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科普系列文章】飞天众智:SpaceX教你堆火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9:28


自从2010年起来,美国的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近乎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有狂热的粉丝,也有相关的文化图腾,更有无数力挺的跨界著名关注者。目前,已被许多营销团体或者个人包装用于各类营销目的。


1.jpg

当然,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截至2015年末该公司的“猎鹰9”火箭(Falcon-9)完成了至少6次发射,把多颗航天器送入轨道。作为一种LEO酬载13吨、典型发射任务报价只有5400万美元的“经济适用型”中型运载火箭,“猎鹰9”的实用、可靠已经得到证明。而这并非SpaceX最著名的地方。


2.gif

“猎鹰9”迄今进行过4次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这是去年12月唯一成功的那一次


最吸引眼球的是——迄今为止“猎鹰9”回收型进行了4次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有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载荷入轨+回收成功),剩下的几次也部分成功(载荷入轨+回收失败)。


众所周知,SpaceX的创始人埃龙·马斯克并非航天专业出身,但是自创办SpaceX以来,搞得有声有色。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货架产品+成熟技术+扁平化研发+够用就行 = 猎鹰火箭


SpaceX的成功之道,简而言之两个字——堆砌。


以“猎鹰9”【注:本文所有数据均取自最新的版本1.1型号】为例,其采用涡轮发射器循环的梅林(Merlin)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推力一般。为了能满足推力要求,火箭第一级居然并联9台梅林1D型(起飞级型号)。最终实现了整箭最大起飞质量541吨,200km/28°圆轨道酬载约13吨的优异成绩。


众所周知,发动机是决定运载火箭性能的最关键因素,而梅林发动机是在上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的下降段发动机的基础上演进发展而来,海平面比冲只有270s~275s(梅林1D,更早型号的比冲还要低一些),它的循环模式、比冲都指标都已经落后,推力也偏低,哪怕是最新型号、海平面推力最大的梅林1D,也只有大约66吨推力。


3.jpg

梅林1C发动机:小巧、简单


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引擎?显然不是。


在NASA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梅林发动机和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SSME相比,就是技术落伍的“大路货”。比如大名鼎鼎的洛克达因(Rocketdyne),它研发的SSME,液氢液氧燃料、高压补燃循环、可以重复使用,海平面比冲366s、海平面推力约190吨,甩开梅林1D一大截,真空比冲(452s)的差距就更大了,梅林1D只有310s。基于坊间戏称SpaceX是NASA的“干儿子”,而梅林发动机也是这位干妈带来的礼物之一。如果说这种发动机很一般,那么看来似乎妈对这个“干儿子”也不怎么样咯?


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这是SpaceX自己的选择。


4.jpg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性能优越,价格更是“感人”


“猎鹰9”的成功就在于它采用了梅林发动机这样的“大路货”。


梅林发动机廉价,最新型的梅林1D、据推算价格也只有百万美元级别,而SSME的价格是几千万美元,折算成单位海平面推力价格,SSME是梅林1D的至少十倍,燃料的价格也差异极大(液氢VS煤油)。梅林发动机的推力适中,一子级九发并联、二子级一台梅林V,梅林V是在起飞级型号的基础上,采用大面积比的高空喷管改进而来,和梅林1D有很大的继承性。于是,一种发动机满足了所有需要,而其技术始于外来的无偿转让,公司要做的只是在获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改进——这也极大地摊薄了研发成本。更是有利于组织批量生产、控制成本、提升质量。最终,以最经济的价格生产出适用的引擎。


5.jpg

梅林”发动机生产流水线


除了发动机,“猎鹰9”还大量选用商业、工业级电子元器件,相比较昂贵的宇航级器件,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这些器件采用的技术更先进、性能指标更好,比如说CPU,宇航级CPU比商业、工业级产品至少落后两代。“猎鹰9”毕竟不是卫星、不是深空探测器,它的工作寿命以分钟计、而非以月、以年计,商业、工业级元器件只要经过严格测试,辅以有针对性的辐射防护,完全可以在火箭上使用。


6.jpg

SpaceX的电磁干扰(EMI)测试室


在研发/生产管理上,互联网行业投资人出身的埃隆·马斯克把该行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引入SpaceX,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公司内部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部门划分,甚至没有组织机构图,各领域的员工平等地参与技术研讨、设计和开发等工作,研发与生产的联系更为紧密,抛弃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和复杂低效的冗长管理流程。有一个不能保证真实性的故事,姑且算个段子吧,可见SpaceX的管理风格:“猎鹰9”研发工作的早期,某次发射前,经过计算和分析、一子级发动机的喷管需要调整面积比。如果是传统的航天系统作风,这个调整从请示报告再到层层批复、直到最终实施,最快也要一个星期。SpaceX不走这个套路,现场的技术负责人当场拍板,工程师马上拿着工具就去把喷管剪掉一截,前后统共几个小时,搞定。得益于这种扁平化管理、互联网基因,加之NASA全力支持,提供了大量设备、设施和智力支援,SpaceX长期保持着研发、生产团队的精干高效,公司曾经多年维持在数百人规模,2012年才扩张到千人,在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高效率,“猎鹰9”火箭从方案论证到首飞,仅用了四年半时间。


7.jpg

埃隆·马斯克等SpaceX的高管层在监看火箭发射: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风格


背黑锅你来,送死我去!SpaceX的抉择


SpaceX是NASA大力扶持,用来对抗ULA(发射联盟)的重要工具,NASA不仅授予SpaceX大量发射合同,还向其近乎无偿地转移了大量技术,并提供关键的设备、场所,帮助SpaceX研发、制造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这种扶持力度之大,放在中国的体制下、甚至有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的嫌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SpaceX在技术上完全依赖NASA、吃NASA在过去几十年攒下的老本。相反,SpaceX很重视打造自己的技术力量、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技术革新。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埃隆·马斯克在内的SpaceX公司决策层,表现出很好的“技术感觉”,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眼光精准、独到,赋予“猎鹰9”火箭诸多技术亮点。


在发动机方面,SpaceX没有去啃富氧燃烧、高压补燃循环这块硬骨头。SpaceX很清楚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技术难度,把突破点放在了另一个方面:减重。梅林发动机的原型,阿波罗飞船的降落发动机,本来就以高推重比为特点,SpaceX在研发过程中更是大胆采用了诸如爆炸成型工艺等新技术、新材料,在大幅度提高燃烧室压力、增加发动机推力的同时,减重30%,梅林1D发动机的推重比高达150。


8.jpg

Merlin1C(左)/Merlin1D(右)对比,后者的结构进一步简化


另一方面,SpaceX在箭体减重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大胆使用诸如 2198铝-锂合金这样的新材料,并且在结构减重设计方面堪称冒进。例如,“猎鹰9”1.1版的级间段把分离机构从1.0版的九个减为三个,并且把火箭的长径比放大到19,这个设计可谓惊世骇俗。根据中国航天系统多年积累的经验,增大长径比有利于降低火箭的飞行阻力、减轻箭体重量,但是同时造成箭体纵向刚度不足、容易发生震颤、进而降低火箭的可靠性,所以长径比最好不要超过15——火箭纵向刚度不足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东风2”导弹首飞,就是因为纵向刚度不足、箭体发生震颤导致发射失败,教训十分惨痛。可以说,在箭体设计方面,SpaceX榨干了材料的潜力、颠覆了一系列火箭设计的经验公式,甚至带着一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混劲来进行“赌博”式的尝试。但他们博对了,由此带来的好处也很明显,“猎鹰9”1.1版做到了高达30的干质比,箭体减重做到了极致。


9.jpg

“猎鹰9”火箭1.1版级间段,分离机构从1.0版的9个减为3个


10.jpg

美国国内现役几种主力火箭等比例对比图(缺战神系列)。“猎鹰9”火箭1.1版(左3)长径比达到19,人送外号“铅笔火箭”


对火箭公式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决定运载火箭性能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发动机比冲,二是火箭的干重。提高比冲、降低干重都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系数。梅林发动机采用的燃气发射器循环限制了发动机比冲的提高,从较早的梅林1C到最新的梅林1D,燃烧室压力从1000psi提升到1420psi,海平面比冲仅仅从约266s提升到273s(推测值),比冲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但是,通过发动机和箭体的减重,“猎鹰9”用比冲指标落伍的发动机、实现了还算不错的运载系数,和“长征7”火箭相当。


11.jpg

年后即将试射的“长征7”。其发动机设计非常先进,但箭体构造却保守落后,以至于大大拖累了整体能力。未来,将有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和升级,以挖掘其最大潜能


要知道“长征7”使用的YF100发动机可是高压补燃循环、富氧燃烧技术,海平面比冲301s,技术领先“梅林”整整一代,但是,因为箭体设计保守、加之发动机推重比不高(坊间传闻,YF100有超重问题),“长征7”的干质比不高,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运载系数仅仅和“猎鹰9”打了个平手,发动机的领先并没有转换成运载系数的领先,实在不太令人满意——这恐怕也是“长征7”将来需要大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项庄舞剑——“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子级回收复用技术


行文至此,有一个结论已经跃然纸上:SpaceX的“猎鹰9”火箭,是一款使用货架产品+成熟技术,并且大胆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性能较好、成本控制非常成功的“经济适用性”火箭。但是SpaceX在2015年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并不是“猎鹰9”的技术成熟与价格低廉,而是它的一子级回收复用试验。虽然多次试射磕磕碰碰,只有一次陆上回收取得了成功,但是“猎鹰9”回收型所采用的主发动机减速+垂直回收模式无疑是开创性的,埃隆·马斯克更是频频放话,要凭借这个技术实现航天发射的“白菜化”,把单位质量发射成本降低1/20,震惊世界。对此,外界褒贬不一,心悦诚服、深信不疑者有之,半信半疑、谨慎观望者有之,更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这纯属嘴炮牛皮……那么,“猎鹰9”的一子级回收复用,真的能兑现埃隆·马斯克的豪言、颠覆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格局?或者,这根本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2.jpg

“猎鹰9”火箭一子级回收现场照片(到目前仅有的一次成功)。而马斯克则宣布,这枚子级不会复用……


根据目前披露的技术细节和相关数据,我认为,SpaceX并不是把“猎鹰9”的一子级回收复用当作忽悠,但是,也未必真的寄希望于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他们另有深远考虑。


第一,主发动机减速+垂直回收,符合“猎鹰9”的技术特点。它的一子级发动机单台推力适中,以节流降推力模式运行、正好可以给一子级减速、缓冲,辅以气动格栅翼+RCS+着陆支架,垂直回收是一个很合理的技术选择,在技术上没问题。以埃隆·马斯克本人追求挑战的个性、以SpaceX技术团队的锐意进取,他们一定非常喜欢这个具有开创性的好主意,哪怕仅仅是技术积累的角度,这件事情也值得做。


13.jpg

既不先进,也不强劲的9枚引擎,并联推动了一枚很不错的火箭


第二,“猎鹰9”一子级回收复用,在降低成本方面是否有巨大收益,高度存疑。要回收复用一子级,在一、二子级分离的时候,一子级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燃料,初步估算大约10%或者略少,这等于增加了很大的死重(数十吨),再加上用于姿态控制而额外增加的子系统、着陆支架,一子级的干质量也会有明显增加。”猎鹰9“本来靠减重实现了还算不错的运载系数,这些增加的重量不仅吃掉了减重的成果、更是增加了大量一子级死重,必然导致酬载减少。粗略估计,LEO酬载有可能减少10%,也就是说,回收复用一子级、至少要节约540万美元,经济上才能收支平衡。


按照SpaceX自己公布的数据,“猎鹰9”一子级的制造成本大约1500万美元,复用一子级、必然要大修,真的能够节约540万美元?梅林发动机不是什么高端货,九台发动机大修后复用,能省下多少钱?“猎鹰9”的箭体本来就榨干了材料的潜力,回收后的箭体经历了低温、高温、震动和冲击的考验,出现材料疲劳和结构损坏的可能性很大,到底还能有多大的剩余价值?航天运载工具的回收复用是多年来全世界航天人的梦想,NASA的航天飞机早就做到了高价值部件回收复用,但是经济性却被证明纯属呵呵呵~还不如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呐!


14.jpg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干的典型——航天飞机项目。其重复使用对经济性的意义,被证明只能用“呵呵”二字来形容


第三,虽然一子级回收复用未必能降低发射成本,但也不一定增加发射成本。前面列举了一子级复用需要增加的子系统:姿控平台,气动格栅翼,RCS,着陆支架,这些东西并不会大幅度增加火箭的制造成本;“猎鹰9”也未必每次发射都能碰上恰到好处的酬载、把火箭的性能吃干榨尽,这种情况下,一子级回收复用损失的酬载、恰好消耗了这部分多余的运力。以上两点综合考虑,只要选择执行合适的发射任务,回收复用型的任务成本很可能和标准型火箭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在验证和完善一子级回收复用技术的同时、不一定付出额外的经济代价。


第四,“猎鹰9”一子级回收复用技术,也许现在不能降低发射成本,但是将来有这个潜力。梅林发动机比较廉价,回收价值低,但是别忘了NASA的货架上还有SSME这样的高端货,更何况NASA也正在研制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如果哪天“猎鹰9”火箭、或者是SpaceX的其它型号火箭,用上了牛逼的发动机,一子级回收复用的技术经济性优势就很明显了。“未雨绸缪”,这句古话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一子级回收复用,对于SpaceX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大有裨益。“猎鹰9”回收复用型火箭只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射频次,就足以不断制造新闻话题,在资本市场制造一系列概念,SpaceX公司从中获得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不要忘了埃隆·马斯克是啥出身,人家可是做风险投资发家的,公关和资本运作的技能点满格!


上述这些,就是SpaceX创造出“奇迹”的原因。而这却是一个只有在美国这种不正常的市场内才能实现的“奇迹”。


15.jpg

重型猎鹰项目,计划于今年首射。其并联多达27台发动机,很有可能接下苏联时代N1的大旗……


16.jpg

苏联时代计划用于其登月项目的N1超级火箭。照片从其壮观到几乎能诱发密集恐惧症的第一子级发动机喷管群方向拍摄。并联过多引擎,最终导致该火箭变得极不可靠,多次发射失败。最终,N1的失败也葬送了苏联的登月计划,也宣告了这种堆砌式的火箭模式的破产。40年以后,马斯克是否会重蹈覆辙?


然而现在,这个“奇迹”似乎有被透支的迹象——重型猎鹰项目,即将在今年试飞。


马斯克似乎已经习惯在特斯拉上堆砌锂电池的做法,打算彻底将这种办法用到火箭之上——重型猎鹰将由3支“猎鹰9”捆绑,这也意味着发动机数目将达到骇人的27台……


下一期,我们将就上述问题探讨一下SpaceX未来的隐忧。更将汲取其先进思想,联系中国航天的现状,就我国的太空事业的现实问题做出探讨和展望。



自从2010年起来,美国的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近乎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有狂热的粉丝,也有相关的文化图腾,更有无数力挺的跨界著名关注者。目前,已被许多营销团体或者个人包装用于各类营销目的。


1.jpg

当然,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截至2015年末该公司的“猎鹰9”火箭(Falcon-9)完成了至少6次发射,把多颗航天器送入轨道。作为一种LEO酬载13吨、典型发射任务报价只有5400万美元的“经济适用型”中型运载火箭,“猎鹰9”的实用、可靠已经得到证明。而这并非SpaceX最著名的地方。


2.gif

“猎鹰9”迄今进行过4次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这是去年12月唯一成功的那一次


最吸引眼球的是——迄今为止“猎鹰9”回收型进行了4次一子级垂直回收试验,有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载荷入轨+回收成功),剩下的几次也部分成功(载荷入轨+回收失败)。


众所周知,SpaceX的创始人埃龙·马斯克并非航天专业出身,但是自创办SpaceX以来,搞得有声有色。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


货架产品+成熟技术+扁平化研发+够用就行 = 猎鹰火箭


SpaceX的成功之道,简而言之两个字——堆砌。


以“猎鹰9”【注:本文所有数据均取自最新的版本1.1型号】为例,其采用涡轮发射器循环的梅林(Merlin)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推力一般。为了能满足推力要求,火箭第一级居然并联9台梅林1D型(起飞级型号)。最终实现了整箭最大起飞质量541吨,200km/28°圆轨道酬载约13吨的优异成绩。


众所周知,发动机是决定运载火箭性能的最关键因素,而梅林发动机是在上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的下降段发动机的基础上演进发展而来,海平面比冲只有270s~275s(梅林1D,更早型号的比冲还要低一些),它的循环模式、比冲都指标都已经落后,推力也偏低,哪怕是最新型号、海平面推力最大的梅林1D,也只有大约66吨推力。


3.jpg

梅林1C发动机:小巧、简单


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引擎?显然不是。


在NASA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梅林发动机和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SSME相比,就是技术落伍的“大路货”。比如大名鼎鼎的洛克达因(Rocketdyne),它研发的SSME,液氢液氧燃料、高压补燃循环、可以重复使用,海平面比冲366s、海平面推力约190吨,甩开梅林1D一大截,真空比冲(452s)的差距就更大了,梅林1D只有310s。基于坊间戏称SpaceX是NASA的“干儿子”,而梅林发动机也是这位干妈带来的礼物之一。如果说这种发动机很一般,那么看来似乎妈对这个“干儿子”也不怎么样咯?


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这是SpaceX自己的选择。


4.jpg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性能优越,价格更是“感人”


“猎鹰9”的成功就在于它采用了梅林发动机这样的“大路货”。


梅林发动机廉价,最新型的梅林1D、据推算价格也只有百万美元级别,而SSME的价格是几千万美元,折算成单位海平面推力价格,SSME是梅林1D的至少十倍,燃料的价格也差异极大(液氢VS煤油)。梅林发动机的推力适中,一子级九发并联、二子级一台梅林V,梅林V是在起飞级型号的基础上,采用大面积比的高空喷管改进而来,和梅林1D有很大的继承性。于是,一种发动机满足了所有需要,而其技术始于外来的无偿转让,公司要做的只是在获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改进——这也极大地摊薄了研发成本。更是有利于组织批量生产、控制成本、提升质量。最终,以最经济的价格生产出适用的引擎。


5.jpg

梅林”发动机生产流水线


除了发动机,“猎鹰9”还大量选用商业、工业级电子元器件,相比较昂贵的宇航级器件,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这些器件采用的技术更先进、性能指标更好,比如说CPU,宇航级CPU比商业、工业级产品至少落后两代。“猎鹰9”毕竟不是卫星、不是深空探测器,它的工作寿命以分钟计、而非以月、以年计,商业、工业级元器件只要经过严格测试,辅以有针对性的辐射防护,完全可以在火箭上使用。


6.jpg

SpaceX的电磁干扰(EMI)测试室


在研发/生产管理上,互联网行业投资人出身的埃隆·马斯克把该行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引入SpaceX,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公司内部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部门划分,甚至没有组织机构图,各领域的员工平等地参与技术研讨、设计和开发等工作,研发与生产的联系更为紧密,抛弃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和复杂低效的冗长管理流程。有一个不能保证真实性的故事,姑且算个段子吧,可见SpaceX的管理风格:“猎鹰9”研发工作的早期,某次发射前,经过计算和分析、一子级发动机的喷管需要调整面积比。如果是传统的航天系统作风,这个调整从请示报告再到层层批复、直到最终实施,最快也要一个星期。SpaceX不走这个套路,现场的技术负责人当场拍板,工程师马上拿着工具就去把喷管剪掉一截,前后统共几个小时,搞定。得益于这种扁平化管理、互联网基因,加之NASA全力支持,提供了大量设备、设施和智力支援,SpaceX长期保持着研发、生产团队的精干高效,公司曾经多年维持在数百人规模,2012年才扩张到千人,在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保证了研发工作的高效率,“猎鹰9”火箭从方案论证到首飞,仅用了四年半时间。


7.jpg

埃隆·马斯克等SpaceX的高管层在监看火箭发射: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风格


背黑锅你来,送死我去!SpaceX的抉择


SpaceX是NASA大力扶持,用来对抗ULA(发射联盟)的重要工具,NASA不仅授予SpaceX大量发射合同,还向其近乎无偿地转移了大量技术,并提供关键的设备、场所,帮助SpaceX研发、制造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这种扶持力度之大,放在中国的体制下、甚至有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的嫌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SpaceX在技术上完全依赖NASA、吃NASA在过去几十年攒下的老本。相反,SpaceX很重视打造自己的技术力量、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技术革新。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埃隆·马斯克在内的SpaceX公司决策层,表现出很好的“技术感觉”,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眼光精准、独到,赋予“猎鹰9”火箭诸多技术亮点。


在发动机方面,SpaceX没有去啃富氧燃烧、高压补燃循环这块硬骨头。SpaceX很清楚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技术难度,把突破点放在了另一个方面:减重。梅林发动机的原型,阿波罗飞船的降落发动机,本来就以高推重比为特点,SpaceX在研发过程中更是大胆采用了诸如爆炸成型工艺等新技术、新材料,在大幅度提高燃烧室压力、增加发动机推力的同时,减重30%,梅林1D发动机的推重比高达150。


8.jpg

Merlin1C(左)/Merlin1D(右)对比,后者的结构进一步简化


另一方面,SpaceX在箭体减重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大胆使用诸如 2198铝-锂合金这样的新材料,并且在结构减重设计方面堪称冒进。例如,“猎鹰9”1.1版的级间段把分离机构从1.0版的九个减为三个,并且把火箭的长径比放大到19,这个设计可谓惊世骇俗。根据中国航天系统多年积累的经验,增大长径比有利于降低火箭的飞行阻力、减轻箭体重量,但是同时造成箭体纵向刚度不足、容易发生震颤、进而降低火箭的可靠性,所以长径比最好不要超过15——火箭纵向刚度不足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东风2”导弹首飞,就是因为纵向刚度不足、箭体发生震颤导致发射失败,教训十分惨痛。可以说,在箭体设计方面,SpaceX榨干了材料的潜力、颠覆了一系列火箭设计的经验公式,甚至带着一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混劲来进行“赌博”式的尝试。但他们博对了,由此带来的好处也很明显,“猎鹰9”1.1版做到了高达30的干质比,箭体减重做到了极致。


9.jpg

“猎鹰9”火箭1.1版级间段,分离机构从1.0版的9个减为3个


10.jpg

美国国内现役几种主力火箭等比例对比图(缺战神系列)。“猎鹰9”火箭1.1版(左3)长径比达到19,人送外号“铅笔火箭”


对火箭公式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决定运载火箭性能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发动机比冲,二是火箭的干重。提高比冲、降低干重都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系数。梅林发动机采用的燃气发射器循环限制了发动机比冲的提高,从较早的梅林1C到最新的梅林1D,燃烧室压力从1000psi提升到1420psi,海平面比冲仅仅从约266s提升到273s(推测值),比冲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但是,通过发动机和箭体的减重,“猎鹰9”用比冲指标落伍的发动机、实现了还算不错的运载系数,和“长征7”火箭相当。


11.jpg

年后即将试射的“长征7”。其发动机设计非常先进,但箭体构造却保守落后,以至于大大拖累了整体能力。未来,将有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和升级,以挖掘其最大潜能


要知道“长征7”使用的YF100发动机可是高压补燃循环、富氧燃烧技术,海平面比冲301s,技术领先“梅林”整整一代,但是,因为箭体设计保守、加之发动机推重比不高(坊间传闻,YF100有超重问题),“长征7”的干质比不高,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运载系数仅仅和“猎鹰9”打了个平手,发动机的领先并没有转换成运载系数的领先,实在不太令人满意——这恐怕也是“长征7”将来需要大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项庄舞剑——“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子级回收复用技术


行文至此,有一个结论已经跃然纸上:SpaceX的“猎鹰9”火箭,是一款使用货架产品+成熟技术,并且大胆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性能较好、成本控制非常成功的“经济适用性”火箭。但是SpaceX在2015年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并不是“猎鹰9”的技术成熟与价格低廉,而是它的一子级回收复用试验。虽然多次试射磕磕碰碰,只有一次陆上回收取得了成功,但是“猎鹰9”回收型所采用的主发动机减速+垂直回收模式无疑是开创性的,埃隆·马斯克更是频频放话,要凭借这个技术实现航天发射的“白菜化”,把单位质量发射成本降低1/20,震惊世界。对此,外界褒贬不一,心悦诚服、深信不疑者有之,半信半疑、谨慎观望者有之,更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这纯属嘴炮牛皮……那么,“猎鹰9”的一子级回收复用,真的能兑现埃隆·马斯克的豪言、颠覆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格局?或者,这根本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2.jpg

“猎鹰9”火箭一子级回收现场照片(到目前仅有的一次成功)。而马斯克则宣布,这枚子级不会复用……


根据目前披露的技术细节和相关数据,我认为,SpaceX并不是把“猎鹰9”的一子级回收复用当作忽悠,但是,也未必真的寄希望于大幅度降低发射成本,他们另有深远考虑。


第一,主发动机减速+垂直回收,符合“猎鹰9”的技术特点。它的一子级发动机单台推力适中,以节流降推力模式运行、正好可以给一子级减速、缓冲,辅以气动格栅翼+RCS+着陆支架,垂直回收是一个很合理的技术选择,在技术上没问题。以埃隆·马斯克本人追求挑战的个性、以SpaceX技术团队的锐意进取,他们一定非常喜欢这个具有开创性的好主意,哪怕仅仅是技术积累的角度,这件事情也值得做。


13.jpg

既不先进,也不强劲的9枚引擎,并联推动了一枚很不错的火箭


第二,“猎鹰9”一子级回收复用,在降低成本方面是否有巨大收益,高度存疑。要回收复用一子级,在一、二子级分离的时候,一子级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燃料,初步估算大约10%或者略少,这等于增加了很大的死重(数十吨),再加上用于姿态控制而额外增加的子系统、着陆支架,一子级的干质量也会有明显增加。”猎鹰9“本来靠减重实现了还算不错的运载系数,这些增加的重量不仅吃掉了减重的成果、更是增加了大量一子级死重,必然导致酬载减少。粗略估计,LEO酬载有可能减少10%,也就是说,回收复用一子级、至少要节约540万美元,经济上才能收支平衡。


按照SpaceX自己公布的数据,“猎鹰9”一子级的制造成本大约1500万美元,复用一子级、必然要大修,真的能够节约540万美元?梅林发动机不是什么高端货,九台发动机大修后复用,能省下多少钱?“猎鹰9”的箭体本来就榨干了材料的潜力,回收后的箭体经历了低温、高温、震动和冲击的考验,出现材料疲劳和结构损坏的可能性很大,到底还能有多大的剩余价值?航天运载工具的回收复用是多年来全世界航天人的梦想,NASA的航天飞机早就做到了高价值部件回收复用,但是经济性却被证明纯属呵呵呵~还不如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呐!


14.jpg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干的典型——航天飞机项目。其重复使用对经济性的意义,被证明只能用“呵呵”二字来形容


第三,虽然一子级回收复用未必能降低发射成本,但也不一定增加发射成本。前面列举了一子级复用需要增加的子系统:姿控平台,气动格栅翼,RCS,着陆支架,这些东西并不会大幅度增加火箭的制造成本;“猎鹰9”也未必每次发射都能碰上恰到好处的酬载、把火箭的性能吃干榨尽,这种情况下,一子级回收复用损失的酬载、恰好消耗了这部分多余的运力。以上两点综合考虑,只要选择执行合适的发射任务,回收复用型的任务成本很可能和标准型火箭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在验证和完善一子级回收复用技术的同时、不一定付出额外的经济代价。


第四,“猎鹰9”一子级回收复用技术,也许现在不能降低发射成本,但是将来有这个潜力。梅林发动机比较廉价,回收价值低,但是别忘了NASA的货架上还有SSME这样的高端货,更何况NASA也正在研制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如果哪天“猎鹰9”火箭、或者是SpaceX的其它型号火箭,用上了牛逼的发动机,一子级回收复用的技术经济性优势就很明显了。“未雨绸缪”,这句古话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一子级回收复用,对于SpaceX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大有裨益。“猎鹰9”回收复用型火箭只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射频次,就足以不断制造新闻话题,在资本市场制造一系列概念,SpaceX公司从中获得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不要忘了埃隆·马斯克是啥出身,人家可是做风险投资发家的,公关和资本运作的技能点满格!


上述这些,就是SpaceX创造出“奇迹”的原因。而这却是一个只有在美国这种不正常的市场内才能实现的“奇迹”。


15.jpg

重型猎鹰项目,计划于今年首射。其并联多达27台发动机,很有可能接下苏联时代N1的大旗……


16.jpg

苏联时代计划用于其登月项目的N1超级火箭。照片从其壮观到几乎能诱发密集恐惧症的第一子级发动机喷管群方向拍摄。并联过多引擎,最终导致该火箭变得极不可靠,多次发射失败。最终,N1的失败也葬送了苏联的登月计划,也宣告了这种堆砌式的火箭模式的破产。40年以后,马斯克是否会重蹈覆辙?


然而现在,这个“奇迹”似乎有被透支的迹象——重型猎鹰项目,即将在今年试飞。


马斯克似乎已经习惯在特斯拉上堆砌锂电池的做法,打算彻底将这种办法用到火箭之上——重型猎鹰将由3支“猎鹰9”捆绑,这也意味着发动机数目将达到骇人的27台……


下一期,我们将就上述问题探讨一下SpaceX未来的隐忧。更将汲取其先进思想,联系中国航天的现状,就我国的太空事业的现实问题做出探讨和展望。

“飞天众智”及“超视距”等系列文章全部来源于超大编辑部科普中国项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联系人@贼特 @老天 @元_帅 @JFMaverick

本文作者: @alarm1978   
这叫系统集成,否则919岂不也成了堆砌
  很好的科普文章
马的绝技似乎就是堆砌?特斯拉不就是个18650(吹)堆出来的神话吗,连最核心的技术,堆的方式,他们也自己承认,实质就是穷举法试出来的!造车界的对他挺呵呵的,一帮国内专家却说他这叫IT思维,互联网思维。好吧,我觉得咱们也别急着下结论,看看他是不是能成为象乔布斯之于手机界那样的破局者吧


自从毛子的N1之后,就对多个联一起的喷射口的稳定性不感冒。
不管计算机还是工程,往往需要减少的是“故障点”,这种6联发捆绑的故障点牵一发动全身。

本身箭体纤细,全部把推力放置于底部对于剑身的平衡来说难度更高,要么头重脚轻,要么中心过于集中成为不倒翁难以保持正直。
我个人还是倾向捆绑式,其推力对箭身更加稳定。

自从毛子的N1之后,就对多个联一起的喷射口的稳定性不感冒。
不管计算机还是工程,往往需要减少的是“故障点”,这种6联发捆绑的故障点牵一发动全身。

本身箭体纤细,全部把推力放置于底部对于剑身的平衡来说难度更高,要么头重脚轻,要么中心过于集中成为不倒翁难以保持正直。
我个人还是倾向捆绑式,其推力对箭身更加稳定。
不错的文章 挺好看的。文中的基本观点一致
话痨 发表于 2016-1-30 14:45
马的绝技似乎就是堆砌?特斯拉不就是个18650(吹)堆出来的神话吗,连最核心的技术,堆的方式,他们也自己 ...
恰恰相反,猎鹰9火箭的关键部件,箭体、发动机、控制系统全部是Spx自己生产,就是为了尽量降低供应商的限制,自己主导关键流程。别以为musk那么呆板,特斯拉和Spx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可怜我大天朝
既然是超大推荐的文章,肯定是有水品不是东抄西抄堆砌起来的。

我就想问一句

阿波罗的下降发动机用的是肼基燃料,梅林发动机用的液氧煤油,为什么说后者是前者发展来的?连燃烧方式都不一样,这跨越也太大了吧。

还有个疑问啊,按照楼主贴的图,这个发动机的喷管明显是金属的,怎么剪掉一截啊?

而且一级有九台发动机,一个工程师把九台发动机的喷管都剪掉了一截?


我喜欢打机枪 发表于 2016-1-31 14:27
既然是超大推荐的文章,肯定是有水品不是东抄西抄堆砌起来的。

我就想问一句
我怀疑说来自阿波罗下降级发动机的原因是梅林的设计师是来自TRW,而下降级发动机就是TRW出的,且梅林也使用了Pintle式喷嘴
我怀疑说来自阿波罗下降级发动机的原因是梅林的设计师是来自TRW,而下降级发动机就是TRW出的,且梅林也使 ...
发动机部件多了

不知道除了这一部分以外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按说阿波罗登月飞船用的发动机和一级火箭用的发动机使用目的不一样,燃料不一样,差异应该是巨大的

图二越看越像回放
既然是超大推荐的文章,肯定是有水品不是东抄西抄堆砌起来的。

我就想问一句

两者技术上有继承性。当然,梅林的直系爹是MC-1引擎。但我觉得说技术源于登月器引擎也没啥不妥的。
NASA不仅授予SpaceX大量发射合同,还向其近乎无偿地转移了大量技术
==========================================
这句话我听了不下十遍了,可就是没人告诉我到底NASA给了SpaceX啥宝贝技术?

基于坊间戏称SpaceX是NASA的“干儿子”,而梅林发动机也是这位干妈带来的礼物之一。如果说这种发动机很一般,那么看来似乎妈对这个“干儿子”也不怎么样咯?
===============================================================================================
梅林发动机的技术在NASA手里?TRW被你吃了咯       @alarm1978
总有人试图拿N1火箭的失败论证多个小发动机并联的失败,可是这些人总是看不到N1使用发动机的差动节流而不是偏转来控制姿态,以及环状发动机群空气废气混合增推这种过于先进的技术方案,看不到苏联在电子控制技术上的严重落后,看不到N1四次失败有两次是因为程序故障导致本该停掉一台发动机结果反而停掉其余所有台

对于使用燃气发生器循环发动机火箭来说,不是炸了一个发动机就挂的,在程序可靠的情况下,多台发动机互为备份,炸掉一台用延长其余工作时间的方法补足,反而可以提升火箭整体的可靠性,前有停掉2级J-2发动机的土星五号,十三射十三成功,后有炸掉一台梅林照样送载荷入轨的猎鹰9
两者技术上有继承性。当然,梅林的直系爹是MC-1引擎。但我觉得说技术源于登月器引擎也没啥不妥的。
继承性在哪啊

请具体点

哪些部件有继承性,占百分比多少

要说相似性,龙飞船上的变轨发动机倒是跟阿波罗飞船的下降发动机相似度更大

咱直说吧,除了那个针拴喷注器梅林发动机还有哪点跟阿波罗飞船那个发动机类似了

我喜欢打机枪 发表于 2016-1-31 14:41
还有个疑问啊,按照楼主贴的图,这个发动机的喷管明显是金属的,怎么剪掉一截啊?

而且一级有九台发动机 ...
剪掉的是二级火箭merlin真空版发动机的铌合金喷管,那个很软。这是一级的喷管,这谁剪得动
我喜欢打机枪 发表于 2016-1-31 17:03
发动机部件多了

不知道除了这一部分以外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确实差异巨大,登月舱下降级LMDE发动机是挤压循环,自燃推进剂;meilin是燃气发生器循环,液氧煤油。merlin本来就是穆勒自己鼓捣设计出来的,他当然借鉴了前人的东西,不过要给merlin直接找爹还真是不好找
剪掉的是二级火箭merlin真空版发动机的铌合金喷管,那个很软。这是一级的喷管,这谁剪得动
这就对了

楼主写的是一级

我就觉得奇怪说不通啊
继承性在哪啊

请具体点

这一构造难道还不够么?
总有人试图拿N1火箭的失败论证多个小发动机并联的失败,可是这些人总是看不到N1使用发动机的差动节流而不是 ...
说得真是轻巧,您觉得发动机炸了就是炸了么?相邻其他发动机是刀枪不入的?还有,就算福星高照没炸……从70年代至今,虽然控制系统的速度快了一个数量级,但是控制系统到燃料泵的控制响应速度却没质的飞跃。晚截流哪怕0.1秒,也是数十千克的液氧和煤油。您觉得以猎鹰9的引擎这精密排列的构造,就啥事没有了呀?
这一构造难道还不够么?
原来俩发动机循环方式不同,燃料不一样,设计目标不一样

只是因为喷注器一样就有了继承性

收集资料时候最忌讳人云亦云不过脑子
说得真是轻巧,您觉得发动机炸了就是炸了么?相邻其他发动机是刀枪不入的?还有,就算福星高照没炸……从 ...
猎鹰火箭就曾经炸了一个一级发动机

其他的没事

确实差异巨大,登月舱下降级LMDE发动机是挤压循环,自燃推进剂;meilin是燃气发生器循环,液氧煤油。merl ...
请多读几遍原文——演化发展——这是找爹?
这叫系统集成,否则919岂不也成了堆砌
你说的那是运10
NASA不仅授予SpaceX大量发射合同,还向其近乎无偿地转移了大量技术
==================================== ...
顺便再说一句,合着马歇尔航天中心也是TRW管的么?问我送了什么技术,源于登月器引擎概念的Fastrac算不算?
你说的那是运10
?         
starwar7 发表于 2016-2-1 10:28

我是说,请把C-919换成运-10,你的话能成立
starwar7 发表于 2016-2-1 10:28

我是说,请把C-919换成运-10,你的话能成立
请多读几遍原文——演化发展——这是找爹?
但是说发动机是NASA给SPX的礼物是怎么个说法?TRW是NASA分支机构?
阿宅发发 发表于 2016-2-1 10:47
但是说发动机是NASA给SPX的礼物是怎么个说法?TRW是NASA分支机构?
没错,TRW不是NASA的分支,所以马歇尔航天中心也不是了么?
没错,TRW不是NASA的分支,所以马歇尔航天中心也不是了么?
明显梅林发动机和TRW的渊源更深嘛!“干妈给干儿子的礼物”就太误人子弟了。
阿宅发发 发表于 2016-2-1 10:57
明显梅林发动机和TRW的渊源更深嘛!“干妈给干儿子的礼物”就太误人子弟了。
“更”深?您从文字中哪里看出来的“更”呢,我好像就说了“演化发展”啊。汤谱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是NASA管不着,所以开发了fastrac的马歇尔航天中心NASA也管不着?
误人子弟么?我不觉得,但是任何阅读都有个门槛的,对语文能力都有基本要求。
顺便再说一句,合着马歇尔航天中心也是TRW管的么?问我送了什么技术,源于登月器引擎概念的Fastrac算不算 ...
我印象里面FASTRAC是美国空军搞得

德克萨斯大学实施的

NASA也插了一杠子?
“更”深?您从文字中哪里看出来的“更”呢,我好像就说了“演化发展”啊。汤谱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是 ...
就是专利也有期限,追溯太久远的技术没有意义。TRW是变推力发动机的祖师爷,针栓式喷注器也是它们的,当年满世界都在用喷注盘。到现在用针栓式的是不是要叫TRW爸爸?包括中国探月器?
TR106才算是和梅林有较进的渊源,然而燃料和各种参数相差甚远,告都告不到。
gc1108 发表于 2016-1-31 16:52
我怀疑说来自阿波罗下降级发动机的原因是梅林的设计师是来自TRW,而下降级发动机就是TRW出的,且梅林也使 ...
Tom Mueller应该汲取了不少在TRW设计引擎的经验吧。
说Merlin源自登月器,说到底是Pintle injector设计。另外,马歇尔航天中心掌握的fastrac/mc-1也是Merlin技术的主要来源。说到底Merlin就是个混成体,所以文中才会写是“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的下降段发动机的基础上演进发展而来”。有人非要说找爹……我只能表示他语死早了。
阿宅发发 发表于 2016-2-1 11:21
就是专利也有期限,追溯太久远的技术没有意义。TRW是变推力发动机的祖师爷,针栓式喷注器也是它们的,当 ...
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的下降段发动机的基础上演进发展而来 = Merlin的爹是登月器下降段发动机 ?

要抬杠的话,我觉得您比我差远啦。看看我怎么用抬杠的方式回答——你要说地球上目前所有常规布局固定翼飞机都是从飞行者一号演化而来的,这话也没错么。
阿波罗计划的登月舱的下降段发动机的基础上演进发展而来 = Merlin的爹是登月器下降段发动机 ?

要抬杠 ...
是可以这么说,但是没人会当一回事。太远的追溯没有意义。
很多人强调这个阿波罗计划和梅林的渊源不过是为什么“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一个有力证据,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那个梅林和阿波罗的联系针栓式喷注器已经是大路货,谁都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