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56:41


[李方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事关全局] [谨防“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互联网侵略中国] [千钧客:警惕奉行“阴谋史论”四类人]

重视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呈现许多新特征,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任务。正确认识与科学把握这些变化,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前提,是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和主流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客观需要。

  一、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我们正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形势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突出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国际形势看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大调整大变革,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变革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呼声高涨,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不同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博弈拓展到各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价值碰撞、舆论交锋更加突出,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愈加深刻复杂,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其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西方对华认知正在发生重要转变,中国引导西方对华认知面临重要机遇。但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如何向国际社会全面客观介绍中国,为实现我国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汇聚更多的正能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其二,西方社会制度失衡、失灵、失效,美国等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以一种价值观的傲慢,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插手和渲染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事件,动辄对我国政治体制、经济形势、社会问题、文化传统等进行攻击污蔑、恶意唱衰、造谣抹黑。

  其三,国际舆论与国内舆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国内事件对外溢出效应和国外事件对内刺激效应相互叠加。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作用,国际热点问题很快传到国内,国内形势中的国际因素越来越引起国际聚焦,国际舆论的国内因素迅速在国内发酵。

  (二)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发展依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的风险与挑战,在于能不能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共同奋斗。

  首先是利益问题。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带来了历史性进步,也带来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不同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的利益差别上。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很突出,民生保障的期望与社会建设的进程存在差距,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结构错综复杂,等等,使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扩大利益交汇点、提高思想共识度的任务越来越重。

  其次是价值和观念的问题。社会变革深化,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使处理好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做到主导、主动、主流,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任务越来越重。

  再次是诉求表达和情绪问题。由利益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增多,造成人们情绪的波动和思想的困惑,政治诉求、价值诉求日益强烈,不信官方信民间、不信澄清信谣言的不良社会情绪导致心理失衡,催生社会事件,使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任务越来越重。

  最后是上述各种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现实问题、利益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和非理性表达方式相互交织,主流与非主流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使融合各种社会思想意识面临很多困难。

  (三)从党内形势看

  在我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时代的重任,有站得住、行得远的坚固根基,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也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另一方面,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从网络环境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具有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加大了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的冲突,也弱化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力,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首先,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网络化生存、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是各种社会思想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网民随时随地跨地域联系互动、讨论问题、频频发声,影响公共事务、公共事件。

  其次,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已成为兼具信息发布、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多种功能的聚合器。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非理性的,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使得有效控制其负面影响的难度明显加大。

  再次,互联网正在重塑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延伸,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在网上,网上的言论观点和组织动员对现实社会发生作用。两个舆论场相互作用、相互激荡。

  最后,互联网正在成为渗透与反渗透斗争的主战场。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了互联网的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鼓吹“网络自由”,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企图把西方价值观无障碍地渗透到中国。

  二、意识形态工作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创新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理论学说、社会意识,它为社会确立一个普遍的价值导向,力图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自觉遵从,将政治的硬性控制转化成文化的软性控制,引导、主导、领导全体社会成员按照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同时,它又反映着一定阶级、集团或国家的根本利益、制度形态、政治主张和价值取向。

  正因为意识形态是一种集团性的话语,是一定利益集团(阶级、政府、国家)的话语体系和利益表达,是为一定阶级、集团和政党的政治行动服务的,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政党、国家工作任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马克思、列宁到中国共产党,都是根据时代的历史变化而调整意识形态的工作任务的。回顾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宁所处的时代是战争与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战争可能引发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制止帝国主义战争。历史创造了机遇,列宁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良机,建立了关于革命的意识形态,像“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节日”[1](P616),“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2](P575),“各国资本家进行的战争,只有靠反对这些资本家的工人革命才能结束”[3](P95)等,都成了团结鼓舞人民赢得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有力的理论武器。

  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意识形态工作任务也从以前推翻现存社会制度调整到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上来,并根据时代的历史变化而调整意识形态的工作重心。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以来,中国在内部活力下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家形势日益危急,原有的意识形态土崩瓦解,儒家的观念体系对统治阶级统治的正当性已不具备解释、辩护和维护功能。中国要解决的基本政治问题是: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用什么办法,把人民团结、组织、凝聚起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能够成为一个有行动能力的历史主体,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包括传统社会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以及普通民众三大基本力量)纷纷登台,但他们的努力统统失败。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了这一基本问题,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意识形态的批判、革命功能,宣布了统治阶级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得到了人民的同意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愿景目标、政治主张汇集了中国人的思想共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为中国人民接受,成为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方面取得了基本胜利,我们党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了思想领域斗争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但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也有不少教训,如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管理过激、过重,甚至有“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错误指导。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认识到时代主题从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孤立半孤立的状态转向改革开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意识形态的创新:一是提炼出体现时代要求、赢得人民同意的核心执政理念,奠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意识形态的基调;二是保持了意识形态的连贯性以及形象上的统一性,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三是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迎来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大好局面。

  如今,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相对滞后;党的理论创新生机勃勃,但其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化、国际化相对薄弱;文化建设大发展,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更为迅速,文化供给相对不足;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就要适应时代变化,正视时代挑战,表达时代呼声,不断创新创造,发挥意识形态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的功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和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

  第一,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意识形态工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和软实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否成熟,关键看这个政党、国家有没有指导自己行动、维护自己利益的思想体系,是否善于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和斗争。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我们要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第二,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创造出具有超越性和包容性的共识系统,有效地整合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发挥好意识形态的整合、团结、凝聚等“黏合剂”的功能。毛泽东指出:“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4](P204)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解决一个“团结”的问题。邓小平也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5](P111)“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5](P190)当前,要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协调与合作,保持意识形态的弹性与张力,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容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为全社会确立普遍的价值导向。

  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意识形态是一种学说、观念、道理,具有价值性、理论性、学术性、科学性、道德性;是以理服人的观念体系和以德感人的价值判断,对人进行渐进的“毛细血管式”的长期渗透,让大家同意并服从你的统治,或者愿意跟着你去推翻某种统治,或者为政治秩序提供合理性、合法性的证明。意识形态问题实质上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能否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使阶级利益、政党主张、集团意志、国家需要转化为民众的自觉服从与追求。意识形态不是权力,而是威力、威信、威望,是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软实力。要把握这些本质和规律,发挥意识形态的维护、辩护、证明功能,使社会成员相信现行的制度或政治行为是正义的,是保证其根本利益的,从而自觉维护和参与。

  三、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发展空间。

  在国内,社会多元、多样、多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之魂,处理好核心与多元的关系,既正视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又确保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起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使整个社会精神生活健康向上,充满生机活力。

  在国际上,西方主导的基本态势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只能化解和缓解。西方对我们的曲解、误解、不了解都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坚定自信心,打好主动仗,争夺话语权,增进认同度,提高影响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做好理论工作

  理论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理论上的清醒来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第一,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核心。现在,“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6](P17)。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当前特别要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第二,要做好理论引导与理论斗争。要注意区分政治问题与认识问题、学术问题;要正面引导,及时发音定调;要敢抓敢管,对“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要敢于斗争,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决不能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退避三舍、沉默失语。第三,要做好理论研究与创新。一些人仍然习惯于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来解释中国实践,当西方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的实践时,不是去修改理论,而是来指责实践。我们要纠正“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的错误态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世界变革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要立足于伟大实践来理论创新。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用中国的话语讲好、讲深、讲透“中国故事”,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

  (二)做好舆论工作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是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最敏感的部位。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很重要的是看能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第一,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要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对所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都要做到可管可控。第二,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要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不把点上的问题说成是面上的问题,不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不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要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关键是把握好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监督目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第三,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把握好社会热点引导和突发事件引导这两个重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要主动及时发声,不能失语失声,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要围绕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疏导社会情绪,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预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三)做好互联网工作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有成为动摇我们政权根基的潜在危险。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一方面,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他们都从网上获取信息。要管好互联网,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不能让网络成为大字报墙和“垃圾场”。要用好互联网,切实改善网络生态,把互联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理顺管理体制,从被动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从着眼末端向着眼全网转变。重点抓好行政管理、法律管理、文明管理。主流媒体要加快战略转型,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四)做好国际意识形态与文化工作

  一要深入阐释国家目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中国的故事要对着世界说,要着力在扩大认知、增进理解上下工夫,理直气壮地对外介绍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发展观。让国际社会更多的人把我们当朋友而不是敌人、把中国的快速发展当机遇而不是威胁。二要抢抓涉华报道的主导权,加强世界关注点的话语权。对那些高度吸引国外受众眼球的涉华问题,甚至是西方攻击我们的关键问题,要第一时间报道、发表评论、提供全面翔实信息,发出中国声音,表明中国立场,阐释中国特色,传播中国价值,引导世界认知中国。要主动设置议题,提出话题,增强国际话语权,把我们的立场主张转化为具体的话题,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中国定义、中国修辞、中国语意,不被西方牵着鼻子走。三要加强对外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展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的中国形象。要加强对全球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跟踪,要主动讲,及时做一些独家报道和专业分析,提供有别于西方媒体的“中国视角”,牢牢占据报道的主动权和道义的制高点。四要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下气力解决有理说不了、说了传不开的问题。现在,有种现象要注意:西方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国实践,而西方人又听不懂我们的话语表达。这里既有西方的偏见,也有我们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的问题。所以,要创新表达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把话说到人的心里去,让国际社会听得懂、可接受,争取国际的大多数。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坚定信心,把握规律,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意识形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切实发挥思想引领、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http://www.ziwzx.com/htm/zwtt/2015/1224/18384.html

[李方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事关全局] [谨防“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互联网侵略中国] [千钧客:警惕奉行“阴谋史论”四类人]

重视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呈现许多新特征,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任务。正确认识与科学把握这些变化,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前提,是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和主流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客观需要。

  一、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我们正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形势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突出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国际形势看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大调整大变革,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变革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呼声高涨,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不同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博弈拓展到各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价值碰撞、舆论交锋更加突出,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愈加深刻复杂,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其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西方对华认知正在发生重要转变,中国引导西方对华认知面临重要机遇。但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如何向国际社会全面客观介绍中国,为实现我国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汇聚更多的正能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其二,西方社会制度失衡、失灵、失效,美国等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以一种价值观的傲慢,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插手和渲染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事件,动辄对我国政治体制、经济形势、社会问题、文化传统等进行攻击污蔑、恶意唱衰、造谣抹黑。

  其三,国际舆论与国内舆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国内事件对外溢出效应和国外事件对内刺激效应相互叠加。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作用,国际热点问题很快传到国内,国内形势中的国际因素越来越引起国际聚焦,国际舆论的国内因素迅速在国内发酵。

  (二)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发展依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的风险与挑战,在于能不能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共同奋斗。

  首先是利益问题。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带来了历史性进步,也带来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不同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的利益差别上。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很突出,民生保障的期望与社会建设的进程存在差距,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结构错综复杂,等等,使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扩大利益交汇点、提高思想共识度的任务越来越重。

  其次是价值和观念的问题。社会变革深化,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使处理好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做到主导、主动、主流,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任务越来越重。

  再次是诉求表达和情绪问题。由利益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增多,造成人们情绪的波动和思想的困惑,政治诉求、价值诉求日益强烈,不信官方信民间、不信澄清信谣言的不良社会情绪导致心理失衡,催生社会事件,使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任务越来越重。

  最后是上述各种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现实问题、利益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和非理性表达方式相互交织,主流与非主流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使融合各种社会思想意识面临很多困难。

  (三)从党内形势看

  在我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时代的重任,有站得住、行得远的坚固根基,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也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另一方面,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从网络环境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具有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加大了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的冲突,也弱化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力,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首先,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网络化生存、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是各种社会思想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网民随时随地跨地域联系互动、讨论问题、频频发声,影响公共事务、公共事件。

  其次,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已成为兼具信息发布、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多种功能的聚合器。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非理性的,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使得有效控制其负面影响的难度明显加大。

  再次,互联网正在重塑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延伸,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在网上,网上的言论观点和组织动员对现实社会发生作用。两个舆论场相互作用、相互激荡。

  最后,互联网正在成为渗透与反渗透斗争的主战场。美国等西方国家掌握了互联网的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鼓吹“网络自由”,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企图把西方价值观无障碍地渗透到中国。

  二、意识形态工作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创新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理论学说、社会意识,它为社会确立一个普遍的价值导向,力图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自觉遵从,将政治的硬性控制转化成文化的软性控制,引导、主导、领导全体社会成员按照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同时,它又反映着一定阶级、集团或国家的根本利益、制度形态、政治主张和价值取向。

  正因为意识形态是一种集团性的话语,是一定利益集团(阶级、政府、国家)的话语体系和利益表达,是为一定阶级、集团和政党的政治行动服务的,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政党、国家工作任务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马克思、列宁到中国共产党,都是根据时代的历史变化而调整意识形态的工作任务的。回顾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宁所处的时代是战争与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战争可能引发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制止帝国主义战争。历史创造了机遇,列宁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良机,建立了关于革命的意识形态,像“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节日”[1](P616),“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2](P575),“各国资本家进行的战争,只有靠反对这些资本家的工人革命才能结束”[3](P95)等,都成了团结鼓舞人民赢得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有力的理论武器。

  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意识形态工作任务也从以前推翻现存社会制度调整到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上来,并根据时代的历史变化而调整意识形态的工作重心。

  第一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以来,中国在内部活力下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家形势日益危急,原有的意识形态土崩瓦解,儒家的观念体系对统治阶级统治的正当性已不具备解释、辩护和维护功能。中国要解决的基本政治问题是: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用什么办法,把人民团结、组织、凝聚起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能够成为一个有行动能力的历史主体,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包括传统社会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以及普通民众三大基本力量)纷纷登台,但他们的努力统统失败。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了这一基本问题,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意识形态的批判、革命功能,宣布了统治阶级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得到了人民的同意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愿景目标、政治主张汇集了中国人的思想共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为中国人民接受,成为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方面取得了基本胜利,我们党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了思想领域斗争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但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也有不少教训,如意识形态对经济社会管理过激、过重,甚至有“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错误指导。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认识到时代主题从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孤立半孤立的状态转向改革开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意识形态的创新:一是提炼出体现时代要求、赢得人民同意的核心执政理念,奠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意识形态的基调;二是保持了意识形态的连贯性以及形象上的统一性,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三是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迎来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大好局面。

  如今,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相对滞后;党的理论创新生机勃勃,但其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化、国际化相对薄弱;文化建设大发展,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更为迅速,文化供给相对不足;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就要适应时代变化,正视时代挑战,表达时代呼声,不断创新创造,发挥意识形态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的功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和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

  第一,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意识形态工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和软实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否成熟,关键看这个政党、国家有没有指导自己行动、维护自己利益的思想体系,是否善于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和斗争。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因此,我们要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第二,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创造出具有超越性和包容性的共识系统,有效地整合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发挥好意识形态的整合、团结、凝聚等“黏合剂”的功能。毛泽东指出:“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4](P204)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解决一个“团结”的问题。邓小平也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5](P111)“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5](P190)当前,要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协调与合作,保持意识形态的弹性与张力,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容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为全社会确立普遍的价值导向。

  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意识形态是一种学说、观念、道理,具有价值性、理论性、学术性、科学性、道德性;是以理服人的观念体系和以德感人的价值判断,对人进行渐进的“毛细血管式”的长期渗透,让大家同意并服从你的统治,或者愿意跟着你去推翻某种统治,或者为政治秩序提供合理性、合法性的证明。意识形态问题实质上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能否得到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使阶级利益、政党主张、集团意志、国家需要转化为民众的自觉服从与追求。意识形态不是权力,而是威力、威信、威望,是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软实力。要把握这些本质和规律,发挥意识形态的维护、辩护、证明功能,使社会成员相信现行的制度或政治行为是正义的,是保证其根本利益的,从而自觉维护和参与。

  三、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发展空间。

  在国内,社会多元、多样、多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之魂,处理好核心与多元的关系,既正视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又确保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起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使整个社会精神生活健康向上,充满生机活力。

  在国际上,西方主导的基本态势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只能化解和缓解。西方对我们的曲解、误解、不了解都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坚定自信心,打好主动仗,争夺话语权,增进认同度,提高影响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做好理论工作

  理论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理论上的清醒来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第一,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核心。现在,“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6](P17)。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当前特别要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第二,要做好理论引导与理论斗争。要注意区分政治问题与认识问题、学术问题;要正面引导,及时发音定调;要敢抓敢管,对“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要敢于斗争,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明确,决不能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退避三舍、沉默失语。第三,要做好理论研究与创新。一些人仍然习惯于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来解释中国实践,当西方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的实践时,不是去修改理论,而是来指责实践。我们要纠正“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的错误态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世界变革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要立足于伟大实践来理论创新。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用中国的话语讲好、讲深、讲透“中国故事”,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

  (二)做好舆论工作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是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最敏感的部位。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很重要的是看能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第一,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要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对所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都要做到可管可控。第二,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要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不把点上的问题说成是面上的问题,不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不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要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关键是把握好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监督目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第三,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把握好社会热点引导和突发事件引导这两个重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要主动及时发声,不能失语失声,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要围绕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疏导社会情绪,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预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三)做好互联网工作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有成为动摇我们政权根基的潜在危险。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一方面,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他们都从网上获取信息。要管好互联网,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不能让网络成为大字报墙和“垃圾场”。要用好互联网,切实改善网络生态,把互联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理顺管理体制,从被动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从着眼末端向着眼全网转变。重点抓好行政管理、法律管理、文明管理。主流媒体要加快战略转型,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四)做好国际意识形态与文化工作

  一要深入阐释国家目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中国的故事要对着世界说,要着力在扩大认知、增进理解上下工夫,理直气壮地对外介绍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发展观。让国际社会更多的人把我们当朋友而不是敌人、把中国的快速发展当机遇而不是威胁。二要抢抓涉华报道的主导权,加强世界关注点的话语权。对那些高度吸引国外受众眼球的涉华问题,甚至是西方攻击我们的关键问题,要第一时间报道、发表评论、提供全面翔实信息,发出中国声音,表明中国立场,阐释中国特色,传播中国价值,引导世界认知中国。要主动设置议题,提出话题,增强国际话语权,把我们的立场主张转化为具体的话题,在国际舆论场上形成中国定义、中国修辞、中国语意,不被西方牵着鼻子走。三要加强对外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展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的中国形象。要加强对全球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跟踪,要主动讲,及时做一些独家报道和专业分析,提供有别于西方媒体的“中国视角”,牢牢占据报道的主动权和道义的制高点。四要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下气力解决有理说不了、说了传不开的问题。现在,有种现象要注意:西方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国实践,而西方人又听不懂我们的话语表达。这里既有西方的偏见,也有我们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的问题。所以,要创新表达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把话说到人的心里去,让国际社会听得懂、可接受,争取国际的大多数。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坚定信心,把握规律,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意识形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切实发挥思想引领、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http://www.ziwzx.com/htm/zwtt/2015/1224/18384.html
党校教出来的就写这种水准的文章
空话套话连篇,看都看不下去,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敢问“特色”与“风格”区别何在?“气派”又是什么?单这句话本身就不通,怎么“说到人心里去”?
哎,问题认识到了,但是还是抱着僵尸不放。我们过去几十年奋斗的结果都是马克思带来的吗?我们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要强调特色,看形势就祭出不争论。这样就可无敌了。
通篇放屁吹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