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军官多次经历撤编 曾是最年轻团职干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22:53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6-02/8489528.html

原标题:不说再见,因为我们的精神永续

  写在前面
  前几天,有一则名为《再见了,打仗的时候再叫我》的微信在朋友圈热传。其中一段话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军装是军人的皮肤,脱下军装就好比脱层皮,这种刻骨铭心的痛,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
  是啊,没有穿过这身军装的人,很难懂得军人对这身军装的爱与恋!没有经历过军旅的人,很难懂得军人在这场改革中的阵痛与坚强!
  “唯愿我们的转身,成就军队的转型。”多少的难舍,多少的惆怅,多少的眷恋,多少的艰难,都凝结在“敬礼——转身”这一刹那!
  但,我们今天依然不想说再见。
  不说再见,因为转身之际,就是出发之时。“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穿上了这身军装,血管里就奔涌着激情和豪迈,胸膛里就装进了社稷和担当。任它雄关漫道再迢迢,只不过是从头越、又踏新征程!
  不说再见,因为我们的情感永在,精神永续。几回回梦里回连队,双手捧起那奖牌,千声万声呼唤你,军旗飘扬在心头。曾经的辉煌,成为精彩的回响;明天的征程,接续昨日的荣光。哪怕从此天南海北,心里都永远存着那个军礼那声“战友”。
  所有的阵痛,都将化成壮烈的情怀,融入我们这支军队的精神血脉,澎湃、澎湃,铸就新的丰碑。
  所有的不舍,都将化成决然的勇气,融入我们这支军队的强军新征程,疾行、疾行,铸就新的辉煌。
  人生但有军歌唱,从此山高水又长。军人的告别,理当壮怀激烈。而那些永不磨灭的精神,将饱蘸信念的力量,激励我们前行。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今天,我们铭记那些应当铭记的,为了更好的起程;今天,我们不说再见,因为精神永存、精神永续。
  2003年11月20日
  那一年,我们告别熟悉的番号
  只有在精神上足够强大、撑得起这身军装的人,才能在军队改革前进的大潮中,无论进退都不会被淹没和淘汰。——某警卫师参谋长 周保家
  夜已深,家里的那盏老台灯,依然亮着,妻先睡了。我轻轻挂放好军装,想起白天老排长打来的电话,不由思绪翻涌。虽然分别多年、音信稀疏,老排长的声音还是那样熟悉:“保家,你的成长进步,战友们很羡慕,可我清楚,只有在精神上足够强大、撑得起这身军装的人,才能在军队改革前进的大潮中,无论进退都不会被淹没和淘汰……”
  回味老排长的话,感慨良多。当兵25年,因军队改革调整、单位转隶等种种情由,自己先后16次调整工作岗位,每一次都是重新开始。
  军校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原陆军第63集团军某步兵团。至今记得,时任政委给我们讲团史时说,团队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警卫部队,先后经历7次改编,拖不垮、打不烂,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军、师的主力团……那一刻,团队的精神血脉如小溪般汩汩流进了一个年轻干部的心田。
  2003年初,刚30岁的我,被任命为集团军某标杆营营长。正当我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得知了“集团军撤编、我们师改成旅转隶其他部队”的消息。当时,全团只有一个营长留队指标,加上孩子幼小,改革期间在安置方面又有政策倾斜,爱人就多次劝我转业……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我也曾犹豫过,动摇过,但终究是不舍得这身军装!
  撤编准备期间,工作头绪很多,既要抓好部队管理,组织各项交接,还要做好官兵教育引导工作。记得我当时找一名任职4年多本来准备提拔的连长谈心时,他说:“营长,您不用劝我,您自己的去向都不清楚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干,我知道该怎么做!”2003年11月20日,撤编命令宣布后,那名即将脱下军装的连长昂首出列,指挥官兵唱响《听党指挥歌》,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此后,在我的军旅道路上,又多次经历了撤编分流的考验,即使从原单位最年轻的团职干部到后来优势渐无,我也从未有丝毫的松懈和彷徨。因为作为一名共和国军人,我只认一个理:越是在改革大考和利益调整关口,带兵人越是要带头履职尽责、带头稳心尽责,坚决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
  2004年12月6日
  那一晚,我们告别熟悉的营房
  我朝着老部队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多少年来,我没有忘却老部队的精神,更没有辜负边疆的淬火历练。——新疆军区某师直工科科长 胡忠伟
  转眼间,到新疆已12年。当身边的战友们谈论起改革转隶的事情,我总不由想起自己的切身经历……
  当年,从军校毕业后,我分到了陆军第47集团军某师,驻地离老家很近。后来,我结了婚,不久又有了孩子,日子过得平稳顺畅。一眨眼到了2004年,我和爱人正商量着在驻地买一套房,没想到一纸命令,我所在的团队要整建制转隶新疆军区,而且要换防到南疆……
  南疆,那可是天边边啊!爱人的工作咋办?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老人谁来照顾……
  一边是现实的问题,一边是如山的军令。2004年12月6日,临别前的那一夜,我在熟悉的营房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当手表上的时针指向零点时,我咬了咬牙:去就去,穷地方、苦地方,不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吗?我就不信干不出名堂来!
  话虽这么说,可当我的双腿迈进家里,还是感到一阵无力。当时爱人正在客厅等我,我却始终不敢正眼看她。没想到她走过来,轻轻搂住了我:“我跟着你……”
  早知南疆苦,但真的来了,才知道比想象中还要苦。这个时候,一位领导和我们谈心,有一句话让我记到今天。当时,他看到我们情绪低落,恨恨地说:“瞧你们一个个熊样,想想我们老部队,当年就靠着一支枪在江西莲花县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现在不就是条件差点吗?可我们的精神不能输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可不是吗,只要精神不倒,边疆照样干事业!一年下来,由于表现出色,我被师里推荐到军区参加比武,参考4个课目,都拿到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2009年,我被组织安排到师直属侦察营当教导员,恰逢军区组织侦察兵比武。我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和营里的官兵一起参加训练,3个月后,我们营在比武中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
  2013年7月到10月,我们师整建制全员额到海拔5000米的地区执行演训任务,我奉命带领全师的驾驶骨干开展高原行车驾驶技能训练。那一次,我带着队伍先后18次翻越海拔5200米的奇台达坂,10多次遭遇险情,最险的一次半个前轮都悬空了……危险和考验面前,我们不仅咬牙坚持,还收集了1000多组数据,填补了多项高原整建制输送方面的空白。也正是在那一年,我荣立了军旅生涯的第5个三等功。
  领到奖章那一晚,我朝着老部队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多少年来,我没有忘却老部队的精神,更没有辜负边疆的淬火历练。
  2015年12月31日
  那一刻,我们告别熟悉的臂章
  当看到一些战友在朋友圈里转发告别式的微信时,我都会默默留言:“别说永别,不是再见,而是延续辉煌!”——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蔡瑞金
  当兵23年,记忆最深的是2015年12月31日。那一天,我和我的战友一起,卸下了那副熟悉的“第二炮兵”臂章,换上了崭新的“火箭军”臂章。
  那一晚,我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卸下的“第二炮兵”臂章,小心翼翼地用纸包好,放进了衣橱。
  换下的是臂章,收藏的是荣光。时光流转,往事如昨,回望从军历程,“第二炮兵”这个小小的臂章,承载了我的整个青春。
  1992年冬天,我光荣地加入了战略导弹部队。3个月的新训结束,一纸命令,我被分到了一个后勤物资仓库,成为一名保管员。战略导弹那么威武,仓库保管员那么平凡,当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我有点儿发蒙时,仓库的老兵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每年、每月、每日繁琐细微的工作,他们像伺候导弹一样精心工作着,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像老兵一样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把这群老兵写进文章里,投给报刊电台。1993年底,我被评为优秀士兵;次年,我荣立三等功;1995年8月,我考取了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军校毕业,不少同学进了大城市,而我选择再次回到山沟。当时,我所在部队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异常繁重。一支支英雄的导弹劲旅在连绵不断的北国林海、在波涛汹涌的南国海域、在杳无人迹的戈壁荒滩、在隐秘险峻的峡谷沟壑,战天斗地、拼搏进取,默默锻造着共和国的和平天盾。那些年,那些日子,我很幸运,也很自豪,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蓬勃发展的砺剑事业热情讴歌。
  火箭军成立消息公开后,我连续打了10多个电话,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喜讯告诉老家的父母和同学……当看到一些退伍转业的战友在朋友圈里转发微信“向第二炮兵深情告别”“永别了,第二炮兵”时,我在点赞的同时,都会默默留言——“别说永别,不是再见,而是延续辉煌!”
  换上臂章的那一夜,我站在窗前,轻轻抚摸崭新的“火箭军”臂章。我知道,国之重器,已浩荡前行。而窗外,正是星光灿烂。
  2016年1月15日
  那一天,我们告别熟悉的“战友”
  题记: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2016年1月15日注定写满怀念与致敬。这一天,七大军区党委机关报同日休刊。我们怀念她们,因为她们记录了七大军区的精神;我们致敬她们,是向有着光辉历史的七大军区致敬。
  伴随着我军历史性改革的大潮,作为军区党委机关报的《前进报》演奏完最后一部“乐章”,完成使命任务。定格于今天的《前进报》,将成为历史闪光的一页。
  ——摘自《前进报》休刊词
  文旗随战鼓,翰墨写忠诚。有着79年光辉历史的《战友报》,今天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这张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战地快报,见证了北京军区的光荣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战友报人的责任与追求。
  ——摘自《战友报》休刊词
  时代大考见忠诚,改革关头看担当。今天,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军队》报的休刊,是拥护支持改革强军战略的最鲜明表态、最响亮回答、最坚决行动。
  ——摘自《人民军队》报休刊词
  我们始终恪守忠诚、赤心向党,烽火中创刊为革命义无反顾,改革中休刊为强军更须毅然决然。《前卫报》,军区历史的记录者,也必将被历史所记载、被时代所铭记。
  ——摘自《前卫报》休刊词
  一张报,几代人,数十载,如磐石。今天,带着68年壮丽辉煌的《人民前线》报光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坚决服从改革大局,定格华丽的背影。
  ——摘自《人民前线》报休刊词
  回望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今天,让我们满怀呼啸而至的历史感怀和对改革强军的坚定信念,再次深情回望军区70年辉煌征程,以史励志,汲取力量,坚定前行!
  ——摘自《战士报》休刊词
  2016年1月15日,第9741期,成都军区《战旗报》报头上的这两组数字,永远定格。《战旗报》虽然结束使命,但作为战旗报人,火红的战旗永远在我们心中高高飘扬!
  ——摘自《战旗报》休刊词
  结语
  今天推出的是新年特稿的结尾篇。秉持着“即使是一根火柴,也能点亮火炬”的报人情愫,我们新年伊始以“心灵实录”的形式记录下这组改革大潮中的“浪花”。从中,感受的是改革的阵痛,举起的是强军的火炬。
  但结尾不是结束,因为精神是个永恒的话题。
  精神是如此抽象,而又如此生动!它在“董存瑞,到!”“黄继光,到!”“王杰,到!”那一声声来自英雄连队的响亮“答到”声中;它在刚刚迎来和平生活却立即服从中央命令进军西藏的18军将士那“一切听从党安排”的坚定表态中。
  精神是如此纤细,而又如此壮美!它是赵一曼在生命最后时刻以母亲的身份写下的深情遗言——“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它是刘老庄战斗中与日寇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的新四军82位勇士的壮烈誓言——“决不让敌人抓住一个活的,也不让敌人得到一支好枪!”
  精神是如此朴素,而又如此光辉!它闪烁在弹尽粮绝的杨靖宇将军面对老乡劝降时那轻轻一叹中——“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它闪烁在“烟台峰英雄连”荣誉室里珍藏的那把小号中,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有过这样的描述:“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历史并不如烟。翻开人民军队史,扑面尽是英雄气,而精神,已然成为我们这支军队的“胜战刀锋”。今天,当我们擦拭这面“刀锋”时,蓦然发现,原来它的锋芒早已如此深透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使得我们每一个人在面临“改革阵痛”时,依然能够从骨子里激发出那股浩荡英雄气!
  改革是为了强军。改革的最大底气,恰恰来自我们这支军队的精神底蕴。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今天时,我们不会因为错过了历史机遇而后悔。这样,面对后人,我们就能够说:“我们这代人,奋斗过,奉献过,我们曾经因为热爱而选择军旅,我们也因为热爱而离开军旅。我们的整个青春和激情,都献给了壮丽的强军事业。”
  让我们,以精神的名义铭记这场壮阔的改革!
  让我们,以精神的名义致敬这场改革中的人们!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6-02/8489528.html

原标题:不说再见,因为我们的精神永续

  写在前面
  前几天,有一则名为《再见了,打仗的时候再叫我》的微信在朋友圈热传。其中一段话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军装是军人的皮肤,脱下军装就好比脱层皮,这种刻骨铭心的痛,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
  是啊,没有穿过这身军装的人,很难懂得军人对这身军装的爱与恋!没有经历过军旅的人,很难懂得军人在这场改革中的阵痛与坚强!
  “唯愿我们的转身,成就军队的转型。”多少的难舍,多少的惆怅,多少的眷恋,多少的艰难,都凝结在“敬礼——转身”这一刹那!
  但,我们今天依然不想说再见。
  不说再见,因为转身之际,就是出发之时。“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穿上了这身军装,血管里就奔涌着激情和豪迈,胸膛里就装进了社稷和担当。任它雄关漫道再迢迢,只不过是从头越、又踏新征程!
  不说再见,因为我们的情感永在,精神永续。几回回梦里回连队,双手捧起那奖牌,千声万声呼唤你,军旗飘扬在心头。曾经的辉煌,成为精彩的回响;明天的征程,接续昨日的荣光。哪怕从此天南海北,心里都永远存着那个军礼那声“战友”。
  所有的阵痛,都将化成壮烈的情怀,融入我们这支军队的精神血脉,澎湃、澎湃,铸就新的丰碑。
  所有的不舍,都将化成决然的勇气,融入我们这支军队的强军新征程,疾行、疾行,铸就新的辉煌。
  人生但有军歌唱,从此山高水又长。军人的告别,理当壮怀激烈。而那些永不磨灭的精神,将饱蘸信念的力量,激励我们前行。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今天,我们铭记那些应当铭记的,为了更好的起程;今天,我们不说再见,因为精神永存、精神永续。
  2003年11月20日
  那一年,我们告别熟悉的番号
  只有在精神上足够强大、撑得起这身军装的人,才能在军队改革前进的大潮中,无论进退都不会被淹没和淘汰。——某警卫师参谋长 周保家
  夜已深,家里的那盏老台灯,依然亮着,妻先睡了。我轻轻挂放好军装,想起白天老排长打来的电话,不由思绪翻涌。虽然分别多年、音信稀疏,老排长的声音还是那样熟悉:“保家,你的成长进步,战友们很羡慕,可我清楚,只有在精神上足够强大、撑得起这身军装的人,才能在军队改革前进的大潮中,无论进退都不会被淹没和淘汰……”
  回味老排长的话,感慨良多。当兵25年,因军队改革调整、单位转隶等种种情由,自己先后16次调整工作岗位,每一次都是重新开始。
  军校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原陆军第63集团军某步兵团。至今记得,时任政委给我们讲团史时说,团队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警卫部队,先后经历7次改编,拖不垮、打不烂,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军、师的主力团……那一刻,团队的精神血脉如小溪般汩汩流进了一个年轻干部的心田。
  2003年初,刚30岁的我,被任命为集团军某标杆营营长。正当我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得知了“集团军撤编、我们师改成旅转隶其他部队”的消息。当时,全团只有一个营长留队指标,加上孩子幼小,改革期间在安置方面又有政策倾斜,爱人就多次劝我转业……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我也曾犹豫过,动摇过,但终究是不舍得这身军装!
  撤编准备期间,工作头绪很多,既要抓好部队管理,组织各项交接,还要做好官兵教育引导工作。记得我当时找一名任职4年多本来准备提拔的连长谈心时,他说:“营长,您不用劝我,您自己的去向都不清楚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干,我知道该怎么做!”2003年11月20日,撤编命令宣布后,那名即将脱下军装的连长昂首出列,指挥官兵唱响《听党指挥歌》,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此后,在我的军旅道路上,又多次经历了撤编分流的考验,即使从原单位最年轻的团职干部到后来优势渐无,我也从未有丝毫的松懈和彷徨。因为作为一名共和国军人,我只认一个理:越是在改革大考和利益调整关口,带兵人越是要带头履职尽责、带头稳心尽责,坚决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
  2004年12月6日
  那一晚,我们告别熟悉的营房
  我朝着老部队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多少年来,我没有忘却老部队的精神,更没有辜负边疆的淬火历练。——新疆军区某师直工科科长 胡忠伟
  转眼间,到新疆已12年。当身边的战友们谈论起改革转隶的事情,我总不由想起自己的切身经历……
  当年,从军校毕业后,我分到了陆军第47集团军某师,驻地离老家很近。后来,我结了婚,不久又有了孩子,日子过得平稳顺畅。一眨眼到了2004年,我和爱人正商量着在驻地买一套房,没想到一纸命令,我所在的团队要整建制转隶新疆军区,而且要换防到南疆……
  南疆,那可是天边边啊!爱人的工作咋办?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老人谁来照顾……
  一边是现实的问题,一边是如山的军令。2004年12月6日,临别前的那一夜,我在熟悉的营房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当手表上的时针指向零点时,我咬了咬牙:去就去,穷地方、苦地方,不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吗?我就不信干不出名堂来!
  话虽这么说,可当我的双腿迈进家里,还是感到一阵无力。当时爱人正在客厅等我,我却始终不敢正眼看她。没想到她走过来,轻轻搂住了我:“我跟着你……”
  早知南疆苦,但真的来了,才知道比想象中还要苦。这个时候,一位领导和我们谈心,有一句话让我记到今天。当时,他看到我们情绪低落,恨恨地说:“瞧你们一个个熊样,想想我们老部队,当年就靠着一支枪在江西莲花县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现在不就是条件差点吗?可我们的精神不能输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可不是吗,只要精神不倒,边疆照样干事业!一年下来,由于表现出色,我被师里推荐到军区参加比武,参考4个课目,都拿到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2009年,我被组织安排到师直属侦察营当教导员,恰逢军区组织侦察兵比武。我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和营里的官兵一起参加训练,3个月后,我们营在比武中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
  2013年7月到10月,我们师整建制全员额到海拔5000米的地区执行演训任务,我奉命带领全师的驾驶骨干开展高原行车驾驶技能训练。那一次,我带着队伍先后18次翻越海拔5200米的奇台达坂,10多次遭遇险情,最险的一次半个前轮都悬空了……危险和考验面前,我们不仅咬牙坚持,还收集了1000多组数据,填补了多项高原整建制输送方面的空白。也正是在那一年,我荣立了军旅生涯的第5个三等功。
  领到奖章那一晚,我朝着老部队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多少年来,我没有忘却老部队的精神,更没有辜负边疆的淬火历练。
  2015年12月31日
  那一刻,我们告别熟悉的臂章
  当看到一些战友在朋友圈里转发告别式的微信时,我都会默默留言:“别说永别,不是再见,而是延续辉煌!”——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蔡瑞金
  当兵23年,记忆最深的是2015年12月31日。那一天,我和我的战友一起,卸下了那副熟悉的“第二炮兵”臂章,换上了崭新的“火箭军”臂章。
  那一晚,我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卸下的“第二炮兵”臂章,小心翼翼地用纸包好,放进了衣橱。
  换下的是臂章,收藏的是荣光。时光流转,往事如昨,回望从军历程,“第二炮兵”这个小小的臂章,承载了我的整个青春。
  1992年冬天,我光荣地加入了战略导弹部队。3个月的新训结束,一纸命令,我被分到了一个后勤物资仓库,成为一名保管员。战略导弹那么威武,仓库保管员那么平凡,当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我有点儿发蒙时,仓库的老兵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每年、每月、每日繁琐细微的工作,他们像伺候导弹一样精心工作着,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像老兵一样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把这群老兵写进文章里,投给报刊电台。1993年底,我被评为优秀士兵;次年,我荣立三等功;1995年8月,我考取了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军校毕业,不少同学进了大城市,而我选择再次回到山沟。当时,我所在部队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异常繁重。一支支英雄的导弹劲旅在连绵不断的北国林海、在波涛汹涌的南国海域、在杳无人迹的戈壁荒滩、在隐秘险峻的峡谷沟壑,战天斗地、拼搏进取,默默锻造着共和国的和平天盾。那些年,那些日子,我很幸运,也很自豪,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蓬勃发展的砺剑事业热情讴歌。
  火箭军成立消息公开后,我连续打了10多个电话,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喜讯告诉老家的父母和同学……当看到一些退伍转业的战友在朋友圈里转发微信“向第二炮兵深情告别”“永别了,第二炮兵”时,我在点赞的同时,都会默默留言——“别说永别,不是再见,而是延续辉煌!”
  换上臂章的那一夜,我站在窗前,轻轻抚摸崭新的“火箭军”臂章。我知道,国之重器,已浩荡前行。而窗外,正是星光灿烂。
  2016年1月15日
  那一天,我们告别熟悉的“战友”
  题记: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2016年1月15日注定写满怀念与致敬。这一天,七大军区党委机关报同日休刊。我们怀念她们,因为她们记录了七大军区的精神;我们致敬她们,是向有着光辉历史的七大军区致敬。
  伴随着我军历史性改革的大潮,作为军区党委机关报的《前进报》演奏完最后一部“乐章”,完成使命任务。定格于今天的《前进报》,将成为历史闪光的一页。
  ——摘自《前进报》休刊词
  文旗随战鼓,翰墨写忠诚。有着79年光辉历史的《战友报》,今天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这张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战地快报,见证了北京军区的光荣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战友报人的责任与追求。
  ——摘自《战友报》休刊词
  时代大考见忠诚,改革关头看担当。今天,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军队》报的休刊,是拥护支持改革强军战略的最鲜明表态、最响亮回答、最坚决行动。
  ——摘自《人民军队》报休刊词
  我们始终恪守忠诚、赤心向党,烽火中创刊为革命义无反顾,改革中休刊为强军更须毅然决然。《前卫报》,军区历史的记录者,也必将被历史所记载、被时代所铭记。
  ——摘自《前卫报》休刊词
  一张报,几代人,数十载,如磐石。今天,带着68年壮丽辉煌的《人民前线》报光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坚决服从改革大局,定格华丽的背影。
  ——摘自《人民前线》报休刊词
  回望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今天,让我们满怀呼啸而至的历史感怀和对改革强军的坚定信念,再次深情回望军区70年辉煌征程,以史励志,汲取力量,坚定前行!
  ——摘自《战士报》休刊词
  2016年1月15日,第9741期,成都军区《战旗报》报头上的这两组数字,永远定格。《战旗报》虽然结束使命,但作为战旗报人,火红的战旗永远在我们心中高高飘扬!
  ——摘自《战旗报》休刊词
  结语
  今天推出的是新年特稿的结尾篇。秉持着“即使是一根火柴,也能点亮火炬”的报人情愫,我们新年伊始以“心灵实录”的形式记录下这组改革大潮中的“浪花”。从中,感受的是改革的阵痛,举起的是强军的火炬。
  但结尾不是结束,因为精神是个永恒的话题。
  精神是如此抽象,而又如此生动!它在“董存瑞,到!”“黄继光,到!”“王杰,到!”那一声声来自英雄连队的响亮“答到”声中;它在刚刚迎来和平生活却立即服从中央命令进军西藏的18军将士那“一切听从党安排”的坚定表态中。
  精神是如此纤细,而又如此壮美!它是赵一曼在生命最后时刻以母亲的身份写下的深情遗言——“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它是刘老庄战斗中与日寇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的新四军82位勇士的壮烈誓言——“决不让敌人抓住一个活的,也不让敌人得到一支好枪!”
  精神是如此朴素,而又如此光辉!它闪烁在弹尽粮绝的杨靖宇将军面对老乡劝降时那轻轻一叹中——“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它闪烁在“烟台峰英雄连”荣誉室里珍藏的那把小号中,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有过这样的描述:“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历史并不如烟。翻开人民军队史,扑面尽是英雄气,而精神,已然成为我们这支军队的“胜战刀锋”。今天,当我们擦拭这面“刀锋”时,蓦然发现,原来它的锋芒早已如此深透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使得我们每一个人在面临“改革阵痛”时,依然能够从骨子里激发出那股浩荡英雄气!
  改革是为了强军。改革的最大底气,恰恰来自我们这支军队的精神底蕴。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今天时,我们不会因为错过了历史机遇而后悔。这样,面对后人,我们就能够说:“我们这代人,奋斗过,奉献过,我们曾经因为热爱而选择军旅,我们也因为热爱而离开军旅。我们的整个青春和激情,都献给了壮丽的强军事业。”
  让我们,以精神的名义铭记这场壮阔的改革!
  让我们,以精神的名义致敬这场改革中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