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记忆值得一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48:54
每天CCTV9在晚上八点放军工记忆,今天讲红箭八的研制,条件太苦,真是一穷二白,加工光学部件由于无除尘设备,一个镜片能擦拭几天才能合格每天CCTV9在晚上八点放军工记忆,今天讲红箭八的研制,条件太苦,真是一穷二白,加工光学部件由于无除尘设备,一个镜片能擦拭几天才能合格
上个月还能看的,这个月我们这广电更新了一下机顶盒就变成收费频道了。
朱小童 发表于 2015-7-29 20:30
上个月还能看的,这个月我们这广电更新了一下机顶盒就变成收费频道了。
央视网可以看
断线的难题搞了十年才攻克
网上应该有
总师79年出国考察二代导弹,发现人家材料工艺和研发条件差距太大,如果要引进技术等于把人家整个配套工业都要买来才行,中国那时买不起,别人也不会全卖


现在有钱了,就不要那么抠门了, 要长期投入

等打起仗才重视,突击加班会把专家累死的  罗阳就是这样累死的

现在有钱了,就不要那么抠门了, 要长期投入

等打起仗才重视,突击加班会把专家累死的  罗阳就是这样累死的
这个片子讲了很多解决导弹问题的技术技巧很有价值
嗯,中午看了巨浪一号的研发。在没法用计算机的时候,就用量角器量,手算。没有数控机床,就靠手工把控。真是佩服啊。
这批人从69年干到85年才成功,前十二年几乎全是失败。
明天讲052导弹驱逐舰
这批研制人员中最年轻的如今都已经60岁了
我自己也是干科研的,连续失败10年还继续研究下去是要有勇气和信念的
连续十年失败还能继续研究 自己要有勇气和信念 领导要大力支持 都很重要
还有喷子也得高抬贵嘴放过一马 否则喷个十来年也够烦了
这次9台播放的是重制版,较前两次播放的,细节进步颇大!
求下载地址
军涛 发表于 2015-7-29 21:46
求下载地址
央视网用工具下载
小区门口的公告栏贴着通知叫大家观看,讲长河二号和东方红那一集。可惜很多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同样的时代,老军工们回忆都是克服各种困难,战天斗地,拿出成果,文科作家们则是各种伤痕
同样的时代,老军工们回忆都是克服各种困难,战天斗地,拿出成果,文科作家们则是各种伤痕
老军工回忆中一样是各种伤痕,电视中不重点讲罢了
还好286没有把它们给下马,军工大下马项目:
1、运10飞机下马。
  2、截至1982年,中国空军总计下马原定项目31项:
  ⑴、远程轰炸机;
  ⑵、对地强击机;
  ⑶、空中优势战斗机;
  ⑷、大型军用运输机;
  ⑸、武装专用直升机;
  ⑹、地空远程、中程、近程导弹。
  3、截至1982年,中国海军总计下马原定项目11项:
  其中主要有:
  ⑴、包括现在才出来的“093,094”;
  ⑵、“092G”大型导弹SLV驱逐舰;
  ⑶、中国早期航母
       4.早期反导系统

诚然:大下马是因为工业实力不够,有点好高骛远, 但是如果有哪些老军工的精神, 各位筒子认为上述的项目有几项能够搞成呢?
会不会如果继续搞这些,西方世界就无法和中国缓和关系,286的改革开放就无法实现呢?
朱小童 发表于 2015-7-29 20:30
上个月还能看的,这个月我们这广电更新了一下机顶盒就变成收费频道了。
习惯性的扑广电老母
唯物的临时号 发表于 2015-7-29 20:53
我自己也是干科研的,连续失败10年还继续研究下去是要有勇气和信念的
冒昧的问下,您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liangwei 发表于 2015-7-29 22:02
还好286没有把它们给下马,军工大下马项目:
1、运10飞机下马。
  2、截至1982年,中国空军总计下马原 ...
你这个,除了2 对地强击机 有可能搞出来外,其他的对80年代的土共来说就是外星科技
同样的时代,老军工们回忆都是克服各种困难,战天斗地,拿出成果,文科作家们则是各种伤痕
其中一大困难就是大批技术人员靠边站被批斗,导致人才匮乏,还有违背科学规律瞎指挥和乱搞。老军工和科学家无私奉献不是文革的功劳,这些国家利器很多是文革后才发展起来。就拿红箭八来说,79年才加速发展起来。靶场的水泥靶子都是让技术人员自己去砌,片子里的科学家自称是从烧砖砌水泥开始红箭八导弹开发,这可不是值得夸耀和继承的经验。
冒昧的问下,您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生物化工有关
连续十年失败还能继续研究 自己要有勇气和信念 领导要大力支持 都很重要
还有喷子也得高抬贵嘴放过一马 否 ...
是不是就如同发动机一样啊!一直有人在喷中国发动机!
唯物的临时号 发表于 2015-7-29 22:20
生物化工有关
在干旱温差大的地区,炭疽病毒的传染性和杀伤力如何?
还好286没有把它们给下马,军工大下马项目:
1、运10飞机下马。
  2、截至1982年,中国空军总计下马原 ...
海军那三个纯粹瞎扯
其中一大困难就是大批技术人员靠边站被批斗,导致人才匮乏,还有违背科学规律瞎指挥和乱搞。老军工和科学 ...
我提文革了么?
楼主跟本坛的伊朗形象宣传大使“唯物”是一个人否?
这批人从69年干到85年才成功,前十二年几乎全是失败。
80年左右还被自己人拿洋货挤兑,那叫一个郁闷。
其中一大困难就是大批技术人员靠边站被批斗,导致人才匮乏,还有违背科学规律瞎指挥和乱搞。老军工和科学 ...
红箭8科研队伍有些骨干因为成分不好,被赶出了队伍。

负责他们转业工作的背着他们档案到处推荐,让人心酸。
我提文革了么?
没提,但能感受你的天真。
CCTV拍的纪录片都特别好看,大国重器,断刀,宣传口唯一良心啊
文化大革命的烙印
1969年3月发生的珍宝岛事件,是国产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红箭-8”的催生素。同年年底,国务院“823”反坦克武器科研生产指挥部便下达了研制第二代红外半自动反坦克导弹的启动令。1969年正值文化革命的高潮时期,它自然会给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研制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遵照上级命令,国内研究所紧急战备搬迁,我们的1105研究所就在“红箭-8”导弹尚未启动之时,全所由沈阳紧急搬至西安三桥;西安三桥尚未站稳脚跟,接着又向南山搬迁。连续两次的大搬家,使得“红箭-8”导弹在搬迁动荡中上了马。研究所搬家过程中,一大批第一代反坦克导弹J-201的科技人员因政审“不合格”,被拒之于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研制的大门之外。其中就包括原来的总设计师王昌仁、副总设计师朱列旦,以及一批年富力强、经验较丰富而出身有些问题的专业组长和技术骨干。就连后来接任王兴志出任“红
箭-8”第二任总设计师的赵家铮同志也未能幸免,直到老所长曹瑛同志恢复了所长职务之后,在曹所长的力挺之下,才使老赵得以回归了“红箭-8”导弹的研制队伍。
这些搬家对于年轻的本来力量就不强的中国反坦克导弹科研队伍是一次严重的摧残,使“红箭-8”导弹刚上马就遇到了技术人才极其短缺的困难。当时,我在沈阳留守,负责为这些所谓政审不合格人员安排工作。我们背着他们的档案,下湘赣,赴上海,简直是磨破了嘴,跑细了腿,在知识无用的年代,安排技术人员的工作困难可想而知。此时的我内心非常惆怅,并不是为自己的辛苦,而是为国家辛辛苦苦培养起的这些导弹技术人才的流失而扼腕。
文化大革命给“红箭-8”导弹项目留下的另一大烙印是,在项目连方案都没有的时候,就加入了“704”坦克动员大会战,即在新型坦克上装备新型反坦克导弹。为此在西安成立了以民用仪器厂为组长的会战组,研究所和西工大都是副组长,实行以工厂为主体的“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其实这种群众运动式的会战,是科研工作的最大忌讳,也是人力物力与时间的最大浪费。这个一哄而起的会战,热热闹闹为时一年,无果而终。
潜艇1号 发表于 2015-7-29 22:56
楼主跟本坛的伊朗形象宣传大使“唯物”是一个人否?
你给我封的头衔太高了,多个视角总比盲从西方媒体好。
央视网可以看
cbox那个漏洞百出的玩儿意真心对不起央视二字,他们还有脸放出来叫正式版,居然还弹出半果露点壮阳广告,各种垃圾游戏推广不要太多,真不知道运营CBOX那帮子长的什么脑子
攻坚不畏难
“红箭-8”导弹起步的时候,条件十分简陋,老实验室没有恢复,靶场也没有。1970年秋,我曾经参加过一次飞行试验。那是一天晚上,试验场地就是太平河口的乱石滩,简陋到没有靶道,没有道路,没有仪器房。特别有意思的是,射击完毕后,需要回收导弹残骸以供分析。在漆黑的夜晚怎么回收?于是,我们几十个人一字儿排开,头顶浩淼的星空,脚踩凹凸不平的卵石,沿着射击方向,在乱石滩上拉网式前进,探测器就是我们的双脚和耳朵,脚踢残骸,耳听声响,从而判断残骸是否就在脚下。如此原始的科研方法,我不知道在国产其他武器研制中是否也有出现?当我们结束试验,愉快地打道回府时,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红箭-8”导弹上马时科研条件确实很困难,而更大的困难还在于技术,虽然此时我们所已经有了J-201反坦克导弹的研制经验,但是,红外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对他们来说却是一次更加巨大的挑战。这是因为两代导弹的制导原理完全不同:J-201是目测制导,靠射手人为地将导弹导向目标,原理十分简单;而“红箭-8”导弹则是半自动导引,射手只负责将瞄准镜对准目标,导弹就会自动向目标飞去,操作大大简便,命中率大大提高。
正是由于制导原理的巨大差异, “红箭-8”导弹从部件到结构、从外观到内涵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白光瞄准镜换成了红外测角仪,曳光管换成了红外辐射器,导弹包装箱换成了包装兼发射筒,拉索陀螺换成了燃气陀螺,电磁式舵机换成了燃气舵机,弹上的蓄电池换成了热电池……等等,全部是过去没有涉足过的高新技术,没有一件可以从J-201反坦克导弹借用,一切都得从头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大家都知道,有线制导的导弹,导线就是它的生命线,断了线的导弹就变成断了线的风筝。正是由于这个原因,J-201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仅为85米/秒,飞得慢,导线所受张力较小,导线强度问题并不突出。而“红箭-8”导弹由于飞行速度高达240-250米/秒,是J-201反坦克导弹的三倍,比“红箭-73”也高一倍。这样,最初的试验中累计断线故障55发,成了“红箭-8”导弹系统第一大故障。为了解决断线问题,相关科研人员真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人们设计了模拟放线试验装置,研究导线的运动规律、导线的外部环境、受力状况等,分析断线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导线包复材料、导线结构、粘接剂配方等多参数方面进行优选,经过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终于制服了这个拦路虎,保证了导弹系统90%可靠度的要求。
诸如此类的技术攻关还可以罗列许多,如:初始弹道扰动大,导弹进不了红外测角仪视场问题;红外辐射器强度和功率不够,红外信号不正常问题;陀螺仪抗过载能力不够,导弹无回输信号问题;低温射程不够问题;高低压原理发射导弹、膛内赋旋、膛口弹托止动、发射筒后抛技术难题……等等。为了攻克上述技术难关,我们的导弹研究技术人员,不畏艰难,刻苦钻研,有的同志甚至为此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的好几位战友,像莫杰新、马儒、曾广济等,都是与我同一年分配到炮院一所(1105所的前身),但是他们都在“红箭-8”导弹的研制岗位上战斗到了最后一息,英年早逝。现在想起,仍是唏嘘不已。
192.168.1.1 发表于 2015-7-29 22:25
在干旱温差大的地区,炭疽病毒的传染性和杀伤力如何?
炭疽病不是病毒而是炭疽杆菌传播,属于细菌传播性疾病,与食草动物和家畜密切相关。这个病也不算难治的病
另外不要把生物相关的与生物武器或病原微生物学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