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过半受访者指院前急救存在利益输送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12:56
调查:过半受访者指院前急救存在利益输送现象



2016年01月07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生医疗紧急情况时“拨打120”、“叫救护车”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在这些争分夺秒的时刻,院前急救体系的责任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尽早将患者送到相关医院。日前发生的“南航急救门”引发了人们对于院前急救体系的关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48.4%的受访者认可目前的院前急救体系,42.9%的受访者觉得一般,8.6%的受访者不认可。
  受访者中,57.7%的人拨打过120或999急救电话,42.3%的人没有。
  某职业学校教师王老师曾经有两次呼叫急救的经历,均拨打120急救热线。“第一次在长春,有学生犯癫痫,急救车10分钟左右就到了,学校在市郊,这个速度还挺不容易的。随车大夫带了救治的药,很快将学生送往最近的医院。从救护车到的那一刻起,抢救就已经开始了,整体效率很高,大夫和护士很负责,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放心了”。
  王老师第二次拨打急救电话是在南方某城市,家里人突发心梗,120急救车5分钟内到了。但病人居住楼层较高,病人体重较重,医生和护士人手较少,女性居多,就地急救后费了很大劲才把病人抬到车内。救治路上,急救人员一直与市区各个医院联系,并给家属提供准确的消息,由家属选择最近的一家医院进行治疗。后来医院大夫说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医院根本没有手术的余地。
  王老师觉得,两次呼叫急救的经历中120的效率和专业性还是很强的。“对于危重病人来讲,救治及时比什么都重要,希望急救体系在及时出车、救治方面保证最高水准”。
  对于本地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问题,54.3%的受访者感觉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不够;45.5%的受访者认为急救设备不完善;41.1%的受访者觉得院前急救服务效率低,平均调度、出车和反应时间慢;40.1%的受访者指出发展不均衡,机构覆盖不全;34.0%的受访者认为院前急救系统与相关医疗单位衔接不清;30.1%的受访者觉得医护人员医疗水平不高。
  调查中,60.3%的受访者认为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转诊原则缺乏量化及硬性标准,56.3%的受访者归因于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52.3%的受访者指出其间存在利益输送现象,28.2%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部分民间资本的注入,20.6%的受访者觉得院前急救体系人员收入偏低。
  北京某高校辅导员田媛(化名)也有过一次叫急救的经历。“在北京,不仅有统一的120急救中心,各大医院也有自己的院前急救系统。当时有学生需要急救,我拨打了一家三甲医院的急救电话,我们学校距离这家医院只有几百米的路程,一般学生突发疾病都会直接拨打医院电话急救,医院急救车2分钟就到了学校,学生也直接进入该医院进行救治。
  田老师介绍,学生辅导员都受过急救的科普培训,很多经验丰富的辅导员都呼叫过急救。“如果懂一些急救的知识,就能与急救人员配合得更好,急救效果也更好。”她说。
  完善院前急救体系,63.6%的受访者建议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系统,56.8%的受访者提出急救中心内部要健全机制,52.2%的受访者建议完善急救法律法规,51.7%的受访者指出就近急救原则要进行细化,33.2%的受访者建议增加财政与设备投入,31.2%的受访者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6.5%的受访者认为要妥善使用民间资本。
  对于急救服务,田老师认为,全部统一起来未必会达到最好的效果,不如明确就近急救的细则,各个单位、居民区由附近医院专门负责急救,可能更便捷一些。“就像我们学校,因为学生的突发疾病都首先考虑送到这家三甲医院,因此医院和学校、辅导员之间更有默契”。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32.9%的人来自北上广深,32.2%的人来自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20.8%的人来自地级市,9.4%的人来自县城,4.6%的人来自乡镇或农村。(本报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马思源)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1-07/7705353.shtml调查:过半受访者指院前急救存在利益输送现象



2016年01月07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生医疗紧急情况时“拨打120”、“叫救护车”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在这些争分夺秒的时刻,院前急救体系的责任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尽早将患者送到相关医院。日前发生的“南航急救门”引发了人们对于院前急救体系的关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48.4%的受访者认可目前的院前急救体系,42.9%的受访者觉得一般,8.6%的受访者不认可。
  受访者中,57.7%的人拨打过120或999急救电话,42.3%的人没有。
  某职业学校教师王老师曾经有两次呼叫急救的经历,均拨打120急救热线。“第一次在长春,有学生犯癫痫,急救车10分钟左右就到了,学校在市郊,这个速度还挺不容易的。随车大夫带了救治的药,很快将学生送往最近的医院。从救护车到的那一刻起,抢救就已经开始了,整体效率很高,大夫和护士很负责,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放心了”。
  王老师第二次拨打急救电话是在南方某城市,家里人突发心梗,120急救车5分钟内到了。但病人居住楼层较高,病人体重较重,医生和护士人手较少,女性居多,就地急救后费了很大劲才把病人抬到车内。救治路上,急救人员一直与市区各个医院联系,并给家属提供准确的消息,由家属选择最近的一家医院进行治疗。后来医院大夫说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医院根本没有手术的余地。
  王老师觉得,两次呼叫急救的经历中120的效率和专业性还是很强的。“对于危重病人来讲,救治及时比什么都重要,希望急救体系在及时出车、救治方面保证最高水准”。
  对于本地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问题,54.3%的受访者感觉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不够;45.5%的受访者认为急救设备不完善;41.1%的受访者觉得院前急救服务效率低,平均调度、出车和反应时间慢;40.1%的受访者指出发展不均衡,机构覆盖不全;34.0%的受访者认为院前急救系统与相关医疗单位衔接不清;30.1%的受访者觉得医护人员医疗水平不高。
  调查中,60.3%的受访者认为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转诊原则缺乏量化及硬性标准,56.3%的受访者归因于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52.3%的受访者指出其间存在利益输送现象,28.2%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部分民间资本的注入,20.6%的受访者觉得院前急救体系人员收入偏低。
  北京某高校辅导员田媛(化名)也有过一次叫急救的经历。“在北京,不仅有统一的120急救中心,各大医院也有自己的院前急救系统。当时有学生需要急救,我拨打了一家三甲医院的急救电话,我们学校距离这家医院只有几百米的路程,一般学生突发疾病都会直接拨打医院电话急救,医院急救车2分钟就到了学校,学生也直接进入该医院进行救治。
  田老师介绍,学生辅导员都受过急救的科普培训,很多经验丰富的辅导员都呼叫过急救。“如果懂一些急救的知识,就能与急救人员配合得更好,急救效果也更好。”她说。
  完善院前急救体系,63.6%的受访者建议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系统,56.8%的受访者提出急救中心内部要健全机制,52.2%的受访者建议完善急救法律法规,51.7%的受访者指出就近急救原则要进行细化,33.2%的受访者建议增加财政与设备投入,31.2%的受访者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6.5%的受访者认为要妥善使用民间资本。
  对于急救服务,田老师认为,全部统一起来未必会达到最好的效果,不如明确就近急救的细则,各个单位、居民区由附近医院专门负责急救,可能更便捷一些。“就像我们学校,因为学生的突发疾病都首先考虑送到这家三甲医院,因此医院和学校、辅导员之间更有默契”。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32.9%的人来自北上广深,32.2%的人来自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20.8%的人来自地级市,9.4%的人来自县城,4.6%的人来自乡镇或农村。(本报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马思源)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1-07/7705353.shtml
急救一般都是赔本的,要求不利益输送,就像要求大家全部当雷锋。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关门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