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 [萨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01:02
<p><br/>《太行山上》&nbsp;&nbsp;[萨苏] <br/><br/>比之过去的片子,此片战斗场面做得相当好,若据此仔细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则无疑更增一些趣味。<br/>平型关之战,日军士兵被炸后撞击卡车驾驶室的镜头,日军集体退子弹的镜头双方肉搏的冷兵器动作设计,工兵镐的挥舞,再现了中日两军精锐以死相拼的激战场面,战士的动作粗犷而凶悍,都给人真实震撼的效果,显然导演投入了很大精力。如果对比《亮剑》,就会发现《太行山上》的处理效果要好得多,而《亮剑》电视剧则没有表现出原著的激烈精彩。<br/>比如同样是攻击日军卡车,《亮剑》里面明显就是弄了几辆卡车来走一走 -- 起步,速度都没有提上去,土都没起来,镜头拍完停车 – 根本没有部队行进间的感觉。而卡车被击中的场面,《亮剑》里面是卡车整个往上崩,这实战中不是不可能,但卡车是一件很大的东西,它往上崩的时候,部件,玻璃等的损坏是必然的,而且各有各的破坏规律,不可能一辆车炸得飞起来玻璃还完好无损,那是模型。这一点,《太行山上》就很好的注意了细节,它的战争场面能够做出动态来,因而显得更加真实。<br/><br/>肉搏平型关<br/>历史上的平型关之战,确是一场偏重肉搏的战斗。日军文献记载,八路军三枪打完立即发起冲锋,这大概和共产党军一贯缺乏子弹,而过去的老对手国民党军在肉搏战中意志不坚有较大关系。但是平型关之战,应该是中日双方都吃了一惊,没想到对方的战斗精神如此坚韧。<br/><br/>影片中林彪下令部队和敌军肉搏以避免空袭的损失,这我没有考证过真伪,但日军在平型关作战中出动过战机确实有记录,而且因为两军绞缠而无法进行攻击。 -- 那时候鬼子还没到44年的垂死挣扎,要是在硫磺岛遇到这样的情况,估计日本飞行员就一块儿的通通打了。<br/>忻口会战在影片中给人留下两个深刻印象 – 一个顽强,一个惨烈。顽强到炮弹炸倒一片接着上,前赴后继,惨烈到军长战死沙场,血肉长城。整个战役过程中,高潮有二,一个是突袭阳明堡机场,其中日军飞机起飞后又被八路放的手榴弹炸掉下来,这个场面颇有好莱坞的气派。第二个则是郝梦龄“我死国存”血拼1300高地,战死阵前。忻口会战对日军炮火威力的描述下了大功夫,比平型关炸出的朵朵彩烟要令人震动。<br/><br/>夜袭阳明堡,这个场面好像是来自于一幅油画<br/>注意两个细节,郝梦龄下令出击的时候说道:“你们的旅长已经战死了!”,还有一个是国民党军在督战队的射击下纷纷倒下,掉头冲锋。应该说这一段影片,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历史。<br/><br/>郝梦龄所说的战死的旅长,就是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真,他在率领独立第五旅攻击1300高地的时候阵亡,唯一与历史不同的是郝至死不知道郑阵亡的消息,历史上正是因为郑阵亡,第五旅后退脱离战斗,郝听不到第五旅方面的枪声,亲自率少数亲信突日军封锁线前往第五旅阵地询问时,被日军击中殉国。<br/><br/>这次出击1300高地,国民党军攻击队形过于密集,无法发挥火力,因此损失很大,不能不说勇气可嘉,战术上却不够缜密;忻口作战,国民党军的战术就是硬顶,所以消耗很大,影片中出现的督战队确有其队,而且以铁石心肠闻名。指挥这支督战队的,正是傅作义的老搭档,解放战争中的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因为他执法严厉,不近人情,督战队前面的忻口阵地被称为“鬼门关” – 上去就下不来的地方。忻口战役是抗战前期国民党军打得比较好的几次战役之一,影片的这两个细节,显示了抗战中想“打的比较好”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br/><br/>--------------------------------------------------<br/>影片中的薄一波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形象,耳提面命而已,我想导演并没有认真研究过薄一波,只是棒他和第一代领导人挂上关系就完成任务罢了。<br/>真正的薄一波何许人也?抛却政治立场,那是当时少见的大才子,腹有雄兵十万的人物。这不是老萨评价,而是当时的历史所留下的纪录。当年薄一波在北平被捕,国民党抓的,关在监狱里,但国民党华北当局碰到没法解决的问题,却要到监狱里去请教薄一波!<br/>古今中外这样的犯人可谓凤毛麟角了。<br/>据说是经过组织的批准,薄一波还真给国民党出了不少好办法,因此在国军方面威信很高。抗战开始,共产党派了两个山西人去阎锡山那里工作,文的薄一波,武的徐向前,阎老西逢人必夸,骄傲得很。<br/>把运筹帷幄的薄一波塑造成大孩子的形象,恐怖哉。 <br/>---------------------------------------------------------------<br/>梁家辉饰演的贺炳炎扮相不错,梁演得也很认真。<br/>可总觉得贺团长独臂大刀战鬼子那场有点儿戏过,只见贺团长每一刀划过去(注意,是“划”而不是砍,具体动作可参照电影《独臂刀》中的武术设计)必是血雾横飞然后两到三个鬼子腾空飞出当场毙命,我大概算了一下,电影中贺团长划了足有二十多刀,平均就算一刀毙两个那就得四十多个,回头看看当时国军八路军和鬼子拼刺刀的比例记录,贺团长真神人也。<br/>其实贺团长当过手枪大队长,功夫高点儿是挺正常的。只是看到最后老贺杀得正兴起时部下跑过来通知撤退,俩人在战场中间德儿巴了足有半分钟旁边楞没人过来砍他们,然后就见独臂团长仰天长啸一声“为什么~~~~~~”接着愤然一刀,马上三个鬼子紧赶过来凑趣(早干吗去了?),噗的一声,血雾,齐飞。。。<br/>正在这时,梁家辉把手中刀飞出插入土里,夕阳下背景,特写。。。<br/>那个什么,刀柄上为啥非要镶那么大个的骷髅头呢?难道是从隔壁武侠片剧组借来的道具?<br/>总的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 <br/>行山上》 <br/>太原守城作战,影片用两个场面来描述,一个是日军在城廓和守军的殊死争夺,战斗中傅部军官在城墙上大呼要求援军,守军沿着城墙封闭日军突破口,手榴弹投掷下日军被炸的死伤累累;另一个是炮弹爆炸中傅作义若无其事的指挥战斗,这时部属来报告日军从后方包抄上来,太原已经成为孤城。<br/>看这段内容,虽然短,但是很有内容。<br/>同样我们来注意细节。太原守城战,傅作义是勉为其难。<br/>阎军原来的计划是“依城野战”,也就是内外呼应,忻口退下来的部队军心涣散,已经无心恋战,纷纷绕城逃走,实际上一开战就成了城廓战。<br/>这就是影片选择城廓战为太原会战主要场面的原因吧。都跑了吗?也不尽然,国民党军中只有陈长捷所部残破的一个师在城外蓝家湾拼死坚持,试图协助傅作义,虽然杯水车薪,但从这件事看,从抗战到内战,陈对傅作义是够义气的。<br/>说起来,太原会战,是傅作义系统名将的大检阅。那个在城头上呼救的军官,原型很可能就是傅作义部下的一号战将,后来在绥远起义,成为共产党兵团司令的董其武,时间是1937年11月7日晚。<br/>为什么是他呢?董其武出身清寒,作战勇猛,人称“董武穆”,是傅作义的左右手,人称“傅作义的两只虎,孙岚峰,董其武”,也是守城主力,日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环攻太原,董其武防卫的阵地,正是最为危险的北城。董的部下只有三个团,还要派出李思温420团防卫太原兵工厂,兵力不孚分配,防守颇为困难。但董不愧名将坯子,足智多谋,他采用的办法是在城墙上多树旗帜,并用军帽军衣伪装守军,吸引日军炮火,这样日军集中炮火猛攻北城一天多,无所建树,直到7日黄昏,才以敢死队猛扑北城和东城孙岚峰旅结合部的东北角炮兵营盘,因为城墙都被炸塌,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攻入城内,董其武亲自督战无效,只得向傅作义拼命求援。<br/>傅随即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向东北城角全力反击,才将日军赶出城去,这个带队的指挥官,也是傅军后来的名将,中国早期摩托化部队指挥官 – 王雷震。影片中用大号手榴弹从城墙上投掷歼灭日军的就是王营。<br/>这种大号守城手榴弹是晋军太原兵工厂的特产,威力很大不过太笨重。东北角这个点也成为两军第二天反复争夺的地方,日军虽然攻入城中,始终不能发展。]<br/>影片中傅在炮火中镇定自若,但一听到日军迂回包围就失去了守城的信心,也是颇有原因的。傅兵力不足,守城的时候摆了一个险阵,当时傅的守军是35军,表面一个军,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两个旅,孙岚峰的211旅,董其武的218旅,其配属守城部队中比较完整的仅有杨维垣一个旅,而且多为新兵没有战斗力。傅将孙,董两旅部署在东城,北城,迎击忻口而来的北路坂垣日军,对南路日军从娘子关来的迂回部队,却只放了杨维垣一个新兵旅,这样打起来杨根本招架不住。<br/>实际上,傅的想法是坂垣在忻口打惨了,为了扳回面子,一定会拼命攻城,而南路日军也知道坂垣的尴尬,所以一定会停下来等待让坂垣先攻进太原,所以傅敢于基本放弃南城的防御。事实证明,日军确实是如此行动。<br/>但是,6日,7日两天血战,日军意识到傅军还有战斗力,不容易攻入太原,坂垣也明白了问题所在,于是派出部队绕道难进,准备和南城日军合攻太原。南城日军没有了顾虑,傅作义的空城计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他现有的兵力也决无法再三面迎敌,这应该才是8日傅决心放弃太原的真正原因。<br/>影片寥寥数笔,把大段的史实轻轻带过,可说是相当令人钦佩的手笔了。<br/>人物的刻画,本片也颇有特色。<br/><br/>独臂团长贺炳炎,个人以为这个贺团长的扮相似乎太“嫩”了,林彪也是。<br/>年轻可以,但林,贺决不应该“嫩”,这部分的刻画有些遗憾。<br/>至少贺应该有一种风霜感,眼神混浊些才更接近想象中的独臂将军。贺独臂刀血战日寇和崔营长的杨家飞枪,个人认为不必深究,如同《珍珠港》中起飞迎战的两位子虚乌有的美国飞行员一样,代表的是一种奋起反抗的精神,历史在这里,有的时候也要让让路了。<br/>史沫特莱,刻画的十分出色的一个形象,历史上的史沫特莱是一个异性恋者,影片中似乎也很想为她和朱总司令“做”出一点似是而非的虚幻故事,然而历史上史沫特莱刚毅爽朗的性格,热衷革命的狂热,肯定给导演极强的印象,因此在演员的选型上选出了棱线分明的安娜来演史沫特莱,那种神情间类似朱迪福斯特的骨骼感,还有那句:并不是我选择生做一个女人,是上帝把偶造成这个样子的(大意)。不由得让人对导演暗示着什么心存揣测,在中国的国家级电影中,这种暗示实在也是非常罕见了。<br/><br/>日军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被击中阵亡黄土岭。这个场面曾经被一些朋友认为不够真实,因为炮战开始后阿部居然象活靶子一样站着挨打,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这正是历史的再现。<br/>阿部规秀是被杨成武部迫击炮击中毙命,但并非炮战,而是杨部直接炮击阿部的指挥部。八路军也不是象影片中那样可以挥霍迫击炮弹,真正的战斗八路军只打了四发炮弹 – 第一发测距,第二发打近,第三发打远,第四发直接命中。<br/>日军听到前三发炮弹的爆炸,已经预感到第四发炮弹将打阿部所在位置,所以纷纷闪避,阿部规秀是一个优秀的山地战专家,也很明白这种危险,但当时日军战局有利,而他认为当时距敌较远,扑倒在地躲避有失将军尊严,特别是心存侥幸,认为八路只有一门炮,不会打得这样准,所以挺立不动。。。这些是阿部重伤之后对部下的说明。他不知道八路军炮弹稀缺,惜弹如金,用四发炮弹打他已经肉痛,如果还打不上,这八路军的炮兵指挥官也就快该撤职了。<br/>说完好的就要说说不满意的。<br/>朱总司令的演讲大段被我快进过去了,影片是用画面说明问题的,而不是用语言说明的,谆谆教诲在故事片中效果多少有些事倍功半,再借阎锡山之口感叹八路军不是来抢山西地盘的似无必要。<br/>感觉历史上朱总司令的特点也是三缄其口,并不是如此爱说之人,这个人物刻画有些画蛇添足。<br/>阎锡山和阎部官兵的形象有些问题,阎锡山并没有这样好的装备,他本人也是朴素的形象。晋军装备差,是国军中有名的,直到解放战争,阎军看到中央军居然有雨衣穿还觉得大为倾倒,抗战的时候晋军应该没那么精神。<br/>这同样见于八路军,八路军的火力之猛有些夸张,追击鬼子骑兵,如果一交手真有那样多的炸点,八路应该有一个炮兵团投入了战斗,可是历史上打到鬼子投降,八路军还是靠小米加步枪解决问题的。<br/>还有两个小小的遗憾。<br/>一个是该有旁白的时候旁白没有出来,比如左权,如果在看完左权的家信后,补充一段旁白,平淡的列出如下史实 – “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我想,观众的感情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潮。<br/>另一个是主题曲,《在太行山上》是一首非常好的歌,冼星海先生的曲子动人心弦。影片中这首歌开始只给出了一个旋律,逐渐加强,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想法,然而直到最后,全歌只是被吟唱出来,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一个磅礴的合唱,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似乎削弱了这首歌的魅力。<br/>试想,如果有一个奔流般的合唱 --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br/>那该是多么有表现力的一种庄严和尊严的感受呢?<br/>既然这样,那就用这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来做本文的结束语吧。<br/>在太行山上&nbsp;&nbsp;&nbsp;&nbsp;冼星海曲 桂涛声词<br/>红日照遍了东方, <br/>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br/>看吧,<br/>千山万壑,<br/>铜壁铁墙,<br/>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br/>气焰 --- 千万丈!<br/>听吧,<br/>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br/>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br/>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br/>敌人从哪里进攻,<br/>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br/>敌人从哪里进攻,<br/>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br/><br/>[em01]<br/><br/><br/><br/></p><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一电影制片厂四千万元巨资拍摄了抗战大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br/><br/><br/><br/><br/> 战火纷飞,动感十足!!! 更有肩抗摄影零距离接触战争 <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片主要讲述了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115、120、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 <br/><br/><br/><br/> <br/> 本片描写了那段时期的几场著名的战役: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奇袭阳明堡机场等 <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个个历史风云人物相继登场 ,本片动用部队多达10万人次,八一厂在营造人海方面无人能敌!! 片中的日军将领全部是由日本演员担纲,说实话,其在表演中的敬业精神远远强过国内的某些演员 .尤其是扮演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演员,他可是日本一线实力明星,此外还有日本话剧界的大腕也在影片中扮演日军高级将领 ,在国内,更有众多明星加盟该片 .尤其是梁家辉首次扮演八路军,其形象绝对抢尽风头,影片里专门给他设计了一场独臂大刀血搏日本鬼子的武戏,精彩至极!!!! <br/><br/><br/><br/></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8 11:13:40编辑过]
<p><br/>《太行山上》&nbsp;&nbsp;[萨苏] <br/><br/>比之过去的片子,此片战斗场面做得相当好,若据此仔细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则无疑更增一些趣味。<br/>平型关之战,日军士兵被炸后撞击卡车驾驶室的镜头,日军集体退子弹的镜头双方肉搏的冷兵器动作设计,工兵镐的挥舞,再现了中日两军精锐以死相拼的激战场面,战士的动作粗犷而凶悍,都给人真实震撼的效果,显然导演投入了很大精力。如果对比《亮剑》,就会发现《太行山上》的处理效果要好得多,而《亮剑》电视剧则没有表现出原著的激烈精彩。<br/>比如同样是攻击日军卡车,《亮剑》里面明显就是弄了几辆卡车来走一走 -- 起步,速度都没有提上去,土都没起来,镜头拍完停车 – 根本没有部队行进间的感觉。而卡车被击中的场面,《亮剑》里面是卡车整个往上崩,这实战中不是不可能,但卡车是一件很大的东西,它往上崩的时候,部件,玻璃等的损坏是必然的,而且各有各的破坏规律,不可能一辆车炸得飞起来玻璃还完好无损,那是模型。这一点,《太行山上》就很好的注意了细节,它的战争场面能够做出动态来,因而显得更加真实。<br/><br/>肉搏平型关<br/>历史上的平型关之战,确是一场偏重肉搏的战斗。日军文献记载,八路军三枪打完立即发起冲锋,这大概和共产党军一贯缺乏子弹,而过去的老对手国民党军在肉搏战中意志不坚有较大关系。但是平型关之战,应该是中日双方都吃了一惊,没想到对方的战斗精神如此坚韧。<br/><br/>影片中林彪下令部队和敌军肉搏以避免空袭的损失,这我没有考证过真伪,但日军在平型关作战中出动过战机确实有记录,而且因为两军绞缠而无法进行攻击。 -- 那时候鬼子还没到44年的垂死挣扎,要是在硫磺岛遇到这样的情况,估计日本飞行员就一块儿的通通打了。<br/>忻口会战在影片中给人留下两个深刻印象 – 一个顽强,一个惨烈。顽强到炮弹炸倒一片接着上,前赴后继,惨烈到军长战死沙场,血肉长城。整个战役过程中,高潮有二,一个是突袭阳明堡机场,其中日军飞机起飞后又被八路放的手榴弹炸掉下来,这个场面颇有好莱坞的气派。第二个则是郝梦龄“我死国存”血拼1300高地,战死阵前。忻口会战对日军炮火威力的描述下了大功夫,比平型关炸出的朵朵彩烟要令人震动。<br/><br/>夜袭阳明堡,这个场面好像是来自于一幅油画<br/>注意两个细节,郝梦龄下令出击的时候说道:“你们的旅长已经战死了!”,还有一个是国民党军在督战队的射击下纷纷倒下,掉头冲锋。应该说这一段影片,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历史。<br/><br/>郝梦龄所说的战死的旅长,就是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真,他在率领独立第五旅攻击1300高地的时候阵亡,唯一与历史不同的是郝至死不知道郑阵亡的消息,历史上正是因为郑阵亡,第五旅后退脱离战斗,郝听不到第五旅方面的枪声,亲自率少数亲信突日军封锁线前往第五旅阵地询问时,被日军击中殉国。<br/><br/>这次出击1300高地,国民党军攻击队形过于密集,无法发挥火力,因此损失很大,不能不说勇气可嘉,战术上却不够缜密;忻口作战,国民党军的战术就是硬顶,所以消耗很大,影片中出现的督战队确有其队,而且以铁石心肠闻名。指挥这支督战队的,正是傅作义的老搭档,解放战争中的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因为他执法严厉,不近人情,督战队前面的忻口阵地被称为“鬼门关” – 上去就下不来的地方。忻口战役是抗战前期国民党军打得比较好的几次战役之一,影片的这两个细节,显示了抗战中想“打的比较好”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br/><br/>--------------------------------------------------<br/>影片中的薄一波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形象,耳提面命而已,我想导演并没有认真研究过薄一波,只是棒他和第一代领导人挂上关系就完成任务罢了。<br/>真正的薄一波何许人也?抛却政治立场,那是当时少见的大才子,腹有雄兵十万的人物。这不是老萨评价,而是当时的历史所留下的纪录。当年薄一波在北平被捕,国民党抓的,关在监狱里,但国民党华北当局碰到没法解决的问题,却要到监狱里去请教薄一波!<br/>古今中外这样的犯人可谓凤毛麟角了。<br/>据说是经过组织的批准,薄一波还真给国民党出了不少好办法,因此在国军方面威信很高。抗战开始,共产党派了两个山西人去阎锡山那里工作,文的薄一波,武的徐向前,阎老西逢人必夸,骄傲得很。<br/>把运筹帷幄的薄一波塑造成大孩子的形象,恐怖哉。 <br/>---------------------------------------------------------------<br/>梁家辉饰演的贺炳炎扮相不错,梁演得也很认真。<br/>可总觉得贺团长独臂大刀战鬼子那场有点儿戏过,只见贺团长每一刀划过去(注意,是“划”而不是砍,具体动作可参照电影《独臂刀》中的武术设计)必是血雾横飞然后两到三个鬼子腾空飞出当场毙命,我大概算了一下,电影中贺团长划了足有二十多刀,平均就算一刀毙两个那就得四十多个,回头看看当时国军八路军和鬼子拼刺刀的比例记录,贺团长真神人也。<br/>其实贺团长当过手枪大队长,功夫高点儿是挺正常的。只是看到最后老贺杀得正兴起时部下跑过来通知撤退,俩人在战场中间德儿巴了足有半分钟旁边楞没人过来砍他们,然后就见独臂团长仰天长啸一声“为什么~~~~~~”接着愤然一刀,马上三个鬼子紧赶过来凑趣(早干吗去了?),噗的一声,血雾,齐飞。。。<br/>正在这时,梁家辉把手中刀飞出插入土里,夕阳下背景,特写。。。<br/>那个什么,刀柄上为啥非要镶那么大个的骷髅头呢?难道是从隔壁武侠片剧组借来的道具?<br/>总的来说片子还是不错的 <br/>行山上》 <br/>太原守城作战,影片用两个场面来描述,一个是日军在城廓和守军的殊死争夺,战斗中傅部军官在城墙上大呼要求援军,守军沿着城墙封闭日军突破口,手榴弹投掷下日军被炸的死伤累累;另一个是炮弹爆炸中傅作义若无其事的指挥战斗,这时部属来报告日军从后方包抄上来,太原已经成为孤城。<br/>看这段内容,虽然短,但是很有内容。<br/>同样我们来注意细节。太原守城战,傅作义是勉为其难。<br/>阎军原来的计划是“依城野战”,也就是内外呼应,忻口退下来的部队军心涣散,已经无心恋战,纷纷绕城逃走,实际上一开战就成了城廓战。<br/>这就是影片选择城廓战为太原会战主要场面的原因吧。都跑了吗?也不尽然,国民党军中只有陈长捷所部残破的一个师在城外蓝家湾拼死坚持,试图协助傅作义,虽然杯水车薪,但从这件事看,从抗战到内战,陈对傅作义是够义气的。<br/>说起来,太原会战,是傅作义系统名将的大检阅。那个在城头上呼救的军官,原型很可能就是傅作义部下的一号战将,后来在绥远起义,成为共产党兵团司令的董其武,时间是1937年11月7日晚。<br/>为什么是他呢?董其武出身清寒,作战勇猛,人称“董武穆”,是傅作义的左右手,人称“傅作义的两只虎,孙岚峰,董其武”,也是守城主力,日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环攻太原,董其武防卫的阵地,正是最为危险的北城。董的部下只有三个团,还要派出李思温420团防卫太原兵工厂,兵力不孚分配,防守颇为困难。但董不愧名将坯子,足智多谋,他采用的办法是在城墙上多树旗帜,并用军帽军衣伪装守军,吸引日军炮火,这样日军集中炮火猛攻北城一天多,无所建树,直到7日黄昏,才以敢死队猛扑北城和东城孙岚峰旅结合部的东北角炮兵营盘,因为城墙都被炸塌,中国军队抵挡不住,日军攻入城内,董其武亲自督战无效,只得向傅作义拼命求援。<br/>傅随即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向东北城角全力反击,才将日军赶出城去,这个带队的指挥官,也是傅军后来的名将,中国早期摩托化部队指挥官 – 王雷震。影片中用大号手榴弹从城墙上投掷歼灭日军的就是王营。<br/>这种大号守城手榴弹是晋军太原兵工厂的特产,威力很大不过太笨重。东北角这个点也成为两军第二天反复争夺的地方,日军虽然攻入城中,始终不能发展。]<br/>影片中傅在炮火中镇定自若,但一听到日军迂回包围就失去了守城的信心,也是颇有原因的。傅兵力不足,守城的时候摆了一个险阵,当时傅的守军是35军,表面一个军,实际上作战部队只有两个旅,孙岚峰的211旅,董其武的218旅,其配属守城部队中比较完整的仅有杨维垣一个旅,而且多为新兵没有战斗力。傅将孙,董两旅部署在东城,北城,迎击忻口而来的北路坂垣日军,对南路日军从娘子关来的迂回部队,却只放了杨维垣一个新兵旅,这样打起来杨根本招架不住。<br/>实际上,傅的想法是坂垣在忻口打惨了,为了扳回面子,一定会拼命攻城,而南路日军也知道坂垣的尴尬,所以一定会停下来等待让坂垣先攻进太原,所以傅敢于基本放弃南城的防御。事实证明,日军确实是如此行动。<br/>但是,6日,7日两天血战,日军意识到傅军还有战斗力,不容易攻入太原,坂垣也明白了问题所在,于是派出部队绕道难进,准备和南城日军合攻太原。南城日军没有了顾虑,傅作义的空城计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他现有的兵力也决无法再三面迎敌,这应该才是8日傅决心放弃太原的真正原因。<br/>影片寥寥数笔,把大段的史实轻轻带过,可说是相当令人钦佩的手笔了。<br/>人物的刻画,本片也颇有特色。<br/><br/>独臂团长贺炳炎,个人以为这个贺团长的扮相似乎太“嫩”了,林彪也是。<br/>年轻可以,但林,贺决不应该“嫩”,这部分的刻画有些遗憾。<br/>至少贺应该有一种风霜感,眼神混浊些才更接近想象中的独臂将军。贺独臂刀血战日寇和崔营长的杨家飞枪,个人认为不必深究,如同《珍珠港》中起飞迎战的两位子虚乌有的美国飞行员一样,代表的是一种奋起反抗的精神,历史在这里,有的时候也要让让路了。<br/>史沫特莱,刻画的十分出色的一个形象,历史上的史沫特莱是一个异性恋者,影片中似乎也很想为她和朱总司令“做”出一点似是而非的虚幻故事,然而历史上史沫特莱刚毅爽朗的性格,热衷革命的狂热,肯定给导演极强的印象,因此在演员的选型上选出了棱线分明的安娜来演史沫特莱,那种神情间类似朱迪福斯特的骨骼感,还有那句:并不是我选择生做一个女人,是上帝把偶造成这个样子的(大意)。不由得让人对导演暗示着什么心存揣测,在中国的国家级电影中,这种暗示实在也是非常罕见了。<br/><br/>日军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被击中阵亡黄土岭。这个场面曾经被一些朋友认为不够真实,因为炮战开始后阿部居然象活靶子一样站着挨打,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这正是历史的再现。<br/>阿部规秀是被杨成武部迫击炮击中毙命,但并非炮战,而是杨部直接炮击阿部的指挥部。八路军也不是象影片中那样可以挥霍迫击炮弹,真正的战斗八路军只打了四发炮弹 – 第一发测距,第二发打近,第三发打远,第四发直接命中。<br/>日军听到前三发炮弹的爆炸,已经预感到第四发炮弹将打阿部所在位置,所以纷纷闪避,阿部规秀是一个优秀的山地战专家,也很明白这种危险,但当时日军战局有利,而他认为当时距敌较远,扑倒在地躲避有失将军尊严,特别是心存侥幸,认为八路只有一门炮,不会打得这样准,所以挺立不动。。。这些是阿部重伤之后对部下的说明。他不知道八路军炮弹稀缺,惜弹如金,用四发炮弹打他已经肉痛,如果还打不上,这八路军的炮兵指挥官也就快该撤职了。<br/>说完好的就要说说不满意的。<br/>朱总司令的演讲大段被我快进过去了,影片是用画面说明问题的,而不是用语言说明的,谆谆教诲在故事片中效果多少有些事倍功半,再借阎锡山之口感叹八路军不是来抢山西地盘的似无必要。<br/>感觉历史上朱总司令的特点也是三缄其口,并不是如此爱说之人,这个人物刻画有些画蛇添足。<br/>阎锡山和阎部官兵的形象有些问题,阎锡山并没有这样好的装备,他本人也是朴素的形象。晋军装备差,是国军中有名的,直到解放战争,阎军看到中央军居然有雨衣穿还觉得大为倾倒,抗战的时候晋军应该没那么精神。<br/>这同样见于八路军,八路军的火力之猛有些夸张,追击鬼子骑兵,如果一交手真有那样多的炸点,八路应该有一个炮兵团投入了战斗,可是历史上打到鬼子投降,八路军还是靠小米加步枪解决问题的。<br/>还有两个小小的遗憾。<br/>一个是该有旁白的时候旁白没有出来,比如左权,如果在看完左权的家信后,补充一段旁白,平淡的列出如下史实 – “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我想,观众的感情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潮。<br/>另一个是主题曲,《在太行山上》是一首非常好的歌,冼星海先生的曲子动人心弦。影片中这首歌开始只给出了一个旋律,逐渐加强,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想法,然而直到最后,全歌只是被吟唱出来,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一个磅礴的合唱,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似乎削弱了这首歌的魅力。<br/>试想,如果有一个奔流般的合唱 --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br/>那该是多么有表现力的一种庄严和尊严的感受呢?<br/>既然这样,那就用这首《在太行山上》的歌词,来做本文的结束语吧。<br/>在太行山上&nbsp;&nbsp;&nbsp;&nbsp;冼星海曲 桂涛声词<br/>红日照遍了东方, <br/>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br/>看吧,<br/>千山万壑,<br/>铜壁铁墙,<br/>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br/>气焰 --- 千万丈!<br/>听吧,<br/>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br/>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br/>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br/>敌人从哪里进攻,<br/>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br/>敌人从哪里进攻,<br/>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br/><br/>[em01]<br/><br/><br/><br/></p><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一电影制片厂四千万元巨资拍摄了抗战大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br/><br/><br/><br/><br/> 战火纷飞,动感十足!!! 更有肩抗摄影零距离接触战争 <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片主要讲述了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115、120、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 <br/><br/><br/><br/> <br/> 本片描写了那段时期的几场著名的战役: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奇袭阳明堡机场等 <br/><br/><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个个历史风云人物相继登场 ,本片动用部队多达10万人次,八一厂在营造人海方面无人能敌!! 片中的日军将领全部是由日本演员担纲,说实话,其在表演中的敬业精神远远强过国内的某些演员 .尤其是扮演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演员,他可是日本一线实力明星,此外还有日本话剧界的大腕也在影片中扮演日军高级将领 ,在国内,更有众多明星加盟该片 .尤其是梁家辉首次扮演八路军,其形象绝对抢尽风头,影片里专门给他设计了一场独臂大刀血搏日本鬼子的武戏,精彩至极!!!! <br/><br/><br/><br/></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8 11:13:40编辑过]
应该说,八一厂这一次确实拍出了一部好片子,战争场面真实、惨烈但是并没有刻意刻画血腥场面,尤其是片中一些细节,如果与相关的战史对照的话就会发现描述得非常准确。
战场要拍出血腥感很困难,特别是肉搏战。难度恐怕不下于当年拍731。
好片子,但还没来得及看。看到诸位的评价,一定要去观赏。[em10][em10]
有点对不起八一厂,我的片子是从网上下的DVD Rip回头得买套DVD作为收藏。
老萨对于影片中老爷庙战斗那一段白刃战的评价相当高,我也有同感,这是到现在为止我所看过的战争影片中白刃战拍得最好的,细节把握得非常准确。八路军兵举起大刀和工兵镐时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杀气和日军上刺刀、退子弹、挺起长枪时那种整齐划一、一往无前的气势,无不显示出这是两支强悍善战的百战劲旅,《风雨者》中的白刃格斗场面就差得太远了。而在真实历史中,老爷庙战斗也是整个平型关伏击战中双方打得最激烈的地方。115师686团3营(前身红12团,也就是平江起义团,影片中连番号都准确无误,赞叹)在副团长杨勇、营长邓克明指挥下在这里与日军反复争夺,战斗的最主要形式恰恰就是白刃格斗。影片中那个被日军军官指挥刀刺穿的八路军的原型可能是尖刀连9连连长刘炳才,他在刺倒两名日军之后与第三名日军对刺牺牲。三营的伤亡非常大,9连战后只剩下十几个人,指挥作战的杨勇副团长也中弹负伤。顺便一提,日军奉为法宝的白兵突击确实非常富有震撼性,一支对此缺少应对手段的军队确实非常容易被击垮,无怪乎国民党中最精锐的74军在白刃战中也不是日军的对手。
老萨对于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多打了几炮有点意见,其实那一仗恰恰是八路军战史上难得“大方”的一次,晋察冀军区1团团长陈正湘发现阿部规秀的的指挥部后命令分区炮兵连长杨九枰开炮轰击。杨九枰连长指挥四门迫击炮在八百米距离上打了六个齐射,弹群覆盖了日军指挥所,阿部规秀被炮弹破片击中不久身亡。
我已经买了碟收藏了,说实话,这是近20年来拍的最好的一部描述抗日战争的战争片。
我守着电视每晚必看的,的确不错。
楼上的搞错了罢,太行山上是一本电影,怎么可能在电视朵里每晚看到呢
个人感觉能太行能拍到这份上也是进步了,哈哈
不过亮剑好看,我特地去看了书呢
说到战斗场面,另一部国产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也值得一提,特别是年三十鬼子偷袭,民兵同日伪军在村外乱石岗的枪战,还有老虎沟一役,都拍得很出色,可比美国大片了。
太行山上是不错,不过长枪队那段戏就太夸张了一点,一大败笔。
萨苏的文章~[em02]
我觉得这个电影拍的已经可以了。做的许多效果很一般,但总比没有强。有几个问题。
1。邓小平会说俄文?他是留法的,会说法文没问题,俄文???
2。那时候的枪都是皮革背带,朱德扛的那个竟然是绿色的帆步带,可能是临时配的56枪带。
3。兵工厂的那部分,掉的灯,竟然有一个是现在用的那种气灯。
4,阿部死的地方,他们为什么给改了,中国人民都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近年来抗战电影中少见的佳作了!
我当时特意去电影院看的,不错
[B]以下是引用[I]哈萨克雄鹰[/I]在2005-10-7 13:44:00的发言:[/B][BR]我觉得这个电影拍的已经可以了。做的许多效果很一般,但总比没有强。有几个问题。
1。邓小平会说俄文?他是留法的,会说法文没问题,俄文???
2。那时候的枪都是皮革背带,朱德扛的那个竟然是绿色的帆步带,可能是临时配的56枪带。
3。兵工厂的那部分,掉的灯,竟然有一个是现在用的那种气灯。
4,阿部死的地方,他们为什么给改了,中国人民都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电影没有看过。仅就邓小平说说我的了解。
邓小平确实是先到法国留学,但是3个月后就因国内经费断绝而从一所法国小镇中学退学,而转入钢铁厂做工,后因进行共产主义宣传而被法国警察通缉,旋转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所以邓确实会俄语,这也是建国后邓常常和刘少奇一起作为党的代表访问苏联并出席苏共历次全会的原因。资料来源为邓去世当年中央电视台记录片。
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差,说这如同儿戏.

就我个人而言,气势上没得说,对日本兵的战斗力方面也还真实,而且,这部影片投资400万,能拍成这样,实在不错,如果,像有些人希望的那样投资个千把万拍成好莱屋一般的影片,还不如用这些钱做些事实
有这么一段,日军指挥官叹道:"什么,什么?各个能拼刺刀,这是哪一支部队?"
德式M35钢盔外形不太对啊,飞机好象也缺乏考证。
[B]以下是引用[I]xcxy[/I]在2005-10-5 15:00:00的发言:[/B][BR]我守着电视每晚必看的,的确不错。

你看的是《八路军》还是《亮剑》啊??
1。邓小平会说俄文?他是留法的,会说法文没问题,俄文???<BR>    老大 ,小平同志在莫斯科留过学,应该会说俄语吧,如果这都搞错的话,编剧和导演岂不是弱智,八一厂还是有高人的,片子拍得不错,就是感觉还不够爽,虎头蛇尾。
[B]以下是引用[I]虎式坦克[/I]在2005-10-30 17:43:00的发言:[/B][BR]德式M35钢盔外形不太对啊,飞机好象也缺乏考证。

似乎颜色也有点偏,我估计可能是胶片冲洗的问题
总的来说,战斗场面还是相当不错! 刺刀战我反反复复看了4遍,震撼!实在震撼!
哈萨克雄鹰,汽灯早在电灯发明之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所以兵工厂用汽灯很正确的。虚幻有一位老网友刘国梁的回忆录正好就有,帖子你自己去找吧。
说说我看的太行山上
      好不容易找到太行山上,看了颇为震惊阿震惊于八一厂也与时俱进,作了那么多的数字特技,震惊于八一厂这么多年没有一点长进阿大的有争议性的就不说了,比如平型关的日军编成,国共摩擦,说点小的吧,也许看过的还有印象:


1。梁家辉耍大刀,怎么看都是林冲里的招式,左一下,右一下,转身,反手提刀....痛宰日军无数,..诶..诶..何团长上前线怎么不把头剃剃,漏两大鬓角,人家小平同志淮海大战里前可是作了示范的,一律光头。怪不得说人家小梁不要片酬,让我上去耍两把大刀片,还有人配合,我也不要钱了

2。刘德凯,咳。。还号称是本片两大卖点,不过刘同学在那边都是演董事长的,这边上战壕也是一边一个,腰总得弯一下才对得起牺牲的郝军长吧。

3.朱总司令躲在村子外边,援军来了,朱总司令一声令下:“给我追!”.....刀光火影,小崔队长开始
扎蛤蟆,一扎扎俩,还有标枪阵.嗖嗖嗖嗖....

4. 腊月寒冬,朱总司令带着一群人回指挥部,朱总司令用他那厚重的声音说道:中共中央六中全会
巩固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5.刘邓来见朱总司令,三个人进院门,小平同志走在中间,刘师长呢..俄俄..后面呢.不过也
是布景需要,两边两个同志都比小平同志高么,小平同志站边上,镜头失衡....所以...

6.国民党娘子关守军,天上飞机来轰炸,国军军官说,有本事你下来....过两天阳明堡之后,地上日军往上攻,国军军官又说,有本事你上来.....换一个有点文化水平的军官好不好?!


      说实话,刚开始平型关战斗,我看的还是有点热血沸腾的,以为能和太极旗比试比试,没成想
除了技术有点进步,剧情布置人物描写还不如以前的大决战系列,什么时候才能有点长进阿
还有,该电影中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从军官到士兵,连青天白日帽徽都没有,明显不符合事实。倒是电视剧《八路军》在帽徽方面尊重了历史。
你们还说好啊-----我看出了很多破绽.1仗打完了--全军将士排在山头听朱司令讲话,在当时的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完了在收拾就跑那有时间在开会,人家飞机扔几颗炸弹就把我军炸上天了2,名将之花也不是那么死的,是在一个院子死的--好象导演记错了地方3.在真正的战争伏击战,林彪的指挥所设在山的反斜面,电影中指挥所设在山的正面,还是搭的很高的窝棚,日本人的眼睛就能看见-----总结:导演缺乏军事知识-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了                                                                         [em01]
这片子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抗战片
<p>都戏剧化了</p><p>不是导演不懂,嗨,中国抗战片的通病,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进步的</p>
<p>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p><p>只能当热闹看</p>
总的来说虽然毛病不少,不过比以前还是有进步
投资这么点,能拍出这种效果也算不错了
这片子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抗战片
<p>拍的不错,比美国的所谓“大片”强多了!</p><p></p>
<p>一分钱一分货</p><p></p>
长矛队那段蛮搞笑的。.抓细节嘛..不行..不过感觉比以前的强太多了
仍然是刻画伟人过多了,要是以小人物为主题就更贴近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