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孝彭与斯贝一一春秋笔法下的强五斯贝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8:36
“只差一步”——陆孝彭总师与强6变后掠翼战机

本号授权刊登 作者:彩虹熊_白玮

飞机设计师有三种,擅长管理的全局统筹者、满足翱翔需求的飞行者,还有在蓝天中制造美的艺术家。陆孝彭总师,他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飞机设计师。关于陆总师的文章和书籍很多,其中最好的我首推许珊所著《用一生创造飞翔》。本文摘取陆总师在强6研制过程中的这段故事。

在航空史上留下自己的型号是飞机设计师最大的荣誉,陆总师却总差最后一步。

其实,有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在默默无闻中终老,他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服务于一个型号、一个项目,结果最后计划夭折,他们的名字也埋没在历史中。从某种角度来说,陆总师是幸运的。

可他的自我追求从来没有停止,也永远只差一步。强5非常成功,但人们仍认为那是米格-19的改型产品;歼12创下世界最小超音速战斗机的纪录,最后却无果而终。强6可以说是陆总师对于人生高峰的最后、最高追求,他把当时所有先进科技融汇于其一身,在这个型号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可以说,强6是他最宠爱的孩子。



强6诞生时,陆总师的歼12濒临夭折。最为一名飞机设计师,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强6讨论会的时候,曾提出三个方案。一是彭宾秋和蔡志航提的机腹进气大边条正常式布局;二是张道政、朱杭训和朱晓彪的变后掠翼方案;还有第三方案是强5改单涡扇。强5改单涡扇方案有些得不偿失,最早淘汰。但这个最先被放弃的方案最后成了陆总师最后要面对的尴尬。

1978年,陆总师面对三个不同风险的强6方案。他那年58岁,压力非常大。自己心爱的“孩子”、歼12,基本可以确定夭折了,但却没宣判、就那么悬着。面前摆着新的机会、新的生命,他应该如何抉择,如果是普通人可能会求稳妥、生下来最重要。但陆总师不同,他是最特别的。他毅然选择了难度最高的变后掠翼。这个决定当然经过了调研、论证和详细讨论,可风险是实实在在的。他在追求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位艺术家的自我认可。

就在1978年刚刚制定完强6的战术技术要求,一切顺利之时,部里便传来消息:领导要上歼轰7,强6暂停,厂里得知后立即让陆总师赴京汇报。张道政回忆说,部里领导反复推说忙,不想见,后来在不断努力下勉强听取了汇报,但没有改变任何决定。

陆总师当时心急发病,从此后,身体一直走下坡路。曹副司令后来出面,让陆总师转到空军总医院调理。他在病院里仍在不断努力争取,可仍没获得部里批准,最后在反复要求下,部里最后同意进行变后掠翼课题研究。在此期间,陆总师全身心投入到变后掠翼研究中。为了挽救强6,他多次到空军请愿,身体状况全然不顾,但没有任何结果。

强6屡屡碰壁,说到底,有人不喜欢强6。这事情就得从另一头说起了。

成也萧何败萧何。



中国飞机的发动机总是大问题;但正是发动机问题却给陆总师和洪都带来了一次机遇。强6原定配装的涡扇6受冲击影响,进展缓慢。这期间高层下决心引进了一批斯贝。1975年12月,我国花5亿英镑购买了40多台斯贝发动机。

这批发动机进来后烫手极了。斯贝原计划让410厂仿制,但410不愿放弃涡扇6,只好改让430厂接。那时候也没有飞机愿意装,发动机推比低、高空表现差,无法满足当时研制的歼13所需。结果这40多台发动机就一直堆在仓库里。其中有很多人非常着急,部里压力极大。

此时部里提了建议,让陆总师别弄那个新强6了,就让强5装斯贝,改名叫强6不就行了。

陆孝彭当即表示不同意。

曾有人问他,就算不同意,难道不能先答应、把研制经费弄到手再说嘛。陆总师的回答是双发强5不适合改装斯贝,两者完全不匹配,可部里打算立刻就划拨经费建立生产线。那么搞,他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了。

这件事情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部里本觉得好心,把这个项目让给了洪都,结果却拿到了一份写满了“强5不适合装斯贝”的报告,无论是谁恐怕都会觉得生气。

洪都提交报告后,西安便传来消息,歼轰7正式上马开始研制。原因很简单,一架歼轰7解决两台斯贝。这时洪都才觉得这事情办得不妥,立刻要翻案,再次提交了“强5很适合装斯贝”的详细报告,可惜于事无补。

从此,部里再也没有给洪都新的型号任务,后来的K-8、L-15都没有“准生证”。

1987年,“变后掠翼技术研究”课题结束,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就再没人提及强6。

陆孝彭不停地攀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95年之后,他开始致力于第四代轻型敏捷战斗机研究,经过5年论证,没有一刻停歇,直到2000年10月16日辞世。

洪都人依然在不断拼搏、前进,期待L-15和新型号描绘更美的未来画卷
http://m.wanhuajing.com/d50074“只差一步”——陆孝彭总师与强6变后掠翼战机

本号授权刊登 作者:彩虹熊_白玮

飞机设计师有三种,擅长管理的全局统筹者、满足翱翔需求的飞行者,还有在蓝天中制造美的艺术家。陆孝彭总师,他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飞机设计师。关于陆总师的文章和书籍很多,其中最好的我首推许珊所著《用一生创造飞翔》。本文摘取陆总师在强6研制过程中的这段故事。

在航空史上留下自己的型号是飞机设计师最大的荣誉,陆总师却总差最后一步。

其实,有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在默默无闻中终老,他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服务于一个型号、一个项目,结果最后计划夭折,他们的名字也埋没在历史中。从某种角度来说,陆总师是幸运的。

可他的自我追求从来没有停止,也永远只差一步。强5非常成功,但人们仍认为那是米格-19的改型产品;歼12创下世界最小超音速战斗机的纪录,最后却无果而终。强6可以说是陆总师对于人生高峰的最后、最高追求,他把当时所有先进科技融汇于其一身,在这个型号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可以说,强6是他最宠爱的孩子。



强6诞生时,陆总师的歼12濒临夭折。最为一名飞机设计师,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强6讨论会的时候,曾提出三个方案。一是彭宾秋和蔡志航提的机腹进气大边条正常式布局;二是张道政、朱杭训和朱晓彪的变后掠翼方案;还有第三方案是强5改单涡扇。强5改单涡扇方案有些得不偿失,最早淘汰。但这个最先被放弃的方案最后成了陆总师最后要面对的尴尬。

1978年,陆总师面对三个不同风险的强6方案。他那年58岁,压力非常大。自己心爱的“孩子”、歼12,基本可以确定夭折了,但却没宣判、就那么悬着。面前摆着新的机会、新的生命,他应该如何抉择,如果是普通人可能会求稳妥、生下来最重要。但陆总师不同,他是最特别的。他毅然选择了难度最高的变后掠翼。这个决定当然经过了调研、论证和详细讨论,可风险是实实在在的。他在追求作为一个设计师、一位艺术家的自我认可。

就在1978年刚刚制定完强6的战术技术要求,一切顺利之时,部里便传来消息:领导要上歼轰7,强6暂停,厂里得知后立即让陆总师赴京汇报。张道政回忆说,部里领导反复推说忙,不想见,后来在不断努力下勉强听取了汇报,但没有改变任何决定。

陆总师当时心急发病,从此后,身体一直走下坡路。曹副司令后来出面,让陆总师转到空军总医院调理。他在病院里仍在不断努力争取,可仍没获得部里批准,最后在反复要求下,部里最后同意进行变后掠翼课题研究。在此期间,陆总师全身心投入到变后掠翼研究中。为了挽救强6,他多次到空军请愿,身体状况全然不顾,但没有任何结果。

强6屡屡碰壁,说到底,有人不喜欢强6。这事情就得从另一头说起了。

成也萧何败萧何。



中国飞机的发动机总是大问题;但正是发动机问题却给陆总师和洪都带来了一次机遇。强6原定配装的涡扇6受冲击影响,进展缓慢。这期间高层下决心引进了一批斯贝。1975年12月,我国花5亿英镑购买了40多台斯贝发动机。

这批发动机进来后烫手极了。斯贝原计划让410厂仿制,但410不愿放弃涡扇6,只好改让430厂接。那时候也没有飞机愿意装,发动机推比低、高空表现差,无法满足当时研制的歼13所需。结果这40多台发动机就一直堆在仓库里。其中有很多人非常着急,部里压力极大。

此时部里提了建议,让陆总师别弄那个新强6了,就让强5装斯贝,改名叫强6不就行了。

陆孝彭当即表示不同意。

曾有人问他,就算不同意,难道不能先答应、把研制经费弄到手再说嘛。陆总师的回答是双发强5不适合改装斯贝,两者完全不匹配,可部里打算立刻就划拨经费建立生产线。那么搞,他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了。

这件事情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部里本觉得好心,把这个项目让给了洪都,结果却拿到了一份写满了“强5不适合装斯贝”的报告,无论是谁恐怕都会觉得生气。

洪都提交报告后,西安便传来消息,歼轰7正式上马开始研制。原因很简单,一架歼轰7解决两台斯贝。这时洪都才觉得这事情办得不妥,立刻要翻案,再次提交了“强5很适合装斯贝”的详细报告,可惜于事无补。

从此,部里再也没有给洪都新的型号任务,后来的K-8、L-15都没有“准生证”。

1987年,“变后掠翼技术研究”课题结束,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就再没人提及强6。

陆孝彭不停地攀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95年之后,他开始致力于第四代轻型敏捷战斗机研究,经过5年论证,没有一刻停歇,直到2000年10月16日辞世。

洪都人依然在不断拼搏、前进,期待L-15和新型号描绘更美的未来画卷
http://m.wanhuajing.com/d50074


洪都提交报告后,西安便传来消息,歼轰7正式上马开始研制。原因很简单,一架歼轰7解决两台斯贝。这时洪都才觉得这事情办得不妥,立刻要翻案,再次提交了“强5很适合装斯贝”的详细报告,可惜于事无补。

从此,部里再也没有给洪都新的型号任务,后来的K-8、L-15都没有“准生证
===

看来,林佐鸣对洪都不错,把利剑无人机交给洪都生产

洪都提交报告后,西安便传来消息,歼轰7正式上马开始研制。原因很简单,一架歼轰7解决两台斯贝。这时洪都才觉得这事情办得不妥,立刻要翻案,再次提交了“强5很适合装斯贝”的详细报告,可惜于事无补。

从此,部里再也没有给洪都新的型号任务,后来的K-8、L-15都没有“准生证
===

看来,林佐鸣对洪都不错,把利剑无人机交给洪都生产


单发斯贝强五(六),一听就靠谱,肯定比幻影F1和米格27强,总师脑子进水啊,现成的发动机不用

单发斯贝强五(六),一听就靠谱,肯定比幻影F1和米格27强,总师脑子进水啊,现成的发动机不用
变后掠翼妥妥的机库皇后
换了不就是a7的土共超音速版了。。。


变后掠翼技术难度太高,当时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PS,倒是这个斯贝嘛,没项目,没机型装,怎么就引进了。。。

变后掠翼技术难度太高,当时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PS,倒是这个斯贝嘛,没项目,没机型装,怎么就引进了。。。
强六和WS6好果搞成了会是中国的米格23还会是中国的狂风。
单发斯贝强五(六),一听就靠谱,肯定比幻影F1和米格27强,总师脑子进水啊,现成的发动机不用
可能那时候总师脑子里想的都是可变翼吧。
强五改斯贝除非走AMX之路
那倒不失为一个好东西
可能那时候总师脑子里想的都是可变翼吧。
双发改单发动作太大了吧
变后掠翼技术难度太高,当时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PS,倒是这个斯贝嘛,没项目,没机型装,怎么就 ...
从埃及引进了米格23
双发改单发动作太大了吧
曾有人问他,就算不同意,难道不能先答应、把研制经费弄到手再说嘛,
一一
并且,你要真为国家,为党负责,歼十二这种外行都知道没有发展前途的飞机你怎么又同意研制了呢?
一直觉得强6是填补我国空白的好jj,不仅仅是可变后掠翼,而是对地攻击机,可惜。。。。。。

hswz 发表于 2015-10-26 18:45
从埃及引进了米格23


仿制也不可能成功,那个常规布局的飞豹,还折腾了那么多年呢,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可能玩变后掠翼,对了,那个WS6,好象是四人帮搞的吧,斯贝取代WS6,也是应该的,陆孝彭太没ZZ头脑了。。。
hswz 发表于 2015-10-26 18:45
从埃及引进了米格23


仿制也不可能成功,那个常规布局的飞豹,还折腾了那么多年呢,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可能玩变后掠翼,对了,那个WS6,好象是四人帮搞的吧,斯贝取代WS6,也是应该的,陆孝彭太没ZZ头脑了。。。
变后掠翼技术难度太高,当时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PS,倒是这个斯贝嘛,没项目,没机型装,怎么就 ...
[2]而1970年代随“三叉戟”客机引进的“斯贝”发动机则是国内第一种批量服役的涡扇发动机。不仅在民用领域,它后来还取代了波音707使用的JT3D发动机成为了轰-6I的配套动力。1972年4月,航空工业部决定额外购买60-80台“斯贝”用于改装轰5、轰6各10架。

[3]由于引进的“三叉戟”子型号不同,中国的民用版“斯贝”RB163系列也有两个子型号。用于轰-6I的是引进最多的“三叉戟”2E的配套发动机MK512型(后来也常被称作民用“斯贝”),推力更大,达到53千牛。为了满足轰-6的起飞重量要求,需要安装四台民用“斯贝”。

[4]不过四台斯贝也要比两台涡喷-8轻1.4吨,而总推力增加了26.4千牛,总巡航油耗还降低了25%,发动机寿命更是从800小时猛增到6000小时。因此轰-6I即使装载了1.1吨额外配重之后,其航程仍然从5760千米增加到8000千米以上,正常载弹量从3吨提高到6吨。

[5]军机的发动机必须考虑能否自给自足。1970年9月三机部选择用“斯贝”替代推力80千牛级的JT3D,就是因为当时连谁负责仿制JT3D都没定下来,在美国不可能提供技术支持的条件下搞出成品更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1982年涡扇-8才装在波音707上试飞)。

[6]和JT3D不同,中英两国早在1970年就探讨过引进民用“斯贝”发动机生产线的可能性。从后来国内仿制纯军用的“斯贝”202时,罗罗公司以及英国政府方面都能提供手把手的技术支持来看,如果下定仿制民用“斯贝”的决心,确实很有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取得成功。

[7]而随着轰-6I的下马(在当时看来价值250万英镑,比轰-6基本型贵了好几倍的4台“斯贝”确实“奢侈”),以及之后轰-8/运-10两个大飞机项目的失败,无论是仿制民用“斯贝”还是JT3D的计划都被丢进了故纸堆,中国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再次起步还要等待二十多年。

[8]而用于战术飞机的军用“斯贝”则更受关注。而英国政府批准出售军用“斯贝”的时间仅比民用“斯贝”晚了7个月,批准后半个月航空工业部即请示购买“斯贝”专利及200台整机,虽然中央很快批复“价格不是问题”,但引进“斯贝”也引发当时其他院所对自研型号的担心。

[9]1975年12月,价值7700万英镑的“斯贝”引进合同正式签署(这笔合同有多大,读者可以参考当时国家的外汇储备)。而为了建立“斯贝”生产线,国务院更是拨款1亿英镑用来对相关院所厂家进行技术改造,这笔钱按当时的外汇体制折算相当于12亿人民币。

[10]与之相比,涡扇-6和涡扇-8两个项目加在一起花了不过3亿多人民币,可见当时国家对引进军用版“斯贝”的重视程度。“斯贝”起初作为歼-6的后继机歼-11(老)轻型战斗机的动力,之后又先后被考虑用于强-5的后续改进,最终演变成歼轰-7的轰-7(新)的动力。

[11]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斯贝”这款特性比较“肉”的发动机并不适合用作战斗机的动力装置,但其合理的总体设计和良好的工艺仍然让很多第一次接触到“斯贝”的老航空人称之为“工艺品”。而英国方面在仿制“斯贝”过程中有求必应的态度也让当事人至今印象深刻。
      斯贝改之死

1981年,船舶工业部,航空工业部,中科院等正式批准“斯贝改”舰船燃气轮机的改装研制工作。
      改装MK202,需要:
  去掉外涵道、混合器、加力燃烧室和尾喷管;
  去掉风扇的外涵部分、高压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
   修改低压涡轮、燃料供给系统、部分辅机、附件等。
   经过上述改动后,形成燃气发生器,再增设动力涡轮,从而构成一台完整的三轴燃气轮机。

     最重要的改装就是对风扇进行切顶,以适应取消外涵道的要求。
     原风扇属于亚音速风扇,特性平缓、工作范围宽、变工况性能好,比较适合采用切顶的方式进行改装。
     原风扇内涵部分的效率和压比都比外涵部分高,切顶刚好把压比和效率低的部分切掉,对原风扇的设计性能基本没什么影响。
     原斯贝发动机涵道比较小,也减小了切顶对于风扇(低压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试验表明:斯贝改燃气发生器的切顶风扇(低压压气机)达到了较高的效率和较大的喘振裕度。
      作为舰船燃气轮机,斯贝改的工作环境比原型航空发动机更恶劣,而要求的寿命却更长。为此必须降低涡轮前温度(燃气初温)。但是燃气初温的降低会导致输出功率下降、油耗率上升,所以改装设计主要是性能和寿命的折中。
      考虑到持续运行的强度储备、船用燃油中有害物质的腐蚀、高温交变应力下的疲劳强度等因素,初温比航发低28°C,后改进叶片材料,最大持续工况时的燃气初温允许值只比航发低5°C。

       30%零部件重新设计,零部件、附件、整机实验超过70项。初期用进口发动机验证切顶方案可行性,累计试车运行63小时。后用进口部件制造了一台燃气发生器正样机,累计试车运行218小时(包括150小时持续试车),最终于1989年11月完成交付试车。交付后加装新设计的动力涡轮组件,成为燃气轮机正样机,进行整机调试。1990.11—1993.4,整机运行63小时,1992.12完成整机性能鉴定试车。
      试车数据表明:最大功率基本达到任务书要求的9555千瓦输出,耗油率297克/千瓦·时,比要求的300克略低。

      遗憾的是斯贝改重蹈涡扇9覆辙,从一开始就没能确定实装舰船,甚至更惨,PLAN用过LM2500后坚定了用大功率的观点。随着DA80项目的推进,没人再看这货了。

PS: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将两台斯贝改用于053,杯具的是053的定位从最初预想的性能优先的舰队作战型舰船降格为经济优先的巡逻护航型舰船。丫彻底死球了。
5亿英镑购买了40多台斯贝发动机!合着单台1250万英镑,75年的英镑啊!这个数字总觉得值得考证,是不是还带着后续的斯贝国产化合同?
5亿英镑购买了40多台斯贝发动机!合着单台1250万英镑,75年的英镑啊!这个数字总觉得值得考证,是不是还带着 ...
引进了生产许可证和全套生产设备,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hswz 发表于 2015-10-26 18:49
曾有人问他,就算不同意,难道不能先答应、把研制经费弄到手再说嘛,
一一
并且,你要真为国家,为党负责, ...

我觉得这个冤枉了陆总师了。陆总师对轻战机太执着了,从最后一句话就能看出来,95年了,还在想研制四代空中李向阳。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强,飞机以后只有越来越重,没有越来越轻的。
我觉得这个冤枉了陆总师了。陆总师对轻战机太执着了,从最后一句话就能看出来,95年了,还在想研制四代 ...
我看了论文,还在用歼十二改的隐身版,这…

强六用边条翼,腹部进气道,配斯贝,就是一架缩小了的F16,完全可用作轻型攻击机+制空多用途
hswz 发表于 2015-10-26 18:45
从埃及引进了米格23
米格23那个可变翼根本不适合中国,而且随技术发展,也没有必要要可变翼
上斯贝(涡扇9)、引进导航攻击系统,搞超音速版AMX攻击机(怎么也能飞到1.6M,还有强大的短距起降能力),妥妥的比强五牛掰多了。若是上了,88、89年就能搞出来,低空能力比飞豹强多了,价格更便宜。
至于飞豹,往更大发展,舍掉一些战斗能力,勉强超音速就行1.4、1.5M,专职大远程攻击。
就今天看来,研发一架歼轰比研发一架强击有意义地多,别的不说,苏25的评价是难以执行300公里以外的任务,这种短腿很难胜任海上任务的吧。
hswz 发表于 2015-10-26 18:49
曾有人问他,就算不同意,难道不能先答应、把研制经费弄到手再说嘛,
一一
并且,你要真为国家,为党负责, ...
歼十二是政治产物,军队需求,不是总设计师决定的
米格23那个可变翼根本不适合中国,而且随技术发展,也没有必要要可变翼
事实上鞭挞者退下来比鱼窝快多了,飞行员用脚投票。
Q6有自动增稳是不假,不过那年头,天朝没有飞过的东西谁知道靠不靠谱?更何况仿制的变后掠翼机构还超重了,似乎有几百公斤吧......
至于J12,更是逆潮流而动,只能说万幸没有装备。
所以不要为Q6,J12招魂了,意义不大。
两攻追猎三不朽 发表于 2015-10-26 20:43
事实上鞭挞者退下来比鱼窝快多了,飞行员用脚投票。
特定时期产物,就跟米格19一样
94237772 发表于 2015-10-26 20:40
上斯贝(涡扇9)、引进导航攻击系统,搞超音速版AMX攻击机(怎么也能飞到1.6M,还有强大的短距起降能力), ...
强5的机翼飞不到1.6M,如果都改,那就是缩小版飞豹

gxnnjy 发表于 2015-10-26 20:51
强5的机翼飞不到1.6M,如果都改,那就是缩小版飞豹


气动参考AMX攻击机,搞超音速版前线战术战斗攻击机,有野战机场驻守能力,比飞豹机动灵活多,打打火箭弹很合适,也能带反舰蛋,攻击距离覆盖台海很合适,上加油管,去南海也能转转。若是搞好了还有上舰能力,而且斯贝发动机的寿命、可靠性还不错,若是重视了,WS9也能更早的完成国产化。
最后,还能出口。飞豹出口,牵扯太多,对老多国家而言,攻击力太强大,航程也太远。
gxnnjy 发表于 2015-10-26 20:51
强5的机翼飞不到1.6M,如果都改,那就是缩小版飞豹


气动参考AMX攻击机,搞超音速版前线战术战斗攻击机,有野战机场驻守能力,比飞豹机动灵活多,打打火箭弹很合适,也能带反舰蛋,攻击距离覆盖台海很合适,上加油管,去南海也能转转。若是搞好了还有上舰能力,而且斯贝发动机的寿命、可靠性还不错,若是重视了,WS9也能更早的完成国产化。
最后,还能出口。飞豹出口,牵扯太多,对老多国家而言,攻击力太强大,航程也太远。
两攻追猎三不朽 发表于 2015-10-26 20:43
事实上鞭挞者退下来比鱼窝快多了,飞行员用脚投票。
MIG23的确是不折不扣的勒色,只有加速爬升数据好看点,然而操纵品质稀烂,连自动增稳都没有,电子设备更不用提了,更要命的是出来的还晚,最后只能凭借其庞大的产量被广泛地当做MD飞机的背景板。
94237772 发表于 2015-10-26 20:58
气动参考AMX攻击机,搞超音速版前线战术战斗攻击机,有野战机场驻守能力,比飞豹机动灵活多,打打火箭 ...
不就是l15哦,对于中国来说太小,费效比差,战场效能差,飞豹才真正合适.只是打打火箭弹,歼八II歼七都能干.
洪都可能自身能力不行,陆总师也就那么回事。80年代如果专攻第二代攻击机,苏联的苏-25已经公开了,国内正在仿制涡喷-13,干脆借鉴苏-25的外形气动布局,采用两台国产无加力的涡喷-13,80年代后期完全可以搞出来一款中国版苏-25。

如果是高级版本的苏-25,发动机换两台民用斯贝,引进西方电子设备,80年代末期也能搞出来,到时候,轰-7在不在还两说呢。

如果采用一台民用斯贝,搞一款类似AMX的高级教练攻击机,也是很好的。

就抱着那个改自米格-19的强-5,歼-12和参考米格-23的强-6是不行的,要有创新精神,要积极开阔眼界,借鉴东西方成熟产品。
变后掠翼技术难度太高,当时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成功。

PS,倒是这个斯贝嘛,没项目,没机型装,怎么就 ...
因为tg太爱f4了。
两攻追猎三不朽 发表于 2015-10-26 20:40
就今天看来,研发一架歼轰比研发一架强击有意义地多,别的不说,苏25的评价是难以执行300公里以外的任务, ...
苏25是大陆军的产物,修一个夜战机场也就一两天,一两天推进300公里已经不错了
两攻追猎三不朽 发表于 2015-10-26 20:40
就今天看来,研发一架歼轰比研发一架强击有意义地多,别的不说,苏25的评价是难以执行300公里以外的任务, ...
歼轰还不是为了搞海战?反恐战争一来,在有制空权的年代,无人机智能化以前,对地攻击机还是有市场的,再者说有了一定数量攻击机,你就不怕别人暴陆军了,至少从军人数量上能有节约
斯贝项目总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浓浓的政治阴谋味道。
歼轰还不是为了搞海战?反恐战争一来,在有制空权的年代,无人机智能化以前,对地攻击机还是有市场的,再 ...
问题是时至今日中修也没有拿下制空的自信,再说爆陆军?现在J10都能挂吊舱搞精确打击,没必要研发一款专门的近身肉搏战机,实际上陆军也要分散部队来防止被空军或者火炮一锅端,真正出现在正面的部队不会很多。再说这年头坦克也不便宜啊!西方主战坦克也要千万美刀一辆,运到前线价格翻番,有实力批量爆机械化陆军的,没有谁是不缺人的。
其实当时如果是结合强五的外形,搞一个修改版,适合配装斯贝发动机,可能进气口,飞机后半部分结构修改了,甚至飞机的尺寸都大了,但是对于洪都公司,还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不过洪都后来是自己发展,弄出了K8,L15这些教练机。
J12下马,据说还是发动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