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下 如果二战中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 MD没有参战 如今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4:01:43


MD还能成为MD么?苏联还会解体么??我鳖是一直当苏联小弟 提前统一4v 收复钓鱼岛,还是面临更大战略压力 工业科研什么完全受制于人(虽然能得到苏联援助 但不能独立自主。。就像三哥一样 买买买???)综合起来 到底是美D好 还是苏D好。。。(当然两个对我鳖都不是好事=_= 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哪条游戏路线难度更低??)

根据楼下的分析 好像MD不参战不现实,那如果MD只出物资不出人呢? 二战胜利后没有那么大话语权呢?结果会怎么样呢??

MD还能成为MD么?苏联还会解体么??我鳖是一直当苏联小弟 提前统一4v 收复钓鱼岛,还是面临更大战略压力 工业科研什么完全受制于人(虽然能得到苏联援助 但不能独立自主。。就像三哥一样 买买买???)综合起来 到底是美D好 还是苏D好。。。(当然两个对我鳖都不是好事=_= 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哪条游戏路线难度更低??)

根据楼下的分析 好像MD不参战不现实,那如果MD只出物资不出人呢? 二战胜利后没有那么大话语权呢?结果会怎么样呢??
假如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庄
假如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庄
我竟无言以对。。。
MD不参战 ,那苏联不就没了。
MD不参战 ,那苏联不就没了。
MD主要贡献在太平洋战场上 不是说欧洲战场没贡献 只是相对来说没那么大 毕竟苏联牺牲了那么多人 还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扭转了局势。。如果MD不参战 我觉得胜利肯定要往后推迟很多年。。但不至于苏联就没了。。。
MD主要贡献在太平洋战场上 不是说欧洲战场没贡献 只是相对来说没那么大 毕竟苏联牺牲了那么多人 还有斯大 ...
不知道就不要说,二战期间美畜对毛子的援助不少,没有美畜输血,毛子真要完

Nordic_Twilight 发表于 2015-11-9 22:56
MD主要贡献在太平洋战场上 不是说欧洲战场没贡献 只是相对来说没那么大 毕竟苏联牺牲了那么多人 还有斯大 ...


没英美支援苏联撑不过42年,年初储备就已经耗尽了。
先欧后亚 ,美国7成物资是供应欧洲战场的。
Nordic_Twilight 发表于 2015-11-9 22:56
MD主要贡献在太平洋战场上 不是说欧洲战场没贡献 只是相对来说没那么大 毕竟苏联牺牲了那么多人 还有斯大 ...


没英美支援苏联撑不过42年,年初储备就已经耗尽了。
先欧后亚 ,美国7成物资是供应欧洲战场的。
不知道就不要说,二战期间美畜对毛子的援助不少,没有美畜输血,毛子真要完
也是 还有太平洋那么多小鬼子 要是没死 我鳖也不好受。。
还不如说假如美国没有独立
高堡奇人算么?

请楼主看日美谅解协议,这个协议规定。
承认满洲国,承认汪伪政府,承认日军对中国领土事实占领。条件是日军保证不进入东南亚与印度支那,只要日本不进入东南亚。橡胶石油铝土废钢铁照样供给,还会促成重庆与日本和谈。答应蒋介石与汪精卫政府合并,承认日本对中国的完全控制......
楼主您后怕么?
如果没有美国,我们现在见面就会说:瓦达西瓦,山口XX帯思。
有蒋军在,日本就亡不了中国。有tg在,最后得天下的就必然不是日本人或伪政权。日本最后最多剩个伪满,还不一定保得住来自: iPhone客户端
脚盆人也成天后悔加意淫呢。
要不是军部暴走,一切该多么美好。
这种假设完全不成立,美国是无论如何也要参战的。

欧洲战场上,即便美国没有在珍珠港受袭击的情况下宣战加入盟国抗击法西斯联盟,也早已出台租借法案向英国输血,和德国撕破脸赤膊上阵只是时间问题,给德国的敌人苏联人输送武器和战略物资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至于在太平洋战场,美国的参战是必然的,有没有珍珠港事件都不会改变美国介入太平洋战场的结果。  目前来看,只有日本不进军印尼,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的范围牢牢限制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德国进攻苏联后和德国接触同盟关系,彻底放慢自己扩张的脚步夹起尾巴低调低调再低调才行。
日本拿不下中国,又无法北上,请问他不往南走去抢美国人的东南亚,他何去何从?所以说美国不参战的事,前提应该是中国沦陷了。既然中国都沦陷了,美国就一定会参战,SO 美国无论如何都会参战。
禾樵客 发表于 2015-11-9 23:52
如果没有美国,我们现在见面就会说:瓦达西瓦,山口XX帯思。
这个是不可能的,中国会被分裂很长时间,少数城市日语会流行,但肯定不会延续到现在
20世纪前半叶是日本经济危机频发的历史阶段,爆发于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在日本现代史上多被称为“昭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四”,纽约股市暴跌,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一环也在劫难逃。这次危机对日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对外战略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不仅对理解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对解读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和缺陷,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危机的背景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危机发生这一历史时期,是日本国内社会经济政治动荡、对外不断强化扩张侵略的特殊时期。在经济上,景气与危机交替出现,与此相联系,在政治上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这一时期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是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大事件,日本也正是在继承这两大事件所造就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迎来这次大危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不仅给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提供了空间,而且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战争景气”。从大战第二年的夏天开始,日本的贸易出口激增,海运异常繁荣,这些给出口产业、造船工业以及包括矿业在内的基础工业和有关工业创造了发展和繁荣的契机,使得各产业部门都得到飞速扩张。整个制造业增长30倍以上,化学工业增长96倍以上,1918年下半年主要产业的利润率达到55.2%,其中个别时期更高达191.6%,造船业也达到166.6%。②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从明治以来的长期人超国而一跃成为出超国,产业结构也从战前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4年,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45.1%,工业比重为44.5%,大战结束时农业产值比重降为35.1%,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为56.8%③),同时一批“战争暴发户”大发战争财,成长为“新财阀”,垄断资本进一步发展。此外,日本在大战期间也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大隈内阁向中国提出21条,要求扩大日本从“满蒙”到中国北部、中部以至南部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权益,通过各种手段急剧扩大了对中国的贸易额和投资额。
“战争景气”随着大战的结束而告终,随之出现的是半年的经济萧条。战后第二年又出现了持续一年左右比战时还要好的“疯狂的繁荣”,然而这种战后繁荣并没能继续维持下去,1920年春又出现了真正的战后经济危机。危机深重且波及面大,股价暴跌、企业倒闭、银行挤兑、经济萧条。日本政府筹措发放救济金融贷款,经过大约半年时间的努力使危机趋于缓和,但此后日本经济除了1921年的“中间景气”外,再也没有出现过繁荣,停滞状态一直持续到大正时代的结束。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瓦解了战前多年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尚未重建,世界处于动荡混乱之中。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以及战后经济萧条的长期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昭和经济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923年,日本发生了里氏7.9级的“关东大地震”。这次强震是在战后经济危机当中日本经济处于萧条徘徊的情况下发生的。工厂、机关和民房倒塌或者烧毁,金融机构及股票和商品交易陷于瘫痪,使得本来已经萧条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作为历史遗产留给昭和时代的救济措施后遗症,给昭和时代的日本经济带来无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尤为深远的是针对关东大地震的“救灾票据”,它是由政府直接补偿、让日本银行实行救济性再贴现的灾区支票。日本银行的此项贷款高达4.3亿日元,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成为1927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这次金融危机使新财阀铃木商店破产和政府的台湾银行倒闭,整个日本银行界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大混乱。在日本经济处于萧条之际,爆发于美国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把日本推向了危机的深渊,使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昭和经济危机”的一大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而且影响深远。从1930年到1932年持续达三年之久。金融、工业、贸易、农业等多种危机连环爆发,其冲击性和破坏力远超过20世纪前30年的任何一次危机。1920—1921年的战后经济危机使工业总产值下降了19.9%,而这次危机使其下降了30%以上。这次危机首先从商品和股票的价格暴跌开始。1930年的批发物价比1929年下跌18%,1931年与1929年相比则下跌30%以上。①股票价格的跌幅也大体相当,如果把1914年1月的股票价格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那么1930年6月跌至74,1931年9月再跌至69。②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满足其扩张本性就必须依赖国际贸易解决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而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它的进出口贸易。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③受物价暴跌和外贸萎缩的影响,工业生产急剧下滑。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77亿多日元,1930年降至59亿多日元,下降23%,①1931年再降为51亿多日元,比1929年下降32.9%。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②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③
日本这次经济危机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对农业的冲击特别厉害。危机前的日本农业依然处于地主、垄断资本双重压榨下的半封建小农经济阶段。日本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野吕荣太郎在分析此前日本的经济状况时曾指出:“工业资本主义急速地高度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地低度发展(两者的不平衡日益严重),成为日本资本主义根本性的、致命性的矛盾。”④这一矛盾在危机爆发之后进一步加剧,垄断资本利用价格垄断和限制生产等办法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分散落后的农业经济在危机面前却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由此进一步拉大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把广大农民推向了破产的边缘。商品化程度高的农副产品大米和蚕茧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危机之后这两种产品的价格连年下跌。1930年4月每担大米的价格为26.91日元,同年12月降为17.7日元,而当时每担大米的生产成本却需要27—28日元,因此虽然稻谷丰收却由于价格暴跌而出现“丰收饥馑”。⑤1929年春,每贯(3.75公斤)蚕茧的价格为7.57日元,1930年跌至4日元,1931年又跌至3.08日元,⑥这又使占全国总农户4/10的养蚕农户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养蚕地区的地方银行也有17家因此停业。
二、日本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
从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至1932年危机得到控制并出现景气苗头,日本经历了滨口雄幸、若櫬礼次郎、犬养毅三届内阁,从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看,大体上可分为“井上财政”和“高桥财政”两个阶段。
1929年7月成立的滨口雄幸内阁推行两大政策,即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的“协调外交”政策和井上准之助藏相提出的“紧缩财政”政策。井上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尽早实现落后于西方各国的黄金解禁,即恢复金本位制,⑦使日本经济回到国际经济的正常轨道上来。
井上人阁之后,立即着手黄金解禁的准备,其准备工作之一是为维护因投机而急剧暴跌的外汇行情补充外汇储备。政府命令横滨的正金银行购买出口票据,再由政府和日本银行将票据秘密地认购下来,至1929年末,外汇储备恢复到2.5亿日元。第二项准备工作是为防止黄金外流,设置了对日贷款和由日本银行处理民间存款的硬性规定。准备工作就绪之后,1929年11月21日,发布了日本将于翌年1月11日起实行解除黄金出口禁令的命令。开始井上财政政策的基本构想是:如果日本的物价在国际上比较高的情况得到纠正,日本就会开辟通往“真正繁荣”的道路,他认为黄金解禁将使外汇行情趋于正常,通货收缩将会使物价下降。然而,大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的物价普遍下降,日本的高物价并未得到多大纠正,他也没有料到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出现金本位制重新瓦解的趋势,黄金解禁和紧缩财政带来的经济萧条,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大危机,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紧缩财政进一步抑制了社会需求,“产业合理化”政策使失业队伍进一步扩大,黄金解禁后汇率上升带来的物价下降,使危机时期已经出现暴跌的物价进一步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丁商业者、工人、及广大工薪阶层遭受沉重打击,而且殃及到抵抗力本来就差、建立在落后经济结构上的农村经济和农民。“农村的穷困”,作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凸显出来。
1931年4月,在滨口首相及内阁遭到恐怖袭击后,成立了第二次若櫬礼次郎内阁。这届内阁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推行所谓的“产业合理化”政策。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日本企业的素质,尤其是用排出国内过分竞争的办法来加强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还依靠政府行为,在企业界大力推广组建卡特尔,并为加强其活动制定了“重要产业统制法”,对中小企业组成的卡特尔也制定了“工业组合法”,根据扶持托拉斯的政策,推行了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大型企业合并。在大危机时期推行的产业合理化政策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通过推行这一政策,企业裁员增加,工人工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进一步激化了劳资矛盾,被指责为“日本式的产业合理化”。①据日本官方统计,至1932年,失业和半失业者高达300万人,广大工人阶级挣扎在死亡线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英国再次放弃金本位制,使币原外交和井上财政政策宣告破产,第二届若櫬内阁也自动垮台。继而成立了犬养毅内阁,启用高桥是清为藏相。高桥在就任当天就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终止井上财政政策,断然废止金本位制,再次禁止黄金出口,连同后来实行的停止兑换黄金措施一起,使日本进入了所谓的“管理通货制度”时代。宣布禁止黄金出口后,国内物价持续上升,日元对美元的比值大幅度下降,日本这种对内保持垄断性高物价、对外采用日元贬值的办法扩大出口的政策,在国际贸易中叫做“倾销”。这一政策使日本商品出口额从1931年的11.5亿日元,增加到1934年的21.75亿日元。②日本这种倾销政策的实质,是依靠加重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来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这必然要激化国内外矛盾。在世界各国的反对声中,日本的出口贸易从1935年起出现呆滞。另一方面,高桥在中国东北战火蔓延、国内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五·一五事件”①发生的情况下,不得已发行赤字公债,以弥补膨胀的财政开支和庞大的财政预算。
高桥是清后来被美国学者称赞为走在罗斯福新政前面的凯恩斯财政金融政策的先驱。他以低汇率为武器增加出口,使经济景气在其任藏相时期得到了恢复,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也无可否认高桥的财政政策不管其初衷如何,客观上对日本经济走上军事通货膨胀道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在1934年冈田启介内阁初期,高桥曾推荐藤井真信为藏相,试图抑制包括军费在内的预算膨胀,怎奈自己的财政政策养虎遗患、自酿苦果,成为1936年“二·二六事件”的牺牲品。②代表日本大危机时期两条截然不同财政路线的井上准之助(1932年2月被杀)和高桥是清两位藏相,均牺牲于右翼的恐怖活动。
长期以来,日本统治者和某些学者把“九·一八事变”说成是偶发事件或军部右翼分子的独断行为,这显然是为其侵略行为进行粉饰。以明治天皇“布国威于四方”为中心的扩张主义、以“脱亚人欧”为中心的极端民族主义和以新旧财阀为中心的垄断资本主义,这三者经过长期混合发酵终于酿成了赤裸裸的对外军事扩张战略。在世界经济大危机面前,这一扩张战略在日本政界、财界、军界甚至被舆论左右的国民之间形成共识,即通过对外扩张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其具体主张或急或缓、或柔或刚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才是发生“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
1931年8月3日,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给陆军大臣的信中说:“本庄繁熟察帝国存在及充实一等国地位,势非乘此世界金融凋落,露国(苏联)五年计划未成,支那统一未达以前之机,确实占领我三十年经营之满蒙,并达大正八年(1920年)出兵西伯利亚各地之目的,使以上各地与我朝鲜及内地打成一片……”。③日本的垄断资产阶级认为,归根到底,除非积极地夺取并扩大国外市场,并同时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缓和国内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之外,是不能彻底地消除经济危机的。
中国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之后,主张废除治外法权和不平等条约,宣布废除业已期满的中日通商条约,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的对中贸易遭受沉重打击。张学良易帜后加强了抗日和与国民党政府的联系,并加速了旨在包围“满铁”的铁路网建设。严禁向日本人出卖土地,实际上是否认了土地商租权。而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对外投资的70%是在“满洲”,这里是煤、铁重工业原料和日本农用肥料豆饼的供应地,同时也是日本纺织品的巨大出口市场。在军事上,中国的东北既是对抗北方苏联的据点,也是干预中国民族革命并进一步向南扩张的基地。日本对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取得的对于“关东州”的租借权、满铁经营权、满铁附属地区行政权、军队驻扎权、满铁并行线路禁止权、铁路借款权、矿山开采权、土地商租权等向来视为禁脔,不容染指。
满铁公司是日本“满蒙特殊利益”的龙头,它对中国的投资占日本对中国投资总额的40%,占日本对中国东北投资总额的63%。①然而,中国方面正在筹建一条与满铁并行、联结葫芦岛的铁路线,这将对满铁的利益构成直接威胁。恰在此时,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满洲”。大豆、豆油和豆饼这三种“满洲”特产是与国际市场有密且联系的国际商品,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德国油脂业减少了对大豆和豆油的进口,日本由于农村的贫困化也减少了对豆饼的需求,三种产品价格暴跌使东北农村陷于贫困,同时也就意味着堵塞了日本纺织品的销路。另外,银价的暴跌使中国铁路由于用白银结算运费而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使满铁的运营收入源源不断地流人运费越来越低的中国铁路。更有甚者,如果葫芦岛港建成,大豆和煤炭的运输对满铁更加不利,旅顺、大连也将出现萧条,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扩大海外市场的美梦就会破灭,“九·一八事变”正是在日本各界这种危机感的迫使下发生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是其长期的对外扩张战略,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国际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一种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的重大举措。
三、对昭和经济危机的解读及对今日的启示
首先,日本资本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当危机首先发生在美国这一环节时,雄起于东北亚的日本不可能屏蔽来势凶猛的危机传导力,卷入危机的漩涡不可避免。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时期的殖产兴业,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了早期工业化的国家。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初步确立了它在东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又大发战争财,实现了战争繁荣和战后繁荣,使其资本主义的垄断性进一步加强,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也更加密切。不仅如此,日本国土的狭小和资源的贫乏与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严重失衡,这就决定了日本较其它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更强。这种严重依赖海外贸易的经济结构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当重要的贸易伙伴发生经济危机时,不可避免地要传导到日本国内;二是当利益攸关的海外市场发生危机时,日本会铤而走险,诉诸武力以保护在海外的既得利益。
其次,相对于欧洲早期自生型的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是传播型的。这种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上而下,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特征从明治时期一直延续下来,无论是景气还是萧条,都可以看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强大作用。在昭和经济危机时期,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政府调控的力度大、干预的范围广,比如金本位制的恢复和放弃、财政政策的紧缩和放宽、对外战略的阴柔和阳刚等都与内阁的换届有直接联系,经济状况也随着政府政策的转换出现明显的波动。
再次,通过侵略中国转嫁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是日本政界、财界、军界葚至包括被舆论误导的国民间的共识,我们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成是军部或右翼少数人操纵的偶发事件,而是要把它看成是日本自明治以来奉行对外扩张战略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也不能被日本政府对外战略的转换所迷惑,无论是协调外交还是露骨的扩张,只是不同时段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其本质都是要依靠武力在最大限度上捍卫日本的“国家利益”。
最后,日本政府面临今天来势凶猛的世界经济危机,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审时度势,因时应变,找到应对危机的有效办法。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是美国具有高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性,及其监管失控与崩盘所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则要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去寻找,它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一样,依然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日本在这次危机之前一直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一直持续着“结构改革”与景气对策二者交替重复的状态,小泉内阁时期的“结构改革”把一切问题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并没有培育出新的增长领域。其金融政策是“结构改革”与通货膨胀目标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更强化了一味依赖出口的经济特征,一旦全球性经济危机袭来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世界发展到今天,上世纪大危机时代依靠武力转嫁危机的国际背景和条件已不复存在,西方传统强国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兴市场国家的廉价商品对日本海外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加剧。面对这种新形势,日本朝野不仅要果断地放弃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更要勇敢的反思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病,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暂时摆脱危机、走出萧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d8a3f0100lwg3.html
上面的兄台搞的这边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这种假设完全不成立,美国是无论如何也要参战的。 欧洲战场上,即便美国没有在珍珠港受袭击的情况下宣战 ...
果然历史是有必然趋势的啊~
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就直接从菲律宾打过去了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到了摘桃子的时候不下山,那还是美国人吗?
有一种可能是委员长在美帝和苏联支持下把狗日的赶出长城以外,苏联把内外蒙全拿走。狗日的占据东北与盟军媾和,定长春为西京。共军与委员长纠缠多年,由于始终没有发展空间,最后在苏联的怂恿下割据西北......
后面的等我脑洞再开大点再说。

纯属架空,勿要误伤。打到美帝国主义!
MD当时要是不限制本子或者说后来不参战,今天有可能是美日两超的局面,要么就是MD跪舔本子,跟今天美日的关 ...
你把日本想的太牛逼了,一个中国就能拖死它,小日本有啥能耐能打过苏联,能成为超级大国,能让美国跪舔?!
没英美支援苏联撑不过42年,年初储备就已经耗尽了。
先欧后亚 ,美国7成物资是供应欧洲战场的。
说这话之前难道不应该先查查美援的到达时间?
冲锋兔 发表于 2015-11-9 23:59
这种假设完全不成立,美国是无论如何也要参战的。

欧洲战场上,即便美国没有在珍珠港受袭击的情况下宣战 ...
结论基本同意,不过我感觉原因不是场面上的这些原因——美国自一战前就一直在欧亚大陆上下棋,目的是逐步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从这个目的出发,放任欧洲打成一团浆糊,美国初期和稀泥搞平衡,后期摘桃子是最优选择,所以两次大战美国初期孤立政策后期强势介入是有其战略规划原因的;而太平洋方向上,放任日本长时期的扩张对于美国最终取得全球控制能力的目的明显不利,所以美国介入东亚局势只是手段和时间上的问题,并且时间上必然在日本完全控制中国实现大陆政策之前,不过介入方式如果不是珍珠港和德意日轴心的话,不一定会选择直接掳袖子上场……
日本袭击美国就是因为很多关键点在美国手里
就算美国不参战,背后给同盟国输送物资,胜负也是盟军更大。
日本不打英美东南亚殖民地,怎么获得战略物资把中国战场维持下去呢?靠天皇一家卖身都填不了这个窟窿。
曲非烟 发表于 2015-11-9 23:45
请楼主看日美谅解协议,这个协议规定。
承认满洲国,承认汪伪政府,承认日军对中国领土事 ...
日本久攻中国不下,希特勒派秘使来调停。纳粹德国希望中日夹击苏联,日本则希望中日合并去打缅甸和印度呢。
日本不偷袭珍珠港,不等于日本不攻击英美传统殖民地。所以最后美国还是逃不掉要和日本摊牌的。
希特勒派人来调停也说明日本在中国战场也是够狼狈的了,虽然我们中国更狼狈,但起码我们中国人的脊梁还基本挺着。
先想想鬼子为什么会偷袭珍珠港,真当鬼子发疯
美国不想看的亚太出现一个挑战他霸权的国家,所以他会设法遏制日本崛起,包括和苏联 中国联手。

那时的民国政府将扮演今天菲律宾的角色,会在美国支持主导下‘反日’ ,声索被日本占领的满洲台湾领土,会和美国搞联合演习牵制日本,并在国际社会打压日本,压缩其战略空间。总的来说会让日本如坐针毡,腹背受困,当然日本肯定也要反制,最后还是会搞一个‘珍珠港事件’ 出来。

归根结底太平洋战争,就是美日势力碰撞的结果,不是一句当年不炸珍珠港日本会怎样怎样。。不可能的!只要日本想称霸亚洲,他和美国的战争就是必然的,谁也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