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钢铁供给侧改革:压缩1.5亿吨产能波及50万职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46:11
 经济观察报记者 张向东 董瑞强

  导语:这是一场50万人的大迁移。它不是春运,但其过程之艰难、波及范围之广、对中国经济未来影响之深远,无人敢低估。

  一 这是一场50万人的大迁移

  它不是春运,但其过程之艰难、波及范围之广、对中国经济未来影响之深远,无人敢低估。

  迟京东采用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人均吨钢生产率,粗略计算出了这个数字。这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说,按照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目前中国钢厂人均产钢300吨,此轮钢铁去产能意味着,将有50万左右的钢铁职工面对调整或重新选择。

  指导这场50万人迁徙的纲领性文件名为《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目前已获得国务院批复,或将在春节后正式下发。与此同时,与这份文件相关的8份具体配套政策文件,也即将由相关负责部门起草完毕,这些配套政策分别涉及财政、银监、环保、安监、土地等内容。

  1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央行等八个部委要求称,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情况要摸清、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这5个具体要求,意味着最高决策层希望看到一场扎实有效的去产能过程。

  一些敏感的钢铁行业人士从习近平的5个要求中揣测到了更多的信息。

  一位来自大型国有钢铁集团的高层说,“这表明高层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至少要做到去产能的彻底化。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说,‘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可见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首要任务,前几年钢铁行业也经历过多次产能淘汰,但从结果看,根本不彻底。”

  几乎所有的钢铁行业人士都明白,这次去产能的过程将不同以往。1998年曾经出现的下岗、再就业等历史记忆将不可避免地回到现实。景象如此相似,只是当年的“入世红利”、“房地产和投资红利”如今都已不再。这一次,钢铁行业的转型、中国经济的换挡只能依靠自身提供源动力。

  以1月26日下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为起点,在1998年之后,中国力度最大、用意最深的一场去产能行动正式登场。

  据称,《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将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但大部分工作目标将在2016~2018的三年时间里解决掉。因此,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将会在未来三年内完成。

  具体而言,1亿到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目标,将通过强制淘汰和引导淘汰两种方式解决。对于前者,将通过《环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能源利用、技术方式等行业文件来限定。也就是说,那些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要求的钢铁企业将全部被强制关停淘汰出局;而政策引导淘汰的,主要是已经主动退出市场,或者不符合地方发展规划,需要搬迁改造,以及主动进行兼并重组类的企业。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猜测说,在未来两到三年,国家会向地方分配相应指标,各地也会制定各自的去产能目标。对落后产能进行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从政府角度来讲,可以减少不合理的财政补贴,相应的处理好银行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有利于鼓励钢企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控制好银行风险。

  二 一位参与《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起草讨论的人士说,钢铁去产能,不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

  但在参与起草了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的经济学家看来,国有企业才应该是去产能的核心,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因为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是没有条件去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政、金融资本的。“安乐死”成为去产能的焦点话题之一。这位经济学家表示,“安乐死”是指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应多用兼并重组的手段,少用、缓用直接破产的方式。对很多国有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无非就是让一家好企业重组一家差的企业。这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家企业重组后,产能下去了,效益上来了;另一种是,差的企业反过来会把好的企业拖垮。“中国目前不具备1998年进行大规模国企改革的现实背景,必须要考虑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安乐死’也是不得已。”

  那些经历过1998年国企改革历程,经历过钢铁行业黄金十年,也经历过行业兼并2007年兼并重组大潮的人士,对“安乐死”也有一些担心。

  攀钢集团原副总经理周家琮说,多兼并少破产,自然是处置困难企业的美好愿望,也曾是国企解困的理想途径。但据国家经贸委当年介绍,企业通过兼并解困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不成功的教训却比比皆是。今天处置僵尸企业,不应忘记这一段历史教训。目前提倡“多兼并、少破产”,其愿望固然良好,但僵尸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处置,还是一要遵循经济规律、二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究其根源,今天僵尸企业累积成患的困难局面,很多时候正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破产千方百计拖延躲避的结果。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实际上根据破产法,破产分破产清算和重整两类,这意味着一些企业有可能通过重整而获得新的生命。

  对于决策部门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权衡和选择:通过“猝死”去产能,还是“安乐死”去产能?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权威人士”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文章中,给出了确定的答案。“权威人士”说,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

  据这位经济学家说,钢铁行业几乎贯穿了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起草讨论的全过程。“安乐死”的提出,意味着此轮去产能并不会采取一刀切的休克疗法。这些讨论成果,最终转化成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起草的《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中的具体政策安排。

  工信部的官员说,钢铁行业涉及就业人员多,还涉及到地方财政税收等诸多问题,解决起来需要诸多配套政策同时跟进,逐步协调解决。

  这些争议,让外界看到了改革甫一开始就面临的复杂局面。这正是这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换挡成功与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面对的现实处境。

  然而这也是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阵痛。一如权威人士所说,这是一朝分娩的阵痛,不可避免,但也值得。“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

  三 困难还不止这些。

  对于需要给《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做具体配套改革政策部门而言,还有诸多棘手的问题在前面。比如,财政究竟该如何为淘汰的1亿~1.5亿吨波及到近50万钢铁职工托底?以及被关停钢厂长期形成的呆坏账,该如何核销和解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职工安置全部由财政托底,这个政策基本是明确的。问题是涉及人员和范围太广,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和不同企业的特点以及历史问题又不一样,所以问题会非常复杂。50万人,不可能全部买断,那样财政肯定兜不起;也不可能全部内退。还有呆坏账的处理问题,不可能全部核销掉,又不可能按照1998年的债转股那样再来一遍。现在,各个都正在核算可能需要的财政资金。

  为了托底职工安置,1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称为支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1月1日起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并明确了征收方式及各地区征收标准。该项资金在下发时,还将配套一部分地方资金,未来将主要用于解决钢铁和煤炭行业大量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

  业内人士测算,如果按照财政部的文件,每年征收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超400亿。迟京东说,这一轮去产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估计还会存在不小缺口。这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手段来消化。

  但更多的手段是什么?迟京东说,我们期望能够在土地使用方面给出更优惠的条件,或者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资产经营,从而把资产盘活。这些政策呼吁,行业协会已经向有关部门反映了。

  还有呆坏账的问题。迄今为止,外界尚无法估计依附在1-1.5亿吨钢铁产能上的负债规模,以及其背后可能蕴藏的局部风险。业内人士说,如果按照,10亿吨钢铁产能负债3万亿,粗略测算1亿~1.5亿吨产能的负债规模至少应该3000亿-4500亿元。

  参与《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起草讨论的人士说,央行和银监会将会起草一份关于处理呆坏账的文件,但可以肯定,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做呆坏账核销。这样以后就企业没法搞了。呆坏账核销政策,重点还是会考虑国有企业,因为他们历史上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国企毕竟有国企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属性。

  但也许,改革要面对的形势并没有预估的那样严峻。

  虽然这场艰巨的供给侧改革即将在2016年开启,但实际上,就钢铁行业本身而言,去产能周期在2015年已经登场。中国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中国钢铁行业停产产能达6725万吨,其中整厂或某个生产基地全部停产的为5325万吨,部分停产为1400万吨。全停的企业有30多家,涉及到的企业类型大多是民营钢厂,中型或小型的民营钢铁企业,其中基本上绝大部分都是小型民营钢铁企业。

  不过,中国联合钢铁网总编胡艳萍说,现有停产产能不完全等于去产能,中国钢铁去产能周期会相对漫长,去产能过程会有所反复,比较痛苦。因为中国目前国有和民营钢企约各占一半,这是体制问题;还有中央与地方博弈;钢铁行业本身的重资产性质决定了去产能成本会很高。

  行业部门也如此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不能说一些钢厂目前停产就是实现了去产能,只有2015年停产的产能真正实现彻底停产,永远不会再恢复生产才能算是完成了1亿~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任务。

  四 中国究竟为什么要对钢铁行业进行一场代价巨大、困难重重的去产能手术?

  参与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讨论的经济学家说,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两个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钱。

  这位经济学家回忆说,当时决策部门讨论供给侧改革文件时曾认为,产能过剩行业存在不少“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现象尤以国企为甚,它们早已负债累累,亏损经营,本来在就应该被市场淘汰掉,但却继续浪费国家财政资源、信贷资源,并用这些资源来养活职工。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去产能,就是让这样的“僵尸企业”彻底死掉,把人力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解放出来。

  这样讨论如此大胆透彻,有如此具体细微,它超乎外界想象。同时,这也意味着,决策层指导发动的这场以“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供给侧改革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对中国经济的现实处境洞若观火。

  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说,中国绝大部分钢厂都拥有一个沉重的职工队伍,河北钢铁集团有职工14万人;武钢、鞍钢员工均超过20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单靠钢铁主业,很多钢厂根本养不起那么多职工。但是绝大部分负债率极高的钢厂又不得不季度贷款融资,在明明越生产越亏损的情况下,钢厂的贷款其实是为了养活职工。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8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负债长期维持在3万亿以上。但这还只是显性负债,除了大规模银行贷款,不少地方的钢铁企业还需要地方财政不断的输血。

  中国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样本数据显示,从2015年7月初到2015年12月底,仅包钢股份(2.960, 0.27, 10.04%)、凌钢股份(4.810, -0.38, -7.32%)、重庆钢铁(2.630, 0.09, 3.54%)、抚顺特钢(6.930, 0.19, 2.82%)等8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获得各类政府补贴、补助及贴息总计29.2亿。其中包钢股份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先后8次获得财政补贴,总计18亿;而早已陷入亏损泥潭的凌钢股份在2015年12月25日一次性获得政府补贴7.92亿。

  或许从2016年开始,这种现象将会明显减少。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文章中,“权威人士”说,“僵尸企业”本来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这便是这场影响深远的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图景: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这个国家再次起飞所需人力和信贷资源,但却不得不先用巨大的代价,来解开那些在产能过剩行业盘错已久的人和信贷的死结。


  但无论怎样,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必须迈过的坎。这个国家需要用这场改革里的诸多手段,谨慎避免再次步入改革的体制陷阱,来坚定地解决掉诸多久拖不决的体制顽疾,打通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中的死结,纾解胫骨,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再造。

  1月26日下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强调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他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上说,“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有人说我们有‘机遇’,没错!‘挑战’就是我们的‘机遇’!”

  3年时间、1到1.5亿吨等待彻底去掉的钢铁产能、50万职工身份的转变,是这场供给侧改革的序曲。

  场景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改革如此陌生,亦如此熟悉。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 ... mp;r=4&rfunc=64经济观察报记者 张向东 董瑞强

  导语:这是一场50万人的大迁移。它不是春运,但其过程之艰难、波及范围之广、对中国经济未来影响之深远,无人敢低估。

  一 这是一场50万人的大迁移

  它不是春运,但其过程之艰难、波及范围之广、对中国经济未来影响之深远,无人敢低估。

  迟京东采用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人均吨钢生产率,粗略计算出了这个数字。这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说,按照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目前中国钢厂人均产钢300吨,此轮钢铁去产能意味着,将有50万左右的钢铁职工面对调整或重新选择。

  指导这场50万人迁徙的纲领性文件名为《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目前已获得国务院批复,或将在春节后正式下发。与此同时,与这份文件相关的8份具体配套政策文件,也即将由相关负责部门起草完毕,这些配套政策分别涉及财政、银监、环保、安监、土地等内容。

  1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央行等八个部委要求称,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情况要摸清、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这5个具体要求,意味着最高决策层希望看到一场扎实有效的去产能过程。

  一些敏感的钢铁行业人士从习近平的5个要求中揣测到了更多的信息。

  一位来自大型国有钢铁集团的高层说,“这表明高层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至少要做到去产能的彻底化。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说,‘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可见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首要任务,前几年钢铁行业也经历过多次产能淘汰,但从结果看,根本不彻底。”

  几乎所有的钢铁行业人士都明白,这次去产能的过程将不同以往。1998年曾经出现的下岗、再就业等历史记忆将不可避免地回到现实。景象如此相似,只是当年的“入世红利”、“房地产和投资红利”如今都已不再。这一次,钢铁行业的转型、中国经济的换挡只能依靠自身提供源动力。

  以1月26日下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为起点,在1998年之后,中国力度最大、用意最深的一场去产能行动正式登场。

  据称,《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将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但大部分工作目标将在2016~2018的三年时间里解决掉。因此,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将会在未来三年内完成。

  具体而言,1亿到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目标,将通过强制淘汰和引导淘汰两种方式解决。对于前者,将通过《环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能源利用、技术方式等行业文件来限定。也就是说,那些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要求的钢铁企业将全部被强制关停淘汰出局;而政策引导淘汰的,主要是已经主动退出市场,或者不符合地方发展规划,需要搬迁改造,以及主动进行兼并重组类的企业。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猜测说,在未来两到三年,国家会向地方分配相应指标,各地也会制定各自的去产能目标。对落后产能进行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从政府角度来讲,可以减少不合理的财政补贴,相应的处理好银行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有利于鼓励钢企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控制好银行风险。

  二 一位参与《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起草讨论的人士说,钢铁去产能,不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

  但在参与起草了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的经济学家看来,国有企业才应该是去产能的核心,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因为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是没有条件去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政、金融资本的。“安乐死”成为去产能的焦点话题之一。这位经济学家表示,“安乐死”是指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应多用兼并重组的手段,少用、缓用直接破产的方式。对很多国有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无非就是让一家好企业重组一家差的企业。这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两家企业重组后,产能下去了,效益上来了;另一种是,差的企业反过来会把好的企业拖垮。“中国目前不具备1998年进行大规模国企改革的现实背景,必须要考虑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安乐死’也是不得已。”

  那些经历过1998年国企改革历程,经历过钢铁行业黄金十年,也经历过行业兼并2007年兼并重组大潮的人士,对“安乐死”也有一些担心。

  攀钢集团原副总经理周家琮说,多兼并少破产,自然是处置困难企业的美好愿望,也曾是国企解困的理想途径。但据国家经贸委当年介绍,企业通过兼并解困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不成功的教训却比比皆是。今天处置僵尸企业,不应忘记这一段历史教训。目前提倡“多兼并、少破产”,其愿望固然良好,但僵尸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处置,还是一要遵循经济规律、二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究其根源,今天僵尸企业累积成患的困难局面,很多时候正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破产千方百计拖延躲避的结果。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实际上根据破产法,破产分破产清算和重整两类,这意味着一些企业有可能通过重整而获得新的生命。

  对于决策部门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权衡和选择:通过“猝死”去产能,还是“安乐死”去产能?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权威人士”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文章中,给出了确定的答案。“权威人士”说,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

  据这位经济学家说,钢铁行业几乎贯穿了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起草讨论的全过程。“安乐死”的提出,意味着此轮去产能并不会采取一刀切的休克疗法。这些讨论成果,最终转化成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起草的《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中的具体政策安排。

  工信部的官员说,钢铁行业涉及就业人员多,还涉及到地方财政税收等诸多问题,解决起来需要诸多配套政策同时跟进,逐步协调解决。

  这些争议,让外界看到了改革甫一开始就面临的复杂局面。这正是这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换挡成功与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面对的现实处境。

  然而这也是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阵痛。一如权威人士所说,这是一朝分娩的阵痛,不可避免,但也值得。“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

  三 困难还不止这些。

  对于需要给《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做具体配套改革政策部门而言,还有诸多棘手的问题在前面。比如,财政究竟该如何为淘汰的1亿~1.5亿吨波及到近50万钢铁职工托底?以及被关停钢厂长期形成的呆坏账,该如何核销和解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职工安置全部由财政托底,这个政策基本是明确的。问题是涉及人员和范围太广,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和不同企业的特点以及历史问题又不一样,所以问题会非常复杂。50万人,不可能全部买断,那样财政肯定兜不起;也不可能全部内退。还有呆坏账的处理问题,不可能全部核销掉,又不可能按照1998年的债转股那样再来一遍。现在,各个都正在核算可能需要的财政资金。

  为了托底职工安置,1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称为支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1月1日起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并明确了征收方式及各地区征收标准。该项资金在下发时,还将配套一部分地方资金,未来将主要用于解决钢铁和煤炭行业大量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

  业内人士测算,如果按照财政部的文件,每年征收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超400亿。迟京东说,这一轮去产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估计还会存在不小缺口。这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手段来消化。

  但更多的手段是什么?迟京东说,我们期望能够在土地使用方面给出更优惠的条件,或者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资产经营,从而把资产盘活。这些政策呼吁,行业协会已经向有关部门反映了。

  还有呆坏账的问题。迄今为止,外界尚无法估计依附在1-1.5亿吨钢铁产能上的负债规模,以及其背后可能蕴藏的局部风险。业内人士说,如果按照,10亿吨钢铁产能负债3万亿,粗略测算1亿~1.5亿吨产能的负债规模至少应该3000亿-4500亿元。

  参与《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起草讨论的人士说,央行和银监会将会起草一份关于处理呆坏账的文件,但可以肯定,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做呆坏账核销。这样以后就企业没法搞了。呆坏账核销政策,重点还是会考虑国有企业,因为他们历史上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国企毕竟有国企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属性。

  但也许,改革要面对的形势并没有预估的那样严峻。

  虽然这场艰巨的供给侧改革即将在2016年开启,但实际上,就钢铁行业本身而言,去产能周期在2015年已经登场。中国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中国钢铁行业停产产能达6725万吨,其中整厂或某个生产基地全部停产的为5325万吨,部分停产为1400万吨。全停的企业有30多家,涉及到的企业类型大多是民营钢厂,中型或小型的民营钢铁企业,其中基本上绝大部分都是小型民营钢铁企业。

  不过,中国联合钢铁网总编胡艳萍说,现有停产产能不完全等于去产能,中国钢铁去产能周期会相对漫长,去产能过程会有所反复,比较痛苦。因为中国目前国有和民营钢企约各占一半,这是体制问题;还有中央与地方博弈;钢铁行业本身的重资产性质决定了去产能成本会很高。

  行业部门也如此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说,不能说一些钢厂目前停产就是实现了去产能,只有2015年停产的产能真正实现彻底停产,永远不会再恢复生产才能算是完成了1亿~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任务。

  四 中国究竟为什么要对钢铁行业进行一场代价巨大、困难重重的去产能手术?

  参与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讨论的经济学家说,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两个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钱。

  这位经济学家回忆说,当时决策部门讨论供给侧改革文件时曾认为,产能过剩行业存在不少“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现象尤以国企为甚,它们早已负债累累,亏损经营,本来在就应该被市场淘汰掉,但却继续浪费国家财政资源、信贷资源,并用这些资源来养活职工。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去产能,就是让这样的“僵尸企业”彻底死掉,把人力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解放出来。

  这样讨论如此大胆透彻,有如此具体细微,它超乎外界想象。同时,这也意味着,决策层指导发动的这场以“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供给侧改革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对中国经济的现实处境洞若观火。

  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说,中国绝大部分钢厂都拥有一个沉重的职工队伍,河北钢铁集团有职工14万人;武钢、鞍钢员工均超过20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单靠钢铁主业,很多钢厂根本养不起那么多职工。但是绝大部分负债率极高的钢厂又不得不季度贷款融资,在明明越生产越亏损的情况下,钢厂的贷款其实是为了养活职工。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8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负债长期维持在3万亿以上。但这还只是显性负债,除了大规模银行贷款,不少地方的钢铁企业还需要地方财政不断的输血。

  中国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样本数据显示,从2015年7月初到2015年12月底,仅包钢股份(2.960, 0.27, 10.04%)、凌钢股份(4.810, -0.38, -7.32%)、重庆钢铁(2.630, 0.09, 3.54%)、抚顺特钢(6.930, 0.19, 2.82%)等8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获得各类政府补贴、补助及贴息总计29.2亿。其中包钢股份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先后8次获得财政补贴,总计18亿;而早已陷入亏损泥潭的凌钢股份在2015年12月25日一次性获得政府补贴7.92亿。

  或许从2016年开始,这种现象将会明显减少。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文章中,“权威人士”说,“僵尸企业”本来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这便是这场影响深远的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图景: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这个国家再次起飞所需人力和信贷资源,但却不得不先用巨大的代价,来解开那些在产能过剩行业盘错已久的人和信贷的死结。


  但无论怎样,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必须迈过的坎。这个国家需要用这场改革里的诸多手段,谨慎避免再次步入改革的体制陷阱,来坚定地解决掉诸多久拖不决的体制顽疾,打通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中的死结,纾解胫骨,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再造。

  1月26日下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强调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他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上说,“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有人说我们有‘机遇’,没错!‘挑战’就是我们的‘机遇’!”

  3年时间、1到1.5亿吨等待彻底去掉的钢铁产能、50万职工身份的转变,是这场供给侧改革的序曲。

  场景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改革如此陌生,亦如此熟悉。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 ... mp;r=4&rfunc=64
大下岗变成大迁移。大萧条时代真的来临了。
才1.5亿?感觉有点少
钢铁只是冰山一角,玻璃、水泥……多了去了
感觉发展经济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太多的无效投资和产出。最后通货紧缩.僵尸企业.银行坏账扑面而来。
个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学来越倒退了 该破产破产 人家西方企业大裁员 也没见政府干预 凭什么国企的员工就是贴饭碗 改革这么多年 也没改掉 写电对习的政策很不满 说实话 还不如江呢
这还是开始,慢慢解决吧。
这东西有时候是很无奈的,工业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从生产的角度上讲小部分人的生产活动就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当年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殖民战争一方面是为了争夺资源原材料,另一方面是为了打开市场,倾销自己生产出来的大量工业品,而14亿中国人完全工业化现代化后爆发出的工业产能潜力(如果不考虑原材料环保市场等市场经济因素,完全就考虑工业化后的产能潜力)恐怕只有天顶星人的能接得住这庞大的产能,更何况这世界上不光有中国人,还有很多其他国家在迈入(至少是期望迈入)工业化现代化的门槛,老牌工业国期待复兴还不算在内。

但是你不快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国民的收入就难以快速提高,如果大部分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要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指基本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那么就很难产生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不但你的制造业因为没有国内需求的牵引而很难升级,就是可以容纳大量就业人口的服务业因为没有需要服务的对象而发展不起来

所以说工业化现代化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工业化快速提高收入再配以合理地福利水平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个需求包括对工业品农业品本身的,也包括对更美好舒适生活的服务),而这点光指着国外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怕个鸟,当年几千万下岗都挺过来了,这才50万,怕个球,大不了再来次下岗,顺带扔几个地雷去炸完了事。当年东北不就这样过来了嘛,如今企业增效,GDP每年增长,人民安居乐业,多好。
朱镕基的大下岗出台的同时也有大工程的保证,下岗工人增多的同时,因为高速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工作机会也大增,因而社会稳定。
朱是供给和需求一起抓的,本届被西方忽悠,只敢调供给,不敢增需求,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大增。
   以前上千万都下岗了,还怕这50万?
现在过剩初级钢铁恰恰基本都是民营私营企业在搞的,看看河北。
为什么不把这些高炉好好检修检修,政府出钱封存起来作为战备用途?
朱镕基的大下岗出台的同时也有大工程的保证,下岗工人增多的同时,因为高速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 ...
本届政府连水电站都不敢修了
中国搞工业就喜欢规模化铺开,从来不学日本精细化生产
为什么要财政给这些工人托底?
该破产破产
企业资产清算发遣散费
为什么不按法律来?
克林霉素磷酸钠 发表于 2016-1-31 00:44
本届政府连水电站都不敢修了
现有电站 发的电都用不完  再修发出的电卖给谁?
虽然水电成本低 核电的成本几乎是水电的两倍,火电的1.5倍。但是利益讲究内部均衡。虽然核电那么贵还是要修。 真正走市场自由竞争,国内的核电基本全部倒闭。 美国就是最好例子,现在根本没企业愿意修建成本高昂的核电,无奈为了技术延续,美国政府出钱补贴,象征性的计划修四座而已。
为什么要财政给这些工人托底?
该破产破产
企业资产清算发遣散费

国企嘛,123456补丁
为啥不自己破?
不应该去产能,要产能走出去,
中国心情 发表于 2016-1-31 01:09
不应该去产能,要产能走出去,
不是你走出去别人就会接受的。。。光一个环保门槛就可以卡死一片
解决产能过剩的终极办法就是打仗,没有二战,美国根本走不出大萧条。
现有电站 发的电都用不完  再修发出的电卖给谁?
虽然水电成本低 核电的成本几乎是水电的两倍,火电的1. ...
钢铁水泥靠什么笑话,不搞铁公基,而是去产能,罗斯福都没这么傻!!
现在的社会环境比90年代中期下岗大潮的时候要复杂多了,
那时候民众对改革还是信任的(虽然后来上当了),那时候对职工下岗的承诺是“这是阵痛期,等企业改革好了,你们再回来,国家不会不管你们的”,很多人真的相信了。
现在恐怕再来一次是没人信了。
众卿退散,小组长发话了。
现在的社会环境比90年代中期下岗大潮的时候要复杂多了,
那时候民众对改革还是信任的(虽然后来上当了), ...
爱信不信。当时全社会普遍认为国企不应该(其实就是不能)大规模解雇国企工人,现在呢,有几个还那么认为?
钢铁水泥靠什么笑话,不搞铁公基,而是去产能,罗斯福都没这么傻!!
玩铁公基能消化产能?你也不看看产能过剩的程度?
除非村村通二级公路,乡乡通高速公路,县县通高铁,市市有大机场,否则,相对于巨量的过剩产能,铁公基不是杯水车薪也差不太多。
并且,一旦变本加厉地大玩铁公基,产能大量新增是必然的,除非政府加了外挂,对产能进行严密监控。
人口教徒们可以松口气了,这下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了。
钢铁,水泥这些行业真是凸显出中国人做生意的一个特点,哪个行业利润比较高就一窝蜂都去做,直到互相拆台恶性竞争把这个行业做死做烂。说实话,真不太看好产业升级,看看CDer现在说的那些被国内白菜化的高端产品,哪个卖上价了?
前段时间在个人博客撰文批评这个供给侧改革,个人预测16年会出现较大比例的失业。
现在过剩初级钢铁恰恰基本都是民营私营企业在搞的,看看河北。
说的很对,我就在河北一家钢铁国企工作,污染也基本都是你说的这类民营企业造成的,还有个背后问题就是,这些土老板们哪个不欠着银行好几十亿的坏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