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日军在华南的军事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41:24

有人说,抗战胜利前最后一个月,国军在华南不断的丢城。还有人把失守的县城画在地图上,好像日军一直在侵略扩张,国军不停的在丧师失地,这可真冤枉国军了。这里就全面介绍一下,抗战胜利前一个月,国军不停的丢城到底是怎么回事?

1945年的夏天,国军的确在华南不断丢城,但在有些“国粉”的宣传材料那里,国军同时也在这里不断的收复失地。这看起来矛盾,其实真相也不复杂,日军当时正在华南进行一项转进千里的军事行动,而在行动中,国军与日军大体上可谓“配合默契”。

1945年4月美军发起冲绳岛战役,5月德国投降后苏军大部队开始向远东方向调动,日军大本营决定收缩在华南的作战。根据大本营5月28日“大陆命”1335号、6月4日日军参谋本部大连会议精神,6月10日日军中国派遣军的南京会议决定,华南只留下确保广州、香港的兵力,其余部队向华北、华中重要地区(北京、上海、武汉周围)集结;在华南作战的6个师团先后转归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直辖并开往华东地区:在广西柳州的第3师团、在广西宜山的第13师团、在湖南宝庆地区的第34师团经湖南、江西九江开往南京附近,在广州附近的第27、第40、第131师团经赣州、南昌、九江开往南京或济南。

当时华南的日军行动,除了上述上万人的大部队以外,大概还有这么几股千把人的队伍(参见地图):部分湛江日军撤往广州;厦门日军完全撤往潮汕;福州日军完全撤离,沿海一路北上,汇集温州、台州沿海的零星日军,撤往宁波。因为日本海军基本被美国消灭,这些近乎败兵的日军只能靠双脚沿海前进,一路烧杀掠抢。

这几路千里转进的日军,除了在广西遭到国军追击、并在全州对国军杀了个回马枪以外,其余几路都是在国统区穿州过府,畅行无阻,如入无人之境。当然,这路上并不是真的没人,也不是政治上的真空地带。以江西为例,江西中南部及周围这一带,有第3、7、9三个战区司令部(当时中国一共11个战区),江西省流亡政府也驻在日军经过的泰和县。

而且巧合的是,日军第34师团从长沙向东北穿过赣西北的上高地区,到达南昌。而四年之前的1941年春,在上高战役中,正是这个师团,从南昌向西南方进攻,在上高城下遭到国军夹攻痛击,狼狈退回。在制定这次千里转进计划时,该部日军还对经过上高地区心有余悸。当他们从当年无法攻克的敌方阵地背后轻松穿出,回到南昌之后,回味起当年的上高战役,恐怕更像一场黑色幽默吧。

这一路上,一般是日军在前,国军在后,不断“收复失地”。稍有历史知识的观海网网友,大概也可以猜到国军为什么这样行事。因为他们从最高统帅蒋公以下,早已洞见到日本的失败指日可待,于是机智的避免了彼此无谓的伤亡。相比之下,广西桂林一带发生的战斗,只证明了那支国军的鲁莽,在历史上空留下日本投降前一天——8月14日丢失全州的耻辱。这场双赢游戏里,唯一的输家就是居住在这几条线路上的普通老百姓罢了。

有一部南斯拉夫老电影《桥》,讲述的是一段相似背景的故事,可以和我们智慧的国府相比较。从1944年秋到1945年春,巴尔干半岛的德军也处在疯狂的撤退之中,到5月初德国投降时,有的部队从希腊撤出,已经走了上千公里。(本文中的日军部队最多走了约500公里。)那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历程,一路上要不断进行激烈的战斗。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从游击队起家,经过七次反围剿,越战越强,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正面作战,积极拦截消灭德军和伪军了。敌后游击队则想方设法破坏多山的南斯拉夫的桥梁要道。《桥》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经过奋勇追击和血战,到德国投降之时,终于将拼命顽抗撤退的德军堵截在阿尔卑斯山脚下、距离奥地利边境50公里的地方。能进入奥地利境内、向英美西方盟军投降,成了这些德军和各民族附庸伪军可望不可即的梦想。他们作为战俘被留在南斯拉夫境内,受到了应有的审判和惩处。

相形之下,投降前夜,华南日军的经历如果不是军事上的奇迹,那可以说更像是一次旅行了。

两个国家对民族解放战争的这种不同态度,势必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南斯拉夫人战后收获了一个完整的国家,还割取了战败国意大利的部分领土。实际上,铁托甚至还要强行占有奥地利(作为德国的一部分,承受战败国地位)的部分领土,被几大强国制止。不是所有的要价都能获得满足,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比比在雅尔塔会议上被出卖的国民政府,再想一想,世界霸主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再追着求他是否可以收下琉球,那“十动然拒”的蒋公恐怕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南斯拉夫是二战中唯一通过自身的严酷武装斗争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革命比她稍慢了半拍。所以如果可以假设历史,蒋介石对日投降,并不一定是天塌地陷那么可怕的一件事。蒋政权无非会成为一个更大号的汪伪政府罢了。中国人民可能会遭遇一段时间的黑暗低谷和苦难牺牲,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也可以有不输于铁托的辉煌。

说到这里又想起近来电影《开罗宣言》的风波。事实上,直到1945年3月,蒋介石还在私下对日联系和谈,并没有执行《开罗宣言》、收回台湾的决心。和谈之所以没有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日本认为中方分量不足。归根结柢,孱弱的实力、低下的战争表现,使得蒋记民国在国际上只是一个被决定的棋子,而不是决定事务走向的棋手,哪怕他愿意给予对手优惠的和谈条件。《开罗宣言》能得到执行,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蒋介石,很遗憾,他不是这段历史的主角。放弃这条路是蒋介石自己选择的。






有人说,抗战胜利前最后一个月,国军在华南不断的丢城。还有人把失守的县城画在地图上,好像日军一直在侵略扩张,国军不停的在丧师失地,这可真冤枉国军了。这里就全面介绍一下,抗战胜利前一个月,国军不停的丢城到底是怎么回事?

1945年的夏天,国军的确在华南不断丢城,但在有些“国粉”的宣传材料那里,国军同时也在这里不断的收复失地。这看起来矛盾,其实真相也不复杂,日军当时正在华南进行一项转进千里的军事行动,而在行动中,国军与日军大体上可谓“配合默契”。

1945年4月美军发起冲绳岛战役,5月德国投降后苏军大部队开始向远东方向调动,日军大本营决定收缩在华南的作战。根据大本营5月28日“大陆命”1335号、6月4日日军参谋本部大连会议精神,6月10日日军中国派遣军的南京会议决定,华南只留下确保广州、香港的兵力,其余部队向华北、华中重要地区(北京、上海、武汉周围)集结;在华南作战的6个师团先后转归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直辖并开往华东地区:在广西柳州的第3师团、在广西宜山的第13师团、在湖南宝庆地区的第34师团经湖南、江西九江开往南京附近,在广州附近的第27、第40、第131师团经赣州、南昌、九江开往南京或济南。

当时华南的日军行动,除了上述上万人的大部队以外,大概还有这么几股千把人的队伍(参见地图):部分湛江日军撤往广州;厦门日军完全撤往潮汕;福州日军完全撤离,沿海一路北上,汇集温州、台州沿海的零星日军,撤往宁波。因为日本海军基本被美国消灭,这些近乎败兵的日军只能靠双脚沿海前进,一路烧杀掠抢。

这几路千里转进的日军,除了在广西遭到国军追击、并在全州对国军杀了个回马枪以外,其余几路都是在国统区穿州过府,畅行无阻,如入无人之境。当然,这路上并不是真的没人,也不是政治上的真空地带。以江西为例,江西中南部及周围这一带,有第3、7、9三个战区司令部(当时中国一共11个战区),江西省流亡政府也驻在日军经过的泰和县。

而且巧合的是,日军第34师团从长沙向东北穿过赣西北的上高地区,到达南昌。而四年之前的1941年春,在上高战役中,正是这个师团,从南昌向西南方进攻,在上高城下遭到国军夹攻痛击,狼狈退回。在制定这次千里转进计划时,该部日军还对经过上高地区心有余悸。当他们从当年无法攻克的敌方阵地背后轻松穿出,回到南昌之后,回味起当年的上高战役,恐怕更像一场黑色幽默吧。

这一路上,一般是日军在前,国军在后,不断“收复失地”。稍有历史知识的观海网网友,大概也可以猜到国军为什么这样行事。因为他们从最高统帅蒋公以下,早已洞见到日本的失败指日可待,于是机智的避免了彼此无谓的伤亡。相比之下,广西桂林一带发生的战斗,只证明了那支国军的鲁莽,在历史上空留下日本投降前一天——8月14日丢失全州的耻辱。这场双赢游戏里,唯一的输家就是居住在这几条线路上的普通老百姓罢了。

有一部南斯拉夫老电影《桥》,讲述的是一段相似背景的故事,可以和我们智慧的国府相比较。从1944年秋到1945年春,巴尔干半岛的德军也处在疯狂的撤退之中,到5月初德国投降时,有的部队从希腊撤出,已经走了上千公里。(本文中的日军部队最多走了约500公里。)那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历程,一路上要不断进行激烈的战斗。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从游击队起家,经过七次反围剿,越战越强,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正面作战,积极拦截消灭德军和伪军了。敌后游击队则想方设法破坏多山的南斯拉夫的桥梁要道。《桥》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经过奋勇追击和血战,到德国投降之时,终于将拼命顽抗撤退的德军堵截在阿尔卑斯山脚下、距离奥地利边境50公里的地方。能进入奥地利境内、向英美西方盟军投降,成了这些德军和各民族附庸伪军可望不可即的梦想。他们作为战俘被留在南斯拉夫境内,受到了应有的审判和惩处。

相形之下,投降前夜,华南日军的经历如果不是军事上的奇迹,那可以说更像是一次旅行了。

两个国家对民族解放战争的这种不同态度,势必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南斯拉夫人战后收获了一个完整的国家,还割取了战败国意大利的部分领土。实际上,铁托甚至还要强行占有奥地利(作为德国的一部分,承受战败国地位)的部分领土,被几大强国制止。不是所有的要价都能获得满足,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比比在雅尔塔会议上被出卖的国民政府,再想一想,世界霸主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再追着求他是否可以收下琉球,那“十动然拒”的蒋公恐怕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南斯拉夫是二战中唯一通过自身的严酷武装斗争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革命比她稍慢了半拍。所以如果可以假设历史,蒋介石对日投降,并不一定是天塌地陷那么可怕的一件事。蒋政权无非会成为一个更大号的汪伪政府罢了。中国人民可能会遭遇一段时间的黑暗低谷和苦难牺牲,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也可以有不输于铁托的辉煌。

说到这里又想起近来电影《开罗宣言》的风波。事实上,直到1945年3月,蒋介石还在私下对日联系和谈,并没有执行《开罗宣言》、收回台湾的决心。和谈之所以没有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日本认为中方分量不足。归根结柢,孱弱的实力、低下的战争表现,使得蒋记民国在国际上只是一个被决定的棋子,而不是决定事务走向的棋手,哪怕他愿意给予对手优惠的和谈条件。《开罗宣言》能得到执行,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蒋介石,很遗憾,他不是这段历史的主角。放弃这条路是蒋介石自己选择的。




http://guanhai.hk/home/index/article/id/3080.html

鬼子和国军到了45年,,,好像很默契
黑得漂亮,前南游击队堵住了大批德军, 敌后战场的鬼子大部分安全回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