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引进SU-35的个人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42:55
     一直以来我对SU-35话题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个毕竟是个三代半飞机,个人更喜欢新一代飞机,很少介入SU-35的话题。但是引进SU-35的报道让论坛热闹非凡,目前看估计是真的,所以就这个事情谈谈个人看法。说明一下,我并不是要教训谁或者好为人师来讲这些东西,只是说说我所观察到的东西和我个人是如何思考的,并不想去说服谁,仅仅是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对引进SU-35后论坛上各种说法的看法

   这些天对于引进SU-35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毫无例外还是有指责南边或者北边的情况,也有指责整个中航的,各种说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那么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吗?如果从科研乃至中国战斗机研制历程来看这些说法,我们会发现很多说法其实并不能站得住脚,下面就这些说法个人说说看法:

说法一:引进SU-35是因为沈飞(很多军迷搞不清601和沈飞,这里应该是601所)没有吃透SU-27,造成在引进SU-27二十多年后还要引进SU-35,引进SU-35就是给不争气的沈飞(601)来抄的。
   这个说法其实挺可笑的,实际上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国内战斗机研制体制的不了解,对采购国外设备不了解。别的不说,下面说几个事实:采购SU-27和SU-35都是国家做出的决策,国家不会因为压照顾某个研究所的饭碗而去引进一个机型,国家更多的是因为有实际需求并且能够带动国内相关工作进展来引进重大军事设备,所以说引进SU-27和SU-35就是为了让601所去抄纯属扯淡。实际上去看写李明的书中对J-11项目的描述,J-11的真正国产化是601所先提出,然后再和空军研究所开会,然后再上报。基本上是601所在1996年提出国产化J-11项目,1997年和空军研究所进行讨论形成报告,而报告一致到2001年才真正审批同意进行立项,立项后的开始工作是2002年,而只有立项后才有大量资金到位,很多工作才能开展。另外我们从李明写的书中看到,601在1996年到2001年也没有闲着,而是展开了一些J-11国产化项目的预先研究工作,这样才会在后续立项后能够快速推进。而J-11B的国产化并不容易,材料都要来源于国内,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也都要来源于国内,这些工作并不像很多军迷想象的那么容易就很快能实现的,换材料要考虑新材料如何设计,要进行相关的实验测试,换杭电也涉及到兼容问题,还有国内武器装备如何使用等问题。J-11B在立项前601是想上数字电传的,但是由于进度紧的原因延续了模拟电传,而数字电传在J-11BS上就实现了。
   一些人就会说了,早知道你TSQ屁股坐在北边会为601开脱,把601说的多么好,那601为何没有像苏霍伊那样研制出SU-35这样的飞机?对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看SU-35的一些技术基础,SU-35的雷达和航电设备咱们就不多说了,这些也不是仅仅601能够解决的事情,雷达和航电很多是要依赖于航空工业其它研究所甚至是航空工业以外的研究机构,譬如雷达就是航空工业以外的14所研制的。那么在这些以外SU-35最大的改变基本上就是结构的调整和矢量推力的引入,而这两个所谓的改变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发动机有关:根据写李天的书中提到李天他们想在九五(1996-2000年)开展矢量推力的研究工作,后来被推到了十五(2001-2005年),而再往后因为是在J-11还是在J-10上进行矢量推力实验争执不下,这个工作就被耽搁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有矢量推力喷管,但是开始矢量推力的实际装机实验是比较晚的,现在开始没开始也不太清楚,这是关于矢量推力方面的情况。而SU-35对结构的改变最终增加内油和载荷能力,这是以付出结构重量为代价的,而为了不降低飞行性能,那么就需要提高发动机的推力,而我们知道,在2009年太行发动机还造成大量J-11B趴窝,J-11B装备部队后还有一段时间不敢做大幅度机动,那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增加飞机结构重量,增加内油和总起飞重量,只会让飞机作战能力更差而不是更强,所以无论是军方还是研究机构,恐怕都很难去增加结构重量而增加载荷,而应该是优先保证现有作战任务能干好。而后来的J-16和J-11D项目基本上是在太行发动机能用且逐渐好用的情况下开始提高结构强度并增加载荷能力,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机翼下挂架增加,载荷能力增加,尔后在这个基础上增加矢量推力,是不是就是一个国产SU-35就要快跃然出现?而如果我们去看苏霍伊研制SU-35的历史,也可以发现其经历和很长时间,601所从1996年进行国产化预研到基本全面国产化并持续改进多个型号出来,整个进度与苏霍伊同期推出的机型相比都不算慢的,尤其是受制于国内动力系统的影响情况下推进一些项目,着实不能算多慢的事情。

   对于引进SU-35就是让601抄的话,说实话我人SU-35基本不会再在国内走一遍象J-11B那样的国产化,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601后续应该忙在更有价值的四代机上。

说法二:引进SU-35是因为J-20不给力。

   这个说法通常被认为是一些反驳说601不给力时的所谓反击说法,实际上这个说法会反过来被用来说SU-35属于SU-27的改型和J-20没啥关系。对于这些互相指责的说法,个人认为非常不可取。首先,J-20进展是要求有很多突破性的东西,是要往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去攀登的,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很多,是需要全面的突破而不是一个点的突破,J-20对应的实际上是俄罗斯的T-50的研制,俄罗斯研制四代机比我们更早,而俄罗斯的T-50的进度并不比我们快多少,T-50都没有形成战斗力,有何理由要求J-20就还要比T-50更早形成战斗力?可以说611已经很给力了,但是611也不是神仙,也得按照科研规律一步一步去做研制,尤其是具有更大挑战性的隐形、超音速巡航、势态感知能力、机动性等要求最终都要与SU-35等三代半形成代差,这个工作真的难度很大且需要时间。

说法三:引进SU-35是因为中航工业不给力

   这个说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如果中航工业给力的话的确不需要引进SU-35,但是军迷在说这个话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多年来的对航空工业是否重视以及相关的投入。实际上,我们早期的863计划竟然没有把航空纳入其中,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些航空工业制造厂没有飞机订单而制造一些锅碗瓢盆,一直到1996年后李登辉闹台独后国家才真正有比较大的投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以及多起国际上比较屈辱的事件出现,在航空方面的投入才加大,然后才有了从2000年后的航空工业快速发展。而我们看同期俄罗斯苏霍伊的发展,苏霍伊因为苏联解体也受到影响,但是苏霍伊对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还有很多其它国家销售SU-27系列赚取了大量的资金和利润,而俄罗斯的发动机公司也因为向中国出口大量的发动机也获得资金,所以从真正投入到研究上的资金来看,我没有统计过不清楚俄罗斯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到底相差多少(包括国家投资和企业自己投资),但我个人认为俄罗斯的投资很有可能并不比我们低多少,而我们的基础要比俄罗斯差不少,我们作为追赶者真正快速缩短与俄罗斯的差距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算起来到今天能够和俄罗斯一同研究四代机,这个追赶速度已经是相当快了,在世界范围内还有比我们这样更快的速度么?如果大家谁看到这个速度,可以拿出来讲讲,然后我们一同来鄙视中航工业;而如果没有找到,那么还是对中航工业的快速进步的背后很多人的付出给予尊重。

那么说到这里一些人就会说了,按照你TSQ的说法似乎谁都没有责任,大家都很辛苦都值得表扬,引进SU-35难道是什么值得光荣的事吗?说实话引进SU-35当然不光荣,而引进SU-35要说成是可耻也不见得,但是引进SU-35也的确能够反映出我们航空工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这方面我可以把我看到的说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根据空军第一研究所、601所首任所长、试飞研究院院长刘鸿志的说法,中国航空工业整体研究实际上从管理体制上是有很大问题的,缺乏长远规划、也不是很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加上历史上的十年浩劫,可以说发展极不顺利。而现代的战斗机是一个包含工业门类很多且非常高级的极大集成的结晶,也只有在多年持续不断的巨大投入和相当的工业基础上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我们可以比较看美国对航空工业的投入(NASA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国家投入费用,世界航空工业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苏联为争霸在航空工业的投入等,这些都远远不是我们在以前基础非常薄弱时能够比拟的。而即便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GDP虽然已经世界第二,但是按照工业门类去看,我们GDP中相当一部分是低级工业制品提供的,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仍然与国外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所以,在这些历史背景和现实工业基础情况下,指望航空工业脱离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而一枝独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我们看清楚这个历史发展过程后,我们再去看今天航空工业所需要的各个基础与美、俄之间存在的差距,可以说有些领域我们已经缩小甚至是达到了美、俄的水平,譬如航电比俄罗斯可能还要强一些,但是有些短板不是十几年就能追上的,譬如发动机。那么今后要缩短差距,一方面是国家层面要按照科研规律给航空领域一个合适的定位和投入,也需要中航工业自己能够理顺科研管理上的各种关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整个工业制造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说法四:引进SU-35就是一个政治决定,是为了和俄罗斯搞好关系去拉拢俄罗斯的。

     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也不大经得起推敲,因为如果SU-35真的一无是处,那么20亿美元何不去买对我们更有用的资源呢?另外我们航空工业还真没有到可以鄙视俄罗斯的程度,我们还没有哪款飞机到了可以随便鄙视俄罗斯战斗机的程度,包括J-20也没有到随意鄙视T-50的程度。

说法五:引进SU-35是因为产能不足

     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沈飞的确生产任务还是很饱满的,而我们需要替换的二代机还有很多(去年还是前年有人统计大概有1000架左右的歼七和歼八要换),而如果要提高国内三代机的产能并不容易。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不完全能够站得住脚,因为提高产能我个人认为没有那么难,我个人猜测目前没有扩大三代机的产能与我们希望尽快进入四代机有关,毕竟生线也是需要投入的,而作为我们未来潜在的对手美国已经在大幅度四代机化,我们也得要尽快赶上趟,这个时候引进SU-35可以减少对三代机产能的要求,可以更早的去将物质资源投入到四代机的建设上去。

二、引进SU-35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技术上对国内航空科研是有帮助的。SU-35是俄罗斯在T-50服役之前俄罗斯最先进的战斗机,其作战能力算是仅次于四代机的众多机型中的一款,相对于我们的J-11D和J-10B/C等肯定有其优势,别的不说,就是矢量推力对我们也是有帮助的,因为按照国外对矢量推力的研究到最后实用也需要多年时间,虽然也传出我们要测试矢量推力,但是有一个参照对我们显然是很有帮助的,这对我们后续改进相关工作也是有帮助的。另外SU-35上的很作机载设备也反映了俄罗斯这些年来在航空技术方面的进步,对我们快速缩小甚至超越也都是有帮助的。

   其次,对我们后续的航空作战思想和战斗机设计思想也是有帮助的。飞机设计不是凭空来的,要什么性能和什么性能优先都是与作战实现密切相关的,SU-35引进后能够让我们更清楚俄罗斯对这款飞机的研制思路,这对于我们军队提出研制要求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国家三十年没有打仗,而三十年来军事科学技术发展何其快,而我们空军对空战的理解和应用更是缺少实际战争的锻炼,这些年不断的与国外空军进行交流就是想有更多接近实战的机会。而接近实战并不容易,譬如我们在东海会碰到有矢量推力的F-22,但是F-22并不会配合我们来展现它的能力,那么有一款有矢量推力的SU-35就矢量推力的作用进行展示,甚至是模拟部分F-22的工作,对我们确定战斗机技术性能要求以及如何作战都有很大帮助。这对改进三代半侧重在什么方向以确定四代机技战术指标都有帮助。

   再次,引进SU-35实际上为J-20和鹘鹰发展可以提供更从容的进度要求,同时也对未来功能实际要求制定的更合理。SU-35可以比J-20和鹘鹰更早形成战斗力,这样J-20和鹘鹰的研制时间上可以不那么赶而研制的更为完善。而SU-35可以验证不少四代机所具有的一些战术技能,这就能够为J-20和鹘鹰确定技战术指标提供更好的依据。说到要说说一些人所说的引进SU-35就会影响鹘鹰项目,不能说这个说法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引进SU-35正好让中航工业可以不在三代半上再去耗费时间和费用,而可以将更为紧张的人力投入到发展潜力更大的四代机上,所以引进SU-35个人认为不是不要鹘鹰的理由,而恰恰很有可能为鹘鹰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最后,引进SU-35可以摸清楚SU-35的底,因为预期SU-35会在我们周边扩散,在我们摸清楚SU-35的底后,对于周边国家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形成作战优势。


三、小结

   引进SU-35带来的论坛上的种种说法中,不少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些针对研究所和中航工业攻击的说法并不科学也不是很符合历史发展过程。个人并不认为我说得都对,但是有些人的说法的确非常离谱。

   个人认为引进SU-35能够为国内四代机研制提供很好的参考,这个参考包括技术上矢量推力的实现和使用情况,也包括对作战思想上的参考;引进SU-35对短期内提高作战能力有帮助,可以为军队尽快找到与具有相似特点的飞机对抗找到办法;引进SU-35可以拓展新的作战方法并能更好的明确J-20和鹘鹰的研制要求,也能展示三代机改进潜力,同时为到底在三代半上继续投入还是早日转产四代机提供参考、引进SU-35也能让我们更好的应对SU-35扩散后面临的作战环境。
     一直以来我对SU-35话题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个毕竟是个三代半飞机,个人更喜欢新一代飞机,很少介入SU-35的话题。但是引进SU-35的报道让论坛热闹非凡,目前看估计是真的,所以就这个事情谈谈个人看法。说明一下,我并不是要教训谁或者好为人师来讲这些东西,只是说说我所观察到的东西和我个人是如何思考的,并不想去说服谁,仅仅是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对引进SU-35后论坛上各种说法的看法

   这些天对于引进SU-35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毫无例外还是有指责南边或者北边的情况,也有指责整个中航的,各种说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那么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吗?如果从科研乃至中国战斗机研制历程来看这些说法,我们会发现很多说法其实并不能站得住脚,下面就这些说法个人说说看法:

说法一:引进SU-35是因为沈飞(很多军迷搞不清601和沈飞,这里应该是601所)没有吃透SU-27,造成在引进SU-27二十多年后还要引进SU-35,引进SU-35就是给不争气的沈飞(601)来抄的。
   这个说法其实挺可笑的,实际上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国内战斗机研制体制的不了解,对采购国外设备不了解。别的不说,下面说几个事实:采购SU-27和SU-35都是国家做出的决策,国家不会因为压照顾某个研究所的饭碗而去引进一个机型,国家更多的是因为有实际需求并且能够带动国内相关工作进展来引进重大军事设备,所以说引进SU-27和SU-35就是为了让601所去抄纯属扯淡。实际上去看写李明的书中对J-11项目的描述,J-11的真正国产化是601所先提出,然后再和空军研究所开会,然后再上报。基本上是601所在1996年提出国产化J-11项目,1997年和空军研究所进行讨论形成报告,而报告一致到2001年才真正审批同意进行立项,立项后的开始工作是2002年,而只有立项后才有大量资金到位,很多工作才能开展。另外我们从李明写的书中看到,601在1996年到2001年也没有闲着,而是展开了一些J-11国产化项目的预先研究工作,这样才会在后续立项后能够快速推进。而J-11B的国产化并不容易,材料都要来源于国内,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也都要来源于国内,这些工作并不像很多军迷想象的那么容易就很快能实现的,换材料要考虑新材料如何设计,要进行相关的实验测试,换杭电也涉及到兼容问题,还有国内武器装备如何使用等问题。J-11B在立项前601是想上数字电传的,但是由于进度紧的原因延续了模拟电传,而数字电传在J-11BS上就实现了。
   一些人就会说了,早知道你TSQ屁股坐在北边会为601开脱,把601说的多么好,那601为何没有像苏霍伊那样研制出SU-35这样的飞机?对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看SU-35的一些技术基础,SU-35的雷达和航电设备咱们就不多说了,这些也不是仅仅601能够解决的事情,雷达和航电很多是要依赖于航空工业其它研究所甚至是航空工业以外的研究机构,譬如雷达就是航空工业以外的14所研制的。那么在这些以外SU-35最大的改变基本上就是结构的调整和矢量推力的引入,而这两个所谓的改变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发动机有关:根据写李天的书中提到李天他们想在九五(1996-2000年)开展矢量推力的研究工作,后来被推到了十五(2001-2005年),而再往后因为是在J-11还是在J-10上进行矢量推力实验争执不下,这个工作就被耽搁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有矢量推力喷管,但是开始矢量推力的实际装机实验是比较晚的,现在开始没开始也不太清楚,这是关于矢量推力方面的情况。而SU-35对结构的改变最终增加内油和载荷能力,这是以付出结构重量为代价的,而为了不降低飞行性能,那么就需要提高发动机的推力,而我们知道,在2009年太行发动机还造成大量J-11B趴窝,J-11B装备部队后还有一段时间不敢做大幅度机动,那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增加飞机结构重量,增加内油和总起飞重量,只会让飞机作战能力更差而不是更强,所以无论是军方还是研究机构,恐怕都很难去增加结构重量而增加载荷,而应该是优先保证现有作战任务能干好。而后来的J-16和J-11D项目基本上是在太行发动机能用且逐渐好用的情况下开始提高结构强度并增加载荷能力,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机翼下挂架增加,载荷能力增加,尔后在这个基础上增加矢量推力,是不是就是一个国产SU-35就要快跃然出现?而如果我们去看苏霍伊研制SU-35的历史,也可以发现其经历和很长时间,601所从1996年进行国产化预研到基本全面国产化并持续改进多个型号出来,整个进度与苏霍伊同期推出的机型相比都不算慢的,尤其是受制于国内动力系统的影响情况下推进一些项目,着实不能算多慢的事情。

   对于引进SU-35就是让601抄的话,说实话我人SU-35基本不会再在国内走一遍象J-11B那样的国产化,已经没有那个必要了,601后续应该忙在更有价值的四代机上。

说法二:引进SU-35是因为J-20不给力。

   这个说法通常被认为是一些反驳说601不给力时的所谓反击说法,实际上这个说法会反过来被用来说SU-35属于SU-27的改型和J-20没啥关系。对于这些互相指责的说法,个人认为非常不可取。首先,J-20进展是要求有很多突破性的东西,是要往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去攀登的,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很多,是需要全面的突破而不是一个点的突破,J-20对应的实际上是俄罗斯的T-50的研制,俄罗斯研制四代机比我们更早,而俄罗斯的T-50的进度并不比我们快多少,T-50都没有形成战斗力,有何理由要求J-20就还要比T-50更早形成战斗力?可以说611已经很给力了,但是611也不是神仙,也得按照科研规律一步一步去做研制,尤其是具有更大挑战性的隐形、超音速巡航、势态感知能力、机动性等要求最终都要与SU-35等三代半形成代差,这个工作真的难度很大且需要时间。

说法三:引进SU-35是因为中航工业不给力

   这个说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如果中航工业给力的话的确不需要引进SU-35,但是军迷在说这个话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多年来的对航空工业是否重视以及相关的投入。实际上,我们早期的863计划竟然没有把航空纳入其中,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些航空工业制造厂没有飞机订单而制造一些锅碗瓢盆,一直到1996年后李登辉闹台独后国家才真正有比较大的投入,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以及多起国际上比较屈辱的事件出现,在航空方面的投入才加大,然后才有了从2000年后的航空工业快速发展。而我们看同期俄罗斯苏霍伊的发展,苏霍伊因为苏联解体也受到影响,但是苏霍伊对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还有很多其它国家销售SU-27系列赚取了大量的资金和利润,而俄罗斯的发动机公司也因为向中国出口大量的发动机也获得资金,所以从真正投入到研究上的资金来看,我没有统计过不清楚俄罗斯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到底相差多少(包括国家投资和企业自己投资),但我个人认为俄罗斯的投资很有可能并不比我们低多少,而我们的基础要比俄罗斯差不少,我们作为追赶者真正快速缩短与俄罗斯的差距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算起来到今天能够和俄罗斯一同研究四代机,这个追赶速度已经是相当快了,在世界范围内还有比我们这样更快的速度么?如果大家谁看到这个速度,可以拿出来讲讲,然后我们一同来鄙视中航工业;而如果没有找到,那么还是对中航工业的快速进步的背后很多人的付出给予尊重。

那么说到这里一些人就会说了,按照你TSQ的说法似乎谁都没有责任,大家都很辛苦都值得表扬,引进SU-35难道是什么值得光荣的事吗?说实话引进SU-35当然不光荣,而引进SU-35要说成是可耻也不见得,但是引进SU-35也的确能够反映出我们航空工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这方面我可以把我看到的说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根据空军第一研究所、601所首任所长、试飞研究院院长刘鸿志的说法,中国航空工业整体研究实际上从管理体制上是有很大问题的,缺乏长远规划、也不是很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加上历史上的十年浩劫,可以说发展极不顺利。而现代的战斗机是一个包含工业门类很多且非常高级的极大集成的结晶,也只有在多年持续不断的巨大投入和相当的工业基础上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我们可以比较看美国对航空工业的投入(NASA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国家投入费用,世界航空工业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苏联为争霸在航空工业的投入等,这些都远远不是我们在以前基础非常薄弱时能够比拟的。而即便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GDP虽然已经世界第二,但是按照工业门类去看,我们GDP中相当一部分是低级工业制品提供的,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仍然与国外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所以,在这些历史背景和现实工业基础情况下,指望航空工业脱离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而一枝独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我们看清楚这个历史发展过程后,我们再去看今天航空工业所需要的各个基础与美、俄之间存在的差距,可以说有些领域我们已经缩小甚至是达到了美、俄的水平,譬如航电比俄罗斯可能还要强一些,但是有些短板不是十几年就能追上的,譬如发动机。那么今后要缩短差距,一方面是国家层面要按照科研规律给航空领域一个合适的定位和投入,也需要中航工业自己能够理顺科研管理上的各种关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整个工业制造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说法四:引进SU-35就是一个政治决定,是为了和俄罗斯搞好关系去拉拢俄罗斯的。

     这个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也不大经得起推敲,因为如果SU-35真的一无是处,那么20亿美元何不去买对我们更有用的资源呢?另外我们航空工业还真没有到可以鄙视俄罗斯的程度,我们还没有哪款飞机到了可以随便鄙视俄罗斯战斗机的程度,包括J-20也没有到随意鄙视T-50的程度。

说法五:引进SU-35是因为产能不足

     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沈飞的确生产任务还是很饱满的,而我们需要替换的二代机还有很多(去年还是前年有人统计大概有1000架左右的歼七和歼八要换),而如果要提高国内三代机的产能并不容易。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不完全能够站得住脚,因为提高产能我个人认为没有那么难,我个人猜测目前没有扩大三代机的产能与我们希望尽快进入四代机有关,毕竟生线也是需要投入的,而作为我们未来潜在的对手美国已经在大幅度四代机化,我们也得要尽快赶上趟,这个时候引进SU-35可以减少对三代机产能的要求,可以更早的去将物质资源投入到四代机的建设上去。

二、引进SU-35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技术上对国内航空科研是有帮助的。SU-35是俄罗斯在T-50服役之前俄罗斯最先进的战斗机,其作战能力算是仅次于四代机的众多机型中的一款,相对于我们的J-11D和J-10B/C等肯定有其优势,别的不说,就是矢量推力对我们也是有帮助的,因为按照国外对矢量推力的研究到最后实用也需要多年时间,虽然也传出我们要测试矢量推力,但是有一个参照对我们显然是很有帮助的,这对我们后续改进相关工作也是有帮助的。另外SU-35上的很作机载设备也反映了俄罗斯这些年来在航空技术方面的进步,对我们快速缩小甚至超越也都是有帮助的。

   其次,对我们后续的航空作战思想和战斗机设计思想也是有帮助的。飞机设计不是凭空来的,要什么性能和什么性能优先都是与作战实现密切相关的,SU-35引进后能够让我们更清楚俄罗斯对这款飞机的研制思路,这对于我们军队提出研制要求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国家三十年没有打仗,而三十年来军事科学技术发展何其快,而我们空军对空战的理解和应用更是缺少实际战争的锻炼,这些年不断的与国外空军进行交流就是想有更多接近实战的机会。而接近实战并不容易,譬如我们在东海会碰到有矢量推力的F-22,但是F-22并不会配合我们来展现它的能力,那么有一款有矢量推力的SU-35就矢量推力的作用进行展示,甚至是模拟部分F-22的工作,对我们确定战斗机技术性能要求以及如何作战都有很大帮助。这对改进三代半侧重在什么方向以确定四代机技战术指标都有帮助。

   再次,引进SU-35实际上为J-20和鹘鹰发展可以提供更从容的进度要求,同时也对未来功能实际要求制定的更合理。SU-35可以比J-20和鹘鹰更早形成战斗力,这样J-20和鹘鹰的研制时间上可以不那么赶而研制的更为完善。而SU-35可以验证不少四代机所具有的一些战术技能,这就能够为J-20和鹘鹰确定技战术指标提供更好的依据。说到要说说一些人所说的引进SU-35就会影响鹘鹰项目,不能说这个说法没有道理,但是如果拉长时间来看,引进SU-35正好让中航工业可以不在三代半上再去耗费时间和费用,而可以将更为紧张的人力投入到发展潜力更大的四代机上,所以引进SU-35个人认为不是不要鹘鹰的理由,而恰恰很有可能为鹘鹰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最后,引进SU-35可以摸清楚SU-35的底,因为预期SU-35会在我们周边扩散,在我们摸清楚SU-35的底后,对于周边国家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形成作战优势。


三、小结

   引进SU-35带来的论坛上的种种说法中,不少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些针对研究所和中航工业攻击的说法并不科学也不是很符合历史发展过程。个人并不认为我说得都对,但是有些人的说法的确非常离谱。

   个人认为引进SU-35能够为国内四代机研制提供很好的参考,这个参考包括技术上矢量推力的实现和使用情况,也包括对作战思想上的参考;引进SU-35对短期内提高作战能力有帮助,可以为军队尽快找到与具有相似特点的飞机对抗找到办法;引进SU-35可以拓展新的作战方法并能更好的明确J-20和鹘鹰的研制要求,也能展示三代机改进潜力,同时为到底在三代半上继续投入还是早日转产四代机提供参考、引进SU-35也能让我们更好的应对SU-35扩散后面临的作战环境。
别忘了航空工业直到1995年才被真正列入国家高科技工业范畴,我国航空工业走上较为顺利的发展道路才区区20年而已。
前排,先马,个人觉得已有现在成就,实属不易,一步步来
现在俄罗斯经济局势大致类似于1991
这么想想也能理解吧
终于看到几个比较理性的帖子了,这两天空版都被苏35占领了。讨论这个问题到也没什么,可关键是大多数人都是来发牢骚的,还有不少人带私货,还有对中航和某所的攻击,举报都举报不过来,一直在海版避避这个风头,都不敢来空版了,唉。
不错,引进SU35让中国人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真实的水平,这是好事。
拉拉杂杂写再多,也掩饰不了2015年还在进口三代重型机的事实

谁的责任最大,还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tsq你怎么总是半夜发帖,难道你跟他们不是一个时区
H7N9 发表于 2015-11-21 02:22
拉拉杂杂写再多,也掩饰不了2015年还在进口三代重型机的事实

谁的责任最大,还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检察官大人,原来没这么愤青啊。。。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H7N9 发表于 2015-11-21 02:22
拉拉杂杂写再多,也掩饰不了2015年还在进口三代重型机的事实

谁的责任最大,还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显然是大清的责任最大
一目了然
好帖子,顶起
然而土鳖官方不管任何层面都没有做说明,信息全部都是转载峨眉,这又不是什么特色战机,而是主力,自己都花大价钱在做的东西,外购了,还能是利好?


这帖子最好别沉
任何决策都有信息不对等,我们根本看不到全局,就像楼主说的,至少这东西买回来可以摸底,可以为矢量提供研究和性能样板。

这帖子最好别沉
任何决策都有信息不对等,我们根本看不到全局,就像楼主说的,至少这东西买回来可以摸底,可以为矢量提供研究和性能样板。
然而土鳖官方不管任何层面都没有做说明,信息全部都是转载峨眉,这又不是什么特色战机,而是主力,自己都花 ...
真不是什么大价钱,石油预付还多了200亿元呢,还能怎么样?我国购进先进先进战机s35满屏刷?好像从来没这样过吧?不是利好就是利空?
买就买了,楼主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看完再回帖
买SU-35不会是为了平衡贸易,也不会是为了赞助俄罗斯。肯定是中国空军的需要,既然装备了SU-35,当然不会是象征意义的,而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空军的主力王牌战机,也不会只有24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航要加油,航发更要加油,希望尽快能生产出满足军方需要的装备
真不是什么大价钱,石油预付还多了200亿元呢,还能怎么样?我国购进先进先进战机s35满屏刷?好像从来没这 ...
我这点字你都没看完,就好意思说别人了,大价钱我指的是什么?
就一点,,,大毛才装备一年多的飞机,就出口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买SU-35不会是为了平衡贸易,也不会是为了赞助俄罗斯。肯定是中国空军的需要,既然装备了SU-35,当然不会是 ...
别提军方,军方有些要求根本就不是按规律本事的。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有无发动机的因素?
希望35能够使用国产最新的导弹和整合近预警机。
我竟然看完了这么长的文章!
楼主腹飼甚丰,文章挥洒自如,若再能精简些则完美之至矣。


同意楼主的有些说法。。。


那些认为和歼20有关的说法要么是胡说八道要么是别有用心。

同意楼主的有些说法。。。


那些认为和歼20有关的说法要么是胡说八道要么是别有用心。
现在军方急需一种能压制周边三代或三代半的战机,沈飞一时半会还造不出来,况且产能一时也不足,原因太简单了!
发动机这条貌似没提。歼20靠99M1肯定无法发挥它的全部能力,而涡扇15目前仍在研制中,肯定无法赶上歼20的进度。14吨太行的推比仍徘徊在8左右,即便成熟了,也只是一款三代大推。相比之下,117S可以说是在涡扇15成熟前最好的选择了。所以我判断此次采购主要还是冲着发动机去的,后续肯定还有会发动机方面消息放出。如果发动机解决了,那么乐观的看,歼20应该可以在2018年或2019年——周边国家引进F35前列装。这样的话,涡扇15可能会像涡扇10一样,先在歼11系列上磨合成熟,然后再装上歼20,所以歼11D的后续型号还是可以期待的。关于苏35机体结构方面的改进,可以作为参考,但不会借鉴。因为沈飞从歼11B起,就在机体结构方面开始探索一条与苏霍伊不同的改进路线,他们在歼11B上冒险采用大量复合材料就是明证。沈飞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并一度因复合材料强度不如预期,而不得不在歼11B的机身上打“补丁”。但经过多年改进试验,从目前公布的15、16、11D等型号的复材使用情况看,这条路已经走通了,他们没有理由再回头走苏霍伊路线。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有道理。

能够为J-20和鹘鹰确定技战术指标提供更好的依据。

-----------------------------------

艾玛~~~歼20工程原型机已经出到2017了,再多来几架就要开始小批服役了,你告诉现在我还要等苏35来帮助“确定技战术指标”???
当蓝军,将来我们的对手没准有su35 t50 tu160 tu95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5-11-21 09:14
SU-35可以比J-20和鹘鹰更早形成战斗力,这样J-20和鹘鹰的研制时间上可以不那么赶而研制的更为完善。而SU-35 ...


别以为性能指标就是现在完全确定了的,矢量推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是最优的现在有结论没?

你还是去填自己挖的坑去吧,包括以后可能的所谓2030年前不会有两款四代机,这个可能是另外一个坑。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5-11-21 09:14
SU-35可以比J-20和鹘鹰更早形成战斗力,这样J-20和鹘鹰的研制时间上可以不那么赶而研制的更为完善。而SU-35 ...


别以为性能指标就是现在完全确定了的,矢量推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是最优的现在有结论没?

你还是去填自己挖的坑去吧,包括以后可能的所谓2030年前不会有两款四代机,这个可能是另外一个坑。
tsq你怎么总是半夜发帖,难道你跟他们不是一个时区
这些天家里有事,不能花长时间写贴,就只好趁家里人休息了写。
长篇大论,愣是把中国航空工业降了一个档次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何出此言?!
发动机这条貌似没提。歼20靠99M1肯定无法发挥它的全部能力,而涡扇15目前仍在研制中,肯定无法赶上歼20的进 ...
发动机可能是个原因,这点在顶楼写贴时的确忘了写。
不过发动机到底用在什么方面不好说,还是继续观察吧。
应该是政治经济的平衡产物,今天的中国没有什么东西非要进口,除武器外全世界都能买到,今天的中国供需失衡,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俄罗斯要平衡与中国的贸易平衡,只要少量的高档军火中国还会采购,未来可能也不会采购。

尚武光荣 发表于 2015-11-21 07:10
希望35能够使用国产最新的导弹和整合近预警机。


以后J20形成數量,SU35能二手給別人最好,甚麼后勤,訓練之類自SU30完結就可以減少一套.

否則甚麼A射B導,雲射擊之類技術出來,
SU35又難以整合改進,毛子技術又追不上提供不了,
這批SU35就要拋進垃圾場了.
尚武光荣 发表于 2015-11-21 07:10
希望35能够使用国产最新的导弹和整合近预警机。


以后J20形成數量,SU35能二手給別人最好,甚麼后勤,訓練之類自SU30完結就可以減少一套.

否則甚麼A射B導,雲射擊之類技術出來,
SU35又難以整合改進,毛子技術又追不上提供不了,
這批SU35就要拋進垃圾場了.
呵呵,越解释越反效果。

其实就一回事,填补J20形成战斗力前对抗F35的空白。自己搞得27改吹的再神,终究军方不认为其能填补战斗力空白。至于产能不足这种鬼话就别拿出来了,产能确实不足,但与买su35有毛线关系。真要东西过硬,国家绝对舍得拿买苏35的钱来扩大产能,难道高层是毛奸,宁愿去养毛子军火商也不愿给自己的优质产品加产量?

中国航空工业是进步很大,这是客观事实,27改系列不能满足迫切需要,同样是事实,吹吃透su27,改的比原主的改版还要好只是一个牛皮、笑话,也是事实
TSQ 发表于 2015-11-21 09:30
发动机可能是个原因,这点在顶楼写贴时的确忘了写。
不过发动机到底用在什么方面不好说,还是继续观察吧 ...
117s除了歼20还能用在哪个型号上?
沈阳所做了151611D31无人机,这已经够他忙的了,引进35个人认为是买个可靠的装备,同时也是加大对俄的发动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