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KIC 8462852更详细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53:31
转自果壳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834/

天文学家的一篇论文,最近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关注,因为外星人。

不过我们得谨慎一点。这篇论文本身并没有提到外星人,甚至没有暗示外星人。至少没有直接暗示。但天文学家发现有一颗恒星非常古怪,它的性质很难解释。很明显,那里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参与发现的一些天文学家现在正考虑这样一个想法,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有可能(注意,只是有可能!)是外星人干的。

不过,先别急着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人了,而且一些捕风捉影的“媒体”也很快就会一涌而上。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其实也是怀疑的,他们正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它。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假设,值得后续再作进一步研究,而不是什么已经可以定论的东西。

首先,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发现了什么?

这颗恒星名叫KIC 8462852,是NASA的开普勒任务曾经观测过的十万多颗恒星中的一颗。开普勒望远镜曾经一直盯着这些恒星,寻找他们亮度上出现的突然变暗现象。这些极其微弱的变暗现象可能由许多因素导致,但其中一个因素是——如果这颗恒星拥有行星,而其中的一颗或者几颗在绕着恒星转的时候,从地球上看过去,它们恰好从那颗恒星前面经过。这种被称为凌星(transit)的现象如果真的发生,我们就会看到恒星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所谓光变曲线上,出现一个小小的凹坑,深度通常不到1%。

用这种方法已经找到了上千颗太阳系外行星。通常这些行星的轨道周期都不长,所以我们会看到,每隔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这样的凹坑就会在光变曲线上周期性出现一次,具体取决于行星轨道的大小。

KIC 8462852是一颗质量有点大的恒星,比太阳更热,也更亮。它离我们大约1500光年,这个距离相当远,所以这颗恒星暗到我们用肉眼都看不见。开普勒望远镜记录了这颗恒星怪异的亮度变化:它的光变曲线上也有凹坑,但并非周期性出现。有些凹坑很深,有一个深达15%,还有一个甚至深达22%!


开普勒的数据显示,KIC 8462852的光变曲线出现过深达22%的凹坑。上图中的横坐标是某一日期之后的天数,纵坐标则是这颗恒星的亮度,取正常亮度为1。在第1500天左右,这颗恒星的亮度出现了22%的降幅。图片来源:波雅江等人。

单凭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这不可能是一颗行星。就算是木星那么大的行星,也只能遮挡这颗恒星大约1%的星光,这差不多已经是行星能够达到的最大尺寸了。也不可能另外一颗恒星;因为如果有的话,我们应该能看见它。这样的凹坑并非有规律的周期性出现,这一点也跟行星或恒星的说法不相符合。不过,不管是什么遮挡了恒星,它都一定十分巨大,宽度可达这颗恒星本身的一半!

此外,这颗恒星的光变曲线中还有大量这样的凹坑,多达成百上千!它们似乎完全没有周期,形状也很奇怪。行星遮挡星光时产生的凹坑通常是对称的:星光先是变暗一点,在这个水平上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再变亮回去。而在KIC 8462852的数据中,800天附近出现的那个凹坑根本不是这样;它先是缓慢变暗,然后飞快地变亮。出现在1500天附近的另一个凹坑,在大致轮廓上还叠加着一系列小小的起伏。这颗恒星的亮度还曾明显出现过20天为周期的明暗变化,持续了好几个星期,接着又彻底消失了。


更多开普勒的数据表明,这颗恒星曾以大约20天为周期发生过亮度的起伏变化。但几周后,这一变化又消失了。

那篇论文的作者花了很大力气,去排除一些明显的原因。这不是望远镜或者处理过程产生的假象,这些凹坑是真实的。这也不会是恒星黑子(就像太阳黑子,只不过出现在另一颗恒星上)。我最初的想法是,会不会是某种行星碰撞事件,就像几十亿年前撞击地球产生出月球的那次事件,这会产生出大量碎屑和尘埃云。这些碎块和尘埃云绕着恒星旋转,造成一系列凌星,有可能再现出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

但这个想法的问题在于,这颗恒星的红外线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出现。行星碰撞会产生大量尘埃,加热之后则会发出红外线。我们知道KIC 8462852这种类型的恒星应该会发出多少红外线,而这颗恒星发出的红外线数量刚好,并没有更多。红外线的欠缺意味着,那里没有尘埃,或者尘埃极少。

那些天文学家审视的最后一个想法是,有一系列彗星绕着这颗恒星旋转。这些彗星可能被气体和其他物质构成的云团包裹,可能产生观测到的凹坑。红外线的欠缺也困扰着这种解释,但还不太致命。如果另一颗恒星恰好从附近经过,它的引力可能扰乱第一颗恒星的奥尔特云。所谓奥尔特云,是指距离太阳数十亿千米外的一片区域,拥有百亿颗冰质天体。我们认为大多数(甚至所有)恒星都拥有奥尔特云。这样的扰乱会把冰质天体抛向那颗恒星,然后它们会碎裂瓦解,遮挡星光产生出那些古怪的凹坑——其中的冰会被加热,以气体形式蒸腾出来,这也可能解释观察到的一些凹坑的古怪形状。

而且凑巧的是,有另外一颗恒星离KIC 8462852相当近:一颗较小的红矮星就在大约1300亿千米之外。这个距离足以影响奥尔特云了。

不过,这个案子还是了结不了。彗星是个不错的猜测,但很难想象有某个场景,它们能够完全遮挡来自一颗恒星22%的星光。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真的很大!

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选择呢?

论文的主要作者塔贝萨·波雅江(Tabetha Boyajian)想知道还可能会有什么其他解释,于是她把结果发给了另外一位天文学家,贾森·赖特(Jason Wright)。赖特的研究方向是太阳系外行星,而且无独有偶,他也研究过如何在开普勒的数据里搜寻高等外星文明的迹象。

是的,认真的!

看看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在消耗越来越多的能量,而且总是在寻找更大的能源。化石燃料、核能、太阳能、风能……几十年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推广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我们建造成千上万巨大的太阳能板,把它们送入轨道绕着太阳转,那会怎样?它们会截获阳光,转化为能量,能够传回地球为我们所用。还需要更多能量?那就建造更多太阳能板!一个先进的文明最终可能建造成百上千万甚至上百亿块太阳能板。

这个想法演变成了所谓的戴森球(Dyson Sphere),一个完全包裹住一颗恒星的巨大球体。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流行,甚至在《星际迷航:下一代》里有一集还提到过它。戴森从来没有说过要建造一个真正的球体,而是许许多多块小太阳能板可能会构成一个巨大的球体。

但这给探测外星生命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这样一个球,在可见光波段应该是黑的,却可能发出大量红外线。人们寻找过它们,却一直没能找到(很显然)。

再回来看看KIC 8462852。我们会不会是看到了一个正在建造戴森球的高等外星文明呢?巨大的太阳能板(或者太阳能板的集群)宽达上百万千米,有着古怪的形状,有可能产生我们在那颗恒星的光变曲线中看到的那些凹坑。



我猜想,现在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期待我开始奚落这个想法,嘲笑它荒谬,对外星人之类的说法嗤之以鼻。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个想法的。提醒你,我并没有说它是对的,只是说它很有趣。赖特并不是狂热的疯子,他是一位有着扎实背景的职业天文学家。我和他通电话时他告诉我,“有必要提出一个假设,但我们还应该谨慎地去处理它”,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

我认为,很明显,这个场景不太可能是真的。可是,为什么不试试看呢?对这颗恒星进行后续观测,就很容易检验这个想法。虽然可能性低,但赌注够大,所以有可能值得一试。而且这也不算是科学幻想;赖特和其他几位天文学家已经向颇有声望的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 Journal)投稿了一篇论文(尚未发表),分析了这些结构的物理性质,并详述了如何能够在其他恒星周围探测到它们。

在《大西洋》(Atlantic)月刊的一篇报道中(这也是社交媒体上所有消息的最初源头),赖特和波雅江确实提议,使用射电望远镜搜寻来自这颗恒星的信号。建造这一结构的外星文明可能会泄露(或者广播!)无线电波,能够在1500光年以外的地球上被我们检测出来。这是整个SETI计划,也就是搜寻地外智慧生命计划的基础。望远镜的观测时间由一个委员会分配,还不清楚这一提议会不会被通过。我希望能够通过。这应该花不了太多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因为按照正常的假设,这应该不是一个很难探测的信号。

如果信号存在的话。当然,这个可能性仍然非常非常低。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是需要耗费巨资才能完成的艰难壮举。需要花费的精力很少,回报却可能非常大。此外,对这颗恒星的射电观测或许对破解这个谜题也有帮助,哪怕它不是外星人。当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外星人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我还支持开展后续观测去搜寻彗星存在的信号(这是波雅江的论文里提到的)。彗星上的一些分子在彗星靠近恒星时会变得相当明亮,这些信号或许也不会太难检测。此外,还有可能只是某种自然现象,暂时还没有人想到它。更多的观测意味着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可能会激发出新的想法。

不管是外星人正在建造巨型装置来满足他们的能源需求,还是可能性要大得多得多的某种更加自然的现象,KIC 8462852都是一颗相当奇怪的有趣恒星。绝对值得对它作更进一步的研究。(编辑:Steed)转自果壳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834/

天文学家的一篇论文,最近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关注,因为外星人。

不过我们得谨慎一点。这篇论文本身并没有提到外星人,甚至没有暗示外星人。至少没有直接暗示。但天文学家发现有一颗恒星非常古怪,它的性质很难解释。很明显,那里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参与发现的一些天文学家现在正考虑这样一个想法,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有可能(注意,只是有可能!)是外星人干的。

不过,先别急着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不少这样的人了,而且一些捕风捉影的“媒体”也很快就会一涌而上。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其实也是怀疑的,他们正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它。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假设,值得后续再作进一步研究,而不是什么已经可以定论的东西。

首先,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发现了什么?

这颗恒星名叫KIC 8462852,是NASA的开普勒任务曾经观测过的十万多颗恒星中的一颗。开普勒望远镜曾经一直盯着这些恒星,寻找他们亮度上出现的突然变暗现象。这些极其微弱的变暗现象可能由许多因素导致,但其中一个因素是——如果这颗恒星拥有行星,而其中的一颗或者几颗在绕着恒星转的时候,从地球上看过去,它们恰好从那颗恒星前面经过。这种被称为凌星(transit)的现象如果真的发生,我们就会看到恒星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所谓光变曲线上,出现一个小小的凹坑,深度通常不到1%。

用这种方法已经找到了上千颗太阳系外行星。通常这些行星的轨道周期都不长,所以我们会看到,每隔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这样的凹坑就会在光变曲线上周期性出现一次,具体取决于行星轨道的大小。

KIC 8462852是一颗质量有点大的恒星,比太阳更热,也更亮。它离我们大约1500光年,这个距离相当远,所以这颗恒星暗到我们用肉眼都看不见。开普勒望远镜记录了这颗恒星怪异的亮度变化:它的光变曲线上也有凹坑,但并非周期性出现。有些凹坑很深,有一个深达15%,还有一个甚至深达22%!


开普勒的数据显示,KIC 8462852的光变曲线出现过深达22%的凹坑。上图中的横坐标是某一日期之后的天数,纵坐标则是这颗恒星的亮度,取正常亮度为1。在第1500天左右,这颗恒星的亮度出现了22%的降幅。图片来源:波雅江等人。

单凭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这不可能是一颗行星。就算是木星那么大的行星,也只能遮挡这颗恒星大约1%的星光,这差不多已经是行星能够达到的最大尺寸了。也不可能另外一颗恒星;因为如果有的话,我们应该能看见它。这样的凹坑并非有规律的周期性出现,这一点也跟行星或恒星的说法不相符合。不过,不管是什么遮挡了恒星,它都一定十分巨大,宽度可达这颗恒星本身的一半!

此外,这颗恒星的光变曲线中还有大量这样的凹坑,多达成百上千!它们似乎完全没有周期,形状也很奇怪。行星遮挡星光时产生的凹坑通常是对称的:星光先是变暗一点,在这个水平上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再变亮回去。而在KIC 8462852的数据中,800天附近出现的那个凹坑根本不是这样;它先是缓慢变暗,然后飞快地变亮。出现在1500天附近的另一个凹坑,在大致轮廓上还叠加着一系列小小的起伏。这颗恒星的亮度还曾明显出现过20天为周期的明暗变化,持续了好几个星期,接着又彻底消失了。


更多开普勒的数据表明,这颗恒星曾以大约20天为周期发生过亮度的起伏变化。但几周后,这一变化又消失了。

那篇论文的作者花了很大力气,去排除一些明显的原因。这不是望远镜或者处理过程产生的假象,这些凹坑是真实的。这也不会是恒星黑子(就像太阳黑子,只不过出现在另一颗恒星上)。我最初的想法是,会不会是某种行星碰撞事件,就像几十亿年前撞击地球产生出月球的那次事件,这会产生出大量碎屑和尘埃云。这些碎块和尘埃云绕着恒星旋转,造成一系列凌星,有可能再现出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

但这个想法的问题在于,这颗恒星的红外线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出现。行星碰撞会产生大量尘埃,加热之后则会发出红外线。我们知道KIC 8462852这种类型的恒星应该会发出多少红外线,而这颗恒星发出的红外线数量刚好,并没有更多。红外线的欠缺意味着,那里没有尘埃,或者尘埃极少。

那些天文学家审视的最后一个想法是,有一系列彗星绕着这颗恒星旋转。这些彗星可能被气体和其他物质构成的云团包裹,可能产生观测到的凹坑。红外线的欠缺也困扰着这种解释,但还不太致命。如果另一颗恒星恰好从附近经过,它的引力可能扰乱第一颗恒星的奥尔特云。所谓奥尔特云,是指距离太阳数十亿千米外的一片区域,拥有百亿颗冰质天体。我们认为大多数(甚至所有)恒星都拥有奥尔特云。这样的扰乱会把冰质天体抛向那颗恒星,然后它们会碎裂瓦解,遮挡星光产生出那些古怪的凹坑——其中的冰会被加热,以气体形式蒸腾出来,这也可能解释观察到的一些凹坑的古怪形状。

而且凑巧的是,有另外一颗恒星离KIC 8462852相当近:一颗较小的红矮星就在大约1300亿千米之外。这个距离足以影响奥尔特云了。

不过,这个案子还是了结不了。彗星是个不错的猜测,但很难想象有某个场景,它们能够完全遮挡来自一颗恒星22%的星光。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真的很大!

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选择呢?

论文的主要作者塔贝萨·波雅江(Tabetha Boyajian)想知道还可能会有什么其他解释,于是她把结果发给了另外一位天文学家,贾森·赖特(Jason Wright)。赖特的研究方向是太阳系外行星,而且无独有偶,他也研究过如何在开普勒的数据里搜寻高等外星文明的迹象。

是的,认真的!

看看我们自己的文明。我们在消耗越来越多的能量,而且总是在寻找更大的能源。化石燃料、核能、太阳能、风能……几十年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推广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我们建造成千上万巨大的太阳能板,把它们送入轨道绕着太阳转,那会怎样?它们会截获阳光,转化为能量,能够传回地球为我们所用。还需要更多能量?那就建造更多太阳能板!一个先进的文明最终可能建造成百上千万甚至上百亿块太阳能板。

这个想法演变成了所谓的戴森球(Dyson Sphere),一个完全包裹住一颗恒星的巨大球体。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流行,甚至在《星际迷航:下一代》里有一集还提到过它。戴森从来没有说过要建造一个真正的球体,而是许许多多块小太阳能板可能会构成一个巨大的球体。

但这给探测外星生命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这样一个球,在可见光波段应该是黑的,却可能发出大量红外线。人们寻找过它们,却一直没能找到(很显然)。

再回来看看KIC 8462852。我们会不会是看到了一个正在建造戴森球的高等外星文明呢?巨大的太阳能板(或者太阳能板的集群)宽达上百万千米,有着古怪的形状,有可能产生我们在那颗恒星的光变曲线中看到的那些凹坑。



我猜想,现在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期待我开始奚落这个想法,嘲笑它荒谬,对外星人之类的说法嗤之以鼻。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个想法的。提醒你,我并没有说它是对的,只是说它很有趣。赖特并不是狂热的疯子,他是一位有着扎实背景的职业天文学家。我和他通电话时他告诉我,“有必要提出一个假设,但我们还应该谨慎地去处理它”,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

我认为,很明显,这个场景不太可能是真的。可是,为什么不试试看呢?对这颗恒星进行后续观测,就很容易检验这个想法。虽然可能性低,但赌注够大,所以有可能值得一试。而且这也不算是科学幻想;赖特和其他几位天文学家已经向颇有声望的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 Journal)投稿了一篇论文(尚未发表),分析了这些结构的物理性质,并详述了如何能够在其他恒星周围探测到它们。

在《大西洋》(Atlantic)月刊的一篇报道中(这也是社交媒体上所有消息的最初源头),赖特和波雅江确实提议,使用射电望远镜搜寻来自这颗恒星的信号。建造这一结构的外星文明可能会泄露(或者广播!)无线电波,能够在1500光年以外的地球上被我们检测出来。这是整个SETI计划,也就是搜寻地外智慧生命计划的基础。望远镜的观测时间由一个委员会分配,还不清楚这一提议会不会被通过。我希望能够通过。这应该花不了太多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因为按照正常的假设,这应该不是一个很难探测的信号。

如果信号存在的话。当然,这个可能性仍然非常非常低。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是需要耗费巨资才能完成的艰难壮举。需要花费的精力很少,回报却可能非常大。此外,对这颗恒星的射电观测或许对破解这个谜题也有帮助,哪怕它不是外星人。当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外星人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我还支持开展后续观测去搜寻彗星存在的信号(这是波雅江的论文里提到的)。彗星上的一些分子在彗星靠近恒星时会变得相当明亮,这些信号或许也不会太难检测。此外,还有可能只是某种自然现象,暂时还没有人想到它。更多的观测意味着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可能会激发出新的想法。

不管是外星人正在建造巨型装置来满足他们的能源需求,还是可能性要大得多得多的某种更加自然的现象,KIC 8462852都是一颗相当奇怪的有趣恒星。绝对值得对它作更进一步的研究。(编辑:Steed)
采集这么大的能量,个人觉得,大概是维系虫洞一类的空间任务吧...一个比太阳还大还亮的恒星
戴森球也应该是周期性的;它必须绕日旋转。所以是周期性的。所以这个不是戴森球
看过原文,这颗恒星有一颗伴星。如果建造戴森球的话,潮汐引力干扰太大,完全可以选择一颗没有伴星的恒星建造,因此戴森球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原文也说了红外波段没有信号,如果是戴森球红外信号会比较强
今年开普勒计划成果颇多嘛
NASA表示最近经费比较紧缺
今年开普勒计划成果颇多嘛
开普勒天文台由于稳定系统挂点已经结束本职工作了

不过大家一直在开普勒巡天的数据里寻宝
相关新闻这篇最好.
不一定要戴森球(Dyson Sphere),也可以是戴森云(Dyson Swarm)嘛.
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遮挡呢,就算建造戴森球,也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也许是通过重力或者其他股份来扭曲
说不定只是离这个星球很远的地方一片大尘埃或者碎片云飘过了我们观察它的路径,产生了短暂的、无规律的遮挡。
不管是什么,遮掉一颗恒星20%的光都是极其惊人的物体了。
dsandy1 发表于 2015-10-19 11:13
说不定只是离这个星球很远的地方一片大尘埃或者碎片云飘过了我们观察它的路径,产生了短暂的、无规律的遮挡 ...
已经排除尘埃, 因为没有多余的红外线透射出来, 现在最有可能的是彗星, 非常巨大的彗星......
windrarara 发表于 2015-10-19 14:29
已经排除尘埃, 因为没有多余的红外线透射出来, 现在最有可能的是彗星, 非常巨大的彗星......
文中写的是围绕这颗恒星的行星碰撞而产生的尘埃,而我说的是距离这个恒星遥远距离上的尘埃云或者碎片云。这些尘埃云距离这颗恒星足够远不会被加热而产生红外线,只是对其传到地球上的光线产生了遮挡。而且因为距离足够远因此一些小碎片也足以对这颗恒星的光度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比如20%。
雪海孤枫 发表于 2015-10-19 13:42
不管是什么,遮掉一颗恒星20%的光都是极其惊人的物体了。
那要看这个遮挡物的位置了。要是在这个恒星系内部,那的确是巨大的物体,但要是在光线传播到地球的途中,可能只需要一个小碎片就足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dsandy1 发表于 2015-10-19 11:13
说不定只是离这个星球很远的地方一片大尘埃或者碎片云飘过了我们观察它的路径,产生了短暂的、无规律的遮挡 ...


这个可能是最先被猜到的,不过被排除,因为当光线穿透这些尘埃之后,尘埃中的物质会在光线的光谱中留下痕迹,只要分析光谱就可以知道尘埃的成分,现在问题是光谱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只能是实物把光线遮挡住了,那到底是什么呢,NASA 说,我要好多钱,我要好多钱,我要好多钱,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dsandy1 发表于 2015-10-19 11:13
说不定只是离这个星球很远的地方一片大尘埃或者碎片云飘过了我们观察它的路径,产生了短暂的、无规律的遮挡 ...


这个可能是最先被猜到的,不过被排除,因为当光线穿透这些尘埃之后,尘埃中的物质会在光线的光谱中留下痕迹,只要分析光谱就可以知道尘埃的成分,现在问题是光谱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只能是实物把光线遮挡住了,那到底是什么呢,NASA 说,我要好多钱,我要好多钱,我要好多钱,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373630753 发表于 2015-10-19 17:10
这个可能是最先被猜到的,不过被排除,因为当光线穿透这些尘埃之后,尘埃中的物质会在光线的光谱中留下 ...
不一定是尘埃啊,星际中的碎片或者小行星也是有可能的啊。
屁股决定脑袋,坚决支持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