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作家姚鲁的语言观和历史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46:45


       这其实是两年多前的一个贴子,是本人在一个收藏网站上专门为反对5美分荒唐的历史观而写的。
       为什么这里要贴出来?因为,真的太多人没有认真深层地思考问题,总被似是而非的观点左右。就像这贴提到的一个作家鲁姚所说的语言是主观性的这一观点。他还写过和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和采访性专题,应该有近十年了吧,或更长,具体时间我没去深究。可以说,他这样的一个名人说过这样的话,是很有影响的,对当时已很有气候的历史虚幻论直接推波助澜,将历史翻案风的高潮推得没有止境之势。几年后,我才看到他的文章,也发现没有人去反对他的观点,思考之后,发现是他这个观点并不是对的,只是太过似是而非了,虚骗性太大了,也因而觉得它的危害性太大了,所以才有一种自发的责任写了这一篇东东,目的引更多的人思考,发现揭露更多的似如这种对文化对价值观伤筋动骨的行为和思想。
       看能否发出来。发出来,再贴上原文。

       这其实是两年多前的一个贴子,是本人在一个收藏网站上专门为反对5美分荒唐的历史观而写的。
       为什么这里要贴出来?因为,真的太多人没有认真深层地思考问题,总被似是而非的观点左右。就像这贴提到的一个作家鲁姚所说的语言是主观性的这一观点。他还写过和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和采访性专题,应该有近十年了吧,或更长,具体时间我没去深究。可以说,他这样的一个名人说过这样的话,是很有影响的,对当时已很有气候的历史虚幻论直接推波助澜,将历史翻案风的高潮推得没有止境之势。几年后,我才看到他的文章,也发现没有人去反对他的观点,思考之后,发现是他这个观点并不是对的,只是太过似是而非了,虚骗性太大了,也因而觉得它的危害性太大了,所以才有一种自发的责任写了这一篇东东,目的引更多的人思考,发现揭露更多的似如这种对文化对价值观伤筋动骨的行为和思想。
       看能否发出来。发出来,再贴上原文。


                                                                                          驳作家姚鲁的语言观和历史观

       近日,浏览网上评论,发现几年前曾有一篇作家姚鲁的评论文章在网上很火,拥趸很多。还有人举着这篇评论在各种贴吧里到处跑到处贴,影响很大。
       这篇评论的确见解独到,姚鲁先生谈了自己对语言的看法,也谈了自己的历史观。可以看到,姚先生的历史观是在他的语言观点上发展出来的。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姚先生的观点,必要用相当的篇幅引用他的主要内容。评论文里说:
       “我们知道,人类所了解的事实或事件,都不是客观事实本身,除亲历者可以感受和回忆原始事件外,别人要想了解事实或事件,只能借助语言来获得,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无从了解事实和事件。从这个意义讲,事实和事件的存在形式是语言,事实或事件=语言,这一公式很能说明事实或事件的实质。
        “然而,语言的使用是主观的,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不同的人,因记忆力、感受力、观察力、利害关系、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的不同,会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再加上,语言自身的缺陷——不能还原客观存在,就使一些人误认为语言是人类罪恶的根源,混淆是非的罪魁。其实真正的罪魁不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人!人们经过剪辑加工语言,不仅可以改变事实真相,颠倒黑白,助纣为虐;还可以把好的说得更好,坏的说成更坏,这都有违事实。”
        “实际上,人类所认识和了解的事件,绝对的客观事件不存在三维空间里,人类无法认识。”“其实,我们所谈的和掌握的历史,都是人类的主观史,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经人类语言的剪辑和加工,已经面目全非了。人类面对所谓的历史,只能姑妄听之,不可全信,关键是人类要学会辨别历史的能力。对社会事件也是如此!”
         我们会看到,以上已成互为关系。他给语言的定性就是“主观性”,而历史由语言组成,因而历史是“主观史”。可见,问题的关键在语言的“主观性”。
         对姚鲁先生语言的“主观性”观点,本人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一番思考,也因此发现姚先生的看法产生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
         在我看来,语言不应有“主观性”的定性。语言的主观一面的产生,也不是语言的必然。语言本身没有主观性,而是使用者造成。其实,姚鲁先生自己都认为:“其实真正的罪魁不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人!”语言实在只是一种工具,歪曲者用之,必“剪辑和加工”、“面目全非”;尊重事实的人用之,必力求真实反映。就像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不能说这些工具有主观性。这些工具与语言的本质没有区别,有形或无形罢了。或有人说,一段文字放在那里,里面就包含很多主观的暗示,其它实物就没有自观的内容在里面。我们分析下会发现,实物被利用后一样有主观的内容。如在案例中出现的实物,都先经过怀疑排除,因为它一样会包含着人的主观性安排。凶案中出现的一把刀会让所有人很容易主观地判断——凶器!但是不是凶手有意所为?——它明显包含主观内容,主观信息赫然存在。
       语言的主观是人造成的,人类并不都是由不尊重事实的人组成,所以,语言的客观性一样能做到。比如,“日本曾侵略过中国”这句语言,相信它的客观成分还是大的,你就不能完全认定它是主观的。所以,姚鲁先生过分强调了语言的主观一面,才得出语言的“主观性”观点。
       姚先生说,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社会的,都是主观性的事件。这正是太过强调语言的主观性造成的。强调语言的主观性,必导致历史的虚幻论。这是将历史从人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分辨能力中独立出来的结果,是将历史从人的道德、职业素养、良知等方面独立出来的结果。历史本身容易被加上主观意向,但它的发出总不仅仅是人们看表象的结果,或是由心中好恶决定的结果,更是思辨后力求将它接近事实的表达,所以历史总也不可能完全是主观的,它只是有主观性的一面,但它的形成还是忠于人的思辨的,人看问题客观的话,它的所表达也趋于客观,因为此时的语言相对客观。
       在此,引用姚鲁先生的一段话:“关键是人类要学会辨别历史的能力。”这段话我是认同的,但若过分强调语言的主观作用,认为所有历史都是“剪辑和加工,已经面目全非”的情况,姚先生又如何能从中“学会辨别历史的能力”?此时历史已堕入虚假论,甚至虚幻论了,还能让人辨别历史?相反,黑白颠倒正可以从这里开始!因为什么都不可信了!这几年,国内的历史观大变,各种历史翻案越演越烈,岳飞变民族罪人,秦桧变成民族使者,汪精卫变成国家良心,我想也是从这里启发而来的。因为历史不可信了,就可以假设,拿着语言的“主观性”进行自定义的理解,中国就可以没有历史了,都可以跑到日本、韩国、台湾了。什么“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的妖言怪论正是这样产生的。
        因为语言自身存在容易主观的缺陷,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客观,所以对于历史,我们才要慎之又慎,要学会正确思辨,力求最大限度地选择到它的客观表述部分。但,更不能以语言有主观的风险,就得出“历史是人类的主观史”的轻率结论,轻易就否定了历史记录者的所有理性。先人正是早早就看到语言存在的缺点,在历史记载中异常谨慎,以生命维护的形式力求让语言的主观性降到了最低。二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历史精神和历史观也已给他的后人树立了正确的楷模,起码中国相当的历史并不是“经人类语言的剪辑和加工,已经面目全非”。
  再说,科技的发展,照片和视频的出现,让历史不仅仅由语言组成。即使强行说它们也有语言的属性,那么,它们本身也一样没有主观性。



                                                                                          驳作家姚鲁的语言观和历史观

       近日,浏览网上评论,发现几年前曾有一篇作家姚鲁的评论文章在网上很火,拥趸很多。还有人举着这篇评论在各种贴吧里到处跑到处贴,影响很大。
       这篇评论的确见解独到,姚鲁先生谈了自己对语言的看法,也谈了自己的历史观。可以看到,姚先生的历史观是在他的语言观点上发展出来的。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姚先生的观点,必要用相当的篇幅引用他的主要内容。评论文里说:
       “我们知道,人类所了解的事实或事件,都不是客观事实本身,除亲历者可以感受和回忆原始事件外,别人要想了解事实或事件,只能借助语言来获得,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无从了解事实和事件。从这个意义讲,事实和事件的存在形式是语言,事实或事件=语言,这一公式很能说明事实或事件的实质。
        “然而,语言的使用是主观的,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不同的人,因记忆力、感受力、观察力、利害关系、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的不同,会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再加上,语言自身的缺陷——不能还原客观存在,就使一些人误认为语言是人类罪恶的根源,混淆是非的罪魁。其实真正的罪魁不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人!人们经过剪辑加工语言,不仅可以改变事实真相,颠倒黑白,助纣为虐;还可以把好的说得更好,坏的说成更坏,这都有违事实。”
        “实际上,人类所认识和了解的事件,绝对的客观事件不存在三维空间里,人类无法认识。”“其实,我们所谈的和掌握的历史,都是人类的主观史,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经人类语言的剪辑和加工,已经面目全非了。人类面对所谓的历史,只能姑妄听之,不可全信,关键是人类要学会辨别历史的能力。对社会事件也是如此!”
         我们会看到,以上已成互为关系。他给语言的定性就是“主观性”,而历史由语言组成,因而历史是“主观史”。可见,问题的关键在语言的“主观性”。
         对姚鲁先生语言的“主观性”观点,本人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一番思考,也因此发现姚先生的看法产生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
         在我看来,语言不应有“主观性”的定性。语言的主观一面的产生,也不是语言的必然。语言本身没有主观性,而是使用者造成。其实,姚鲁先生自己都认为:“其实真正的罪魁不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人!”语言实在只是一种工具,歪曲者用之,必“剪辑和加工”、“面目全非”;尊重事实的人用之,必力求真实反映。就像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不能说这些工具有主观性。这些工具与语言的本质没有区别,有形或无形罢了。或有人说,一段文字放在那里,里面就包含很多主观的暗示,其它实物就没有自观的内容在里面。我们分析下会发现,实物被利用后一样有主观的内容。如在案例中出现的实物,都先经过怀疑排除,因为它一样会包含着人的主观性安排。凶案中出现的一把刀会让所有人很容易主观地判断——凶器!但是不是凶手有意所为?——它明显包含主观内容,主观信息赫然存在。
       语言的主观是人造成的,人类并不都是由不尊重事实的人组成,所以,语言的客观性一样能做到。比如,“日本曾侵略过中国”这句语言,相信它的客观成分还是大的,你就不能完全认定它是主观的。所以,姚鲁先生过分强调了语言的主观一面,才得出语言的“主观性”观点。
       姚先生说,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社会的,都是主观性的事件。这正是太过强调语言的主观性造成的。强调语言的主观性,必导致历史的虚幻论。这是将历史从人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分辨能力中独立出来的结果,是将历史从人的道德、职业素养、良知等方面独立出来的结果。历史本身容易被加上主观意向,但它的发出总不仅仅是人们看表象的结果,或是由心中好恶决定的结果,更是思辨后力求将它接近事实的表达,所以历史总也不可能完全是主观的,它只是有主观性的一面,但它的形成还是忠于人的思辨的,人看问题客观的话,它的所表达也趋于客观,因为此时的语言相对客观。
       在此,引用姚鲁先生的一段话:“关键是人类要学会辨别历史的能力。”这段话我是认同的,但若过分强调语言的主观作用,认为所有历史都是“剪辑和加工,已经面目全非”的情况,姚先生又如何能从中“学会辨别历史的能力”?此时历史已堕入虚假论,甚至虚幻论了,还能让人辨别历史?相反,黑白颠倒正可以从这里开始!因为什么都不可信了!这几年,国内的历史观大变,各种历史翻案越演越烈,岳飞变民族罪人,秦桧变成民族使者,汪精卫变成国家良心,我想也是从这里启发而来的。因为历史不可信了,就可以假设,拿着语言的“主观性”进行自定义的理解,中国就可以没有历史了,都可以跑到日本、韩国、台湾了。什么“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的妖言怪论正是这样产生的。
        因为语言自身存在容易主观的缺陷,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客观,所以对于历史,我们才要慎之又慎,要学会正确思辨,力求最大限度地选择到它的客观表述部分。但,更不能以语言有主观的风险,就得出“历史是人类的主观史”的轻率结论,轻易就否定了历史记录者的所有理性。先人正是早早就看到语言存在的缺点,在历史记载中异常谨慎,以生命维护的形式力求让语言的主观性降到了最低。二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历史精神和历史观也已给他的后人树立了正确的楷模,起码中国相当的历史并不是“经人类语言的剪辑和加工,已经面目全非”。
  再说,科技的发展,照片和视频的出现,让历史不仅仅由语言组成。即使强行说它们也有语言的属性,那么,它们本身也一样没有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