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32:38
铸国防空疆之重器——记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
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 中国航空报 第A02版 本报通讯员 李晶雪

北方严寒的冬夜里满天星光,中航工业动力所的科研大楼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林左鸣董事长正在听取型号研制工作汇报。晚上10时多,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满脸兴奋地向大家报告:某型发动机试验成功,“十二五”研制目标顺利实现!会场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林左鸣当即跟现场指挥通话,向全体参研同志们表示感谢!表示祝贺!此时此刻,刘永泉的心中涌起股股热流,百折不挠、雄心不死的7年磨砺,在无限逼近极限的挑战面前,终于领到一张自主创新研制中国“心”的通行证!

为了这个通行证,为了早日实现动力强军梦、早日给中国战鹰装上一颗强劲的“中国心”,刘永泉30年前就踏上了征程,他怀着一腔炽热的追求,心无旁骛、至诚无息,与梦想生长在一起的是使命与责任。

作为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动力所总设计师的刘永泉,在我国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设计研究道路上,带领全所科研人员迈入现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新时代,伴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正全力实现突破动力瓶颈的光荣梦想。

坚实执着 肩负重任

发动机研制是摘取“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需要坐得冷板凳,有钻劲、韧劲,能默默奉献甘当铺路石。刘永泉从西工大、北航校门到研究所,义无反顾认准了航空发动机研究技术。那时,动力所正在研制“昆仑”发动机,要累积寿命试车,试车是在所内的“简易台”进行,而当时的“简易台”只有棚顶、四处露风。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刘永泉不仅经常跟班试车到深夜,冬天还要冒着大雪和严寒守在试车现场,试车成了最“冻人”的工作,那时的条件艰苦成就了刘永泉更坚定的意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难关,早日突破制约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为国争光。

20世纪90年代初,刘永泉先后参加了“昆仑”、“太行”发动机等型号的研制工作,从研究室副主任、副总设计师到所的总设计师,负责多个型号的研制工作。

在专注于“太行”发动机攻关之时,试验暴露出的问题是设计定型工作的最大障碍,攻关任务相当艰巨、繁重,承担的工作量在成倍增加。“没有什么能难住我们!”刘永泉的心中,依然是坚定的信念;脚下,依然是沉重的步伐。他更明白,不打硬仗,就很难见到胜利的曙光。

科研攻关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那种百转千回的煎熬刘永泉有过切身的体会,但作为总师,遇挫折斗志不能减,当感到天黑之时,天就快要亮了。在多项技术攻关工作中,刘永泉带领大家统一技术思想,讲究原则,更要讲究民主,技术讨论没有上下级之分,谁说得有理服谁的;他倡导规范、细致科学的技术思路,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外的技术优势,集思广益,经常深入科研试飞一线,及时了解飞机调节供油情况,多个技术方案同时推进,科学组织调节供油攻关方案的实施,提前完成了攻关,解决了该型发动机定型前的最大障碍。

对于当年的年轻总师来说,完成攻关挑战真是如释重负!刘永泉自10多年前养成了晚上浏览有关军事武器网页的习惯,看看网友对我国当前装备发展的评论,成了他排解压力的生活方式。

“航空发动机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只有甘于吃苦、勤于奉献,才能给广大科技人员以正能量,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科技队伍。”刘永泉回忆那时的攻关是这样自豪地说。

积蓄优势 跨越巨变

事业,犹如泛舟海上,如果你拥有执着,那必定会乘风破浪。在10年后的今天,某发动机为用户、外界树立了良好的、正面的形象,后续很多平台工作的发展都需要指望它,该型发动机是航空发动机打翻身仗非常重要的一步。身为该型发动机总设计师的刘永泉,为了这个型号的研制,却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毅。

“这是某系列发动机非常主要的一步,方向虽好,但难度太大了,基础不牢固,问题不断。”

“发动机提升性能的同时,不牺牲可靠性!这要重新确定研制方案,大胆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攻关研究,等于再一次重新设计,年轻的研制队伍面临巨大考验!”

“要坚持做这个型号,还要经过发动机研制史上最苛刻的考核长试,某些试验还要敢为人先!”  

“试验一定要圆满完成,这里面的风险大,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完全由自己做主啊!”

各种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

“我们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吗?”作为总师的刘永泉心中也七上八下。在压力最大那些日子,他曾傍晚独自来到沈阳的浑河岸边,静静地漫步在林荫道上,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积聚胸中的勇气、能量,从容、沉稳使这个壮志在胸的中年男人从自信中走出来。    

偏偏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大家却都要抢着“啃”、争着干。总体、控制、材料等攻关团队都憋着一股劲,原型定型时的基础工作不能说丢就丢!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刘永泉低调对他的团队说:“咱们一起来做吧。”

“总师是个拳击手,不仅仅是如何打倒对手,而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被对手打倒!”对这些年走过的路,刘永泉淡然地道出就是“坚持”两个字,无论是上级领导、用户的批评、压力,为了心爱的发动机事业,任凭风吹雨打都要振作,振作,再振作!

相比参研团队干事业的激情,总师更擅于冷静思考、系统思维:关键技术通过攻关验证,从而有效降低整机研制风险;注重型号自身能力提升,探索发动机研制科学流程;发动机不仅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出来的,关键试验一定要符合发动机的使用环境。

为了争取早日实现设计定型的目标,刘永泉等带领科研人员忘我拼搏,全力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冲刺完成首飞前规定各项零部件试验和飞行台试验验证,全面开展科研试飞,在成功实现首飞后并转入鉴定试飞,研制工作节节胜利,受到中航工业的通报嘉奖。

虽然胜利在望,但总师系统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做出了长远的技术决策:在抓好该型发动机定型工作的同时,要谋划好后续成熟发展。这是个前所未有的举措,刘永泉激动地说,我们的发动机研制越来越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十年磨一剑,发动机在经历了无数次地面、空中考核试验试飞,史上最苛刻的考核长试、创新试验项目后,验证了能力,得到了试飞员的高度认可。试飞员在一次会议上评价该发动机的空中起动:“完美!”还有试飞员评价:“该发动机性能优于国外同类发动机!”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给用户增强了使用国产发动机的信心。

这10年中,刘永泉时常上上军事网页,看到网友对国产发动机殷切期盼,格外感动,心动那些鼓励的热切话语,既是对自己取得成绩的肯定,也在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

“研”“用”并重 谐振创新

突破航空动力瓶颈有多难?

航空发动机每一代的发展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技术是全新的,每一个跨越其实都是基于上一代四分之三的成熟技术来做新技术,否则会遇到很多瓶颈。就像是体操里的全能,不是某一个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即可,而要看整体水平,刘永泉对实现行业的自主创新做过深深的思考。

在开展好型号研制的同时,同样要抓好发动机预研工作,这是刘永泉多年的执着追求。多年来,他参与多个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数十个项目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

作为某预研计划的总研究师,研制7年多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经过数轮研究、设计和试验迭代,刘永泉带领研制团队攻克了先进气动设计、高可靠性结构设计、先进控制技术和先进工艺材料应用等各项技术关键。为了确保全新目标,刘永泉带领年轻人从基础研究做起,大胆尝试新方案,采用全新自主设计。他还亲自到承制厂协调,采取全新措施,现场不断人解决衔接各种技术问题;各类试验创造条件、准备周密,进度小步前进,尽量避免闪失。胜不骄,败不馁,在取得进展时,周密安排,毫不放松;在遇到困难时,攻坚克难,决不放弃。辛勤努力的付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十二五”科研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重要里程碑的突破,为国家“两机”重大项目实施奠定了很好基础。

作为国防项目“整机振动技术研究”课题的首席专家,刘永泉和他的研制团队一起,在转子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用概率设计方法,对整机振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确定工艺参数、力学参数及对整机振动的影响关系等,创新性地提出发展整机动力学,为解决国产发动机使用中最重要的振动问题,加快国产发动机的成熟及后续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新的途径。刘永泉说,这个课题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解决的是共性问题,这不是某一个产品的提升创新,而是对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为一个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科技工作者,推动整个行业进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永泉带领科研人员,通过总结我国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经验,对比国外发展的历程和差距,对我国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发展道路、关键技术及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全面规划发动机研究院、动力所“十三五”及中长期航空动力发展规划,为推动自主研制能力的提升贡献着力量。

一个协调、完善的科研管理环境对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刘永泉一直执着恪守。

动力所承担多个型号及预研项目,科研资源冲突情况较为严重。为此,刘永泉精心组织,强化管理,建成多项目科研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建立并实施各级协调例会制度,加强总师系统牵头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职能的发挥。多项措施并举,有力保证了科研任务的如期开展。

刘永泉大力倡导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发动机核心技术的融合,积极推进发动机研制精细化工程,注重多项目协同管控,研究所逐步形成了以战略导向为核心,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面向型号、预研项目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同时,在体系建设方面,引入航空发动机可生产性设计和制造符合性理念,倡导面向制造的设计,提升研发体系的工程实用性,逐步建成统一的、集成的、系统的、工程化的研发体系。

勤育桑梓 培养俊才

如今,我国航空发动机迭代研制在不断加速,技术队伍在实战中得到培养和锻炼,技术基础积蓄优势不断显现,造就了一批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以刘永泉为首的总师系统带领他们共同走出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技术自信。

面对航空发动机技术跨度大、难度高的艰难条件,刘永泉提前运筹帷幄,他鼓励年轻的研制团队一定要突破现有的框框,坚持正向设计,全力实现自主创新,补齐研究所现阶段短板,持续提升研制能力。

发展航空动力事业,最稀缺和宝贵的是人才。刘永泉十分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科研团队。作为总设计师,刘永泉对技术人员要求非常严格,但他的团队成员却从来没有一个抱怨的,他们常说,虽然刘总对我们严格,有时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但他都是为了我们进步,搞发动机就需要严谨,就需要一丝不苟,就得高标准严要求,我们在刘总的严格要求下,成长总比别人快得多。

刘永泉坚持以“完成一个型号,培养一批人才”的育人思路,结合重点型号研制任务,给年轻技术人员以实践锻炼的机会,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总师文化氛围,凝聚和稳定科技人才队伍。他倡导研究所发展到现阶段,必须讲究方法论,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他特别重视对研究氛围和学术氛围的营造,鼓励技术人员多参加国际和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多进行经验及成果交流,通过深入的学习交流和研讨,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研制水平。

刘永泉勤奋忘我的工作干劲、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法、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年轻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培养了中青年副总设计师、学术技术带头人、主任设计师等数十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博士后数名。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较强实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梯队。

关注未来,空天时代的到来,使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刘永泉肩上担子更重了,作为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总设计师,他坚信有望在未来几年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航空工业国家的差距。

铸国防空疆之重器,50多岁正是科学家的盛年,对于刘永泉来说,不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铿锵的脚步必将成熟走向胜利,不断在超越中跃上新里程。
铸国防空疆之重器——记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
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 中国航空报 第A02版 本报通讯员 李晶雪

北方严寒的冬夜里满天星光,中航工业动力所的科研大楼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林左鸣董事长正在听取型号研制工作汇报。晚上10时多,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满脸兴奋地向大家报告:某型发动机试验成功,“十二五”研制目标顺利实现!会场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林左鸣当即跟现场指挥通话,向全体参研同志们表示感谢!表示祝贺!此时此刻,刘永泉的心中涌起股股热流,百折不挠、雄心不死的7年磨砺,在无限逼近极限的挑战面前,终于领到一张自主创新研制中国“心”的通行证!

为了这个通行证,为了早日实现动力强军梦、早日给中国战鹰装上一颗强劲的“中国心”,刘永泉30年前就踏上了征程,他怀着一腔炽热的追求,心无旁骛、至诚无息,与梦想生长在一起的是使命与责任。

作为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动力所总设计师的刘永泉,在我国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设计研究道路上,带领全所科研人员迈入现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新时代,伴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正全力实现突破动力瓶颈的光荣梦想。

坚实执着 肩负重任

发动机研制是摘取“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需要坐得冷板凳,有钻劲、韧劲,能默默奉献甘当铺路石。刘永泉从西工大、北航校门到研究所,义无反顾认准了航空发动机研究技术。那时,动力所正在研制“昆仑”发动机,要累积寿命试车,试车是在所内的“简易台”进行,而当时的“简易台”只有棚顶、四处露风。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刘永泉不仅经常跟班试车到深夜,冬天还要冒着大雪和严寒守在试车现场,试车成了最“冻人”的工作,那时的条件艰苦成就了刘永泉更坚定的意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难关,早日突破制约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为国争光。

20世纪90年代初,刘永泉先后参加了“昆仑”、“太行”发动机等型号的研制工作,从研究室副主任、副总设计师到所的总设计师,负责多个型号的研制工作。

在专注于“太行”发动机攻关之时,试验暴露出的问题是设计定型工作的最大障碍,攻关任务相当艰巨、繁重,承担的工作量在成倍增加。“没有什么能难住我们!”刘永泉的心中,依然是坚定的信念;脚下,依然是沉重的步伐。他更明白,不打硬仗,就很难见到胜利的曙光。

科研攻关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那种百转千回的煎熬刘永泉有过切身的体会,但作为总师,遇挫折斗志不能减,当感到天黑之时,天就快要亮了。在多项技术攻关工作中,刘永泉带领大家统一技术思想,讲究原则,更要讲究民主,技术讨论没有上下级之分,谁说得有理服谁的;他倡导规范、细致科学的技术思路,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外的技术优势,集思广益,经常深入科研试飞一线,及时了解飞机调节供油情况,多个技术方案同时推进,科学组织调节供油攻关方案的实施,提前完成了攻关,解决了该型发动机定型前的最大障碍。

对于当年的年轻总师来说,完成攻关挑战真是如释重负!刘永泉自10多年前养成了晚上浏览有关军事武器网页的习惯,看看网友对我国当前装备发展的评论,成了他排解压力的生活方式。

“航空发动机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只有甘于吃苦、勤于奉献,才能给广大科技人员以正能量,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科技队伍。”刘永泉回忆那时的攻关是这样自豪地说。

积蓄优势 跨越巨变

事业,犹如泛舟海上,如果你拥有执着,那必定会乘风破浪。在10年后的今天,某发动机为用户、外界树立了良好的、正面的形象,后续很多平台工作的发展都需要指望它,该型发动机是航空发动机打翻身仗非常重要的一步。身为该型发动机总设计师的刘永泉,为了这个型号的研制,却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毅。

“这是某系列发动机非常主要的一步,方向虽好,但难度太大了,基础不牢固,问题不断。”

“发动机提升性能的同时,不牺牲可靠性!这要重新确定研制方案,大胆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攻关研究,等于再一次重新设计,年轻的研制队伍面临巨大考验!”

“要坚持做这个型号,还要经过发动机研制史上最苛刻的考核长试,某些试验还要敢为人先!”  

“试验一定要圆满完成,这里面的风险大,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完全由自己做主啊!”

各种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

“我们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吗?”作为总师的刘永泉心中也七上八下。在压力最大那些日子,他曾傍晚独自来到沈阳的浑河岸边,静静地漫步在林荫道上,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积聚胸中的勇气、能量,从容、沉稳使这个壮志在胸的中年男人从自信中走出来。    

偏偏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大家却都要抢着“啃”、争着干。总体、控制、材料等攻关团队都憋着一股劲,原型定型时的基础工作不能说丢就丢!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刘永泉低调对他的团队说:“咱们一起来做吧。”

“总师是个拳击手,不仅仅是如何打倒对手,而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被对手打倒!”对这些年走过的路,刘永泉淡然地道出就是“坚持”两个字,无论是上级领导、用户的批评、压力,为了心爱的发动机事业,任凭风吹雨打都要振作,振作,再振作!

相比参研团队干事业的激情,总师更擅于冷静思考、系统思维:关键技术通过攻关验证,从而有效降低整机研制风险;注重型号自身能力提升,探索发动机研制科学流程;发动机不仅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出来的,关键试验一定要符合发动机的使用环境。

为了争取早日实现设计定型的目标,刘永泉等带领科研人员忘我拼搏,全力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冲刺完成首飞前规定各项零部件试验和飞行台试验验证,全面开展科研试飞,在成功实现首飞后并转入鉴定试飞,研制工作节节胜利,受到中航工业的通报嘉奖。

虽然胜利在望,但总师系统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做出了长远的技术决策:在抓好该型发动机定型工作的同时,要谋划好后续成熟发展。这是个前所未有的举措,刘永泉激动地说,我们的发动机研制越来越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十年磨一剑,发动机在经历了无数次地面、空中考核试验试飞,史上最苛刻的考核长试、创新试验项目后,验证了能力,得到了试飞员的高度认可。试飞员在一次会议上评价该发动机的空中起动:“完美!”还有试飞员评价:“该发动机性能优于国外同类发动机!”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给用户增强了使用国产发动机的信心。

这10年中,刘永泉时常上上军事网页,看到网友对国产发动机殷切期盼,格外感动,心动那些鼓励的热切话语,既是对自己取得成绩的肯定,也在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

“研”“用”并重 谐振创新

突破航空动力瓶颈有多难?

航空发动机每一代的发展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技术是全新的,每一个跨越其实都是基于上一代四分之三的成熟技术来做新技术,否则会遇到很多瓶颈。就像是体操里的全能,不是某一个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即可,而要看整体水平,刘永泉对实现行业的自主创新做过深深的思考。

在开展好型号研制的同时,同样要抓好发动机预研工作,这是刘永泉多年的执着追求。多年来,他参与多个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数十个项目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

作为某预研计划的总研究师,研制7年多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经过数轮研究、设计和试验迭代,刘永泉带领研制团队攻克了先进气动设计、高可靠性结构设计、先进控制技术和先进工艺材料应用等各项技术关键。为了确保全新目标,刘永泉带领年轻人从基础研究做起,大胆尝试新方案,采用全新自主设计。他还亲自到承制厂协调,采取全新措施,现场不断人解决衔接各种技术问题;各类试验创造条件、准备周密,进度小步前进,尽量避免闪失。胜不骄,败不馁,在取得进展时,周密安排,毫不放松;在遇到困难时,攻坚克难,决不放弃。辛勤努力的付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十二五”科研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重要里程碑的突破,为国家“两机”重大项目实施奠定了很好基础。

作为国防项目“整机振动技术研究”课题的首席专家,刘永泉和他的研制团队一起,在转子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用概率设计方法,对整机振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确定工艺参数、力学参数及对整机振动的影响关系等,创新性地提出发展整机动力学,为解决国产发动机使用中最重要的振动问题,加快国产发动机的成熟及后续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新的途径。刘永泉说,这个课题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它解决的是共性问题,这不是某一个产品的提升创新,而是对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为一个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科技工作者,推动整个行业进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永泉带领科研人员,通过总结我国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经验,对比国外发展的历程和差距,对我国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发展道路、关键技术及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全面规划发动机研究院、动力所“十三五”及中长期航空动力发展规划,为推动自主研制能力的提升贡献着力量。

一个协调、完善的科研管理环境对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刘永泉一直执着恪守。

动力所承担多个型号及预研项目,科研资源冲突情况较为严重。为此,刘永泉精心组织,强化管理,建成多项目科研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建立并实施各级协调例会制度,加强总师系统牵头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职能的发挥。多项措施并举,有力保证了科研任务的如期开展。

刘永泉大力倡导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发动机核心技术的融合,积极推进发动机研制精细化工程,注重多项目协同管控,研究所逐步形成了以战略导向为核心,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面向型号、预研项目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同时,在体系建设方面,引入航空发动机可生产性设计和制造符合性理念,倡导面向制造的设计,提升研发体系的工程实用性,逐步建成统一的、集成的、系统的、工程化的研发体系。

勤育桑梓 培养俊才

如今,我国航空发动机迭代研制在不断加速,技术队伍在实战中得到培养和锻炼,技术基础积蓄优势不断显现,造就了一批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以刘永泉为首的总师系统带领他们共同走出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技术自信。

面对航空发动机技术跨度大、难度高的艰难条件,刘永泉提前运筹帷幄,他鼓励年轻的研制团队一定要突破现有的框框,坚持正向设计,全力实现自主创新,补齐研究所现阶段短板,持续提升研制能力。

发展航空动力事业,最稀缺和宝贵的是人才。刘永泉十分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科研团队。作为总设计师,刘永泉对技术人员要求非常严格,但他的团队成员却从来没有一个抱怨的,他们常说,虽然刘总对我们严格,有时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但他都是为了我们进步,搞发动机就需要严谨,就需要一丝不苟,就得高标准严要求,我们在刘总的严格要求下,成长总比别人快得多。

刘永泉坚持以“完成一个型号,培养一批人才”的育人思路,结合重点型号研制任务,给年轻技术人员以实践锻炼的机会,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总师文化氛围,凝聚和稳定科技人才队伍。他倡导研究所发展到现阶段,必须讲究方法论,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他特别重视对研究氛围和学术氛围的营造,鼓励技术人员多参加国际和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多进行经验及成果交流,通过深入的学习交流和研讨,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研制水平。

刘永泉勤奋忘我的工作干劲、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法、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年轻工程技术人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培养了中青年副总设计师、学术技术带头人、主任设计师等数十名,正在培养的博士生、博士后数名。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较强实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梯队。

关注未来,空天时代的到来,使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刘永泉肩上担子更重了,作为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总设计师,他坚信有望在未来几年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航空工业国家的差距。

铸国防空疆之重器,50多岁正是科学家的盛年,对于刘永泉来说,不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铿锵的脚步必将成熟走向胜利,不断在超越中跃上新里程。
“刘永泉自10多年前养成了晚上浏览有关军事武器网页的习惯,看看网友对我国当前装备发展的评论,成了他排解压力的生活方式。”
确定这样做可以排解压力←_←?
特工2012.008 发表于 2016-2-23 21:31
“刘永泉自10多年前养成了晚上浏览有关军事武器网页的习惯,看看网友对我国当前装备发展的评论,成了他排解 ...
你不知道有个词叫爱死爱慕?

据说很多工作压力特别大的人就好那一口
文太长还没仔细看完,先猜是太行改
FWS-10X / FWS-10xx / FWS-10xx

为了争取早日实现设计定型的目标,刘永泉等带领科研人员忘我拼搏,全力开展专项技术攻关,冲刺完成首飞前规定各项零部件试验和飞行台试验验证,全面开展科研试飞,在成功实现首飞后并转入鉴定试飞,研制工作节节胜利,受到中航工业的通报嘉奖。

虽然胜利在望,但总师系统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做出了长远的技术决策:在抓好该型发动机定型工作的同时,要谋划好后续成熟发展。这是个前所未有的举措,刘永泉激动地说,我们的发动机研制越来越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十年磨一剑,发动机在经历了无数次地面、空中考核试验试飞,史上最苛刻的考核长试、创新试验项目后,验证了能力,得到了试飞员的高度认可。试飞员在一次会议上评价该发动机的空中起动:“完美!”还有试飞员评价:“该发动机性能优于国外同类发动机!”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给用户增强了使用国产发动机的信心
四代FWS-XX

北方严寒的冬夜里满天星光,中航工业动力所的科研大楼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林左鸣董事长正在听取型号研制工作汇报。
晚上10时多,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满脸兴奋地向大家报告:某型发动机试验成功,“十二五”研制目标顺利实现!会场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林左鸣当即跟现场指挥通话,向全体参研同志们表示感谢!表示祝贺!
此时此刻,刘永泉的心中涌起股股热流,百折不挠、雄心不死的7年磨砺,在无限逼近极限的挑战面前,终于领到一张自主创新研制中国“心”的通行证
90%都是记者按照八股格式填写的。跟人家本人没多大关系。这类文章感觉下文风就可以了。
四代工程化,四代改预研、五代预研

在开展好型号研制的同时,同样要抓好发动机预研工作,这是刘永泉多年的执着追求。多年来,他参与多个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数十个项目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

作为某预研计划的总研究师,研制7年多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经过数轮研究、设计和试验迭代,刘永泉带领研制团队攻克了先进气动设计、高可靠性结构设计、先进控制技术和先进工艺材料应用等各项技术关键。为了确保全新目标,刘永泉带领年轻人从基础研究做起,大胆尝试新方案,采用全新自主设计

他还亲自到承制厂协调,采取全新措施,现场不断人解决衔接各种技术问题;各类试验创造条件、准备周密,进度小步前进,尽量避免闪失。胜不骄,败不馁,在取得进展时,周密安排,毫不放松;在遇到困难时,攻坚克难,决不放弃。

辛勤努力的付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十二五”科研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重要里程碑的突破,为国家“两机”重大项目实施奠定了很好基础。
这篇文章说的14T太行
FWS-10X

科研攻关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那种百转千回的煎熬刘永泉有过切身的体会,但作为总师,遇挫折斗志不能减,当感到天黑之时,天就快要亮了。在多项技术攻关工作中,刘永泉带领大家统一技术思想,讲究原则,更要讲究民主,技术讨论没有上下级之分,谁说得有理服谁的;他倡导规范、细致科学的技术思路,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外的技术优势,集思广益,经常深入科研试飞一线,及时了解飞机调节供油情况,多个技术方案同时推进,科学组织调节供油攻关方案的实施,提前完成了攻关,解决了该型发动机定型前的最大障碍
四代改进入工程化,五代预研全面落实:

关注未来,空天时代的到来,使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刘永泉肩上担子更重了,作为中航工业发动机研究院总设计师,他坚信有望在未来几年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航空工业国家的差距
优于国外同类发动机,大推?应该是WS 15了。
风雨江城 发表于 2016-2-23 22:08
这篇文章说的14T太行
???

这是四代顺利完成十二五节点:

北方严寒的冬夜里满天星光,中航工业动力所的科研大楼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林左鸣董事长正在听取型号研制工作汇报。
晚上10时多,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满脸兴奋地向大家报告:某型发动机试验成功,“十二五”研制目标顺利实现
优于国外同类发动机,大推?应该是WS 15了。
应该是太行。
刘总,我相信您一定能看到我的回复,请再接再厉,让红裤衩早日扬眉吐气,在此给您和您的同事点个大大的赞
“刘永泉自10多年前养成了晚上浏览有关军事武器网页的习惯,看看网友对我国当前装备发展的评论,成了他排解 ...
潜潜水挺好的 不过最好别发言 被人钓鱼了就不好了
大脚车 发表于 2016-2-23 22:13
优于国外同类发动机,大推?应该是WS 15了。
那说的是FWS-10X,优于AL-31,以及AL31的改型99M1等。

从hKC八股文中找BKC,国产发动机振动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刘永泉是太行总师,文中说实验成功的应该是太行改。
东门吹水 发表于 2016-2-23 22:27
刘永泉是太行总师,文中说实验成功的应该是太行改。
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
战机NO1 发表于 2016-2-23 22:24
从hKC八股文中找BKC,国产发动机振动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嗯,应该这么说,至少国内已经有能力比目前的F135解决得更好。 



对刘总个人致敬,同时更要对整个研发团队表达深深的敬意。

就事论事 小弟还是觉得应该强调团队的力量,团队的每个人的创造力都要激发起来。

你一个人能干多少?还不是靠团队;你一个人能领导多少?还不是团队共同的智慧。

我们的战斗机患的是很严重的心脏病,而且还是没有先例借鉴的首例,你主治医师再牛,手术前也得开个专家会诊吧。。

树立榜样的目的是要传递正能量、激发积极性,从这个角度看,关注设计团队的普通一份子更具震撼嘛~

你这篇八股文一出,就能看出来文中什么“重视人才”、“营造氛围”什么的都是假 大 空。

什么时代了,还没克服官本位思想,没把自己摆在团队的服务者的位置上,什么都是领导带领的好、指挥的好。。

“...为首的总师系统带领他们共同走出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技术自信。” 云云,当你问起他们的成绩,他们会说:"是您领导有方。"。他们的自信 是跪着拿到的。

这样的文章,差评! 这样的文章层出不穷 而且发布出来,你别说你当领导的不知道,差评!



小弟也只是随便想想 哈~


对刘总个人致敬,同时更要对整个研发团队表达深深的敬意。

就事论事 小弟还是觉得应该强调团队的力量,团队的每个人的创造力都要激发起来。

你一个人能干多少?还不是靠团队;你一个人能领导多少?还不是团队共同的智慧。

我们的战斗机患的是很严重的心脏病,而且还是没有先例借鉴的首例,你主治医师再牛,手术前也得开个专家会诊吧。。

树立榜样的目的是要传递正能量、激发积极性,从这个角度看,关注设计团队的普通一份子更具震撼嘛~

你这篇八股文一出,就能看出来文中什么“重视人才”、“营造氛围”什么的都是假 大 空。

什么时代了,还没克服官本位思想,没把自己摆在团队的服务者的位置上,什么都是领导带领的好、指挥的好。。

“...为首的总师系统带领他们共同走出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技术自信。” 云云,当你问起他们的成绩,他们会说:"是您领导有方。"。他们的自信 是跪着拿到的。

这样的文章,差评! 这样的文章层出不穷 而且发布出来,你别说你当领导的不知道,差评!



小弟也只是随便想想 哈~
嗯,应该这么说,至少国内已经有能力比目前的F135解决得更好。 
不觉得。不过至少形成了课题在研究解决,对以后发动机大有裨益。

亲人 发表于 2016-2-23 22:48
对刘总个人致敬,同时更要对整个研发团队表达深深的敬意。

就事论事 小弟还是觉得应该强调团队的力量, ...


支持你的观点,研究所要形成市场良性循环体制,有了好成果就给你好的回报,不要整得像政府机关一样,假大空,八股文亦可见一斑。。。。
当然了,基于近年来发动机方面的进步,总师刘总不庸置疑的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亲人 发表于 2016-2-23 22:48
对刘总个人致敬,同时更要对整个研发团队表达深深的敬意。

就事论事 小弟还是觉得应该强调团队的力量, ...


支持你的观点,研究所要形成市场良性循环体制,有了好成果就给你好的回报,不要整得像政府机关一样,假大空,八股文亦可见一斑。。。。
当然了,基于近年来发动机方面的进步,总师刘总不庸置疑的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好消息。发动机好才能支持一系列战机项目。
太行改成功了。预研7年的是什么东东?
另外,ws15的总师不是他吗?
刘总,你在看吗?恭贺你!
太行改成功,意义非凡
WS15实验成功,没说那个阶段的实验啊,难道还是空中飞行台长程试车
14T太行改!
说了这么多,还不就是那个太行吗。
为国家.“两机”重大项目

这说的啥,五代机?20。31?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刘永泉自10多年前养成了晚上浏览有关军事武器网页的习惯,看看网友对我国当前装备发展的评论,成了他排解压力的生活方式。
希望没有被喷。。。
回复很欢乐,弄好就行
sesezui 发表于 2016-2-24 00:12
说了这么多,还不就是那个太行吗。
文中涉及多个型号和项目,其中叙述较多的一个是太行改而不是太行,他是太行改的总师,可不是太行的总师。。。
jnjn9988 发表于 2016-2-23 21:50
文太长还没仔细看完,先猜是太行改
这是人物介绍,里边涉及到动力所的多个型号和项目。

其中叙述较多的一个型号确实是太行改,在“积蓄优势 跨越巨变”那整整一段里,说的就是太行改。
风雨江城 发表于 2016-2-23 22:08
这篇文章说的14T太行
不止是太行改,当然太行改是其中叙述内容最多的一个型号。
大脚车 发表于 2016-2-23 22:13
优于国外同类发动机,大推?应该是WS 15了。
这段说的是太行改。
战机NO1 发表于 2016-2-23 22:16
应该是太行。
是太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