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左鸣新鲜出炉力作——魔方经济: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04:07


林左鸣新鲜出炉的可能颠覆现有商业模式的力作——魔方经济: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集团探索(一)
2016-03-14 中航工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编者按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西方经济强国逐步跨越了“地摊经济”、“垄断经济”发展阶段,搭建了强劲的“超市经济”体系。支撑这一经济形态的西方大型跨国企业,具有超强的全球产业分化整合能力、纵横捭阖的市场控制能力,牢牢把持着全球经济主导权。为应对西方强国“超市经济”的强势竞争,必须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大型跨国产业集团发展模式。应以优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个价值维度上,构建首尾衔接、立体互动、全攻全守的“魔方经济”模式,培育出具有新型全球竞争力、能够体现综合国力的大型产业集团,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美国GE公司曾有类似的业务组合,中航工业也已循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形成新发展理念,并取得初步成效。

中航工业微信订阅号现刊发林左鸣署名文章《魔方经济: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集团探索》,分三期,与读者共享,共同探讨如何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改革。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西方经济强国逐步跨越了“地摊经济”、“垄断经济”发展阶段,搭建了强劲的“超市经济”体系。支撑这一经济形态的西方大型跨国企业,具有超强的全球产业分化整合能力、纵横捭阖的市场控制能力,牢牢把持着全球经济主导权。为应对西方强国“超市经济”的强势竞争,必须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大型跨国产业集团发展模式。应以优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个价值维度上,构建首尾衔接、立体互动、全攻全守的“魔方经济”模式,培育出具有新型全球竞争力、能够体现综合国力的大型产业集团,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美国GE公司曾有类似的业务组合,中航工业也已循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形成新发展理念,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其商业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宏观经济的形态。尤其那些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其经营内涵更是与宗主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大格局相辅相承、呼应共生。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曾说:“在所有主要国家中,(大企业)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及经济转型方面,一直扮演着中心角色”。的确,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在经济技术等非军事领域展开,大型企业是和平时期堪比军队影响力的综合国力载体,是支撑国家战略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型企业,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结合企业经营实践展开论述,提出了“魔方经济”的概念,以期在我国大型企业发展模式上做出一些探索。


一、当代西方强国“超市经济”探微

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进程,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持续而强劲的推动下,人类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作坊手工业经济进入了工业经济社会。现代企业迈上了历史舞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支撑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历史的视角看,现代世界强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典型的阶段,可以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地摊经济”、“垄断经济”和“超市经济”,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也大体涵盖这三类形态。当各国经济以某一种经济类型存在时,其企业的商业模式及组织形态,也必然与之相适应。所以,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一定孕育着不同的企业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

(一)资本等要素分散放任自流的“地摊经济”


图片来源:网络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基本上处于农耕和游牧时代,工商业很不发达,并在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下受到限制。在这个时期,经济组织基本上是手工业作坊或者是家庭自然经济,主要靠个体劳动者的一技之长来生产产品。即便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作坊,也是通过家族来经营,一般规模都不大,如中国的丝绸业、瑞士的钟表业等。工业革命初期,尽管蒸汽机的出现加快了手工业工场向机器大生产转变,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企业的市场也不断拓展。但从今天来看,当时的企业都比较小,经济规模不大,业务领域狭窄,综合实力弱小,抗风险能力很差,经营管理模式也比较原始。这个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就像是在乡镇集市中摆地摊的小摊贩,竞相吆喝喊价、沿街叫卖,交易对象往往是随机的,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和市场,更没有持续可靠的利润来源。为此,可以将这种较为初级的市场经济形态,称之为“地摊经济”,其典型特征是松散弱小、各自为战、随波逐利、内讧内抗,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具有典型的短期经济行为,是放任自流的经济模式。

时至今日,世界上不少国家及其企业都仍然具有“地摊经济”的特征。比如,有资料显示,从数量上看我国99%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量的小、微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淘汰率比较高,经济环境变化时一有风吹草动,都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实质也没有摆脱这种状况。特别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国际一些著名金融集团专门游说我国,让国企搞无序的全盘专业化,企图使我国经济陷入“地摊经济”而不得脱身,以便日后由西方的“超市经济”来收拾残局。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尽管它们也有大量的小、微企业,但这些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化企业,都与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而且绝大部分这样的企业在资本层面上已被大型金融投资企业或机构所控制,转型为其“超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许多这样的企业被大型跨国公司所兼并,成为了大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基因补充源泉。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大部分小型专业化企业,要么运气好偏安一隅,要么因没有金融资本介入而朝不保夕。其实即使是像阿里巴巴这样运气好的企业,要是没有国际金融资本介入,成为“超市经济”的一部分,也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状况。

(二)产业寡头聚集资源要素的“垄断经济”


图片来源:网络

19世纪中叶之后,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开始更加深入地影响工业发展,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应用,出现了以福特T型车生产线为代表的全新生产方式,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和大规模销售得以实现。为集中更多的资源从事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许多小规模专业化企业通过横向和纵向合并成为大企业,实现管理的集中统一。以美国为例,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相继出现的两次合并浪潮,将美国经济从自由竞争型的“地摊经济”转变为大兵团式的“垄断经济”。垄断型企业利用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强力控制,采取排他性行为来获取超额利润或其他特殊利益。

从历史上看,垄断的企业组织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卡特尔(Cartel),是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就销售市场、产品产量、商品价格等方面签署协议而形成的垄断性企业联盟,如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卡特尔。二是辛迪加(Syndicate),是统一商品销售的特殊卡特尔,由成员企业共同出资设立销售公司,或者卡特尔将成员企业的产品全部买下,然后统一销售,如德贝尔钻石卡特尔。三是托拉斯(Trust),是企业垄断组织的高级形态之一,由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股份公司,内部一切事务都由董事会及其所属机构处理,领导权掌握在股比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加盟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法律上都不具独立性,原来的各个企业主成为股东,按所占股比取得红利,如美国的美孚石油托拉斯、威士忌托拉斯等。四是康采恩(Konzern),是企业垄断组织的又一种高级形态,由处在不同的经济行业(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金融企业、保险公司等)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参与企业虽在形式上仍然独立,但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一般为银行、基金等金融资本)所控制,如早期美国的摩根财团、杜邦财团等。无论采取哪种垄断模式,垄断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扩张整合,形成大兵团作战能力和强强对抗的竞争态势,以控制资源、垄断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垄断经济”是电气时代的产物,极大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和经济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影响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很多国家都相继采取了反垄断措施,设立了反垄断机构、颁布了反垄断法,使得传统的垄断模式逐步走向消亡,不过却为后来发达国家转型为“超市经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今天,市场经济中尚能形成垄断的主要是靠专利技术,但市场上没有绝对优势的专利技术,要形成实际上的寡头垄断经营并非易事。因此,目前国际上的技术性垄断企业,一般是“并蒂莲”(双寡头)的模式。由于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往极具垄断性的企业也容易被颠覆性创新所淹没,甚至陷入破产的厄运。典型的案例就是化学胶卷行业的双寡头垄断企业柯达和富士。由于数码相机时代的来临,使深陷传统化学胶卷技术情结的柯达公司走向破产,而日本的富士公司则华丽转身。这也说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垄断很容易被颠覆和超越,要在市场中形成相对更为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必须另辟蹊径。

(三)整合资本等要素搭建强势平台的“超市经济”


图片来源:网络

超市(商场)是商品的卖场。今天,超市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十分了解超市的概念。超市企业自身基本不生产物质商品,只搭建商品销售的平台,构建商品与用户对接的渠道,借此平台和渠道,“产品”才能实现到“商品”的“惊险一跳”。所以,传统超市是天然的平台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国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超市(商场)不再自行销售商品,而是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提供设施条件和相关服务,搭建一个商品交易的有形平台,“招商”进来销售商品,自己则坐收“租金”。后来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样的购物场所被拓展到网络虚拟空间,O2O(线上线下)模式被普遍应用,网上购物风靡全球,如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电商”引领时尚。可见,超市企业归根到底是一个整合供给要素的平台型组织。

除了在以上真正意义上的“超市”卖场之外,还有一种类似于“超市”的平台型实体企业,通过打造超强的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技术和具有极高美誉度的品牌),构建集成网络,创新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产业活动;自身只从事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实现对产业链的绝对控制权,其余各个相对次要的环节则通过构建全球供应链,依靠分布全球的供应商进行专业化配套,把全球社会化大分工不断推向深入,以此提高效率和效益。

综上,可以把通过控制资本、掌握核心技术和重要品牌,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圈”或建立平台,实现资源集聚和市场开拓的商业模式,称之为“超市经济”。把这种模式比喻为“超市经济”,是因为具有这种模式的企业就如同“沃尔玛”,其他的商品生产企业要通过它才能走向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由于没有直接面向最终消费市场的机会,或者没有独立面向最终消费市场的机会,很多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只是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工具,被平台企业牢牢绑定和控制,大量的利润被攫取。这样的平台企业就像以前的“地主”一样,只要控制了“土地”(平台、渠道、商业生态),人们就只好为他做佃户、打长工。甚至以前风光无限的创新型企业,在平台企业出现之后,也不得不屈尊成为其业务链中的一个专业化单元。从企业层面来看,目前全球的“超市经济”主要有三种形态。

一是制造实体类“超市经济”。例如,波音和空客两大民机制造商、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等。他们通过牢牢掌握品牌、核心技术、市场渠道、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来把控全球庞大的供应链;大量非核心或相对非核心的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全球外包,建立庞大的全球供应系统,利用外部配套企业的专业化能力来实现规模经济,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民机产业的大“超市”,使成本不断下降、效率持续提升,形成超额利润。全球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只能为其打工,还不得不接受严苛的条件和越来越低的配套价格。譬如,波音、空客的大型民机的价格每年都会根据CPI等因素有一定比例上升,但是却要求转包供应商的产品价格每年下降几个百分点,使得自身的利润有充分的保障。

二是研发服务型“超市经济”。例如苹果、小米等。苹果公司牢牢抓住品牌、整机设计、研发、CPU和操作系统设计、市场渠道、售后服务、软件下载(App Store)和音乐下载(Apple Music)服务等核心增值环节,其余显示屏、存储器等元器件则全球采购,一般外壳制造、CPU制造、整机组装都面向全球外包。由于产品质量好、体验佳、服务优,苹果“粉丝”遍布全球,在全球手机行业的利润总额中,苹果手机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小米公司自己也不生产任何硬件,只做产品研发设计、品牌塑造、粉丝打造、市场营销等关键价值(主要是虚拟价值)环节,通过设立MIUI、小米社区、小米网站等服务平台,硬生生地在手机这个“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一度荣登国内手机销量榜首,在公司创立后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企业估值就高达450亿美元,创造了商业奇迹。

三是银行金融类“超市经济”。这是国际垄断资本从垄断经济向更高层次转型的产物。发达国家众多的金融投资集团,实际上也是一个平台类的企业,只不过他们不同于以经营产品为目的的平台型企业,而是着力构建资本投资平台和渠道,形成了以经营资本为目的的平台企业;而前者则可被其囊括其中。典型的就是美国华尔街的投行金融类“超市经济”,通过金融资本控股或参股企业。根据闫妍等人的研究,“世界500强”美国企业持股金额最高的前20大股东,主要为财团和投资公司(包括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这些公司主要从事直接投资,并非从事银行贷款类的间接投资业务。这20家金融机构对美国大型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布在20%~40%之间,对这些大企业具有掌控力,也对美国经济具有很强影响力[1]。所以说,波音和苹果并非孤军奋战,它们背后还站着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日本三菱重工、三井等银行财团模式,也是金融类“超市经济”,以银行参股实业形成大财团,通过内部企业环形持股,即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来协调内部利益,形成持久共生关系,在对外扩张中形成“狼群效应”。这就是著名的日本主银行制,是一种托拉斯的变体,成为整合在统一品牌和银行金融服务之下的“超市经济”。

随着“超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前的“一流企业做标准”,现在则成为“一流企业做平台”。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已经出现横跨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超市经济”的新趋势。比如谷歌、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小米等都是新兴平台型企业,他们掌握着信息的增值通道,并利用巨大的“流量”,通过建立一个能将“流量”变现的生态系统,打造从“流量”积累到变现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了企业从“经营用户”向“经营粉丝”的转变,企业平台化、品牌人格化、运营媒体化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新特征。

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经历了机械化和电气化两个阶段,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的新阶段来临了,而“超市经济”正是历史进入这个阶段的产物。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以后,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企业从只注重自动化向还注重数字化转变;其次,企业从只注重做标准向还注重做平台转变;第三,企业从只注重创造实物价值向还注重创造虚拟价值转变;第四,企业从只注重管理科学向还注重新商业模式的经营艺术转变;第五,企业从只注重金融资本向还注重人力资本的转变。这些变化,孕育了向下一个新的特征阶段转型,从而也必然催生出更新的企业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

从国家层面看,美国是最大的“超市经济”国家。就宏观经济而言,美国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尤其是领先的金融投资企业,是美国形成“超市经济”企业平台的第一梯队,它们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资本经营平台和渠道。从传统的实体企业这个微观经济层面看,美国也是超市型平台企业最多、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拥有包括沃尔玛、波音、GE、苹果、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在内的一大批世界级明星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充当着产业组织者的角色。今天美国的宏观经济是一个由金融投资“超市经济”和实物产品“超市经济”相互嵌套并成犄角之势的模式,牢牢控制着全球经济命脉。


图片来源:网络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竞技场上,“地摊经济”根本无法抗衡“超市经济”,而发展“垄断经济”在目前的条件下也不现实。不幸的是,除了美国等经济强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及其企业,总体上处于“地摊经济”的态势,而美国等经济强国的“超市经济”还在不断壮大。当前,全球化正在深入推进,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探寻出一种新型的、可与“超市经济”相抗衡和竞争的大企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形态,正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魔方经济”也就应运而生,它的出现预示了后工业化时代从信息化阶段走向“仿生化”阶段,而企业也从数字化转向智能化,并且担负起抗衡和超越“超市经济”的历史使命。

--------------------------------------------------------------------------------

[1]闫妍、尹力、李晓腾、陈晓松,华尔街控制下的美国经济[J],管理世界.2015(6):1-7


林左鸣新鲜出炉的可能颠覆现有商业模式的力作——魔方经济: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集团探索(一)
2016-03-14 中航工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编者按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西方经济强国逐步跨越了“地摊经济”、“垄断经济”发展阶段,搭建了强劲的“超市经济”体系。支撑这一经济形态的西方大型跨国企业,具有超强的全球产业分化整合能力、纵横捭阖的市场控制能力,牢牢把持着全球经济主导权。为应对西方强国“超市经济”的强势竞争,必须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大型跨国产业集团发展模式。应以优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个价值维度上,构建首尾衔接、立体互动、全攻全守的“魔方经济”模式,培育出具有新型全球竞争力、能够体现综合国力的大型产业集团,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美国GE公司曾有类似的业务组合,中航工业也已循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形成新发展理念,并取得初步成效。

中航工业微信订阅号现刊发林左鸣署名文章《魔方经济: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集团探索》,分三期,与读者共享,共同探讨如何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改革。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西方经济强国逐步跨越了“地摊经济”、“垄断经济”发展阶段,搭建了强劲的“超市经济”体系。支撑这一经济形态的西方大型跨国企业,具有超强的全球产业分化整合能力、纵横捭阖的市场控制能力,牢牢把持着全球经济主导权。为应对西方强国“超市经济”的强势竞争,必须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大型跨国产业集团发展模式。应以优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三个价值维度上,构建首尾衔接、立体互动、全攻全守的“魔方经济”模式,培育出具有新型全球竞争力、能够体现综合国力的大型产业集团,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美国GE公司曾有类似的业务组合,中航工业也已循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形成新发展理念,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其商业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宏观经济的形态。尤其那些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其经营内涵更是与宗主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大格局相辅相承、呼应共生。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曾说:“在所有主要国家中,(大企业)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及经济转型方面,一直扮演着中心角色”。的确,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在经济技术等非军事领域展开,大型企业是和平时期堪比军队影响力的综合国力载体,是支撑国家战略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型企业,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结合企业经营实践展开论述,提出了“魔方经济”的概念,以期在我国大型企业发展模式上做出一些探索。


一、当代西方强国“超市经济”探微

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进程,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持续而强劲的推动下,人类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作坊手工业经济进入了工业经济社会。现代企业迈上了历史舞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支撑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历史的视角看,现代世界强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典型的阶段,可以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地摊经济”、“垄断经济”和“超市经济”,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也大体涵盖这三类形态。当各国经济以某一种经济类型存在时,其企业的商业模式及组织形态,也必然与之相适应。所以,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一定孕育着不同的企业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

(一)资本等要素分散放任自流的“地摊经济”

640.jpg (31.5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04 上传


图片来源:网络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漫长岁月中,人类基本上处于农耕和游牧时代,工商业很不发达,并在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下受到限制。在这个时期,经济组织基本上是手工业作坊或者是家庭自然经济,主要靠个体劳动者的一技之长来生产产品。即便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作坊,也是通过家族来经营,一般规模都不大,如中国的丝绸业、瑞士的钟表业等。工业革命初期,尽管蒸汽机的出现加快了手工业工场向机器大生产转变,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企业的市场也不断拓展。但从今天来看,当时的企业都比较小,经济规模不大,业务领域狭窄,综合实力弱小,抗风险能力很差,经营管理模式也比较原始。这个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就像是在乡镇集市中摆地摊的小摊贩,竞相吆喝喊价、沿街叫卖,交易对象往往是随机的,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户群和市场,更没有持续可靠的利润来源。为此,可以将这种较为初级的市场经济形态,称之为“地摊经济”,其典型特征是松散弱小、各自为战、随波逐利、内讧内抗,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具有典型的短期经济行为,是放任自流的经济模式。

时至今日,世界上不少国家及其企业都仍然具有“地摊经济”的特征。比如,有资料显示,从数量上看我国99%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量的小、微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淘汰率比较高,经济环境变化时一有风吹草动,都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实质也没有摆脱这种状况。特别是曾经有一段时间,国际一些著名金融集团专门游说我国,让国企搞无序的全盘专业化,企图使我国经济陷入“地摊经济”而不得脱身,以便日后由西方的“超市经济”来收拾残局。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尽管它们也有大量的小、微企业,但这些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化企业,都与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而且绝大部分这样的企业在资本层面上已被大型金融投资企业或机构所控制,转型为其“超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许多这样的企业被大型跨国公司所兼并,成为了大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基因补充源泉。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大部分小型专业化企业,要么运气好偏安一隅,要么因没有金融资本介入而朝不保夕。其实即使是像阿里巴巴这样运气好的企业,要是没有国际金融资本介入,成为“超市经济”的一部分,也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状况。

(二)产业寡头聚集资源要素的“垄断经济”

641.jpg (24.8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04 上传


图片来源:网络

19世纪中叶之后,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科学技术开始更加深入地影响工业发展,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应用,出现了以福特T型车生产线为代表的全新生产方式,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和大规模销售得以实现。为集中更多的资源从事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许多小规模专业化企业通过横向和纵向合并成为大企业,实现管理的集中统一。以美国为例,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相继出现的两次合并浪潮,将美国经济从自由竞争型的“地摊经济”转变为大兵团式的“垄断经济”。垄断型企业利用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强力控制,采取排他性行为来获取超额利润或其他特殊利益。

从历史上看,垄断的企业组织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卡特尔(Cartel),是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就销售市场、产品产量、商品价格等方面签署协议而形成的垄断性企业联盟,如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卡特尔。二是辛迪加(Syndicate),是统一商品销售的特殊卡特尔,由成员企业共同出资设立销售公司,或者卡特尔将成员企业的产品全部买下,然后统一销售,如德贝尔钻石卡特尔。三是托拉斯(Trust),是企业垄断组织的高级形态之一,由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股份公司,内部一切事务都由董事会及其所属机构处理,领导权掌握在股比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加盟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法律上都不具独立性,原来的各个企业主成为股东,按所占股比取得红利,如美国的美孚石油托拉斯、威士忌托拉斯等。四是康采恩(Konzern),是企业垄断组织的又一种高级形态,由处在不同的经济行业(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金融企业、保险公司等)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参与企业虽在形式上仍然独立,但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一般为银行、基金等金融资本)所控制,如早期美国的摩根财团、杜邦财团等。无论采取哪种垄断模式,垄断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扩张整合,形成大兵团作战能力和强强对抗的竞争态势,以控制资源、垄断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垄断经济”是电气时代的产物,极大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和经济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影响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很多国家都相继采取了反垄断措施,设立了反垄断机构、颁布了反垄断法,使得传统的垄断模式逐步走向消亡,不过却为后来发达国家转型为“超市经济”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今天,市场经济中尚能形成垄断的主要是靠专利技术,但市场上没有绝对优势的专利技术,要形成实际上的寡头垄断经营并非易事。因此,目前国际上的技术性垄断企业,一般是“并蒂莲”(双寡头)的模式。由于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往极具垄断性的企业也容易被颠覆性创新所淹没,甚至陷入破产的厄运。典型的案例就是化学胶卷行业的双寡头垄断企业柯达和富士。由于数码相机时代的来临,使深陷传统化学胶卷技术情结的柯达公司走向破产,而日本的富士公司则华丽转身。这也说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垄断很容易被颠覆和超越,要在市场中形成相对更为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必须另辟蹊径。

(三)整合资本等要素搭建强势平台的“超市经济”

642.jpg (33.0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04 上传


图片来源:网络

超市(商场)是商品的卖场。今天,超市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十分了解超市的概念。超市企业自身基本不生产物质商品,只搭建商品销售的平台,构建商品与用户对接的渠道,借此平台和渠道,“产品”才能实现到“商品”的“惊险一跳”。所以,传统超市是天然的平台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国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超市(商场)不再自行销售商品,而是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提供设施条件和相关服务,搭建一个商品交易的有形平台,“招商”进来销售商品,自己则坐收“租金”。后来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样的购物场所被拓展到网络虚拟空间,O2O(线上线下)模式被普遍应用,网上购物风靡全球,如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电商”引领时尚。可见,超市企业归根到底是一个整合供给要素的平台型组织。

除了在以上真正意义上的“超市”卖场之外,还有一种类似于“超市”的平台型实体企业,通过打造超强的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技术和具有极高美誉度的品牌),构建集成网络,创新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产业活动;自身只从事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实现对产业链的绝对控制权,其余各个相对次要的环节则通过构建全球供应链,依靠分布全球的供应商进行专业化配套,把全球社会化大分工不断推向深入,以此提高效率和效益。

综上,可以把通过控制资本、掌握核心技术和重要品牌,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圈”或建立平台,实现资源集聚和市场开拓的商业模式,称之为“超市经济”。把这种模式比喻为“超市经济”,是因为具有这种模式的企业就如同“沃尔玛”,其他的商品生产企业要通过它才能走向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由于没有直接面向最终消费市场的机会,或者没有独立面向最终消费市场的机会,很多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只是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工具,被平台企业牢牢绑定和控制,大量的利润被攫取。这样的平台企业就像以前的“地主”一样,只要控制了“土地”(平台、渠道、商业生态),人们就只好为他做佃户、打长工。甚至以前风光无限的创新型企业,在平台企业出现之后,也不得不屈尊成为其业务链中的一个专业化单元。从企业层面来看,目前全球的“超市经济”主要有三种形态。

一是制造实体类“超市经济”。例如,波音和空客两大民机制造商、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等。他们通过牢牢掌握品牌、核心技术、市场渠道、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来把控全球庞大的供应链;大量非核心或相对非核心的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全球外包,建立庞大的全球供应系统,利用外部配套企业的专业化能力来实现规模经济,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民机产业的大“超市”,使成本不断下降、效率持续提升,形成超额利润。全球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只能为其打工,还不得不接受严苛的条件和越来越低的配套价格。譬如,波音、空客的大型民机的价格每年都会根据CPI等因素有一定比例上升,但是却要求转包供应商的产品价格每年下降几个百分点,使得自身的利润有充分的保障。

二是研发服务型“超市经济”。例如苹果、小米等。苹果公司牢牢抓住品牌、整机设计、研发、CPU和操作系统设计、市场渠道、售后服务、软件下载(App Store)和音乐下载(Apple Music)服务等核心增值环节,其余显示屏、存储器等元器件则全球采购,一般外壳制造、CPU制造、整机组装都面向全球外包。由于产品质量好、体验佳、服务优,苹果“粉丝”遍布全球,在全球手机行业的利润总额中,苹果手机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小米公司自己也不生产任何硬件,只做产品研发设计、品牌塑造、粉丝打造、市场营销等关键价值(主要是虚拟价值)环节,通过设立MIUI、小米社区、小米网站等服务平台,硬生生地在手机这个“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一度荣登国内手机销量榜首,在公司创立后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企业估值就高达450亿美元,创造了商业奇迹。

三是银行金融类“超市经济”。这是国际垄断资本从垄断经济向更高层次转型的产物。发达国家众多的金融投资集团,实际上也是一个平台类的企业,只不过他们不同于以经营产品为目的的平台型企业,而是着力构建资本投资平台和渠道,形成了以经营资本为目的的平台企业;而前者则可被其囊括其中。典型的就是美国华尔街的投行金融类“超市经济”,通过金融资本控股或参股企业。根据闫妍等人的研究,“世界500强”美国企业持股金额最高的前20大股东,主要为财团和投资公司(包括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这些公司主要从事直接投资,并非从事银行贷款类的间接投资业务。这20家金融机构对美国大型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布在20%~40%之间,对这些大企业具有掌控力,也对美国经济具有很强影响力[1]。所以说,波音和苹果并非孤军奋战,它们背后还站着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日本三菱重工、三井等银行财团模式,也是金融类“超市经济”,以银行参股实业形成大财团,通过内部企业环形持股,即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交叉持股来协调内部利益,形成持久共生关系,在对外扩张中形成“狼群效应”。这就是著名的日本主银行制,是一种托拉斯的变体,成为整合在统一品牌和银行金融服务之下的“超市经济”。

随着“超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前的“一流企业做标准”,现在则成为“一流企业做平台”。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已经出现横跨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超市经济”的新趋势。比如谷歌、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小米等都是新兴平台型企业,他们掌握着信息的增值通道,并利用巨大的“流量”,通过建立一个能将“流量”变现的生态系统,打造从“流量”积累到变现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了企业从“经营用户”向“经营粉丝”的转变,企业平台化、品牌人格化、运营媒体化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新特征。

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经历了机械化和电气化两个阶段,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的新阶段来临了,而“超市经济”正是历史进入这个阶段的产物。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以后,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企业从只注重自动化向还注重数字化转变;其次,企业从只注重做标准向还注重做平台转变;第三,企业从只注重创造实物价值向还注重创造虚拟价值转变;第四,企业从只注重管理科学向还注重新商业模式的经营艺术转变;第五,企业从只注重金融资本向还注重人力资本的转变。这些变化,孕育了向下一个新的特征阶段转型,从而也必然催生出更新的企业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

从国家层面看,美国是最大的“超市经济”国家。就宏观经济而言,美国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尤其是领先的金融投资企业,是美国形成“超市经济”企业平台的第一梯队,它们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资本经营平台和渠道。从传统的实体企业这个微观经济层面看,美国也是超市型平台企业最多、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拥有包括沃尔玛、波音、GE、苹果、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在内的一大批世界级明星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充当着产业组织者的角色。今天美国的宏观经济是一个由金融投资“超市经济”和实物产品“超市经济”相互嵌套并成犄角之势的模式,牢牢控制着全球经济命脉。

643.jpg (18.7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04 上传


图片来源:网络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竞技场上,“地摊经济”根本无法抗衡“超市经济”,而发展“垄断经济”在目前的条件下也不现实。不幸的是,除了美国等经济强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及其企业,总体上处于“地摊经济”的态势,而美国等经济强国的“超市经济”还在不断壮大。当前,全球化正在深入推进,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探寻出一种新型的、可与“超市经济”相抗衡和竞争的大企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济形态,正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魔方经济”也就应运而生,它的出现预示了后工业化时代从信息化阶段走向“仿生化”阶段,而企业也从数字化转向智能化,并且担负起抗衡和超越“超市经济”的历史使命。

--------------------------------------------------------------------------------

[1]闫妍、尹力、李晓腾、陈晓松,华尔街控制下的美国经济[J],管理世界.2015(6):1-7

645.jpg (5.2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07 上传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林左鸣新鲜出炉的可能颠覆现有商业模式的力作——魔方经济: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集团探索(二)

2016-03-15 中航工业  


二、我国企业“魔方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美国的“超市经济”是建立在其世界霸主地位、全球铸币权、全球化大市场、大企业之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鉴于我国金融业在世界经济大局中的地位,我们很难走通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道路,因此难以发展独立的“超市经济”。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将来必将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是按专业化的模式发展,以求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超市经济”呢,还是立足当前,探索出一个更符合我国实际的大企业新发展理念和模式?

我们知道,生物是宇宙中最完美的智慧体,工业化最大的不足之处是破坏了生物智慧的完整性。今天基于专业化的经济体系犹如一个盲人和一个瘸子为了行走,不得不让盲人背上瘸子才能迈出步伐一样,一旦出现完整的同类生物体,他们将不可能再是竞争中的对手。毫无疑问,工业时代进入“仿生学”以后,才可能真正实现“智能化”,才可能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新经济模式,而构成这个新经济模式的一些企业细胞,就必然要以“魔方经济”为我们的新发展理念。“魔方经济”也必将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真正能够回归并超越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的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新型经济模式,也是当前我国大企业集团努力践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所可以选择的新模式。

(一)“魔方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魔方经济”,是指企业基于其共享性核心竞争力所构建的,由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三个维度,通过依靠资本、文化品牌同源技术和供应链等诸方面要素有机整合而成的企业组织形态。“魔方经济”也是一种在国际市场绝大部分已被“超市经济”所控制的情况下,为避免民族产业被各个击破,以“消灭敌人”并“保存自己”为最佳策略选择,最终将形成有利于基业长青、较为稳固的商业模式(图1,2)。


图1 “魔方经济”三个维度


图2 “魔方经济”的三维立体结构

全产业链维度。产业链的思想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卓越论断,他通过“制针”和“毛纺”的例子深刻描述了产业链的功能。但早期的产业链理论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关注的是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后来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之间,强调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理论。尽管从不同视角、不同目的出发,产业链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它是某一产业的企业,以面向市场的产品为对象,依据特定的逻辑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关联的生产制造专业化组织[1]。在本文提出的“魔方经济”三个完整维度中,全产业链对应的是某一主导产业技术与制造这个科研生产维度(轴);即企业利用自身研发制造的核心能力,并在资本运营、金融业务、品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协同下,拓展主导产业完整的研发制造业务,以对抗市场成熟度和供应链控制能力很强的“超市经济”所形成的竞争。一般情况下,在一些高科技产业相对后发的国家,采用全产业链是最有利于本民族高科技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形式。

全价值链维度。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的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条表示出来”。他进而指出:“企业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2]可见,一开始人们对价值链的定义是对产业链定义的另一种表述或看法而已。然而,随着商品进入市场后的服务业务不断深化,一些原来不属于产品生产制造的业务活动也不断与传统的产品生产制造相衔接,市场越来越需要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其中还包括金融、客户培训等服务业务。因此现在的价值链不再像产业链那样完全是一维和线性的了。

通常,企业掌握的业务环节越全面,获得价值也越大。所以,学者们又对价值链理论做了不断完善,最后成为一种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在本文“魔方经济”三个完整维度中,全价值链强调的是资产与资本(包括技术专利等重要无形资产)的运营维度(轴);即企业在创造实物价值的同时,利用其同源共性技术发展主导产业之外的重要业务,或者通过开展资本运营与金融业务,尽可能地实现产融结合,支撑研发制造业务发展,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企业集团内部通过相互持股、相互投资等方式,以资本和产权为纽带,形成既能保持每个成员单位相对独立经营,又能在一些重大竞争面前实现统一决策、并在市场上做到协调互动的运营方式。

可见,全价值链是从全产业链的线性维度向平面上的第二个维度拓展所形成的。例如,我国航空工业的市场成熟度不发达,民机市场已被他人所垄断,军机市场也由国际政治格局的缘故无法获得足够市场,以求得产品具有最好的经济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利用共性技术或同源技术等要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适度发展非航空产品,实现深度军民融合,才能提高整个企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航空主业自保和发展。具体的例子比如,航空涡轮发动机企业,利用同源的共享性技术发展船用燃气轮机动力,发展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等等。企业从航空行业拓展到航海行业,还进一步拓展到电力行业从而形成全价值链。

全品牌文化链维度。品牌文化是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品牌忠诚。当代企业之间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层面的竞争,但最终都体现为品牌文化的竞争,卓越品牌成为了企业最为核心的优质资产、最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据美国福布斯网站发布的2015全球品牌价值榜,位居前5位的是苹果公司(1453亿美元)、微软公司(693亿美元)、谷歌公司(656亿美元)、可口可乐(560亿美元)、IBM(498亿美元)[3],充分体现了卓越品牌的巨大经济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卓越品牌成为了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升企业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本文“魔方经济”三个完整维度中,全品牌文化链对应的是营销与服务的市场维度(轴);即企业在抓好科研生产的同时,要通过做好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同时,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那些面向大众消费的B2C服务业,在消费者中树立口碑、培育粉丝,打造卓越的大众消费品牌,构建企业走向市场的绿色通道。可见,建立全品牌文化链的第三维度以后,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就从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这样一个二维的平面维度上升到一个三维的立体维度,最终使自己能在明枪暗箭的商战中无懈可击。

在“魔方经济”结构中,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协同共进。全产业链对应的科研生产轴属于“实物经济”范畴,目标是打造以高科技为特征的实物价值(使用价值),满足客户对物化功能的需求;全价值链对应的资产(包括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与资本运营轴,除了发展同源和共性技术产品业务外,还体现为传统虚拟经济即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包括资本化运作、金融业务发展等;全品牌文化链对应的营销与服务的市场轴,包括售后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制造业服务化、其他现代服务业,重点是提供服务、塑造品牌、培育粉丝,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消费,属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可见,“魔方经济”涉足了当代社会经济最典型的三大范畴,是一种全维度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魔方经济”这种全维度的经济结构(图3)中,全产业链维度通过提供技术和产品等有形商品,带动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两个维度的发展,是“魔方经济”的基石;全价值链通过资产、资本运作和金融业务,为全产业链和全品牌文化链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并充分发挥共享性技术的作用,是“魔方经济”的放大器;全品牌文化链通过市场营销和服务业发展,壮大企业影响力和控制力,支撑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扩张,并最终凝结成卓越的企业品牌,最终使“魔方经济”成“三足鼎立”之势而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从传统的经济流程整合的概念而言,全产业链是垂直整合,全价值链是水平整合,那么加上全品牌文化链则就形成了立体整合。



图3 “魔方经济”的全维度经济结构


(二)“魔方经济”的内涵特征

从业务组合布局上看,“魔方经济”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它通过研发与制造、资本(资产)与金融、营销与服务三维度业务的全面协同发展,实现了科研生产、金融服务、品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在综合考虑创造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并促进两者实现二元价值容介态,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业务组合和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基于实物经济的广义虚拟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所谓广义虚拟经济,就是那种单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以及同时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但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的经济形态[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当今世界的物质商品总体而言已相对丰富,物质商品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已大不如前。相反,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人们对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正在持续快速增长,虚拟价值创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重要领域,在物化商品中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虚拟价值。

在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还在孕育,但是利用现有技术与人文创新而形成的创意经济,包括各种时尚产品、创意服务、电影大片等发展势头强劲。从经济比重上看,目前我国GDP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大约只有一半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都是70%以上甚至达到80%。所以,这类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在这种态势下,企业在经营中既要重视创造使用价值,也要重视虚拟价值的创造,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其实,创造虚拟价值的意义远不限于此,在美国每当一款新型航空武器问世以后,好莱坞总会在此基础上推出一些科幻电影大片,不失时机地让这些新型航空武器以更高的形态在电影大片中崭露头角,既培育了美国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为让国会持续为庞大的军费开支拨款铺平了民意道路。美国华尔街的金融“超市经济”企业,或许既控制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权,也控制着好莱坞的股权,他们在做这样的协同时是随手掂来,轻而易举的。在“魔方经济”的业务布局中,“品牌文化”作为三维度中的一个维度,就是通过发现并创造虚拟价值,拓展企业发展空间,通过高水平的研发与制造、优良的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打造卓越品牌、培育客户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使得产品和服务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对企业则带来更大的超值利益。

第二、基于专业化的全维度业务组合。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曾经指出:二战之后西方大企业的崛起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兴起密切相关,到1969年已有2/3的美国企业实施了多元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早期和中期,超过2/3的英、德大企业是多元化的,因此可以把多元化战略称之为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的本质特征[5]。但在具体企业的实践中,究竟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一直是困扰很多企业的战略问题,有些企业在犹豫中错过了发展机遇,有些则因为操作不当而陷入“多元化陷阱”。

笔者认为,专业化有利于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把单个业务做专做精做强。单一业务的专业化企业,虽然也可以做强做优做大,例如柯达公司,但是一遇到市场风险时往往缺少转圜的空间;多元化在初期有利于做大,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确立市场地位,遇到市场风险,回旋有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但多元化企业要让所有专业板块都像GE公司旗下的业务板块那样,做到数一数二,再到做强做优并非易事,其风险也不可小觑。所以,专业化和多元化各有利弊,都有大量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整个经济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究竟专业化还是多元化,主要看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目标追求、资源禀赋和组织能力。如果企业要追求做大做强,以图在竞争中做到船大抗风浪,则多元化是重要路径。当然,也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业务组合模式,提升资源互补和协调能力,才能趋利避害,并实现成功。如果多元化企业还要做优,则必须要涉足品牌文化塑造,走全新的商业模式,于是“魔方经济”的商业模式自然就应运而生。

在“魔方经济”中,其业务必须同时包含高端制造业、金融业务、现代服务业这三大领域,是一个全维度业务领域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几项业务物理堆积式的简单拼凑。这种全维度的有机组合,能够实现多种业务领域的互补、协同,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增强市场抗风险和开拓能力,达到1+1>2的效果;但是其每一项业务又都是专业化的,甚至是分属不同行业市场的企业,可以保证每一项业务都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因此,这是一个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又通过资本衔接、品牌文化协同的多元化,是一个通过资本产权和品牌文化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专业化产业集群(集团)。

第三、基于产业发展的产融结合。资本市场是现代企业孕育发展的沃土,金融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6]。在西方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许多大企业都是产融结合的。

产融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上市。欧美许多有影响力的著名企业都是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开展兼并重组,形成了造血机能,并实现了产权明晰,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二是金融业务。不少西方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金融业务,用于协同主业发展。譬如美国的GE公司,尽管2015年GE公司已经将其大部分金融业务卖掉,但仍然保留飞机租赁、以及在能源、医疗领域的金融业务。过去GE金融集团在收入和利润方面,一直占据着GE公司的很大比重;GE金融拥有1000多架大型飞机,全部选用了GE的发动机;GE金融利用低成本资金优势,有力支撑了GE公司在韦尔奇时代的快速扩张。三是金融资本。在西方许多著名的公司后面,都站立着多个金融巨头,使得金融业和制造业在产权上实现了血脉交融。这些企业既包括苹果、谷歌、微软等大众消费品企业,也包括那些颇为神秘的大型军工寡头。有资料显示,美国前五大金融机构(先锋、黑岩、道富、富达、资本世界)持股比例最高的三家企业都是军工企业,其中洛·马(35.4%)、联合技术(UTC)(24.3%)和波音(23.1%);美国前20家金融机构对这三家军工企业的持股比例都超过36%,其中对洛·马的持股比例高达46.4%[7]。这些说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超市经济”,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产融结合的重要性。而日本通过财团直接参股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魔方经济”中设置了资产与资本的运营轴,通过建立产业与金融资本的产权纽带、发展支撑主业发展的金融业务,使得三个维度的产业都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在市场上共同进退。特别是在“魔方经济”中,由于专业化的企业众多,要是没有产权上的相互关联,在决策上、市场上能够协调一致,再多的企业也将是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与“地摊经济”无异。

第四、基于基业长青的业务组合。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呈“电磁波效应”。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发展高峰过去以后,往往会出现以人文创意为动力的另一个经济发展高峰。如果说在人们只重视生理需求的时代,以人文创意为动力的经济高峰期并不显著的话;那么到了人们满足生理需求比较充裕的时代,满足心理需求成了人们新生活的重要追逐时,对人文创意为动力的经济发展周期就不能够再不重视了。“魔方经济”由于其业务组合覆盖了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和人文创新全维度,能够对冲单一的技术创新或人文创新发展而引起的经济周期,因而有利于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三)“魔方经济”的基本功能

基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的三维度业务领域组合,“魔方经济”具有突出的能力特性,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形成业务协同效应,避免重要市场被竞争对手鲸吞。多元化战略是建立在传统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即企业主要关注实物价值创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总成本必须低于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的成本,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当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业务单元增加时,能够共享一套管理体系,由于协同效应的作用,边际成本不会增加或增加较小,使得不同业务所分担的固定成本下降,从而使得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魔方经济”则是建立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它所关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生产的固定成本的分摊上,更主要地体现在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协同共进上。由于成员企业覆盖了实物经济、金融服务、现代服务业这三个社会经济的完整领域,具体业务项目数量较多,除了可以共享各种资源外,各种实物商品、金融工具、服务形式和市场品牌可实现创新组合,还能够在内部企业之间便捷地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甚至催生出新的业态,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商业价值。譬如,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务可以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提供低成本融资,也可以为产品出口提供便捷的卖方信贷支持;由于都是内部企业,信息不对称情况相对较小,交易风险相对较低。此外,集团成员企业可以实现外部市场内部化,内部研发和制造企业可以优先选用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的配套产品、辅助服务,内部服务企业在业务开展中也可以优先采用其他成员企业的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务。而这一切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产业发展不会因为某一环节的市场被控制,而使整个产业失去综合竞争力,出现全面崩溃的局面。

第二、应对超市经济“整合”的压力,避免重要民族产业被摧毁。“魔方经济”是内部实现有机整合的企业组织,通过内部建立有效协同的运行机制,能够容介各方优势,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变态势的随机互补性经济模式,使得各利益共同体能够实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竞争力。其包含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就单个业务项目或许很平常,一旦有机组合起来就能成为“多兵种联合”的强大“作战集群”,可全攻全守、首尾呼应,当某处受到攻击时就可以抱团应对,如同一个刺猬周身是刺,让攻击者无从下口,在竞争中成为对手打不垮,也拖不烂的强大企业组织。就像单个碳原子是很平常的元素,但是多个碳原子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能形成钻石和石墨等具有完全不同物理特性的物质。这是应对西方“超市经济”企业在对我竞争中实行分散、瓦解、整合等攻击的有效形式。

一直以来,美国等西方跨国金融投资企业曾在全球鼓吹企业专业化,认为有利于社会分工、提高市场效率等,实际上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超市经济”寻找“盘中餐”。比如,台湾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专业化企业,企业规模也够大,但没有终极市场主导权,只能依靠代工赚取微薄利润,还得替苹果们背上“血汗工厂”的恶名。但是,与当年台湾同为“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坚持发展多元化大企业,打造出了包括三星、现代这样的业务涉及从卫生纸到宇航工程的多元化大集团,极大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应该追求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的全维度业务的“魔方经济”,形成全攻全守、立体攻防的市场竞争力,防止被西方“超市经济”企业分化瓦解而成一盘散沙,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三、实现规模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从每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的情况看,上榜的企业既有业务相对专业化的公司,如那些汽车公司、石油公司、电力公司;也有多元化的企业,如美国GE公司、韩国三星公司等;中国上榜企业去年已上升至106家,但其中处在特殊领域的企业、业务多元化的企业数量多一些。从业务构成上看,西方优秀企业往往在一个产业领域(具体业务也是多元的)就可以做大做强,如一些航空制造商、汽车公司、软件公司、芯片公司等,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垄断的专利技术,控制着全球大市场,企业产品的市场成熟度很高。如波音公司,其2014年的总收入就达866.2亿美元。由于客观原因,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市场成熟度都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最大软肋。要想与西方优势企业开展竞争,需要有适合自身实际的新道路。所以,通过发展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的“魔方经济”,打造出一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

第四、提升抗风险能力,实现基业长青。由于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不断加快,单一业务的企业在面临市场风险时往往缺少辗转腾挪的空间,因此遇险则更缺乏东山再起的机会。即使那些世界顶级的专业化企业,在面临颠覆性创新企业冲击时,也往往回天乏力。2011年,美国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曾经的胶片业世界巨头、“黄色巨人”,不得不以“把最后一张胶片留给自己”的悲壮黯然离场。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发明无数,带领柯达公司创造了无数个行业第一,成为了全球影像行业的代名词,曾经代表着“美国梦”。柯达创立100多年来,它5/6的生命里一直是世界行业领先者,直到1991年技术上还领先对手10年,甚至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照相机,当时仍然有很多技术领先于世界同行业。但由于2000年前后数码风暴袭来,加上自身转型缓慢,最终英雄落幕。

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著名的诺基亚公司,这个150年的老店一度是全球手机业的代名词,2000年的市值就高达2000亿欧元;2003~2006年,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高达72.8%;其全盛时期,1%的芬兰国民是其雇员,年收入为国家GDP的1.5%。然而,在面临谷歌公司安卓(Android)智能手机的猛烈冲击后,诺基亚手机便迅速衰落。事实上,像美国摩托罗拉(生产摩托罗拉手机)、加拿大RIM公司(生产黑莓手机)等通信业巨擘,几乎都遭受了相似的境遇。

但也有一些专业化公司在面临冲击后,及时调整战略,通过走多元化道路化险为夷。典型的如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富士胶片业务与柯达一样受到数码相机的猛烈冲击,但其迅速反应,利用胶片业务积累的精密化学、对光线与色彩的控制等核心技术,努力延伸到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开发出拥有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实现了多元化转型,使得企业涅槃重生。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技术突飞猛进,商业模式日新月异,专业化企业市场风险增加。而“魔方经济”全维度的多元化业务发展模式,有利于各个专业化业务协同发展,形成“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竞争格局,有利于增强企业抗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实现基业长青,打造出“百年老店”。

--------------------------------------------------------------------------------
[1]刘贵富:产业链的基本内涵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8):95.

[2]魏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41.

[3]网易财经综合:2015全球品牌价值榜:苹果连续5年居首,http://money.163.com/15/0515/10/APLA90H900253G87.html/,2015-05-15.

[4]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人民出版社,2010

[5]杨林,陈传明,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研究,知网论文库.2007年9月13日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8.

[7]闫妍、尹力、李晓腾、陈晓松,华尔街控制下的美国经济[J],管理世界.2015(6):1-7




(未完待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林左鸣新鲜出炉的可能颠覆现有商业模式的力作——魔方经济:全价值维度的新型产业集团探索(二)

2016-03-15 中航工业  


二、我国企业“魔方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美国的“超市经济”是建立在其世界霸主地位、全球铸币权、全球化大市场、大企业之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鉴于我国金融业在世界经济大局中的地位,我们很难走通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道路,因此难以发展独立的“超市经济”。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将来必将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是按专业化的模式发展,以求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超市经济”呢,还是立足当前,探索出一个更符合我国实际的大企业新发展理念和模式?

我们知道,生物是宇宙中最完美的智慧体,工业化最大的不足之处是破坏了生物智慧的完整性。今天基于专业化的经济体系犹如一个盲人和一个瘸子为了行走,不得不让盲人背上瘸子才能迈出步伐一样,一旦出现完整的同类生物体,他们将不可能再是竞争中的对手。毫无疑问,工业时代进入“仿生学”以后,才可能真正实现“智能化”,才可能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新经济模式,而构成这个新经济模式的一些企业细胞,就必然要以“魔方经济”为我们的新发展理念。“魔方经济”也必将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真正能够回归并超越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的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新型经济模式,也是当前我国大企业集团努力践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所可以选择的新模式。

(一)“魔方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魔方经济”,是指企业基于其共享性核心竞争力所构建的,由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三个维度,通过依靠资本、文化品牌同源技术和供应链等诸方面要素有机整合而成的企业组织形态。“魔方经济”也是一种在国际市场绝大部分已被“超市经济”所控制的情况下,为避免民族产业被各个击破,以“消灭敌人”并“保存自己”为最佳策略选择,最终将形成有利于基业长青、较为稳固的商业模式(图1,2)。

10.jpg (19.7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0 上传


图1 “魔方经济”三个维度

11.jpg (20.3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0 上传


图2 “魔方经济”的三维立体结构

全产业链维度。产业链的思想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卓越论断,他通过“制针”和“毛纺”的例子深刻描述了产业链的功能。但早期的产业链理论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关注的是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后来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之间,强调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理论。尽管从不同视角、不同目的出发,产业链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它是某一产业的企业,以面向市场的产品为对象,依据特定的逻辑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关联的生产制造专业化组织[1]。在本文提出的“魔方经济”三个完整维度中,全产业链对应的是某一主导产业技术与制造这个科研生产维度(轴);即企业利用自身研发制造的核心能力,并在资本运营、金融业务、品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协同下,拓展主导产业完整的研发制造业务,以对抗市场成熟度和供应链控制能力很强的“超市经济”所形成的竞争。一般情况下,在一些高科技产业相对后发的国家,采用全产业链是最有利于本民族高科技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形式。

全价值链维度。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的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条表示出来”。他进而指出:“企业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2]可见,一开始人们对价值链的定义是对产业链定义的另一种表述或看法而已。然而,随着商品进入市场后的服务业务不断深化,一些原来不属于产品生产制造的业务活动也不断与传统的产品生产制造相衔接,市场越来越需要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其中还包括金融、客户培训等服务业务。因此现在的价值链不再像产业链那样完全是一维和线性的了。

通常,企业掌握的业务环节越全面,获得价值也越大。所以,学者们又对价值链理论做了不断完善,最后成为一种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在本文“魔方经济”三个完整维度中,全价值链强调的是资产与资本(包括技术专利等重要无形资产)的运营维度(轴);即企业在创造实物价值的同时,利用其同源共性技术发展主导产业之外的重要业务,或者通过开展资本运营与金融业务,尽可能地实现产融结合,支撑研发制造业务发展,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企业集团内部通过相互持股、相互投资等方式,以资本和产权为纽带,形成既能保持每个成员单位相对独立经营,又能在一些重大竞争面前实现统一决策、并在市场上做到协调互动的运营方式。

可见,全价值链是从全产业链的线性维度向平面上的第二个维度拓展所形成的。例如,我国航空工业的市场成熟度不发达,民机市场已被他人所垄断,军机市场也由国际政治格局的缘故无法获得足够市场,以求得产品具有最好的经济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利用共性技术或同源技术等要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适度发展非航空产品,实现深度军民融合,才能提高整个企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航空主业自保和发展。具体的例子比如,航空涡轮发动机企业,利用同源的共享性技术发展船用燃气轮机动力,发展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等等。企业从航空行业拓展到航海行业,还进一步拓展到电力行业从而形成全价值链。

全品牌文化链维度。品牌文化是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品牌忠诚。当代企业之间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层面的竞争,但最终都体现为品牌文化的竞争,卓越品牌成为了企业最为核心的优质资产、最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据美国福布斯网站发布的2015全球品牌价值榜,位居前5位的是苹果公司(1453亿美元)、微软公司(693亿美元)、谷歌公司(656亿美元)、可口可乐(560亿美元)、IBM(498亿美元)[3],充分体现了卓越品牌的巨大经济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卓越品牌成为了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升企业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本文“魔方经济”三个完整维度中,全品牌文化链对应的是营销与服务的市场维度(轴);即企业在抓好科研生产的同时,要通过做好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同时,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那些面向大众消费的B2C服务业,在消费者中树立口碑、培育粉丝,打造卓越的大众消费品牌,构建企业走向市场的绿色通道。可见,建立全品牌文化链的第三维度以后,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就从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这样一个二维的平面维度上升到一个三维的立体维度,最终使自己能在明枪暗箭的商战中无懈可击。

在“魔方经济”结构中,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协同共进。全产业链对应的科研生产轴属于“实物经济”范畴,目标是打造以高科技为特征的实物价值(使用价值),满足客户对物化功能的需求;全价值链对应的资产(包括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与资本运营轴,除了发展同源和共性技术产品业务外,还体现为传统虚拟经济即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包括资本化运作、金融业务发展等;全品牌文化链对应的营销与服务的市场轴,包括售后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制造业服务化、其他现代服务业,重点是提供服务、塑造品牌、培育粉丝,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消费,属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可见,“魔方经济”涉足了当代社会经济最典型的三大范畴,是一种全维度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魔方经济”这种全维度的经济结构(图3)中,全产业链维度通过提供技术和产品等有形商品,带动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两个维度的发展,是“魔方经济”的基石;全价值链通过资产、资本运作和金融业务,为全产业链和全品牌文化链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并充分发挥共享性技术的作用,是“魔方经济”的放大器;全品牌文化链通过市场营销和服务业发展,壮大企业影响力和控制力,支撑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扩张,并最终凝结成卓越的企业品牌,最终使“魔方经济”成“三足鼎立”之势而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从传统的经济流程整合的概念而言,全产业链是垂直整合,全价值链是水平整合,那么加上全品牌文化链则就形成了立体整合。


12.jpg (14.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0 上传


图3 “魔方经济”的全维度经济结构


(二)“魔方经济”的内涵特征

从业务组合布局上看,“魔方经济”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它通过研发与制造、资本(资产)与金融、营销与服务三维度业务的全面协同发展,实现了科研生产、金融服务、品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在综合考虑创造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并促进两者实现二元价值容介态,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业务组合和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基于实物经济的广义虚拟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所谓广义虚拟经济,就是那种单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以及同时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但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的经济形态[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当今世界的物质商品总体而言已相对丰富,物质商品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已大不如前。相反,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人们对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正在持续快速增长,虚拟价值创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重要领域,在物化商品中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虚拟价值。

在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还在孕育,但是利用现有技术与人文创新而形成的创意经济,包括各种时尚产品、创意服务、电影大片等发展势头强劲。从经济比重上看,目前我国GDP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大约只有一半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都是70%以上甚至达到80%。所以,这类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在这种态势下,企业在经营中既要重视创造使用价值,也要重视虚拟价值的创造,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其实,创造虚拟价值的意义远不限于此,在美国每当一款新型航空武器问世以后,好莱坞总会在此基础上推出一些科幻电影大片,不失时机地让这些新型航空武器以更高的形态在电影大片中崭露头角,既培育了美国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为让国会持续为庞大的军费开支拨款铺平了民意道路。美国华尔街的金融“超市经济”企业,或许既控制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权,也控制着好莱坞的股权,他们在做这样的协同时是随手掂来,轻而易举的。在“魔方经济”的业务布局中,“品牌文化”作为三维度中的一个维度,就是通过发现并创造虚拟价值,拓展企业发展空间,通过高水平的研发与制造、优良的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打造卓越品牌、培育客户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使得产品和服务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对企业则带来更大的超值利益。

第二、基于专业化的全维度业务组合。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曾经指出:二战之后西方大企业的崛起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兴起密切相关,到1969年已有2/3的美国企业实施了多元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早期和中期,超过2/3的英、德大企业是多元化的,因此可以把多元化战略称之为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的本质特征[5]。但在具体企业的实践中,究竟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一直是困扰很多企业的战略问题,有些企业在犹豫中错过了发展机遇,有些则因为操作不当而陷入“多元化陷阱”。

笔者认为,专业化有利于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把单个业务做专做精做强。单一业务的专业化企业,虽然也可以做强做优做大,例如柯达公司,但是一遇到市场风险时往往缺少转圜的空间;多元化在初期有利于做大,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确立市场地位,遇到市场风险,回旋有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但多元化企业要让所有专业板块都像GE公司旗下的业务板块那样,做到数一数二,再到做强做优并非易事,其风险也不可小觑。所以,专业化和多元化各有利弊,都有大量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整个经济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究竟专业化还是多元化,主要看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目标追求、资源禀赋和组织能力。如果企业要追求做大做强,以图在竞争中做到船大抗风浪,则多元化是重要路径。当然,也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业务组合模式,提升资源互补和协调能力,才能趋利避害,并实现成功。如果多元化企业还要做优,则必须要涉足品牌文化塑造,走全新的商业模式,于是“魔方经济”的商业模式自然就应运而生。

在“魔方经济”中,其业务必须同时包含高端制造业、金融业务、现代服务业这三大领域,是一个全维度业务领域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几项业务物理堆积式的简单拼凑。这种全维度的有机组合,能够实现多种业务领域的互补、协同,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增强市场抗风险和开拓能力,达到1+1>2的效果;但是其每一项业务又都是专业化的,甚至是分属不同行业市场的企业,可以保证每一项业务都能做到术业有专攻。因此,这是一个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又通过资本衔接、品牌文化协同的多元化,是一个通过资本产权和品牌文化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专业化产业集群(集团)。

第三、基于产业发展的产融结合。资本市场是现代企业孕育发展的沃土,金融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6]。在西方国家,由于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许多大企业都是产融结合的。

产融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上市。欧美许多有影响力的著名企业都是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开展兼并重组,形成了造血机能,并实现了产权明晰,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二是金融业务。不少西方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金融业务,用于协同主业发展。譬如美国的GE公司,尽管2015年GE公司已经将其大部分金融业务卖掉,但仍然保留飞机租赁、以及在能源、医疗领域的金融业务。过去GE金融集团在收入和利润方面,一直占据着GE公司的很大比重;GE金融拥有1000多架大型飞机,全部选用了GE的发动机;GE金融利用低成本资金优势,有力支撑了GE公司在韦尔奇时代的快速扩张。三是金融资本。在西方许多著名的公司后面,都站立着多个金融巨头,使得金融业和制造业在产权上实现了血脉交融。这些企业既包括苹果、谷歌、微软等大众消费品企业,也包括那些颇为神秘的大型军工寡头。有资料显示,美国前五大金融机构(先锋、黑岩、道富、富达、资本世界)持股比例最高的三家企业都是军工企业,其中洛·马(35.4%)、联合技术(UTC)(24.3%)和波音(23.1%);美国前20家金融机构对这三家军工企业的持股比例都超过36%,其中对洛·马的持股比例高达46.4%[7]。这些说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超市经济”,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产融结合的重要性。而日本通过财团直接参股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魔方经济”中设置了资产与资本的运营轴,通过建立产业与金融资本的产权纽带、发展支撑主业发展的金融业务,使得三个维度的产业都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在市场上共同进退。特别是在“魔方经济”中,由于专业化的企业众多,要是没有产权上的相互关联,在决策上、市场上能够协调一致,再多的企业也将是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与“地摊经济”无异。

第四、基于基业长青的业务组合。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呈“电磁波效应”。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发展高峰过去以后,往往会出现以人文创意为动力的另一个经济发展高峰。如果说在人们只重视生理需求的时代,以人文创意为动力的经济高峰期并不显著的话;那么到了人们满足生理需求比较充裕的时代,满足心理需求成了人们新生活的重要追逐时,对人文创意为动力的经济发展周期就不能够再不重视了。“魔方经济”由于其业务组合覆盖了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和人文创新全维度,能够对冲单一的技术创新或人文创新发展而引起的经济周期,因而有利于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三)“魔方经济”的基本功能

基于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的三维度业务领域组合,“魔方经济”具有突出的能力特性,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形成业务协同效应,避免重要市场被竞争对手鲸吞。多元化战略是建立在传统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即企业主要关注实物价值创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总成本必须低于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的成本,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当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业务单元增加时,能够共享一套管理体系,由于协同效应的作用,边际成本不会增加或增加较小,使得不同业务所分担的固定成本下降,从而使得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魔方经济”则是建立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它所关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生产的固定成本的分摊上,更主要地体现在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协同共进上。由于成员企业覆盖了实物经济、金融服务、现代服务业这三个社会经济的完整领域,具体业务项目数量较多,除了可以共享各种资源外,各种实物商品、金融工具、服务形式和市场品牌可实现创新组合,还能够在内部企业之间便捷地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甚至催生出新的业态,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商业价值。譬如,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务可以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提供低成本融资,也可以为产品出口提供便捷的卖方信贷支持;由于都是内部企业,信息不对称情况相对较小,交易风险相对较低。此外,集团成员企业可以实现外部市场内部化,内部研发和制造企业可以优先选用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的配套产品、辅助服务,内部服务企业在业务开展中也可以优先采用其他成员企业的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务。而这一切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产业发展不会因为某一环节的市场被控制,而使整个产业失去综合竞争力,出现全面崩溃的局面。

第二、应对超市经济“整合”的压力,避免重要民族产业被摧毁。“魔方经济”是内部实现有机整合的企业组织,通过内部建立有效协同的运行机制,能够容介各方优势,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变态势的随机互补性经济模式,使得各利益共同体能够实现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竞争力。其包含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和全品牌文化链,就单个业务项目或许很平常,一旦有机组合起来就能成为“多兵种联合”的强大“作战集群”,可全攻全守、首尾呼应,当某处受到攻击时就可以抱团应对,如同一个刺猬周身是刺,让攻击者无从下口,在竞争中成为对手打不垮,也拖不烂的强大企业组织。就像单个碳原子是很平常的元素,但是多个碳原子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能形成钻石和石墨等具有完全不同物理特性的物质。这是应对西方“超市经济”企业在对我竞争中实行分散、瓦解、整合等攻击的有效形式。

一直以来,美国等西方跨国金融投资企业曾在全球鼓吹企业专业化,认为有利于社会分工、提高市场效率等,实际上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超市经济”寻找“盘中餐”。比如,台湾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专业化企业,企业规模也够大,但没有终极市场主导权,只能依靠代工赚取微薄利润,还得替苹果们背上“血汗工厂”的恶名。但是,与当年台湾同为“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坚持发展多元化大企业,打造出了包括三星、现代这样的业务涉及从卫生纸到宇航工程的多元化大集团,极大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应该追求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的全维度业务的“魔方经济”,形成全攻全守、立体攻防的市场竞争力,防止被西方“超市经济”企业分化瓦解而成一盘散沙,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三、实现规模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从每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的情况看,上榜的企业既有业务相对专业化的公司,如那些汽车公司、石油公司、电力公司;也有多元化的企业,如美国GE公司、韩国三星公司等;中国上榜企业去年已上升至106家,但其中处在特殊领域的企业、业务多元化的企业数量多一些。从业务构成上看,西方优秀企业往往在一个产业领域(具体业务也是多元的)就可以做大做强,如一些航空制造商、汽车公司、软件公司、芯片公司等,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垄断的专利技术,控制着全球大市场,企业产品的市场成熟度很高。如波音公司,其2014年的总收入就达866.2亿美元。由于客观原因,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市场成熟度都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最大软肋。要想与西方优势企业开展竞争,需要有适合自身实际的新道路。所以,通过发展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品牌文化链的“魔方经济”,打造出一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

第四、提升抗风险能力,实现基业长青。由于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不断加快,单一业务的企业在面临市场风险时往往缺少辗转腾挪的空间,因此遇险则更缺乏东山再起的机会。即使那些世界顶级的专业化企业,在面临颠覆性创新企业冲击时,也往往回天乏力。2011年,美国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曾经的胶片业世界巨头、“黄色巨人”,不得不以“把最后一张胶片留给自己”的悲壮黯然离场。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发明无数,带领柯达公司创造了无数个行业第一,成为了全球影像行业的代名词,曾经代表着“美国梦”。柯达创立100多年来,它5/6的生命里一直是世界行业领先者,直到1991年技术上还领先对手10年,甚至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照相机,当时仍然有很多技术领先于世界同行业。但由于2000年前后数码风暴袭来,加上自身转型缓慢,最终英雄落幕。

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著名的诺基亚公司,这个150年的老店一度是全球手机业的代名词,2000年的市值就高达2000亿欧元;2003~2006年,在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高达72.8%;其全盛时期,1%的芬兰国民是其雇员,年收入为国家GDP的1.5%。然而,在面临谷歌公司安卓(Android)智能手机的猛烈冲击后,诺基亚手机便迅速衰落。事实上,像美国摩托罗拉(生产摩托罗拉手机)、加拿大RIM公司(生产黑莓手机)等通信业巨擘,几乎都遭受了相似的境遇。

但也有一些专业化公司在面临冲击后,及时调整战略,通过走多元化道路化险为夷。典型的如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富士胶片业务与柯达一样受到数码相机的猛烈冲击,但其迅速反应,利用胶片业务积累的精密化学、对光线与色彩的控制等核心技术,努力延伸到医疗、生命科学、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开发出拥有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实现了多元化转型,使得企业涅槃重生。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技术突飞猛进,商业模式日新月异,专业化企业市场风险增加。而“魔方经济”全维度的多元化业务发展模式,有利于各个专业化业务协同发展,形成“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竞争格局,有利于增强企业抗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实现基业长青,打造出“百年老店”。

--------------------------------------------------------------------------------
[1]刘贵富:产业链的基本内涵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8):95.

[2]魏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41.

[3]网易财经综合:2015全球品牌价值榜:苹果连续5年居首,http://money.163.com/15/0515/10/APLA90H900253G87.html/,2015-05-15.

[4]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人民出版社,2010

[5]杨林,陈传明,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研究,知网论文库.2007年9月13日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8.

[7]闫妍、尹力、李晓腾、陈晓松,华尔街控制下的美国经济[J],管理世界.2015(6):1-7




(未完待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三、“魔方经济”在企业的实践案例研究

“魔方经济”的形成一定要是大国、大企业和大市场,否则也是做不到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做成了“魔方经济”,但有的企业曾经在发展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走向这种模式。不过这样的企业也因为企业家的更迭而转向后退。而发生了后退的更确切原因,未必不是因为它在西方开了一个坏头,提醒了发展中国家可以发展“魔方经济”,而打乱了美国等经济强国长期以来致力于发展“超市经济”的重大战略布局。其典型的案例,是杰克·韦尔奇时代的GE公司。若要论20世纪最杰出的企业经营之神,杰克·韦尔奇才算是真正当之无愧,可惜他的杰出智慧触犯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根本利益的大忌。

GE(通用电气)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杰克·韦尔奇在1981~2001年间担任GE公司的CEO,在任期间他动用了上千亿美元资金收购了近千项业务,同时卖掉了350多项业务,使GE的业务从只有照明、发动机和电力3个事业部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发展为有12个事业部在各自市场上做到了数一数二,如果单独参与《财富》500强排名,其中有9个事业部能入选;收入从268亿美元增长到1340亿美元,净利润从15亿美元增长到134亿美元;股票市值从140亿美元增长到4500亿美元,排名从世界第十提升到第一,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企业之一。GE公司也从一家制造业巨头转变为组合金融服务业和现代传媒业的企业巨头,成为一个业务覆盖全维度的多元化企业帝国。从其业务组合上看,杰克·韦尔奇时代的GE公司是最接近“魔方经济”模式的企业(图4)。如果说企业经营传媒化,一些著名企业家老板纷纷亲自站台做广告是一种新时尚,那么杰克•韦尔奇算是重要的推动者。


图4:GE公司的类似“魔方经济”

从全产业链上看,GE公司建立了以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企业群,是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GE公司拥有GE90、CFM56、Genx等著名的民用发动机型号系列,占据全球市场近40%的市场份额,全球每2秒钟就有一台由GE发动机推动的飞机起飞。基于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GE公司拓展出了能源设备等制造企业群,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目前,GE公司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时提供大型商用航空发动机和电站燃气轮机的公司,拥有产品门类和系列最全的燃气轮机产品;全世界约1/4的电力技术和产品源于GE公司,美国发电设备的一半是由GE公司提供的。

从全价值链上看,GE拥有强大的金融业务,产业与金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打造了GE商业帝国。1983年,GE公司销售额的85%为制造业,15%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但到了2003年,GE销售额中75%是服务业(40%多是来自金融,30%多来自物流、贸易、广播)、25%的是制造业。GE公司的金融体系非常庞大,涉及金融、证券、保险全方位的业务,总资产可列入全美前十大商业银行之内;它放企业贷款、发信用卡、做住房按揭,提供汽车贷款和消费品融资,还执掌着1800亿美元的代客理财业务(2008年数据:包括460亿的养老金,870亿的保险基金,140亿的职工投资),所需资金都由GE总部融资提供,不向社会民众或企业直接揽储融资。在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全美的金融企业几乎是只有GE公司做到全身而退,损失甚微。

从总体上看,GE金融体系可以归纳为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很大,2003年总资产、净资产分别约为38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分别占GE集团总资产、净资产的约70%和40%;2003年的销售值和利润各占总集团的70%和50%。二是竞争力强,在金融、证券、保险等业务领域全方位开展业务时单纯的金融机构很难达到3A级,全球只有7个,但GE金融就拥有3A资格,并借此从资本市场低成本融资,在纯金融企业不熟悉、纯工业企业不会干的领域拓展市场。例如,GE金融拥有1000多架大型飞机,租赁给全球300多家航空公司,这些飞机全选用GE发动机,拉动了GE发动机业务发展;GE金融购买了130亿美元的医疗设备租赁给各类医院,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拉动了与航空高科技同源的GE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业务。三是支撑战略,GE集团许多产业培育、企业兼并、业务重组工作,GE金融都给予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等。尽管2015年GE卖掉了其大部分金融业务,但仍然保留了支撑其核心业务的金融业务,可以看出,GE集团的金融业务是GE开拓市场的战略工具。

从全品牌文化链上看,文化传媒是GE集团重要的业务板块,拥有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和NBC(国家广播公司)。因此,GE公司在通过公众媒体进行形象塑造、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可以说是完全掌握了“话语权”。1986年,GE投入62.8亿美元巨资收购了NBC,开始涉足传媒行业,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除石油领域之外最大的一宗并购案。那个时候,美国传统电视市场在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家庭录像的蓬勃发展下,收视率快速下滑,在被收购后的最初几年中,NBC经营状况也是每况愈下,收入从1989年6亿美元跌至1992年的2亿美元。此时GE的业务也只是塑胶、航空发动机、保险等,与传媒没有丝毫的关系,而韦尔奇坚定收购NBC进入传媒市场,一般人很难理解。对此,笔者曾多次当面询问GE公司一些主要高管,为什么要进入传媒业?他们总是回答,传媒业会有很好的现金流。自然这样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其实,这是GE公司在不由自主地走向“魔方经济”模式,通过业务组合打造全品牌文化的价值维度,以便增强GE的抗风险能力,使GE公司从平稳的制造业,向更具风险、成长更快的信息与服务业相衔接,GE公司2003年销售额中75%是服务业就足以说明了。而要进入服务业,赢得客户关注是第一要务;再则,要使GE公司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不断得到热烈追捧,也同样要赢得大众持续关注,所以不进入传媒业就无计可施了。


图片来源:GE官网

在GE的大力支持下,NBC推出了《老友记》等长期高居收视榜首的优秀电视剧;创办了CNBC(消费者新闻与财经频道),将其发展为全球财经媒体公认的翘楚,拥有全球最富有、最具影响力的精英观众;获得了奥运会在美国的长期(到2020年)独家转播权,将NBC打造成“奥运会的电视网”,在全球具有独特的标杆意义和无形的品牌价值;收入从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57亿美元,利润从亏损增长到2001年的14亿美元。NBC的发展也为GE公司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支撑,推动GE成为享誉全球的品牌,帮助GE公司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除了传媒业务,GE公司也在大力发展其他服务业,例如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收入约占航空发动机业务收入的70%,使得GE从发动机提供商,转变成为客户提供更有效利用发动机的资产运营方案的提供商。

2004年,GE将文化传媒产业从广播电视领域扩张到电影行业,GE将NBC与法国维旺迪集团下属的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合并,组建了NBC环球公司(NBC Universal),GE公司占股比80%,维旺迪集团占股20%。

2009年12月,GE与美国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商康卡斯特(Comcast)达成协议,由康卡斯特收购了NBC环球公司的51%股份,GE从获得的现金中回购了维旺迪集团集团持有NBC环球公司的20%股份,一举把欧洲企业挤出圈外。2011年1月,康卡斯特出资65亿美元并以其有线电视台折价75亿美元,正式完成NBC环球51%股权的收购后,NBC环球成为横跨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传媒帝国。康卡斯特公司成为NBC环球的控股公司和实际管理者,GE不再直接管理NBC环球。

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发展模式,为什么要调头向后转呢?尤其是为什么最近GE公司主动决策要把盈利巨大的金融业务转让出去呢?这显然是因为杰克·韦尔奇的创新,刨了埋葬美国“超市经济”商业模式的第一镐,不彻底扭转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已经晚矣!

目前,美国企业界的新兴巨头,例如谷歌公司、苹果公司等互联网企业,经过一段超高速发展后,有迹象表明或许将大力实施“魔方经济”。中国企业界的新兴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步伐,也开始向“魔方经济”靠拢。这些互联网企业从一起家就既是企业,又具有强大的媒体属性,一开始就占据赢得粉丝的市场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就轻而易举了。他们实现“魔方经济”要比传统的制造业或服务业来得更容易。今后,一定会有很多先声夺人的互联网企业逐步演变成“魔方经济”的企业。

四、“魔方经济”在中航工业的初步实践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重组成立于2008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成立7年来,中航工业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中,十分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业务创新组合,也是不由自主地走上了“魔方经济”的发展道路(图5)。



图5 中航工业的“魔方经济”探索

(一)中航工业集团层面的“魔方经济”探索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尽管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相对发达国家航空工业仍有较大差距,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处于追赶状态。航空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我国航空工业要掌握核心技术,跻身世界强者之林,必须要有持续而高强度的投入,除了国家的投入外,企业也必须增强造血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航空军民品产业在短期内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并取得足够利润,形成像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那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必须要寻求一种业务组合,另辟蹊径发展优势产业、赚取利润,以支持航空军品主业的高速发展。对此,中航工业深入落实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的产业政策,肩负“航空报国、强军富民”集团宗旨,提出了军民融合、产融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切实做好军品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航空高技术和品牌影响力衍生发展非航空产业,再利用非航空产业的利润反哺航空主业,实现国家投入与自主投入共同支撑航空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军民深度融合之路。

在全产业链发展上,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航工业在航空主专业上,拥有从基础材料研制,到元器件、系统部件,再到整机和运营服务全产业链,通过紧扣价值链内涵的专业化整合,设立了航空装备、运输机、直升机、发动机、通用飞机、机载系统等专业化业务板块,推动航空主业快速发展,一批跨代明星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壮了国威军威,也形成了天然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然而航空产业具有明显的全球市场特征,我国航空产业的市场成熟度不高,使得要像波音、空客那样在航空主业领域实现军民融合的难度比较大。虽然中航工业也努力开拓航空民用产品,但是如果不考虑深度军民融合,仅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就不能使企业按照以有利于航空主业发展为前提的大方向健康成长。因此,中航工业按照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相关原则,通过航空技术转移、资本化运作、国内外并购等途径延伸航空产业链,发展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等支柱产业。全力推进这些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和业务整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努力,非航空民品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打造出了以天马液晶显示屏、中航锂电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民品业务,形成了以航空主业为龙头的制造业集群,构建了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在全价值链发展上,大力开展资本化运作,建立非银行金融业务。目前中航工业拥有30家上市公司,全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超过60%,中航飞机、中直股份、中航动力、中航投资等子公司整体上市,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500多亿元,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借助资本化手段推动了近百家单位的有序专业化整合,极大促进了改革调整。各子公司相互投资、交叉持股,建立产权上的牢固纽带,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同时,打造了集团金融投资平台——中航资本,拥有证券、信托、租赁、财务公司、期货、产业基金、财险等多种业务牌照,于2012年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金融控股上市企业。截至2014年底,中航资本管理资产规模近9000亿元,与2008年整合时相比,增长超过15倍;营业总收入80多亿元,增长超过6倍;利润总额37亿元,增长超过12倍。几年来,中航资本通过服务主业资本运作、协助主业资金管理、重点领域研发投资、专业化整合、相关产品融资租赁、利润分红、现金收购集团资产等方式,为航空主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也为股东提供了丰厚回报。

在全品牌文化链发展上,中航工业顺应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的产业发展趋势,对原有服务业进行整合、升级,以筹集资金支持航空主业腾飞为目标,着力发展支撑支线航空运输、高端消费品、连锁零售、商业地产、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幸福航空、中航物流、天虹商场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品牌,服务业加快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树立“互联网+”的思维,把航空时尚文化与产业升级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大平台”+“大数据”打造全新业态,发展创意经济。创意策划了“四爱一大”:“爱游客”,即互联网+汽车营地;“爱飞客”,即互联网+航空驾照培训和飞行体验;“爱馨客”服务,即互联网+健康养老经济;“爱创客”,即互联网+众创空间;“航空大世界”,即互联网+航空主题乐园。这些项目引起了潜在市场的广泛关注,一些项目初见成效。目前,国家着力打造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推动供给侧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建议》首次把“消费”排在“三驾马车”首位,我国大众消费正从“衣食住行”的1.0版向“医、教、娱、养”的2.0版升级,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中航工业世界500强历年排名

通过“魔方经济”的初步实践,中航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连续7年跻身《财富》世界企业500强,排名从2009年的426位上升到2015年的159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名第25位,品牌价值突破千亿元。推动了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产业协调发展,航空装备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实现了对世界标杆企业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巨大跨越。非航空民品产业、现代服务业也实现了升级发展。2011~2015年非航空产业年均增速21.3%。其中,非航空民品年均增长23.5%,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19.7%,非航空产业利润在集团总利润中的占比超过70%,很好地“反哺”了航空主业发展。中航工业也具备了提供航空产业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涉及飞机研制、销售信贷、贸易物流、航空运输、机场建设与运营等航空产业链的前后端,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极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中航工业通飞的“魔方经济”探索

中航工业对那些具备条件的、业务领域比较广的子公司,也力求按照“魔方经济”模式来发展。以中航工业通飞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中航工业旗下以通用航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等业务为主的专业化板块,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努力,已初步形成了类似“魔方经济”的业务布局(图6)。


图6 中航工业通飞的“魔方经济”

在全产业链发展上,搭建了通用飞机自主创新平台,在珠海、石家庄、荆门等地建立研发制造基地,成功并购美国西锐公司这一全球行业领先者,基本具备了从设计到制造活塞、涡桨、涡扇等各型通用飞机的能力,实现了通用飞机产品的系列发展。其中Y12F、小鹰500、运五B等通用飞机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业绩良好,逐步形成了品牌效应;蛟龙600水陆两栖飞机、领世AG300单发涡桨公务机、SF50单发涡扇公务机等新型号研制取得重要进展。中航工业通飞已成为国内通用飞机研制的领军企业,成为国际通用飞机的重要参与者。

在全价值链发展上,建立了从通航运营到服务全体系能力。在短途运输上,致力于构建西部地区空中短途运输体系,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通勤航空网络;正在打造内蒙古通勤航空样板工程,打造“快捷航空”。在通航作业上,在航摄、遥感、人工影响天气、科研试飞等细分市场深耕细作,推动航空旅游、商务包机以及“空中的士”等业务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人口稠密地区发展,探索开展大型水上飞机、直升机高速公路救援等业务。在飞行培训上,打造专业化的飞行培训机构,提升私照、商照、航线执照培训能力,探索与高校合作开展学历教育。在客户服务上,建立通航运营保障能力,开展航材备件供应、航油供应、飞机定检和维修、人员培训、机场管理(FBO运营基地建设)、应急反应等业务,并逐步形成价值创造能力。

在全品牌文化链发展上,形成了从创意到宣传体系化能力。在“爱飞客”飞行俱乐部建设上,按照“互联网+”战略搭建远程教育平台,优化私人飞行驾照培训的客户体验;加速俱乐部全国网络布局,探索大众娱乐消费模式创新。在文化传播上,致力于成为中国通用航空领域文化传播领军企业,把“爱飞客”打造成全球知名的通用航空运营品牌;依托“爱飞客”综合体发展航展经济,并以航展为品牌文化传播的切入点,拓展通用航空文化衍生产品。2015年9月下旬和国庆期间,先后在河北石家庄和湖北荆门举办“爱飞客”通用航空展,致力于打造中国版的“飞来者大会”,累计数十万人购票参观了飞行表演,各种航空纪念品等销售火爆,很多展品供不应求。曾经出现观众紧追摊位购买飞机模型的场面,出现了一天一种纸飞机纪念品就销售了几千个,还出现断货情况,这体现出通用航空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广大观众的航空热情,展现出航空创意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


荆门爱飞客镇

借助“魔方经济”的发展模式,中航工业通飞实现了快速发展,2011~2014年,经济规模年均增长率10.8%,产品研制稳步推进,2014年交付了372架,占全球通用飞机交付量的15%。通用航空运营全面拓展,通航作业、通勤航空、商务航空等稳步推进,收入、飞行小时等指标稳步提升。服务保障初步建立,客户服务、航油和备件供应、飞机维修、机场管理等业务顺利开展,正在向“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解决方案提供商迈进。以“爱飞客”俱乐部、“爱飞客”通用航空展为代表的新兴业务充满生机,通航创意经济潜力巨大。

值得指出的是,通飞的成功不但使自身经营活力无限,使航空工业领域的相关技术能通过另一渠道得以完善凝炼;而且必将带动国内通用航空业态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会为提振内需开拓一片崭新空间,另一方面则可为中华民族恳拓出一片孕育飞行人才的沃土,培养出大批各类飞行员,一旦需要,他们将如雄鹰展翅于蓝天,保家卫国。此举的战略意义,不可低估。

五、结束语

探索适合国情的大企业发展模式,形成新发展理念,是时代的要求和举国上下的共同任务。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央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因此探索新的企业运行模式,作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措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中,可以尝试按照“魔方经济”的模式,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构建相互持股、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立体运作的经济共同体,最终在国家层面形成牢固稳定、灵活可变、宜攻宜守的“魔方经济”,强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三、“魔方经济”在企业的实践案例研究

“魔方经济”的形成一定要是大国、大企业和大市场,否则也是做不到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做成了“魔方经济”,但有的企业曾经在发展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走向这种模式。不过这样的企业也因为企业家的更迭而转向后退。而发生了后退的更确切原因,未必不是因为它在西方开了一个坏头,提醒了发展中国家可以发展“魔方经济”,而打乱了美国等经济强国长期以来致力于发展“超市经济”的重大战略布局。其典型的案例,是杰克·韦尔奇时代的GE公司。若要论20世纪最杰出的企业经营之神,杰克·韦尔奇才算是真正当之无愧,可惜他的杰出智慧触犯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根本利益的大忌。

GE(通用电气)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杰克·韦尔奇在1981~2001年间担任GE公司的CEO,在任期间他动用了上千亿美元资金收购了近千项业务,同时卖掉了350多项业务,使GE的业务从只有照明、发动机和电力3个事业部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发展为有12个事业部在各自市场上做到了数一数二,如果单独参与《财富》500强排名,其中有9个事业部能入选;收入从268亿美元增长到1340亿美元,净利润从15亿美元增长到134亿美元;股票市值从140亿美元增长到4500亿美元,排名从世界第十提升到第一,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企业之一。GE公司也从一家制造业巨头转变为组合金融服务业和现代传媒业的企业巨头,成为一个业务覆盖全维度的多元化企业帝国。从其业务组合上看,杰克·韦尔奇时代的GE公司是最接近“魔方经济”模式的企业(图4)。如果说企业经营传媒化,一些著名企业家老板纷纷亲自站台做广告是一种新时尚,那么杰克•韦尔奇算是重要的推动者。

13.jpg (31.4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4 上传


图4:GE公司的类似“魔方经济”

从全产业链上看,GE公司建立了以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企业群,是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GE公司拥有GE90、CFM56、Genx等著名的民用发动机型号系列,占据全球市场近40%的市场份额,全球每2秒钟就有一台由GE发动机推动的飞机起飞。基于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GE公司拓展出了能源设备等制造企业群,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目前,GE公司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时提供大型商用航空发动机和电站燃气轮机的公司,拥有产品门类和系列最全的燃气轮机产品;全世界约1/4的电力技术和产品源于GE公司,美国发电设备的一半是由GE公司提供的。

从全价值链上看,GE拥有强大的金融业务,产业与金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打造了GE商业帝国。1983年,GE公司销售额的85%为制造业,15%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但到了2003年,GE销售额中75%是服务业(40%多是来自金融,30%多来自物流、贸易、广播)、25%的是制造业。GE公司的金融体系非常庞大,涉及金融、证券、保险全方位的业务,总资产可列入全美前十大商业银行之内;它放企业贷款、发信用卡、做住房按揭,提供汽车贷款和消费品融资,还执掌着1800亿美元的代客理财业务(2008年数据:包括460亿的养老金,870亿的保险基金,140亿的职工投资),所需资金都由GE总部融资提供,不向社会民众或企业直接揽储融资。在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全美的金融企业几乎是只有GE公司做到全身而退,损失甚微。

从总体上看,GE金融体系可以归纳为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很大,2003年总资产、净资产分别约为38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分别占GE集团总资产、净资产的约70%和40%;2003年的销售值和利润各占总集团的70%和50%。二是竞争力强,在金融、证券、保险等业务领域全方位开展业务时单纯的金融机构很难达到3A级,全球只有7个,但GE金融就拥有3A资格,并借此从资本市场低成本融资,在纯金融企业不熟悉、纯工业企业不会干的领域拓展市场。例如,GE金融拥有1000多架大型飞机,租赁给全球300多家航空公司,这些飞机全选用GE发动机,拉动了GE发动机业务发展;GE金融购买了130亿美元的医疗设备租赁给各类医院,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拉动了与航空高科技同源的GE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业务。三是支撑战略,GE集团许多产业培育、企业兼并、业务重组工作,GE金融都给予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等。尽管2015年GE卖掉了其大部分金融业务,但仍然保留了支撑其核心业务的金融业务,可以看出,GE集团的金融业务是GE开拓市场的战略工具。

从全品牌文化链上看,文化传媒是GE集团重要的业务板块,拥有全球知名的文化品牌和NBC(国家广播公司)。因此,GE公司在通过公众媒体进行形象塑造、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可以说是完全掌握了“话语权”。1986年,GE投入62.8亿美元巨资收购了NBC,开始涉足传媒行业,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除石油领域之外最大的一宗并购案。那个时候,美国传统电视市场在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家庭录像的蓬勃发展下,收视率快速下滑,在被收购后的最初几年中,NBC经营状况也是每况愈下,收入从1989年6亿美元跌至1992年的2亿美元。此时GE的业务也只是塑胶、航空发动机、保险等,与传媒没有丝毫的关系,而韦尔奇坚定收购NBC进入传媒市场,一般人很难理解。对此,笔者曾多次当面询问GE公司一些主要高管,为什么要进入传媒业?他们总是回答,传媒业会有很好的现金流。自然这样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其实,这是GE公司在不由自主地走向“魔方经济”模式,通过业务组合打造全品牌文化的价值维度,以便增强GE的抗风险能力,使GE公司从平稳的制造业,向更具风险、成长更快的信息与服务业相衔接,GE公司2003年销售额中75%是服务业就足以说明了。而要进入服务业,赢得客户关注是第一要务;再则,要使GE公司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不断得到热烈追捧,也同样要赢得大众持续关注,所以不进入传媒业就无计可施了。

14.jpg (20.1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4 上传


图片来源:GE官网

在GE的大力支持下,NBC推出了《老友记》等长期高居收视榜首的优秀电视剧;创办了CNBC(消费者新闻与财经频道),将其发展为全球财经媒体公认的翘楚,拥有全球最富有、最具影响力的精英观众;获得了奥运会在美国的长期(到2020年)独家转播权,将NBC打造成“奥运会的电视网”,在全球具有独特的标杆意义和无形的品牌价值;收入从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57亿美元,利润从亏损增长到2001年的14亿美元。NBC的发展也为GE公司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支撑,推动GE成为享誉全球的品牌,帮助GE公司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除了传媒业务,GE公司也在大力发展其他服务业,例如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收入约占航空发动机业务收入的70%,使得GE从发动机提供商,转变成为客户提供更有效利用发动机的资产运营方案的提供商。

2004年,GE将文化传媒产业从广播电视领域扩张到电影行业,GE将NBC与法国维旺迪集团下属的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合并,组建了NBC环球公司(NBC Universal),GE公司占股比80%,维旺迪集团占股20%。

2009年12月,GE与美国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商康卡斯特(Comcast)达成协议,由康卡斯特收购了NBC环球公司的51%股份,GE从获得的现金中回购了维旺迪集团集团持有NBC环球公司的20%股份,一举把欧洲企业挤出圈外。2011年1月,康卡斯特出资65亿美元并以其有线电视台折价75亿美元,正式完成NBC环球51%股权的收购后,NBC环球成为横跨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传媒帝国。康卡斯特公司成为NBC环球的控股公司和实际管理者,GE不再直接管理NBC环球。

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发展模式,为什么要调头向后转呢?尤其是为什么最近GE公司主动决策要把盈利巨大的金融业务转让出去呢?这显然是因为杰克·韦尔奇的创新,刨了埋葬美国“超市经济”商业模式的第一镐,不彻底扭转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已经晚矣!

目前,美国企业界的新兴巨头,例如谷歌公司、苹果公司等互联网企业,经过一段超高速发展后,有迹象表明或许将大力实施“魔方经济”。中国企业界的新兴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步伐,也开始向“魔方经济”靠拢。这些互联网企业从一起家就既是企业,又具有强大的媒体属性,一开始就占据赢得粉丝的市场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就轻而易举了。他们实现“魔方经济”要比传统的制造业或服务业来得更容易。今后,一定会有很多先声夺人的互联网企业逐步演变成“魔方经济”的企业。

四、“魔方经济”在中航工业的初步实践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重组成立于2008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成立7年来,中航工业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中,十分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和业务创新组合,也是不由自主地走上了“魔方经济”的发展道路(图5)。


15.jpg (27.0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4 上传


图5 中航工业的“魔方经济”探索

(一)中航工业集团层面的“魔方经济”探索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尽管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相对发达国家航空工业仍有较大差距,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处于追赶状态。航空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我国航空工业要掌握核心技术,跻身世界强者之林,必须要有持续而高强度的投入,除了国家的投入外,企业也必须增强造血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航空军民品产业在短期内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并取得足够利润,形成像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那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必须要寻求一种业务组合,另辟蹊径发展优势产业、赚取利润,以支持航空军品主业的高速发展。对此,中航工业深入落实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的产业政策,肩负“航空报国、强军富民”集团宗旨,提出了军民融合、产融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切实做好军品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航空高技术和品牌影响力衍生发展非航空产业,再利用非航空产业的利润反哺航空主业,实现国家投入与自主投入共同支撑航空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军民深度融合之路。

在全产业链发展上,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航工业在航空主专业上,拥有从基础材料研制,到元器件、系统部件,再到整机和运营服务全产业链,通过紧扣价值链内涵的专业化整合,设立了航空装备、运输机、直升机、发动机、通用飞机、机载系统等专业化业务板块,推动航空主业快速发展,一批跨代明星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壮了国威军威,也形成了天然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然而航空产业具有明显的全球市场特征,我国航空产业的市场成熟度不高,使得要像波音、空客那样在航空主业领域实现军民融合的难度比较大。虽然中航工业也努力开拓航空民用产品,但是如果不考虑深度军民融合,仅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就不能使企业按照以有利于航空主业发展为前提的大方向健康成长。因此,中航工业按照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相关原则,通过航空技术转移、资本化运作、国内外并购等途径延伸航空产业链,发展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等支柱产业。全力推进这些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和业务整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努力,非航空民品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打造出了以天马液晶显示屏、中航锂电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民品业务,形成了以航空主业为龙头的制造业集群,构建了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在全价值链发展上,大力开展资本化运作,建立非银行金融业务。目前中航工业拥有30家上市公司,全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超过60%,中航飞机、中直股份、中航动力、中航投资等子公司整体上市,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500多亿元,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借助资本化手段推动了近百家单位的有序专业化整合,极大促进了改革调整。各子公司相互投资、交叉持股,建立产权上的牢固纽带,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同时,打造了集团金融投资平台——中航资本,拥有证券、信托、租赁、财务公司、期货、产业基金、财险等多种业务牌照,于2012年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金融控股上市企业。截至2014年底,中航资本管理资产规模近9000亿元,与2008年整合时相比,增长超过15倍;营业总收入80多亿元,增长超过6倍;利润总额37亿元,增长超过12倍。几年来,中航资本通过服务主业资本运作、协助主业资金管理、重点领域研发投资、专业化整合、相关产品融资租赁、利润分红、现金收购集团资产等方式,为航空主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也为股东提供了丰厚回报。

在全品牌文化链发展上,中航工业顺应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的产业发展趋势,对原有服务业进行整合、升级,以筹集资金支持航空主业腾飞为目标,着力发展支撑支线航空运输、高端消费品、连锁零售、商业地产、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幸福航空、中航物流、天虹商场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品牌,服务业加快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树立“互联网+”的思维,把航空时尚文化与产业升级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大平台”+“大数据”打造全新业态,发展创意经济。创意策划了“四爱一大”:“爱游客”,即互联网+汽车营地;“爱飞客”,即互联网+航空驾照培训和飞行体验;“爱馨客”服务,即互联网+健康养老经济;“爱创客”,即互联网+众创空间;“航空大世界”,即互联网+航空主题乐园。这些项目引起了潜在市场的广泛关注,一些项目初见成效。目前,国家着力打造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推动供给侧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建议》首次把“消费”排在“三驾马车”首位,我国大众消费正从“衣食住行”的1.0版向“医、教、娱、养”的2.0版升级,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16.jpg (12.1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4 上传


中航工业世界500强历年排名

通过“魔方经济”的初步实践,中航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连续7年跻身《财富》世界企业500强,排名从2009年的426位上升到2015年的159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名第25位,品牌价值突破千亿元。推动了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产业协调发展,航空装备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实现了对世界标杆企业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巨大跨越。非航空民品产业、现代服务业也实现了升级发展。2011~2015年非航空产业年均增速21.3%。其中,非航空民品年均增长23.5%,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19.7%,非航空产业利润在集团总利润中的占比超过70%,很好地“反哺”了航空主业发展。中航工业也具备了提供航空产业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涉及飞机研制、销售信贷、贸易物流、航空运输、机场建设与运营等航空产业链的前后端,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极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中航工业通飞的“魔方经济”探索

中航工业对那些具备条件的、业务领域比较广的子公司,也力求按照“魔方经济”模式来发展。以中航工业通飞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中航工业旗下以通用航空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等业务为主的专业化板块,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努力,已初步形成了类似“魔方经济”的业务布局(图6)。

17.jpg (27.3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4 上传


图6 中航工业通飞的“魔方经济”

在全产业链发展上,搭建了通用飞机自主创新平台,在珠海、石家庄、荆门等地建立研发制造基地,成功并购美国西锐公司这一全球行业领先者,基本具备了从设计到制造活塞、涡桨、涡扇等各型通用飞机的能力,实现了通用飞机产品的系列发展。其中Y12F、小鹰500、运五B等通用飞机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业绩良好,逐步形成了品牌效应;蛟龙600水陆两栖飞机、领世AG300单发涡桨公务机、SF50单发涡扇公务机等新型号研制取得重要进展。中航工业通飞已成为国内通用飞机研制的领军企业,成为国际通用飞机的重要参与者。

在全价值链发展上,建立了从通航运营到服务全体系能力。在短途运输上,致力于构建西部地区空中短途运输体系,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通勤航空网络;正在打造内蒙古通勤航空样板工程,打造“快捷航空”。在通航作业上,在航摄、遥感、人工影响天气、科研试飞等细分市场深耕细作,推动航空旅游、商务包机以及“空中的士”等业务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人口稠密地区发展,探索开展大型水上飞机、直升机高速公路救援等业务。在飞行培训上,打造专业化的飞行培训机构,提升私照、商照、航线执照培训能力,探索与高校合作开展学历教育。在客户服务上,建立通航运营保障能力,开展航材备件供应、航油供应、飞机定检和维修、人员培训、机场管理(FBO运营基地建设)、应急反应等业务,并逐步形成价值创造能力。

在全品牌文化链发展上,形成了从创意到宣传体系化能力。在“爱飞客”飞行俱乐部建设上,按照“互联网+”战略搭建远程教育平台,优化私人飞行驾照培训的客户体验;加速俱乐部全国网络布局,探索大众娱乐消费模式创新。在文化传播上,致力于成为中国通用航空领域文化传播领军企业,把“爱飞客”打造成全球知名的通用航空运营品牌;依托“爱飞客”综合体发展航展经济,并以航展为品牌文化传播的切入点,拓展通用航空文化衍生产品。2015年9月下旬和国庆期间,先后在河北石家庄和湖北荆门举办“爱飞客”通用航空展,致力于打造中国版的“飞来者大会”,累计数十万人购票参观了飞行表演,各种航空纪念品等销售火爆,很多展品供不应求。曾经出现观众紧追摊位购买飞机模型的场面,出现了一天一种纸飞机纪念品就销售了几千个,还出现断货情况,这体现出通用航空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广大观众的航空热情,展现出航空创意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

18.jpg (33.2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6 22:24 上传


荆门爱飞客镇

借助“魔方经济”的发展模式,中航工业通飞实现了快速发展,2011~2014年,经济规模年均增长率10.8%,产品研制稳步推进,2014年交付了372架,占全球通用飞机交付量的15%。通用航空运营全面拓展,通航作业、通勤航空、商务航空等稳步推进,收入、飞行小时等指标稳步提升。服务保障初步建立,客户服务、航油和备件供应、飞机维修、机场管理等业务顺利开展,正在向“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解决方案提供商迈进。以“爱飞客”俱乐部、“爱飞客”通用航空展为代表的新兴业务充满生机,通航创意经济潜力巨大。

值得指出的是,通飞的成功不但使自身经营活力无限,使航空工业领域的相关技术能通过另一渠道得以完善凝炼;而且必将带动国内通用航空业态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会为提振内需开拓一片崭新空间,另一方面则可为中华民族恳拓出一片孕育飞行人才的沃土,培养出大批各类飞行员,一旦需要,他们将如雄鹰展翅于蓝天,保家卫国。此举的战略意义,不可低估。

五、结束语

探索适合国情的大企业发展模式,形成新发展理念,是时代的要求和举国上下的共同任务。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央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因此探索新的企业运行模式,作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措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中,可以尝试按照“魔方经济”的模式,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构建相互持股、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立体运作的经济共同体,最终在国家层面形成牢固稳定、灵活可变、宜攻宜守的“魔方经济”,强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忽悠 左盟主  整合好中国航空工业 功在千秋啊 不过看起来他挺厉害的 那么多山头 他用国企整合这个尚方宝剑给削的不少
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