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坦克装甲材料,穿甲弹材料主要是在宁波搞的呀,曹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5:06
材尽其用 料定天下 记中国兵器科学院宁波分院科研团队

http://news.eastday.com/society/2013-05-10/229006.html




曹贺全:从均质装甲到主动装甲的不断飞越

  “管壁效应”、“复合装甲”、“双防反应装甲”、“聚能式反应装甲”这些名词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和这些名词相对的,是中国兵器首席专家曹贺全对科研的执着追寻和炽热情怀。

  2011年的第26届国际弹道大会上,曹贺全发表了有关“管壁效应”的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全新的装甲防护理论,并且是曹贺全20多年前就研究出来的。

  曹贺全说,当时各国都在研制复合装甲,基本都是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即中间用陶瓷、玻璃钢等,两侧用装甲钢板,像个三明治。国内国外都是这样的。但曹贺全认为,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一起复合,工艺很复杂、成本高,因此他考虑能否采用纯金属材料也达到同样的效果,于是曹贺全开始和他的团队研究金属罐装间隙复合装甲。“实验了上百发弹,连课题指标都达不到,还是要在抗弹原理上找原因。”最初的设想让曹贺全又陷入了沉思。

  后来,在一次出差途中,曹贺全深夜躺在火车卧铺上,突然在冥冥之中想到了钢管的排列方向,想到射流穿过钢管内壁,钢管粒子如何干扰后续射流……于是他翻身下床,借着微弱灯光画下钢管干扰射流的草图,生怕忘记似乎是梦中的记忆。回去后,曹贺全立刻按这种方法加工实验,完成了一种全钢的复合装甲,它的中间不再是非金属材料,而是直径两三厘米的钢管,壁厚两三毫米,重量自然轻了很多。因为金属射流穿过圆形钢管时,射流、飞溅物碰到钢管内壁后会反弹,而且是向心反弹,就会连续不断地干扰后续射流,使它断裂、失稳,最终降低射流的侵彻能力,曹贺全研究的这种全钢复合装甲对于破甲弹有很好的防护效果。

  他当时把这个现象叫“管壁效应”,由于保密,这项技术当时并没有公开。1990年该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设计出的装甲也用到我国某型坦克上。它的抗弹能力达到了国外复合装甲的水平,但工艺好,成本低。由于当时计算机、数值就算方面的条件还不行,直到20多年后才解密了,得到了理论上的证实。

  “科研本身就是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曹贺全说。正是用生活中的点滴创新,曹贺全完成了由均质装甲—复合装甲—反应装甲—主动装甲的不断飞越,是我国坦克装甲防护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推动了国际装甲保护及反装甲弹药的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曹贺全十分关心团队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由研究所、工厂、院校专家组成的我国反应装甲研究技术团队。


  袁书强:从无人理解到国际一流

  袁书强,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弹箭武器系统的资深专家,科研带头人,在兵器科研系统一工作就是30年。“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是同事对他的评价。30年来,袁书强一直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不断探索,不断开拓,和他的弹钢团队为中国武器装备以及周边企业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弹箭武器系统的发展和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弹体材料技术研究是一个传统专业,二十多年前,袁书强提出了新型可控材料的概念,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理解、看好这个项目,这个项目被定为探索型项目,经费相对较少。袁书强认为,创新最重要的是方法创新。经过他不断的研究、创新、突破,直到2010年其所研究的新型可控材料及提出的控制破碎技术,批量用于多种武器装备,用来更新我国弹箭武器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装备的使用性能。该项目组所研究的新型材料及提出的控制破碎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在多种型号产品中得到应用,解决了型号产品研制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当时产品要定型,批量生产,并且机器相对老化,两年间基本没休息,就连春节、元旦都在工作。”袁书强说。2010年,袁书强的团队承担了两项重点型号项目的生产任务。为了确保生产进度,他主动要求加班,经常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有一次,由于生产任务比较紧,需要在40天内批量交验合格产品,为保证任务的完成,课题组决定实行四班三倒,集体奋战40天,最终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

  袁书强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五好一准确”是袁书强团队的工作准则,他的团队项目里既有分工,又有交叉,一岗多能是他项目的特点,他经常组织成员进行技术交流,他的项目组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组。除了军品项目,袁书强也多次参与民品项目研究与改造。结合宁波华光不锈钢工厂产品需求,开发了新型稀土系列不锈钢,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周宇松:让工业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由于成绩卓著吗,2006年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破格评为研究员,2011年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研带头人。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周宇松“吃”在化工厂,住在化工厂,长期在工厂一线潜心研究的结果。

  这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纺织印染行业的高速发展,浙江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能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环保事业中去?有没有什么手段或设备让印染行业污水资源循环利用?周宇松开始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污水处理资料,并细化分析归类。当时国内外现有印染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主要有两类:国内的“中水回用”技术,其产水水质达不到一般工业用水使用要求;国外的“达标排放废水—膜分离处理回用”技术,成本非常高,无法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周宇松决心研究出一种理想的产水水质达标、成本低的印染污水资源化处理新技术。

  2005年,周宇松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艰难的创新之路。他长期住在化工厂,实地研究纳米材料在印染与造纸污水资源化中的应用。在周宇松反复试验和检测下,2005他研制出造纸污水资源化原理样机,并顺利完成在亚洲最大造纸企业APP集团下属宁波中华纸业的现场考核测试。2006年,周宇松的团队又研制出印染污水资源化演示验证系统,通过在国内上市公司“维科精华”的现场考核测试,经过反复改进,一种独一无二的专门针对纺织印染行业的污水资源化处理新技术终于研制成果。与国内外现有产品相比,周宇松他们的技术产水水质完全达标,产水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2007年,周宇松为慈溪友好印染公司试制了一套3000吨/天的“印染污水资源化设备”工程样机,自投入试运行以来至今总体状况良好,其产水水质完全达到我国印染用水的要求,而且成本低,为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国印染业每年的污水排放量达13亿吨之多,年均增长率为7%。周宇松他们研制的这套设备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开来,每年将节约用水7.6亿吨。

  周宇松研究的“印染污水资源化成套设备”被鉴定为“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针对我国印染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实际需求,提出了BOT模式进行推广,目前已与宁波、绍兴以及嘉兴等地的二十余家印染企业签署了BOT项目协议,合同总金额超过5亿元。已经建设的印染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成套设备,可处理印染污水4万吨/日、减少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2.4吨/日,有力地促进我国工业污水治理、达标排放“到”资源化循环利用”的跨越式转变。

  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然而,探索者面对的总是未知的世界,每走一步都会倍增艰辛。一个项目,从策划、研制、分析到改进提高,再到应用研究、反复实验,测试应用,短则5至10年,长则几十年,甚至终生跟踪研究,坚韧不拔,甘于奉献。几十年来,没有鲜花簇拥,他们依然面带笑容,没有掌声相随,他们依旧默默耕耘。炮火硝烟中,他们倾注的是国防人的忠诚。

材尽其用 料定天下 记中国兵器科学院宁波分院科研团队

http://news.eastday.com/society/2013-05-10/229006.html




曹贺全:从均质装甲到主动装甲的不断飞越

  “管壁效应”、“复合装甲”、“双防反应装甲”、“聚能式反应装甲”这些名词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和这些名词相对的,是中国兵器首席专家曹贺全对科研的执着追寻和炽热情怀。

  2011年的第26届国际弹道大会上,曹贺全发表了有关“管壁效应”的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全新的装甲防护理论,并且是曹贺全20多年前就研究出来的。

  曹贺全说,当时各国都在研制复合装甲,基本都是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即中间用陶瓷、玻璃钢等,两侧用装甲钢板,像个三明治。国内国外都是这样的。但曹贺全认为,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一起复合,工艺很复杂、成本高,因此他考虑能否采用纯金属材料也达到同样的效果,于是曹贺全开始和他的团队研究金属罐装间隙复合装甲。“实验了上百发弹,连课题指标都达不到,还是要在抗弹原理上找原因。”最初的设想让曹贺全又陷入了沉思。

  后来,在一次出差途中,曹贺全深夜躺在火车卧铺上,突然在冥冥之中想到了钢管的排列方向,想到射流穿过钢管内壁,钢管粒子如何干扰后续射流……于是他翻身下床,借着微弱灯光画下钢管干扰射流的草图,生怕忘记似乎是梦中的记忆。回去后,曹贺全立刻按这种方法加工实验,完成了一种全钢的复合装甲,它的中间不再是非金属材料,而是直径两三厘米的钢管,壁厚两三毫米,重量自然轻了很多。因为金属射流穿过圆形钢管时,射流、飞溅物碰到钢管内壁后会反弹,而且是向心反弹,就会连续不断地干扰后续射流,使它断裂、失稳,最终降低射流的侵彻能力,曹贺全研究的这种全钢复合装甲对于破甲弹有很好的防护效果。

  他当时把这个现象叫“管壁效应”,由于保密,这项技术当时并没有公开。1990年该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设计出的装甲也用到我国某型坦克上。它的抗弹能力达到了国外复合装甲的水平,但工艺好,成本低。由于当时计算机、数值就算方面的条件还不行,直到20多年后才解密了,得到了理论上的证实。

  “科研本身就是创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曹贺全说。正是用生活中的点滴创新,曹贺全完成了由均质装甲—复合装甲—反应装甲—主动装甲的不断飞越,是我国坦克装甲防护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推动了国际装甲保护及反装甲弹药的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曹贺全十分关心团队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由研究所、工厂、院校专家组成的我国反应装甲研究技术团队。


  袁书强:从无人理解到国际一流

  袁书强,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弹箭武器系统的资深专家,科研带头人,在兵器科研系统一工作就是30年。“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是同事对他的评价。30年来,袁书强一直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不断探索,不断开拓,和他的弹钢团队为中国武器装备以及周边企业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弹箭武器系统的发展和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弹体材料技术研究是一个传统专业,二十多年前,袁书强提出了新型可控材料的概念,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理解、看好这个项目,这个项目被定为探索型项目,经费相对较少。袁书强认为,创新最重要的是方法创新。经过他不断的研究、创新、突破,直到2010年其所研究的新型可控材料及提出的控制破碎技术,批量用于多种武器装备,用来更新我国弹箭武器的发展,极大提高了装备的使用性能。该项目组所研究的新型材料及提出的控制破碎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技术已在多种型号产品中得到应用,解决了型号产品研制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

  “当时产品要定型,批量生产,并且机器相对老化,两年间基本没休息,就连春节、元旦都在工作。”袁书强说。2010年,袁书强的团队承担了两项重点型号项目的生产任务。为了确保生产进度,他主动要求加班,经常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有一次,由于生产任务比较紧,需要在40天内批量交验合格产品,为保证任务的完成,课题组决定实行四班三倒,集体奋战40天,最终圆满完成了生产任务。

  袁书强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五好一准确”是袁书强团队的工作准则,他的团队项目里既有分工,又有交叉,一岗多能是他项目的特点,他经常组织成员进行技术交流,他的项目组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组。除了军品项目,袁书强也多次参与民品项目研究与改造。结合宁波华光不锈钢工厂产品需求,开发了新型稀土系列不锈钢,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周宇松:让工业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由于成绩卓著吗,2006年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破格评为研究员,2011年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研带头人。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周宇松“吃”在化工厂,住在化工厂,长期在工厂一线潜心研究的结果。

  这些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纺织印染行业的高速发展,浙江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能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环保事业中去?有没有什么手段或设备让印染行业污水资源循环利用?周宇松开始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污水处理资料,并细化分析归类。当时国内外现有印染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主要有两类:国内的“中水回用”技术,其产水水质达不到一般工业用水使用要求;国外的“达标排放废水—膜分离处理回用”技术,成本非常高,无法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周宇松决心研究出一种理想的产水水质达标、成本低的印染污水资源化处理新技术。

  2005年,周宇松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艰难的创新之路。他长期住在化工厂,实地研究纳米材料在印染与造纸污水资源化中的应用。在周宇松反复试验和检测下,2005他研制出造纸污水资源化原理样机,并顺利完成在亚洲最大造纸企业APP集团下属宁波中华纸业的现场考核测试。2006年,周宇松的团队又研制出印染污水资源化演示验证系统,通过在国内上市公司“维科精华”的现场考核测试,经过反复改进,一种独一无二的专门针对纺织印染行业的污水资源化处理新技术终于研制成果。与国内外现有产品相比,周宇松他们的技术产水水质完全达标,产水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2007年,周宇松为慈溪友好印染公司试制了一套3000吨/天的“印染污水资源化设备”工程样机,自投入试运行以来至今总体状况良好,其产水水质完全达到我国印染用水的要求,而且成本低,为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国印染业每年的污水排放量达13亿吨之多,年均增长率为7%。周宇松他们研制的这套设备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开来,每年将节约用水7.6亿吨。

  周宇松研究的“印染污水资源化成套设备”被鉴定为“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针对我国印染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实际需求,提出了BOT模式进行推广,目前已与宁波、绍兴以及嘉兴等地的二十余家印染企业签署了BOT项目协议,合同总金额超过5亿元。已经建设的印染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成套设备,可处理印染污水4万吨/日、减少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2.4吨/日,有力地促进我国工业污水治理、达标排放“到”资源化循环利用”的跨越式转变。

  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然而,探索者面对的总是未知的世界,每走一步都会倍增艰辛。一个项目,从策划、研制、分析到改进提高,再到应用研究、反复实验,测试应用,短则5至10年,长则几十年,甚至终生跟踪研究,坚韧不拔,甘于奉献。几十年来,没有鲜花簇拥,他们依然面带笑容,没有掌声相随,他们依旧默默耕耘。炮火硝烟中,他们倾注的是国防人的忠诚。

要是有特务想打探我国坦克防护,火力水平

速速去宁波
宁波=NB  
高新区兵科院的,打过几次交道,没想到啊。。
宁波高新区的研发院。
学车时碰到过一个在宁波搞穿甲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