  第3课 走遍天下书为侣
  这里选用的是英国作家的文章,不再大量出现外国人名了,现在比较隐晦了。
  第10课 松鼠
  再一次出现法国作家,学习外国人观察小动物吧。
  第13课 钓鱼的启示
  不再明显出现外国人名了,而是仅出现外国人的插图形象,比较隐晦了。
  第14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美国人写的,这个和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一个意思么?为什么到这就变成这样了?还教堂?又在这灌输宗教思想?
  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咱中国地震不少,可这样被讴歌的,嗯,我没见着。
  第19课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美国作家写的二手翻译作品再一次出现了。
  选读课本
  第4课 鞋匠的儿子
  美国高大上。

  五年级下册的观察内容
  第8课 童年的发现
  俄国人写的名字咱都念着不顺的文章
  第12课 半截蜡烛
  自己看吧。
  第17课 梦想的力量
  中国人啊,你就不能编个中国故事么?
  第24课金钱的魔力
  想说明什么呢?拜金主义?金钱至上?
  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虽然是季羡林大师的文章,可放在这,看着就这么地扎眼。
  第26课 威尼斯的小艇
  美国马克吐温的文章
  第27课 与象共舞
  泰国,好吧,我会说我国云南也有大象么?
  第28课 彩色的非洲
  一看这题目就知道在赞美什么了。我就不多说了。直接上课文。
  选读课本
  第2课 故事两则
  摆在首位的是一个法国诗人救助老妇的故事。第二位居然是黑我国开国总理的。简直是太令人恶心了。

  第3课 一件运动衫
  美国作家马克哈格的文章。不想说什么了。我麻木了。
  第8课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冯某人的文章,小学课本里两次出现他的关于维也纳的东西了。不想说其他的了。

 我只想说,这么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究竟想给我国小朋友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外国人形象?培养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我国历史上这么多的优秀人物不能去说?不能去学?一定要向西方,甚至连西方都不是,只要是外国人就行?一定要向外国人学习才好?
  大量充斥的都啥玩意啊?小学课本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啊,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习的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的文化,而不是泊来品,而不是将外国人的审美弄成我们的审美! 看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小孩正在学习的课本,都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人教版教材里的这些导向,究竟是要把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导向何方?这是要全面摧毁我们的自信,重新树立起崇洋媚外的奴才思想吗?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了。还不警惕吗?还不警醒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人父母的你关注了吗?
楼主:宝贝安静 时间:2016-03-23
  在逛天涯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位学生家长谈论到小学生语文课本中存在一些问题,他指的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矛盾一词。记得以前我们学习矛盾一词这两个字时,用的是一个卖矛与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来学习。而今天翻开学生的课本,则不管是内容还是配图,全成了西化的矛盾一词。并且对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词造成一定影响。
  从这件事开始,我才真正开始关注小孩的课本,目前小孩正读二年级,从一年级上到二年级下的四本课本我全翻了一遍,并从网上查找了一下人教版所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结果发现确实存在极大的问题。下仅从中西方文章在课本所占比例,以及所引用的内容人物表现来说明。不存在中西方人物对比的一般不加收录。

  一年级上册里未出现外国人名与表现外国人优秀品质的文章。
  一年级下册里就开始隐约出现了外国人名与故事。
  第28课 《小伙伴》 里面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内容,并配以外国小孩表现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
  第29课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里面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 并配以明显的日本小朋友图片,来说明小孩培养应该诚实的品质
  
  二年级上册
  第7课《 一分钟》 在这里面用主人公元元,他因为贪睡而迟到来说明守时的重要性。这里的负面形象是中国人。
  第14课 《我要的是葫芦》通过一则古人故事来说明看问题不全面,这里面的中国人形象是蠢笨的。
  第19课 《蓝色的树叶 》中国小朋友不愿意借笔给另一位小朋友,从而导致另一位小朋友画出蓝色的树叶。我们的中国人在这里是多么的小气自私,还有上面的元元是多么的不守时啊。外国人的缺点呢?目前没发现一个。
  第22课 《窗前的气球》 里面再次出现了外国人名 科利亚 而且是作为生字来学习这些字的。描述了科利亚生病,关心他的同学来看他,为他升起了气球。瞧我们的外国小朋友多么地体贴关心同学?


  二年级下册
  第7课 《我不是最弱小的》
  优秀品质小孩是别国家的,咱中国人得向外国人学习啊。而关键的是生字也是从外国人名里学,这是什么导向?
  第8课 《卡罗尔和他的小猫》
  关注到这篇文章是因为小孩拿着练习本问我,卡,罗,尔三个字要怎么组词。毕竟在文章中它们可是作为外国人名一起出现的,要小孩突然想到生活中有什么词与之有关,真的有些困难。
  第13课 《动手做做看》
  好吧,我承认,外国人在此再一次打败了我们中国人,他们是有着非常认真的实践精神的小朋友,我们的小朋友必须向他们学习。对,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还得学习记住他们的人名,看看这么高大上的外国人名,我们必须记住啊。学生字就从记外国人名开始。
  第14课 《邮票齿孔的故事》
  我发现二年级下课本里开始疯狂出现大量外国人好人好事的文章,这不,又开始讴歌大英帝国了。
  第22课 《我为你骄傲 》
  这篇文章隐藏得可真深,在最后它深深地暴露了,藏不住地卖国情怀就体现在7美元这个词上。你不能说7元?一定要加上美字,以显示此故事发生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么?简直不能再无耻了。
   第23课 《三个儿子》
  没有外国人名,可是配的图却是外国人,发碧眼,高大上的外国人啊,你们再一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外国人的优秀品质,我们得向你学习。
  第26课 《蜜蜂引路》
  这以前可是我们中国人的朋友,前苏联的故事,可好歹他也是外国人不是?反正除了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各种聪明,各种品质优秀。咱没得说,继续学习他们吧。
  第27课 《寓言两则》
  中国古人再次蠢笨了。一个是揠苗助长,一个是守株待兔。对,你绝对没看错,咱中国古人是非常愚蠢的,咱现代中国人是非常自私不守时的,就是这么糟糕。

  第30课《 爱迪生救妈妈》
  你没看错,外国人再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课本中,而且是标题中,我就这么伟大。
  课外阅读第6篇 《画鸡蛋》
  对,本二年级下册,怎么能不以外国人的努力刻苦作结尾,辛苦给你们说了这么多。来学习吧少年。我们外国人都非常聪明的哟。

  三年级上册
  开篇第2课 金色的草地
  再一次出现前苏联外国小孩人名谢廖沙,以及外国的金发碧眼。而此文再一次通过描写他们善于观察来赞美外国小孩的优点。
  第5课灰雀 再一次是出现外国人列宁。
  第6课 小摄影师  又是一篇前苏联的文章,关于高尔基的故事。
  第14课 蜜蜂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里面再一次出现了外国人的插图,外国人出现在课文中的频率实在高得可怕。
  第15课 玩出了名堂
  前15课里就有5课内容全是外国人的形象,各种优点占了三分之一。简直有些丧心病狂啊!这次玩出名堂的再一次落在了荷兰人头上。
  第16课 找骆驼 我国西北部也是有骆驼的,但此文中没有人名,可是又有外国人的插图,我已无力吐槽了。
  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用心极其险恶啊。
  第26课 科利亚的木匣
  我能说对科利亚三个字现在特别反感吗?在小孩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就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然后二年级,现在三年级了,再一次出现这个名字,这是让学生反复加强对外国人名的学习和了解吗?太恶心了有没有?不能换个别的名字?用中国人就不行了么?

  第30课 一次成功的实验
  这次实验是正宗的中国学生的行为,可是文章中看不到半个对中国学生的描述!只在插图里隐晦地表现了这是中国学生的行为。
  第31课 给予树
  印象中在四年级上册又将再一次出现关于圣诞节的描述,那个时候,它改头换面的名字叫给予是快乐的。现在它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上册中,看到这个,我只想说去你的圣诞!不是不允许对学生传教么?这么赤裸地宣传基督教是怎么回事?
  第32课 好汉查理
  你看名字就直接告诉你,这是外国好汉,和中国人无关!多么直白!
  选读课文第二课 做风车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里再一次出现外国人物与插画。牛顿的故事。说真的,这么大量篇幅的外国人集中出现在三年级课本中,只会让我觉得莫名气愤。
  选读第8课 信箱  看着名字就知道是哪国的了。肯定与中国无关。我不想再说了。

  三年级上结束,大概四十篇的文章,就有十二篇是外国人的,其它也隐约藏在里面,我没有拿出来比较。像描写动物鲸的,就写到北极一个楚奇克海,然后出现人物。

  三年级下册
  在本册书里第一篇就是描写燕子的内容,可是在第6课里却再一次出现燕子专列,以为是什么特别的,却原来又是外国高大上们在做好事啊。
  第6课 燕子专列
  第8课 路旁的橡树
  前苏联的作家写的,然后在课文最后也点了题: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当然这高尚与我国无关,因为这不是中国人筑的路。
  第14课 检阅
  再一次疯狂大量出现了外国人,中国的三军仪仗检阅这么多,弄不出来?
  第15课 争吵
  里面的主人公也全是外国人,从二年级到三年级,短短一年时间,各国际友人纷纷以友好聪明善良的形象在我们课本上冒头了。前苏联的,波兰的,英国的,意大利的,法国的,荷兰的,我看编者大概忘记了八国联军侵华是怎么回事了。
  第18课 她是我的朋友
  这是一篇由美国人写的表现越南人勇敢的文章,和我们中国人啥关系?我们要学习他们为榜样?
  第19课 七颗钻石
 俄国人写的文章,虽然文章中没出现人名,但后面外国人的插图暴露了。
  第20课 妈妈的账单
  嗯,这一次又是学习外国好榜样。可芬尼是哪个国家的货币单位呢?让我想想……
  第22课 月球之谜
  虽然这是一篇科技文章,可里面真的不是在讴歌美国人的么?我国的高科技为啥不讴歌一下?讴歌美国人是怎么回事?
  第26课 一面五星红旗
  哪个脑残作者编出来的?居然编出用大衣换面包不换,人家要我们的国旗换面包?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居然用在这么猥琐的地方?!汉奸不要太可恶!我真想骂人了!虽然最后文章写我拒绝了,可看着这样的文章直让我想吐!
  第27课 卖木雕的少年
  好了,国际友人这算是要写个遍么?欧洲人写完了?开始赞美非洲人了?
  选读课本 第3课 小狮子爱尔莎
  嗯,你没看错,就是动物咱都要取个外国名,为啥?因为这是奥地利人写的,国际友人再次出现。看人家爱野生动物,多环保。
  第5课 七色花
  不用说啦,外国人再一次充当了主角。
  第7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
  说真的,我对白求恩大夫真的非常敬佩,但在这里,他出现在本书倒数第二课选读课本中,可能还因为他有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吧。

  四年级上册
  第7课 蟋蟀的住宅
  这篇文章再次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你直接让小孩看课外书不成?还要选这么多他的书进来么?
  第8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嗯嗯,这个还是人家外国人的细心,和我们中国人无关。
  第9课 巨人的花园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当然插图一如既往地是外国小朋友啦。
  第10课 幸福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保加利亚的作家来告诉你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第11课 去年的树
  这棵树肯定不是长在中国的,因为他是日本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的。为什么学这么多外国人二道手的作品,问译者和人教的编辑去吧。
  第14课 白公鹅
  我不知道13课已出现了丰子恺的白鹅,为什么紧跟着又来个白公鹅,这是什么意思?然后配个外国小朋友钓鱼的图,这是神马意思?编辑你告诉我好不?
  第23课 卡罗纳
  来自意大利的作品。对于大量充斥这种二手翻译作品,我实在看不出什么美来。因为它不是一手语言写就的,让小学生这样去体会汉字的美好还是体会国外的美好呢?
  第24课 给予是快乐的
  对,你没看错!是它,是它,就是它!三年级上出现过一次,这次换了个故事内容,基督教庆祝的圣诞节再一次出现在中国小朋友的课本上啦!别问我为什么,它就是这么开心地出现了!
  第27课 乌塔
  这是一篇写中国人在国外遇到个外国小朋友叫乌塔,然后对比外国人多勇敢,中国小朋友呢?嗯,自己想吧。

  下面是选读课本第4课 麻雀
  这是俄国人写的故事作品。无力了。
  第7课 真实的高度
  大仲马什么的,你懂的。
  第8课 人造发光植物
  这个自己看吧。人造当然是人造,只不过此人为外国人。中国人?我也不知道在哪哈。
  下面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第5课 中彩那天
  二战中奔驰车什么的,嗯,肯定和国人无关。外国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啊,再一次显露无疑了。
  第7 课 尊严
  自己看吧,有尊严的当然是外国人。
  第9课 自然之道
  美国人写的文章,我们继续学习吧
   第10课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这篇文章出现母亲河黄河了,可是里面公然喊出黄河是一条祸河!!!这是怎么回事?什么乱七八糟的编辑???
  第13课 夜莺的歌声
  直接上图,我不想再废话了。那些编辑,我只想剐了他们!
  第18课 永生的眼睛
  美国作家的文章,作品二字我都不想说。
  第20 课 花的勇气
  中国作家写的,不过就连写花都要写到国外去,这还真是。
  第22课 牧场之国
  一个捷克人写的荷兰牧场。
  第25课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这个故事,不说了。反正是聪明的外国人就对了。
  第26课 全神贯注
  嗯,外国人的全神贯注。
  第30课 文成公主进藏
  我想中国的神话故事有多少啊,为什么选这篇?和亲?什么想法?
  第31课 普罗米修斯
  一边是和亲的中国人形象,一边是外国普罗米修斯的高大上形象。这个对比,啧啧。
  第32课 渔夫的故事
  这里面的渔夫非常智慧,智斗恶人啊。聪明的阿拉伯人。
  
四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本
  第2课 小珊迪
  一如既往地好形象,我不说话,就静静发图。
  第5课 生命的药方
  中国人编外国故事挺来劲的。

  五年级上册
  第3课 走遍天下书为侣
  这里选用的是英国作家的文章,不再大量出现外国人名了,现在比较隐晦了。
  第10课 松鼠
  再一次出现法国作家,学习外国人观察小动物吧。
  第13课 钓鱼的启示
  不再明显出现外国人名了,而是仅出现外国人的插图形象,比较隐晦了。
  第14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美国人写的,这个和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一个意思么?为什么到这就变成这样了?还教堂?又在这灌输宗教思想?
  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咱中国地震不少,可这样被讴歌的,嗯,我没见着。
  第19课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美国作家写的二手翻译作品再一次出现了。
  选读课本
  第4课 鞋匠的儿子
  美国高大上。

  五年级下册的观察内容
  第8课 童年的发现
  俄国人写的名字咱都念着不顺的文章
  第12课 半截蜡烛
  自己看吧。
  第17课 梦想的力量
  中国人啊,你就不能编个中国故事么?
  第24课金钱的魔力
  想说明什么呢?拜金主义?金钱至上?
  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虽然是季羡林大师的文章,可放在这,看着就这么地扎眼。
  第26课 威尼斯的小艇
  美国马克吐温的文章
  第27课 与象共舞
  泰国,好吧,我会说我国云南也有大象么?
  第28课 彩色的非洲
  一看这题目就知道在赞美什么了。我就不多说了。直接上课文。
  选读课本
  第2课 故事两则
  摆在首位的是一个法国诗人救助老妇的故事。第二位居然是黑我国开国总理的。简直是太令人恶心了。

  第3课 一件运动衫
  美国作家马克哈格的文章。不想说什么了。我麻木了。
  第8课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冯某人的文章,小学课本里两次出现他的关于维也纳的东西了。不想说其他的了。

 我只想说,这么大量讴歌外国人,赞美外国人的文章,究竟想给我国小朋友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外国人形象?培养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观?我国历史上这么多的优秀人物不能去说?不能去学?一定要向西方,甚至连西方都不是,只要是外国人就行?一定要向外国人学习才好?
  大量充斥的都啥玩意啊?小学课本啊,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啊,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习的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的文化,而不是泊来品,而不是将外国人的审美弄成我们的审美! 看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小孩正在学习的课本,都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人教版教材里的这些导向,究竟是要把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导向何方?这是要全面摧毁我们的自信,重新树立起崇洋媚外的奴才思想吗?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了。还不警惕吗?还不警醒吗?


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课文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做继承人。国王吩咐大臣给全国的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并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有个叫雄日的孩子,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雄日又给种子施了些肥,浇了点水。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
  .....雄日把花种不发芽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听了,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孩子们问国王:“为什么您让他做继承人呢?”国王说:“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赵华昌。、


乌塔 (人教版课文)已编入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二十七课。北京版第19课。冀教版第五课。
作 者 汪晓浩
     .........一个金发小姑娘,睡得正香。......她还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相信。我问乌塔:“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你吗?”
........她问我,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
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晚上要坐火车去波恩。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

中国人瞎编的东西,也叫小孩子学。中国有人贩子,爸爸妈妈不放心小孩出门,有错吗?14岁有几个小孩有身份证,能单独出门?


人教版课标本第二册课文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做继承人。国王吩咐大臣给全国的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并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有个叫雄日的孩子,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雄日又给种子施了些肥,浇了点水。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
  .....雄日把花种不发芽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听了,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孩子们问国王:“为什么您让他做继承人呢?”国王说:“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赵华昌。、


乌塔 (人教版课文)已编入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二十七课。北京版第19课。冀教版第五课。
作 者 汪晓浩
     .........一个金发小姑娘,睡得正香。......她还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相信。我问乌塔:“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你吗?”
........她问我,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
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晚上要坐火车去波恩。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

中国人瞎编的东西,也叫小孩子学。中国有人贩子,爸爸妈妈不放心小孩出门,有错吗?14岁有几个小孩有身份证,能单独出门?


人类共同财富,中国人当然有权继承

就像基督精神虽源自西方,但也不是西方人的专利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马克·汉林。文章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
后被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八课(文章名改为《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第十七课。但故事本身为作者虚构,真实性一直遭受质疑,入选课本后对细节多次模糊处理。

外国人假的东西也给小学生学。汶川地震那么多真的感人事迹不能学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
进入工业文明后,我们的亮点基本为零
你让教材编撰者为难啊!
怎么,继续宣扬雷锋?
这不是有病么╮(╯▽╰)╭,求知识于世界,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本来就是应有之义,敝帚自珍学卧冰求鲤,郭巨埋儿?
不信胡大信孔二 发表于 2016-3-24 10:02
人类共同财富,中国人当然有权继承

就像基督精神虽源自西方,但也不是西方人的专利
你扯吧,这些编造的歌颂西方优美品德的东西,你也信?我看你小学语文也学了太多的西方意识。

琉西泰尼亚 发表于 2016-3-24 10:09
这不是有病么╮(╯▽╰)╭,求知识于世界,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本来就是应有之义,敝帚自珍学卧冰求鲤 ...
不这样,怎么培养喝爱国奶、打爱国针,不打不是中国人的自甘赵呢
瑶草奇花 发表于 2016-3-24 10:09
你扯吧,这些编造的歌颂西方优美品德的东西,你也信?我看你小学语文也学了太多的西方意识。
有一大半本来就是80年代出生之后国人学过的文章啊╮(╯▽╰)╭,马列主义就是西方意识形态
琉西泰尼亚 发表于 2016-3-24 10:12
有一大半本来就是80年代出生之后国人学过的文章啊╮(╯▽╰)╭,马列主义就是西方意识形态
西方?这就是邪路啊。连联邦制都被自甘赵喷为邪路。。还能指望啥。
洞庭客 发表于 2016-3-24 10:15
西方?这就是邪路啊。连联邦制都被自甘赵喷为邪路。。还能指望啥。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坚决支持楼主到教育部会谈,表达想法。
呵呵   那些被批判的西方丑恶不都一一出现了吗
共和制、人大制(议会制)也是西方意识形态,强烈呼吁恢复帝制。
2016-3-24 10:23 上传

撸主赶紧的把电脑关了 这东西也是西方来的
爱无限 发表于 2016-3-24 10:23
撸主赶紧的把电脑关了 这东西也是西方来的
楼主剪头发,剃胡子、出门坐车也是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结果

应该恢复我中华正统,留长发、留大胡子、出门骑牛
死骑2008 发表于 2016-3-24 10:20
共和制、人大制(议会制)也是西方意识形态,强烈呼吁恢复帝制。
不仁不义的帝制和亦道亦德的宪政


向往“飞天”的传统
过去人们争论“中国古代有没有某种传统”这类话题时,往往混淆两个问题,其一是国人有没有欣赏这东西的价值观基础,其二是这东西是不是国人发明的。这两者绝不是一回事。比方说,很多民族(包括我们的祖先)都有“飞天”的美术或传说,体现出人类对飞行的憧憬(即所谓价值观基础)。但你不能说他们就是飞机的发明者。反过来,你也不能说由于他们没有发明飞机,就证明他们的“传统”排斥飞行,或者证明飞机不适合这种“文化”。没有发明飞机的人就不喜欢坐飞机?这不是岂有此理吗?没发明飞机的人不仅喜欢坐飞机,还能学会造飞机,甚至造得比发明飞机的人更好,都不是不可能的!
再说“宪政”吧,“中国文化有没有宪政传统”?这就看你说的是哪个问题。如果说某种价值观使得国人在看到宪政与帝制两种现象时对前者产生向往而对后者发生厌恶,那么这种价值观基础在我们的“传统”中肯定是有的,不但早就有了,而且不比西方人弱。我在《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等文章中指出过晚清许多士大夫在见到宪政民主后对其“天下为公”赞赏备至,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反映。
当然,这种价值观不可能覆盖全体国人,但它同样也从来没有覆盖过全体西方人,价值观的多元在任何民族中都存在。像路易十六、查理一世就不可能喜欢民主,即便今天,在西方找几个反对民主、主张专制的人,也绝非难事。当年袁世凯推翻共和重搞帝制,据说还是美国人古德曼建议的呢!但这当然不能证明“西方文化”是排斥民主的。
不过,某种价值观的覆盖率究竟有多大,也不好说,因为你得刨去从未听说过宪政因而也谈不上好恶的人,以及心口不一、言不由衷的人,除非你在充分自由的条件下做一次民意调查——但是这种“以民主的手段调查对民主的看法”的做法本身,就已经体现了民主价值观了。比方说,假如辛亥年各方同意不打仗,以全民公决的方式来决定是否保留帝制,乃至决定这种帝制是“实君”还是“虚君”,那么我敢说,能够接受这种安排,就足以证明我们是个共和民族了。哪怕公决的结果是保留帝制,甚至是保留“实君”。但这种承认公决机制(当然不是只承认一次)的帝制,还能说是原来的帝制吗?
所以,所谓“专制价值观”不仅意味着你自己主张帝制,而且还意味着你不允许别人有另外的主张,谁敢反对你,你就要干掉他。但如果是这样,别人在你的淫威下战战兢兢地说同意专制,这能算数吗?就像奥斯威辛的犹太人,都处在奴隶状态,能证明犹太人有愿当奴隶不愿自由的价值观吗?反过来,如果你自己赞成帝制,却允许别人反对,那你事实上已经认同“宪政价值观”了。换句话说,宪政价值观甚至不必要求你自己主张宪政,而只要求你承认别人有主张宪政的权利。
显然,根据上述理由,要说中国人“没有宪政价值观的基础”是很难的。但另一方面,宪政民主这种制度安排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应该说不是,不仅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也不能笼统地说是西方人发明的。比如希腊、罗马人就没有发明宪政,尽管他们常被视为西方文明的祖宗。就是英国人,也很难说是他们的哪一代祖宗留下了这个遗产。近年来人们一谈英国宪政,就言必称1215年“大宪章”,在我看来这也太夸张了,倒不是说这“大宪章”很粗陋,而是说近代宪政的一些原则是与大宪章相反的,到底是“大宪章”,还是作为其对立物的“都铎式王权”(“市民与王权的联盟”)对近代宪政起着更大的催生作用,值得思考(我们后面还要涉及这个话题)。
但是不管怎样,宪政在英国也不是天生就有的。然而它一旦有了,不仅英国人要捍卫它和发展它,连其他地方的人们也看着眼热,以至宪政作为“世界潮流”不断发展,其生命力远大于大英帝国的国家霸权。
笔者曾经提到,在辛亥年间,日本“崛起”的势头已经比英国更猛,对中国的影响也更大,可是当时中国的立宪派,哪怕其中很多是留学日本出身的,也都呼吁搞“英国式立宪”,而反对搞维护皇权的“日本式立宪”。甚至早在1844年(那时英国霸权倒是如日中天,而美国还是荷角初露,国力不能望英国之项背),一些有机会了解美英情况的中国人,例如徐继畬,对美国的评价已经比英国更高。因为美国的共和制“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英国与之相比,虽然也是“顺从民愿”,“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毕竟还是有世袭国王,仍有家天下的痕迹,不如美国的共和制民主更合乎“天下为公”的境界。
显然,这些先进的国人眼热那种英国人发明的“天下为公”制度,而且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一样,他们不只是为了“富国强兵”的实用功效,更是基于一种政治正义的价值立场。但你却很难说他们接受了“西方价值观”。这些人仍然满口孔孟之道,比之今天那些张口施密特、闭口施特劳斯的“新左(?)派”朋友,他们的价值观无疑“普世”得多,但也肯定要“中国”得多!
关于这一点,应该提到我的一篇旧作引发的一个细节考证。
陈荔秋这个人
《南方周末》2010年6月17日刊出的拙文《晚清儒者的“引西救儒”》曾经提到:鸦片战争后像徐继畬、郭嵩焘等人那样公开“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的人尽管很少,但是对外务稍有了解的人,私下大都有类似想法,只是不公开说而已。薛福成自述曾在郭嵩焘被整时私下“询之陈荔秋中丞、黎莼斋观察,皆谓其说不诬”。我当时解释说:“这里的‘陈荔秋’即后来的湖南巡抚陈宝箴。”
随后有读者来信说:“这是一个史实错误。‘陈荔秋’不是湖南巡抚陈宝箴(1831-1900)。陈宝箴字‘右铭’,不是‘荔秋’……那么‘陈荔秋’到底是谁呢?他叫陈兰彬(1816-1894)……做过清政府驻美国的第一任公使。其实他也没有做过‘中丞’(中丞是明清时对巡抚的别称)……且薛福成死在1894年,陈宝箴开始做湖南巡抚是1895年,陈还没做巡抚,薛怎么会叫他‘中丞’(巡抚)呢?”
其实数月前此文全稿在《中国文化》(编者按:秦晖此文是应南方周末之约撰写的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文章,2009年6月送审通过,因故一年后才在《南方周末》刊出)上刊出时,南昌大学刘经富教授已来信指出:“文中谓陈荔秋为陈宝箴,实误。按,陈荔秋乃陈兰彬,字荔秋,广东湛江吴川人,比陈宝箴年长15岁。清廷第一任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
当时我曾回信说:
我过去已经查到过陈兰彬字荔秋,但是第一,“陈荔秋”是“中丞”(巡抚),而陈兰彬从未当过这个官。第二,陈兰彬中断留美学生计划,显示其很保守,不像信服“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的人。三年前我曾与王元化先生谈到此事,他认为是陈宝箴,说陈宝箴也有“荔秋”之别号,我认为如果是陈宝箴,则上述二疑均可释,故从之。其实如果陈荔秋真是陈兰彬,反倒更能证明拙文中的观点:很多表面上“排西”的人其实心里对“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很清楚,只是好说假话邀宠罢了。但陈兰彬的行为反差这么大,我还不敢相信,何况“中丞”二字也不好解。希望刘先生继续赐教。
刘先生随即回信说:陈荔秋是不是陈兰彬还可考虑,但肯定不会是陈宝箴。
王元化先生的看法
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考虑了很久。十多年前,我提出“周秦之变”以后的中国,在秦制下处于“大共同体本位”的专制状态,现代化的文化符号走向可能是“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观点,并据此就“儒法斗争”和新文化运动的转向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正好王元化先生也在“五四”80周年前后,提出了五四为什么“反儒不反法”、非孝-反家族思想当年何以流行、章太炎何以鼓吹灭“小群”以求“大独大群”等一系列问题。我觉得先生与我关心的是类似的问题,就多次向他请教,每到上海,除非先生不便,我都会到庆余别墅求教于先生。
大约在2006年的一次谈话中,我提到薛福成的这段话。我说在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查到,“荔秋”是陈兰彬的字,但是陈从未做过巡抚,薛福成怎么会称他为“中丞”?而且陈兰彬这个人,一生最知名的事迹,就是以美国的歪风邪气会腐蚀中国年轻人为由,一手破坏了容闳建议、曾国藩支持的中国留学生赴美计划。这样一个保守、颟顸的官僚,怎么会对郭嵩焘“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大表赞同呢?
王元化先生说,这个“陈荔秋中丞”应该是陈宝箴,这不仅因为陈宝箴做过巡抚,而且他深受郭嵩焘的影响。王先生举其所著《郭嵩焘与湖南新政》一文示我,文中引陈寅恪关于湖南新政并非源于康有为,而是源于郭嵩焘的说法:“先祖(寅恪先生的祖父陈宝箴)……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后交湘阴郭筠仙侍郎嵩焘,极相倾服。许为孤忠闳识。先君(寅恪之父陈三立)亦从郭公论文论学。而郭公者,亦颂美西法、当时士大夫目为汉奸国贼、群欲得杀之而甘心者也。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云云。王先生认为陈宝箴这个“中丞”对郭嵩焘“颂美西法”早就认同,薛福成所指的应当就是他。至于一般记载陈宝箴字右铭,王先生认为昔人字号非一者众,陈宝箴另有字号也完全可能。
我对此深以为然。所以即便经刘经富先生质疑,我仍持原议不改。
但此次编辑部转来的读者来信,提到“薛福成死在1894年,陈宝箴开始做湖南巡抚是1895年,陈还没做巡抚,薛怎么会叫他‘中丞’呢?”这倒的确是一个有力的否证。尽管这个否证同样可以用于陈兰彬——正如这位读者所言,陈兰彬也没做过“中丞”,但我还是改变了看法,接受刘经富教授与这位读者的意见,即“陈荔秋”应当是陈兰彬,至于为何称他为“中丞”,则只能存疑。
这是因为我近日再读薛福成日记,又见两处提及“陈荔秋”,其一为驻法使馆翻译王凤喈,前留美幼童,“从陈荔秋星使赴美国学堂肄业八年”,其二为薛福成历评诸使臣,以曾纪泽、郭嵩焘为最,黎庶昌、郑藻如次之,“陈荔秋又次之”。从这两处看,“陈荔秋”是陈兰彬无疑了。刘经富先生与匿名读者的看法是对的,拙文此处确系“史实错误”,应该感谢两位赐教。
陈兰彬口是心非
不过正如我去年答复刘先生的:“其实如果陈荔秋真是陈兰彬,反倒更能证明拙文中的观点:很多表面上‘排西’的人其实心里对‘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很清楚,只是好说假话邀宠罢了。”但是这个陈兰彬的口是心非,也未免太过甚,以至当年我虽已查到陈兰彬字荔秋,却不敢相信私下大赞郭嵩焘“颂美西法”的,竟是这位在朝堂上坚持撤回留学生的陈大人!
而近年发现的陈兰彬手札表明:陈其实佩服郭嵩焘已久。郭嵩焘曾经巡抚广东,政声卓著,郭离任后广东则时事日非、吏治败坏,百姓“诉无可诉,辩无可辩,敢怒不敢言”,出身广东乡绅的陈兰彬在私信中感叹:要是“如郭筠仙者复为广东大吏”就好了!而他出使美国后的内心感受,其实也与郭嵩焘在英法的体会差不多,所以薛福成说郭嵩焘“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薛福成自己还不敢相信,陈兰彬却私下证实“其说不诬”。
但是在公开场合,陈兰彬的言论与郭嵩焘简直就是两个极端!薛福成说,陈兰彬这样,主要是因为他胆小怕事。他“虽亦不失为君子,而胆量更小于郑(藻如)、黎(庶昌),实非干事之才”。照此说来,陈兰彬深谙庄周“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之道,扮演了个“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的角色。
而与陈兰彬直接发生冲突的容闳却不这么看。在容闳笔下,陈兰彬作为“极顽固之旧学派”,俨然冲锋陷阵的卫道士,“揎拳掳袖,准备破坏新政,以阻中国前途之进步”,“其视中国学生之留学外洋,素目为离经叛道之举”。他搞垮留学事业,认为中国学生“与外国教育接触,亦几为其所污染”。然而另一方面,容闳在与陈兰彬共事的过程中,也发现陈兰彬确有薛福成说的胆小一面:“陈亦怯懦鄙夫,生平胆小如鼠,即极细微事,亦不敢担负丝毫责任。”
由此看来,陈兰彬此人的确有趣:他时常“揎拳掳袖”作愤青状,内心却“胆小如鼠”;私下里开明得与“士大夫目为汉奸国贼”的郭嵩焘不相上下,公开场合却充当这些“士大夫”的首领,“群欲得杀之(开明派)而甘心者”。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呐!
清廷首任驻英副使刘锡鸿
从陈兰彬想到刘锡鸿
无独有偶,和陈兰彬与容闳这一对驻美正副使类似,与郭嵩焘搭档为正副使驻欧的刘锡鸿也是这么一个角色——只是位置恰好相反:陈兰彬在美是正使,而刘锡鸿在欧是副。官场上的刘锡鸿“亦极顽固之旧学派”,他处处与郭嵩焘为难,从频频打小报告,直到在公堂上“揎拳掳袖”地要打倒郭嵩焘。郭后来的被黜,与刘锡鸿的不断诬陷有很大关系。
但是刘锡鸿在使英期间,私下也有很多感叹:以前都说英国人是岛夷,“惟知逞强,无敬让之道”,现在才发现人家“上下同心,以礼自处,顾全国事如此”。在《英轺私记》中,他记下了若干趣事:
赴英船上有洋客对刘的仆人无礼,刘倒没太在意,洋船长却很愤怒,在亚丁就要把该洋客赶下船,刘为之求情才罢;使馆开张后,一次有馆员仆役上街购物,被一爱尔兰籍醉汉当街羞辱,中国人不敢计较,却有四名英国行人路见不平,把醉汉扭送官府,英国法院判了这厮两个月徒刑,还是中国使节致书英国首相,请宽免其罪。而英国报刊也谴责了无礼者,并且很赞扬中国人处理此事的大度。
如此等等,都使刘锡鸿很感慨。他说英国人大多“以行善为志,息兵安民为心”;“其俗究以理之是非为事之行止,非专恃强力者”。所以“我中国与英人交际,能持理,能恤商,斯尽之矣”。而他对英国社会的观感则是:这个国家“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街市往来,从未闻有人语喧嚣,亦未见有形状愁苦者。地方整齐肃穆,人民欢欣鼓舞,不徒以富强为能事,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
刘锡鸿还特别对英国的监狱、养老院与学校写下许多感慨。他看到英国监狱“壁净阶明,尘垢俱绝”,待囚犯很人道,饮食“肉食必具”,可以洗澡,家属可以探监,而且调教有方。犯人不仅“莫不体胖色华”,而且学到雕镂、绘画等技巧,出狱后“可以忍性,可以效功,可以耐劳,不复为斗殴盗贼之行”,甚至俨然变成“素娴礼教者”。来自天朝的他,初时还以为这或许只是让外宾参观的“形象工程”,于是违背主人的安排,“突至其他禁犯之所觇之”,结果仍然看到同样的情况,使他不能不感叹“英人狱制之善”。
刘锡鸿考察英国的养老院,同样怀有戒心,为了“得其真”而不受官方安排,微服“私往”,结果看到英国慈善公益发达,“老幼、孤穷、废疾、异方难民,皆建大房院居之,优给其养”,而且非仅伦敦如此,“其他城乡皆然”。养老院环境舒适,“男女异处”、“周遭各有院落,可任游憩”。还有育婴、济贫等院,“每数里即有广厦,为病人调摄之所,亦由国君派太医临视之”。尽管各慈善机构经办者各异,但“其宫室之崇广,衣食之充足,则大致无稍殊”。他不由得感叹,如此“济贫拯难”,确为“仁之一端”。
而英国的学校,也使这位科举出身的清朝官员感慨:“英之育成人才,用心为良苦矣!”他说英国无论贫富,孩子都能上学,有学堂、义塾、小学、大学之分。富贵人家,孩子可以“自延师”上贵族学校,穷人的孩子,也有公费的“义塾”。所学专业,哪怕是工商之事,“教规则礼乐也”,还是注重道德而不只是教人牟利的。在他看来,那里的学生“言语有时,趋步有方,饮食行立有班行,虽街市遨游,不得逾越尺寸”,“每入其塾,规矩森肃”,俨然是儒家君子。
刘锡鸿甚至发现,英国人也孝亲(尽管并非慑于父权),也敬君(哪怕虚君也受尊敬)。“亚尔该公之子鸾侯,三公主之婿。公夫人特出与中国使者相见,坐谈良久,鸾侯立恃其旁,无倦容,不可谓无母子之礼。”他还观察到,英人平时即便是奏乐诵经,众宴杂耍时,也要先颂祝君主,可见其尊君之诚。
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有眼光的看法。自由民主社会承认子女自主,不等于教唆六亲不认;维护公民权利,不等于怂恿弑君犯上。恰恰相反,真孝子,何须严苛父权来恐吓?真敬君,何必生杀予夺之主乃尊?如果在“父要子死不得不死”的威吓下才作孝状,能是真孝子吗?如果在杀伐之威下才能尊君,君权一虚就墙倒众人推,所谓有奶便是娘,有枪便是王,这到底是尊君呢,还是尊“枪”畏权呢?
显然,即便从爱亲敬君的“儒家道德”出发,刘锡鸿也对英国刮目相看。他私下甚至对英国“民主”的好处也说得头头是道:观其议会“各出所见,以议时政”,“务适于理、当于事而后已”。“故其处事恒力争上游,……而举办一切,莫不上下同心,以善从之”。他也觉得这种“合众论以择其长,斯美无不备;顺众志以行其令,斯力无不殚”的制度确有优越性。
更有甚者,刘锡鸿对英国民主的一些细节也颇为了解,例如谈到英国“无代表不纳税”体制下税制的合理时,他说:“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连郭嵩焘也称赞他“此论至允”。刘锡鸿私下还说,英国这种民主,其实咱们国家古时也有过(秦按:当时的“反法之儒”普遍有此一说),只可惜后来“此选益衰”,“贵官愈多”,“百姓之生路乃尽绝而无可逃矣”,而且在他看来,清朝这方面甚至还不如明朝。无怪乎当年编辑出版刘锡鸿日记的钟叔河先生揶揄说,就凭这些话,郭嵩焘如果(像刘告郭那样)告发刘锡鸿“怨谤”,也不愁没有材料的!更有意思的是,刘锡鸿对英国的“政教”私下倾慕不已,对英国的“器物”却不那么恭维,他虽然也惊讶于火车机器轮船的功效,但却认为若引入中国会导致外人得便,国人失业,有百弊而无一利,因而反对引进。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极端保守。这与所谓洋务官僚热衷船坚炮利而鄙视西方人文制度的说法恰恰相反,倒是有点儒教“重义轻利”的影子。
“天下为公”, 还是“天下为家”?
但就是这么个私下里同样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的人,却受朝中守旧权贵之命监视郭嵩焘,不断密告郭嵩焘要“以夷变夏”,图谋不轨,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他当成罪行来告发,他还在朝堂上诋毁郭嵩焘的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的大逆不道之罪。而且有趣的是,与他私下褒扬英国的“政教”却不喜英国的“器物”相反,他公开对郭嵩焘学习船坚炮利的言论指责不多,却猛批郭嵩焘离经叛道,破坏纲常,那罪名简直十恶不赦。结果导致郭嵩焘彻底被罢黜,险些遭治罪。这到底是为什么?
据说就个人而言,刘锡鸿不满于郭嵩焘只提名他为参赞而不是副使,并在薪水等问题上怀恨在心。但是在理论上刘锡鸿对自己的恶行自有一番解释。他说“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事”,所以“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
听见了吗?儒家虽讲“天下为公”,但刘锡鸿知道那只是说说而已,只有英夷才当真呢,实际上咱们是儒表法里,“天下为家”已经几千年,“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权贵为此“一人”所豢养,万般私利尽在其中,那是万万动不得的!
但这样的人还是“儒家”吗?他诋毁郭嵩焘,体现的果真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吗?如果是这样,那路易十六、查理一世同样不喜欢民主,他们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吗?刘锡鸿与郭嵩焘,犹如陈兰彬与容闳,当时私下对中西的观感其实都差不多,只是郭、容心口如一,而刘、陈口是心非。他们的区别到底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还是干脆就是中国文化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乡绅”与“乡愿”的区别?
至今人们还把刘锡鸿、陈兰彬这样的人称为“清流”,如果这种口是心非、趋炎附势、阳儒阴法、倚权谋利的“乡愿”之徒也算“清流”,那从孔孟到东林党人大概都只能算“浊流”,而比刘、陈更“清”的大概只有魏忠贤了。
显然,当时就连陈兰彬、刘锡鸿这些所谓“极端守旧派”也非常清楚帝制(“天下为家”)的不仁不义,宪政(“天下为公”)的亦道亦德。要知道那时还是洋务时代,离戊戌变法都还有几十年呢,那个时代所谓“极端保守”者都已经这样想(尽管绝不公开说)了,到了辛亥还能不立宪吗?而清廷坚持不做虚君,发生革命就不奇怪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最近看到有个先生写文章说:我们过去“软实力”老上不去,就是因为无意服从了人家的“话语霸权”,老在人家的话语体系中跟人辩论,被自由、民主、人权这些词牵着鼻子走。这位先生说,用他们的话语肯定是争论不过他们的,所以不如干脆就抛掉这套话语,只谈仁义道德。你拿民主这个尺子来量我,我还拿仁义这个尺子来量你呢!这样我们就有话语权,就有软实力,就主动了。
真是这样吗?老实说,看了晚清这些人的议论你就明白:这不是什么话语问题,如果我们像过去一样拿百姓不当人,谈民主固然理短,谈仁义道德也谈不过人家!戊戌前的这些人,从“进步的”郭嵩焘、马建中、王韬、薛福成这些人,到“极端保守”的陈兰彬、刘锡鸿,都是谈仁义道德谈出了“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的。他们都饱读诗书,长了个儒家的脑袋,只是还没有被“儒表法里”腐蚀完,在“乡愿”社会里还保留了一点“乡绅”气,他们还根本没用过自由、人权、宪政这些词,只是偶尔用过“民主”也还很词不达意。但是,他们一到西方,就感到了自己的差距——不是“器物”上的,而是“政教”上的。用“民主”的尺子量有差距,用“仁义”的尺子量,差距一样大!
只要不是谈国际关系,也不与反侵略相矛盾,要讲内政讲治国,用他们的词儿,人家比你民主,用我们的词儿,人家也比你仁义。就是谈孔孟之道,人家那“天下为公”也比你那“天下为家”更合乎“三代圣贤之遗意”。不要说进步者,就是当时的“极端保守”派,除了倭仁、徐桐这类闭目塞听从不涉洋者外,私下也都是类似的观点。参劾郭嵩焘为“汉奸”的刘锡鸿、把留美幼童之事搞黄了的陈兰彬等,无论他们公开场合怎么昧着良心胡说,私下都讲人家仁义,我们不及。
老实说,这些“极端保守者”对英国的这种私下赞赏,比今天一些自由主义者被批评为“民主浪漫主义”、“自由乌托邦”的言论都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吗?刘锡鸿私下对英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可以说是赞不绝口,而今天的不少自由主义者还是很喜欢批判那里的“福利国家病”的。
当然,无论当年还是今天,这里说的都是内政,即使是“礼仪之邦”,如果来侵略我们,那我们反侵略也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很明显,人家在国内就是做得比“我大清”仁义。不论什么话语,你讲到天上,也不能把恶的讲成善的,黑的讲成白的。这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晚清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走向了辛亥的。
撸主赶紧的把电脑关了 这东西也是西方来的
关了那行,要砸了,楼主的id真合体
我看你小学语文也学了太多的西方意识。
那必须的。
但也不是全部,还学了一些瑶草奇花。
可惜没照料好,蔫了。






呵呵   那些被批判的西方丑恶不都一一出现了吗
听说好些人就是批判会上中的毒。



我是008 发表于 2016-3-24 10:08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
进入工业文明后,我们的亮点基本为零
你让教材编撰者为难啊!
你看中国有多少文科生,中文系教授?写个五十篇优秀作文反映当代中国的正面形象还是可以的吧?

为什么要一直用这些老掉牙的歌颂西方人的课文呢?
为什么要一直用这些老掉牙的歌颂西方人的课文呢?


小朋友好这口。



那些瑶草奇花不好料理,小朋友无爱。
问题是现在国内啥优良品德也很少拿得出手,你看这几年小品相声都拿什么开涮?什么碰瓷,扯淡,歌颂中国梦,以前针砭时弊多了
社会主义是源自西方的意识形态,强烈建议将此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改教君臣父子,三纲五常。
人类共同财富,中国人当然有权继承

就像基督精神虽源自西方,但也不是西方人的专利
对,娈童癖不是基教专利
2016-3-24 11:19 上传


人家一年级学的是真正的理性认识,哪来我们这么的道德、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是源自西方的意识形态,强烈建议将此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改教君臣父子,三纲五常。
蒙古政委应该教三汉四蛮吧?







蒙古国海军政委 发表于 2016-3-24 11:13
社会主义是源自西方的意识形态,强烈建议将此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改教君臣父子,三纲五常。
小学课本倒也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这么高级的思辨。你觉得把那些陈腐、空洞、虚假的课文砍了之后没东西可教吗?你看看28楼美国一年级小学生的课文,中国不能学学吗?务实,贴近生活,培养孩子的性格。
社会主义是源自西方的意识形态,强烈建议将此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改教君臣父子,三纲五常。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  马列主义都是源自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有些人还以为是中国祖传的,马克思 恩格斯是中国人,哈哈。
电脑  手机  网络 都是西方发明的,楼主应该戒除。
瑶草奇花 发表于 2016-3-24 11:02
你看中国有多少文科生,中文系教授?写个五十篇优秀作文反映当代中国的正面形象还是可以的吧?

为什么 ...
我们的工业化是当年苏联教的
是速成班
苏联的工业化是有其特殊性的,也是借了二战的东风,速成的。
半吊子教半吊子,我们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水平也就是个四分之一吊子
对工业化的理解很肤浅
对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到底是啥,有啥优点,有啥缺点,在工业社会,怎样一种社会形态才是健康和谐的,如果避免工业社会的弊端,如何转嫁及缓解矛盾,如何建立一个既能容纳现代文明力量的社会,同时又能充分保留我们古老的孔孟之道里面的一些精髓,可以说是压根就心里没底
与韩国一样,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人迷失了
现在的80后,其爷爷奶奶那一辈,都是处在原生态农业社会那一代
其爸爸妈妈那一代,是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那一代
80后自己,是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尾巴
80后的儿子那辈,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滋养的第一代
看看吧,社会观念,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对事物的一些基本观点,这几代人能高度统一才怪。
编教材的人不好搞啊
从中国社会找一些共同语言,同时又要代表时代先进性,实在太难
不如直接从西方高度稳定,高度成熟的现代文学作品里找些文章,哪怕知道这些其实是洗脑文,方便,省事,少异议
不到十岁的孩子,你给他学这些意识形态,现代化,工业化,有必要吗?人家美国小孩不学这个,学的是家庭、 ...
然并卵,美国教育怎么样还不如看   美国派  直接。
让小孩多上军事论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部分支持楼主!
哪些真实性不确定的文章、故事,不应该纳入教材!
而且《一面五星红旗》这种文章……我只能呵呵!
俺是粗人 发表于 2016-3-24 12:00
部分支持楼主!
哪些真实性不确定的文章、故事,不应该纳入教材!
而且《一面五星红旗》这种文章……我只 ...
那当然,这种垃圾文章小孩子都不信。太弱智了。穿着新买的大衣去漂流,傻的吗?手举一面五星红旗,单手操桨?
共和制、人大制(议会制)也是西方意识形态,强烈呼吁恢复帝制。
必须恢复磕头,打千,甩水袖,多酷啊
小时候就政治学的最好,妥妥的西方意识啊,好可怕
我是008 发表于 2016-3-24 11:44
我们的工业化是当年苏联教的
是速成班
苏联的工业化是有其特殊性的,也是借了二战的东风,速成的。

说的不错。小学语文假大空,还不如直接翻译美国小学课本,毕竟人家的课文内容好,把人物名字换成中国式的就行。

汤姆——子豪
麦克——奕涵
安娜——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