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首先,京沪是否真正需要再建设一条豪华高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59:46
首先,京沪是否真正需要再建设一条豪华高铁?西部、西南多少急需要铁路投资的交通瓶颈?到底哪一个更有实际意义??
其实,与国内其他很多地方相比,京沪线上的交通已经是很豪华的了,铁路是电气化的复线铁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普通公路也不错,而两地的航空设施又是最豪华的阵容,即使拿到西欧和美国日本也不差。
上海北京特快14小时就可以到,上海广州则需25小时,上海成都就更不知道要多久了。而无论从经济还是人口角度来说,长江流域、珠江三角与上海的联系似乎比北京与上海之间更为重要、更为急迫。 而作为我们战略发展重点的西部、西南更如此。举例来说,云南面积与德国相当,铁路仅1000公里,而德国已经远超40000公里。
另外,从投入产出上,虽然有经济学家估计,京沪高铁每缓建一年,国家就会损失200亿的收入。但是事实是多少,很难估算,就象三峡工程,投入产出能否如预料很难计算,而新干线又以客运为主,能否带来如此的效益令人怀疑。我因业务经常来往上海到北京之间,除年节外的大部分时间,人并不多,很多时候车厢都没睡满;就是以动态观点来说,几年之后,也不会突然增多,而且现在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游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现在急于搞京沪高速铁路,确实过于超前。而再与国内本来需求有限的客运市场进行拼命竞争,挤垮大批的交通客运部门,这给国家、个人带来的损失又怎样计算,中国的基础建设向来就没有不可行的可行性论证,这种为建设而建设的官僚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下面从严密的数字上分析一下京沪高铁可行性论证之“如何可行”?
京沪高铁可行性论证的主要论点为:
1、运输需求:京沪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并且“自1993年至2001年京沪线客运量增长20%左右” 。
2、经济效益:高速铁路经济效益明显
3、社会效益
下面以一一分析:
首先,京沪铁路并非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京沪线确是我国客货运量最大,但并非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线。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每天开行客车285列,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每天开行客货列车255列,均大于京沪线能力控制区段蚌埠~南京间客货行车量(120对)240列,客运最繁忙的上海~常州等客车68对、货车38对、行包4对合计(110对)220列。
至于所谓“京沪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完全与事实不符,1994年上海铁路局管内京沪线旅客发送量为7435万人,由于当时机车车辆缺乏,只能开行52对客车,导致严重超员。之后民航、高速公路及相邻铁路分流后,旅客发送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为6581万人,而客车增开至65对,2002年开始回升至7012万人,客车增至68对。货运量亦自1995年的8855万吨下降至2002年的8052万吨。所以客难行、货难运早已缓解。据《中国铁路》2002-6期报道“沪宁线列车追踪间隔已由8分钟缩短为7分钟,区间平行通过能力由180对提高到205对,按运行量可开行客车72对、货车62对,今年春运还能在京沪线开行临时客车32对之多,可见能力并未饱和,还有一定余力,到处招揽客货。”
又说“货运量已达到1亿吨,客运密度3300万人/公里”,均非事实。最大的货运货运量就是上述徐州~南京间1995年8855万吨,1999年下降到6994万吨,2000年开始回升到2002年的8052万吨,至于客运密度从1994年上海~常州间的2305万人/公里下降至1998年的1800万人/公里。1999年起回升至2002年的2479万人/公里。至于所谓“自1993年至2001年京沪线客运量增长20%左右” 更是错误,实际并未增加反而减少11%,仅旅客周转量因长途旅客多增加9%。
——某些官员、专家如此偏离事实地论证其“可行性论证”,由以上二点推及,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铁道部花费10余年巨额费用论证的京沪高铁可行性”的全部工作的真实性发生怀疑!
误导决策,误导民众,其居心何在?!欺上瞒下,混淆视听,比原卫生部张文康有过之无不及。
第二点,经济效益:高速铁路经济效益明显的说法完全不顾事实依据,也国外高铁大多亏损严重的事实相饽。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实现客货分流,将导致高速新线和既有线两败俱伤。
上海铁路局早已提出以一、二通道为客货基本分工的原则:即“用好一通道(既有京沪线)以客为主、客货兼顾,仅限于本线到发的货运;用足二通道(即通过京九、阜淮、淮南、芜湖大桥、皖干、宣杭线至杭州),以货为主扩大分流。” 这是结合实际、符合全局整体效益的举措,没有必要再花巨资建设高速铁路来客货分流。上海局运营连年亏损,1999年开始扭亏。2002年运输收入171.8亿元,其中客运占63.6%、货运占36.4%,盈利仅5679万元仅占收入的千分之三。在客运收入中,京沪线占全局客运的43.5%,因此修建京沪轮轨高速,对民航无竞争力,仅靠分流既有线的客运量。高速票价0.35元/人公里,全程票价459元,为民航票价的45%,相当于13/14次软卧票价,为硬座票价179元的2.6倍,对照当代唯一盈利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庞大的年运量1.3亿人次和飞机票持平的高票价,肯定大亏特亏,而既有线流失部分客运量将再次亏损,造成两败俱伤。

再看国外,高速铁路日本修建最多,1987年累计负债37万亿日元,因此国铁解体改为私营。法国次之,1995年铁公司濒于破产,工资冻结工人罢工,1996年负债已逾2000亿法郎,导致铁路改革,巨额债务均由国家承担,必须引以为鉴。国也不例外,连年亏损严重。请问,德法日的管理效率、运行模式远比我国为高,连国外国营管理都无法赢利,拿到我国,怎么可行性论证出现的全是令人“振奋”的天文数字般的赢利数字???

(国外铁路以摆式列车实现高速蓬勃发展,并非新建轮轨高速铁路,高速铁路基建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有识之士早已看到,因此研制摆式列车,改进车辆结构提高客车通过曲线速度,这是传统铁路重大的技术革新。)

再说综合、社会效益:把建设京沪高铁的这部分钱投入到别的交通、基础建设项目上,同样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这种机会成本,经济学家们应该会算吧。而再与国内本来需求有限的客运市场进行拼命竞争,挤垮大批的交通客运部门,这给国家、个人带来的损失又怎样计算??
250亿美元可以建设3万公里的普通铁路!这是不是比京沪线上的1300公立高速铁路效益高许多倍!中国最缺的不是高速铁路,而是将全国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更多的普通铁路和公路!
再看对缩小贫富差距意义重大的东西线交通,沪榕之间的铁路和公路都是七弯八拐的,没有一条直线的路,甚至合肥和南京这样的重量级城市之间都没有铁路相连!合肥到武汉也是绕道!武汉到重庆也是绕道!重庆到成都也不是直的。所谓的西部大开发,没有交通作支撑,永远是一句空话!
中国不只是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的总人口加起来只占全国的3%,面积占2%,我们有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地方需要关注!(不断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向北京和上海倾斜,只会制造更大的贫富差距,而不断增大的贫富差距早已被认定是社会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为社会动乱埋下种子!)
另外,某些人主张“近期必须上马”、“越快越好”的另一个理由是:京沪高铁是十五计划项目(2002年春季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表示,京沪高速铁路争取在“十五”期间开工建设)、还有2008奥运会与2010上海世博会,再不建就来不及了。先说五年计划,计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的,计划为现实服务,而不是相反。因此,说什么“京沪高铁是十五计划项目,再不建就来不及了”是典型的主观主义与形而上学。至于2008奥运会与2010上海世博会,京沪现有的硬件设施已经不低于欧洲中等国家,中国为这种好大喜功的面子与虚荣心得到的惨痛代价还少吗?另外,不要认为咱们为奥运会主动付出的比前几次别的主办国多,就会博得国际喝彩,记得今年3月,国际奥委会高官访问北京,他们提出的要求不是要增加场馆项目、基础设施,而是相反,要求为了节省开支,能利用已有的就不要再新建,不要为主办国增加过度的负担。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这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总而言之,京沪高铁必须“近期决定上马”的说法不足为据,“缓建京沪高铁”应该成为首要的基本考虑!首先,京沪是否真正需要再建设一条豪华高铁?西部、西南多少急需要铁路投资的交通瓶颈?到底哪一个更有实际意义??
其实,与国内其他很多地方相比,京沪线上的交通已经是很豪华的了,铁路是电气化的复线铁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普通公路也不错,而两地的航空设施又是最豪华的阵容,即使拿到西欧和美国日本也不差。
上海北京特快14小时就可以到,上海广州则需25小时,上海成都就更不知道要多久了。而无论从经济还是人口角度来说,长江流域、珠江三角与上海的联系似乎比北京与上海之间更为重要、更为急迫。 而作为我们战略发展重点的西部、西南更如此。举例来说,云南面积与德国相当,铁路仅1000公里,而德国已经远超40000公里。
另外,从投入产出上,虽然有经济学家估计,京沪高铁每缓建一年,国家就会损失200亿的收入。但是事实是多少,很难估算,就象三峡工程,投入产出能否如预料很难计算,而新干线又以客运为主,能否带来如此的效益令人怀疑。我因业务经常来往上海到北京之间,除年节外的大部分时间,人并不多,很多时候车厢都没睡满;就是以动态观点来说,几年之后,也不会突然增多,而且现在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游客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现在急于搞京沪高速铁路,确实过于超前。而再与国内本来需求有限的客运市场进行拼命竞争,挤垮大批的交通客运部门,这给国家、个人带来的损失又怎样计算,中国的基础建设向来就没有不可行的可行性论证,这种为建设而建设的官僚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下面从严密的数字上分析一下京沪高铁可行性论证之“如何可行”?
京沪高铁可行性论证的主要论点为:
1、运输需求:京沪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并且“自1993年至2001年京沪线客运量增长20%左右” 。
2、经济效益:高速铁路经济效益明显
3、社会效益
下面以一一分析:
首先,京沪铁路并非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京沪线确是我国客货运量最大,但并非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线。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每天开行客车285列,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每天开行客货列车255列,均大于京沪线能力控制区段蚌埠~南京间客货行车量(120对)240列,客运最繁忙的上海~常州等客车68对、货车38对、行包4对合计(110对)220列。
至于所谓“京沪铁路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完全与事实不符,1994年上海铁路局管内京沪线旅客发送量为7435万人,由于当时机车车辆缺乏,只能开行52对客车,导致严重超员。之后民航、高速公路及相邻铁路分流后,旅客发送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为6581万人,而客车增开至65对,2002年开始回升至7012万人,客车增至68对。货运量亦自1995年的8855万吨下降至2002年的8052万吨。所以客难行、货难运早已缓解。据《中国铁路》2002-6期报道“沪宁线列车追踪间隔已由8分钟缩短为7分钟,区间平行通过能力由180对提高到205对,按运行量可开行客车72对、货车62对,今年春运还能在京沪线开行临时客车32对之多,可见能力并未饱和,还有一定余力,到处招揽客货。”
又说“货运量已达到1亿吨,客运密度3300万人/公里”,均非事实。最大的货运货运量就是上述徐州~南京间1995年8855万吨,1999年下降到6994万吨,2000年开始回升到2002年的8052万吨,至于客运密度从1994年上海~常州间的2305万人/公里下降至1998年的1800万人/公里。1999年起回升至2002年的2479万人/公里。至于所谓“自1993年至2001年京沪线客运量增长20%左右” 更是错误,实际并未增加反而减少11%,仅旅客周转量因长途旅客多增加9%。
——某些官员、专家如此偏离事实地论证其“可行性论证”,由以上二点推及,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铁道部花费10余年巨额费用论证的京沪高铁可行性”的全部工作的真实性发生怀疑!
误导决策,误导民众,其居心何在?!欺上瞒下,混淆视听,比原卫生部张文康有过之无不及。
第二点,经济效益:高速铁路经济效益明显的说法完全不顾事实依据,也国外高铁大多亏损严重的事实相饽。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实现客货分流,将导致高速新线和既有线两败俱伤。
上海铁路局早已提出以一、二通道为客货基本分工的原则:即“用好一通道(既有京沪线)以客为主、客货兼顾,仅限于本线到发的货运;用足二通道(即通过京九、阜淮、淮南、芜湖大桥、皖干、宣杭线至杭州),以货为主扩大分流。” 这是结合实际、符合全局整体效益的举措,没有必要再花巨资建设高速铁路来客货分流。上海局运营连年亏损,1999年开始扭亏。2002年运输收入171.8亿元,其中客运占63.6%、货运占36.4%,盈利仅5679万元仅占收入的千分之三。在客运收入中,京沪线占全局客运的43.5%,因此修建京沪轮轨高速,对民航无竞争力,仅靠分流既有线的客运量。高速票价0.35元/人公里,全程票价459元,为民航票价的45%,相当于13/14次软卧票价,为硬座票价179元的2.6倍,对照当代唯一盈利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庞大的年运量1.3亿人次和飞机票持平的高票价,肯定大亏特亏,而既有线流失部分客运量将再次亏损,造成两败俱伤。

再看国外,高速铁路日本修建最多,1987年累计负债37万亿日元,因此国铁解体改为私营。法国次之,1995年铁公司濒于破产,工资冻结工人罢工,1996年负债已逾2000亿法郎,导致铁路改革,巨额债务均由国家承担,必须引以为鉴。国也不例外,连年亏损严重。请问,德法日的管理效率、运行模式远比我国为高,连国外国营管理都无法赢利,拿到我国,怎么可行性论证出现的全是令人“振奋”的天文数字般的赢利数字???

(国外铁路以摆式列车实现高速蓬勃发展,并非新建轮轨高速铁路,高速铁路基建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有识之士早已看到,因此研制摆式列车,改进车辆结构提高客车通过曲线速度,这是传统铁路重大的技术革新。)

再说综合、社会效益:把建设京沪高铁的这部分钱投入到别的交通、基础建设项目上,同样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这种机会成本,经济学家们应该会算吧。而再与国内本来需求有限的客运市场进行拼命竞争,挤垮大批的交通客运部门,这给国家、个人带来的损失又怎样计算??
250亿美元可以建设3万公里的普通铁路!这是不是比京沪线上的1300公立高速铁路效益高许多倍!中国最缺的不是高速铁路,而是将全国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更多的普通铁路和公路!
再看对缩小贫富差距意义重大的东西线交通,沪榕之间的铁路和公路都是七弯八拐的,没有一条直线的路,甚至合肥和南京这样的重量级城市之间都没有铁路相连!合肥到武汉也是绕道!武汉到重庆也是绕道!重庆到成都也不是直的。所谓的西部大开发,没有交通作支撑,永远是一句空话!
中国不只是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两个地方的总人口加起来只占全国的3%,面积占2%,我们有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地方需要关注!(不断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向北京和上海倾斜,只会制造更大的贫富差距,而不断增大的贫富差距早已被认定是社会不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为社会动乱埋下种子!)
另外,某些人主张“近期必须上马”、“越快越好”的另一个理由是:京沪高铁是十五计划项目(2002年春季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表示,京沪高速铁路争取在“十五”期间开工建设)、还有2008奥运会与2010上海世博会,再不建就来不及了。先说五年计划,计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的,计划为现实服务,而不是相反。因此,说什么“京沪高铁是十五计划项目,再不建就来不及了”是典型的主观主义与形而上学。至于2008奥运会与2010上海世博会,京沪现有的硬件设施已经不低于欧洲中等国家,中国为这种好大喜功的面子与虚荣心得到的惨痛代价还少吗?另外,不要认为咱们为奥运会主动付出的比前几次别的主办国多,就会博得国际喝彩,记得今年3月,国际奥委会高官访问北京,他们提出的要求不是要增加场馆项目、基础设施,而是相反,要求为了节省开支,能利用已有的就不要再新建,不要为主办国增加过度的负担。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这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总而言之,京沪高铁必须“近期决定上马”的说法不足为据,“缓建京沪高铁”应该成为首要的基本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