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老电影《太行山上》(节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20:33:33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一部精心打造的抗日战争题材史诗巨片——《太行山上》。该片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视角为线索,反映了从1937年到194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程。《太行山上》的总投资达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前所未有地大量使用了数字特技进行制作,使画面非常富有质感,实现了主旋律影片的又一次创新突破。当时,该片就被官方定为了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影片,以及“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二战经典战争巨片选映”的主打影片。

《太行山上》的导演是韦廉、沈东、陈健,编剧是陆柱国。其中韦廉是八一厂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导演过《雷场相思树》、《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等著名战争影片。沈东、陈健则是八一厂后起的实力派导演,沈东的作品如《刑警故事》、《惊心动魄》,陈健的作品如《快乐时光》、《风雪同行》等,都获得了电影界好评。陆柱国更不用说了,雄视中国电影编剧界的一代老将,《战火中的青春》、《海鹰》、《闪闪的红星》等作品感染了几代中国电影观众。他早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就是笔者少年时最喜欢读的文学作品之一。进入90年代后,陆柱国年事渐高,又担任了八一厂文学副厂长的领导职务,因而作品不多。当20世纪末拍摄《大进军》系列时,陆柱国再次出手,担纲了《南线大追歼》、《席卷大西南》的编剧。这回到了《太行山上》,一个抗战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片,故事还要写得好看,何人能担此重任?八一厂又一次祭出了宝刀,将编剧任务交给了陆柱国。

就陆柱国本人而言,搞编剧创作50年,写了很多歌颂革命战争的作品,其中却没有一部是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他早就有了一个念头,要写一部关于抗日战争重头戏的作品。为此,陆柱国进行了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平时一有空闲就翻阅史料,想方设法登门拜访一些老同志。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搞创作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机会终于来了,陆柱国兴奋地接受了厂里的任务。对于如何表现我党我军领导人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陆柱国进行了苦苦思索。最后,决定以朱总司令为主线,串起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主要作战经过,展现他在民族危亡和战争的紧要关头时,顾全大局,大智大勇,机智灵活地处理对敌、对我、对友军三方面不同关系的独特人格魅力。同时,对我党我军领袖毛泽东不作正面表现,而是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贯穿影片始终,从而映射出敌后战场越战越强,最后取得了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确定了谋篇架构之后,陆柱国就把自己关在招待所里开始写作。当时八一厂要求一个月内就得拿出电影文学剧本,陆柱国不顾自己77岁的高龄日夜苦干,其间还得了重感冒,仍然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坚持写作。23天之后,他终于完成了剧本。此时,陆老的体重却由71公斤一下降到了66公斤,真可谓是呕心沥血!事后证明,八一厂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太行山上》,果然好看。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影坛已很少见主旋律的战争史诗大片,《太行山上》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热映之后,该片先后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夏衍剧本文学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音乐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金鹿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技术创新奖等,可谓风头一时无二。

影片取名《太行山上》,主要有三层寓意:一是在抗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日,所创建的最大的根据地,就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无论在军事斗争,还是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都树立了一流样板,为中共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太行山地区的抗日斗争,是当时敌后战场的一个标杆;二是取自于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将太行山寓为中华民族坚决抗战的脊梁,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与影片主题形成了很好的结合;三是影片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活动,也主要发生在太行山及其周围地区,从而能够呼应全篇。

在影片的开头,即出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矫健身影。其肩负中共中央的重要使命,指挥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打击南犯日军。影片通过画外音明确了朱德的角色,是引领全片的重要线索人物。饰演朱德的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王伍福,在刘怀正去世之后,他成为了“全国第一朱德特型”。其外形酷似真实的朱德,甚至还超过了刘怀正。30多年来,王伍福在近70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朱德,如《长征》、《八路军》、《延安颂》、《中国命运的决战》等,可谓脍炙人口。笔者稍稍感到有些不足的是,历史上的朱德就像个淳朴的农民,外表朴实无华,而王伍福则一身正气,显得有点太精神了。

影片中在朱德之后出现的是几位大反派人物: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华北方面军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关东军第1师团第1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少将等。这几位坐在军用飞机上从空中欣赏太行山,挨个表决心,要占领太行山,“斩断中国人的脊梁”。不管上述诸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有机会同机旅游观风景,影片中将他们圈到了一块,导演的用意则非常明显: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示一下,即将在片中与国共两军大打出手的几位日方主角。为了更真实塑造好日军将领的形象,导演全部选用了日本演员来饰演日本军官。其中饰演阿部规秀的还是日本实力派演员工藤俊作,这是他第一次在银幕上出演军人形象,感觉很兴奋。后来工藤俊作还表示,影片《太行山上》的拍摄使得他对于这场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影片中就表现朱德来到了山西代县太和岭口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见到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二人相见甚欢,阎锡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盼望八路军来山西助战的急迫心情,朱德则豪爽地表示八路军3个师正昼夜兼程赶往前线。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二人这回实际上已是第二次相见了。1937年8月29日,为组织大同会战,阎锡山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设在了雁门关南侧的太和岭口。9月18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北上到达了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山西定襄县)。此地是阎锡山的故乡,当时他正在河边村家中小住。朱德即前往拜访,阎锡山在家中东花园以上宾之礼接待了朱德,二人就抗日大计进行了商讨。9 月21 日傍晚,朱德又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及左权、彭雪枫等八路军将领来到了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与阎锡山进一步商谈了关于八路军的游击地区、军队驻防及兵力使用等问题。此时,山西战局已是火烧眉毛了。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了平津地区,然后将中国驻屯军(所谓支那驻屯军)升级为华北方面军(日语称北支那方面军),增兵添将,继续向华北进犯。第二战区部队紧急于南口布防,与日军发生激战。由于参战的第29军刘汝明部斗志不坚,晋绥军第61军李服膺部反攻不力,导致南口、张家口等要点于8月底相继失守,南口会战失利,察哈尔省全境沦陷。其后日本华北方面军以主力沿平汉路、津浦路进攻河北与山东,而东条英机率领的关东军蒙疆兵团则在伪蒙军配合下则沿平绥路扑向晋北重镇大同。在历史上,欲控制华北,必夺取山西,此处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土皇帝是阎锡山,天生精明会算,多年来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与国内各种势力周旋,谁都拿他没多大办法。这回日本人真的打上门来了,阎锡山再怎么算也没用了,必须要亮招。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吸取了张学良的教训,不拼点老本就得成丧家之犬,铁算盘也只有高呼抗战了。阎锡山判断,日军在晋北搞动作,要运送部队、军火、给养,展开机械化部队,首先就得拿下公路、铁路枢纽大同,战场将在雁北地区摆开。而大同是太原北方的重要屏障,不可有失。他当即部署了大同会战,调晋绥军傅作义第7集团军、杨爱源第6集团军分别组成北南兵团,向大同以东聚乐堡地区已设国防工事地带集结,准备对进犯日军发动钳形攻势;第61军军长李服膺率部防守大同东北侧有国防工事依托的天镇、阳高地区,阻止日军前进,为北南兵团集结赢得时间;待部署完成后,李服膺部沿平绥线节节后撤,将日军诱至聚乐堡正面主抵抗阵地,北南兵团再趁势对敌实施包围钳击。

按照阎锡山最初的命令,李服膺部要在天镇守3天,一边消耗日军,一边为后方主力集结赢得时间。从9月3日开始,东条兵团就向天镇发起了猛攻。按理说天镇有国防工事,应该可以守一阵。然而其名为国防工事,却在修建时因上下腐败而层层克扣施工款,最后只修成了个样子货,根本防不住日军的炮火轰击。李服膺部在天镇顶了3天后,工事已全成废墟,部队伤亡惨重,但还是守住了主阵地。然而阎锡山电令李服膺部续守3天,以掩护大同会战。李服膺咬牙指挥部队又顶了3天,部下已伤亡逾半。不料此后阎锡山既无指示,也不增援,把李服膺晾这了。日军调集兵力再次发起猛攻,守军的盘山主阵地终于被突破,部队开始溃退。此时李服膺手上已无预备队进行反击,也无法掌握四散溃逃的败兵,只好再三向上级傅作义请求支援。最后,他接到了傅作义转来的阎锡山命其“相机撤退”的电令。在日军进攻下,第61军部队先后放弃天镇、阳高,一路溃退,甚至都没有按照原定作战方案北上与傅作义主力会合,而是一直向南边的雁门关方向跑了很远才站住脚。李服膺部在天镇死守了7天,应该说还是尽了力。但李服膺不去一线指挥,没有掌握住部队,导致形成溃败,打乱了整个会战部署,这个责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9月11日,东条兵团相继攻占天镇、阳高,大同东北已门户顿开。随后东条兵团继续沿平绥路扑向大同,又与配置在聚乐堡阵地的晋绥军发生战斗。奇怪的是,形势这么吃紧,晋绥军主力却迟迟不动。原来,阎锡山虽然部署了大同会战,但总是舍不得拿老本去硬拼,还幻想着能外交解决。为此他派密使去会见了伪蒙军将领李守信,请求李守信能代为与日本人周旋,企望日军绕开山西去侵扰别的地区。因此才故意含糊敷衍李服膺,期望能多拖些时间。当傅作义建议及早发动大同会战时,阎锡山却以蒋介石派来入晋增援的刘茂恩第15军未到为由按兵不动。然而,在日本人的野心面前,阎锡山的想法不过是春秋大梦而已。就在东条兵团猛攻天镇之时,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1旅团,于9月6日由南口方向南下占领蔚县、涞源,并直趋广灵,从斜刺里又猛插了阎锡山一刀。阎锡山发觉不对,日军主力似乎不在大同方向,而是在东边的平型关方向。他急忙就近抽调兵力驰援平型关,并决定终止大同会战,放弃大同,将在雁北地区作战的部队南撤到雁门关一带布防,摆出了北倚恒山、雁门关,东向平型关的阵势。但是阎锡山又犹豫不决,将过多兵力放在雁门关一线,没有决心将防御重心转向平型关,这就给了板垣师团以可乘之机。

9月13日,东条兵团攻占重镇大同,晋北失守,举国震动。而日军在攻占天镇后,为泄愤又屠杀了2300多名老百姓,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的首例大规模暴行。此事经新闻界披露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国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阎锡山,责骂他畏敌如虎。蒋介石也发来电报,斥责阎锡山“临阵慌乱,御敌不力”。阎锡山慌了,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和掩盖国防工事贪污腐败之丑,他以开会为名扣押了李服膺,并不顾李无可杀之罪而强行将其就地处决。李服膺本是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晋绥军中人缘极好,连傅作义都得叫他一声大哥。杀了李服膺后,国内各大报纸一时转为吹捧阎锡山是“挥泪斩马谡”,晋北战败的恶劣形象又得到了改观。李服膺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因作战不力而被处决的国军高级将领,实际上是当了阎锡山的替罪羊。

大同失守后,阎锡山坐镇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又要组织雁山会战,期望能将日军挡在雁门关外。同时,他向中共方面求援,请求正进入山西的八路军驰援平型关、雁门关和五台山地区,配合国军作战。然而东条兵团并未急于沿同蒲路南下,而是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直取因傅作义主力入晋参战而兵力空虚的绥远。就在晋绥军主力云集雁门关一带之际,另一路日军板垣师团却进展迅速,在洗马河地区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进占广灵,随后又西进南下连夺浑源、涞源,兵锋已直指平型关。

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最早编组的7个师团之一,又是侵华日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样板师团,号称“钢军”。其下辖步兵第9、第21旅团的4个步兵联队,以及直辖的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野战炮兵联队、骑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等,总兵力2.8万余人。本来第5师团是作为华北方面军预备队而在南口投入作战,有所斩获后已无新的作战任务。为了攻占保定,日军大本营将第9旅团抽出派往平汉路方向参加作战,板垣手里当时只剩下了半个师团。然而板垣不愧是曾经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死硬分子,胆大包天,不甘心守南口,竟然想要去打山西。当时日军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都没有这个计划,也不支持板垣这么干。但板垣一贯玩下克上惯了,直拉找了在参谋本部当作战部部长的好哥们石原莞尔,结果一番游说后绿灯放行。板垣就带着半个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团出发,协同东条英机的蒙疆兵团向山西发起了进攻。

板垣想打山西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了。在日本军界,板垣是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并列的陆军“三大中国通”,对当时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相当熟悉。早在一年多前,坂垣还当着关东军参谋长时,就以到五台山进香为借口考察了山西各地,暗中勘察好了一旦开战后的进攻路线。板垣的盯住的目标就是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内长城上,是恒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东通冀北,西抵雁门,为晋冀两省的重要门户。在两山夹谷中,纵贯着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谷道——蔚(县)代(县)公路。其中从平型关山口通向灵丘县东河南镇一段,总长近30公里,公路两侧沟深谷多,地形复杂,部队运动不便,易遭到伏击。从此处进攻本属用兵之大忌,因此这段公路在战略上被视为是一条“静态走廊”。由于是两省交界处,也是第一、第二战区的接合部,加之地形的关系,中国军队在这一带的防御比较薄弱。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山西的地形,是很难抓住这个空当的。阎锡山就认为日本人不熟悉中国地理,不会冒险从此进攻,所以在这个方向只部署了少量兵力以防万一。偏偏板垣就是要从此处打进去,沿蔚代公路奔袭平型关,突破内长城,再继续南下抄断雁门关中国守军的后路,配合东条兵团将其一举歼灭,然后直取太原。因此,他派粟饭原秀大佐率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攻击洗马河,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并乘势攻占广灵。打开突破口后,粟饭支队从广灵继续西进向浑源进攻,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指挥旅团主力南下向灵丘推进。至9月20日,浑源、灵丘先后陷落,平型关及内长城一线立时暴露于敌前。与此同时,向平汉路进攻的第5师团第9旅团主力也占领了涞源,保障了板垣师团主力的侧背安全。至此,山西战场的局势已急转直下。

阎锡山猛然发觉自己误算了,板垣这老小子是要给他来个釜底抽薪呀!他不得不放弃雁山会战计划,重新对部署进行调整。经过一番苦思后,阎锡山还真琢磨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构想:10年前北伐战争时,阎锡山曾响应国民政府,与张作霖的奉军在晋东北展开大战。当时他放开了平型关门户,将奉军诱至平型关以西的繁峙、五台地区予以痛击,一举获胜。有此成功经验,老阎的铁算盘又打得噼啪响了。他决心复制历史,拟放纵日军逾越平型关,诱其深入到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的砂河一带开阔地,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从五台山、恒山南北发动钳击,同时截断平型关后路,将板垣主力一举围歼。阎锡山自诩这是一个“口袋阵”,“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

阎锡山随即调整部署,以王靖国第19军于雁门关方向,监视东条兵团动向;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指挥第33军、高桂滋第17军及从广灵退下来的刘奉滨第73师,沿平型关、团城口附近内长城线已设阵地布防,抗击从灵丘西犯的日军,掩护主力向平型关方向集结。任务完成后,孙楚、高桂滋部转移到五台山地区转为南机动兵团;以陈长捷预备第1军、郭宗汾预备第2军占领繁峙一带的主抵抗阵地,在加强的野炮团、重炮营支援下,吸引日军强攻,消耗其战力;以傅作义指挥绥远第35军、杨澄源第34军、刘茂恩第15军等部组成北机动兵团,待机与南机动兵团同时出击,南北钳击板垣师团;另以第33军孟宪吉独立第8旅、王思田代替负伤的刘奉滨指挥第73师,以及应邀前来支援的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共同抄击平型关、团城口,强力截断日军后方,配合主力全歼板垣师团。集合10万之众来围歼板垣师团不到2万人,阎锡山对自己搞出的这个作战计划非常得意,期望历史能够重演。

应该说,阎锡山的这个方案相当有可取之处,不愧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真要能够实施,板垣师团可就有点好罪受了。偏偏,这时有人出来坏事了。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一部精心打造的抗日战争题材史诗巨片——《太行山上》。该片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视角为线索,反映了从1937年到194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程。《太行山上》的总投资达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前所未有地大量使用了数字特技进行制作,使画面非常富有质感,实现了主旋律影片的又一次创新突破。当时,该片就被官方定为了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影片,以及“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二战经典战争巨片选映”的主打影片。

《太行山上》的导演是韦廉、沈东、陈健,编剧是陆柱国。其中韦廉是八一厂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导演过《雷场相思树》、《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等著名战争影片。沈东、陈健则是八一厂后起的实力派导演,沈东的作品如《刑警故事》、《惊心动魄》,陈健的作品如《快乐时光》、《风雪同行》等,都获得了电影界好评。陆柱国更不用说了,雄视中国电影编剧界的一代老将,《战火中的青春》、《海鹰》、《闪闪的红星》等作品感染了几代中国电影观众。他早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就是笔者少年时最喜欢读的文学作品之一。进入90年代后,陆柱国年事渐高,又担任了八一厂文学副厂长的领导职务,因而作品不多。当20世纪末拍摄《大进军》系列时,陆柱国再次出手,担纲了《南线大追歼》、《席卷大西南》的编剧。这回到了《太行山上》,一个抗战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片,故事还要写得好看,何人能担此重任?八一厂又一次祭出了宝刀,将编剧任务交给了陆柱国。

就陆柱国本人而言,搞编剧创作50年,写了很多歌颂革命战争的作品,其中却没有一部是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他早就有了一个念头,要写一部关于抗日战争重头戏的作品。为此,陆柱国进行了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平时一有空闲就翻阅史料,想方设法登门拜访一些老同志。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搞创作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机会终于来了,陆柱国兴奋地接受了厂里的任务。对于如何表现我党我军领导人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陆柱国进行了苦苦思索。最后,决定以朱总司令为主线,串起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主要作战经过,展现他在民族危亡和战争的紧要关头时,顾全大局,大智大勇,机智灵活地处理对敌、对我、对友军三方面不同关系的独特人格魅力。同时,对我党我军领袖毛泽东不作正面表现,而是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贯穿影片始终,从而映射出敌后战场越战越强,最后取得了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确定了谋篇架构之后,陆柱国就把自己关在招待所里开始写作。当时八一厂要求一个月内就得拿出电影文学剧本,陆柱国不顾自己77岁的高龄日夜苦干,其间还得了重感冒,仍然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坚持写作。23天之后,他终于完成了剧本。此时,陆老的体重却由71公斤一下降到了66公斤,真可谓是呕心沥血!事后证明,八一厂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太行山上》,果然好看。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影坛已很少见主旋律的战争史诗大片,《太行山上》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热映之后,该片先后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夏衍剧本文学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音乐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金鹿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技术创新奖等,可谓风头一时无二。

影片取名《太行山上》,主要有三层寓意:一是在抗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日,所创建的最大的根据地,就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无论在军事斗争,还是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都树立了一流样板,为中共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太行山地区的抗日斗争,是当时敌后战场的一个标杆;二是取自于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将太行山寓为中华民族坚决抗战的脊梁,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与影片主题形成了很好的结合;三是影片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活动,也主要发生在太行山及其周围地区,从而能够呼应全篇。

在影片的开头,即出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矫健身影。其肩负中共中央的重要使命,指挥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打击南犯日军。影片通过画外音明确了朱德的角色,是引领全片的重要线索人物。饰演朱德的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王伍福,在刘怀正去世之后,他成为了“全国第一朱德特型”。其外形酷似真实的朱德,甚至还超过了刘怀正。30多年来,王伍福在近70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朱德,如《长征》、《八路军》、《延安颂》、《中国命运的决战》等,可谓脍炙人口。笔者稍稍感到有些不足的是,历史上的朱德就像个淳朴的农民,外表朴实无华,而王伍福则一身正气,显得有点太精神了。

影片中在朱德之后出现的是几位大反派人物: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华北方面军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关东军第1师团第1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少将等。这几位坐在军用飞机上从空中欣赏太行山,挨个表决心,要占领太行山,“斩断中国人的脊梁”。不管上述诸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有机会同机旅游观风景,影片中将他们圈到了一块,导演的用意则非常明显: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示一下,即将在片中与国共两军大打出手的几位日方主角。为了更真实塑造好日军将领的形象,导演全部选用了日本演员来饰演日本军官。其中饰演阿部规秀的还是日本实力派演员工藤俊作,这是他第一次在银幕上出演军人形象,感觉很兴奋。后来工藤俊作还表示,影片《太行山上》的拍摄使得他对于这场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影片中就表现朱德来到了山西代县太和岭口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见到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二人相见甚欢,阎锡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盼望八路军来山西助战的急迫心情,朱德则豪爽地表示八路军3个师正昼夜兼程赶往前线。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二人这回实际上已是第二次相见了。1937年8月29日,为组织大同会战,阎锡山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设在了雁门关南侧的太和岭口。9月18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北上到达了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山西定襄县)。此地是阎锡山的故乡,当时他正在河边村家中小住。朱德即前往拜访,阎锡山在家中东花园以上宾之礼接待了朱德,二人就抗日大计进行了商讨。9 月21 日傍晚,朱德又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及左权、彭雪枫等八路军将领来到了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与阎锡山进一步商谈了关于八路军的游击地区、军队驻防及兵力使用等问题。此时,山西战局已是火烧眉毛了。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了平津地区,然后将中国驻屯军(所谓支那驻屯军)升级为华北方面军(日语称北支那方面军),增兵添将,继续向华北进犯。第二战区部队紧急于南口布防,与日军发生激战。由于参战的第29军刘汝明部斗志不坚,晋绥军第61军李服膺部反攻不力,导致南口、张家口等要点于8月底相继失守,南口会战失利,察哈尔省全境沦陷。其后日本华北方面军以主力沿平汉路、津浦路进攻河北与山东,而东条英机率领的关东军蒙疆兵团则在伪蒙军配合下则沿平绥路扑向晋北重镇大同。在历史上,欲控制华北,必夺取山西,此处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土皇帝是阎锡山,天生精明会算,多年来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与国内各种势力周旋,谁都拿他没多大办法。这回日本人真的打上门来了,阎锡山再怎么算也没用了,必须要亮招。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吸取了张学良的教训,不拼点老本就得成丧家之犬,铁算盘也只有高呼抗战了。阎锡山判断,日军在晋北搞动作,要运送部队、军火、给养,展开机械化部队,首先就得拿下公路、铁路枢纽大同,战场将在雁北地区摆开。而大同是太原北方的重要屏障,不可有失。他当即部署了大同会战,调晋绥军傅作义第7集团军、杨爱源第6集团军分别组成北南兵团,向大同以东聚乐堡地区已设国防工事地带集结,准备对进犯日军发动钳形攻势;第61军军长李服膺率部防守大同东北侧有国防工事依托的天镇、阳高地区,阻止日军前进,为北南兵团集结赢得时间;待部署完成后,李服膺部沿平绥线节节后撤,将日军诱至聚乐堡正面主抵抗阵地,北南兵团再趁势对敌实施包围钳击。

按照阎锡山最初的命令,李服膺部要在天镇守3天,一边消耗日军,一边为后方主力集结赢得时间。从9月3日开始,东条兵团就向天镇发起了猛攻。按理说天镇有国防工事,应该可以守一阵。然而其名为国防工事,却在修建时因上下腐败而层层克扣施工款,最后只修成了个样子货,根本防不住日军的炮火轰击。李服膺部在天镇顶了3天后,工事已全成废墟,部队伤亡惨重,但还是守住了主阵地。然而阎锡山电令李服膺部续守3天,以掩护大同会战。李服膺咬牙指挥部队又顶了3天,部下已伤亡逾半。不料此后阎锡山既无指示,也不增援,把李服膺晾这了。日军调集兵力再次发起猛攻,守军的盘山主阵地终于被突破,部队开始溃退。此时李服膺手上已无预备队进行反击,也无法掌握四散溃逃的败兵,只好再三向上级傅作义请求支援。最后,他接到了傅作义转来的阎锡山命其“相机撤退”的电令。在日军进攻下,第61军部队先后放弃天镇、阳高,一路溃退,甚至都没有按照原定作战方案北上与傅作义主力会合,而是一直向南边的雁门关方向跑了很远才站住脚。李服膺部在天镇死守了7天,应该说还是尽了力。但李服膺不去一线指挥,没有掌握住部队,导致形成溃败,打乱了整个会战部署,这个责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9月11日,东条兵团相继攻占天镇、阳高,大同东北已门户顿开。随后东条兵团继续沿平绥路扑向大同,又与配置在聚乐堡阵地的晋绥军发生战斗。奇怪的是,形势这么吃紧,晋绥军主力却迟迟不动。原来,阎锡山虽然部署了大同会战,但总是舍不得拿老本去硬拼,还幻想着能外交解决。为此他派密使去会见了伪蒙军将领李守信,请求李守信能代为与日本人周旋,企望日军绕开山西去侵扰别的地区。因此才故意含糊敷衍李服膺,期望能多拖些时间。当傅作义建议及早发动大同会战时,阎锡山却以蒋介石派来入晋增援的刘茂恩第15军未到为由按兵不动。然而,在日本人的野心面前,阎锡山的想法不过是春秋大梦而已。就在东条兵团猛攻天镇之时,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1旅团,于9月6日由南口方向南下占领蔚县、涞源,并直趋广灵,从斜刺里又猛插了阎锡山一刀。阎锡山发觉不对,日军主力似乎不在大同方向,而是在东边的平型关方向。他急忙就近抽调兵力驰援平型关,并决定终止大同会战,放弃大同,将在雁北地区作战的部队南撤到雁门关一带布防,摆出了北倚恒山、雁门关,东向平型关的阵势。但是阎锡山又犹豫不决,将过多兵力放在雁门关一线,没有决心将防御重心转向平型关,这就给了板垣师团以可乘之机。

9月13日,东条兵团攻占重镇大同,晋北失守,举国震动。而日军在攻占天镇后,为泄愤又屠杀了2300多名老百姓,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的首例大规模暴行。此事经新闻界披露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国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阎锡山,责骂他畏敌如虎。蒋介石也发来电报,斥责阎锡山“临阵慌乱,御敌不力”。阎锡山慌了,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和掩盖国防工事贪污腐败之丑,他以开会为名扣押了李服膺,并不顾李无可杀之罪而强行将其就地处决。李服膺本是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晋绥军中人缘极好,连傅作义都得叫他一声大哥。杀了李服膺后,国内各大报纸一时转为吹捧阎锡山是“挥泪斩马谡”,晋北战败的恶劣形象又得到了改观。李服膺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因作战不力而被处决的国军高级将领,实际上是当了阎锡山的替罪羊。

大同失守后,阎锡山坐镇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又要组织雁山会战,期望能将日军挡在雁门关外。同时,他向中共方面求援,请求正进入山西的八路军驰援平型关、雁门关和五台山地区,配合国军作战。然而东条兵团并未急于沿同蒲路南下,而是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直取因傅作义主力入晋参战而兵力空虚的绥远。就在晋绥军主力云集雁门关一带之际,另一路日军板垣师团却进展迅速,在洗马河地区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进占广灵,随后又西进南下连夺浑源、涞源,兵锋已直指平型关。

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最早编组的7个师团之一,又是侵华日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样板师团,号称“钢军”。其下辖步兵第9、第21旅团的4个步兵联队,以及直辖的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野战炮兵联队、骑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等,总兵力2.8万余人。本来第5师团是作为华北方面军预备队而在南口投入作战,有所斩获后已无新的作战任务。为了攻占保定,日军大本营将第9旅团抽出派往平汉路方向参加作战,板垣手里当时只剩下了半个师团。然而板垣不愧是曾经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死硬分子,胆大包天,不甘心守南口,竟然想要去打山西。当时日军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都没有这个计划,也不支持板垣这么干。但板垣一贯玩下克上惯了,直拉找了在参谋本部当作战部部长的好哥们石原莞尔,结果一番游说后绿灯放行。板垣就带着半个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团出发,协同东条英机的蒙疆兵团向山西发起了进攻。

板垣想打山西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了。在日本军界,板垣是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并列的陆军“三大中国通”,对当时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相当熟悉。早在一年多前,坂垣还当着关东军参谋长时,就以到五台山进香为借口考察了山西各地,暗中勘察好了一旦开战后的进攻路线。板垣的盯住的目标就是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内长城上,是恒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东通冀北,西抵雁门,为晋冀两省的重要门户。在两山夹谷中,纵贯着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谷道——蔚(县)代(县)公路。其中从平型关山口通向灵丘县东河南镇一段,总长近30公里,公路两侧沟深谷多,地形复杂,部队运动不便,易遭到伏击。从此处进攻本属用兵之大忌,因此这段公路在战略上被视为是一条“静态走廊”。由于是两省交界处,也是第一、第二战区的接合部,加之地形的关系,中国军队在这一带的防御比较薄弱。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山西的地形,是很难抓住这个空当的。阎锡山就认为日本人不熟悉中国地理,不会冒险从此进攻,所以在这个方向只部署了少量兵力以防万一。偏偏板垣就是要从此处打进去,沿蔚代公路奔袭平型关,突破内长城,再继续南下抄断雁门关中国守军的后路,配合东条兵团将其一举歼灭,然后直取太原。因此,他派粟饭原秀大佐率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攻击洗马河,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并乘势攻占广灵。打开突破口后,粟饭支队从广灵继续西进向浑源进攻,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指挥旅团主力南下向灵丘推进。至9月20日,浑源、灵丘先后陷落,平型关及内长城一线立时暴露于敌前。与此同时,向平汉路进攻的第5师团第9旅团主力也占领了涞源,保障了板垣师团主力的侧背安全。至此,山西战场的局势已急转直下。

阎锡山猛然发觉自己误算了,板垣这老小子是要给他来个釜底抽薪呀!他不得不放弃雁山会战计划,重新对部署进行调整。经过一番苦思后,阎锡山还真琢磨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构想:10年前北伐战争时,阎锡山曾响应国民政府,与张作霖的奉军在晋东北展开大战。当时他放开了平型关门户,将奉军诱至平型关以西的繁峙、五台地区予以痛击,一举获胜。有此成功经验,老阎的铁算盘又打得噼啪响了。他决心复制历史,拟放纵日军逾越平型关,诱其深入到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的砂河一带开阔地,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从五台山、恒山南北发动钳击,同时截断平型关后路,将板垣主力一举围歼。阎锡山自诩这是一个“口袋阵”,“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

阎锡山随即调整部署,以王靖国第19军于雁门关方向,监视东条兵团动向;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指挥第33军、高桂滋第17军及从广灵退下来的刘奉滨第73师,沿平型关、团城口附近内长城线已设阵地布防,抗击从灵丘西犯的日军,掩护主力向平型关方向集结。任务完成后,孙楚、高桂滋部转移到五台山地区转为南机动兵团;以陈长捷预备第1军、郭宗汾预备第2军占领繁峙一带的主抵抗阵地,在加强的野炮团、重炮营支援下,吸引日军强攻,消耗其战力;以傅作义指挥绥远第35军、杨澄源第34军、刘茂恩第15军等部组成北机动兵团,待机与南机动兵团同时出击,南北钳击板垣师团;另以第33军孟宪吉独立第8旅、王思田代替负伤的刘奉滨指挥第73师,以及应邀前来支援的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共同抄击平型关、团城口,强力截断日军后方,配合主力全歼板垣师团。集合10万之众来围歼板垣师团不到2万人,阎锡山对自己搞出的这个作战计划非常得意,期望历史能够重演。

应该说,阎锡山的这个方案相当有可取之处,不愧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真要能够实施,板垣师团可就有点好罪受了。偏偏,这时有人出来坏事了。
这部片子看过,用了不少港台演员,日本演员。主角是朱德,总体还可以,就是演石墨莱特那位金发碧眼美女看朱德那个迷离的眼神,让人心里直打鼓。
由于参战的第29军刘汝明部斗志不坚,晋绥军第61军李服膺部反攻不力,导致南口、张家口等要点于8月底相继失守
===============================================
这个能否说具体点?


重复了…………

重复了…………
各位认为中国最好的二战大片是哪部?这部太行山上还是血战台儿庄,或者血战昆仑关?
supercommander 发表于 2015-3-1 21:17
各位认为中国最好的二战大片是哪部?这部太行山上还是血战台儿庄,或者血战昆仑关?
必须是《平原游击队》
。。。你分几层发不好嘛?看的头疼。
supercommander 发表于 2015-3-1 21:17
各位认为中国最好的二战大片是哪部?这部太行山上还是血战台儿庄,或者血战昆仑关?
血战昆仑关最垃圾不过,里面鬼子开着62式坦克。
孙殿英1 发表于 2015-3-1 19:57
这部片子看过,用了不少港台演员,日本演员。主角是朱德,总体还可以,就是演石墨莱特那位金发碧眼美女看朱 ...
史沫特莱本来就被朱德的魅力折服了,她死前留下的遗嘱,”她有关中国革命的书籍和文章不论在世界何处何地出版得到的稿费,都由朱德将军处理“。
和我的长征一起算是八一厂的回光返照了,再之后的片子就呵呵了。
supercommander 发表于 2015-3-1 21:17
各位认为中国最好的二战大片是哪部?这部太行山上还是血战台儿庄,或者血战昆仑关?
我认为是《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和《南征北战》。
zyz1971611 发表于 2015-3-1 21:41
史沫特莱本来就被朱德的魅力折服了,她死前留下的遗嘱,”她有关中国革命的书籍和文章不论在世界何处何地 ...
那看来拍的不狗血阿
对郝梦龄手持司登式冲锋的镜头印象深刻。
supercommander 发表于 2015-3-1 21:17
各位认为中国最好的二战大片是哪部?这部太行山上还是血战台儿庄,或者血战昆仑关?
如果说电影的话,我觉得还是血战台儿庄吧,如果说电视剧,我觉得吕梁英雄传不错
《大决战》系列之后我国唯一一部拿的出手的战争影片,个人认为。
孙殿英1 发表于 2015-3-1 19:57
这部片子看过,用了不少港台演员,日本演员。主角是朱德,总体还可以,就是演石墨莱特那位金发碧眼美女看朱 ...
传说康大姐差点毙了那个洋婆子!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5-3-1 22:20
传说康大姐差点毙了那个洋婆子!
拍太行山上的时候康克清还没过世吧,那个演员会不会给B了
老电影……老电影……这特么都成了老电影了!!!???

瞬间感觉老了呢
XNGQ 发表于 2015-3-1 22:14
如果说电影的话,我觉得还是血战台儿庄吧,如果说电视剧,我觉得吕梁英雄传不错
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不如小说精彩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5-3-1 22:20
传说康大姐差点毙了那个洋婆子!
求详情
孙殿英1 发表于 2015-3-1 19:57
这部片子看过,用了不少港台演员,日本演员。主角是朱德,总体还可以,就是演石墨莱特那位金发碧眼美女看朱 ...
史对朱总有点意思吧?向彭总求过婚。彭拒绝了。
孙殿英1 发表于 2015-3-1 22:22
拍太行山上的时候康克清还没过世吧,那个演员会不会给B了
康是90年代初去世的,这电影是04年拍的。
太行山上都成老电影了?OMG
看到独臂将军当时是团长这一段特别提气
咋办 发表于 2015-3-2 10:20
求详情
详见索尔斯伯里的长征人所未闻的故事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5-3-2 15:08
详见索尔斯伯里的长征人所未闻的故事
早年间看过这本书,已经忘了差不多了。
咋办 发表于 2015-3-2 15:11
早年间看过这本书,已经忘了差不多了。
应该是索尔斯伯里转述斯诺的回忆,大概说史沫特莱当时在延安迷上了朱老总,康大姐醋意大发......
清如许 发表于 2015-3-1 21:25
必须是《平原游击队》
双枪李向阳
没了?快更呢
沈大,然后呢?怎么没有了然后?
看来天炉战法并非薛岳首创,而且阎老西的口袋战法弱点和薛蛮子的一样——国军诸部无法有效协同,而且赏罚不明,亲疏有别,导致诸部长官各小九九。

不巧的是,日本人情报很灵,善于挑拨,还加剧了此种情况
个人非常喜欢52年版的《南征北战》,感觉不管是镜头语言的运用,还是演员冯喆、项堃、陈戈、白穆的魅力,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
清如许 发表于 2015-3-1 21:25
必须是《平原游击队》
为毛不是《小兵张嘎》!
90年代拍过一部片子《浴血太行》,以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为主角的,我觉得拍的比《太行山上》好,只是现在基本没人提起了。
里边有几个片段印象很深。129师进行雁门关伏击战,日军部队清晨紧急出动,日军起床时都穿着兜裆布,我看过的中国电影中,日军穿兜裆布的就这一部。影片中雁门关伏击战最后,日军逃跑是光着脚的,把军靴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应该是完全按照战史及回忆录拍的。
90年代拍过一部片子《浴血太行》,以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为主角的,我觉得拍的比《太行山上》好,只是现 ...
浴血太行拍的像纪录片一样,这样的电影不受待见很正常。太行山上加入了许多商业类型片的元素,比如那段被人津津乐道的白刃战,就用了武术指导,这是国内战争片第一次使用武术指导。
这部片子看过,用了不少港台演员,日本演员。主角是朱德,总体还可以,就是演石墨莱特那位金发碧眼美女看朱 ...
想多了,这妞早就是太祖的人了
汉族是汉人的族 发表于 2015-3-3 09:53
想多了,这妞早就是太祖的人了
貌似现在看来种种证据指出和太祖没啥关系,和朱老总就难说了。
可以用现代的数字技术再拍一次四行仓库、血战台儿庄之类的电影吗。技术水平能达到南京、南京或者金陵十二钗里面的战争场面就可以了。估计应该还是很好看的。特别是今年70周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