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中美应构建战略新三角,有助促成多极国际新秩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43:08
亚洲时报

撰文 David Gosset   
2005/09/02, 周五


     九月的第一个星期,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同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5日-8日将对美国进行其就任以来的首次正式访问。由于时间极为相近,国际观察家们对两事件表示异常的关注,不少分析人士更是准备对两事件认真分析,充分比较。


     欧盟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早前,法国和荷兰通过全民公决而否决了欧盟宪法,而英国现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本身就是很大的讽刺:常常游离在欧盟核心边缘的英国仍未加入欧元区,大部分英国人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


     欧盟同中国就纺织品展开的多轮谈判,就反映出各个利益集团的相互争斗、欧盟内部南北分裂的窘况。9月18日,德国将提前举行原定于明年下半年的全国大选。今年5月,执政党社民党(Social Democrats Party)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人口占德国总人口大约五分之一)的地方选举中败给了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德国总理施罗德在总统的支持下,旋即宣布提前举行大选。


     美国总统最近也不顺利。随着反恐战争的进一步深入,美国的形象大受影响。约瑟夫·奈(Joseph Nye)认为,美国的“软力量”(是指意识形态上的优势,而不是军事优势)在消失。纵使坚持亲美路线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安吉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分别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获胜,美国的形象也不会因此得到修复。约瑟夫·奈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助理国防部长,如今是哈佛大学甘尼迪政府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ment)的主任,也是《软力量: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书的作者。


     欧盟内部分裂,美国深陷伊战泥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这个严重分化的世界中拥有话事权: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挑战。“中国热”、“中国世纪”等说法与“中国威胁论”并存。一个好汉三个帮,欧盟、中国和美国需要彼此扶持。当国家事务越来越趋向国际化时,解决问题的答案就不能仅仅靠单个民族国家去寻找了,还需要新旧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努力。


     可以预见,欧盟、中国和美国三方不久将不得不为更好协调解决因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互动。其目的不是形成“三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而是构建具积极意义的三国同盟关系。观察家们又提到了其它的三角同盟:中-美-印三角,美国利用印度遏制中国,从这点意义而言国务卿赖斯可谓21世纪的前美国务卿基辛格;中-俄-美三角,中俄两国最近通过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再次向美国表明其并非软弱可欺;中-俄-伊朗三角,三国就中亚问题达成一致,赞同维持该地区现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即便可以称为三角同盟,其份量也难以同欧盟-中国-美国三角同盟相提并论,也只是影响世界格局的一些因素。


        911事件后,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与国的关系常受到各自在国际事务上的立场分歧的影响。美国忙着在伊拉克打仗,欧洲因英国的恐怖袭击事件而四处搜捕嫌疑人。中国对欧美关系有一定影响力,这从欧盟迫于华府的强大压力不敢贸然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一事可见一斑;欧美在伊朗核问题上也谈不拢,一个主谈(以和谈方式解决),一个主压(威胁将该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实施制裁)。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欧美中三方是应该继续博弈,还是着手开启进行长期战略合作的大门?


     欧盟、中国、美国三国同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曾影响全球的五种主要现象已经为我们描述了未来蓝图:


        1. 由某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单独称霸的世界格局,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的唐朝和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说白了都不是称霸世界的强权,只是地区霸主,同如今势力已在全球扩张的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它的人口不到全球的5%(2003年),军费开支却占全球总和的47%。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美国的“软力量”却与其无人能敌的军事实力极其不成比例。


        2. 中国却正进入一个由西方国家打造的国际秩序体系:这也是史无前例的。18世纪俄罗斯的崛起,19世纪末德国与日本的崛起,相比之下,规模小了很多。中国人口众多(13亿),历史悠久,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等意识形态。


        3. 苏联垮台的阴霾依然影响着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埋下了影响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4. 科技经济主导的全球化运动正制造出一个真空地带。未赶上全球化这班车的国家只能继续没落。


        5. 欧洲目前正转形成一个没有明确地理界限的政治综合体,但其政治框架还未稳固。


     世界格局照此发展下去,很可能日益走向动荡不安,而要避免这一局面非欧美中携手合作不可。美国能维持霸主地位多长时间,美国治下严重失衡的国际秩序呢?有通往稳定的快捷方式吗?在可预知的将来,世界格局要稳定,离不开欧盟、中国和美国的通力合作。三方是愿意共受规则约束呢,或更愿选择充满风险的霸位争夺战?


     欧盟、中国和美国若能建立一个三国同盟,这将是又一个国家合作的典范。这三国能助人类避免战争,摆脱贫穷,摈弃愚昧。三国同盟若能实现(一个崭新的西方社会、中欧关系为中心的欧亚合作,对华关系放首位的美国亚洲政策),21世纪的新秩序将得以建立起来。


     日本经济学者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1986年发表了《三元力量》(Triad Power),陈述与预测日、美、欧盟三方联盟的兴盛及其对全球竞争的影响欧洲,称未来将是“三元鼎立”的情势。在准确地预测了前苏联的解体后,他随后又将全球化这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融入其理论,并在1990年出版《无边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World)。


      美国《华盛顿季刊》(2005年夏季号)发表了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撰写的文章。文章认为,随着中国日益成为重大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中、美、欧各执一边的新战略三角正逐步形成。在比较了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莫斯科-华盛顿-北京的旧战略三角后,沈大伟指出,新战略三角是一个各方都受益的三角,因为所有三方的利益都共同交织在一起,其中两方不会结成针对第三方的战略联盟。中、美、欧三方的关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和变化之中的关系,相互立场有时吻合,有时出现分歧。


      如果说基辛格的中、美、苏的旧战略三角是相互对抗、排斥第三方,那么在这个新战略三角中,每个经济体、社会和政府都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很深程度上与另外两方相互依赖。


      当然,这个新战略三角不会一蹴而就,即刻形成。欧盟内部不统一,美国只想长期保持资金的经济霸主地位,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同美国的地域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国际经济研究所(IIE)所长博格斯坦(Fred Bergsten)8月25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中美很可能将发生冲突,至少会在经济领域”。正因为处在冲突的边缘,我们更应迫切地寻找避免悲剧发生的解决方法。


      在新战略三角的框架下,欧盟、中国和美国能同时处理内外事务。一旦欧盟国家紧紧抱成团,其处理外部事务的能力自然大大增强。美国纵有私心,也会合作很多。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更具责任心。


      目前的国际事务正考验着这个刚刚浮现的。美国担心朝鲜半岛和伊朗的核问题,中国希望扩大其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欧盟需要健康的国际环境来改善自己的构架。在中东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上,欧盟和中国可以帮美国一把;同样,在台湾问题上,中国需要欧盟同美国的支持;而美国和中国则需要适应一些新尺度,来促进欧盟的发展。因此,欧盟、中国和美国应该建立一种各方都受益的机制。最重要的是,应定期举行三方高峰会晤。


      若能最终实现三方共赢,新战略三角当然有助于促成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否则只会因各国间的摩擦给人类带来战争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巴黎和会上力促成立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他是这样说的:“条约的安排是公正的,但它们需要各国的努力来实现。”同样,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未来若要有效地处理国际事务(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等),也有赖于欧盟、中国和美国能尽快组成新的战略三角。


      巧合的是,在中欧会晤、胡锦涛访美之后的一个星期,联合国峰会将在纽约总部召开,170多位国家领袖将出席。欧盟、中国、美国或许可以趁着此次会晤的良机谈谈。亚洲时报

撰文 David Gosset   
2005/09/02, 周五


     九月的第一个星期,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同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5日-8日将对美国进行其就任以来的首次正式访问。由于时间极为相近,国际观察家们对两事件表示异常的关注,不少分析人士更是准备对两事件认真分析,充分比较。


     欧盟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早前,法国和荷兰通过全民公决而否决了欧盟宪法,而英国现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本身就是很大的讽刺:常常游离在欧盟核心边缘的英国仍未加入欧元区,大部分英国人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


     欧盟同中国就纺织品展开的多轮谈判,就反映出各个利益集团的相互争斗、欧盟内部南北分裂的窘况。9月18日,德国将提前举行原定于明年下半年的全国大选。今年5月,执政党社民党(Social Democrats Party)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人口占德国总人口大约五分之一)的地方选举中败给了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德国总理施罗德在总统的支持下,旋即宣布提前举行大选。


     美国总统最近也不顺利。随着反恐战争的进一步深入,美国的形象大受影响。约瑟夫·奈(Joseph Nye)认为,美国的“软力量”(是指意识形态上的优势,而不是军事优势)在消失。纵使坚持亲美路线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安吉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分别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获胜,美国的形象也不会因此得到修复。约瑟夫·奈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担任助理国防部长,如今是哈佛大学甘尼迪政府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ment)的主任,也是《软力量: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书的作者。


     欧盟内部分裂,美国深陷伊战泥潭,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这个严重分化的世界中拥有话事权: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挑战。“中国热”、“中国世纪”等说法与“中国威胁论”并存。一个好汉三个帮,欧盟、中国和美国需要彼此扶持。当国家事务越来越趋向国际化时,解决问题的答案就不能仅仅靠单个民族国家去寻找了,还需要新旧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努力。


     可以预见,欧盟、中国和美国三方不久将不得不为更好协调解决因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互动。其目的不是形成“三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而是构建具积极意义的三国同盟关系。观察家们又提到了其它的三角同盟:中-美-印三角,美国利用印度遏制中国,从这点意义而言国务卿赖斯可谓21世纪的前美国务卿基辛格;中-俄-美三角,中俄两国最近通过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再次向美国表明其并非软弱可欺;中-俄-伊朗三角,三国就中亚问题达成一致,赞同维持该地区现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即便可以称为三角同盟,其份量也难以同欧盟-中国-美国三角同盟相提并论,也只是影响世界格局的一些因素。


        911事件后,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与国的关系常受到各自在国际事务上的立场分歧的影响。美国忙着在伊拉克打仗,欧洲因英国的恐怖袭击事件而四处搜捕嫌疑人。中国对欧美关系有一定影响力,这从欧盟迫于华府的强大压力不敢贸然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一事可见一斑;欧美在伊朗核问题上也谈不拢,一个主谈(以和谈方式解决),一个主压(威胁将该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实施制裁)。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欧美中三方是应该继续博弈,还是着手开启进行长期战略合作的大门?


     欧盟、中国、美国三国同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曾影响全球的五种主要现象已经为我们描述了未来蓝图:


        1. 由某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单独称霸的世界格局,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的唐朝和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说白了都不是称霸世界的强权,只是地区霸主,同如今势力已在全球扩张的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它的人口不到全球的5%(2003年),军费开支却占全球总和的47%。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美国的“软力量”却与其无人能敌的军事实力极其不成比例。


        2. 中国却正进入一个由西方国家打造的国际秩序体系:这也是史无前例的。18世纪俄罗斯的崛起,19世纪末德国与日本的崛起,相比之下,规模小了很多。中国人口众多(13亿),历史悠久,有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等意识形态。


        3. 苏联垮台的阴霾依然影响着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埋下了影响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4. 科技经济主导的全球化运动正制造出一个真空地带。未赶上全球化这班车的国家只能继续没落。


        5. 欧洲目前正转形成一个没有明确地理界限的政治综合体,但其政治框架还未稳固。


     世界格局照此发展下去,很可能日益走向动荡不安,而要避免这一局面非欧美中携手合作不可。美国能维持霸主地位多长时间,美国治下严重失衡的国际秩序呢?有通往稳定的快捷方式吗?在可预知的将来,世界格局要稳定,离不开欧盟、中国和美国的通力合作。三方是愿意共受规则约束呢,或更愿选择充满风险的霸位争夺战?


     欧盟、中国和美国若能建立一个三国同盟,这将是又一个国家合作的典范。这三国能助人类避免战争,摆脱贫穷,摈弃愚昧。三国同盟若能实现(一个崭新的西方社会、中欧关系为中心的欧亚合作,对华关系放首位的美国亚洲政策),21世纪的新秩序将得以建立起来。


     日本经济学者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1986年发表了《三元力量》(Triad Power),陈述与预测日、美、欧盟三方联盟的兴盛及其对全球竞争的影响欧洲,称未来将是“三元鼎立”的情势。在准确地预测了前苏联的解体后,他随后又将全球化这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融入其理论,并在1990年出版《无边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World)。


      美国《华盛顿季刊》(2005年夏季号)发表了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撰写的文章。文章认为,随着中国日益成为重大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中、美、欧各执一边的新战略三角正逐步形成。在比较了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莫斯科-华盛顿-北京的旧战略三角后,沈大伟指出,新战略三角是一个各方都受益的三角,因为所有三方的利益都共同交织在一起,其中两方不会结成针对第三方的战略联盟。中、美、欧三方的关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和变化之中的关系,相互立场有时吻合,有时出现分歧。


      如果说基辛格的中、美、苏的旧战略三角是相互对抗、排斥第三方,那么在这个新战略三角中,每个经济体、社会和政府都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很深程度上与另外两方相互依赖。


      当然,这个新战略三角不会一蹴而就,即刻形成。欧盟内部不统一,美国只想长期保持资金的经济霸主地位,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同美国的地域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国际经济研究所(IIE)所长博格斯坦(Fred Bergsten)8月25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中美很可能将发生冲突,至少会在经济领域”。正因为处在冲突的边缘,我们更应迫切地寻找避免悲剧发生的解决方法。


      在新战略三角的框架下,欧盟、中国和美国能同时处理内外事务。一旦欧盟国家紧紧抱成团,其处理外部事务的能力自然大大增强。美国纵有私心,也会合作很多。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更具责任心。


      目前的国际事务正考验着这个刚刚浮现的。美国担心朝鲜半岛和伊朗的核问题,中国希望扩大其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欧盟需要健康的国际环境来改善自己的构架。在中东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上,欧盟和中国可以帮美国一把;同样,在台湾问题上,中国需要欧盟同美国的支持;而美国和中国则需要适应一些新尺度,来促进欧盟的发展。因此,欧盟、中国和美国应该建立一种各方都受益的机制。最重要的是,应定期举行三方高峰会晤。


      若能最终实现三方共赢,新战略三角当然有助于促成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否则只会因各国间的摩擦给人类带来战争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巴黎和会上力促成立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他是这样说的:“条约的安排是公正的,但它们需要各国的努力来实现。”同样,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未来若要有效地处理国际事务(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等),也有赖于欧盟、中国和美国能尽快组成新的战略三角。


      巧合的是,在中欧会晤、胡锦涛访美之后的一个星期,联合国峰会将在纽约总部召开,170多位国家领袖将出席。欧盟、中国、美国或许可以趁着此次会晤的良机谈谈。
前景有
但对于前景的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