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简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18:32
1、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给日本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统计,因战争原因死亡的日本平民和军人打300余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可以用于在生产的国家有形财富损失了约1/4。如果以1935年工矿业生产指数为100,那么,1945年工业生产下降到38,矿业下降到59。日本投降后,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凋敝,物资奇缺,生产不足,失业人数剧增,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自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现代化进程受到挫折,现代化的物质成果损失惨重。
经过十年的经济重建和复兴,在实行产业合理化、美国扶植和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1955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在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中,工矿业生产总值在1955年超过战前水平。
尽管如此,日本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1955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960美元,为日本的9.3倍,即使同为战败国的联邦德国也是日本的2.8倍。产业结构上,日本也落后于欧美国家,第一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比重偏高。
面对这种情况,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一方面指出“现在已经不是战后”,“通过恢复取得的增长已经结束”,另一方面确定“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支撑”的目标。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6-1960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准备阶段和起飞阶段。为实现没有美国扶植和“特需”下的经济自立,实现充分吸收迅速扩大的适龄就业热口的“充分就业”,日本进行了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大规模设备投资,其中1956年和1960年的民间设备投资增长率高达40%左右。这一阶段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约9%左右,出现了两次长期经济景气,一此是1956-1957年的“神武景气”一次是1959年开始的长达42个月的”岩户景气”。通过大规模的设备投资,钢铁、电力、机械、石油化学等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进行了技术革新,成功地使献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能源也有石油取代了煤炭,为60年代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池田勇人就任首相,制定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提出,在今后十年内使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其目的在于通过高速增长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从此,日本经济由起飞阶段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除1962年一度出现景气后退外,1960-1965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10%。在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对设备的投资继续保持高涨,重化学工业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社会资本得到充实,交通电信地区开发等产业基础整顿后更加完善。祖命的改塑铁路新干线就是在1964年正式通车的。此外,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为工业提供了大批劳动力。
1965年,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萧条。萧条过后,自1965年10月起出现时间长达57个月的经济繁荣。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1.6%,均超过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被称为“伊奘诺景气”。带动景气的主要因素除设备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外,还后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1972年的出口粮食1965年的2.5倍;国内出现消费热,1966-1970年年平均个人消费实际支出增长率为9.2%,耐用消费品指出增长更快,为17.5%,才电工、空调小轿车迅速普及,其中汽车拥有量从1965年的218万辆猛增至1970年的878万辆。1971年和1972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分别7.4%和9.1%。
经济高速发展时日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再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1960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纯生产额中的比重分别为15%、36%和49%,1970年分别为8%、39%和54%。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1970内占全国人口的72%。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多,1975年达1212万人,占就业人口的22.9%。
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般职工家庭实际收入从1965年每户平均605万日元。1975年增加到23.6万日元。恩格尔系数从1955年的44.5%下降的1975年的30.6%。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推动了“消费革命”,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的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具有这种“中流意识”的人占1972年调查人数的72%。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有光明的一面,也阴暗的一面。日本入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出现了都市化造成的城市拥挤、交通事故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产业核心是石油、钢铁、化工等部门,而且这些企业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对大气和水质的严重污染。1971年7月一个月内,收到光化学烟雾危害的人数就有4万多日。日本政府与1967年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多方采取措施,到80年代,公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才有所缓解。另外,在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片面注重经济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滞后,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二、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虽然五六十年代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遍较快,但日本有位突出。1955-1973年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的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4%、5.4%、5.6%、和3%,而日本高达10%,被视为经济奇迹。人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高速的奥秘。日本经济能够取得高速发展的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原因是与其他发达国家共同的。例如,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又如,在能源方面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的廉价石油。日本作为追赶型的后现代化国家,是西欧北美之外唯一完成工业现代化的国家,能够取得成功尤其独特的原因。
首先,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国占领下进行的民主改革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民主改革的内容包括修改宪法,确立民主体制,推进政治民主化;进行农地改革,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散采伐,小指过度垄断;进行劳动改革,一定程度上承认工人拥有的民主权利,调整劳资矛盾。等等。经过改革,日本确立了议会和象征性天皇制。在这个基础上,1955年保守政党组成自由民主党并长期执政,保证了历届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阀解散后、50年代初开始重组。新组成的财团消除了采伐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家族性,形成了被称为“法人资本主义”的所有的新形势。所谓“法人资本主义”,指的是企业集团的股票不是由私人资本家持有,二是企业集团之间相互持有。持有股票的企业集团与私人资本家相比,更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十公里。与此同时,政府设立了公平交易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的合并,防止过度垄断,保障了大批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维持竞争的环境。1955年以后,除安保斗争外,工人运动一般不采取罢工等激烈的斗争方式,而是利用法律规定的工人的民主权利,有工会代表与资方进行提高工资的谈判,这样,企业内部保持稳定状态,避免了因动荡造成的经济损失。
其次,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带有追赶型现代化的特点,但又不是根据政府主观的判断行事。政府在制定计划和政策时,十分注意和经济界的协商和协调,形成所谓的“官民合作关系”既能了解到经济界的意见和建议,避免计划和政策脱离实际,以能够把政府的意图传递到经济界。
再次,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外向型经济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岛国,要取得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不断扩大海外市场。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战略,产业政策由以国内为中心转向以国际通商为中心。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日本在外交上始终以日美关系为轴,加入西方国家阵营,同时在1956年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通过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偿,缓和了东南亚国家的不满情绪,也加深了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当时冷战背景下,日本虽然没有和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但保持着民间的贸易往来。
早在1952年日本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55年又加入了关贸总协定。1963年,日本成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11条所使用的国家,即不能以国际收支方面的理由限制 进口的国家,由此日本进口自由率达到90%以上。1964年,日本友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所使用的国家,即一般仅指以国际收支方面的理由实行外汇限制,并加入了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至此,日本建立起了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的开放经济体制。1967年日本又开始实行资本自由化,到1973年自由化的程度几乎达到了10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市场上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品价格高昂,对发达国家十分有利。正是因为建立起开放的经济体制,日本才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市场。还有,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优势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进先进技术是后发现代化国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的关键之一。此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文化创痛与西方格局有很大的区别,不肯完全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在日本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民族具有强力的集团意识,战后人们普遍怀有尽快使日本摆脱战败落后状态、赶上先进国家的强力愿望。为此,人们努力奋斗,把民族振兴放在第一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人的工作时间多于欧美国家,工资水平达到低于欧美国家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在企业经营方面形成的“终生雇佣制”和“年功系列工资制”等日本式经营,体现了家族的“温情主义”,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日本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发展教育时期表现之一。战后,日本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高速发展时期,高中升学率达到90%,大学升学率达到32%。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也有人把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成功。当然任何一种赶超战略度不是十全十美的,上述因素同时也存在着缺陷。例如,政府的过度保护市的企业界和金融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得到解决,在大力引进技术的同时,对基础科学投入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可持续发展1、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给日本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统计,因战争原因死亡的日本平民和军人打300余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可以用于在生产的国家有形财富损失了约1/4。如果以1935年工矿业生产指数为100,那么,1945年工业生产下降到38,矿业下降到59。日本投降后,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凋敝,物资奇缺,生产不足,失业人数剧增,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自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现代化进程受到挫折,现代化的物质成果损失惨重。
经过十年的经济重建和复兴,在实行产业合理化、美国扶植和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1955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在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中,工矿业生产总值在1955年超过战前水平。
尽管如此,日本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1955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960美元,为日本的9.3倍,即使同为战败国的联邦德国也是日本的2.8倍。产业结构上,日本也落后于欧美国家,第一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比重偏高。
面对这种情况,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一方面指出“现在已经不是战后”,“通过恢复取得的增长已经结束”,另一方面确定“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支撑”的目标。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6-1960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准备阶段和起飞阶段。为实现没有美国扶植和“特需”下的经济自立,实现充分吸收迅速扩大的适龄就业热口的“充分就业”,日本进行了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大规模设备投资,其中1956年和1960年的民间设备投资增长率高达40%左右。这一阶段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约9%左右,出现了两次长期经济景气,一此是1956-1957年的“神武景气”一次是1959年开始的长达42个月的”岩户景气”。通过大规模的设备投资,钢铁、电力、机械、石油化学等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进行了技术革新,成功地使献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能源也有石油取代了煤炭,为60年代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池田勇人就任首相,制定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提出,在今后十年内使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其目的在于通过高速增长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从此,日本经济由起飞阶段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除1962年一度出现景气后退外,1960-1965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10%。在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对设备的投资继续保持高涨,重化学工业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社会资本得到充实,交通电信地区开发等产业基础整顿后更加完善。祖命的改塑铁路新干线就是在1964年正式通车的。此外,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为工业提供了大批劳动力。
1965年,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萧条。萧条过后,自1965年10月起出现时间长达57个月的经济繁荣。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1.6%,均超过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被称为“伊奘诺景气”。带动景气的主要因素除设备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外,还后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1972年的出口粮食1965年的2.5倍;国内出现消费热,1966-1970年年平均个人消费实际支出增长率为9.2%,耐用消费品指出增长更快,为17.5%,才电工、空调小轿车迅速普及,其中汽车拥有量从1965年的218万辆猛增至1970年的878万辆。1971年和1972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分别7.4%和9.1%。
经济高速发展时日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再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1960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纯生产额中的比重分别为15%、36%和49%,1970年分别为8%、39%和54%。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1970内占全国人口的72%。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多,1975年达1212万人,占就业人口的22.9%。
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般职工家庭实际收入从1965年每户平均605万日元。1975年增加到23.6万日元。恩格尔系数从1955年的44.5%下降的1975年的30.6%。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推动了“消费革命”,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的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具有这种“中流意识”的人占1972年调查人数的72%。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有光明的一面,也阴暗的一面。日本入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出现了都市化造成的城市拥挤、交通事故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产业核心是石油、钢铁、化工等部门,而且这些企业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对大气和水质的严重污染。1971年7月一个月内,收到光化学烟雾危害的人数就有4万多日。日本政府与1967年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多方采取措施,到80年代,公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才有所缓解。另外,在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片面注重经济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滞后,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二、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虽然五六十年代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遍较快,但日本有位突出。1955-1973年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的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4%、5.4%、5.6%、和3%,而日本高达10%,被视为经济奇迹。人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高速的奥秘。日本经济能够取得高速发展的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原因是与其他发达国家共同的。例如,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又如,在能源方面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的廉价石油。日本作为追赶型的后现代化国家,是西欧北美之外唯一完成工业现代化的国家,能够取得成功尤其独特的原因。
首先,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国占领下进行的民主改革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民主改革的内容包括修改宪法,确立民主体制,推进政治民主化;进行农地改革,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散采伐,小指过度垄断;进行劳动改革,一定程度上承认工人拥有的民主权利,调整劳资矛盾。等等。经过改革,日本确立了议会和象征性天皇制。在这个基础上,1955年保守政党组成自由民主党并长期执政,保证了历届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阀解散后、50年代初开始重组。新组成的财团消除了采伐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家族性,形成了被称为“法人资本主义”的所有的新形势。所谓“法人资本主义”,指的是企业集团的股票不是由私人资本家持有,二是企业集团之间相互持有。持有股票的企业集团与私人资本家相比,更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十公里。与此同时,政府设立了公平交易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的合并,防止过度垄断,保障了大批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维持竞争的环境。1955年以后,除安保斗争外,工人运动一般不采取罢工等激烈的斗争方式,而是利用法律规定的工人的民主权利,有工会代表与资方进行提高工资的谈判,这样,企业内部保持稳定状态,避免了因动荡造成的经济损失。
其次,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带有追赶型现代化的特点,但又不是根据政府主观的判断行事。政府在制定计划和政策时,十分注意和经济界的协商和协调,形成所谓的“官民合作关系”既能了解到经济界的意见和建议,避免计划和政策脱离实际,以能够把政府的意图传递到经济界。
再次,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外向型经济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匮乏的岛国,要取得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不断扩大海外市场。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战略,产业政策由以国内为中心转向以国际通商为中心。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日本在外交上始终以日美关系为轴,加入西方国家阵营,同时在1956年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通过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偿,缓和了东南亚国家的不满情绪,也加深了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当时冷战背景下,日本虽然没有和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但保持着民间的贸易往来。
早在1952年日本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55年又加入了关贸总协定。1963年,日本成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11条所使用的国家,即不能以国际收支方面的理由限制 进口的国家,由此日本进口自由率达到90%以上。1964年,日本友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所使用的国家,即一般仅指以国际收支方面的理由实行外汇限制,并加入了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至此,日本建立起了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的开放经济体制。1967年日本又开始实行资本自由化,到1973年自由化的程度几乎达到了10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市场上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品价格高昂,对发达国家十分有利。正是因为建立起开放的经济体制,日本才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市场。还有,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优势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进先进技术是后发现代化国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的关键之一。此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文化创痛与西方格局有很大的区别,不肯完全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在日本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民族具有强力的集团意识,战后人们普遍怀有尽快使日本摆脱战败落后状态、赶上先进国家的强力愿望。为此,人们努力奋斗,把民族振兴放在第一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人的工作时间多于欧美国家,工资水平达到低于欧美国家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在企业经营方面形成的“终生雇佣制”和“年功系列工资制”等日本式经营,体现了家族的“温情主义”,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日本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发展教育时期表现之一。战后,日本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高速发展时期,高中升学率达到90%,大学升学率达到32%。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也有人把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成功。当然任何一种赶超战略度不是十全十美的,上述因素同时也存在着缺陷。例如,政府的过度保护市的企业界和金融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得到解决,在大力引进技术的同时,对基础科学投入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