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作者:李学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5:15:14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03期第1-7页,作者:李学勤

http://arch.cssn.cn/kgx/zgkg/201310/t20131025_534045.shtml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统,产生早,历史长,制造精美,种类丰富,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早为举世所公认。

    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发现与收藏古代青铜器的记载,也曾有学者对青铜器作过鉴定和研究,但这种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学问。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体例相当完善的青铜器著录书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更是辈出。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部著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自序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①。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风气,清代乾嘉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本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后,青铜器的研究逐渐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分支。当前,海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於研究中国青铜器,所发表专著、论文、图录不可胜计。对比於业已通行的“甲骨学”、“敦煌学”等名词来说,作为一种学科的“青铜器研究”(或者“青铜器学”)这一术语早就应该使用了。
    今天的青铜器研究,是以历史上收藏、研究的成果为起点的,但其根本的方法和趋向则与过去不同。以往学者研究青铜器,限於当时的条件,所据材料大多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从而只能作分别的探讨。现今的研究,由於田野考古工作的发达,能够以科学发掘的收获为主体,尽可能运用考古学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学术界过去研究青铜器,每每偏重于器物上的文字,即通称的金文。这方面虽然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不免带来不少局限性。现在的青铜器研究,则扩大到对其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作出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其中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考察,更引进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使青铜器研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
    外国学者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多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美术史和考古学向来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只有按照考古学的要求,确定青铜器的文化性质,划分其时期和地区,才能将数以万计的种种器物整理出统绪;而如不经过美术史的考察,说明青铜器的创作技巧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念,就不能充分显示诸般珍品的意义与价值。这两者,应该说是不可偏废的。
    令人欣幸的是,由于新材料的大量涌现,青铜器研究正在取得迅速进展。不过10年以前,我为《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写了题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的综述,如今看来,已有许多地方须作补充修改。必须说,这几年间的考古发现,实在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对青铜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下面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青铜器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由最新发现得到的认识(材料以近10年中发表者为限)。
    多年研究表明,中国青铜器有其自身独立的起源,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和什么地方开始出现,迄今仍有待探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铜片,正式报告已于1988年出版。基址的碳14年代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700年②,但这一铜片是黄铜而非青铜。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系合范铸成,有关地层的碳14年代经校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同一遗址还发现有铜器残片,惜已风化③。又据报道,1987年在西台红山文化房屋基址中发现了多块经烧烤的铸铜陶范④,这年代也是很早的,不过报告还没有发表。
    上述中国青铜器出现的年代,和两河流域与埃及相差无几。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后才有青铜器出现,如乌尔的刀、针、基什的铜片;埃及的青铜器,则始见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第四王朝。这些地方的早期青铜器,和在中国一样,其发现是零星的。
    埃及真正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公元前2000年的中王国时期。中国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碳14年代经校正在公元前1890至1670年左右,公认应属青铜时代,年代也大致相近⑤。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不仅有小件的工具和饰物,还有了较大的礼器和兵器,都是用合范法铸造的。这开启了中国青铜器长期普遍使用这种铸造方法的传统。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礼器,以前只有爵。另外,非发掘品有角,不知出于何地。近年在二里头陆续出土了鼎、斝、盉、觚,说明当时礼器已有较复杂的组合。同时,兵器有戈、戚、箭镞,工具有刀、锛、锥、凿、铲、刻刀、鱼钩等⑥。看其制作技术,这种文化有形制更大得多的青铜器,完全是可能的。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工艺水准,还表现在其装饰技巧上。这时已经有很精湛的在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的技艺。其代表作是一种束腰的长圆形牌饰,已见有十件,其表面都满嵌绿松,构成美观的饕餮纹⑦。特别是1987年二里头出土的一件,全体镂空,饕餮纹由4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联缀而成⑧,技巧超绝,确实出人意料。
    商代前期,即考古学上所说商文化二里岗期的青铜器,上承二里头文化而有明显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器物的一些特点,这时仍然存在,如容器胎壁很薄,鼎为锥足,爵、斝等为平底,可是器种大为增多了。礼器的鼎、鬲、甗、簋、爵、斝、角、觚、尊、卣、壶、罍,以及盘、盉,兵器的戈、矛、钺、刀、箭镞,工具的斧、锛等等,均已齐备。纹饰多作带状,没有作为图案衬底的地纹。直到其最晚阶段,才出现通体满花的装饰。在少数器物上,开始有了字数很少的铭文。
    商代前期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其中心在河南中北部,北起辽宁,南至湖北、安徽,都有发现。1980年和1981年,陕西城固龙头镇两次发现这一时期的礼器和兵器,共计75件之多⑨,形制、纹饰的特点同于河南等地所出,表明当时中原文化已传播到汉中一带。这项发现,1988年始得发表。1986年,在辽宁锦州水手营子出土一件连柄铜戈⑩,看其花纹,也应属于商代前期。
    1985年、1989年,河南郑州小双桥出土青铜建筑饰件各1件,上饰饕餮纹和龙、蛇、虎等花纹,系典型的商代前期风格(11)。由此可见青铜工艺已很发达,竟能施于建筑,我们对其水平当刮目相看。
    商代后期,即商文化殷墟期的青铜器,较之前期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个时期,器物的胎壁转为厚重,各器种的形制都出现了复杂的变化。纹饰流行通体满花,形成了富丽繁缛的所谓“三层花”,不仅具有地纹,而且在图案上还重叠有纹饰。铭文也逐渐加多,最长的接近于50字,有比较重要的记事内容。这样,便出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河南安阳殷墟,为商代后期王都,所出青铜器多属于王室贵族,因而特别精美。其间许多杰作,久已闻名于世。随着殷墟发掘的继续,青铜器的新发现层出不穷。一个最近的例子,是1990年发掘的郭家庄160号墓,共出青铜礼器40件,包括圆鼎、方鼎、提梁鼎、甗、簋、角、斝、方斝、方觚、斛、圆尊、方尊、卣、罍、盘、盂等种,有些器形前所未见。其中方形器几乎占了一半,更较特殊。此外乐器、兵器、工具等也很不少(12)。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更为辽阔,北至内蒙,南至广西,东到沿海,西到甘肃东部。这些年几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使人们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广泛性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发现之一是1986年陕西西安老牛坡的发掘(13)。这处遗址的墓葬及车马坑内,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大部份形制、纹饰均与中原所出类似。同时也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如有3个人面纹的圆刃钺,各种动物形铜饰。其间人面形饰与牛首形饰,和陕西城固、洋县一带发现的相同。距老牛坡不远的长安大原村,1965年曾出土1件尊,于1986年发表(14)。尊有铭文8行近40字,在商代后期金文中是较长的。这些地点可能与文献所记的崇国有关。
    同样是在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掘了两座长方形的器物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十分珍异(15)。礼器如尊、罍、瓿等,有明显的商文化色彩,特别与湖南、湖北以及陕西城固的同时期器物相像。另外,还有许多极富地方特点的青铜器,如不少件青铜人面、人首,大小不一,装饰也各异。最大的人面,宽138厘米,高65厘米,耳翼伸长,目睛突出,以表示有聪明的神力。另外人面,又有在鼻上设云气形,表示嗅觉神力的。
    表现人体全形的,有高达260厘米的铜人,高冠长衣,上饰龙纹,赤足立于有扁足的双层台座上。其两手作持物状,实际是一件大型的器座。
    器物坑内又出有青铜神树,估计至少有两株(16)。最高的一株,经复原现高384厘米,一侧有首朝下的巨龙,另侧设枝杈花果,立有禽鸟,造型奇特而生动。这株神树,乃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青铜器。
    1989年,在江西新干(旧作新淦)大洋洲发掘出一座商代大墓,随葬品中青铜器有480多件(17)。墓的时代,相当于殷虚早期。这一时代的特点在青铜器上有鲜明表现,例如高99厘米的大方鼎,类似中原二里岗期上层的器物;腹部有通连管道的细颈方卣等,形制和纹饰则显属殷墟期。方卣及双层底的方鼎等,反映出高度工艺水平。
    大洋洲的青铜器,既受有强烈的中原文化影响,又表现出明确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在形制接近中原的器物上,也每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如多加虎、鹿等兽形装饰等等。这种地方因素,在兵器、用器上面表现尤多。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成组成套的青铜工具和农具。工具除常见的木工工具外,有的可能是皮工等方面的工具。农具包括:铲、耒、耜、犁、镰等,从启土到收获,都很具备,堪称重大发现。
    以上几项发现告诉我们,在商代后期,中原以外也存在相当发达的青铜工艺,其发展轨迹值得专门探求。
    新发现的这一时期青铜器,有的铭文有助于解开甲骨文、金文研究中的疑难。例如1991年,河北定州北庄子出土器物,多有“”字(疑即《说文》的“”)铭文(18),使我们知道了该重要族氏的所在。1973年,山东兖州李宫村出土器物,于1990年发表(19),铭文有族氏“索”,写法同于甲骨文,把争议不休的征人方路线方向确定了。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商末传统的延续,特别是周初的器物,直接继承了商代繁荣华丽的风格。商、周青铜器之间的差异,每每是在细微的方面。唯一显然不同的是,周人的铭文多而加长,内容也更为重要。到了西周中期,青铜器的种类有较大变化,一些酒器如爵、角、斝、觚、尊、卣、方彝等,逐渐减少甚或消失,钟则在此时出现。纹饰趋于简朴,重新流行带状花纹。西周早期自商代沿袭而来的以神话动物为主的各种花纹,至此渐被分解而图案化。铭文字体也由雄浑遒劲,转为整齐规饰。这样的趋势,在西周晚期仍然继续,同时工艺水准走向退化。西周晚期盛行的新器种,有簠、盨、匜等。
    关于西周早期青铜器的新材料,首先应提到1981年发掘的陕西宝鸡纸坊头1号墓,可看1988年出版的《宝鸡国墓地》报告(20)。墓中器物瑰丽雄奇,是周初青铜美术的珍品。如饕餮纹圆鼎上有平盖,盖上有夔形扁钮,却置成足,极为罕见;伯簋双耳及方座四隅均饰牛首,有伸出的角,耳的牛首上又有伏虎,也很奇特。这些器物,都能与以往宝鸡斗鸡台、戴家湾的出土品相媲美。
    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1193号墓出土的克罍、克盉(21),则以铭文的历史意义著称。铭中记述周初封燕国的史事,证实了燕的第一代国君便都于北京,这对北京沿革的研究自然是一大贡献。同等重要的,可举出最近河南平顶山发现的柞伯簋,作器者乃周公之子、胙国的第一代国君。
    1991年以来,在河北邢台南小汪出土了不少青铜器,1993年邢台轮胎厂所出尤为重要(22)。这些发现确证西周的邢国即都于现今的邢台。类似的发现,还见于山东济阳刘台子,该地1979年以来先后发掘清理了几座墓葬,属于姜姓的逢(23)。所出青铜器,如象鼻足的方鼎,十分特殊罕见。
    关于西周中期青铜器,可举出1984、1985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的几座墓葬所出(24)。从铭文看,作器者系井叔,乃当时王朝要臣。163号墓出有登仲兽形尊,通身花纹,并加龙、鸟等立体装饰,精美珍异,其铸作年代可能略早。
    近几年所见最重要的西周中期金文,应推1986年陕西安康王井沟、老君观间出土的史密簋(25)。这件簋有铭文九行,共九十三字,记载了周孝王时东征的事迹。
    西周中晚期最重大的发现,是山西曲沃北赵的晋国墓地。该墓地自1992年起清理和发掘,发现了一系列大墓及车马坑,证明属于晋国公室。在青铜器上找到的晋君名号已有六七个,年代自西周中期到西周末(26)。由于各墓大都出有成组的器物,使我们对当时青铜器的演进得有系统的认识。
    北赵青铜器的晋君名号,可与史籍中的世系彼此对照,有不少铭文所记历朔足供推算。特别重要的是晋侯苏即晋献侯的编钟,有刻铭300余字,包含若干历朔,年、月、月相、干支俱全,给解决月相性质问题提供了钥匙。还有许多珍品,如铭文特异的楚公逆编钟,造型初见的兔尊等等(27),不能枚举。
    北赵晋国墓地的青铜器序列,为西周中晚期中原一带青铜器树立了标尺。不难看出,过去大家以为是在东周初年产生的一些因素,实际在西周晚期已经有了。这对青铜器分期研究,是有很大意义的贡献。
    1994年出现的一对秦公壶(28),形制、纹饰均似著名的颂壶和在芝加哥的壶,后者也都成对。从年代推断,秦公壶应为秦庄公所作,十分珍贵。壶的出土地点可能在甘肃礼县,同出的还有别的青铜器和华美的金箔饰物(29)。秦国初期的历史文化,由此得到新的研究线索。
    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继承商末一样,东周初即春秋早期的器物风格也直接沿袭着西周晚期。不过因为此时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袭,青铜器的地域性渐趋突出。例如秦国的青铜器,便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1990年以来,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该处系虢国墓地,1956至1957年曾经发掘,这次又发现了2001、2006、2009等重要墓葬(30)。所出大量青铜器,估计多属春秋早期,其间也有西周晚期的,应为东迁携来。关于墓葬年代尚有不同意见,有主张统为西周的。如与晋国墓地的器物序列对比,年代不难确定。无论如何,用这些材料来研究两周之际青铜器的演变是适宜的。
    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
    自春秋中期起始,列国青铜器间的差异更为显著,但总的说来,出现了美术作风的新潮流。就纹饰而言,蟠螭纹取代了西周中期以来流行的窃曲纹、重环纹、鳞纹等,与之配合,采取了绹索纹、垂叶纹、贝纹之类图案。铭文字体也有改变,开始有富于美术意味的鸟虫书和“科斗书”。在工艺方面,这时镶嵌红铜之类金属的技术流行,随之在春秋晚期,错金、线刻等等也兴盛起来。到了战国,在青铜器上施加错金银、鎏金银,以及各种表面处理的技巧,都很普遍,使器物的绚丽华美达到空前的程度。
    这里还必须谈到失蜡法的铸造技艺。1986年出现的楚王酓审即楚共王的一件盏(31),提手、耳、足玲珑剔透,经鉴定系失蜡法铸件,和河南淅川下寺前此出土的一些器物可相印证,均为春秋中期,是已知最早的这种技艺的产物。淅川楚墓的发现范围正在扩大,1990年至1991年,于和尚岭、徐家岭发掘中又出了不少精美的器物(32),年代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1993年出版的《侯马铸铜遗址》,公布了1960至1962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大量陶范(33),充分显示出在春秋战国之际青铜工艺的高度水平。1986年发掘的山西太原全胜村251号墓(34),正好处于这一时期,其青铜器精致繁多,蔚为大观,据考证属于晋卿之赵。在晋国以外,年代相似的有1982年发掘的山东临沂凤凰岭墓(35)和1984年发掘的江苏丹徒北山顶墓(36),都出有不少美观的青铜器,前者可能属于鄅国,后者则属于吴国。由此足见当时青铜器水平的提高在列国间是普遍的。
    时到战国中期,青铜器富丽繁花的风气业已发展到极致。随着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范围的扩大,素面器物逐步普及起来。在器物上施加彩绘装饰的出现,也促进了这一趋势。
    1986至1987年发掘的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所出青铜器(37),可为上述趋势的实例。包山2号墓的下葬年代在战国中期末尾,器物多系错金银、嵌红铜,还有嵌绿松石的镂孔杯等。较晚的4号、5号墓的器物,如报告所说,则较轻薄,而且无论形制、纹饰都与2号墓的有较大区别,素面占据了优势,同秦汉器比较接近了。
    秦兼并六国之后,各地青铜器广泛受秦文化传统的影响,延至汉代,构成了基本统一的风格。秦汉的日用器物,形制一般固定,并以素面为多,但皇室贵族所用,仍然常用鎏金、错金银、镶嵌、线刻之类技艺,有着许多杰出作品。
    可以表明战国到秦汉间青铜器转变的,是1983年发掘的广东广州象岗大墓,题为《西汉南越王墓》的报告在1991年印行(38)。该墓葬于西汉早期,但所出青铜器中包括若干战国和秦代的遗物。例如蟠虺纹鉴、四年相邦张仪戟、错金虎节及四山镜、六山镜、三螭镜、菱形纹镜等,时代皆系战国。其他器物也可辨识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如鍪和蒜头壶为秦式,细高足鼎为楚式,盆口鼎为越式,另外多见的提筒亦显属越人。研究分析这些青铜器,对了解当时文化融合的过程甚有裨益。
    古代少数民族的青铜器,近期也有很多重要发现。一个例子是1991年到1992年,云南呈贡天子庙和江川李家山的发掘,又出土了大量战国到西汉的青铜器(39),其中颇多佳品。还有在国外发现的中国青铜器,可举出1978年阿富汗席巴尔甘所出西汉铜镜,据1990年发表材料,有铭34字(40)。再有1994年韩国金海出土的西汉铜鼎,也有铭文(41),同类器物以前在国外尚未发现过。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现层出不穷,以上关于近10年新材料的叙述也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例证,很不完全。但由此不难看出,青铜器研究作为一种分支学科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吕大临:《考古图》,序,中华书局,1987年。序署“元祐七年二月”,中云“暇日论次成书”,是当时已有完稿。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有北宋刊本。其卷八“琥”下按语引《复斋漫录》有徽宗谥号,当系后加。
    ②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第148、544-54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③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4集。
    ④⑥《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
    ⑤李学勤:《比较考古学随笔》,第181-182页,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
    ⑦李学勤:《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中国文物报》1991年10月20日。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4期。
    ⑨王寿芝:《陕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文博》1988年第6期。
    (10)《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第6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小双桥遗址的调查与试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1年第5期。
    (13)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文物》1988年第6期。
    (14)陈贤芳:《父癸尊与子尊》,《文物》1986年第1期。
    (15)四川省广汉市文化局:《广汉三星堆遗址资料选编》(一),1988年。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化局、文管所:《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5期。
    (16)《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40-44,文物出版社,1994年。
    (1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于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0期。
    (1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参加第三届环渤海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报告集》。
    (19)郭克煜、孙华铎、梁方建、杨朝明:《索氏器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文物》1990年第7期。
    (20)卢连生、胡智生:《宝鸡国墓地》,第17-3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漓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期。
    (22)《邢台西周邢国考古调查有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4年11月13日。
    (23)李学勤:《有逢伯陵与齐国》,《齐文化纵论》,华龄出版社,1993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
    (25)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
    (26)《晋侯墓地发掘告一段落》,《中国文物报》1995年1月15日。
    (2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期。
    (28)李学勤、艾兰:《最新出现的秦公壶》,《中国文物报》1994年10月30日。
    (29)戴迪野:《秦族黄金》,伦敦,1994年。
    (3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同上:《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第1期。
    (31)李学勤:《楚王酓审盏及有关问题》,《中国文物报》1990年5月31日。
    (32)曹桂岑:《河南淅川和尚岭徐家岭楚墓发掘记》,《文物天地》1992年第6期。
    (3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
    (3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9期。
    (35)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年。
    (36)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
    (37)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38)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39)昆明市文管会:《吴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
    (40)李学勤:《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一面汉镜》,《文博》1992年第5期。
    (41)李学勤:《韩国金海出土的西汉铜鼎》,《中国文物报》1994年2月27日。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03期第1-7页,作者:李学勤

http://arch.cssn.cn/kgx/zgkg/201310/t20131025_534045.shtml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统,产生早,历史长,制造精美,种类丰富,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早为举世所公认。

    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发现与收藏古代青铜器的记载,也曾有学者对青铜器作过鉴定和研究,但这种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学问。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体例相当完善的青铜器著录书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更是辈出。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部著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自序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①。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风气,清代乾嘉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本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后,青铜器的研究逐渐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分支。当前,海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於研究中国青铜器,所发表专著、论文、图录不可胜计。对比於业已通行的“甲骨学”、“敦煌学”等名词来说,作为一种学科的“青铜器研究”(或者“青铜器学”)这一术语早就应该使用了。
    今天的青铜器研究,是以历史上收藏、研究的成果为起点的,但其根本的方法和趋向则与过去不同。以往学者研究青铜器,限於当时的条件,所据材料大多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从而只能作分别的探讨。现今的研究,由於田野考古工作的发达,能够以科学发掘的收获为主体,尽可能运用考古学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学术界过去研究青铜器,每每偏重于器物上的文字,即通称的金文。这方面虽然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不免带来不少局限性。现在的青铜器研究,则扩大到对其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作出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其中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考察,更引进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使青铜器研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
    外国学者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多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美术史和考古学向来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只有按照考古学的要求,确定青铜器的文化性质,划分其时期和地区,才能将数以万计的种种器物整理出统绪;而如不经过美术史的考察,说明青铜器的创作技巧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念,就不能充分显示诸般珍品的意义与价值。这两者,应该说是不可偏废的。
    令人欣幸的是,由于新材料的大量涌现,青铜器研究正在取得迅速进展。不过10年以前,我为《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写了题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的综述,如今看来,已有许多地方须作补充修改。必须说,这几年间的考古发现,实在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对青铜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下面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青铜器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由最新发现得到的认识(材料以近10年中发表者为限)。
    多年研究表明,中国青铜器有其自身独立的起源,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和什么地方开始出现,迄今仍有待探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铜片,正式报告已于1988年出版。基址的碳14年代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700年②,但这一铜片是黄铜而非青铜。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系合范铸成,有关地层的碳14年代经校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同一遗址还发现有铜器残片,惜已风化③。又据报道,1987年在西台红山文化房屋基址中发现了多块经烧烤的铸铜陶范④,这年代也是很早的,不过报告还没有发表。
    上述中国青铜器出现的年代,和两河流域与埃及相差无几。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后才有青铜器出现,如乌尔的刀、针、基什的铜片;埃及的青铜器,则始见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第四王朝。这些地方的早期青铜器,和在中国一样,其发现是零星的。
    埃及真正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公元前2000年的中王国时期。中国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碳14年代经校正在公元前1890至1670年左右,公认应属青铜时代,年代也大致相近⑤。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不仅有小件的工具和饰物,还有了较大的礼器和兵器,都是用合范法铸造的。这开启了中国青铜器长期普遍使用这种铸造方法的传统。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礼器,以前只有爵。另外,非发掘品有角,不知出于何地。近年在二里头陆续出土了鼎、斝、盉、觚,说明当时礼器已有较复杂的组合。同时,兵器有戈、戚、箭镞,工具有刀、锛、锥、凿、铲、刻刀、鱼钩等⑥。看其制作技术,这种文化有形制更大得多的青铜器,完全是可能的。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工艺水准,还表现在其装饰技巧上。这时已经有很精湛的在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的技艺。其代表作是一种束腰的长圆形牌饰,已见有十件,其表面都满嵌绿松,构成美观的饕餮纹⑦。特别是1987年二里头出土的一件,全体镂空,饕餮纹由4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联缀而成⑧,技巧超绝,确实出人意料。
    商代前期,即考古学上所说商文化二里岗期的青铜器,上承二里头文化而有明显的发展。二里头文化器物的一些特点,这时仍然存在,如容器胎壁很薄,鼎为锥足,爵、斝等为平底,可是器种大为增多了。礼器的鼎、鬲、甗、簋、爵、斝、角、觚、尊、卣、壶、罍,以及盘、盉,兵器的戈、矛、钺、刀、箭镞,工具的斧、锛等等,均已齐备。纹饰多作带状,没有作为图案衬底的地纹。直到其最晚阶段,才出现通体满花的装饰。在少数器物上,开始有了字数很少的铭文。
    商代前期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其中心在河南中北部,北起辽宁,南至湖北、安徽,都有发现。1980年和1981年,陕西城固龙头镇两次发现这一时期的礼器和兵器,共计75件之多⑨,形制、纹饰的特点同于河南等地所出,表明当时中原文化已传播到汉中一带。这项发现,1988年始得发表。1986年,在辽宁锦州水手营子出土一件连柄铜戈⑩,看其花纹,也应属于商代前期。
    1985年、1989年,河南郑州小双桥出土青铜建筑饰件各1件,上饰饕餮纹和龙、蛇、虎等花纹,系典型的商代前期风格(11)。由此可见青铜工艺已很发达,竟能施于建筑,我们对其水平当刮目相看。
    商代后期,即商文化殷墟期的青铜器,较之前期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个时期,器物的胎壁转为厚重,各器种的形制都出现了复杂的变化。纹饰流行通体满花,形成了富丽繁缛的所谓“三层花”,不仅具有地纹,而且在图案上还重叠有纹饰。铭文也逐渐加多,最长的接近于50字,有比较重要的记事内容。这样,便出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河南安阳殷墟,为商代后期王都,所出青铜器多属于王室贵族,因而特别精美。其间许多杰作,久已闻名于世。随着殷墟发掘的继续,青铜器的新发现层出不穷。一个最近的例子,是1990年发掘的郭家庄160号墓,共出青铜礼器40件,包括圆鼎、方鼎、提梁鼎、甗、簋、角、斝、方斝、方觚、斛、圆尊、方尊、卣、罍、盘、盂等种,有些器形前所未见。其中方形器几乎占了一半,更较特殊。此外乐器、兵器、工具等也很不少(12)。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更为辽阔,北至内蒙,南至广西,东到沿海,西到甘肃东部。这些年几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使人们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广泛性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发现之一是1986年陕西西安老牛坡的发掘(13)。这处遗址的墓葬及车马坑内,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大部份形制、纹饰均与中原所出类似。同时也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如有3个人面纹的圆刃钺,各种动物形铜饰。其间人面形饰与牛首形饰,和陕西城固、洋县一带发现的相同。距老牛坡不远的长安大原村,1965年曾出土1件尊,于1986年发表(14)。尊有铭文8行近40字,在商代后期金文中是较长的。这些地点可能与文献所记的崇国有关。
    同样是在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掘了两座长方形的器物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十分珍异(15)。礼器如尊、罍、瓿等,有明显的商文化色彩,特别与湖南、湖北以及陕西城固的同时期器物相像。另外,还有许多极富地方特点的青铜器,如不少件青铜人面、人首,大小不一,装饰也各异。最大的人面,宽138厘米,高65厘米,耳翼伸长,目睛突出,以表示有聪明的神力。另外人面,又有在鼻上设云气形,表示嗅觉神力的。
    表现人体全形的,有高达260厘米的铜人,高冠长衣,上饰龙纹,赤足立于有扁足的双层台座上。其两手作持物状,实际是一件大型的器座。
    器物坑内又出有青铜神树,估计至少有两株(16)。最高的一株,经复原现高384厘米,一侧有首朝下的巨龙,另侧设枝杈花果,立有禽鸟,造型奇特而生动。这株神树,乃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青铜器。
    1989年,在江西新干(旧作新淦)大洋洲发掘出一座商代大墓,随葬品中青铜器有480多件(17)。墓的时代,相当于殷虚早期。这一时代的特点在青铜器上有鲜明表现,例如高99厘米的大方鼎,类似中原二里岗期上层的器物;腹部有通连管道的细颈方卣等,形制和纹饰则显属殷墟期。方卣及双层底的方鼎等,反映出高度工艺水平。
    大洋洲的青铜器,既受有强烈的中原文化影响,又表现出明确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在形制接近中原的器物上,也每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如多加虎、鹿等兽形装饰等等。这种地方因素,在兵器、用器上面表现尤多。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成组成套的青铜工具和农具。工具除常见的木工工具外,有的可能是皮工等方面的工具。农具包括:铲、耒、耜、犁、镰等,从启土到收获,都很具备,堪称重大发现。
    以上几项发现告诉我们,在商代后期,中原以外也存在相当发达的青铜工艺,其发展轨迹值得专门探求。
    新发现的这一时期青铜器,有的铭文有助于解开甲骨文、金文研究中的疑难。例如1991年,河北定州北庄子出土器物,多有“”字(疑即《说文》的“”)铭文(18),使我们知道了该重要族氏的所在。1973年,山东兖州李宫村出土器物,于1990年发表(19),铭文有族氏“索”,写法同于甲骨文,把争议不休的征人方路线方向确定了。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商末传统的延续,特别是周初的器物,直接继承了商代繁荣华丽的风格。商、周青铜器之间的差异,每每是在细微的方面。唯一显然不同的是,周人的铭文多而加长,内容也更为重要。到了西周中期,青铜器的种类有较大变化,一些酒器如爵、角、斝、觚、尊、卣、方彝等,逐渐减少甚或消失,钟则在此时出现。纹饰趋于简朴,重新流行带状花纹。西周早期自商代沿袭而来的以神话动物为主的各种花纹,至此渐被分解而图案化。铭文字体也由雄浑遒劲,转为整齐规饰。这样的趋势,在西周晚期仍然继续,同时工艺水准走向退化。西周晚期盛行的新器种,有簠、盨、匜等。
    关于西周早期青铜器的新材料,首先应提到1981年发掘的陕西宝鸡纸坊头1号墓,可看1988年出版的《宝鸡国墓地》报告(20)。墓中器物瑰丽雄奇,是周初青铜美术的珍品。如饕餮纹圆鼎上有平盖,盖上有夔形扁钮,却置成足,极为罕见;伯簋双耳及方座四隅均饰牛首,有伸出的角,耳的牛首上又有伏虎,也很奇特。这些器物,都能与以往宝鸡斗鸡台、戴家湾的出土品相媲美。
    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1193号墓出土的克罍、克盉(21),则以铭文的历史意义著称。铭中记述周初封燕国的史事,证实了燕的第一代国君便都于北京,这对北京沿革的研究自然是一大贡献。同等重要的,可举出最近河南平顶山发现的柞伯簋,作器者乃周公之子、胙国的第一代国君。
    1991年以来,在河北邢台南小汪出土了不少青铜器,1993年邢台轮胎厂所出尤为重要(22)。这些发现确证西周的邢国即都于现今的邢台。类似的发现,还见于山东济阳刘台子,该地1979年以来先后发掘清理了几座墓葬,属于姜姓的逢(23)。所出青铜器,如象鼻足的方鼎,十分特殊罕见。
    关于西周中期青铜器,可举出1984、1985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的几座墓葬所出(24)。从铭文看,作器者系井叔,乃当时王朝要臣。163号墓出有登仲兽形尊,通身花纹,并加龙、鸟等立体装饰,精美珍异,其铸作年代可能略早。
    近几年所见最重要的西周中期金文,应推1986年陕西安康王井沟、老君观间出土的史密簋(25)。这件簋有铭文九行,共九十三字,记载了周孝王时东征的事迹。
    西周中晚期最重大的发现,是山西曲沃北赵的晋国墓地。该墓地自1992年起清理和发掘,发现了一系列大墓及车马坑,证明属于晋国公室。在青铜器上找到的晋君名号已有六七个,年代自西周中期到西周末(26)。由于各墓大都出有成组的器物,使我们对当时青铜器的演进得有系统的认识。
    北赵青铜器的晋君名号,可与史籍中的世系彼此对照,有不少铭文所记历朔足供推算。特别重要的是晋侯苏即晋献侯的编钟,有刻铭300余字,包含若干历朔,年、月、月相、干支俱全,给解决月相性质问题提供了钥匙。还有许多珍品,如铭文特异的楚公逆编钟,造型初见的兔尊等等(27),不能枚举。
    北赵晋国墓地的青铜器序列,为西周中晚期中原一带青铜器树立了标尺。不难看出,过去大家以为是在东周初年产生的一些因素,实际在西周晚期已经有了。这对青铜器分期研究,是有很大意义的贡献。
    1994年出现的一对秦公壶(28),形制、纹饰均似著名的颂壶和在芝加哥的壶,后者也都成对。从年代推断,秦公壶应为秦庄公所作,十分珍贵。壶的出土地点可能在甘肃礼县,同出的还有别的青铜器和华美的金箔饰物(29)。秦国初期的历史文化,由此得到新的研究线索。
    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继承商末一样,东周初即春秋早期的器物风格也直接沿袭着西周晚期。不过因为此时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袭,青铜器的地域性渐趋突出。例如秦国的青铜器,便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1990年以来,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该处系虢国墓地,1956至1957年曾经发掘,这次又发现了2001、2006、2009等重要墓葬(30)。所出大量青铜器,估计多属春秋早期,其间也有西周晚期的,应为东迁携来。关于墓葬年代尚有不同意见,有主张统为西周的。如与晋国墓地的器物序列对比,年代不难确定。无论如何,用这些材料来研究两周之际青铜器的演变是适宜的。
    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
    自春秋中期起始,列国青铜器间的差异更为显著,但总的说来,出现了美术作风的新潮流。就纹饰而言,蟠螭纹取代了西周中期以来流行的窃曲纹、重环纹、鳞纹等,与之配合,采取了绹索纹、垂叶纹、贝纹之类图案。铭文字体也有改变,开始有富于美术意味的鸟虫书和“科斗书”。在工艺方面,这时镶嵌红铜之类金属的技术流行,随之在春秋晚期,错金、线刻等等也兴盛起来。到了战国,在青铜器上施加错金银、鎏金银,以及各种表面处理的技巧,都很普遍,使器物的绚丽华美达到空前的程度。
    这里还必须谈到失蜡法的铸造技艺。1986年出现的楚王酓审即楚共王的一件盏(31),提手、耳、足玲珑剔透,经鉴定系失蜡法铸件,和河南淅川下寺前此出土的一些器物可相印证,均为春秋中期,是已知最早的这种技艺的产物。淅川楚墓的发现范围正在扩大,1990年至1991年,于和尚岭、徐家岭发掘中又出了不少精美的器物(32),年代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1993年出版的《侯马铸铜遗址》,公布了1960至1962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大量陶范(33),充分显示出在春秋战国之际青铜工艺的高度水平。1986年发掘的山西太原全胜村251号墓(34),正好处于这一时期,其青铜器精致繁多,蔚为大观,据考证属于晋卿之赵。在晋国以外,年代相似的有1982年发掘的山东临沂凤凰岭墓(35)和1984年发掘的江苏丹徒北山顶墓(36),都出有不少美观的青铜器,前者可能属于鄅国,后者则属于吴国。由此足见当时青铜器水平的提高在列国间是普遍的。
    时到战国中期,青铜器富丽繁花的风气业已发展到极致。随着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范围的扩大,素面器物逐步普及起来。在器物上施加彩绘装饰的出现,也促进了这一趋势。
    1986至1987年发掘的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所出青铜器(37),可为上述趋势的实例。包山2号墓的下葬年代在战国中期末尾,器物多系错金银、嵌红铜,还有嵌绿松石的镂孔杯等。较晚的4号、5号墓的器物,如报告所说,则较轻薄,而且无论形制、纹饰都与2号墓的有较大区别,素面占据了优势,同秦汉器比较接近了。
    秦兼并六国之后,各地青铜器广泛受秦文化传统的影响,延至汉代,构成了基本统一的风格。秦汉的日用器物,形制一般固定,并以素面为多,但皇室贵族所用,仍然常用鎏金、错金银、镶嵌、线刻之类技艺,有着许多杰出作品。
    可以表明战国到秦汉间青铜器转变的,是1983年发掘的广东广州象岗大墓,题为《西汉南越王墓》的报告在1991年印行(38)。该墓葬于西汉早期,但所出青铜器中包括若干战国和秦代的遗物。例如蟠虺纹鉴、四年相邦张仪戟、错金虎节及四山镜、六山镜、三螭镜、菱形纹镜等,时代皆系战国。其他器物也可辨识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如鍪和蒜头壶为秦式,细高足鼎为楚式,盆口鼎为越式,另外多见的提筒亦显属越人。研究分析这些青铜器,对了解当时文化融合的过程甚有裨益。
    古代少数民族的青铜器,近期也有很多重要发现。一个例子是1991年到1992年,云南呈贡天子庙和江川李家山的发掘,又出土了大量战国到西汉的青铜器(39),其中颇多佳品。还有在国外发现的中国青铜器,可举出1978年阿富汗席巴尔甘所出西汉铜镜,据1990年发表材料,有铭34字(40)。再有1994年韩国金海出土的西汉铜鼎,也有铭文(41),同类器物以前在国外尚未发现过。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现层出不穷,以上关于近10年新材料的叙述也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例证,很不完全。但由此不难看出,青铜器研究作为一种分支学科来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①吕大临:《考古图》,序,中华书局,1987年。序署“元祐七年二月”,中云“暇日论次成书”,是当时已有完稿。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有北宋刊本。其卷八“琥”下按语引《复斋漫录》有徽宗谥号,当系后加。
    ②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第148、544-54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③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4集。
    ④⑥《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
    ⑤李学勤:《比较考古学随笔》,第181-182页,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
    ⑦李学勤:《论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铜饰》,《中国文物报》1991年10月20日。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4期。
    ⑨王寿芝:《陕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文博》1988年第6期。
    (10)《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第6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小双桥遗址的调查与试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1年第5期。
    (13)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文物》1988年第6期。
    (14)陈贤芳:《父癸尊与子尊》,《文物》1986年第1期。
    (15)四川省广汉市文化局:《广汉三星堆遗址资料选编》(一),1988年。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化局、文管所:《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5期。
    (16)《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40-44,文物出版社,1994年。
    (1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于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0期。
    (1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参加第三届环渤海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报告集》。
    (19)郭克煜、孙华铎、梁方建、杨朝明:《索氏器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文物》1990年第7期。
    (20)卢连生、胡智生:《宝鸡国墓地》,第17-3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漓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期。
    (22)《邢台西周邢国考古调查有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4年11月13日。
    (23)李学勤:《有逢伯陵与齐国》,《齐文化纵论》,华龄出版社,1993年。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
    (25)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
    (26)《晋侯墓地发掘告一段落》,《中国文物报》1995年1月15日。
    (2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期。
    (28)李学勤、艾兰:《最新出现的秦公壶》,《中国文物报》1994年10月30日。
    (29)戴迪野:《秦族黄金》,伦敦,1994年。
    (3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同上:《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第1期。
    (31)李学勤:《楚王酓审盏及有关问题》,《中国文物报》1990年5月31日。
    (32)曹桂岑:《河南淅川和尚岭徐家岭楚墓发掘记》,《文物天地》1992年第6期。
    (3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
    (3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9期。
    (35)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年。
    (36)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
    (37)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38)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39)昆明市文管会:《吴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
    (40)李学勤:《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一面汉镜》,《文博》1992年第5期。
    (41)李学勤:《韩国金海出土的西汉铜鼎》,《中国文物报》1994年2月27日。

中西青铜器与世界青铜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第341期,作者:张昌平

http://www.csstoday.net/Item/19754.aspx







    【核心提示】早期青铜器由西及东渐次推迟的现象,暗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可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但由于东西方发展阶段不连贯,加上青铜器的传播路线缺失,中国学者对此持谨慎态度。西方学者则支持上述观点,认为冶金术这样重大而复杂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可能是多元起源,就像水稻起源于中国一样。



铜是人类最早认知的金属,用铜、锡、铅制作的青铜则是人类最早大量生产和使用的金属。

  两个世纪前,丹麦人汤姆森(C. J Thomsen)按石器、青铜、铁器三个时代陈列古物展览,成为划分古代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最直观且广为接受的方式。虽然青铜时代之后的近古时期,青铜器产量更大,但青铜器往往被人们下意识地界定在青铜时代。比如,我们常说司母戊方鼎是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但这个“最大、最重”只适用于青铜时代,且只是在中国。

  青铜时代的区域差异

  世界不同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相同。安列托利亚半岛是最早冶铸青铜器的地区,目前发现有公元前6000年的青铜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公元前3000年进入青铜时代,古埃及文明紧随其后。欧洲的青铜时代自公元前2300年起,延续了约1000年。

  古代中国使用铜、青铜以及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稍晚于其他古典文明。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公元前3500年甘肃马家遗址的青铜刀,不过该遗址尚处于新石器时代。作为其后早期国家核心的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中西学术界都认可的是公元前17世纪。有意思的是,在今天新疆、青海和甘肃等地,发现有较多年代更早的青铜器,其中一些可在中亚地区见到更早的类似物。

  早期青铜器由西及东渐次推迟的现象,暗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可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但由于东西方发展阶段不连贯,加上青铜器的传播路线缺失,中国学者对此持谨慎态度。西方学者则支持上述观点,认为冶金术这样重大而复杂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可能是多元起源,就像水稻起源于中国一样。

  汤姆森提出了青铜时代的表述方式,但他恐怕不会想到,最适合这一表述方式的地区是中国。中国的青铜时代在时间上与夏商周三代大体对应,这一时期青铜器是最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较大份额。

  在可能相当于夏朝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就已成为高等级墓葬中最重要的随葬品。商代晚期的妇好墓随葬青铜器近500件,所占体量和价值是其他随葬品不可比拟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墓葬中的随葬青铜器总量超过1万公斤。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因缺乏青铜等矿料资源,生产和使用的青铜器有限,多为小型工具、兵器、饰件和器皿,且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考古学家伍利(Leonard Woolley)发掘乌尔王陵时发现,这处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墓地埋藏有大量宝石、金银珍宝,随葬的青铜器只有少量小型兵器和器皿。

同样,年代在公元前14世纪著名的图坦卡蒙墓——稍早于妇好墓但已属古埃及青铜时代末期,同样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几乎没有青铜器。

青铜制品的匮乏使一些学者反思,青铜时代这一概念在中东地区的古典文明中是否适用。

  青铜礼器 社会等级的象征

  青铜器在古代中国的发达是因其作为礼器的性质。青铜具有硬度大、熔点低、不易锈蚀、方便回炉重新利用等优点,是制作生产工具的上好材料,但我们的先人却很少制作青铜生产工具,而是钟情于祭器和礼器,如鼎、簋、觚、爵、斝、壶等。实际上,用青铜觚饮酒并不比陶觚更加实用,但青铜觚耗费的资源和人力巨大,是象征社会财富和地位的奢侈品。

  巨大的社会需求使青铜器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早期国家系统下形成标榜社会等级的器用制度。殷墟墓葬中常常可见觚、爵、斝等成套酒器,两周时期出现更多的鼎与簋。如果说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礼制传统的形成阶段,青铜器则是当时礼制最突出的物化形式。至于古代中国何以独独钟情于饮食器皿,除了宗教原因之外,可能还和饮食传统相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粮食作物以稻、粟为主,造就了烹煮的饮食方式,进而催生出发达的陶器手工业。陶器的器物类别和烧制陶器所掌握的高温技术,都对其后青铜器的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的雕像等宗教性物品具有礼仪性,多为石制品。虽然这些地区也有年代很早的青铜雕像,如古埃及第六王朝帕皮一世的全身像、阿卡德国王头像等,但数量极少。古埃及出现较多神像是公元前16世纪新王国时期之后的事情,但神像均为小型铸件。西方饮食以烧烤为主,无须大量使用生活器皿,青铜器生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需求均不明显。

  中国青铜铸造技术一枝独秀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中西青铜器不同的技术系统。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后续的希腊、罗马文明,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主要是锻制和失蜡法。前述古埃及帕皮一世及其子的全身像系锻制而成,而阿卡德国王头像则为失蜡法铸造。上述方法特别是空体失蜡法,为其后爱琴海地区发达的青铜人像雕塑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复杂,装饰繁缛精美,西方学者一度认为,非失蜡法不能完成。实际上,以块范法铸造成形、辅以铸接或焊接技术连接不同部件,是商周时期青铜器采用的、在青铜时代各文明中独树一帜的铸造技术。商周青铜器多是带腹、足的容器,其造型多为规整、对称的几何形,块范法范型有拼合、规整成形的技术优势,为这些容器的大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块范法铸造还是最适合于青铜器装饰的技术。从操作上说,块范法铸造在制范时就可以完成青铜器纹饰的制作,装饰的实施得以从青铜转换到泥土上,大大降低了装饰难度,并为复杂、多层次的装饰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商周青铜器的平雕纹饰不仅有主次、疏密不同的层次,而且经常使用半浮雕、全雕等手法,将范铸和连接技术发挥到极致。此外,青铜器铭文与纹饰制作方法相近,商周青铜器也因之铸有大量艺术性极高的铭文。

  与中国古代青铜器技术系统相反,用锻制和失蜡法制作青铜器只能在器皿成形后在器表施以装饰和铭刻,客观上限制了装饰和铭刻的内容和空间。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青铜器器表装饰少见、铭刻只在人像上偶见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技术的限制。

  可以说,中国青铜器的社会需求、生产技术、造型与艺术互为影响,形成繁盛、发达的青铜文化,是青铜时代古典文明的一枝独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责任编辑:文言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铜片,正式报告已于1988年出版。基址的碳14年代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700年②,但这一铜片是黄铜而非青铜。

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系合范铸成,有关地层的碳14年代经校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同一遗址还发现有铜器残片,惜已风化③。

又据报道,1987年在西台红山文化房屋基址中发现了多块经烧烤的铸铜陶范④,这年代也是很早的,不过报告还没有发表。


==
    以冶炼遗址为标准,真正可称为史前早期炼铜的,只有中国。
在上海博物馆一楼青铜馆,进去一个就是二里头早期的一把青铜酒杯,风格太不像后来的器物,所以我也支持青铜器由西方传入的观点
龙门皓月 发表于 2015-7-12 23:59
在上海博物馆一楼青铜馆,进去一个就是二里头早期的一把青铜酒杯,风格太不像后来的器物,所以我也支持青铜 ...
你怎么解释,同时期的西亚,包括非洲等地区,基本找不到真实的冶炼遗址?

同时期的古埃及,连青铜器的出土数量都很少,远远少于当时的中国。
真正称得上上古西部青铜技术的,不是什么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而是欧亚草原中西部的塞种白人。

欧亚草原中西部的塞种白人,出现铜器,以及冶炼遗址的时间,与中原大致相当,现在还难以确认到底谁更早。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中原从夏代开始,出现多种配方的冶炼炉渣遗址,之后凭借发达的陶器技术,迅速在冶炼水平上超越了西域白人。  而西域塞种白人南下和西迁后,也将相关技术带到了当地。
龙门皓月 发表于 2015-7-12 23:59
在上海博物馆一楼青铜馆,进去一个就是二里头早期的一把青铜酒杯,风格太不像后来的器物,所以我也支持青铜 ...
这逻辑真“严谨”,吓死宝宝了
复制代码


中國青銅器是西來的早就是定論了,李學勤還是整天造假吹牛
复制代码
楼上又是谁的马甲,你这么天天说话有意思吗?
dddd_dh_2008 发表于 2015-7-11 19:06
中西青铜器与世界青铜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第341期,作者:张昌平
李老师这篇可是俺青铜器入门科普文,虽然现在还是个门外汉,不过好歹就在发掘现场待过,略知一点。
龙门皓月 发表于 2015-7-12 23:59
在上海博物馆一楼青铜馆,进去一个就是二里头早期的一把青铜酒杯,风格太不像后来的器物,所以我也支持青铜 ...
上博去过几次?这里的青铜器研究在世界上也是不错的,交流过么?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找几篇二里头青铜器的发展,看完以后再思考一下。二里头的薄壁铸造技术是啥地位?您哪,逻辑啊,这是个神奇的玩意。
至于某些马甲污蔑李教授造假的谰言,可惜西方青铜器专家还没人敢这么说李老的,真是无脑者无耻。
什么两河古文明,什么古希腊,个个都吹得天花乱坠,抢在当代检测技术成熟之前就强行胡乱断代并长期胡吹。


最近几十年的斯基泰考古接连不断有发现,逐步将这些伪劣品打回了原型。

从铜器到青铜器,欧亚草原北部的塞种白人和中原几乎同步出现,技术和数量都远远优于同时代的什么两河和埃及。
dddd_dh_2008 发表于 2015-7-13 17:17
什么两河古文明,什么古希腊,个个都吹得天花乱坠,抢在当代检测技术成熟之前就强行胡乱断代并长期胡吹。
...
最早的铜器现在发现是在喀尔巴阡山区域,这里历史上和现在多金属矿。俺和99兄意见不一致,他认为是游牧文化发明冶金,俺认为是狩猎也有可能,甚至早于游牧。
青铜,能否作为文明的标志?
      什么是青铜时代,青铜能否作为人类社会进化的标志,可以说是本次会议的最大的议题,有学者就此提出了反思和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在《中国青铜器及青铜文明研究的反思》的主旨报告中谈到,文明形成的标准应从多方面入手,孤立地、单从一个方面例如青铜器使用的有无作为判断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美国纽约大学Rod Campbell则认为这是一个过时的概念,青铜器不是一个能够反映社会政治变化的显著指标,不是一个社会进化的概念,只有放在技术等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青铜器只是一种手工艺科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一种科技,而忽视其他科技,不能用部分代替全貌。大英博物馆Ben Roberts认为,真正的青铜时代不应以最早锡青铜出现简单界定,而应以锡青铜普遍出现、广泛应用为标尺。
北京大学李水城教授和吉林大学杨建华教授分别以《冶金术东西交汇的考古学观察》和《欧亚大陆视野下的中国金属起源》为题,对中国早期金属的使用状况进行总结,并指出中国冶金技术可能与西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冶金术传入中原后,中原地区迅速进行改良、发展,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中亚及西亚的冶金道路,并迅速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北京科技大学韩汝玢教授则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早期铜器进行的金相学研究结果的分析,明确指出我国古铜矿存在自然铜,但至今没有发现自然铜制品;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有明确的铜石并用时代,也没有发现专门使用砷铜器物的时代。至今最早考古出土的青铜器是在甘肃马家窑遗址发现的青铜刀,与两河流域乌尔王朝发现青铜制品的时代相同,均为公元前第3千纪;西北地区甘肃马厂、齐家、四坝,陕西渭南,内蒙古朱开沟,中原地区山西陶寺、河南二里头,山东胶县,长江流域的石家河等地相继发现公元前1500年以前的铜制品。上述不同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合金成分多样、锻铸制品均有,制作比例不同,器物类型和显示的功能也有地域特点:有的地区已发现冶铜遗址及冶金遗物。
而外来因素在中国青铜冶金发展中影响多大,本土因素又是怎样?根据目前的研究还不能作出明确的结论。这需要从金属器的成分以及制作技术的角度去考察,需要考古学家与冶金史学家的密切配合。李伯谦先生呼吁对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研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摒弃固有的观念,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可能就会有新发现,作出新的判断。”
--假说非定论,科学无主流。


我只知道,古埃及人造金字塔,说处于金石并用时代还是好听的,实际上基本上都是用石器开工的。



不过,我也怀疑马家窑的铜刀有西方传来的可能。因为马家窑铜刀之后的中国铜器,水平和质量都远不及这把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二件青铜器要晚上千年了。

所以,我怀疑可能是西方迁移过来的少数几个人,带了一把青铜刀,仅仅就那么一把。

古中国人看着不错,当成了神物宝贝,但是这几个人没带来冶炼技术,于是琢磨山寨了几百年,之间用红铜黄铜过渡,最后才算攻克这个技术。




我只知道,古埃及人造金字塔,说处于金石并用时代还是好听的,实际上基本上都是用石器开工的。



不过,我也怀疑马家窑的铜刀有西方传来的可能。因为马家窑铜刀之后的中国铜器,水平和质量都远不及这把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二件青铜器要晚上千年了。

所以,我怀疑可能是西方迁移过来的少数几个人,带了一把青铜刀,仅仅就那么一把。

古中国人看着不错,当成了神物宝贝,但是这几个人没带来冶炼技术,于是琢磨山寨了几百年,之间用红铜黄铜过渡,最后才算攻克这个技术。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7-14 16:44
最早的铜器现在发现是在喀尔巴阡山区域,这里历史上和现在多金属矿。俺和99兄意见不一致,他认为是游牧文 ...
从早期的遗址来看,无论是北方中原人,还是4千~3千年间的塞种白人,都是农耕和畜牧并举,还没有纯的游牧。


真正的纯游牧,是到匈奴前身的时期,北方草原气候大变,已经难以耕作,才演变出来的纯游牧。 而且黄种人的纯游牧出现比白人要早得多,实力也强大得多,这从匈奴兴起后强力驱逐白人可以得到实证。

而且,从北匈奴西迁后,以强大的骑兵打垮以步兵为主欧洲草原白人集团来看,西方的畜牧业也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东方,连大规模的骑兵都没见识过。
所谓西方最早期的青铜器,其实其成分根本达不到中国商代的标准。

从工艺等来看,甚至还大多是天然铜加以简易加工锻打,长期处于原始状态。

至于文物断代上的水分,这个还得另说。
我也支持青铜器由西方传入的观点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5-7-15 17:50
我只知道,古埃及人造金字塔,说处于金石并用时代还是好听的,实际上基本上都是用石器开工的。


...
问题是外国也差不多,这把青铜刀的问题难以解释,有待进一步发现。
虽然就现有文物来看,东欧可能是青铜器最早发明的地方,但欧洲专家也有非洲说、亚洲说等多种假说。
某些认为中华青铜文明西来的,大概不知道还有南来说吧?

农诺他遗址位于泰国孔敬府(Khon Kaen)普渊县(Phu Wiang),是一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孤堆形遗址,高出周围稻田约2米。1965年1月、1965年12月—1966年4月和1968年,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的索尔海姆、贝亚德(Doon T. Bayard)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的帕克(R. H. Parker)分别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和发掘[②]。
农诺他遗址中发现的属公元前3000—前2500年间的青铜器,将泰国青铜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2000余年,这在考古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称为泰国考古学之父的清·尤地(Chin You-di)提出:“在泰国的东北部制造青铜器,比目前所知道的中国商朝开始制造青铜器的时间早近一千年,也比印度的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化的主人开始制造青铜器时间早近一百年或百余年。”[④]索尔海姆认为,与青铜斧共出的木炭的碳十四测年表明,农诺他遗址用砂石合范铸造的青铜斧的时代,肯定超过公元前2300年,或许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比印度已知最原始的青铜器早500年,也比中国任何青铜器早1000年[⑤]。尽管发掘者和泰国的部分考古学家坚持认为,农诺他遗址青铜器出现的年代至迟应在公元前2500年[⑥],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年代持怀疑和否定态度[⑦]。
--碳十四测年表明的哦。泰国是最早的哦。

1974—1975年,以切斯特·戈尔曼为代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以皮塞特·夏鲁翁格萨(Pisit Charoenwongsa)为代表的泰国艺术厅,开始对班清遗址进行系统的发掘与研究。除青铜器外,还发现3件铜柄铁刃矛及1件铁丝编成的手镯。年代为公元前1600—前1200年。铸铁出现的年代远远超出了过去所认为的在亚洲出现的时间[⑨]。
--按:据西方所谓考古发现,真正的人工铁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才出现,最早是块炼法,冶铁技术的发明者,是小亚细亚东部山地的赫梯人。那个圣经考古学的范例。西来说,南来说?

1975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新闻周刊》(Newsweek)和《时代》(Time)等报刊杂志都先后发表文章,介绍和讨论班清遗址的发现,众口一辞地重复同一种观点,认为班清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器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青铜时代可能是首先从东南亚开始的,中国的青铜文化也很可能是从东南亚传入的[⑩]。1982年在美国举行了班清出土文物的巡回展览,并出版了《班清:一个失去的青铜时代的发现》的展览图录(11)。班清,这个泰国东北部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了一个新的“文明的摇篮”(Gradle of Civilization)(12)。
    对这种观点鼓吹最力的是索尔海姆。自农诺他和班清遗址发现以来,他先后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认为班清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心,是人类一切重要文化因素的发源地,中国的青铜器是在泰国青铜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13)。这种观点是在一个特殊的、异常兴奋的气氛中提出的,它被许多泰国学者所接受,并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南来的青铜文明,那么西方所谓的古埃及,古希腊呢?印度中心历史学者可是大力反对的哦。

泰国早期青铜器的年代问题,自农诺他和班清遗址发现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们,也是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之一。
    1981年,主持班清遗址发掘的切斯特·戈尔曼博士不幸英年早逝,他的博士研究生乔伊斯·怀特(Joyce C. White)担负起分析和整理班清遗址资料的工作。1986年,怀特根据葬式、地层及陶器的变化,对班清遗址的编年进行了修正(29),1988和1990年,怀特又分别就其修正作了说明(30)。怀特将戈尔曼划分的七期合并成了早、中、晚三期,把原认为出现在公元前3600—前2900年间的青铜矛头,改定为出现在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200年。但她又说,由于“数据资料是不确切的,因此尚留有余地作其它的解释”。
    至1979年,农诺他遗址共测出32个碳十四数据和4个热释光数据。从贝亚德提供的数据表中可以看出,自相矛盾的数据很多。
属早期第1段的数据(N—1324),竟然晚到公元1000年前后。即使如贝亚德所说,骨质标本的测年误差较大,应当舍弃,那么第一段的数据最大差距仍达2000余年,同属第3段的数据,最大差距达2300余年;而第2段的一个数据则已晚到公元前后。属中、晚期的早晚颠倒、自相矛盾的数据,亦不胜枚举。面对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就连贝亚德本人也不能不承认,依据这36个数据,可以排出四种早、中、晚的年代序列(31)。农诺他的碳测标本,显然受到扰乱或污染,不能作为断代的依据。自然,青铜器的年代也是不可信的。
--科技测年的误差阿!在新近参与玛雅考古的我国考古学者眼里,西方专家一开始发掘就不断出成果了,和中国人几年才出一报告的低效率没法比阿!

我们不能不对农帕外、尼肯翰遗址的年代也产生怀疑。我们认为,就现今泰国发现的青铜器来说,公元前2000年这个年代还是过早了。有迹象表明,泰国目前发现的部分青铜时代遗存,其年代当不会超过公元前1500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泰国今后将会有属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甚至更早的红铜/青铜器的发现。
--这是中国学者的分析。

资料来自泰国早期青铜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华夏考古》(郑州)1996年04期-傅宪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一家之言,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