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假如林彪到朝鲜---谈林彪的指挥艺术-->新侨联委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20:30
假如林彪到朝鲜---谈林彪的指挥艺术
[转帖]

一,林彪的“超前意识”

1948年10月23日,林彪致电各纵及东北局、军委:“各级干部,每次攻击之前均须走在部队的前面,迅速侦察地形。指挥员勇敢积极的标志,是肯自动走在部队的前面,亲自侦察地形和布置攻击准备,但不是指随便暴露目标,或在部队冲锋时也跑在前面,这仅是个人勇敢,对战斗指挥无大益处。”林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要求下级做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林彪这种“肯自动走在部队的前面”的举动有记录的就有多次:如长征时在打青石嘴敌人的骑兵前,林彪行军在所有部队包括前卫团之前,紧跟在军团侦察队后,身为军团长却走在师长、团长、营长、连长之前面,结果把敌人的骑兵消灭在浑然不知中;在陕北东征前,当时上有毛泽东,彭德怀,下有参谋长左权、红一师长陈庚、红二师长陈光,还有平级的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等,可是只有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亲自先到黄
河边侦察,为东渡黄河选择渡河点,此时中央甚至还没有决定东征。在平行关大战前,林彪比部队后出发,但却急速追赶部队,结果却在部队到达平行关前已经叁次化装侦察了地形。在这些重要的关头,林彪都表现出这样的超前意识。这种举动在高级指挥员中不说元帅,就是大将中也并不多见,这是林彪常打胜仗的重要原因之一。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条,它可使“遭遇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初期,同样是遭遇战,115师是袭击敌人,129师(771团)却是被敌人袭击。林彪当115师师长时,115师总是主动去打击敌人,林彪负伤离开后,115师就被动挨打(陆房战斗)的重要原因。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前,如果彭德怀也有林彪那样的超前意识,能在部队出国前去实地勘测地形(而不是去与金日成会谈),为美军选择一个好的坟场,精心组织战役,那么第一次战役很就很
可能由“遭遇战”变成“伏击战”,“击溃战”变成“歼灭战”,整个朝鲜战争的结果都可能改写!

因此,如果林彪到朝鲜,他不会轻易的把开始敌我双方的“遭遇战”打成击溃战,而是把它打成歼灭战。林彪1934年在黄陂,1937年在平行关和广阳都把“遭遇战”都打成了歼灭战! 林彪是个经常创造奇迹的人,在别人看来应该是无准备的遭遇战, 到了林彪那里往往成了精心组织的歼灭战, 差别在于战前的思考和准备,在于指挥员的超前意识。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特别是第一次战役,美军根本不知道我军已经参战,骄傲自大,盲目冒进,疏于戒备,与抗战初期的日军非常相似,当时遭到打击后也是惊慌失措,一泻不止,比日军表现差远了。可惜彭德怀没有很好的认真筹划,利用这个时机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打成了击溃战。几个回合下来反被敌人摸索出我军的规律和弱点,在第4、5次战役中,敌人是有组织的撤退,这时的仗就不好打了。如果彭德怀也能象林彪在抗战初期打日军那样,初战时就进行认真细致的组织和筹划,完全可以在敌人还没有了解我军特点的情况下彻底打败敌人。


二、运动战的水平

共产党的将领都比较擅长打运动战,粟裕是他们当中打运动战比较出色的战将,他的主要特点是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粟裕这一套玩的的很好,但与林彪比较就会发现,粟裕打的运动战,如苏中“七战七捷”、孟凉崮战役,莱芜战役,直到淮海战役,他的运动战最后几乎都打成了“阵地战”,粟裕是通过“运动”进行兵力转移和集中以取得战场局部的兵力优势,在绝对优势的兵力下用“阵地战”消灭敌人,是一种“运动阵地战”,很少有真正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例。 林彪则不仅有粟裕那样的“运动阵地战”,更有彻底的“ 运动战”。即不仅在“运动”中完成兵力转移和集中,最后还要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中。 林彪在抗大当校长时就说过“要勇于穷追。因为把敌人打垮以后,追击是解决战斗,扩大战果,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着”。林彪是有意识的把追击战看作是“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着”,就是要努力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之中。 林彪的“叁猛战术”中的“猛追”和“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其实质都是强调要抓住机会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之中。 粟裕之所以把运动战都打成“阵地战”,主要是他还缺乏消灭敌人于运动中的指挥意识。

要获得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机, 指挥员就必须有意识的去创造。林彪创造这种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机的方法就是强调运动的“突然性”或“速度”。林彪特别重视速度,善于利用速度。林彪一身多次出现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打击敌人的战例。在红军时期打宜黄,开始强攻硬打打不下来,伤亡不小。后林彪设计有意放一条路给敌人逃跑,结果一半的敌人跑出城被林彪指挥的部队追垮后一网打尽,原本是一场“阵地战”却被林彪打成了“运动战”。 在长征中的遵义大捷,吴奇伟的2个师也基本是被林彪的一军团用“突然性”打乱了阵脚又被“快速”的追击追跨后在运动中消灭的。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打沈阳,都是林
彪有意识的用“速度”去追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典型战例。在湘南起义的“二打耒阳”中击溃敌人一个团,在大渡河指挥部队昼夜兼程都是用速度去打击敌人。

林彪一身多次出现用速度打击敌人的战例,而粟裕等将领一次也没有,这绝不是偶然的,说明对“运动战”、对“兵贵神速”林彪比其他人的理解要深刻和到位的多!林彪不仅要用“速度”追上敌人,还要用“速度”去消灭敌人。因为 “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组织降低敌人的作战效率, “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构筑工事,以便消灭敌人于运动之中,减少作战时我方的伤亡,“速度”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 “速度”可以使敌人惊慌失措兵败如山倒! “速度”在林彪这里就是战斗力!这就是对“兵贵神速”不同层次的理解!这就是指挥艺术上的
不同境界!

如果粟裕到朝鲜,由于我军在朝鲜的兵力远超过敌人,我军在各个方向都有优势兵力,几乎无需再通过转移兵力来取得局部战场的兵力优势,这使粟裕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特长无从发挥。 因此,在朝鲜我军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问题,而是在兵力远远超过敌人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消灭敌人。 因此,粟裕如果在朝鲜,他也将和彭德怀一样(可能比彭德怀做的好)能够包围敌人,但他那种“运动阵地战”却很难迅速消灭敌人,就象在淮海战役上打黄百涛兵团、黄维兵团和杜律明兵团一样。在国内,不论打多长时间和付出多少牺牲,靠着老百姓的小车维持物资供应,靠俘虏补充自己伤亡,最后总可以消灭敌人,但如果是在朝鲜,面对有火力和空中优势的美军,
粟裕的“运动阵地战”在不能迅速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很可能被敌人逃脱,甚至反被敌人打败。

但是,任何军队包括美军只要遭到象廖兵团那样的迅速分割和猛烈打击都一样会彻底完蛋。因此,从指挥艺术和特点来说,只有林彪到朝鲜,我军才有可能彻底打败美军。其他将领到朝鲜在军事上最多只能打成现在的平局。当与强大的敌人交锋时,就可以看出,林彪在战役指挥上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将领,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美军一旦被抓住包围后,林彪也会象打廖兵团一样立即进行分割围歼,打乱敌人的建制和指挥,不会给美军组织防御的时间和机会,林彪可利用近战、夜战和短兵相接的肉搏使敌人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就象他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在平行关和广阳打日军一样,敌人的优势火力很难发挥出威力,再多的飞机也无法支援地面作战。在敌人被打败后,林彪也会象打辽沈战役中打锦州,打廖兵团,打沈阳,打营口一样,连续作战一气呵成,一口气把美国人赶下大海。

林彪因病(在49年打衡保战役时就已经病的躺在担架指挥战斗了)未能到朝鲜指挥抗美援朝,可以说是美军的福气,否则,林彪二叁下就把美国人彻底的赶下了海,它还不羞死?对中国人民也是福,因为如果美军输的太惨,为了不失去“自由世界领袖”的尊严,它必定会恼羞成怒,悍然向中国丢原子弹。那样中国老百姓就惨了,中美两国人民将世代结仇,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彪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是中美两国人民的福气。假如林彪到朝鲜---谈林彪的指挥艺术
[转帖]

一,林彪的“超前意识”

1948年10月23日,林彪致电各纵及东北局、军委:“各级干部,每次攻击之前均须走在部队的前面,迅速侦察地形。指挥员勇敢积极的标志,是肯自动走在部队的前面,亲自侦察地形和布置攻击准备,但不是指随便暴露目标,或在部队冲锋时也跑在前面,这仅是个人勇敢,对战斗指挥无大益处。”林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要求下级做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林彪这种“肯自动走在部队的前面”的举动有记录的就有多次:如长征时在打青石嘴敌人的骑兵前,林彪行军在所有部队包括前卫团之前,紧跟在军团侦察队后,身为军团长却走在师长、团长、营长、连长之前面,结果把敌人的骑兵消灭在浑然不知中;在陕北东征前,当时上有毛泽东,彭德怀,下有参谋长左权、红一师长陈庚、红二师长陈光,还有平级的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等,可是只有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亲自先到黄
河边侦察,为东渡黄河选择渡河点,此时中央甚至还没有决定东征。在平行关大战前,林彪比部队后出发,但却急速追赶部队,结果却在部队到达平行关前已经叁次化装侦察了地形。在这些重要的关头,林彪都表现出这样的超前意识。这种举动在高级指挥员中不说元帅,就是大将中也并不多见,这是林彪常打胜仗的重要原因之一。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条,它可使“遭遇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初期,同样是遭遇战,115师是袭击敌人,129师(771团)却是被敌人袭击。林彪当115师师长时,115师总是主动去打击敌人,林彪负伤离开后,115师就被动挨打(陆房战斗)的重要原因。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前,如果彭德怀也有林彪那样的超前意识,能在部队出国前去实地勘测地形(而不是去与金日成会谈),为美军选择一个好的坟场,精心组织战役,那么第一次战役很就很
可能由“遭遇战”变成“伏击战”,“击溃战”变成“歼灭战”,整个朝鲜战争的结果都可能改写!

因此,如果林彪到朝鲜,他不会轻易的把开始敌我双方的“遭遇战”打成击溃战,而是把它打成歼灭战。林彪1934年在黄陂,1937年在平行关和广阳都把“遭遇战”都打成了歼灭战! 林彪是个经常创造奇迹的人,在别人看来应该是无准备的遭遇战, 到了林彪那里往往成了精心组织的歼灭战, 差别在于战前的思考和准备,在于指挥员的超前意识。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特别是第一次战役,美军根本不知道我军已经参战,骄傲自大,盲目冒进,疏于戒备,与抗战初期的日军非常相似,当时遭到打击后也是惊慌失措,一泻不止,比日军表现差远了。可惜彭德怀没有很好的认真筹划,利用这个时机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打成了击溃战。几个回合下来反被敌人摸索出我军的规律和弱点,在第4、5次战役中,敌人是有组织的撤退,这时的仗就不好打了。如果彭德怀也能象林彪在抗战初期打日军那样,初战时就进行认真细致的组织和筹划,完全可以在敌人还没有了解我军特点的情况下彻底打败敌人。


二、运动战的水平

共产党的将领都比较擅长打运动战,粟裕是他们当中打运动战比较出色的战将,他的主要特点是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粟裕这一套玩的的很好,但与林彪比较就会发现,粟裕打的运动战,如苏中“七战七捷”、孟凉崮战役,莱芜战役,直到淮海战役,他的运动战最后几乎都打成了“阵地战”,粟裕是通过“运动”进行兵力转移和集中以取得战场局部的兵力优势,在绝对优势的兵力下用“阵地战”消灭敌人,是一种“运动阵地战”,很少有真正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例。 林彪则不仅有粟裕那样的“运动阵地战”,更有彻底的“ 运动战”。即不仅在“运动”中完成兵力转移和集中,最后还要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中。 林彪在抗大当校长时就说过“要勇于穷追。因为把敌人打垮以后,追击是解决战斗,扩大战果,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着”。林彪是有意识的把追击战看作是“彻底歼灭敌人最关键的一着”,就是要努力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之中。 林彪的“叁猛战术”中的“猛追”和“叁种情况叁种打法”,其实质都是强调要抓住机会把敌人消灭在运动之中。 粟裕之所以把运动战都打成“阵地战”,主要是他还缺乏消灭敌人于运动中的指挥意识。

要获得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机, 指挥员就必须有意识的去创造。林彪创造这种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战机的方法就是强调运动的“突然性”或“速度”。林彪特别重视速度,善于利用速度。林彪一身多次出现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打击敌人的战例。在红军时期打宜黄,开始强攻硬打打不下来,伤亡不小。后林彪设计有意放一条路给敌人逃跑,结果一半的敌人跑出城被林彪指挥的部队追垮后一网打尽,原本是一场“阵地战”却被林彪打成了“运动战”。 在长征中的遵义大捷,吴奇伟的2个师也基本是被林彪的一军团用“突然性”打乱了阵脚又被“快速”的追击追跨后在运动中消灭的。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打沈阳,都是林
彪有意识的用“速度”去追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典型战例。在湘南起义的“二打耒阳”中击溃敌人一个团,在大渡河指挥部队昼夜兼程都是用速度去打击敌人。

林彪一身多次出现用速度打击敌人的战例,而粟裕等将领一次也没有,这绝不是偶然的,说明对“运动战”、对“兵贵神速”林彪比其他人的理解要深刻和到位的多!林彪不仅要用“速度”追上敌人,还要用“速度”去消灭敌人。因为 “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组织降低敌人的作战效率, “速度”可以使敌人来不及构筑工事,以便消灭敌人于运动之中,减少作战时我方的伤亡,“速度”可以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 “速度”可以使敌人惊慌失措兵败如山倒! “速度”在林彪这里就是战斗力!这就是对“兵贵神速”不同层次的理解!这就是指挥艺术上的
不同境界!

如果粟裕到朝鲜,由于我军在朝鲜的兵力远超过敌人,我军在各个方向都有优势兵力,几乎无需再通过转移兵力来取得局部战场的兵力优势,这使粟裕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特长无从发挥。 因此,在朝鲜我军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问题,而是在兵力远远超过敌人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消灭敌人。 因此,粟裕如果在朝鲜,他也将和彭德怀一样(可能比彭德怀做的好)能够包围敌人,但他那种“运动阵地战”却很难迅速消灭敌人,就象在淮海战役上打黄百涛兵团、黄维兵团和杜律明兵团一样。在国内,不论打多长时间和付出多少牺牲,靠着老百姓的小车维持物资供应,靠俘虏补充自己伤亡,最后总可以消灭敌人,但如果是在朝鲜,面对有火力和空中优势的美军,
粟裕的“运动阵地战”在不能迅速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很可能被敌人逃脱,甚至反被敌人打败。

但是,任何军队包括美军只要遭到象廖兵团那样的迅速分割和猛烈打击都一样会彻底完蛋。因此,从指挥艺术和特点来说,只有林彪到朝鲜,我军才有可能彻底打败美军。其他将领到朝鲜在军事上最多只能打成现在的平局。当与强大的敌人交锋时,就可以看出,林彪在战役指挥上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将领,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朝鲜战争1-3次战役,美军一旦被抓住包围后,林彪也会象打廖兵团一样立即进行分割围歼,打乱敌人的建制和指挥,不会给美军组织防御的时间和机会,林彪可利用近战、夜战和短兵相接的肉搏使敌人的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无从发挥。就象他在辽沈战役中打廖兵团,在平行关和广阳打日军一样,敌人的优势火力很难发挥出威力,再多的飞机也无法支援地面作战。在敌人被打败后,林彪也会象打辽沈战役中打锦州,打廖兵团,打沈阳,打营口一样,连续作战一气呵成,一口气把美国人赶下大海。

林彪因病(在49年打衡保战役时就已经病的躺在担架指挥战斗了)未能到朝鲜指挥抗美援朝,可以说是美军的福气,否则,林彪二叁下就把美国人彻底的赶下了海,它还不羞死?对中国人民也是福,因为如果美军输的太惨,为了不失去“自由世界领袖”的尊严,它必定会恼羞成怒,悍然向中国丢原子弹。那样中国老百姓就惨了,中美两国人民将世代结仇,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彪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是中美两国人民的福气。
是谁写的啊?

喜欢看到这样的分析。不过对错是无法证明的了
不了解,不评价
"如果粟裕到朝鲜,由于我军在朝鲜的兵力远超过敌人,我军在各个方向都有优势兵力,几乎无需再通过转移兵力来取得局部战场的兵力优势,这使粟裕在“战场上转移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特长无从发挥"-------------看到这句话 我就吐了
第一次战役时。美国是不知道中国军队参加了,中国也根本不知道美国军队到底进攻到哪了?当时朝鲜的军队早也不成军,中国根本没法得到正确的情报!
阁下是刚从舰船知识过来的吧?
我看这是一门外汉,不要在次牛逼。
林总的支持者
最看不惯的人是
粟裕和刘帅
有点昏呀
好文章,强烈支持
以下是引用东风过海峡在2004-5-1 16:37:00的发言:
林总的支持者
最看不惯的人是
粟裕和刘帅

那 我正好相反,其实他们三个和汉初三杰一样,谁也不能说谁弱。

只是表现的方式和机会不同罢了。

留给刘帅的表现机会就比较少。
现在对朝战说的不是谁的战术问题,而是客观条件,你以为美军还是国民党部队吗?彭德怀打韩国军队也一样是歼灭战,我们不得不承认战斗力是决定因素。
还有你说假设林彪到了朝鲜,但事实是他没有去,是不让他去还是他自己不想去呢?如果不让他去那是中央的决策,但具我所知是他自己不想去,这就是胆量的问题了。一个将军连胆量都没了怎么可能打胜仗呢?所以的的假设不成立!
门外汉,不敢加以评论!
楼主别急 先编个好一点的理由说明林彪不去朝鲜的原因是真的病了 呵呵
以下是引用219在2004-5-3 0:24:00的发言:
楼主别急 先编个好一点的理由说明林彪不去朝鲜的原因是真的病了 呵呵

林在抗战时负过伤,粟为什么不肯去呢?
林在抗战负的伤 吗的早好了
正规军史都不敢说林是真病了
粟裕是一直身体不好 朝鲜战争爆发的前就在青岛养病
而林是朝鲜战争爆发后 突然病的 真病假病一目了然
胡扯,你说林早好了,是医生告诉你的?
“正规军史都不敢说林是真病了”,那是因为林倒了嘛!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已经不管事养病,中南的工作由邓子恢负责。
粟裕有什么病?朝鲜战争爆发时,粟正在东南沿海指挥准备攻台,因为粟裕没倒,现在的军史都在帮他掩饰。
以下是引用海鹰在2004-5-3 17:25:00的发言:
胡扯,你说林早好了,是医生告诉你的?
“正规军史都不敢说林是真病了”,那是因为林倒了嘛!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已经不管事养病,中南的工作由邓子恢负责。
粟裕有什么病?朝鲜战争爆发时,粟正在东南沿海指挥准备攻台,因为粟裕没倒,现在的军史都在帮他掩饰。
那是谁告诉你林真病了??抗战那是枪伤 在苏联养了几年早好了
搞笑 粟要是在东南就不会有金门的失败了
林负伤后在苏联养病留有后遗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看看林的秘书和警卫的文章就知。
朝鲜战争时粟正负责指挥攻打台湾,见国防大学出版的《抗美援朝出兵记实》
林不是枪伤,你们看的历史都不完整,太不严谨了,林是炮弹被弹片弄伤的,被误伤。
在苏联确实好了,后来是不是真的病了。没有考证,他们两个身体都不好倒是真的,好象打仗最厉害的身体素质都不好。

这也很正常。
没什么好奇怪的,还攻击对方。你们还有没有点肚量啊,讨论问题不能好好讨论啊。
老文,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林总真的到朝鲜歼灭几万霉军,说不定霉国真的要狗急跳墙了
喜欢看到这样的分析
不能说林彪就比彭德怀厉害,但最先入朝的38.39.40军都是林彪的部队,他自已指挥起来肯定得心应手。
<P>林在抗战负的伤 吗的早好了
正规军史都不敢说林是真病了
粟裕是一直身体不好 朝鲜战争爆发的前就在青岛养病
而林是朝鲜战争爆发后 突然病的 真病假病一目了然
</P><P>不管如何,林的避战是事实,</P><P>请楼主不要贴“假如林彪到朝鲜”之类的帖子,太看得起林彪了(主要是为人)将无战心必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