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国防空新锐,中国首款第四代防空系统FM300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07:39

杂志来自收费网站因此链接应该点击不了

http://vpl.vip.qikan.com/text/article.aspx?titleid=pqzs20150111

作者: 张亦驰

来源:兵器知识      2015年1期   

pqzs20150111-1-l.jpg

防空导弹系统历来是珠海航展上国内企业的重点展品。上届珠海航展就展出了多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可以说展示了近十年来中国在防空导弹系统上的新成就。令人略感惊讶的是,仅隔一年,中国的防空导弹系统又增添了众多新锐面孔,其中有些是换代的先进产品,有些则是进行了大幅度升级的型号。这让中国防空导弹家族枝繁叶茂。
  第四代防空导弹低调现身
  自从上届珠海航展以来,FD-2000作为中国公开的防空系统中的最高端的产品,加之“曾赢得”土耳其防空导弹合同,一直国人关注的防空导弹明星。不过,在FM-3000出现后,FD-2000至少在技术上,就有些“过气”了。本届航展,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推出的FM-3000颇为低调,仅仅从其公布的有限的参数来看,并无太多出众之处,该系统的最大射程30千米,可同时对付8个目标。由于导弹外形很像“道尔”,还被扣上了“仿道尔”的帽子。但实际上,FM-3000防空导弹系统是航天科工推出的中国首款第四代防空系统,“道尔”和它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说它是中国的“小迈兹”(”迈兹“为欧洲多国合作推出的先进中程防空导弹)或许更为恰当些。
  FM-3000,也就是“飞蠓”3000防空系统,听上去似乎是属于近程的“飞蠓”系列。不过,按照展方讲解人员的说法,这是中国公开的第一种第四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同类型的防空系统中也堪称引领潮流。其最明显的标志在于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它是国内公开的第一种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防空导弹系统。可以说,这部集全方位搜索和火控功能于一身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奠定了整套防空系统的优势。
  按照研制方的资料,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只使用单一的一部雷达,同时完成目标全向搜索和火力控制两种功能的防空系统。当然,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有待商榷的。中俄大型防空系统大多是采用一部搜索雷达(或者叫目标指示雷达)外加一部火控雷达的配置方式,但是美国的“爱国者”实际上就只是用一部AN/APG-53同时完成搜索和跟踪。S-300的30N6E,也能同时进行搜索和跟踪。只不过其搜索功能较弱,因为其波束角窄,完成一次扫描所需时间太长,无法进行圆周搜索。而FM-3000的这部雷达在工作中一直高速旋转,一边进行机械扫描,一边进行电子扫描,波束控制极为复杂。而且在火控模式中,同样在进行旋转。
  多位工作人员向笔者确认,该套防空系统可同时全向攻击360度范围内的8个目标,哪怕这些目标在方位上相差180度。而以往的防空系统,例如FD-2000,虽然也能同时对付8个目标,但是这8个目标必须在某一角度内。因为相控阵雷达阵面最多只能在方位上探测120度,进行火力控制的角度会更窄。如果要同时来自各个方向的目标同时攻击,一般至少需要4个阵面。而FM-3000的突破在于则是通过高速旋转的方式,通过机械扫描与电子扫描结合的方式,来对付不同方向的目标的。FM-3000能够在旋转中实现制导,这种功能也只有欧洲的“迈兹”系统刚刚演示过。
  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抗干扰。如今的干扰手段、干扰模式日趋多样,特别是拖曳式有源诱饵的广泛使用,给雷达制导防空导弹带来极大挑战。这种有源诱饵可由飞机在感知到雷达威胁时抛出,拖在尾部几百米处。雷达制导导弹攻击目标时,往往攻击的是目标反射的雷达波与诱饵的功率中心点,结果是谁也打不上。传统的雷达制导导弹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对付这种诱饵。而固态有源相控阵技术为对付这类目标带来了可能。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将占空比(也就是平均功率和峰值功率的比值)做得较大。平均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雷达的探测距离。平均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占空比越大,峰值功率小。传统真空管的雷达占空比大多是个位数,而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可以大大降低峰值功率,减小被发现概率。而且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信噪比较高,再加上雷达采用功率控制技术,可以根据需要逐步扩大功率搜索目标,进一步减小被发现概率。
  通常而言,三代机雷达告警器的灵敏度要低于雷达接收机
  灵敏度几个数量级(并非不能做得太灵敏,而是因为如果做得太灵敏了,将充满噪声,导致虚警率过高)。固态有源阵可以做到用恰到好处的功率照射目标,雷达恰好接收到回波,而敌方的雷达告警器却无法察觉。因此,在实战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锁定敌机并发射导弹,而敌机却全然不知,这时自然也无法释放干扰或有源诱饵。只有导弹逼近告警器告警时,才会漫无目标的进行无用的机动。当然,以上还只是理论分析,FM-3000能否达到这种水平,还很难说。但是毕竟有源相控阵雷达提供了这种可能。  
  FM-3000的导弹采用了鸭式布局,弹翼可折叠,而且发射箱为长方体。由于这些特征与俄罗斯的“道尔”很相似,很多人认为这种导弹甚至这套系统也是仿制“道尔”。不过,“道尔”是无法和FM-3000相提并论的。尽管都采用了折叠鸭翼,但两者的外形细节差别很大,而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导弹。“道尔”射程只有12千米,而FM-3000达到了30千米。实际上,俄罗斯新一代的9M96E和9M96E2中程防空系统都采用了鸭式布局的导弹。这种布局具有良好的响应特征,机动性好。不过较少用于高速的远程防空导弹中。FM-3000的导弹性能还有提升空间。“紫菀”导弹通过气动控制和矢量发动机控制,达到了60g过载,其中40g来自于空气舵面,而20g来自于横向轨控发动机。俄罗斯的9M96E的过载据接近60g,更适合对付大过载机动目标和弹道目标。而目前来看,FM-3000的导弹似乎并未采用微型轨控发动机,这也可能和它射击空气动力目标的定位有关。
  FM-3000和“道尔”更重要的不同点在于,FM-3000制导方式采用了惯性初制导+指令修正+末端主动雷达指导的方式。而“道尔”则是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一般而言,由地面雷达控制的,射程10多千米的近程导弹,都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因为在这个射程范围内,雷达指令制导能提供相当好的精度,指令通道本身由于方向性很强,抗干扰能力也很高。而如果主动雷达制导用在最大射程10千米左右的导弹上,那就还会让地面雷达和弹载雷达“倒一把手”,弹载雷达截获目标也需要一定时间,射击近距离目标就有些麻烦,优势不明显,而且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俄罗斯在改进“道尔”时,导弹采用了全新的气动外形,但仍然采用了指令制导方式,尽管俄罗斯已经拥有成熟的小型雷达导引头。


中远程防空系统添新丁
  除了第四代的FM-3000以外,航天科工还推出了一款新型中远程防空导弹——FK-3。根据航天科工的资料,FK-3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全天候中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进行防空作战,主要用于区域、要地和野战防空,拦截各类固定翼飞机、巡航导弹、战术空地导弹、武装直升机等目标。杀伤区斜距5千米~100千米,高度0.05千米~27千米。制导体制为指令+半主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体制,全程指令双模制导体制,多目标能力为同时制导12发导弹拦截6个目标。
  从制导体制来看,指令+半主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外,还增加了全程指令双模制导体制。笔者分析,这种双模制导有两个好处:第一,在目标处于较近的距离内,可以以指令为主,省去了一个环节。第二,在对付远距离目标时,弹上计算机可对半主动雷达导引头获得的信息和地面指令进行数据融合,提高了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和TVM制导方式有些类似。只不过TVM制导方式是由导弹将目标信息下传到地面制导雷达,由后者进行信息融合,再通过指令控制导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弹载计算机已经能够完成数据融合,所以也就无需下传目标信息了。  
  FK-3这次只展出了一部发射装置。该系统仍然使用了倾斜发射,发射装置呈55度定角发射,在方位上可进行随动。人们或许会质疑,中国早就突破了垂直发射技术,为什么在新型防空导弹上,却仍然使用倾斜发射。其实,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垂直发射一大优点在于360度全向发射。而倾斜发射实现这一点也不难,也就是让发射架360度全向旋转就是了。从车辆驾驶室后部的弧形导焰板判断,该发射装置应该具备向车体后部发射的能力。当然,垂直发射相对于这种随动的发射架,另外一大优点在于发射装置可靠性较高,用不着精确的随动装置。不过,随动控制系统属于传统的自动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倾斜热发射则有自己的优点。第一,可以尽量提高导弹的射程。垂直发射的导弹,在发射后都要通过推力矢量系统进行剧烈拐弯,这个拐弯的过程就会损失一定的能量,从而降低导弹的最大射程,大概会少4%~6%左右。而倾斜发射则没有这个问题。第二,导弹的成本相对较低。垂直发射在发射的初始阶段,速度比较慢,空气舵很难形成足够的控制力,所以通常使用燃气舵,燃气舵在导弹被动飞行段是不起作用的。而且低速状态下通常要采用捷联惯导,这都会增加导弹的成本。而倾斜发射则可以省去(为提高性能增加这些设备也未必不可)。另外,相对于垂直发射,倾斜发射的发射筒结构简单、重量轻,不必像冷发射那样安装复杂的燃气发生器和抛射装置,也不用像热垂直发射那样使用耐高温的材料和复杂的导焰通道。所以,美国的“爱国者”、“萨德”以及欧洲的“迈兹”都是倾斜发射。从上述廉价的技术来看,FK-3似乎仍然是以射击空气动力目标为主,主打性价比的产品,应该是“凯山”的接班人。
  “凯山”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射车再次出现在珠海航展上,但是性能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上届展出的“凯山”1A射程为50千米,而本届航展展出的“凯山”1C射程猛增40%,达到了70千米。而且多目标攻击能力由原来的同时制导6枚导弹攻击3个目标,提高到制导6枚导弹攻击3~6个目标,也就是说可同时控制两枚导弹攻击3个目标,或者控制6枚导弹分别攻击6个目标。可以说,“凯山”1C从导弹到雷达硬件以及算法都得到了大幅升级。它还创造了两个新的记录: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防空导弹中,它的多目标处理能力是最高的。当然,虽然和FD-2000的同时攻击8个目标有差距,但是FD-2000采用了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地面雷达只需要将导弹导引到一定范围内,就能“交班”了,由弹上的主动导引头进行导引,而且前面的指令制导可以不那么精确。而无线电指令制导要求地面雷达全程对导弹提供高数据率的精确制导信息,地面雷达的工作负担更大。能同时攻击6个目标,说明雷达在算法上也进行了大量优化,大概也是达到极限了。  
  其第二个记录是创造了雷达指令制导的防空导弹的最远射程记录。这之前,苏联曾经把C-75(SA-2)改进型的射程增加到了接近60千米。要知道,指令制导防空导弹的射程是不能无限增加的,因为在雷达角度误差一定的情况下(角度误差不可能无限减小),线误差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如果线误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战斗部就无法以规定的概率杀伤目标了。因此,提高射程更要全面考虑。首先,导弹本身要进行改进,增加弹上仪器工作时间,增加固体燃料或更换新型燃料;增加战斗部重量,或者优化引信,或者采用先进的定向破片战斗部,使得战斗部能量朝着相对较窄的范围内喷发,增加战斗部的破坏半径。
  “凯山”1设计中规中矩,无论在导弹还是雷达以及体制设计上,都略显保守。尽管严格意义上来讲,“凯山”1还算不上第三代防空导弹,但其为中国的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防空导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通过研制“凯山”防空导弹系统,中国在防空导弹总体设计、雷达、引导率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才让中国的防空导弹设计渐入佳境。
  航天科技集团仍然展出了“猎鹰”80中程防空系统。这次披露的一个技术细节很有意思。一般而言,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防空系统中,照射雷达只发雷达波而不收,因此,照射雷达一般无跟踪功能。“猎鹰”80的雷达既能搜索跟踪,也能实施照射,其奥妙在于采用了一部“双波段雷达”。其雷达车虽然看着是一部天线,但实际上是将两个阵面“合二为一”,阵面下部有两个馈源。跟踪阵面和照射阵面大致是按照6:4的比例布置的,而且两个阵面是不同波段的。通常,照射阵面通常为X波段,而搜索跟踪阵面为S波段。可以说,这一部典型的“双波段雷达”,DDG-1000的双波段雷达,美国炒作了好多年,其实早被中国实现了。这应该也是中国防空导弹系统的一个创举。兵器工业欲“三分天下”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并非传统的大型防空导弹研制企业,不过在这次航展上,展出了“天龙”50和“天龙”12两型防空导弹系统,试图在这一市场上与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两大集团“三分天下”。
  “天龙”50防空系统是一种射程50千米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根据参展商公开的资料,该系统由一步IBIS-150目标指示雷达、一部火力分配车、多部发射车和一套保障装置组成。这一点令笔者感到疑惑。通常来说,目标指示雷达是给制导雷达指示目标的,而该系统中竟然没有制导雷达。难道和航天科工的FM-3000一样,目标指示雷达同时兼职制导?目前尚不能确定。值得注意的是,一起展出的还有一部S波段的探测距离250千米的IBIS-200目标指示雷达,依此判断IBIS-150似乎也应该是S波段,但S波段并不适合作为制导雷达使用,通常制导雷达多为X波段。另外一种可能是火力分配车携带有制导雷达。对此,参展商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成功,尽管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军方打算采购这种防空系统,但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
  根据简氏信息集团网站的报道称,一个“天龙”50防空连包括一部IBIS-150三坐标目标指示雷达,一部火力分配车和3到6部发射车,每部发射车携带4枚导弹。在这种构型下,“天龙”50能够发射12枚导弹同时攻击12个不同目标。而IBIS-150三坐标雷达搜索距离130千米,可以同时搜索144批目标。发射车能够在距离火力分配车5千米范围内部署。“天龙”50能在15分钟内完成行军状态转战斗状态。“天龙”50防空导弹系统能摧毁距离在3千米~50千米之内、30米~21 000米高度的目标,并且能同时攻击12个目标。速度超过1 000米/秒,最大过载达到38g。它使用的导弹系在“闪电”10A中距空空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上届和本届航展上,中航工业展示了其导弹,其第一级火箭加大、加粗,改动量不小,主要是为了提高射程。相比之下,世界其它国家利用空空导弹改地空导弹,基本是原封不动,如改动也是直接加一个第一级火箭。  
  该防空系统能够使用12枚防空导弹对12个目标实施攻击。如果这个报道无误的话,意味着这套系统是地面防空系统中同时攻击目标数最多的。为何这套看上去很简陋的系统能同时攻击12个目标呢?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导弹射程较小,加之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一般而言,这类导弹的导引头对战斗机大小目标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5~20千米。如果目标处于这个距离内,那么导弹发射之后,其导引头便可很快探测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地面雷达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工作,攻击12个目标自然不在话下。第二,不排除这12个目标是“虚指标”或者说有水分。也就是前边附加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比如说目标之间的角度、距离、机动等等。当然,所有防空系统的多目标能力都不是无条件的,而“天龙”50的条件可能要更苛刻一些。雷达的时间资源就那么多,雷达控制导弹打击12个目标不可能和打击8个目标的数据更新率相同。打得目标越多,它接收到的目标的数据更新率就越小,在这种情况,导弹可能就更容易被摆脱掉。
  “天龙”12防空导弹系统是一种近程防空系统,每部“天龙”12防空导弹系统能够攻击4批距离2~12千米的目标。客观而言,在航天科工的FM-90、FK-1000以及航天科技采用红外成像制导的“飞豹”系列防空导弹的夹击之下,“天龙”12并无任何优势。特别是相对于FK-1000,采用几乎相同布局的“天龙”12射程只有12千米,相当于“通古斯卡”早期水平,远不及FK-1000,后者最大射程达到了22千米。
  其实,兵器工业公司要想在防空系统领域有所建树,还可以在底盘上做做文章。迄今为止,中国展出的各种防空系统,均为轮式底盘,越野能力有限。而野战防空系统,则需要伴随机械化部队实施防空作战,对其越野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俄罗斯的“山毛榉”、“通古斯卡”就以履带式底盘为主。而在这方面,兵器工业集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上述系统提供履带式底盘,并无困难。当然,这也会造成价格提升,又不太利于主攻的低端市场。
  总体而言,此次航展展出的防空导弹数量很多,上述只是一些新型的大型防空系统。由此来看,在防空系统方面,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大的研发能力。但是型号太多,也要两面来看。国内市场几近饱和,而国外市场的盘子也就那么大。很多类型相似、功能相当的产品难免造成国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内部竞争、压价。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毕竟研制一种防空系统耗资不菲。[编辑/秦蓁]
杂志来自收费网站因此链接应该点击不了

http://vpl.vip.qikan.com/text/article.aspx?titleid=pqzs20150111

作者: 张亦驰

来源:兵器知识      2015年1期   

pqzs20150111-1-l.jpg

防空导弹系统历来是珠海航展上国内企业的重点展品。上届珠海航展就展出了多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可以说展示了近十年来中国在防空导弹系统上的新成就。令人略感惊讶的是,仅隔一年,中国的防空导弹系统又增添了众多新锐面孔,其中有些是换代的先进产品,有些则是进行了大幅度升级的型号。这让中国防空导弹家族枝繁叶茂。
  第四代防空导弹低调现身
  自从上届珠海航展以来,FD-2000作为中国公开的防空系统中的最高端的产品,加之“曾赢得”土耳其防空导弹合同,一直国人关注的防空导弹明星。不过,在FM-3000出现后,FD-2000至少在技术上,就有些“过气”了。本届航展,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推出的FM-3000颇为低调,仅仅从其公布的有限的参数来看,并无太多出众之处,该系统的最大射程30千米,可同时对付8个目标。由于导弹外形很像“道尔”,还被扣上了“仿道尔”的帽子。但实际上,FM-3000防空导弹系统是航天科工推出的中国首款第四代防空系统,“道尔”和它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说它是中国的“小迈兹”(”迈兹“为欧洲多国合作推出的先进中程防空导弹)或许更为恰当些。
  FM-3000,也就是“飞蠓”3000防空系统,听上去似乎是属于近程的“飞蠓”系列。不过,按照展方讲解人员的说法,这是中国公开的第一种第四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同类型的防空系统中也堪称引领潮流。其最明显的标志在于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它是国内公开的第一种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防空导弹系统。可以说,这部集全方位搜索和火控功能于一身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奠定了整套防空系统的优势。
  按照研制方的资料,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只使用单一的一部雷达,同时完成目标全向搜索和火力控制两种功能的防空系统。当然,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是有待商榷的。中俄大型防空系统大多是采用一部搜索雷达(或者叫目标指示雷达)外加一部火控雷达的配置方式,但是美国的“爱国者”实际上就只是用一部AN/APG-53同时完成搜索和跟踪。S-300的30N6E,也能同时进行搜索和跟踪。只不过其搜索功能较弱,因为其波束角窄,完成一次扫描所需时间太长,无法进行圆周搜索。而FM-3000的这部雷达在工作中一直高速旋转,一边进行机械扫描,一边进行电子扫描,波束控制极为复杂。而且在火控模式中,同样在进行旋转。
  多位工作人员向笔者确认,该套防空系统可同时全向攻击360度范围内的8个目标,哪怕这些目标在方位上相差180度。而以往的防空系统,例如FD-2000,虽然也能同时对付8个目标,但是这8个目标必须在某一角度内。因为相控阵雷达阵面最多只能在方位上探测120度,进行火力控制的角度会更窄。如果要同时来自各个方向的目标同时攻击,一般至少需要4个阵面。而FM-3000的突破在于则是通过高速旋转的方式,通过机械扫描与电子扫描结合的方式,来对付不同方向的目标的。FM-3000能够在旋转中实现制导,这种功能也只有欧洲的“迈兹”系统刚刚演示过。
  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抗干扰。如今的干扰手段、干扰模式日趋多样,特别是拖曳式有源诱饵的广泛使用,给雷达制导防空导弹带来极大挑战。这种有源诱饵可由飞机在感知到雷达威胁时抛出,拖在尾部几百米处。雷达制导导弹攻击目标时,往往攻击的是目标反射的雷达波与诱饵的功率中心点,结果是谁也打不上。传统的雷达制导导弹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对付这种诱饵。而固态有源相控阵技术为对付这类目标带来了可能。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将占空比(也就是平均功率和峰值功率的比值)做得较大。平均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雷达的探测距离。平均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占空比越大,峰值功率小。传统真空管的雷达占空比大多是个位数,而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可以大大降低峰值功率,减小被发现概率。而且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信噪比较高,再加上雷达采用功率控制技术,可以根据需要逐步扩大功率搜索目标,进一步减小被发现概率。
  通常而言,三代机雷达告警器的灵敏度要低于雷达接收机
  灵敏度几个数量级(并非不能做得太灵敏,而是因为如果做得太灵敏了,将充满噪声,导致虚警率过高)。固态有源阵可以做到用恰到好处的功率照射目标,雷达恰好接收到回波,而敌方的雷达告警器却无法察觉。因此,在实战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锁定敌机并发射导弹,而敌机却全然不知,这时自然也无法释放干扰或有源诱饵。只有导弹逼近告警器告警时,才会漫无目标的进行无用的机动。当然,以上还只是理论分析,FM-3000能否达到这种水平,还很难说。但是毕竟有源相控阵雷达提供了这种可能。  
  FM-3000的导弹采用了鸭式布局,弹翼可折叠,而且发射箱为长方体。由于这些特征与俄罗斯的“道尔”很相似,很多人认为这种导弹甚至这套系统也是仿制“道尔”。不过,“道尔”是无法和FM-3000相提并论的。尽管都采用了折叠鸭翼,但两者的外形细节差别很大,而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导弹。“道尔”射程只有12千米,而FM-3000达到了30千米。实际上,俄罗斯新一代的9M96E和9M96E2中程防空系统都采用了鸭式布局的导弹。这种布局具有良好的响应特征,机动性好。不过较少用于高速的远程防空导弹中。FM-3000的导弹性能还有提升空间。“紫菀”导弹通过气动控制和矢量发动机控制,达到了60g过载,其中40g来自于空气舵面,而20g来自于横向轨控发动机。俄罗斯的9M96E的过载据接近60g,更适合对付大过载机动目标和弹道目标。而目前来看,FM-3000的导弹似乎并未采用微型轨控发动机,这也可能和它射击空气动力目标的定位有关。
  FM-3000和“道尔”更重要的不同点在于,FM-3000制导方式采用了惯性初制导+指令修正+末端主动雷达指导的方式。而“道尔”则是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一般而言,由地面雷达控制的,射程10多千米的近程导弹,都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因为在这个射程范围内,雷达指令制导能提供相当好的精度,指令通道本身由于方向性很强,抗干扰能力也很高。而如果主动雷达制导用在最大射程10千米左右的导弹上,那就还会让地面雷达和弹载雷达“倒一把手”,弹载雷达截获目标也需要一定时间,射击近距离目标就有些麻烦,优势不明显,而且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俄罗斯在改进“道尔”时,导弹采用了全新的气动外形,但仍然采用了指令制导方式,尽管俄罗斯已经拥有成熟的小型雷达导引头。


中远程防空系统添新丁
  除了第四代的FM-3000以外,航天科工还推出了一款新型中远程防空导弹——FK-3。根据航天科工的资料,FK-3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全天候中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进行防空作战,主要用于区域、要地和野战防空,拦截各类固定翼飞机、巡航导弹、战术空地导弹、武装直升机等目标。杀伤区斜距5千米~100千米,高度0.05千米~27千米。制导体制为指令+半主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体制,全程指令双模制导体制,多目标能力为同时制导12发导弹拦截6个目标。
  从制导体制来看,指令+半主动雷达寻的复合制导外,还增加了全程指令双模制导体制。笔者分析,这种双模制导有两个好处:第一,在目标处于较近的距离内,可以以指令为主,省去了一个环节。第二,在对付远距离目标时,弹上计算机可对半主动雷达导引头获得的信息和地面指令进行数据融合,提高了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实际上,这种方式和TVM制导方式有些类似。只不过TVM制导方式是由导弹将目标信息下传到地面制导雷达,由后者进行信息融合,再通过指令控制导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弹载计算机已经能够完成数据融合,所以也就无需下传目标信息了。  
  FK-3这次只展出了一部发射装置。该系统仍然使用了倾斜发射,发射装置呈55度定角发射,在方位上可进行随动。人们或许会质疑,中国早就突破了垂直发射技术,为什么在新型防空导弹上,却仍然使用倾斜发射。其实,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垂直发射一大优点在于360度全向发射。而倾斜发射实现这一点也不难,也就是让发射架360度全向旋转就是了。从车辆驾驶室后部的弧形导焰板判断,该发射装置应该具备向车体后部发射的能力。当然,垂直发射相对于这种随动的发射架,另外一大优点在于发射装置可靠性较高,用不着精确的随动装置。不过,随动控制系统属于传统的自动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倾斜热发射则有自己的优点。第一,可以尽量提高导弹的射程。垂直发射的导弹,在发射后都要通过推力矢量系统进行剧烈拐弯,这个拐弯的过程就会损失一定的能量,从而降低导弹的最大射程,大概会少4%~6%左右。而倾斜发射则没有这个问题。第二,导弹的成本相对较低。垂直发射在发射的初始阶段,速度比较慢,空气舵很难形成足够的控制力,所以通常使用燃气舵,燃气舵在导弹被动飞行段是不起作用的。而且低速状态下通常要采用捷联惯导,这都会增加导弹的成本。而倾斜发射则可以省去(为提高性能增加这些设备也未必不可)。另外,相对于垂直发射,倾斜发射的发射筒结构简单、重量轻,不必像冷发射那样安装复杂的燃气发生器和抛射装置,也不用像热垂直发射那样使用耐高温的材料和复杂的导焰通道。所以,美国的“爱国者”、“萨德”以及欧洲的“迈兹”都是倾斜发射。从上述廉价的技术来看,FK-3似乎仍然是以射击空气动力目标为主,主打性价比的产品,应该是“凯山”的接班人。
  “凯山”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射车再次出现在珠海航展上,但是性能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上届展出的“凯山”1A射程为50千米,而本届航展展出的“凯山”1C射程猛增40%,达到了70千米。而且多目标攻击能力由原来的同时制导6枚导弹攻击3个目标,提高到制导6枚导弹攻击3~6个目标,也就是说可同时控制两枚导弹攻击3个目标,或者控制6枚导弹分别攻击6个目标。可以说,“凯山”1C从导弹到雷达硬件以及算法都得到了大幅升级。它还创造了两个新的记录: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防空导弹中,它的多目标处理能力是最高的。当然,虽然和FD-2000的同时攻击8个目标有差距,但是FD-2000采用了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地面雷达只需要将导弹导引到一定范围内,就能“交班”了,由弹上的主动导引头进行导引,而且前面的指令制导可以不那么精确。而无线电指令制导要求地面雷达全程对导弹提供高数据率的精确制导信息,地面雷达的工作负担更大。能同时攻击6个目标,说明雷达在算法上也进行了大量优化,大概也是达到极限了。  
  其第二个记录是创造了雷达指令制导的防空导弹的最远射程记录。这之前,苏联曾经把C-75(SA-2)改进型的射程增加到了接近60千米。要知道,指令制导防空导弹的射程是不能无限增加的,因为在雷达角度误差一定的情况下(角度误差不可能无限减小),线误差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如果线误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战斗部就无法以规定的概率杀伤目标了。因此,提高射程更要全面考虑。首先,导弹本身要进行改进,增加弹上仪器工作时间,增加固体燃料或更换新型燃料;增加战斗部重量,或者优化引信,或者采用先进的定向破片战斗部,使得战斗部能量朝着相对较窄的范围内喷发,增加战斗部的破坏半径。
  “凯山”1设计中规中矩,无论在导弹还是雷达以及体制设计上,都略显保守。尽管严格意义上来讲,“凯山”1还算不上第三代防空导弹,但其为中国的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防空导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通过研制“凯山”防空导弹系统,中国在防空导弹总体设计、雷达、引导率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才让中国的防空导弹设计渐入佳境。
  航天科技集团仍然展出了“猎鹰”80中程防空系统。这次披露的一个技术细节很有意思。一般而言,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防空系统中,照射雷达只发雷达波而不收,因此,照射雷达一般无跟踪功能。“猎鹰”80的雷达既能搜索跟踪,也能实施照射,其奥妙在于采用了一部“双波段雷达”。其雷达车虽然看着是一部天线,但实际上是将两个阵面“合二为一”,阵面下部有两个馈源。跟踪阵面和照射阵面大致是按照6:4的比例布置的,而且两个阵面是不同波段的。通常,照射阵面通常为X波段,而搜索跟踪阵面为S波段。可以说,这一部典型的“双波段雷达”,DDG-1000的双波段雷达,美国炒作了好多年,其实早被中国实现了。这应该也是中国防空导弹系统的一个创举。兵器工业欲“三分天下”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并非传统的大型防空导弹研制企业,不过在这次航展上,展出了“天龙”50和“天龙”12两型防空导弹系统,试图在这一市场上与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两大集团“三分天下”。
  “天龙”50防空系统是一种射程50千米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根据参展商公开的资料,该系统由一步IBIS-150目标指示雷达、一部火力分配车、多部发射车和一套保障装置组成。这一点令笔者感到疑惑。通常来说,目标指示雷达是给制导雷达指示目标的,而该系统中竟然没有制导雷达。难道和航天科工的FM-3000一样,目标指示雷达同时兼职制导?目前尚不能确定。值得注意的是,一起展出的还有一部S波段的探测距离250千米的IBIS-200目标指示雷达,依此判断IBIS-150似乎也应该是S波段,但S波段并不适合作为制导雷达使用,通常制导雷达多为X波段。另外一种可能是火力分配车携带有制导雷达。对此,参展商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成功,尽管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军方打算采购这种防空系统,但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
  根据简氏信息集团网站的报道称,一个“天龙”50防空连包括一部IBIS-150三坐标目标指示雷达,一部火力分配车和3到6部发射车,每部发射车携带4枚导弹。在这种构型下,“天龙”50能够发射12枚导弹同时攻击12个不同目标。而IBIS-150三坐标雷达搜索距离130千米,可以同时搜索144批目标。发射车能够在距离火力分配车5千米范围内部署。“天龙”50能在15分钟内完成行军状态转战斗状态。“天龙”50防空导弹系统能摧毁距离在3千米~50千米之内、30米~21 000米高度的目标,并且能同时攻击12个目标。速度超过1 000米/秒,最大过载达到38g。它使用的导弹系在“闪电”10A中距空空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上届和本届航展上,中航工业展示了其导弹,其第一级火箭加大、加粗,改动量不小,主要是为了提高射程。相比之下,世界其它国家利用空空导弹改地空导弹,基本是原封不动,如改动也是直接加一个第一级火箭。  
  该防空系统能够使用12枚防空导弹对12个目标实施攻击。如果这个报道无误的话,意味着这套系统是地面防空系统中同时攻击目标数最多的。为何这套看上去很简陋的系统能同时攻击12个目标呢?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导弹射程较小,加之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一般而言,这类导弹的导引头对战斗机大小目标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15~20千米。如果目标处于这个距离内,那么导弹发射之后,其导引头便可很快探测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地面雷达基本上不需要做什么工作,攻击12个目标自然不在话下。第二,不排除这12个目标是“虚指标”或者说有水分。也就是前边附加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比如说目标之间的角度、距离、机动等等。当然,所有防空系统的多目标能力都不是无条件的,而“天龙”50的条件可能要更苛刻一些。雷达的时间资源就那么多,雷达控制导弹打击12个目标不可能和打击8个目标的数据更新率相同。打得目标越多,它接收到的目标的数据更新率就越小,在这种情况,导弹可能就更容易被摆脱掉。
  “天龙”12防空导弹系统是一种近程防空系统,每部“天龙”12防空导弹系统能够攻击4批距离2~12千米的目标。客观而言,在航天科工的FM-90、FK-1000以及航天科技采用红外成像制导的“飞豹”系列防空导弹的夹击之下,“天龙”12并无任何优势。特别是相对于FK-1000,采用几乎相同布局的“天龙”12射程只有12千米,相当于“通古斯卡”早期水平,远不及FK-1000,后者最大射程达到了22千米。
  其实,兵器工业公司要想在防空系统领域有所建树,还可以在底盘上做做文章。迄今为止,中国展出的各种防空系统,均为轮式底盘,越野能力有限。而野战防空系统,则需要伴随机械化部队实施防空作战,对其越野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俄罗斯的“山毛榉”、“通古斯卡”就以履带式底盘为主。而在这方面,兵器工业集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上述系统提供履带式底盘,并无困难。当然,这也会造成价格提升,又不太利于主攻的低端市场。
  总体而言,此次航展展出的防空导弹数量很多,上述只是一些新型的大型防空系统。由此来看,在防空系统方面,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大的研发能力。但是型号太多,也要两面来看。国内市场几近饱和,而国外市场的盘子也就那么大。很多类型相似、功能相当的产品难免造成国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内部竞争、压价。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毕竟研制一种防空系统耗资不菲。[编辑/秦蓁]
FM-3000不是竞争失败的外贸货吗?
谁知道凯山-1c和红旗-12有什么区别。
漆室葵忧 发表于 2015-10-13 15:35
FM-3000不是竞争失败的外贸货吗?
这个可以一坑四么?
有说法FM3000是红旗29的落选方案缩水后的马甲拿出来骗银子的   正版29相当于鳖版爱3MSE或者S350
pxb00000 发表于 2015-10-13 15:43
这个可以一坑四么?
尺寸上不存在问题。
这个导弹我非常喜欢。从珠海航展就开始关注了。水平很高。
猎鹰80 竟然采用的是真正意义的双波段雷达 牛X啊。

原文
雷达车虽然看着是一部天线但实际上是将两个阵面合二为一 阵面下部有两个馈源。跟踪阵面和照射阵面大致是按照6:4的比例布置的,而且两个阵面是不同波段的。通常,照射阵面通常为X波段,而搜索跟踪阵面为S波段。可以说,这一部典型的双波段雷达,DDG-1000的双波段雷达,美国炒作了好多年,其实早被中国实现了
有说法FM3000是红旗29的落选方案缩水后的马甲拿出来骗银子的   正版29相当于鳖版爱3MSE或者S350
对,去掉了侧推火箭。
凯山推销了多年都乏人问津
反正不冠红旗头衔的地空导弹都是出口用的。
要你命3000???
失败版,出来了!呵!自用版~哇哈哈!
拳击台 发表于 2015-10-13 15:44
有说法FM3000是红旗29的落选方案缩水后的马甲拿出来骗银子的   正版29相当于鳖版爱3MSE或者S350
传说中的兔版一坑四弹?
凯山推销了多年都乏人问津
缅甸购买了1个团下辖4个营编制的凯山-1A(红旗-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
外贸货
FK-3:fuck欧美俄。
两点
一:前段时间有人还在亮俄罗斯打算给防空弹或者空空弹装相控阵的消息!
    现在中国直接亮生产型号了!
二:现在的对空导弹不是都流行混合制导优势互补吗?现在改成单一制导是不是有漏洞被利用?
猎鹰80 竟然采用的是真正意义的双波段雷达 牛X啊。

原文

看来我国是共阵和分立两种模式双波段雷达都在发展了,S/X波段共阵天线现在只用于电信运营商的通讯转发,而分立式的已经装备防空部队了。
谁知道凯山-1c和红旗-12有什么区别。
传闻中的红旗22是12的升级版,射程70km
凯山推销了多年都乏人问津
也不加个包装盒~现在最屌丝的国家都看不上~
远程的还没影么?
缅甸购买了1个团下辖4个营编制的凯山-1A(红旗-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
要穿马来西亚也买了,怎么没落实吗?
要你命3000?
中近程导弹世界领先,,但远程导弹还是落后于毛子和美帝,我们的4S能力比他们差,,还得继续努力
不知道能不能塞四个进坑
红旗导弹怎么没有后文了呢?说好的什么16改和26呢?
xjm1989 发表于 2015-10-13 18:34
凯山推销了多年都乏人问津
缅甸不是买了吗
hswz 发表于 2015-10-13 20:37
缅甸购买了1个团下辖4个营编制的凯山-1A(红旗-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
多少辆发射车啊
感觉咱家搞防空导弹太乱, 没有主攻方向。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1月30日报道,印度“特里舒尔三叉戟”网站披露称,缅甸武装力量已于2013年11月初和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签署合同,购买1个团(下辖4个营)编制的“凯山-1A”(红旗-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这批武器应当从2014年6月开始向缅甸交付,缅甸也因此成为中国“凯山-1A”防空导弹系统第一个国外用户。

  据悉,“凯山-1”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国防技术研究院(“二院”)设计和生产,是“纯中国”自主研发产品。该型导弹武器系统从1989年开始试验,测试了较长时间,大约在1998年左右开始投入有限数量的批量生产。随后适当加工改进型号“凯山-1A”大约在2007年左右开始批量生产,其中KS-1A固体燃料导弹由位于贵阳的贵州航空工业公司生产,指挥车和H-200无源相控阵雷达由位于西安的陕西天和工业集团生产。(编译:林海)


中国凯山-1防空导弹可能瞄准国内需求(组图)

  声明:本文为《兵器知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张学峰 张垒 何哲

  2006珠海航展上,KS-1A“凯山”防空导弹系统的导弹和发射车首度实物展出,其制导站也以图片形式加以介绍。联想到前段时间有关马来西亚计划引进该防空系统的报道,所以尽管该系统的展出相当低调,却丝毫抵消不了人们关注的热情。

  从模型到实物

  1998年,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将KS-1防空导弹系统的模型带到珠海航展上展出。因为该系统采用了当时国内并不多见的相控阵雷达,而且又是中国继“红旗”-2之后披露的唯一一种中高空中程防空导弹系统,所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此后,尽管每次珠海航展都会例行展出KS-l系统模型,却没有更详细的信息透露出来。期间又出现了KS-1A,研制方对两者的区别也闭口不谈。直到最近展出车载导弹发射装置实物,也没有披露过多参数。而且中国大型地空导弹试验基地多位于大漠深处,不是一般军事爱好者所能到达,所以其图片也不像“新歼”、“新驱”那样丰富。这一切使得KS-1防空导弹系统身上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我们只能透过航展上零星的信息来分析其发展历程。

  KS-l系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它似乎不是一个中国军方支持的项目,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军方出资研制的最新型主战装备通常不会在航展上出现。很多公司都是自筹资金研制出样品或者仅仅是概念模型,然后拿到航展上造势,既希望吸引国外客户,也期待本国军方注意。KS-1恐怕就是按此模式运作的。作为一种大型防空系统,既有导弹,又有制导雷达、目标指示雷达,远比便携式防空导弹甚至反舰导弹系统复杂,全系统发展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如果没有确定的客户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单靠厂方自己的力量,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是非常不现实的。那谁又能支持KS-l的发展呢。目前为止,只听说马来西亚对其有购买意向。但是马来西亚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防务市场,也就是说,最开始KS-l是不可能瞄准该国的。笔者推测,很有可能后来KS-l的发展得到了本国用户的支持,才得以延续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从官方、半官方报道看到的,除了引进的国外先进防空导弹外,中国防空部队仍然大量装备“红旗”-2及其改进型防空导弹系统。这些老式装备确实需要更换了。另外,在很长时间内,研制方对KS-l防空系统的参数和发展情况不但没有进一步地公开,反而捂得更紧,似乎也从侧面证明该系统可能将被军方采用。

  关于KS-l的发展时间表,部分媒体“援引”简氏的资料称:该弹1989年试射,1994年定型,显然很难令人信服。自从KS-l第一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除了模型还是模型,如果早已发展成功,展出一些实物甚至图片又何妨?直到2004年的国防电子展上,笔者才在某公司为宣传自己的数字控制系统(用于发射架)制作的展板上,首次看到KS-1实物在靶场(周围为一片荒漠,判断为靶场)的照片。前段时间有报道说马来西亚有采购意向,那时该系统应已完成定型,否则不会击败俄制成熟系统而赢得马来军方青睐。所以,当KS-l首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出时,该系统可能处于初步设计阶段,甚至概念设计阶段,系统总体,包括导弹、发射架、制导雷达的技术参数刚刚基本确定。而当KS-1系统第一次以实物展出时,可能已经完成定型。


凯山-1采用成熟技术意在大量替换国产老装备

  成熟技术透露的信息

  按照现在的技术标准衡量,KS-1防空系统似乎很令人失望,仿佛是一种一蹴而就、以成熟技术为主的低端产品。

  从发射装置上看,该防空系统不但没有采用目前流行的垂直发射系统,更没有采用已呈淘汰之势的倾斜箱式发射系统,而是采用了古老的双联装单臂回旋式发射架。只不过后来可能发现系统机动性欠佳,而将发射架装于重型越野卡车上,形 成了一套类似“红旗”-6l的、看上去较为粗糙的自行式双联装发射装置。难怪在该系统首次展出时,部分媒体称其发射架可直接由“红旗”,2的发射架改装。这种发射架可能拥有太多缺点,例如装填速度慢、载弹量少、导弹裸露在外对寿命不利等。但相对而言,该发射装置技术难度小、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这往往是很关键的。当然,该发射架并非直接改自“红旗”-2发射架,根据2004年国防电子展介绍为新研制的产品,性能有所提升。该发射装置已经很成熟,新系统能在可靠性、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已经是不错了,而且随着导弹性能的提升,对于方位和高低的精确同步要求并不严格。需要指出的是,同垂直发射相比,倾斜式发射在性能上并非一无是处。相同的导弹,使用倾斜式发射装置要比垂直发射装置最大射程远而最小射程近。这是因为垂直发射后,需要比较剧烈的拐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速度矢量上的推力,从而减小了平均速度、降低了最大射程。同样因为剧烈的拐弯,垂直发射的最小射程也会有所增加。

  KS-l所采用的防空导弹也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近些年国外出现的高速防空弹多采用尾舵式布局,弹体光滑、阻力小。强调机动性的防空导弹多采用气动控制与推力矢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如俄罗斯S-300PMU2采用的9M96E、欧洲的“紫菀”-15,最大横向过载达到60g。日本最新的中型防空导弹也采用了弹体前后均有可控舵面的非常规布局。反观KS-l,其采用了常规的正常式气动布局,弹翼位于重心靠后位置,弹尾布置尾舵。正常式布局本身倒不是问题,目前最新型防空导弹不乏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的。但有意思的是,该弹与“红旗”-2系统所采用的防空导弹如出一辙,无论是从弹翼形状还是布置位置以及整体外形上看,该弹更像是去掉固体助推器和小型前翼、放大尾舵的“红旗”-2导弹。当然,继承成熟的气动外形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和资金,但是给国外的感觉却是中国的技术人员只能一味模仿、缺少创造性。

  同SA-2基本相同的“红旗”-2防空导弹的最大横向过载只有15g左右(按照改进型SA-2标准推测)。原设计中本来没有小型前翼,因为采用的主翼加尾舵的正常式布局气动焦点过于靠后,飞行太稳定而不利于机动,所以才增加了4片前翼,以起到前移气动中心、提高机动性的目的。KS-l导弹保持了“红旗”-2导弹的布局,尾舵有所增大(增加控制效率)用以抵消去掉前翼对机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再考虑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增加等因素,其最大机动过载有可能增加一倍,达N20~30g(早期S-300系统的5V55型导弹也不过如此水平)。此外,没有迹象表明该弹采用矢量发动机等控制方式,而且给人的感觉长细比较小,显得笨重。航展上曾经披露的信息称该弹能对付机动过载5g的目标,按照地空导弹引导率的一般要求,导弹过载应该达到目标过载的3~5倍,也就是说15~25g,看样子这一数据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而言,这一过载能力已经够用了。通常战机若想通过机动来摆脱导弹攻击,最后几秒钟是关键。只有在这关键的几秒钟内做出高g机动,才能有效摆脱导弹攻击。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掌握这个时刻太难了。

  KS-1防空系统第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是:虽然采用了相控阵雷达,但仍然沿袭了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在近十几年出现的、射程50公里左右的防空导弹系统中,可谓“独树一帜”。这里笔者并不是简单地说雷达指令制导方式不好,毕竟,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射程在lO到20公里间的防空导弹都采用了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种方式实现起来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在近距离内引导精度也很高。但问题是,这种制导方式的制导精度会随距离的增大而降低,所以目前中远程防空导弹多采用复合制导方式,末端为主动或半主动雷达制导。早期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中程防空导弹,例如SA-2,都要配合大型战斗部方能在杀伤区的远界达到规定的毁伤概率,这势必要增加导弹体积和重量。而且中程防空系统制导雷达通常采用厘米波雷达,SA-2改进型的60公里射程基本上是这种制导方式的极限射程了。KS-l仍然采用这种并不十分合适的制导方式(这导致它必须采用上百公斤的大型战斗部,从而增加了导弹体积),一方面说明国内工业部门技术储备有限,短时间内难以研制出满足要求的复合制导方式;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减少成本、应付急需,另待改型以图更大发展。当年S-300研制时就是先推出指令制导型号,后来逐渐改进出现TVM、主动雷达末制导型号的。

  KS-l防空导弹系统之所以采用了如此多的成熟技术,一方面可能是要降低成本和研制风险、提高性价比、大量替换装备国产老旧装备,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适应急需、与时间赛跑的结果。

  与“爱国者”拉郎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外媒体纷纷报道:中国KS-1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使用了美国“爱国者”系统的技术。可能是因为KS—l使用的制导雷达在外形上与“爱国者”系统的AN/MPQ-53相控阵雷达有些相似。另外,还可能和美国人的指责有关。90年代中期,大概在“凯山"系统首次展出模型前后,美国的一份报告指责中国“剽窃”“爱国者”技术,并且专门派遣了一个调查团到以色列(美国认为中国从以色列那里得到了“爱国者”防空系统的详细资料)调查。但仅凭这两项,就说KS-l的制导雷达同“爱国者”的AN/MPQ-53之间有渊源,恐有拉郎配之嫌。

  从总体设计上看,“爱国者”系统使用的AN/MPQ-53是一种兼顾防空与反导而研制的相控阵雷达。而且,从其后期发展上看,更加倾向于反导。它采用脉冲压缩体制,基型不具备多普勒处理能力,因此低空性能欠佳,杀伤区低界近300米(尚不及俄制改进型SA-2的100米)。在实战中,“爱国者’’也确实表现出低空性能差的弱点,例如进行了改进、具备多普勒处理能力的PAC-2改型,在伊拉克战争中尽管拦截了多枚弹道导弹,但是对伊军发射的2枚飞行高度在200米左右的“蚕”式巡航导弹均未做出反应。这对于一种主要用作反TBM的导弹系统来说倒不是问题。而KS-l是一种以抗击中低空机动目标为主的防空导弹系统,如果也采用与“爱国者”相同的脉冲压缩体制,必将导致低空拦截性能严重下降。另外,“爱国者”多次误击己方和友军作战飞机,据分析也是因为其最初设计用于反导、敌我识别程序过于简单有关。这对于KS-l系统也是无法接受的。 从作战软件上看,两者也存在很大不同。“爱国者”PAC-2采用的是TVM制导方式,“制导增强型”又使用了半主动雷达末制导,PAC-3则采用了主动雷达末制导。即便是PAC-2型,也与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KS-l存在很大不同。前者的雷达需要完成搜索跟踪目标、跟踪控制导弹、接收导弹下传信号、末端照射目标等一系列任务,而后者雷达则不要求接收下传信号,更不需要照射目标,波形不要求像“爱国者”那样复杂。而且从控制率上看,指令制导通常采用瞄准线法(三点法)、前置角法、固定系数法等引导率,或者在此技术上进行弹道优化而无论是TVM制导还是主动、半主动雷达制导,都是以比例引导法为基础的,从作战软件的编写上也会存在很多不同。

  有人喜欢对比两种雷达的外形。其实,从外形上很难判断出关键信息,因为其最关键的移项器并不裸露在外。对于制导雷达来说,有一些辅助天线用于截获导弹、对消旁瓣干扰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主要工作,如目标搜索、跟踪、导弹跟踪、制导都是主天线上的主波束分时完成的,不存在所谓的“负责TVM的导引天线”。基于以上几点可以判断:KS-l的雷达不太可能采用“爱国者”的MPQ-53雷达技术。当然,不排除两者采取一些相似的技术,例如旁瓣对消等。

  与俄制防空系统的对比

  据国外媒体介绍,在争取马来西亚市场时,“凯山”是同俄罗斯BUK-M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竞标后得到认可的。谈到同国外产品的竞争,很多人都首先想到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技术装备在历次局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大多数国家开始把武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价格放在首位。中国近几年出口的军品也多是靠先进技术和性能打开局面的。因此,“凯山”必然在性能上有独到之处,才能战胜性能不俗的BUK-M1-2。

  BUK-Ml-2是一种介于9K37 BUK(SA-11)和BUK-M2(SA-17)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根据《俄罗斯新兵器大全》的资料,一个BUK-M1-2作战单元采用一部9Sl8Ml-l相摔阵目标搜索雷达和9S470M1-2指控中心,最多6部9A310Ml-2发射照射车(一部车可照射、射击一个目标),最多6部9A39Ml发射/装填车,必要时可以发射导弹。该系统可采用9M38Ml和9M317两种型号导弹。KS-l和BUK-M1-2的具体技战术性能对比见下表(KS-l数据取自早期航展资料),可见俄式系统在多项指标上均超过KS-l。

  笔者记得西方在评论俄罗斯较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时,对BUK-Ml-2的发射装置用了“古老”一词——该系统采用的4联装发射装置继承了老式SA-6系统的特点。即便如此,该系统在总体性能上也要比中国KS-1的发射装置要好。该系统的发射装置方位上不需要精确同步、高低角固定,载车为履带式车辆,越野机动性极佳。而且BUK-M1-2采用的9M3 1 7导弹性能全面超越KS-l。从制导体制上看,BUK-M1-2采用“指令+半主动雷达”复合制导方式,并有光学瞄准系统,技术上要比单纯的全程无线电和全程半主动雷达制导都要好。

  仅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BUK-Ml-2系统的性能都在KS-l之上。但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仍然选择了KS-l,这里面肯定有价格因素。一套BUK-MI-l系统中,除了搜索雷达外还有6部照射雷达,无疑增加了成本。而且其车辆全部采用履带式底盘,导弹设计看上去更加精致复杂,进一步增加成本——BUK-M1-2营建制整套系统(不含导弹)的报价不低于l亿7千万美元。而KS-l系统中,只有一部相控阵雷达完成搜索、跟踪、制导任务,系统大大简化,成本也降低不少。除了价格等因素以外,笔者猜测“凯山”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根据珠海航展上的资料显示,KS-l采用的制导雷达为H-200型制导站。该雷达远比BUK-M1-2的照射雷达复杂得多,采用了频率捷变、旁瓣对消、消隐、先进抗干扰算法等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平均功率大,拥有较远的“烧穿距离”,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作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虽然俄方宣称BUK-M1-2同样具备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但是仍然备份了光瞄系统,可见对其抗干扰性能信心不足。
   

凯山-lA系统将增程并减小体积以提高战力

  增程与减肥

  自KS-1展出以来,研制方又推出了“凯山”-lA系统,两者间的具体差别尚不明朗。但无论是KS-1,还是KS-1A,还都远不完美,必须进行更大的改进才能适应未来作战需求。而且,该系统具备这种进一步改进的基础。笔者以为,除了提高导弹机动性、改进发射装置等措施外,根据目前防空系统的发展趋势应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方面,在保持现有弹、站体积的基础上增大射程,进一步扩大杀伤区范围,增加抗击TBM的能力。KS—l首次展出后披露其射程为42公里,相对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大型防空系统而言,射程偏低。实际上,单看42公里这个射程并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值。对于以100米高度超低空突防方式进袭的空气动力目标而言,由于受地球曲率以及地面杂波的影响,地面雷达的视距大约在50公里左右,射程再远的防空系统也是如此。实际上,100公里以上的射程只有在对付中高空目标时才显示出优势。在战时敌方大型防空系统尚未被压制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进攻一方的战斗机会在这个被公认为最危险的空域飞行。所以,目前尚没有地空导弹击落百公里以外飞行目标的实战记录。KS-l系统42公里的最大射程通常是对大型慢速飞行目标而言的,本来横向过载不是很大的导弹,在射程末端的机动性进一步降低,所以对于具有高机动性的三代战机,其有效射程可能远达不到这个数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导弹的动力射程和机动能力,在这方面“凯山”大有潜力可挖。

  “凯山”系统采用的导弹全长5.6米,弹径400毫米,弹重900公斤。保持这一体积,通过优化飞行弹道、改进发动机燃料等措施,完全可以达到70公里甚至更大的射程(重约1000公斤的“爱国者”PAC-2导弹射程达100公里)。当初,S-300PMUl采用的48N6E型导弹相对于S-300PMU的5V55L型导弹,装药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是通过采用高抛“准最佳弹道”,射程猛增了一倍。当然,导弹系统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制导雷达也要增加功率,而且要改变制导方式以及控制率,可以说整个系统都要“重来”一遍。这种“改进”可能本来是研制方的初衷,但出于时间和技术等因素,首先推出KS-l以及KS-1A,待技术和时机成熟后再推出其增大射程的改进型。

  另一个改进方向,是保持现有杀伤区的情况下,缩小弹站体积、提高集成性和机动性、增强生存力。现在这套“凯山”防空系统显得过于庞大,车辆相对较多,而且单部发射架载弹量偏少,整套系统无论是行军机动还是阵地部署都显得过于庞大、目标太明显、不利于自身生存,有必要对其减肥。特别是导弹,体积和重量都显庞大。与KS-l射程接近的俄罗斯9M317型防空导弹重量不足600公斤,美国“改进型海麻雀”重量更低,而且在射程末端拥有更多的剩余能量。随着我国在微电子技术、先进固体发动机技术以及先进气动布局研究方面的突破,完全可以研制出一种体积更小、机动性更强、射程保持不变的新型导弹。再使用逐渐成熟的垂直发射技术或者类似“爱国者”的箱式发射系统,单部发射架可载弹4到6枚,并将制导站改为自行式,那么整套系统作战时只需要一到两部发射架、制导站和控制中心以及必要的标定车辆,就可以完成基本作战任务。这样一套系统将大大增加系统的机动性、减少暴露机会,从而增大作战时生存概率。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1月30日报道,印度“特里舒尔三叉戟”网站披露称,缅甸武装力量已于2013年11月初和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签署合同,购买1个团(下辖4个营)编制的“凯山-1A”(红旗-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这批武器应当从2014年6月开始向缅甸交付,缅甸也因此成为中国“凯山-1A”防空导弹系统第一个国外用户。

  据悉,“凯山-1”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国防技术研究院(“二院”)设计和生产,是“纯中国”自主研发产品。该型导弹武器系统从1989年开始试验,测试了较长时间,大约在1998年左右开始投入有限数量的批量生产。随后适当加工改进型号“凯山-1A”大约在2007年左右开始批量生产,其中KS-1A固体燃料导弹由位于贵阳的贵州航空工业公司生产,指挥车和H-200无源相控阵雷达由位于西安的陕西天和工业集团生产。(编译:林海)


中国凯山-1防空导弹可能瞄准国内需求(组图)

  声明:本文为《兵器知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作者:张学峰 张垒 何哲

  2006珠海航展上,KS-1A“凯山”防空导弹系统的导弹和发射车首度实物展出,其制导站也以图片形式加以介绍。联想到前段时间有关马来西亚计划引进该防空系统的报道,所以尽管该系统的展出相当低调,却丝毫抵消不了人们关注的热情。

  从模型到实物

  1998年,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首次将KS-1防空导弹系统的模型带到珠海航展上展出。因为该系统采用了当时国内并不多见的相控阵雷达,而且又是中国继“红旗”-2之后披露的唯一一种中高空中程防空导弹系统,所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此后,尽管每次珠海航展都会例行展出KS-l系统模型,却没有更详细的信息透露出来。期间又出现了KS-1A,研制方对两者的区别也闭口不谈。直到最近展出车载导弹发射装置实物,也没有披露过多参数。而且中国大型地空导弹试验基地多位于大漠深处,不是一般军事爱好者所能到达,所以其图片也不像“新歼”、“新驱”那样丰富。这一切使得KS-1防空导弹系统身上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我们只能透过航展上零星的信息来分析其发展历程。

  KS-l系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它似乎不是一个中国军方支持的项目,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军方出资研制的最新型主战装备通常不会在航展上出现。很多公司都是自筹资金研制出样品或者仅仅是概念模型,然后拿到航展上造势,既希望吸引国外客户,也期待本国军方注意。KS-1恐怕就是按此模式运作的。作为一种大型防空系统,既有导弹,又有制导雷达、目标指示雷达,远比便携式防空导弹甚至反舰导弹系统复杂,全系统发展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如果没有确定的客户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单靠厂方自己的力量,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是非常不现实的。那谁又能支持KS-l的发展呢。目前为止,只听说马来西亚对其有购买意向。但是马来西亚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防务市场,也就是说,最开始KS-l是不可能瞄准该国的。笔者推测,很有可能后来KS-l的发展得到了本国用户的支持,才得以延续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从官方、半官方报道看到的,除了引进的国外先进防空导弹外,中国防空部队仍然大量装备“红旗”-2及其改进型防空导弹系统。这些老式装备确实需要更换了。另外,在很长时间内,研制方对KS-l防空系统的参数和发展情况不但没有进一步地公开,反而捂得更紧,似乎也从侧面证明该系统可能将被军方采用。

  关于KS-l的发展时间表,部分媒体“援引”简氏的资料称:该弹1989年试射,1994年定型,显然很难令人信服。自从KS-l第一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除了模型还是模型,如果早已发展成功,展出一些实物甚至图片又何妨?直到2004年的国防电子展上,笔者才在某公司为宣传自己的数字控制系统(用于发射架)制作的展板上,首次看到KS-1实物在靶场(周围为一片荒漠,判断为靶场)的照片。前段时间有报道说马来西亚有采购意向,那时该系统应已完成定型,否则不会击败俄制成熟系统而赢得马来军方青睐。所以,当KS-l首次以模型形式对外展出时,该系统可能处于初步设计阶段,甚至概念设计阶段,系统总体,包括导弹、发射架、制导雷达的技术参数刚刚基本确定。而当KS-1系统第一次以实物展出时,可能已经完成定型。


凯山-1采用成熟技术意在大量替换国产老装备

  成熟技术透露的信息

  按照现在的技术标准衡量,KS-1防空系统似乎很令人失望,仿佛是一种一蹴而就、以成熟技术为主的低端产品。

  从发射装置上看,该防空系统不但没有采用目前流行的垂直发射系统,更没有采用已呈淘汰之势的倾斜箱式发射系统,而是采用了古老的双联装单臂回旋式发射架。只不过后来可能发现系统机动性欠佳,而将发射架装于重型越野卡车上,形 成了一套类似“红旗”-6l的、看上去较为粗糙的自行式双联装发射装置。难怪在该系统首次展出时,部分媒体称其发射架可直接由“红旗”,2的发射架改装。这种发射架可能拥有太多缺点,例如装填速度慢、载弹量少、导弹裸露在外对寿命不利等。但相对而言,该发射装置技术难度小、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这往往是很关键的。当然,该发射架并非直接改自“红旗”-2发射架,根据2004年国防电子展介绍为新研制的产品,性能有所提升。该发射装置已经很成熟,新系统能在可靠性、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已经是不错了,而且随着导弹性能的提升,对于方位和高低的精确同步要求并不严格。需要指出的是,同垂直发射相比,倾斜式发射在性能上并非一无是处。相同的导弹,使用倾斜式发射装置要比垂直发射装置最大射程远而最小射程近。这是因为垂直发射后,需要比较剧烈的拐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速度矢量上的推力,从而减小了平均速度、降低了最大射程。同样因为剧烈的拐弯,垂直发射的最小射程也会有所增加。

  KS-l所采用的防空导弹也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近些年国外出现的高速防空弹多采用尾舵式布局,弹体光滑、阻力小。强调机动性的防空导弹多采用气动控制与推力矢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如俄罗斯S-300PMU2采用的9M96E、欧洲的“紫菀”-15,最大横向过载达到60g。日本最新的中型防空导弹也采用了弹体前后均有可控舵面的非常规布局。反观KS-l,其采用了常规的正常式气动布局,弹翼位于重心靠后位置,弹尾布置尾舵。正常式布局本身倒不是问题,目前最新型防空导弹不乏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的。但有意思的是,该弹与“红旗”-2系统所采用的防空导弹如出一辙,无论是从弹翼形状还是布置位置以及整体外形上看,该弹更像是去掉固体助推器和小型前翼、放大尾舵的“红旗”-2导弹。当然,继承成熟的气动外形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和资金,但是给国外的感觉却是中国的技术人员只能一味模仿、缺少创造性。

  同SA-2基本相同的“红旗”-2防空导弹的最大横向过载只有15g左右(按照改进型SA-2标准推测)。原设计中本来没有小型前翼,因为采用的主翼加尾舵的正常式布局气动焦点过于靠后,飞行太稳定而不利于机动,所以才增加了4片前翼,以起到前移气动中心、提高机动性的目的。KS-l导弹保持了“红旗”-2导弹的布局,尾舵有所增大(增加控制效率)用以抵消去掉前翼对机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再考虑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增加等因素,其最大机动过载有可能增加一倍,达N20~30g(早期S-300系统的5V55型导弹也不过如此水平)。此外,没有迹象表明该弹采用矢量发动机等控制方式,而且给人的感觉长细比较小,显得笨重。航展上曾经披露的信息称该弹能对付机动过载5g的目标,按照地空导弹引导率的一般要求,导弹过载应该达到目标过载的3~5倍,也就是说15~25g,看样子这一数据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而言,这一过载能力已经够用了。通常战机若想通过机动来摆脱导弹攻击,最后几秒钟是关键。只有在这关键的几秒钟内做出高g机动,才能有效摆脱导弹攻击。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掌握这个时刻太难了。

  KS-1防空系统第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是:虽然采用了相控阵雷达,但仍然沿袭了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在近十几年出现的、射程50公里左右的防空导弹系统中,可谓“独树一帜”。这里笔者并不是简单地说雷达指令制导方式不好,毕竟,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射程在lO到20公里间的防空导弹都采用了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种方式实现起来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在近距离内引导精度也很高。但问题是,这种制导方式的制导精度会随距离的增大而降低,所以目前中远程防空导弹多采用复合制导方式,末端为主动或半主动雷达制导。早期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中程防空导弹,例如SA-2,都要配合大型战斗部方能在杀伤区的远界达到规定的毁伤概率,这势必要增加导弹体积和重量。而且中程防空系统制导雷达通常采用厘米波雷达,SA-2改进型的60公里射程基本上是这种制导方式的极限射程了。KS-l仍然采用这种并不十分合适的制导方式(这导致它必须采用上百公斤的大型战斗部,从而增加了导弹体积),一方面说明国内工业部门技术储备有限,短时间内难以研制出满足要求的复合制导方式;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减少成本、应付急需,另待改型以图更大发展。当年S-300研制时就是先推出指令制导型号,后来逐渐改进出现TVM、主动雷达末制导型号的。

  KS-l防空导弹系统之所以采用了如此多的成熟技术,一方面可能是要降低成本和研制风险、提高性价比、大量替换装备国产老旧装备,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适应急需、与时间赛跑的结果。

  与“爱国者”拉郎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外媒体纷纷报道:中国KS-1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使用了美国“爱国者”系统的技术。可能是因为KS—l使用的制导雷达在外形上与“爱国者”系统的AN/MPQ-53相控阵雷达有些相似。另外,还可能和美国人的指责有关。90年代中期,大概在“凯山"系统首次展出模型前后,美国的一份报告指责中国“剽窃”“爱国者”技术,并且专门派遣了一个调查团到以色列(美国认为中国从以色列那里得到了“爱国者”防空系统的详细资料)调查。但仅凭这两项,就说KS-l的制导雷达同“爱国者”的AN/MPQ-53之间有渊源,恐有拉郎配之嫌。

  从总体设计上看,“爱国者”系统使用的AN/MPQ-53是一种兼顾防空与反导而研制的相控阵雷达。而且,从其后期发展上看,更加倾向于反导。它采用脉冲压缩体制,基型不具备多普勒处理能力,因此低空性能欠佳,杀伤区低界近300米(尚不及俄制改进型SA-2的100米)。在实战中,“爱国者’’也确实表现出低空性能差的弱点,例如进行了改进、具备多普勒处理能力的PAC-2改型,在伊拉克战争中尽管拦截了多枚弹道导弹,但是对伊军发射的2枚飞行高度在200米左右的“蚕”式巡航导弹均未做出反应。这对于一种主要用作反TBM的导弹系统来说倒不是问题。而KS-l是一种以抗击中低空机动目标为主的防空导弹系统,如果也采用与“爱国者”相同的脉冲压缩体制,必将导致低空拦截性能严重下降。另外,“爱国者”多次误击己方和友军作战飞机,据分析也是因为其最初设计用于反导、敌我识别程序过于简单有关。这对于KS-l系统也是无法接受的。 从作战软件上看,两者也存在很大不同。“爱国者”PAC-2采用的是TVM制导方式,“制导增强型”又使用了半主动雷达末制导,PAC-3则采用了主动雷达末制导。即便是PAC-2型,也与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的KS-l存在很大不同。前者的雷达需要完成搜索跟踪目标、跟踪控制导弹、接收导弹下传信号、末端照射目标等一系列任务,而后者雷达则不要求接收下传信号,更不需要照射目标,波形不要求像“爱国者”那样复杂。而且从控制率上看,指令制导通常采用瞄准线法(三点法)、前置角法、固定系数法等引导率,或者在此技术上进行弹道优化而无论是TVM制导还是主动、半主动雷达制导,都是以比例引导法为基础的,从作战软件的编写上也会存在很多不同。

  有人喜欢对比两种雷达的外形。其实,从外形上很难判断出关键信息,因为其最关键的移项器并不裸露在外。对于制导雷达来说,有一些辅助天线用于截获导弹、对消旁瓣干扰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主要工作,如目标搜索、跟踪、导弹跟踪、制导都是主天线上的主波束分时完成的,不存在所谓的“负责TVM的导引天线”。基于以上几点可以判断:KS-l的雷达不太可能采用“爱国者”的MPQ-53雷达技术。当然,不排除两者采取一些相似的技术,例如旁瓣对消等。

  与俄制防空系统的对比

  据国外媒体介绍,在争取马来西亚市场时,“凯山”是同俄罗斯BUK-M1-2中程防空导弹系统竞标后得到认可的。谈到同国外产品的竞争,很多人都首先想到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技术装备在历次局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大多数国家开始把武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价格放在首位。中国近几年出口的军品也多是靠先进技术和性能打开局面的。因此,“凯山”必然在性能上有独到之处,才能战胜性能不俗的BUK-M1-2。

  BUK-Ml-2是一种介于9K37 BUK(SA-11)和BUK-M2(SA-17)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根据《俄罗斯新兵器大全》的资料,一个BUK-M1-2作战单元采用一部9Sl8Ml-l相摔阵目标搜索雷达和9S470M1-2指控中心,最多6部9A310Ml-2发射照射车(一部车可照射、射击一个目标),最多6部9A39Ml发射/装填车,必要时可以发射导弹。该系统可采用9M38Ml和9M317两种型号导弹。KS-l和BUK-M1-2的具体技战术性能对比见下表(KS-l数据取自早期航展资料),可见俄式系统在多项指标上均超过KS-l。

  笔者记得西方在评论俄罗斯较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时,对BUK-Ml-2的发射装置用了“古老”一词——该系统采用的4联装发射装置继承了老式SA-6系统的特点。即便如此,该系统在总体性能上也要比中国KS-1的发射装置要好。该系统的发射装置方位上不需要精确同步、高低角固定,载车为履带式车辆,越野机动性极佳。而且BUK-M1-2采用的9M3 1 7导弹性能全面超越KS-l。从制导体制上看,BUK-M1-2采用“指令+半主动雷达”复合制导方式,并有光学瞄准系统,技术上要比单纯的全程无线电和全程半主动雷达制导都要好。

  仅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BUK-Ml-2系统的性能都在KS-l之上。但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仍然选择了KS-l,这里面肯定有价格因素。一套BUK-MI-l系统中,除了搜索雷达外还有6部照射雷达,无疑增加了成本。而且其车辆全部采用履带式底盘,导弹设计看上去更加精致复杂,进一步增加成本——BUK-M1-2营建制整套系统(不含导弹)的报价不低于l亿7千万美元。而KS-l系统中,只有一部相控阵雷达完成搜索、跟踪、制导任务,系统大大简化,成本也降低不少。除了价格等因素以外,笔者猜测“凯山”获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先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根据珠海航展上的资料显示,KS-l采用的制导雷达为H-200型制导站。该雷达远比BUK-M1-2的照射雷达复杂得多,采用了频率捷变、旁瓣对消、消隐、先进抗干扰算法等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平均功率大,拥有较远的“烧穿距离”,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作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虽然俄方宣称BUK-M1-2同样具备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但是仍然备份了光瞄系统,可见对其抗干扰性能信心不足。
   

凯山-lA系统将增程并减小体积以提高战力

  增程与减肥

  自KS-1展出以来,研制方又推出了“凯山”-lA系统,两者间的具体差别尚不明朗。但无论是KS-1,还是KS-1A,还都远不完美,必须进行更大的改进才能适应未来作战需求。而且,该系统具备这种进一步改进的基础。笔者以为,除了提高导弹机动性、改进发射装置等措施外,根据目前防空系统的发展趋势应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方面,在保持现有弹、站体积的基础上增大射程,进一步扩大杀伤区范围,增加抗击TBM的能力。KS—l首次展出后披露其射程为42公里,相对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大型防空系统而言,射程偏低。实际上,单看42公里这个射程并不是一个很低的数值。对于以100米高度超低空突防方式进袭的空气动力目标而言,由于受地球曲率以及地面杂波的影响,地面雷达的视距大约在50公里左右,射程再远的防空系统也是如此。实际上,100公里以上的射程只有在对付中高空目标时才显示出优势。在战时敌方大型防空系统尚未被压制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进攻一方的战斗机会在这个被公认为最危险的空域飞行。所以,目前尚没有地空导弹击落百公里以外飞行目标的实战记录。KS-l系统42公里的最大射程通常是对大型慢速飞行目标而言的,本来横向过载不是很大的导弹,在射程末端的机动性进一步降低,所以对于具有高机动性的三代战机,其有效射程可能远达不到这个数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导弹的动力射程和机动能力,在这方面“凯山”大有潜力可挖。

  “凯山”系统采用的导弹全长5.6米,弹径400毫米,弹重900公斤。保持这一体积,通过优化飞行弹道、改进发动机燃料等措施,完全可以达到70公里甚至更大的射程(重约1000公斤的“爱国者”PAC-2导弹射程达100公里)。当初,S-300PMUl采用的48N6E型导弹相对于S-300PMU的5V55L型导弹,装药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是通过采用高抛“准最佳弹道”,射程猛增了一倍。当然,导弹系统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制导雷达也要增加功率,而且要改变制导方式以及控制率,可以说整个系统都要“重来”一遍。这种“改进”可能本来是研制方的初衷,但出于时间和技术等因素,首先推出KS-l以及KS-1A,待技术和时机成熟后再推出其增大射程的改进型。

  另一个改进方向,是保持现有杀伤区的情况下,缩小弹站体积、提高集成性和机动性、增强生存力。现在这套“凯山”防空系统显得过于庞大,车辆相对较多,而且单部发射架载弹量偏少,整套系统无论是行军机动还是阵地部署都显得过于庞大、目标太明显、不利于自身生存,有必要对其减肥。特别是导弹,体积和重量都显庞大。与KS-l射程接近的俄罗斯9M317型防空导弹重量不足600公斤,美国“改进型海麻雀”重量更低,而且在射程末端拥有更多的剩余能量。随着我国在微电子技术、先进固体发动机技术以及先进气动布局研究方面的突破,完全可以研制出一种体积更小、机动性更强、射程保持不变的新型导弹。再使用逐渐成熟的垂直发射技术或者类似“爱国者”的箱式发射系统,单部发射架可载弹4到6枚,并将制导站改为自行式,那么整套系统作战时只需要一到两部发射架、制导站和控制中心以及必要的标定车辆,就可以完成基本作战任务。这样一套系统将大大增加系统的机动性、减少暴露机会,从而增大作战时生存概率。

i6y6 发表于 2015-10-14 17:00
感觉咱家搞防空导弹太乱, 没有主攻方向。
其实还好,只不过因为竞标失败项目一律发配到珠海航展上搞外销,显得有点杂。
汉和:缅甸购中国凯山1A防空导弹 满意其性能
军事要闻参考消息网2013-06-08 09:50我要分享 0
加刊:缅甸进口中国防空导弹“保卫首都”

资料图:解放军红旗12地空导弹实弹射击,对应的出口型就是凯山1

参考消息网6月8日报道 加拿大媒体称,经过艰难的谈判,缅甸终于签署了购买第一批“凯山”-1A地对空导弹的协议,目前交运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数量并未透露。

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月刊6月号报道,这是“凯山”-1A导弹的第一个外国客户,中国空军在过去5年中装备了相当数量的“凯山”-1A,国内名称是“红旗”-12。

报道指出,马来西亚在2000年一度希望进口“凯山”-1A,俄罗斯使用“山毛榉”-M系列与“凯山”-1A竞争,后来这一项目不了了之。当时来自马来西亚陆军的消息来源表示他们认为“凯山”-1A的设计有些“过时”,对此中国设计师指出他们当然可以进行改良,只是成本可能会增加。

报道称,缅甸进口的“凯山”-1A最有可能用来保卫其首都。消息来源如此表示:“这种导弹比较好用!”

一个营的“凯山”-1A通常由4个发射器和8枚导弹组成。A型导弹的射程为50公里,目前进行的进一步改良将为“凯山”-1A系统安装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而不是使用目前的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

设计师称:基于成本考虑,为“凯山”-1A的出口型设计了两种雷达,一种是高级的相控阵雷达,另外一种是技术相对简单的火控雷达系统。报道认为这里可能指的是早期的H-200雷达和HT-233雷达。因为“凯山”-1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向国际市场,不断进行改良,因此为其配备的雷达超过3种。

报道指出,巴基斯坦军队的高级官员也在阿布扎比证实他们的确希望获得“红旗”-16以及“红旗”-9型中程、远程地对空导弹,目前正在谈判中,主要的问题是价格。返回腾讯网首页>>
猎鹰80/红旗16A的雷达的确是双馈源,单板上下双阵面,双波段。
按八院珠海航展上讲红旗16采用前段惯导+末段间断照射半主动。
复件 1405907769316.jpg
继续灿烂 发表于 2015-10-14 00:42
传闻中的红旗22是12的升级版,射程70km
从2升级到12再升级到22?
凯山推销了多年都乏人问津
好像缅甸买了些,马来西亚还是哪里也买了点。凯山1和1A本来就不算很先进,基本上算是红旗2的微缩版,导弹基本性能也类似。
中近程导弹世界领先,,但远程导弹还是落后于毛子和美帝,我们的4S能力比他们差,,还得继续努力
中国只是没有在ppt阶段就开吹,你听说过1000km射程的防空对地通用弹吗?
感觉咱家搞防空导弹太乱, 没有主攻方向。
呵呵,哪来的一家,都是各集团自己搞的,这些大多是竞争失败品,都获得了出口编号
跟其它国产武器一样,技术上一旦突破,开花结果异常简单
天龙50和FM3000应该是竞标国内新型中程防空弹/鳖版ESSM失败的产物简化技术后用于出口骗钱,天龙50已经出口卢旺达
它们有个共同特点,轻载卡车(相对于红9/16),主动导引防空弹,一部雷达集搜索跟踪火控的所有功能,强多目标打击能力(8—12个)
从2升级到12再升级到22?
2到12除了体制,其他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