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晚清庞大的候补官员群体辛亥之后民国政府怎么处置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7:49:39
官场现形记也刻画了大量的捐纳制度产生的候补官员的形形色色的形象。到了民国,这个庞大的候补官员群体后来不知怎么样了。

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杨国强,原题为:《捐纳、保举与晚清的吏治失范》
【作者简介】杨国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上海200241)
【内容提要】 清代以“永不加赋”为祖宗家法,而当国家的收支不能平衡之日,便不能不“开捐例”,用卖官的办法敛聚费用。咸同两朝长期的内战一面需要长期的饷需,一面又在一大片土地上使国赋因兵燹而化为乌有。而后“捐例大开”和“捐例减成”遂以筹饷为旨义一路推广,一路泛滥,又在筹饷的名义下造出了一批一批捐纳入仕的做官人。与这个过程同时发生的,还有因打仗而得军功和因军功而得保举,军功和保举产出的也是一批一批不由科目而径入仕途的做官人。以清代的官制为范围,当日的官场应当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因此,太多的人沿捐纳、保举涌入其间,不能不使官场成为人口过剩的地方。这种现象起于内战之中,又在内战结束后长久地延续于南北之间,随后,满坑满谷的候补官便成了与19世纪后期的中国历史相伴随的群类。他们以自己的存在改变了那个时候的官界秩序。官场现形记也刻画了大量的捐纳制度产生的候补官员的形形色色的形象。到了民国,这个庞大的候补官员群体后来不知怎么样了。

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杨国强,原题为:《捐纳、保举与晚清的吏治失范》
【作者简介】杨国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上海200241)
【内容提要】 清代以“永不加赋”为祖宗家法,而当国家的收支不能平衡之日,便不能不“开捐例”,用卖官的办法敛聚费用。咸同两朝长期的内战一面需要长期的饷需,一面又在一大片土地上使国赋因兵燹而化为乌有。而后“捐例大开”和“捐例减成”遂以筹饷为旨义一路推广,一路泛滥,又在筹饷的名义下造出了一批一批捐纳入仕的做官人。与这个过程同时发生的,还有因打仗而得军功和因军功而得保举,军功和保举产出的也是一批一批不由科目而径入仕途的做官人。以清代的官制为范围,当日的官场应当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因此,太多的人沿捐纳、保举涌入其间,不能不使官场成为人口过剩的地方。这种现象起于内战之中,又在内战结束后长久地延续于南北之间,随后,满坑满谷的候补官便成了与19世纪后期的中国历史相伴随的群类。他们以自己的存在改变了那个时候的官界秩序。
应该是不处理吧,连清皇室都优待了。
我是想问这些人花钱捐的官衔还有用吗,民国还认吗?难道就白花银子了
处理个鬼,都自动下岗罢了。
这些人本身就是乡绅吧,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基层官员根本没有大换血  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汉人
运气不好。不过到了民国,再花些钱买个官就是了,照样潇洒。民国还有参议这些清朝没有的角色,可以多安排些人。
天涯宝贝3 发表于 2015-9-1 09:50
我是想问这些人花钱捐的官衔还有用吗,民国还认吗?难道就白花银子了
也就剩个回乡吹牛逼的资格:老子当年也是头戴红顶子~~~~~~

没拉来一刀砍头已经是谢天谢地啦,还敢找民国要银子?你当民国哪些军阀都是大善人啊?
原本就是乡绅集团

该怎么着,还怎么着
北洋集团,各地军阀都用了不少前清的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