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授为何容易“上当受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45:10
[摘要]按理说,这些教授都是中国的精英人士,有文化、见多识广,理应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特别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和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但还是被这类信息误导,“上当受骗”,看起来令人费解。

近些年来,各类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少教授都上当受骗。如《江淮晨报》5月14日报道,合肥某高校教授何琛一年内接到三次诈骗电话,最终栽在自称是“110来电”的骗局上,被骗11万元;再如,新华网2014年报道,浙江某高校教授薛某,接到假冒“省科技厅副厅长”的电话,被骗8.4万元。

除了被电话诈骗欺骗外,不少知名教授还被互联网的“钓鱼贴”欺骗。笔者朋友圈就有两位“被骗”的知名教授:一位是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分享过一篇谈民国教育的文章,开篇提到刘文辉的话:“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但这句话已经被证明是伪史,不符合历史事实(参见谌旭彬:《戳破一个大大的民国教育神话》)。另一位是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她分享过一篇关于蒋介石的文章,文章称蒋介石曾说:“国家亡了还可以复习,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但这句话也已经被证明是伪造的,是互联网上常见的“钓鱼贴”(参见走刀口:《蒋介石说过“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

知名教授为何容易“上当受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理说,这些教授都是中国的精英人士,有文化、见多识广,理应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特别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和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他们都是知名教授,知识层次远在常人之上。但他们还是被这类信息误导,“上当受骗”,看起来令人费解。

不过,若仔细分析这代学者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则可以发现这类现象很好理解。前一种被骗尚且可以说是因为骗子手段高明,教授们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不太了解,后一种被骗则清楚的表面,这代学者身上存在着固有弱点,导致他们很容易相信各类似是而非的信息。

早年教育导致这代人人文素养匮乏 怀疑精神缺失

大众可能对学者存在误解,以为学者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的,对每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都超过常人。但实际并非如此,就中国目前主流学者的受教育情况看,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比较欠缺。

笔者在前文中列举的两位知名学者,出身年代和受教育背景十分相似,他们都生于1950年代,前后相差一岁,在1960年代接受小学教育,1970年代接受中学教育,但因“文革”影响,多数人无法再获得进一步教育,被迫上山下乡,教育中断,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他们才得以继续学业。这导致这代人缺少系统性教育,只靠自学,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很容易在认知上出现偏差。

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前接受中小学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向苏联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在人文素养教育上,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毛泽东提出“要造就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教育开始形成“政治挂帅”、“突出政治”的制度,教育界不断掀起运动,如“人道主义”、“人性论”、“学术自由”这样的观点统统遭到批判,艺术、音乐等诸多学科更被视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不可避免地遭到批判。

知青学者定宜庄认为,这代人,尤其是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所学到的知识,相当支离破碎。进入1960年代以后,思想变得更为封闭,观点日趋偏激。他们表现出“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对人类文化价值的极端无知。”定宜庄借用一位“老三届”学者的话说:“批‘封’,割断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使他们很少懂‘国学’,成为没有家园的文化‘孤儿’和‘浪子’;批‘资’,割断了他们与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联系,使他们很少懂‘西学’,成为流不进大海的文化‘内陆河’和‘沼泽地’;批‘修’,割断了他们与世界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使他们只能教条地理解‘老三篇’、‘老五篇’、‘毛主席语录’。”(参见光明网,定宜庄《从红卫兵到知青:老三届的心路历程》)

这种人文教育环境导致这一代人思想激进,缺乏判断力,在他们身上,盲从、狂热、偏执、狭隘表现得非常鲜明,在文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样的,这代人也缺乏怀疑精神,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曾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最陌生的情感就是怀疑。”与怀疑精神欠缺相伴的是,这代人对领袖的狂热崇拜,他们曾将领袖的话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他们不但盲从群体,还盲从“形势”。

人文素养的缺失,在“文革”中已经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进一步,“他们因这一缺欠所造成的后劲不足,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定宜庄语)但即便如此,这代人也从未进行过真正的反思,知青作家韦君宜说:那些已经成名的知青作家们,“他们都写出了自己如何受苦,却没有一个写出自己十六七岁时,是怎样变成了反对一切、仇恨文化、以打砸抢为光荣的?一代青年是怎样自愿变成无知的?所有这些老的、中的、少的所受到的一切委屈,都归之于‘四人帮’,这够了吗?我看还是不够”。(见《黄河》1998年第5期)

跟不上时代发展 极易在信息洪流中“上当受骗”

正如定宜庄所言,人文学科教育的缺失,造成这代人后劲不足,越是时代发展就表现得越明显,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洪流的冲击下,这代人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各种“骗局”。

互联网天生就是去科层化的,互联网重构了信息传播的层级,每个个体的传播权力日趋平等,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这种趋势使得信息传播扁平化,去中心化。特别是微博、微信这类社交媒体兴起以后,信息传播去中心化趋势更加明显,知识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信息传播不再是部分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在互联网发声,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由此海量信息被制造出来。在这些海量信息中,暗藏着各种利益诉求和意图表达的信息,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

在信息传播扁平化的机制下,学者其实并不比大众更有优势,超出他们专业能力之外的信息与知识,他们也很容易轻信,乃至“上当受骗”。特别是,当前不少学者长期浸润在某些特定领域,形成了固定思维,在面临互联网快速变迁的信息时,更容易“上当受骗”。

同样,由于信息传播扁平化,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改动、删减,最终与原始信息差距巨大。实际上,除开因为传播造成的信息衰减外,互联网上还存在大量人为制造的“钓鱼贴”,如本文开头所举的蒋介石论文化和刘文辉谈教育的例子,前者是典型的钓鱼贴,后者是典型的“人造历史”,两者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加以编造、改编,最后看起来跟真实历史一样。

这类信息,经常上网的人都容易上当受骗,何况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的学者们。其实,除了人文领域广泛存在这类“钓鱼贴”外,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不少“钓鱼贴”,并且由于大多数人在知识层面上的缺失,更难以分辨。比如,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氧化二氢”案例,通过把水分子换个叫法,并且引用所谓的研究报告,就把人骗得一愣一愣,连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朱庚申也不能幸免。

在面对现代社会和互联网海量而又庞杂的信息时,个人很容易上当。在电话欺诈这类骗局中,专家学者上当,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等或没有经验,那么被互联网上的“钓鱼贴”欺骗,则直接说明这代人人文基础素养较差了。

故事只不过是由头 最终是为了消解心中块垒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者对“钓鱼贴”或伪造故事的传播都是“上当受骗”,有些学者其实清楚地知道自己传播的信息不可靠,但依然会在私人朋友圈进行传播,这有他们个人性目的:

第一,单纯传播信息。这类学者学生众多,各行各业都有,这些学生的分辨能力很强,但这类学者还是愿意给学生分享信息,他们就是单纯的进行信息传播,并无太多目的,他们内心也清楚信息不可靠。笔者所知的南京大学某教授便喜欢进行这类分享。

第二,借历史或国外的故事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不少学者对当下现实不满意,比如在教育上,认为投入不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借历史上的故事来表达不满,比如刘文辉谈教育的事,他们也许知道这个故事不靠谱,但还是乐于传播,并在传播时辅以今不如昔的感叹。笔者在本文开始所举的两位学者,在某种意义上便是这个类型。

借用一些历史上或别的国家发生的事情,以浇心中块垒,本质上和借酒消愁差不多,他们希望现实变得更好,希望社会更加进步,因此在明知信息不可靠时,也去传播,只不过这种方式极不可取罢了。

结语:

学者与一般民众不同,他们是知识的代言人,本身应该谨言慎行,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因为何种原因,都不应该去传播不可靠的信息。即便互联网信息传播扁平化,但学者天然拥有话语权,影响力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他们理应比大众更谨慎。

http://cul.qq.com/a/20151114/008183.htm[摘要]按理说,这些教授都是中国的精英人士,有文化、见多识广,理应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特别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和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但还是被这类信息误导,“上当受骗”,看起来令人费解。

近些年来,各类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少教授都上当受骗。如《江淮晨报》5月14日报道,合肥某高校教授何琛一年内接到三次诈骗电话,最终栽在自称是“110来电”的骗局上,被骗11万元;再如,新华网2014年报道,浙江某高校教授薛某,接到假冒“省科技厅副厅长”的电话,被骗8.4万元。

除了被电话诈骗欺骗外,不少知名教授还被互联网的“钓鱼贴”欺骗。笔者朋友圈就有两位“被骗”的知名教授:一位是曾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分享过一篇谈民国教育的文章,开篇提到刘文辉的话:“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但这句话已经被证明是伪史,不符合历史事实(参见谌旭彬:《戳破一个大大的民国教育神话》)。另一位是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她分享过一篇关于蒋介石的文章,文章称蒋介石曾说:“国家亡了还可以复习,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但这句话也已经被证明是伪造的,是互联网上常见的“钓鱼贴”(参见走刀口:《蒋介石说过“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

知名教授为何容易“上当受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理说,这些教授都是中国的精英人士,有文化、见多识广,理应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特别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和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他们都是知名教授,知识层次远在常人之上。但他们还是被这类信息误导,“上当受骗”,看起来令人费解。

不过,若仔细分析这代学者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则可以发现这类现象很好理解。前一种被骗尚且可以说是因为骗子手段高明,教授们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不太了解,后一种被骗则清楚的表面,这代学者身上存在着固有弱点,导致他们很容易相信各类似是而非的信息。

早年教育导致这代人人文素养匮乏 怀疑精神缺失

大众可能对学者存在误解,以为学者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的,对每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都超过常人。但实际并非如此,就中国目前主流学者的受教育情况看,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比较欠缺。

笔者在前文中列举的两位知名学者,出身年代和受教育背景十分相似,他们都生于1950年代,前后相差一岁,在1960年代接受小学教育,1970年代接受中学教育,但因“文革”影响,多数人无法再获得进一步教育,被迫上山下乡,教育中断,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他们才得以继续学业。这导致这代人缺少系统性教育,只靠自学,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很容易在认知上出现偏差。

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前接受中小学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向苏联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在人文素养教育上,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毛泽东提出“要造就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教育开始形成“政治挂帅”、“突出政治”的制度,教育界不断掀起运动,如“人道主义”、“人性论”、“学术自由”这样的观点统统遭到批判,艺术、音乐等诸多学科更被视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不可避免地遭到批判。

知青学者定宜庄认为,这代人,尤其是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所学到的知识,相当支离破碎。进入1960年代以后,思想变得更为封闭,观点日趋偏激。他们表现出“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对人类文化价值的极端无知。”定宜庄借用一位“老三届”学者的话说:“批‘封’,割断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使他们很少懂‘国学’,成为没有家园的文化‘孤儿’和‘浪子’;批‘资’,割断了他们与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联系,使他们很少懂‘西学’,成为流不进大海的文化‘内陆河’和‘沼泽地’;批‘修’,割断了他们与世界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使他们只能教条地理解‘老三篇’、‘老五篇’、‘毛主席语录’。”(参见光明网,定宜庄《从红卫兵到知青:老三届的心路历程》)

这种人文教育环境导致这一代人思想激进,缺乏判断力,在他们身上,盲从、狂热、偏执、狭隘表现得非常鲜明,在文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样的,这代人也缺乏怀疑精神,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曾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最陌生的情感就是怀疑。”与怀疑精神欠缺相伴的是,这代人对领袖的狂热崇拜,他们曾将领袖的话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他们不但盲从群体,还盲从“形势”。

人文素养的缺失,在“文革”中已经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进一步,“他们因这一缺欠所造成的后劲不足,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定宜庄语)但即便如此,这代人也从未进行过真正的反思,知青作家韦君宜说:那些已经成名的知青作家们,“他们都写出了自己如何受苦,却没有一个写出自己十六七岁时,是怎样变成了反对一切、仇恨文化、以打砸抢为光荣的?一代青年是怎样自愿变成无知的?所有这些老的、中的、少的所受到的一切委屈,都归之于‘四人帮’,这够了吗?我看还是不够”。(见《黄河》1998年第5期)

跟不上时代发展 极易在信息洪流中“上当受骗”

正如定宜庄所言,人文学科教育的缺失,造成这代人后劲不足,越是时代发展就表现得越明显,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洪流的冲击下,这代人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各种“骗局”。

互联网天生就是去科层化的,互联网重构了信息传播的层级,每个个体的传播权力日趋平等,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这种趋势使得信息传播扁平化,去中心化。特别是微博、微信这类社交媒体兴起以后,信息传播去中心化趋势更加明显,知识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信息传播不再是部分人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在互联网发声,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由此海量信息被制造出来。在这些海量信息中,暗藏着各种利益诉求和意图表达的信息,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

在信息传播扁平化的机制下,学者其实并不比大众更有优势,超出他们专业能力之外的信息与知识,他们也很容易轻信,乃至“上当受骗”。特别是,当前不少学者长期浸润在某些特定领域,形成了固定思维,在面临互联网快速变迁的信息时,更容易“上当受骗”。

同样,由于信息传播扁平化,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改动、删减,最终与原始信息差距巨大。实际上,除开因为传播造成的信息衰减外,互联网上还存在大量人为制造的“钓鱼贴”,如本文开头所举的蒋介石论文化和刘文辉谈教育的例子,前者是典型的钓鱼贴,后者是典型的“人造历史”,两者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加以编造、改编,最后看起来跟真实历史一样。

这类信息,经常上网的人都容易上当受骗,何况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的学者们。其实,除了人文领域广泛存在这类“钓鱼贴”外,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不少“钓鱼贴”,并且由于大多数人在知识层面上的缺失,更难以分辨。比如,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氧化二氢”案例,通过把水分子换个叫法,并且引用所谓的研究报告,就把人骗得一愣一愣,连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朱庚申也不能幸免。

在面对现代社会和互联网海量而又庞杂的信息时,个人很容易上当。在电话欺诈这类骗局中,专家学者上当,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等或没有经验,那么被互联网上的“钓鱼贴”欺骗,则直接说明这代人人文基础素养较差了。

故事只不过是由头 最终是为了消解心中块垒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者对“钓鱼贴”或伪造故事的传播都是“上当受骗”,有些学者其实清楚地知道自己传播的信息不可靠,但依然会在私人朋友圈进行传播,这有他们个人性目的:

第一,单纯传播信息。这类学者学生众多,各行各业都有,这些学生的分辨能力很强,但这类学者还是愿意给学生分享信息,他们就是单纯的进行信息传播,并无太多目的,他们内心也清楚信息不可靠。笔者所知的南京大学某教授便喜欢进行这类分享。

第二,借历史或国外的故事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不少学者对当下现实不满意,比如在教育上,认为投入不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借历史上的故事来表达不满,比如刘文辉谈教育的事,他们也许知道这个故事不靠谱,但还是乐于传播,并在传播时辅以今不如昔的感叹。笔者在本文开始所举的两位学者,在某种意义上便是这个类型。

借用一些历史上或别的国家发生的事情,以浇心中块垒,本质上和借酒消愁差不多,他们希望现实变得更好,希望社会更加进步,因此在明知信息不可靠时,也去传播,只不过这种方式极不可取罢了。

结语:

学者与一般民众不同,他们是知识的代言人,本身应该谨言慎行,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因为何种原因,都不应该去传播不可靠的信息。即便互联网信息传播扁平化,但学者天然拥有话语权,影响力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他们理应比大众更谨慎。

http://cul.qq.com/a/20151114/008183.htm
言必怨文革,贩私货
美国总统一问三不知,怎么解释?
因为他们认为没人能骗他敢骗他……
五十年代出生的教授确实水平不敢恭维,只不过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不然他们怎能混上教授的位子。
教授也是人,不可能啥都懂。
中国教授的人文素养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