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的统计局是这么统计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4:29:14
谢邀,这是因为统计局在统计工资时有两套口径,但是两套口径都不适合公布中位数工资。

其中一套口径是企业的信息直报,许多答案都已经提到了,每个企业报告自己的在岗职工人数和工资总数给统计局,统计局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平均工资。但是由于企业不会报告精确到每个人的工资情况,统计局自然无法用这套数据计算中位数。不仅如此,这套数字还有着偏高的问题。

来看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这张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11C.JPG
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51483元
再看这张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605C.JPG
201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是18929.8元。这个人均工资的分母包括没工作的人,因此再用这个收入除以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率52.1%,得到城镇就业人员的人均工资为36333元。

首先的问题是:同一个统计年鉴算出来的两个几乎意义相同的指标,后者仅为前者的70%。这是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统计局直报工资的企业严重偏少。
比如这张表格显示: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10C.JPG
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为93064.3亿元。工资总额9.3万多亿除以平均工资5.1万元,可以算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1.808亿人。
再看这张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02C.JPG
2013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为3.824亿人。也就是说,算出5万多元平均工资的1.8亿城镇职工人数,比起同一本年鉴里3.8亿城镇就业人员一比,少了整整2.2亿人。就算把3.8亿里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全部去掉,仍然补不上缺口。
这是因为,在统计工资总额时,统计局采取了企业直报数据,而在计算从业人员总数时,统计局又采用了每年劳动力调查的数字,这两个数字的覆盖面完全不同,后者是家庭抽样调查,比较准确,而前者却严重偏向于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而对其他类型的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等覆盖面非常差。

换句话说,算出这51483元的平均工资的数据来源,不仅在数据结构上无法得出中位数,更加缺少了一大批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因此会算出一个偏高的数字。

那么,使用那个偏低的数据,也就是在第二个指标下算出的36333元的数据,是否可以得到中位数?

答案是可以,但是统计局不会这么做。这里就要说到36333元和51483元产生大约30%差距的第二个原因了。

第二套口径,来自中国的城市调查总队数据。这个数据在各国都有,在题目中提到的香港情况
政府统计人员在每年的某个月约抽样一万家单位,进而得出这个报告。
其实就是一项类似的入户调查,美国的各行业工资情况也是来自类似的调查,例如雇主调查(OES),现有人口调查(CPS)等,他们都属于抽样调查,和前文的企业直报数据有本质不同。

在中国的城镇地区,这个抽样调查产生的数据被称之为城调队数据,使用城调队数据,统计局可以算出每个家庭的人口情况、收入情况、消费情况等重要信息。

那么,既然有每个人的收入情况,构成了计算工资中位数的数据基础,为何统计局仍然不公布中位数呢?

因为偏低到很难让人相信……

用总量来看,根据这张表格(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3.htm?d1=2013tjnj/C0408.htm),上海市2012年GDP中劳动者报酬份额有8389亿元,除以944万的总职工人数,每个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报酬应当有8.8万元左右。但若是使用上海市2012年的城调队数据,则对那些有工资收入的人口来说,平均收入仅为57636元,比起用GDP反推的数字低了36%左右。

如此大的偏低,首先体现的是一些非工资的福利占据了一定份额,其次则体现出了城调队数据的漏报和低报。根据2012年上海城调队数据,如果你在上海工作,且2012年时你的年收入超过4.2万,那么你已经比一半的人要富裕了;年收入超过11万,你可以进入前10%;年收入超过27万,你可以进入前1%;年收入超过55万,你已经比上海市99.9%的人工资更高了。

这可能吗?要知道整个美国在2013年工资最高的前百分之一门槛可是50万美元,前千分之一的门槛更是高达121万美元,上海好歹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好歹人均GDP也已经达到1.5万美元,达到了美国的30%,竟然4万美元年收入就可进入前1%,不到10万美元的年收入进入前千分之一,实在是偏低到不可能了。

综上所述,统计局的两套工资口径,要么没有覆盖到许多低收入劳动人口,且数据结构无法计算中位数;要么就虽然覆盖了大部分人口能计算中位数,却同时存在严重的低报和漏报。于是两者都不适合公布中位数,他们算出的平均数也都有问题。

我们可以大致猜测一下,考虑到两套口径一个偏高而另一个偏低,因此中国2013年的城镇工资平均数应该是之前算出的36333和51483之间的某个数字,到底某在哪里我也不清楚。

至于工资中位数,用2014年统计年鉴可以大致估算出一个2.8万元左右的数字(中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8元乘以工资性收入占比0.6再除以劳动参与率0.52),但我们除了偏低的城调队数据之外没有任何数字可以参考和修正,所以,其真实值也只有天知道了。

站在不同的高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工作近5年,为统计局做的主要工作就2个,10年的人口普查及14年的经济普查。

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那年我刚上班,还对这社会这世界报以无限的温柔。
为了人口普查我从早上6点就出门去挨家敲门调查,并跟计生的数据核实对比。
据我所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然并卵。┑( ̄Д  ̄)┍。
统计完的数据统计局说并不真实,少人。
妈了个蛋哪里少人了你告诉我啊,少了好几千人是谁啊啊啊??
无奈,为了统计局的“真实数据”只好随意加人。
最极限是一口人变成了六口人,是的,我给他添了爸比妈咪及媳妇,外加儿子儿媳加孙子,然住房面积依然是50平。

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时候我已然是旁观者,在我旁观之下,一家小店的年利润自己说是3W,但是按统计局的“正确数据”来看,总体额度不够,最后加加加就变成了10W。

我的答案
站在我的高度,统计局的困难就是无法准确调查,来源就无法肯定是真实的,(个人觉得真实程度80%。)最后统计局自己的设定额度我也是表示怀疑是从哪来的,猜的???
然并卵。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116048谢邀,这是因为统计局在统计工资时有两套口径,但是两套口径都不适合公布中位数工资。

其中一套口径是企业的信息直报,许多答案都已经提到了,每个企业报告自己的在岗职工人数和工资总数给统计局,统计局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平均工资。但是由于企业不会报告精确到每个人的工资情况,统计局自然无法用这套数据计算中位数。不仅如此,这套数字还有着偏高的问题。

来看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这张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11C.JPG
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是51483元
再看这张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605C.JPG
201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是18929.8元。这个人均工资的分母包括没工作的人,因此再用这个收入除以城镇居民的劳动参与率52.1%,得到城镇就业人员的人均工资为36333元。

首先的问题是:同一个统计年鉴算出来的两个几乎意义相同的指标,后者仅为前者的70%。这是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统计局直报工资的企业严重偏少。
比如这张表格显示: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10C.JPG
201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为93064.3亿元。工资总额9.3万多亿除以平均工资5.1万元,可以算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1.808亿人。
再看这张表格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zk/html/Z0402C.JPG
2013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为3.824亿人。也就是说,算出5万多元平均工资的1.8亿城镇职工人数,比起同一本年鉴里3.8亿城镇就业人员一比,少了整整2.2亿人。就算把3.8亿里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全部去掉,仍然补不上缺口。
这是因为,在统计工资总额时,统计局采取了企业直报数据,而在计算从业人员总数时,统计局又采用了每年劳动力调查的数字,这两个数字的覆盖面完全不同,后者是家庭抽样调查,比较准确,而前者却严重偏向于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而对其他类型的私营企业、小微企业等覆盖面非常差。

换句话说,算出这51483元的平均工资的数据来源,不仅在数据结构上无法得出中位数,更加缺少了一大批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因此会算出一个偏高的数字。

那么,使用那个偏低的数据,也就是在第二个指标下算出的36333元的数据,是否可以得到中位数?

答案是可以,但是统计局不会这么做。这里就要说到36333元和51483元产生大约30%差距的第二个原因了。

第二套口径,来自中国的城市调查总队数据。这个数据在各国都有,在题目中提到的香港情况
政府统计人员在每年的某个月约抽样一万家单位,进而得出这个报告。
其实就是一项类似的入户调查,美国的各行业工资情况也是来自类似的调查,例如雇主调查(OES),现有人口调查(CPS)等,他们都属于抽样调查,和前文的企业直报数据有本质不同。

在中国的城镇地区,这个抽样调查产生的数据被称之为城调队数据,使用城调队数据,统计局可以算出每个家庭的人口情况、收入情况、消费情况等重要信息。

那么,既然有每个人的收入情况,构成了计算工资中位数的数据基础,为何统计局仍然不公布中位数呢?

因为偏低到很难让人相信……

用总量来看,根据这张表格(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3.htm?d1=2013tjnj/C0408.htm),上海市2012年GDP中劳动者报酬份额有8389亿元,除以944万的总职工人数,每个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报酬应当有8.8万元左右。但若是使用上海市2012年的城调队数据,则对那些有工资收入的人口来说,平均收入仅为57636元,比起用GDP反推的数字低了36%左右。

如此大的偏低,首先体现的是一些非工资的福利占据了一定份额,其次则体现出了城调队数据的漏报和低报。根据2012年上海城调队数据,如果你在上海工作,且2012年时你的年收入超过4.2万,那么你已经比一半的人要富裕了;年收入超过11万,你可以进入前10%;年收入超过27万,你可以进入前1%;年收入超过55万,你已经比上海市99.9%的人工资更高了。

这可能吗?要知道整个美国在2013年工资最高的前百分之一门槛可是50万美元,前千分之一的门槛更是高达121万美元,上海好歹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好歹人均GDP也已经达到1.5万美元,达到了美国的30%,竟然4万美元年收入就可进入前1%,不到10万美元的年收入进入前千分之一,实在是偏低到不可能了。

综上所述,统计局的两套工资口径,要么没有覆盖到许多低收入劳动人口,且数据结构无法计算中位数;要么就虽然覆盖了大部分人口能计算中位数,却同时存在严重的低报和漏报。于是两者都不适合公布中位数,他们算出的平均数也都有问题。

我们可以大致猜测一下,考虑到两套口径一个偏高而另一个偏低,因此中国2013年的城镇工资平均数应该是之前算出的36333和51483之间的某个数字,到底某在哪里我也不清楚。

至于工资中位数,用2014年统计年鉴可以大致估算出一个2.8万元左右的数字(中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8元乘以工资性收入占比0.6再除以劳动参与率0.52),但我们除了偏低的城调队数据之外没有任何数字可以参考和修正,所以,其真实值也只有天知道了。

站在不同的高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工作近5年,为统计局做的主要工作就2个,10年的人口普查及14年的经济普查。

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那年我刚上班,还对这社会这世界报以无限的温柔。
为了人口普查我从早上6点就出门去挨家敲门调查,并跟计生的数据核实对比。
据我所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然并卵。┑( ̄Д  ̄)┍。
统计完的数据统计局说并不真实,少人。
妈了个蛋哪里少人了你告诉我啊,少了好几千人是谁啊啊啊??
无奈,为了统计局的“真实数据”只好随意加人。
最极限是一口人变成了六口人,是的,我给他添了爸比妈咪及媳妇,外加儿子儿媳加孙子,然住房面积依然是50平。

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时候我已然是旁观者,在我旁观之下,一家小店的年利润自己说是3W,但是按统计局的“正确数据”来看,总体额度不够,最后加加加就变成了10W。

我的答案
站在我的高度,统计局的困难就是无法准确调查,来源就无法肯定是真实的,(个人觉得真实程度80%。)最后统计局自己的设定额度我也是表示怀疑是从哪来的,猜的???
然并卵。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116048
楼上的大师从理论上分析了调查的方法和完成的可能性,我是一个基层小市统计局的小科员,给大家说说实际上的困难~
先说说在基层统计局,哪些部门在做工资收入的统计吧。现在统计上来讲吧,地方统计局主要做的是大企业规上的调查,工资收入物价这种民生需要大宗抽样调查的都在不隶属于地方统计局的国家经济调查队XX市调查队的物价科里面。我在地方统计局综合科干过,月度的时候和他们工作打过交道。首先季度统计的时候,据我所知是没工资这个概念的,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这个是季度数据,这其中可能有个小的指标工资收入,这和每年对外提供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也不能划等号(就是说你会发现1-12月的数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不是一个数,年平均工资是有另一套统计方法的指标)。他们的搜集工作据我所知比较固定的,或者说,工资收入的调查在季度工作关注度并不高。而大家平时看到的打官司用到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这个数据,则是更高一级系统认定的,有一套我不了解的抽样调查方法的年度指标调查,可以说是一个专业的年度抽样方法调查。


另外借机给大家普及下统计系统的数据概念,大家认为统计数据是先有省数,还是先有市级的?
是先有高一级后有低一级,每一级都是这样的,而且在上一级数据认定前,你自己核算出来的数据叫上报数,这个数据是不能对外提供的,政府内部文件只能提一下还要加括号的,只有省局认定下来,你这数才是确定的数。所以平时对外使用大家看到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这种年度调查,虽然我不从事那个专业的工作,但是我知道,调查队是使用国家局的一套工作方法,国家局收集各级的资料,认定全国的数,然后认定各省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然后省一级再重复这个过程~所以同其他统计数据一样,尽管楼上大师提出各种理论上可行的方法,实际上统计系统还是在重复这种下层汇报,上层认定的方法,因为现在系统根本就没有一级一级逐级上报的能力,别说工资这个指标了,GDP都是这么核算的。我没在我们这边的社会科呆过,不是很了解具体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核算方法,但是我知道我们对外提供最多的这个数据(因为百姓打官司要)是需要等省局相关处室反馈才可以用的~



所以我认为不是一个小指标的问题,现在统计系统基层薄弱到,统计局方法必须使用原来的(因为新方法可能更不科学),认定必须高一级认定,才不会出现乱套的数据。统计系统的工作人员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这个专业上级的要求,用这个方法完成这项工作而已。
让小姐们估一下吧,应该比这准。
问题是已经报中位数了啊
统计的数据明显是小部分的,不能代表全国的数据,但是能看出行业差距。我们省前阵子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4W6,而行政单位科员工资每年也才3W7。如果非私营单位不包括行政单位人员,那基本就是国企数据,说明国企待遇比行政单位好太多。
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是上新闻联播的,城调队的那种是上高级内参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觉可以理解,大环境就是这个风气嘛。
中国的人口总量绝对有水分!人口出生率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