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盾▏士官学校激光专家研制特殊红外窗口 令反导拦截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2:17

  《科技日报》文章《勇者无畏 光电先锋》,文章介绍了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程勇的事迹。
   文中提到,我国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勇在科研领域的先进事迹,这位专家先后研制出了“免调试激光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和“互注入相干合成”等重要技术难题,这其中,“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被运用于我国中段反导拦截弹上,据报道,这一成果让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了30%。从文章中所提到的部分内容和网络相关论文信息分析,这一技术已被运用于我国的中段反导拦截弹红旗-19上。
     程勇带领团队,先后突破了免调试激光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互注入相干合成等制约光电装备发展的技术难题。就在前不久,程勇领衔的“激光沉积光学类金刚石膜技术、设备与产业化”项目勇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技术一等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军队代表。
免调试固体激光器
     文章介绍,上世纪90年代,程勇在教学中发现,现有军用激光器在高温度、高振动等恶劣条件下输出很不稳定,激光器的结构特性也决定了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返厂大修,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形成。
    程勇带着3名同事硬是突破了这个禁区——研制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免调试固体激光器”!

   “你们的成果让激光器从‘特宝儿’变成了‘野孩子’。”光学泰斗王大珩院士对此高度评价。2000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军内外。
为反导导弹擦亮眼睛
    2000年,他得知我国大型武器系统的“眼睛”——红外窗口硬度低、易划伤、化学稳定性差、易腐蚀,特别是在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会“失明”,国内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国外,这是一项对我国禁运的高端技术。为了解决这一制约战斗力的瓶颈问题,也为了拓展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他大胆提出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的思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通过4年的潜心研究,虽然攻克了一系列难题,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但由于无法通过特定音速试验,还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武器装备上。
是知难而退还是勇往直前?很多人劝他:“老程啊,文章已经发了,项目已经获奖了,能交差就行了,把精力都耗在这个项目上不值得!”他坚定地回答:“搞科研不是为了发文章评奖项,成果能运用到武器装备上才是最终目的。”
     随后的日子里,他带着团队,不断向这个难题发起冲锋,创造性提出“双激光沉积”“多元掺杂”“化学辅助沉积”等思想,构建了国际先进的双激光沉积系统,掌握了大面积均匀薄膜关键核心技术。最终,他们在国内首次通过了超高音速风洞试验。2010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真可谓“十年磨一剑”。2015年,获得了中国首届光学工程创新技术一等奖,得到全国光学界的一致认可。
   基础技术的新突破,为小型激光武器铺平道路
   2004年,程勇被总装备部派送到中国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光学研究进展,创新提出了“互注入相干合成”的激光技术新思想。这时的程勇虽然在国内光学界已经小有名气,但限于种种“先天不足”,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多少人响应。毕竟,一个士官学校在科学界还没有名气啊!
程勇并不放弃,抓住一切机会和同行们交流,承受了诸多质疑和否定。在与一位知名教授交流时,他描述了自己的观点——学术上只要满足激光相干合成的条件,即相同频率、相同偏振态、相同相位、相同振动方向,就能让激光合多为一,然而目前实现这一条件的手段非常复杂,代价很高;“互注入”则是把原本互不关联的的激光注入到同一个谐振腔里,让它们相互注入与交融,经历共同的振荡过程,就很容易同频共振,合成一束光。

    “就好像是两个原本生活经历、背景不同的人组成一个团队。你把你的信息给我,我把我的信息给你,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理想目标,实现1+1>2。”程勇比喻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啪啪啪”3个激光脉冲,30米距离上3mm的钢板瞬间被击穿!
正是基于“非线性思维”,他们研制的双波长自由切换固体激光器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某型战机起降监视系统。他们研制的小型高可靠性人眼安全激光器被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中。
上述三个成果中,最为重大的就是“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在今年5月科技日报最初报道程勇团队获我国光学工程创新技术一等奖的消息时,相关文章提到这一技术让我国一种新型导弹提高速度30%。网上查询得知,这一技术的运用方向主要是高速反导拦截弹的红外窗口。从本文报道中提到,该项目于2010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推断这一项目所涉及的相关大型武器应该在此之前已经取得试验成功。
   2010年1月11日,我国首次中段反导试验成功,外媒称这次试验中我国发射的反导拦截弹为红旗-19型。
   据报道,红旗-19是一种类似美国尚在研制中的“增程型THAAD”导弹的新型反导拦截弹,它能够对大气层内外的来袭目标进行拦截,利用导弹头部的红外系统可以发现来袭的目标并实施拦截,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进行成功试验的唯一一种能够击落来袭高超音速滑翔器的导弹系统。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5_07_28_328484.shtml

  《科技日报》文章《勇者无畏 光电先锋》,文章介绍了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程勇的事迹。
   文中提到,我国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勇在科研领域的先进事迹,这位专家先后研制出了“免调试激光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和“互注入相干合成”等重要技术难题,这其中,“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被运用于我国中段反导拦截弹上,据报道,这一成果让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了30%。从文章中所提到的部分内容和网络相关论文信息分析,这一技术已被运用于我国的中段反导拦截弹红旗-19上。
     程勇带领团队,先后突破了免调试激光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互注入相干合成等制约光电装备发展的技术难题。就在前不久,程勇领衔的“激光沉积光学类金刚石膜技术、设备与产业化”项目勇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技术一等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军队代表。
免调试固体激光器
     文章介绍,上世纪90年代,程勇在教学中发现,现有军用激光器在高温度、高振动等恶劣条件下输出很不稳定,激光器的结构特性也决定了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返厂大修,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形成。
    程勇带着3名同事硬是突破了这个禁区——研制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免调试固体激光器”!

   “你们的成果让激光器从‘特宝儿’变成了‘野孩子’。”光学泰斗王大珩院士对此高度评价。2000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军内外。
为反导导弹擦亮眼睛
    2000年,他得知我国大型武器系统的“眼睛”——红外窗口硬度低、易划伤、化学稳定性差、易腐蚀,特别是在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会“失明”,国内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国外,这是一项对我国禁运的高端技术。为了解决这一制约战斗力的瓶颈问题,也为了拓展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他大胆提出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的思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通过4年的潜心研究,虽然攻克了一系列难题,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但由于无法通过特定音速试验,还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武器装备上。
是知难而退还是勇往直前?很多人劝他:“老程啊,文章已经发了,项目已经获奖了,能交差就行了,把精力都耗在这个项目上不值得!”他坚定地回答:“搞科研不是为了发文章评奖项,成果能运用到武器装备上才是最终目的。”
     随后的日子里,他带着团队,不断向这个难题发起冲锋,创造性提出“双激光沉积”“多元掺杂”“化学辅助沉积”等思想,构建了国际先进的双激光沉积系统,掌握了大面积均匀薄膜关键核心技术。最终,他们在国内首次通过了超高音速风洞试验。2010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真可谓“十年磨一剑”。2015年,获得了中国首届光学工程创新技术一等奖,得到全国光学界的一致认可。
   基础技术的新突破,为小型激光武器铺平道路
   2004年,程勇被总装备部派送到中国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光学研究进展,创新提出了“互注入相干合成”的激光技术新思想。这时的程勇虽然在国内光学界已经小有名气,但限于种种“先天不足”,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多少人响应。毕竟,一个士官学校在科学界还没有名气啊!
程勇并不放弃,抓住一切机会和同行们交流,承受了诸多质疑和否定。在与一位知名教授交流时,他描述了自己的观点——学术上只要满足激光相干合成的条件,即相同频率、相同偏振态、相同相位、相同振动方向,就能让激光合多为一,然而目前实现这一条件的手段非常复杂,代价很高;“互注入”则是把原本互不关联的的激光注入到同一个谐振腔里,让它们相互注入与交融,经历共同的振荡过程,就很容易同频共振,合成一束光。

    “就好像是两个原本生活经历、背景不同的人组成一个团队。你把你的信息给我,我把我的信息给你,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理想目标,实现1+1>2。”程勇比喻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啪啪啪”3个激光脉冲,30米距离上3mm的钢板瞬间被击穿!
正是基于“非线性思维”,他们研制的双波长自由切换固体激光器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某型战机起降监视系统。他们研制的小型高可靠性人眼安全激光器被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中。
上述三个成果中,最为重大的就是“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在今年5月科技日报最初报道程勇团队获我国光学工程创新技术一等奖的消息时,相关文章提到这一技术让我国一种新型导弹提高速度30%。网上查询得知,这一技术的运用方向主要是高速反导拦截弹的红外窗口。从本文报道中提到,该项目于2010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推断这一项目所涉及的相关大型武器应该在此之前已经取得试验成功。
   2010年1月11日,我国首次中段反导试验成功,外媒称这次试验中我国发射的反导拦截弹为红旗-19型。
   据报道,红旗-19是一种类似美国尚在研制中的“增程型THAAD”导弹的新型反导拦截弹,它能够对大气层内外的来袭目标进行拦截,利用导弹头部的红外系统可以发现来袭的目标并实施拦截,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进行成功试验的唯一一种能够击落来袭高超音速滑翔器的导弹系统。

2010年1月11日,红旗-19首次成功进行中段反导试验.jpg (6.1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0年1月11日,红旗-19首次成功进行中段反导试验

2015-7-28 21:42 上传

美国THAAD导弹头部的红外窗口.jpg (28.6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美国THAAD导弹头部的红外窗口

2015-7-28 21:42 上传

我国小型激光器,可有效击落各类“低慢小”目标,例如无人机.jpg (2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我国小型激光器,可有效击落各类“低慢小”目标,例如无人机

2015-7-28 21:42 上传

程勇和他的团队.jpg (21.3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程勇和他的团队

2015-7-28 21:43 上传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5_07_28_328484.shtml
为了表明还是有人看到这新闻了
我来留个言 顺便抢个二楼
不过军八股实在是 既无讨论的余地,也无灌水的乐趣
并没有我等小白讨论的余地。。。
一片漆黑加水好深加文盲加科学盲
看不懂。
如何破?
ls说话有点奇怪 这个八股有效信息还是挺多的啊 虽然早就听到了传闻

真的不能低估士官学校。。。。。。

狗日的学校是不是老武黄立交过去那个


又是个神奇的士官  ??
特别是在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会“失明”......中段在真空中KKV窗口压力不大,本人认为不是中段反导用的,而是跨大气层高超音速飞行器或者是末段反导的头部光学窗口镀膜技术。
没人注意最后一句么?
“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进行成功试验的唯一一种能够击落来袭高超音速滑翔器的导弹系统。”
红旗19成功拦截五寨14?
关键字美国还在研…
真的不能低估士官学校。。。。。。
培养士官长的。。。说不定还有斯巴达计划呢
没人注意最后一句么?
“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进行成功试验的唯一一种能够击落来袭高超音速滑翔器的导弹 ...
这你也信,你去看原版新闻,有这些乱七八糟的吗?都是学某独立网站把新闻和自己的脑洞搅和在一起贩卖,吸引眼球,反正不负责任。
又是个神奇的士官  ??
这是老师……不管再笨再聪明,只要在一个领域干上几十年,都很厉害。孔子曰,参也鲁,最后不还是选的他继承学说。
ls说的对啊。
整篇看完我怎么就记得 啪啪啪  这三个字了。。
一个窗口影响最高速度30%,导弹设计师看了标题要跳起来
兔子无比邪恶
2015-7-29 09:27 上传

别让他在士官学校待着了,提拔到专门科研院所吧
武装&河豚 发表于 2015-7-29 08:42
整篇看完我怎么就记得 啪啪啪  这三个字了。。
我也是,很喜感的字眼。。。
solarship 发表于 2015-7-29 02:30
没人注意最后一句么?
“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进行成功试验的唯一一种能够击落来袭高超音速滑翔器的导弹 ...
淡定,据说,外媒,中恐输,放心,中国哪来的反导啊!
班超 发表于 2015-7-29 00:13
特别是在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会“失明”......中段在真空中KKV窗口压力不大,本人认为不是中段反导用的,而 ...
THAAD需要能够在大气层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