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围城战役--明末奢安之乱中的贵阳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11:28
明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事频起,至熹宗初年不仅后金大兵压境,辽东事紧,且有西南农民起义和土司反叛活动愈演愈烈,四川、贵州等地告急不断,水西安氏谋反便是一例,时人警言“切勿谓辽事重、黔事轻”[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2631916_1.html/ ]

,可谓震动朝野。天启二年(公元1623年)正月水西土同知安邦彦反,连败明军,并攻陷毕节、安顺、平坝、霑益、龙里等城。至二月初,进围贵阳。[②]

据史载,此次安氏围攻贵阳城达十月之久,至“十二月己巳,王三善、副总兵刘超败贼于龙里,贵阳围解”[③]

,约合三百日。时贵阳城内困苦不堪,情势惨烈,但因军、政、民诸方合力,固守待援,终免失陷。今幸存时任贵州提学佥事刘锡玄撰《围城日录》一卷附图一卷,详细记述和描绘了当时贵阳三百日的城景民况,图文并茂,为后世展示了一幅我国古代城市应对战争灾难的形象画卷,此种写真手法,在明清浩瀚史籍中也属少有。兹予一览。
明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事频起,至熹宗初年不仅后金大兵压境,辽东事紧,且有西南农民起义和土司反叛活动愈演愈烈,四川、贵州等地告急不断,水西安氏谋反便是一例,时人警言“切勿谓辽事重、黔事轻”[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2631916_1.html/ ]

,可谓震动朝野。天启二年(公元1623年)正月水西土同知安邦彦反,连败明军,并攻陷毕节、安顺、平坝、霑益、龙里等城。至二月初,进围贵阳。[②]

据史载,此次安氏围攻贵阳城达十月之久,至“十二月己巳,王三善、副总兵刘超败贼于龙里,贵阳围解”[③]

,约合三百日。时贵阳城内困苦不堪,情势惨烈,但因军、政、民诸方合力,固守待援,终免失陷。今幸存时任贵州提学佥事刘锡玄撰《围城日录》一卷附图一卷,详细记述和描绘了当时贵阳三百日的城景民况,图文并茂,为后世展示了一幅我国古代城市应对战争灾难的形象画卷,此种写真手法,在明清浩瀚史籍中也属少有。兹予一览。









《围城日录》按时间顺序分七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局,二月初七至四月初六(注:本文月日均系旧历):院道守城杀贼。此局系围变之肇始,贵阳城予以了足够重视,在防御作战、民众动员、粮银筹集和稳固后方及提升士气等诸多方面均采取了积极应对策略,因而成功抵御住了来势凶猛的敌方轮番攻击,为长期固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月初七,水西叛敌因已横扫黔省许多府县,故很快就围住了贵阳城。鉴于危难,在地方军政努力下,全城自围前的慌乱状态迅速转到严阵以待的局面中来,故“及反形既具,急缮城守,事事周整,人心渐安”[20]

。兵力上,全城标、镇、屯堡兵与紧急征募者不过七千人,而敌军十余万。



为有效防御,经两院三司集议,军政要员和军士分守贵阳城池之五门,而另于北门“外镇筸兵三千”,使之“奋刃迎敌”,以鼓舞军民士气。果不其然,北门外箚部队初战敌军攻城主力就显示出双方胜负相当态势,故这一行 动极大提升了守城军民之锐气。再者,还加强地势稍弱的东门地区防御力量,初六夜刘锡玄等便从北门移驻东门,在月城配置百余名弓弩手,以保神机楼、和尚田、蔚蓝庄三地。次日敌攻城便受挫于弓箭,而守军仅丧数人。二月初七日北、东两门的首战顺利,使“满城绅衿子女,便都有生之气,无死之心。三百日血守金汤寔此日跟脚牢强耳”。



此局开始后不久即出现变数,由于北城外三千驻军慑于敌军势盛,“见贼氛方恶,怯欲入城,两院三司集议良久,方传令开门”,然此三千军心已乱,故“急不能待,曳戈而走者二千五百余人矣”,仅剩四百五十人入城,使得贵阳守备的良好形势急转直下。城守只好将此余兵调至东门加强守备,并复招民兵一千五百人小补于前缺。又因援兵尚远,故对外作战略收缩,坚守不出,形成“墨守”之势。
尽管在二月间安邦彦部对贵阳发动多次进攻,是围城三百日中战况最为激烈的阶段,但由于措施得力,黔城顶住了叛敌对北、东、南、南次、西各门的密集攻势。
      第二局至第五局,四月初七日至十月二十三日,《围城日录》记述的核心是贵阳粮食紧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和应对。由于孤立无援,粮食供应不足,城内各种问题和矛盾尽显,战局总体上朝有利于敌方一侧发展。
     四月初七凌晨,时驻防遵义的黔中总镇张彦芳、都司黄运清率新龙兵二万“忽以苍黄抵会城,且急夺南门而入”
为减缓军粮供应压力,确保持久固守,六月初贵阳守军实行限量、减量供给,“每兵粮一仓升,定价一分五厘。日给米五合,兼银七厘五毫,其名曰银米兼支”
士绅阶层的作用,在筹集粮草方面再次得以充分显现。六月在军粮实行银米兼支时,发动诸绅士献纳“事例米”,每输米一石准银三两
      至八月二十三日事例米也告尽,“兵食益少,力益疲,惟瞪目以望援兵”,又有内奸引敌从文庙后登城。东门、南门告急。时东门神机楼等“贼起毁堞”, 幸遇史永安巡防至此,故能抵挡,贵阳城得以再保。
再度召集士绅予以应对,不过因输纳过多次,民间亦疲,故此番缓解军粮供应局面的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即在士绅阶层实行“派米”之法,要求各家悉报粮数,“怀私妄报者,以猡鬼万刀为矣”,并接受检举,共五百余家,可得米数“六百石,则又仓斗千石矣”。
     派米之法虽能苟存数时,但因援兵无期,安氏又采取攻心法,“贼乃日夜薄城下,或虚张声喊以震我,或提挚壶飧以饵我民间子女。城头戍卒或缒而下,或跳而越者,诛之不可胜诛。当事者一回视城中惨恶情景,亦不禁睫之濡而刃之落也”。
      在七月初至十月末的数局中,尽管战况不如先前激烈,但因敌军明悉城中兵少粮绝之困境,采取以围逼降策略,甚至提出议和,即只要献出贵阳城,可让贵州两院(巡抚、巡按)出黔境等,然在巡抚李枟、御史史永安和提学刘锡玄等带领下,全城军民警觉性高、城防严密,并顺利实行诸多纳粮措施,使省城得以固守。
      第六局,十月廿四日至十一月初十日:抚台存贮县米,坐食,复尽。黄运清杀食士民。此局尽显贵阳城之惨状,“此一局中事难言哉”。
     十月,全城粮食已尽,但在十三日清理县仓时,幸得以往余粮百石,可合仓斗一百零九石。抚台李枟下令,此惟一粮源重点供应北门守军,不过也仅“日二合”。虽然由于“各兵日多逃死,县余百石乃得延至十一月初十日”,但此时贵阳城守形势悬于一线,若敌军再度猛攻,将无法抵御。               
     本局始,有利一面是朝廷加大对西南反叛土司的军事征剿,在川、云、贵、广和湘西各地重整部队,贵州方面吸取以往张永芳等将领贸然直趋省会,以求救城目的的失败教训
      由于城中艰难,此局中市民出逃现象愈发不可收拾,可恶的是黄运清部属还从中牟利,“士民之为贼威所劫者,或缒或跳无虚日。而贪恶大将军黄运清遂以大开金穴”,“伺出城者,令人输一金”。此等劣迹发展到十一月,便达到令人发指的境地,“入十一月,则全劫其所有,仍勑横兵杀食其肉,而勒各兵日输人肉有差,以供都闲仆妾常膳。夫杀人以饱戍卒,惨矣!” 尽管贵阳城中吃人肉事件在九月以来,因粮食告罄而每每发生,“先煨死尸,遂烹活人”,但出现军士杀食百姓,无疑对市民更具恐慌性和危害性。据史载,张彦芳和黄运清部卒居然还“公屠人市肆,斤易银一两”
      杀食人肉事件虽属无奈,但由于军纪萎靡,局面失控,否则并非无可救药。时刘锡玄就指出:“尚有马四、五十匹,而各兵亦存不及千人。杀一马可供一日粮,且是时但有闭门待救无所用马矣。不杀马而坚欲杀人,盖留马为逃生地也。”
第七局,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初十日,全城已奄奄一息,围城之初刘锡玄所征召的“夜督守陴”之五六百儒生,“青衿郎存一二,饿不能出户。胥吏日给米二合,强登楼者三人”,各衙门几无人员看守
       十二月初七日一早,贵阳城外震动,朝廷援军王三善率部终于抵达贵阳城下,敌军溃败,“(王师)千队万骑不可数矣。龙洞、油关一路,所杀贼级与山齐”


      天启二年贵阳遭围十月之久,倍受煎熬,四十万军民
      在这场持久战中,为保证戍守军士的粮食供应,军政采取了比较多的措施。从初期的运米入城、银米兼支到后来的纳事例米和派米等活动,其中不乏惩戒官吏,劝导士民养兵
在军事防御上,贵阳城举措得力。初期的肃清活动和组织客民戍守,既可防范内患,又可增加兵力。在中期还成功觉察并消灭了少部将士的反叛行动。在《黔南军政》中收录了不少当时警示军士的檄告内容,督防有力。在战略战术上,依靠地利人和,当局不仅积极采纳下层军民良策,灵活应对敌军各种攻城手段,如粉碎安氏“厢楼”、“土笼”等进攻便是中下层军士和士民的献计使然;而且在固守待援的原则下,还依据围城出现的变数,采用攻心、谈判等策略,以图劝诫叛匪、救民于火以达减轻守城压力目的。
      士绅等社会的作用在此战中亦有相当大的发挥,全城组织起了乡约保长体系的警戒力量,用于防止“内贼”及“横兵”扰民,并且在粮饷筹措、与敌对话等方面起到中坚作用。在派民养兵、卖粥救饥、收养子女等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许多儒生还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夜督守陴”行动中。
     围变三百日,贵阳城付出了巨大代价而得一保,固然与以上地方官员和社会的积极应对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敌方的装备、攻城能力和对战局的把握亦很有限也是一个因素。此虽不敢妄测安邦彦之战略,但显然攻打大城市对其而言仍属不易。《围城日录》中明军多次使用先进的铳枪、火药和弓箭、火攻战术,而敌方仅利用城外高地投掷石块,或越垛突袭一二而已,甚至在城内因烹食人肉而致火势延绵时也仅“了不为意”,围而不决。
     天启三年(1624年)安邦彦再度得势,连破朝廷征讨大军,杀王三善,逼鲁钦自刭,“贵阳三十里外樵苏不行,城中复大震”,然至崇祯元年(1628年)在朱燮元总督云贵川广大军进驻黔省下,最终“邦彦乱七年而诛”








《围城日录》按时间顺序分七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局,二月初七至四月初六(注:本文月日均系旧历):院道守城杀贼。此局系围变之肇始,贵阳城予以了足够重视,在防御作战、民众动员、粮银筹集和稳固后方及提升士气等诸多方面均采取了积极应对策略,因而成功抵御住了来势凶猛的敌方轮番攻击,为长期固守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月初七,水西叛敌因已横扫黔省许多府县,故很快就围住了贵阳城。鉴于危难,在地方军政努力下,全城自围前的慌乱状态迅速转到严阵以待的局面中来,故“及反形既具,急缮城守,事事周整,人心渐安”[20]

。兵力上,全城标、镇、屯堡兵与紧急征募者不过七千人,而敌军十余万。



为有效防御,经两院三司集议,军政要员和军士分守贵阳城池之五门,而另于北门“外镇筸兵三千”,使之“奋刃迎敌”,以鼓舞军民士气。果不其然,北门外箚部队初战敌军攻城主力就显示出双方胜负相当态势,故这一行 动极大提升了守城军民之锐气。再者,还加强地势稍弱的东门地区防御力量,初六夜刘锡玄等便从北门移驻东门,在月城配置百余名弓弩手,以保神机楼、和尚田、蔚蓝庄三地。次日敌攻城便受挫于弓箭,而守军仅丧数人。二月初七日北、东两门的首战顺利,使“满城绅衿子女,便都有生之气,无死之心。三百日血守金汤寔此日跟脚牢强耳”。



此局开始后不久即出现变数,由于北城外三千驻军慑于敌军势盛,“见贼氛方恶,怯欲入城,两院三司集议良久,方传令开门”,然此三千军心已乱,故“急不能待,曳戈而走者二千五百余人矣”,仅剩四百五十人入城,使得贵阳守备的良好形势急转直下。城守只好将此余兵调至东门加强守备,并复招民兵一千五百人小补于前缺。又因援兵尚远,故对外作战略收缩,坚守不出,形成“墨守”之势。
尽管在二月间安邦彦部对贵阳发动多次进攻,是围城三百日中战况最为激烈的阶段,但由于措施得力,黔城顶住了叛敌对北、东、南、南次、西各门的密集攻势。
      第二局至第五局,四月初七日至十月二十三日,《围城日录》记述的核心是贵阳粮食紧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和应对。由于孤立无援,粮食供应不足,城内各种问题和矛盾尽显,战局总体上朝有利于敌方一侧发展。
     四月初七凌晨,时驻防遵义的黔中总镇张彦芳、都司黄运清率新龙兵二万“忽以苍黄抵会城,且急夺南门而入”
为减缓军粮供应压力,确保持久固守,六月初贵阳守军实行限量、减量供给,“每兵粮一仓升,定价一分五厘。日给米五合,兼银七厘五毫,其名曰银米兼支”
士绅阶层的作用,在筹集粮草方面再次得以充分显现。六月在军粮实行银米兼支时,发动诸绅士献纳“事例米”,每输米一石准银三两
      至八月二十三日事例米也告尽,“兵食益少,力益疲,惟瞪目以望援兵”,又有内奸引敌从文庙后登城。东门、南门告急。时东门神机楼等“贼起毁堞”, 幸遇史永安巡防至此,故能抵挡,贵阳城得以再保。
再度召集士绅予以应对,不过因输纳过多次,民间亦疲,故此番缓解军粮供应局面的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即在士绅阶层实行“派米”之法,要求各家悉报粮数,“怀私妄报者,以猡鬼万刀为矣”,并接受检举,共五百余家,可得米数“六百石,则又仓斗千石矣”。
     派米之法虽能苟存数时,但因援兵无期,安氏又采取攻心法,“贼乃日夜薄城下,或虚张声喊以震我,或提挚壶飧以饵我民间子女。城头戍卒或缒而下,或跳而越者,诛之不可胜诛。当事者一回视城中惨恶情景,亦不禁睫之濡而刃之落也”。
      在七月初至十月末的数局中,尽管战况不如先前激烈,但因敌军明悉城中兵少粮绝之困境,采取以围逼降策略,甚至提出议和,即只要献出贵阳城,可让贵州两院(巡抚、巡按)出黔境等,然在巡抚李枟、御史史永安和提学刘锡玄等带领下,全城军民警觉性高、城防严密,并顺利实行诸多纳粮措施,使省城得以固守。
      第六局,十月廿四日至十一月初十日:抚台存贮县米,坐食,复尽。黄运清杀食士民。此局尽显贵阳城之惨状,“此一局中事难言哉”。
     十月,全城粮食已尽,但在十三日清理县仓时,幸得以往余粮百石,可合仓斗一百零九石。抚台李枟下令,此惟一粮源重点供应北门守军,不过也仅“日二合”。虽然由于“各兵日多逃死,县余百石乃得延至十一月初十日”,但此时贵阳城守形势悬于一线,若敌军再度猛攻,将无法抵御。               
     本局始,有利一面是朝廷加大对西南反叛土司的军事征剿,在川、云、贵、广和湘西各地重整部队,贵州方面吸取以往张永芳等将领贸然直趋省会,以求救城目的的失败教训
      由于城中艰难,此局中市民出逃现象愈发不可收拾,可恶的是黄运清部属还从中牟利,“士民之为贼威所劫者,或缒或跳无虚日。而贪恶大将军黄运清遂以大开金穴”,“伺出城者,令人输一金”。此等劣迹发展到十一月,便达到令人发指的境地,“入十一月,则全劫其所有,仍勑横兵杀食其肉,而勒各兵日输人肉有差,以供都闲仆妾常膳。夫杀人以饱戍卒,惨矣!” 尽管贵阳城中吃人肉事件在九月以来,因粮食告罄而每每发生,“先煨死尸,遂烹活人”,但出现军士杀食百姓,无疑对市民更具恐慌性和危害性。据史载,张彦芳和黄运清部卒居然还“公屠人市肆,斤易银一两”
      杀食人肉事件虽属无奈,但由于军纪萎靡,局面失控,否则并非无可救药。时刘锡玄就指出:“尚有马四、五十匹,而各兵亦存不及千人。杀一马可供一日粮,且是时但有闭门待救无所用马矣。不杀马而坚欲杀人,盖留马为逃生地也。”
第七局,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初十日,全城已奄奄一息,围城之初刘锡玄所征召的“夜督守陴”之五六百儒生,“青衿郎存一二,饿不能出户。胥吏日给米二合,强登楼者三人”,各衙门几无人员看守
       十二月初七日一早,贵阳城外震动,朝廷援军王三善率部终于抵达贵阳城下,敌军溃败,“(王师)千队万骑不可数矣。龙洞、油关一路,所杀贼级与山齐”


      天启二年贵阳遭围十月之久,倍受煎熬,四十万军民
      在这场持久战中,为保证戍守军士的粮食供应,军政采取了比较多的措施。从初期的运米入城、银米兼支到后来的纳事例米和派米等活动,其中不乏惩戒官吏,劝导士民养兵
在军事防御上,贵阳城举措得力。初期的肃清活动和组织客民戍守,既可防范内患,又可增加兵力。在中期还成功觉察并消灭了少部将士的反叛行动。在《黔南军政》中收录了不少当时警示军士的檄告内容,督防有力。在战略战术上,依靠地利人和,当局不仅积极采纳下层军民良策,灵活应对敌军各种攻城手段,如粉碎安氏“厢楼”、“土笼”等进攻便是中下层军士和士民的献计使然;而且在固守待援的原则下,还依据围城出现的变数,采用攻心、谈判等策略,以图劝诫叛匪、救民于火以达减轻守城压力目的。
      士绅等社会的作用在此战中亦有相当大的发挥,全城组织起了乡约保长体系的警戒力量,用于防止“内贼”及“横兵”扰民,并且在粮饷筹措、与敌对话等方面起到中坚作用。在派民养兵、卖粥救饥、收养子女等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许多儒生还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夜督守陴”行动中。
     围变三百日,贵阳城付出了巨大代价而得一保,固然与以上地方官员和社会的积极应对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敌方的装备、攻城能力和对战局的把握亦很有限也是一个因素。此虽不敢妄测安邦彦之战略,但显然攻打大城市对其而言仍属不易。《围城日录》中明军多次使用先进的铳枪、火药和弓箭、火攻战术,而敌方仅利用城外高地投掷石块,或越垛突袭一二而已,甚至在城内因烹食人肉而致火势延绵时也仅“了不为意”,围而不决。
     天启三年(1624年)安邦彦再度得势,连破朝廷征讨大军,杀王三善,逼鲁钦自刭,“贵阳三十里外樵苏不行,城中复大震”,然至崇祯元年(1628年)在朱燮元总督云贵川广大军进驻黔省下,最终“邦彦乱七年而诛”



天启二年贵阳遭围十月之久,倍受煎熬,四十万军民[54]或死或逃仅剩二百多人,作为一省会、重镇,其历时之久、祸害之惨且能保持城市不陷,这在我国古代城市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尤其是在明末时局不济,朝中重心置于辽东,深陷西南土司反叛汪洋而四援不济的情形下,更为不易。以刘锡玄《围城日录》的纪实及相关史料来看,在这场战争应对中,应以巡抚李枟、御史史永安和提学刘锡玄等为代表的地方官之坚毅和果敢最为紧要,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与民共患难,誓志坚守,且能身先士卒,不为瓦全,不与叛军苟合而弃城出黔。虽说到末期不能控制局面,但一直对驻防军队督导还是比较严厉,不满于张彦芳、黄运清等无援之实。[55]《明史》列传中对三人予以了高度评价,“孤城卒定,皆枟及永安、锡元功。熹宗用都御史邹元标言,进枟兵部右侍郎,永安太仆少卿,锡元右参政”,即便后有人弹劾李枟等,也有御史张应辰“力颂枟功”。[56] 三人的功劳“时议与朱燮元之守成都并称焉”。[57]
在这场持久战中,为保证戍守军士的粮食供应,军政采取了比较多的措施。从初期的运米入城、银米兼支到后来的纳事例米和派米等活动,其中不乏惩戒官吏,劝导士民养兵[58]的良苦用心。能坚守三百日,无疑与前中期的筹粮有很大关系。
在军事防御上,贵阳城举措得力。初期的肃清活动和组织客民戍守,既可防范内患,又可增加兵力。在中期还成功觉察并消灭了少部将士的反叛行动。在《黔南军政》中收录了不少当时警示军士的檄告内容,督防有力。在战略战术上,依靠地利人和,当局不仅积极采纳下层军民良策,灵活应对敌军各种攻城手段,如粉碎安氏“厢楼”、“土笼”等进攻便是中下层军士和士民的献计使然;而且在固守待援的原则下,还依据围城出现的变数,采用攻心、谈判等策略,以图劝诫叛匪、救民于火以达减轻守城压力目的。
士绅等社会的作用在此战中亦有相当大的发挥,全城组织起了乡约保长体系的警戒力量,用于防止“内贼”及“横兵”扰民,并且在粮饷筹措、与敌对话等方面起到中坚作用。在派民养兵、卖粥救饥、收养子女等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许多儒生还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夜督守陴”行动中。
围变三百日,贵阳城付出了巨大代价而得一保,固然与以上地方官员和社会的积极应对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敌方的装备、攻城能力和对战局的把握亦很有限也是一个因素。此虽不敢妄测安邦彦之战略,但显然攻打大城市对其而言仍属不易。《围城日录》中明军多次使用先进的铳枪、火药和弓箭、火攻战术,而敌方仅利用城外高地投掷石块,或越垛突袭一二而已,甚至在城内因烹食人肉而致火势延绵时也仅“了不为意”,围而不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2631916_1.html/ ]
天启三年(1624年)安邦彦再度得势,连破朝廷征讨大军,杀王三善,逼鲁钦自刭,“贵阳三十里外樵苏不行,城中复大震”,然至崇祯元年(1628年)在朱燮元总督云贵川广大军进驻黔省下,最终“邦彦乱七年而诛”[59]。此乃后话焉。




在抵御敌军攻城的同时,贵阳城内也相应采取肃清奸细、捐输金银米粮和启用儒生等措施,全城动员,加强战备;并且继续对城外展开宣传攻势,既警告来犯之敌,以振军威,又密谕在城外之诸生见机行事,报效国家[21]。在早些时候,贵阳地方军政就已发布告示,奉劝贵阳附近百姓“凡积蓄有米者速运入城;或乏人挑运,即刻报数赴道,给与执照,借济兵需,以便差人搬运。”[22] 围城后在二月二十日的《柬张总镇黄都司》中又称:“自初七围城贼折败,伎俩已穷。探知彼中,颇亦悔惧,但援兵不至,城中御贼有余,扫贼未能也”,“前初七八日,士民公愤,杀奸细殆尽,且助银米养兵,省城决可万全”。[23] 而民间乡绅潘朗、陵大参“首为倡义诸绅及士民,争输金钱为赏功赀”,“诸子衿以学道为监军,争脱青青荷兜,怀甲介而驰”,五六百人被委以五生一组,分五更稽查、督导堡兵守城备战,“如是者三百日,而规条布置”。 在战术上,此局贵阳城防还粉碎了敌军利用高地矢石攻城、“厢楼”和“土笼”等攻城的图谋,大振士气,显示出守城军民群策群力,利用智慧果敢御敌的气慨。二月初八,敌军攀至西门外一石坡,借助高坡向城内投石,“城上无以御也”。巡按史永安紧急坐镇西城楼,以火枪先杀数敌,再星夜于城上筑“雉楼”,高半倍坡,贼至则应”,迫使敌军放弃高坡。厢楼,即云梯一种,“廿二之独攻北门者,俱以三丈厢楼。楼板则于城外发塚取杉坚厚者,四面複布,成高楼,以避矢石。中可伏数十人,其下为辘轳旋转。又数十人推挽临城”,敌军亦以此法围攻南门。守军借清晨纵勇士二人出城,“持火药油草,从下烧之”,遂使敌军告退。同样利用近距离火攻,次南门处守军毁敌军“土笼”阵。先是,敌军在城外“编竹为笼以万计,满中盛土”,“欲成高台以乘城”。为便于击敌,守军采用军门旗牌官李良才计策,拆城内永祥寺钟楼,改建南门城上,以高临敌土笼,敌军被迫放弃置笼;然后再遣兵出城,“尽烧其笼”。



尽管在二月间安邦彦部对贵阳发动多次进攻,是围城三百日中战况最为激烈的阶段,但由于措施得力,黔城顶住了叛敌对北、东、南、南次、西各门的密集攻势。 第二局至第五局,四月初七日至十月二十三日,《围城日录》记述的核心是贵阳粮食紧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和应对。由于孤立无援,粮食供应不足,城内各种问题和矛盾尽显,战局总体上朝有利于敌方一侧发展。
四月初七凌晨,时驻防遵义的黔中总镇张彦芳、都司黄运清率新龙兵二万“忽以苍黄抵会城,且急夺南门而入”[24],是为援军。然而,正如刘锡玄所怀疑、不满和担忧的一样,这支军队可谓“来路不明”,一则缘何不受围城叛军阻拦?“今来而不见一贼,非贼纵之来乎?”[25] 二则援军号称“二万”,但战斗力十分有限,不仅“按籍而求,则云万四千人,其实不及八千人”[26],且在日后谨小慎微,不敢出战。三则此援军“既称万四千人,则遂日食米百四十石”[27],坐食贵阳,全城粮食更为紧张。至五月间,城内出现了士兵抢米事件,“锡玄于五月廿二五鼓,正巡西门得抢米二兵,立斩之”[28]。以后时期张、黄部属屡屡犯民,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食人事件。
为减缓军粮供应压力,确保持久固守,六月初贵阳守军实行限量、减量供给,“每兵粮一仓升,定价一分五厘。日给米五合,兼银七厘五毫,其名曰银米兼支”[29]。银米兼支是对以往专供粮食每兵日食一升的紧急叫停,尽管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可使官廪延时一月。
士绅阶层的作用,在筹集粮草方面再次得以充分显现。六月在军粮实行银米兼支时,发动诸绅士献纳“事例米”,每输米一石准银三两[30],并根据所献数量分别予以贡生名号,“得米市斗六百余石,则仓斗千石矣”,“又再缓黔城一月之亡,此开纳事例之力也”。由于七月原有官廪已告罄,故六月所纳“事例米”实“缓孤城两月之亡矣”。[31] 贵阳军政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如《禁城外兵将入城买米示》、《禀两院卖粥救饥》、《收养子女示》等措施施行,以确保城内粮食,并开展社会救济,稳定民心[32];对于那些“又有娶妾包娼,剥我士民膏血以养娼妾”的“乱军”,黔城军政允许街坊、乡约、保长、邻佑等民间“竟杀横兵”,且“受害人叫唤地方,地方不速救护同杀官兵者,力斩。”[33]

至八月二十三日事例米也告尽,“兵食益少,力益疲,惟瞪目以望援兵”,又有内奸引敌从文庙后登城。东门、南门告急。时东门神机楼等“贼起毁堞”, 幸遇史永安巡防至此,故能抵挡,贵阳城得以再保。[34] 无粮可食的严峻性,再次给黔城军政敲响警钟。此时惟有再度召集士绅予以应对,不过因输纳过多次,民间亦疲,故此番缓解军粮供应局面的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即在士绅阶层实行“派米”之法,要求各家悉报粮数,“怀私妄报者,以猡鬼万刀为矣”,并接受检举,共五百余家,可得米数“六百石,则又仓斗千石矣”。[35] 然后“官给印票,每应出米几何,养兵几名。若输米入仓,则票留本户,一兵不许复过其门。但言无米,即家实无米,亦忍心酷令,取原票给兵。”[36] 时除死、逃和遣入屯寨者,仅剩守军六千人,派米之法可养兵三千;另三千士兵仍寻旧制实行银米兼支。派米养兵之法实际上在七月份先是在部分地方官中推行的,目的在于惩戒,“以释从叛之疑”,“令马御史止出米二百一十六石,养兵一千二百名。张知州、马知州各出米一百八十石,养兵各一千名。以一月为限。”[37] 此间继惩戒官员后在士民中大规模派米,已属无奈。
派米之法虽能苟存数时,但因援兵无期,安氏又采取攻心法,“贼乃日夜薄城下,或虚张声喊以震我,或提挚壶飧以饵我民间子女。城头戍卒或缒而下,或跳而越者,诛之不可胜诛。当事者一回视城中惨恶情景,亦不禁睫之濡而刃之落也”。[38] 守军中也出现叛逃和密谋献城现象,但终因守备严密和督察有力,故能化险为夷。
在七月初至十月末的数局中,尽管战况不如先前激烈,但因敌军明悉城中兵少粮绝之困境,采取以围逼降策略,甚至提出议和,即只要献出贵阳城,可让贵州两院(巡抚、巡按)出黔境等,然在巡抚李枟、御史史永安和提学刘锡玄等带领下,全城军民警觉性高、城防严密,并顺利实行诸多纳粮措施,使省城得以固守。
第六局,十月廿四日至十一月初十日:抚台存贮县米,坐食,复尽。黄运清杀食士民。此局尽显贵阳城之惨状,“此一局中事难言哉”。[39] 系围城以来最为艰苦的阶段。 十月,全城粮食已尽,但在十三日清理县仓时,幸得以往余粮百石,可合仓斗一百零九石。抚台李枟下令,此惟一粮源重点供应北门守军,不过也仅“日二合”。虽然由于“各兵日多逃死,县余百石乃得延至十一月初十日”,但此时贵阳城守形势悬于一线,若敌军再度猛攻,将无法抵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本局始,有利一面是朝廷加大对西南反叛土司的军事征剿,在川、云、贵、广和湘西各地重整部队,贵州方面吸取以往张永芳等将领贸然直趋省会,以求救城目的的失败教训[40],而是采取先避安氏主力,在外围一一破敌,收复各府县失地,以缓省城之围,再趋兵贵阳的战略。“(冬十月)壬午,总兵鲁钦代杜文焕为总理,援贵州。”[41] 受外围援兵压力,敌军对贵阳采取围而不攻态势,此举实际上意味着安氏丧失了最后攻陷省城的绝佳机会。针对敌军的围而不战心理,贵阳方面也借机促成民间与敌军的接触,已达保民自救目的。十月二十四、二十八日,乡绅两次出城与敌军接触,然“每出则受其骄谩语而还,述者犹为齿战,闻者无不舌吐”。尽管无果而终,但却坚定了贵阳城宁为玉碎的守城信念,不再对敌方抱有幻想。
由于城中艰难,此局中市民出逃现象愈发不可收拾,可恶的是黄运清部属还从中牟利,“士民之为贼威所劫者,或缒或跳无虚日。而贪恶大将军黄运清遂以大开金穴”,“伺出城者,令人输一金”。此等劣迹发展到十一月,便达到令人发指的境地,“入十一月,则全劫其所有,仍勑横兵杀食其肉,而勒各兵日输人肉有差,以供都闲仆妾常膳。夫杀人以饱戍卒,惨矣!” 尽管贵阳城中吃人肉事件在九月以来,因粮食告罄而每每发生,“先煨死尸,遂烹活人”,但出现军士杀食百姓,无疑对市民更具恐慌性和危害性。据史载,张彦芳和黄运清部卒居然还“公屠人市肆,斤易银一两”[42]。然而此时的两院三司对此等情形也是无能为力,局面完全失控,城中“亲属相啖”[43],甚至于时任参政、后任云南布政且屡有政绩的潘润民之一女也被人食[44],以致贵阳城内人迹少见,烹食人肉之火四处蔓延,“里舍久虚无人,无复一人救火者,不得不任其煨烬。遂无处不烟尘四起,无夜不红光烛天,贼亦了不为意。而古所称巷无居人,今无人并无巷矣”。故有诗云:“孤城苦守岁云徂,望断援师泪欲枯。烽火连天云黯惨,僵尸满地血模糊。”[45]
杀食人肉事件虽属无奈,但由于军纪萎靡,局面失控,否则并非无可救药。时刘锡玄就指出:“尚有马四、五十匹,而各兵亦存不及千人。杀一马可供一日粮,且是时但有闭门待救无所用马矣。不杀马而坚欲杀人,盖留马为逃生地也。”[46] 他本人及部分军民至最后便是以杀食马肉来维生的[47]。

汉奸太多,王三善就死在汉奸手上,另外贵阳城内当时很多都是城外逃进来的,还有苗人,当然,水西彝人也没好下场,安邦彦被杀后,投降的彝兵,苗人,包括参与叛乱的汉人大多给杀掉了,招到株连的不可计数,  而且出来的混的迟早要还,不过几十年后,吴三桂把彝族水西部男女老少,十几万兵基本都杀的干干净净,据说总共八十多万,吴三桂把水西部杀成了历史名词,贵州的彝人基本给杀绝了
清朝的改土归流就是对的,这是清朝为数不多的好事。
hanfu1234 发表于 2015-9-12 13:32
清朝的改土归流就是对的,这是清朝为数不多的好事。
改土归流从明朝就开始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就是明朝改土归流逼反了杨应龙所致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3:25
汉奸太多,王三善就死在汉奸手上,另外贵阳城内当时很多都是城外逃进来的,还有苗人,当然,水西彝人也没好 ...
贵州彝族不同意你的话
http://tieba.baidu.com/f?kw=%E8% ... %97%8F&ie=utf-8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3:44
贵州彝族不同意你的话
http://tieba.baidu.com/f?kw=%E8%B4%B5%E5%B7%9E%E5%BD%9D%E6%97%8F&ie=utf-8
没看到不同意啊,贴吧里猡猡最恨的就是吴三桂,上面说的是基本,而不是绝对杀光了,水西部以外还有其他艺人,不过总体来说,吴三桂对贵州彝人的屠杀是毁灭性的,这以后贵州苗人得到了机会大发展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3:52
没看到不同意啊,贴吧里猡猡最恨的就是吴三桂,上面说的是基本,而不是绝对杀光了,水西部以外还有其他艺 ...
威宁,赫章一带大把彝族,何来水西彝族都被杀绝?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3:52
没看到不同意啊,贴吧里猡猡最恨的就是吴三桂,上面说的是基本,而不是绝对杀光了,水西部以外还有其他艺 ...
苗民就更扯淡了。黔北在平播之役前全是苗民,结果杨应龙被镇压后苗人基本被杀光,苗人的播州变成了汉人的遵义,黔北成了纯粹的汉区,苗民最多也只好龟缩在黔东南,结果清朝几次改土归流和镇压苗乱,最后也就完蛋了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3:54
威宁,赫章一带大把彝族,何来水西彝族都被杀绝?
胡扯,威宁一代的彝族都是不同家支的,贵州又不是全是水西部,而且你不认识字吗? 我什么时候说水西全死了?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4:02
胡扯,威宁一代的彝族都是不同家支的,贵州又不是全是水西部,而且你不认识字吗? 我什么时候说水西全死 ...
扯淡!威宁赫章一带本来就是水西安氏的核心地盘,当地彝族就是当年水西彝族核心部分,你不是说水西部彝族全死了嘛?结果怎么样?
古来围城惨烈莫过张睢阳也。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3:56
苗民就更扯淡了。黔北在平播之役前全是苗民,结果杨应龙被镇压后苗人基本被杀光,苗人的播州变成了汉人的 ...
就会扯淡,明朝贵州是彝,苗都不少,水西艺人的力量上具备了支配力,不少苗人都受其统治,剥削沦为奴隶,吴三桂焦平水西后,贵州苗族势力得到了大发展。扩展到了大部分地区
finda打飞机666 发表于 2015-9-12 14:06
古来围城惨烈莫过张睢阳也。
睢阳不如贵阳惨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4:06
就会扯淡,明朝贵州是彝,苗都不少,水西艺人的力量上具备了支配力,不少苗人都受其统治,剥削沦为奴隶, ...
扯淡的是你。苗人主要分布于黔东黔南,黔西至今都是彝族为主!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4:04
扯淡!威宁赫章一带本来就是水西安氏的核心地盘,当地彝族就是当年水西彝族核心部分,你不是说水西部彝族 ...
又瞎扯,家支都不一样,还水西核心,这些艺人不少都是后来不同地方牵来的,而且我什么时候说水西全死了, 哪里写的?嘴一张就胡扯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4:12
又瞎扯,家支都不一样,还水西核心,这些艺人不少都是后来不同地方牵来的,而且我什么时候说水西全死了, ...


谁跟你说那边彝族主要是迁来的?当年水西彝族是死了不少人,但是还是得到了延续!水城一带彝族至今还是奉行水西安氏的祭祀仪式呢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4:12
又瞎扯,家支都不一样,还水西核心,这些艺人不少都是后来不同地方牵来的,而且我什么时候说水西全死了, ...


谁跟你说那边彝族主要是迁来的?当年水西彝族是死了不少人,但是还是得到了延续!水城一带彝族至今还是奉行水西安氏的祭祀仪式呢
什么时候缅甸也改土归流?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4:08
扯淡的是你。苗人主要分布于黔东黔南,黔西至今都是彝族为主!
这个贴就你在胡扯八道,苗人在贵西贵北自古就有大量分布,明史记载水西部,管四十八部苗人,贵西南,西北,北部从来都有大量苗人,佘安之乱,安邦眼征用的本身就不少是苗人 ,贵西现在的彝族很多都是乌莎,乌蒙和其他云南来的白彝,谁告诉你贵州彝族只是水西部的? 就会扯淡!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4:14
谁跟你说那边彝族主要是迁来的?当年水西彝族是死了不少人,但是还是得到了延续!水城一带彝族至今还是 ...
谁告诉你现在的贵州彝族都是水西部的后代的?吴三桂较平水西后, 水西彝族的后代本身就没多少,安坤的老婆带了余部逃到云南,康熙将水西改为四府,彻底取消了水西吐司,就是因为水西部已经烟消云散,基本没多少剩下来了,延续个屁,而个别地方有遗民正常的很,从来不代表贵州彝族都是水西部的后代
睢阳和襄阳能否一战?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4:59
这个贴就你在胡扯八道,苗人在贵西贵北自古就有大量分布,明史记载水西部,管四十八部苗人,贵西南,西北 ...


不好意思,安坤完了不等于安家完了更不等于水西彝人完了,乌撒彝人是在乌蒙山区,跟水西彝人两回事,别扯蛋扯到一起
danueallbest 发表于 2015-9-12 14:59
这个贴就你在胡扯八道,苗人在贵西贵北自古就有大量分布,明史记载水西部,管四十八部苗人,贵西南,西北 ...


不好意思,安坤完了不等于安家完了更不等于水西彝人完了,乌撒彝人是在乌蒙山区,跟水西彝人两回事,别扯蛋扯到一起
谁告诉你现在的贵州彝族都是水西部的后代的?吴三桂较平水西后, 水西彝族的后代本身就没多少,安坤的老 ...
水西彝人人大把的,水城那边,大定那边都是水西彝人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3:40
改土归流从明朝就开始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就是明朝改土归流逼反了杨应龙所致


为什么清朝明明知道可能逼反土司们也要改土归流呢?强度超过明朝,因为自古以来追求大一统,这些独立王国必须消灭。。。。。。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3:40
改土归流从明朝就开始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就是明朝改土归流逼反了杨应龙所致


为什么清朝明明知道可能逼反土司们也要改土归流呢?强度超过明朝,因为自古以来追求大一统,这些独立王国必须消灭。。。。。。
为什么清朝明明知道可能逼反土司们也要改土归流呢?强度超过明朝,因为自古以来追求大一统,这些独立王 ...
其实贵州最大几个土司,包括思州田家,水东宋家,播州杨家,都是明朝改流的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7:50
其实贵州最大几个土司,包括思州田家,水东宋家,播州杨家,都是明朝改流的


清朝贵州继续改土归流,然后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都是如此。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想对西藏改土归流,没来得及!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15-9-12 17:50
其实贵州最大几个土司,包括思州田家,水东宋家,播州杨家,都是明朝改流的


清朝贵州继续改土归流,然后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都是如此。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想对西藏改土归流,没来得及!
古来围城惨烈莫过张睢阳也。
老张厚道一点,先把自己的妾杀来给兵士吃了,黄不厚道,最后没有吃的把老刘的女儿杀来吃了,把自己的儿女留下来了,这也就是人性在战争中最复杂最残酷的体现吧。
清朝贵州继续改土归流,然后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都是如此。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相对西藏改土归 ...
赵尔丰可惜啦,现在主流观点还把他当成阻挠保路运动和反清革命洪流的刽子手,有几个人还记得他对于国家巩固西藏统治行使主权的民族大义!可惜最后一颗白头被挂在成都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