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馆鸟巢展负责人回应北大贺卫方质疑:有些人别有用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0:22:01
知青馆鸟巢展负责人回应北大教授质疑:有些人别有用心

作者:许晔
2015-07-08 第346期
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从正面来介绍知青这一段历史,来反映再现这一段历史,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我们只要从正面去做,慢慢的这些人的观点或许会淡化。

图为知青馆鸟巢展。在1962年到1978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约有1776.48万人离开城市,进入农村。(图片来自网络)
7月1日,一位47年前在黑龙江插队下乡的老知青沈建平,站在玻璃展柜前,和自己的秋衣合了张影。紫色的秋衣洗得发白,但还能清晰看见胸前巨大的“奖”字和沈建平当时所在的兵团番号。浏览着三个展厅的展品,沈建平认出了当年战友们的物品——军大衣、医学教材。
这是在北京鸟巢的知青博物馆,门票120元,知青免费。
在全国巡展两年之后,远在东北边陲小镇的黑河知青博物馆在京城鸟巢落了户,正如它的负责人潘忠林所说,“等于黑河馆在北京鸟巢开了分馆”。然而在引发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同时,也遭致了激烈的批评和舆论争议,北大教授贺卫方甚至指责它“将罪恶变成了伟业”。
这家占地1600平方米,耗资超过400万的知青博物馆鸟巢展,被港媒称为“北京首家知青博物馆”,虽然潘忠林不太认可这个说法,但他还是觉得,比之十八大之后蜂拥而出的知青博物馆,自家的可以“理直气壮”地称为“客观”,因为“无论从内容、形式设计上,还是国家、省市层层审批上,都是立得住的”。
自1955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1962年被纳入了国民计划,直到1978年宣告结束,这场延续20多年的运动永远改写了将近2000万名年轻人的命运,他们中断了学业,进入农村。学界流传最广的观点是,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城市粮食短缺和就业问题,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和“思想改造”并非只是宣传之词。
由于期间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人们在对待知青历史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7月2日的微博中,贺卫方说:“不久前我曾参观预展,有关人士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参与策划,无怪乎展览强烈的文革歌德派倾向,知青以及十年浩劫的苦难一点都不提。”在6日的微博中,他又给知青博物馆提出建议,认为:“知青展应通过解说和各种实物展现:1)作为文革组成部分的知青运动;2)反智主义与知青下乡;3)对下乡的拥护与抵制,事例如李庆霖事件;4)广阔天地中的苦难。书信歌谣图画及文学作品;5)那些真实和虚假的英雄人物;6)风起云涌的返城抗争;7)伤痕文学里的知青。”
认证为前《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的郭松民在4天后对贺卫方提出反驳,直指其是“鸡永远理解不了鹰”,并赞扬知青运动的优点:“知青运动的本质,是防止工业化进程变成对农村的单方面榨取,也是为了防止中国从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分裂成两个对立的社会。”
人大教授张鸣与贺卫方有着类似的观点:“把人人为地投入到灾难之中,然后拼命强调这个灾难对个中人的锻炼。现在说知青下乡运动好的人,都是这样干的。别客气,请你们把你的子女,孙子孙女也行,放到最艰苦西北农村,干上8年。”
老知青们的观点也出现了对立,他们在微博上“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或支持或驳斥贺卫方。@晓日xiaori说:“在我的知青战友圈儿里也有很多“青春无悔”的人。我们之间也经常辩论。赞同无悔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知青时代意志的磨练,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对大多数知青来讲只是灾难,既然有人无悔,既然赞同下乡运动,那又为何要返城,为何不去当一辈子农民?”
作为“亲身体验知青一代”历史的潘忠林,认为贺卫方的观点“太过偏颇”。他觉得知青博物馆与文革“没有一点关系”,他不否认当年有不好的事发生,但他不断强调着,办此馆是为了“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这与他的同事、黑河馆馆长刘树新颇为一致。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刘树新说:“在展览里永远也不要提,也没有必要提。这不是一代人的主流,不能体现一代人的风采。写它,是把我们大家对国家的责任感奉献,抹黑了。”
对话/许晔
凤凰网:鸟巢这个知青展览馆是如何建起来的?
潘忠林:我们首先在黑河建立了黑河知青博物馆,这个建的比较早,是2009年开的馆,那个时候全国各地没有知青馆。我们这个馆开得也很艰难,当时写完了大纲之后,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上一级的,比如省文化厅,都不大敢批。
后来赶上有一个机会,我们遇到了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龚心瀚,他本身是知青,所以他的知青情结很深,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大纲给了他,他找了一些专家给审,黑龙江省文化厅又组织专家给了论证,这样这个馆才能够得到上级的批示。
我是2012年退居二线,之后,我就带着知青博物馆开始在全国巡展。因为黑河馆比较偏僻,全国各地的知青,有很多想去而去不成,后来我们就考虑在全国巡展,但巡展费用比较高,也还是满足不了知青需要。我们在北京的地质博物馆展了一个月零六天,大概是有十来万观众,我们到其他地方都是展一周,也就是三万多观众,根本就不能够知青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决定在北京建馆。2013年在北京展览期间,我接触到了中国万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和他们谈合作的事。他们在鸟巢有两万平米的场地,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厅,我们建了这个馆。
凤凰网:这次展览首次展出一张李克强在田间得知大学录取时与朋友的合影,这也是知青捐赠的?
潘忠林:整个展览的照片有三部分来源:第一,是我们逐个走访知青得到的,我们了解到一些知青事迹,就去和他一对一走访,然后核实他提供的照片,文字。第二,人民日报社党史办出了一本知青画册,这个画册的图片都是当年《人民日报》刊发的一些照片。第三,就是随着展览开放,知青源源不断地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然后我们又跟踪采访核实清楚之后,再上版面。比方说像习近平和李克强的照片,都是我们在国家的党报党刊上找到的,或者是当年跟他们一块下乡的知青给我们提供的。李克强那张田间照片应该是知青提供的,因为那张照片在网上也能搜到。
凤凰网:有港媒称这是北京首家知青博物馆,是这样吗?
潘忠林:现在还不好这么说。十八大之后全国各地知青馆蜂拥而上,习近平、李克强他们都有知青身份,而且都有知青情结,所以这个时候口子就开了。我们在春节前统计过,全国大概有大大小小79家知青博物馆,截止到现在可能是有百十来家了,但是目前这些博物馆,实实在在地说,展览内容就不一定能够很客观地反映知青这一代的历史。而我们这个馆,为什么我敢理直气壮的说呢?第一个,这个展览是经过龚心瀚组织专家论证的。第二是经过黑龙江省文化厅专家组论证审批的。第三,我进京展览之前,又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长王伟光亲自给把的关,包括这个主题“与共和国同命运”都是他给帮忙起的名。
最重要的,在现在所有的知青博物馆里,只有黑河知青博物馆是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系统管理的馆,而且是国家四部委批准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它是黑龙江省级爱国主义基地。鸟巢馆实际上就等于是黑河馆的分馆,所以说这个展览无论从内容、形式设计方面,还是从国家、省级层层审批这个环节上说,都是立得住的。
凤凰网:强调黑河馆和鸟巢馆是“客观”的,为什么?
潘忠林:我们这个馆之所以办得好,就是我们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性,我们弘扬的是正能量,是在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心声。知青心声是一种什么心声呢?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中国的长子长女们,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承担起了一个老大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他们从学校毕业之后,国家没办法安排他们的工作,散落到社会,那不是个办法,所以怎么办呢?农村又需要文化,这个时候他们从繁华的都市来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这是与共产党同命运,也就是我们这个馆的主题。国家有困难了,你作为祖国母亲的大儿子、大女儿,你就得要承担这个困难,所以知青的精神是什么?是担当、是奉献、是拼搏、是创业。我们要弘扬知青精神,就是我们这个馆的主要目的,和其他人不一样。
那么知青精神是什么精神呢?我觉得它和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抗灾救险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传承它,要弘扬它,这就是我们现在办馆的目的。我们不想在学术上去纠结什么,至于知青那个年代,有没有一些知青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做不好的事),是有,那难道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没有了吗?何况70年前。我觉得有些人,起码我觉得他们不是弘扬正能量,和党中央、国务院没有保持一致。
凤凰网:你如何回应北大教授贺卫方的质疑?
潘忠林: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偏颇的,不是实事求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从1955年开始的,1955年跟文革有关系吗?没有关系。1955年时任团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北京组建了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者垦荒队,60人,队长是杨华。到了1962年的时候,国家已经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上山下乡,纳入到了国民计划。到了1968年的时候,全国进入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所以我说这个贺教授,我不能说别的,我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他对党有什么不满,对知青有什么仇恨。
第二点,当时毛泽东同志组织青年上山下乡这件事,其实与文革没有任何关系,这其实源自于他对青年运动方向的一种思考。毛泽东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就曾和那些进步的青年搞了大量工农调查的报告。在1939年的5月4日,他在延安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大会,在那个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有一个讲话,叫作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拿什么做标准?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就是看他能不能够和工农群众相结合。1946年,毛泽东就把他的儿子毛岸英送到了草原,去接受农民的再教育,去补上农村这一大课。紧接着就是1955年。你想想它和文革有什么关系?所以我说有些人是别有用心的,我不泛指,或者是说我不针对某一个人,我认为有的同志他不客观就在这。
贺教授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很多知青都在联系我,都希望我能够从正面去回应他,但是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我和他们讲,我们国家是一个民主国家,有这样那样的一些观点,人家要说,你也不能够非得要针尖对麦芒,各抒己见去争执,没什么意义。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从正面来介绍知青这一段历史,来反映再现这一段历史,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我们只要从正面去做,慢慢的这些人的观点或许会淡化。
我觉得有一些不健康的,不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的观点,让我挺痛心的,因为我本身有知青的情结。知青馆鸟巢展负责人回应北大教授质疑:有些人别有用心

作者:许晔
2015-07-08 第346期
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从正面来介绍知青这一段历史,来反映再现这一段历史,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我们只要从正面去做,慢慢的这些人的观点或许会淡化。

图为知青馆鸟巢展。在1962年到1978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约有1776.48万人离开城市,进入农村。(图片来自网络)
7月1日,一位47年前在黑龙江插队下乡的老知青沈建平,站在玻璃展柜前,和自己的秋衣合了张影。紫色的秋衣洗得发白,但还能清晰看见胸前巨大的“奖”字和沈建平当时所在的兵团番号。浏览着三个展厅的展品,沈建平认出了当年战友们的物品——军大衣、医学教材。
这是在北京鸟巢的知青博物馆,门票120元,知青免费。
在全国巡展两年之后,远在东北边陲小镇的黑河知青博物馆在京城鸟巢落了户,正如它的负责人潘忠林所说,“等于黑河馆在北京鸟巢开了分馆”。然而在引发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同时,也遭致了激烈的批评和舆论争议,北大教授贺卫方甚至指责它“将罪恶变成了伟业”。
这家占地1600平方米,耗资超过400万的知青博物馆鸟巢展,被港媒称为“北京首家知青博物馆”,虽然潘忠林不太认可这个说法,但他还是觉得,比之十八大之后蜂拥而出的知青博物馆,自家的可以“理直气壮”地称为“客观”,因为“无论从内容、形式设计上,还是国家、省市层层审批上,都是立得住的”。
自1955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1962年被纳入了国民计划,直到1978年宣告结束,这场延续20多年的运动永远改写了将近2000万名年轻人的命运,他们中断了学业,进入农村。学界流传最广的观点是,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城市粮食短缺和就业问题,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和“思想改造”并非只是宣传之词。
由于期间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人们在对待知青历史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7月2日的微博中,贺卫方说:“不久前我曾参观预展,有关人士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参与策划,无怪乎展览强烈的文革歌德派倾向,知青以及十年浩劫的苦难一点都不提。”在6日的微博中,他又给知青博物馆提出建议,认为:“知青展应通过解说和各种实物展现:1)作为文革组成部分的知青运动;2)反智主义与知青下乡;3)对下乡的拥护与抵制,事例如李庆霖事件;4)广阔天地中的苦难。书信歌谣图画及文学作品;5)那些真实和虚假的英雄人物;6)风起云涌的返城抗争;7)伤痕文学里的知青。”
认证为前《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的郭松民在4天后对贺卫方提出反驳,直指其是“鸡永远理解不了鹰”,并赞扬知青运动的优点:“知青运动的本质,是防止工业化进程变成对农村的单方面榨取,也是为了防止中国从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分裂成两个对立的社会。”
人大教授张鸣与贺卫方有着类似的观点:“把人人为地投入到灾难之中,然后拼命强调这个灾难对个中人的锻炼。现在说知青下乡运动好的人,都是这样干的。别客气,请你们把你的子女,孙子孙女也行,放到最艰苦西北农村,干上8年。”
老知青们的观点也出现了对立,他们在微博上“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或支持或驳斥贺卫方。@晓日xiaori说:“在我的知青战友圈儿里也有很多“青春无悔”的人。我们之间也经常辩论。赞同无悔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知青时代意志的磨练,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对大多数知青来讲只是灾难,既然有人无悔,既然赞同下乡运动,那又为何要返城,为何不去当一辈子农民?”
作为“亲身体验知青一代”历史的潘忠林,认为贺卫方的观点“太过偏颇”。他觉得知青博物馆与文革“没有一点关系”,他不否认当年有不好的事发生,但他不断强调着,办此馆是为了“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这与他的同事、黑河馆馆长刘树新颇为一致。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刘树新说:“在展览里永远也不要提,也没有必要提。这不是一代人的主流,不能体现一代人的风采。写它,是把我们大家对国家的责任感奉献,抹黑了。”
对话/许晔
凤凰网:鸟巢这个知青展览馆是如何建起来的?
潘忠林:我们首先在黑河建立了黑河知青博物馆,这个建的比较早,是2009年开的馆,那个时候全国各地没有知青馆。我们这个馆开得也很艰难,当时写完了大纲之后,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上一级的,比如省文化厅,都不大敢批。
后来赶上有一个机会,我们遇到了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的龚心瀚,他本身是知青,所以他的知青情结很深,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大纲给了他,他找了一些专家给审,黑龙江省文化厅又组织专家给了论证,这样这个馆才能够得到上级的批示。
我是2012年退居二线,之后,我就带着知青博物馆开始在全国巡展。因为黑河馆比较偏僻,全国各地的知青,有很多想去而去不成,后来我们就考虑在全国巡展,但巡展费用比较高,也还是满足不了知青需要。我们在北京的地质博物馆展了一个月零六天,大概是有十来万观众,我们到其他地方都是展一周,也就是三万多观众,根本就不能够知青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决定在北京建馆。2013年在北京展览期间,我接触到了中国万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和他们谈合作的事。他们在鸟巢有两万平米的场地,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厅,我们建了这个馆。
凤凰网:这次展览首次展出一张李克强在田间得知大学录取时与朋友的合影,这也是知青捐赠的?
潘忠林:整个展览的照片有三部分来源:第一,是我们逐个走访知青得到的,我们了解到一些知青事迹,就去和他一对一走访,然后核实他提供的照片,文字。第二,人民日报社党史办出了一本知青画册,这个画册的图片都是当年《人民日报》刊发的一些照片。第三,就是随着展览开放,知青源源不断地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然后我们又跟踪采访核实清楚之后,再上版面。比方说像习近平和李克强的照片,都是我们在国家的党报党刊上找到的,或者是当年跟他们一块下乡的知青给我们提供的。李克强那张田间照片应该是知青提供的,因为那张照片在网上也能搜到。
凤凰网:有港媒称这是北京首家知青博物馆,是这样吗?
潘忠林:现在还不好这么说。十八大之后全国各地知青馆蜂拥而上,习近平、李克强他们都有知青身份,而且都有知青情结,所以这个时候口子就开了。我们在春节前统计过,全国大概有大大小小79家知青博物馆,截止到现在可能是有百十来家了,但是目前这些博物馆,实实在在地说,展览内容就不一定能够很客观地反映知青这一代的历史。而我们这个馆,为什么我敢理直气壮的说呢?第一个,这个展览是经过龚心瀚组织专家论证的。第二是经过黑龙江省文化厅专家组论证审批的。第三,我进京展览之前,又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长王伟光亲自给把的关,包括这个主题“与共和国同命运”都是他给帮忙起的名。
最重要的,在现在所有的知青博物馆里,只有黑河知青博物馆是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系统管理的馆,而且是国家四部委批准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它是黑龙江省级爱国主义基地。鸟巢馆实际上就等于是黑河馆的分馆,所以说这个展览无论从内容、形式设计方面,还是从国家、省级层层审批这个环节上说,都是立得住的。
凤凰网:强调黑河馆和鸟巢馆是“客观”的,为什么?
潘忠林:我们这个馆之所以办得好,就是我们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性,我们弘扬的是正能量,是在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心声。知青心声是一种什么心声呢?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中国的长子长女们,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承担起了一个老大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他们从学校毕业之后,国家没办法安排他们的工作,散落到社会,那不是个办法,所以怎么办呢?农村又需要文化,这个时候他们从繁华的都市来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这是与共产党同命运,也就是我们这个馆的主题。国家有困难了,你作为祖国母亲的大儿子、大女儿,你就得要承担这个困难,所以知青的精神是什么?是担当、是奉献、是拼搏、是创业。我们要弘扬知青精神,就是我们这个馆的主要目的,和其他人不一样。
那么知青精神是什么精神呢?我觉得它和红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抗灾救险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传承它,要弘扬它,这就是我们现在办馆的目的。我们不想在学术上去纠结什么,至于知青那个年代,有没有一些知青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做不好的事),是有,那难道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没有了吗?何况70年前。我觉得有些人,起码我觉得他们不是弘扬正能量,和党中央、国务院没有保持一致。
凤凰网:你如何回应北大教授贺卫方的质疑?
潘忠林: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偏颇的,不是实事求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从1955年开始的,1955年跟文革有关系吗?没有关系。1955年时任团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北京组建了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者垦荒队,60人,队长是杨华。到了1962年的时候,国家已经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上山下乡,纳入到了国民计划。到了1968年的时候,全国进入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所以我说这个贺教授,我不能说别的,我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他对党有什么不满,对知青有什么仇恨。
第二点,当时毛泽东同志组织青年上山下乡这件事,其实与文革没有任何关系,这其实源自于他对青年运动方向的一种思考。毛泽东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就曾和那些进步的青年搞了大量工农调查的报告。在1939年的5月4日,他在延安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大会,在那个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有一个讲话,叫作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拿什么做标准?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就是看他能不能够和工农群众相结合。1946年,毛泽东就把他的儿子毛岸英送到了草原,去接受农民的再教育,去补上农村这一大课。紧接着就是1955年。你想想它和文革有什么关系?所以我说有些人是别有用心的,我不泛指,或者是说我不针对某一个人,我认为有的同志他不客观就在这。
贺教授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很多知青都在联系我,都希望我能够从正面去回应他,但是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我和他们讲,我们国家是一个民主国家,有这样那样的一些观点,人家要说,你也不能够非得要针尖对麦芒,各抒己见去争执,没什么意义。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从正面来介绍知青这一段历史,来反映再现这一段历史,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我们只要从正面去做,慢慢的这些人的观点或许会淡化。
我觉得有一些不健康的,不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的观点,让我挺痛心的,因为我本身有知青的情结。
http://news.ifeng.com/a/20150708/44128567_0.shtml
四川凉山西昌也有一个知青博物馆,规模不小,十八大前就建了的,纪念那些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带去现代科学和文化的知识青年们!
知情那时候还是有点作用的,城里工作不多,乡下和山里民智不开。


要知道,一帮子在城市的青年,对农村一无所知。自打下乡插队。不少人从此恨死了这个地方。他们不但没有受到什么在教育。反而更加看不起农民。他们把这个民族的劣根性看的一览无遗。他们从此在打心底埋下了怀疑和否定的种子。老毛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你把年轻人得罪了个遍。时间是在年轻人一边的。他们不跟你死磕才怪呢,老毛定输无疑。

要知道墨菲效应,倒霉事儿会接二连三。那批人就是如此,失掉了上大学机会的是他们,下乡插队的是他们。好不容易回城,在家待业的还是他们,又碰上严打。好不容易碰上机关单位招工,也没有啥好工作,多数都是八大员。那也得去啊,不去在家傻呆着吗。90年代来了个下岗,又让他们碰上。他们能没一肚子气啊。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少是当年抓住机会跳龙门的人,现在义无反顾的成了公知鼻祖。

要知道,一帮子在城市的青年,对农村一无所知。自打下乡插队。不少人从此恨死了这个地方。他们不但没有受到什么在教育。反而更加看不起农民。他们把这个民族的劣根性看的一览无遗。他们从此在打心底埋下了怀疑和否定的种子。老毛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你把年轻人得罪了个遍。时间是在年轻人一边的。他们不跟你死磕才怪呢,老毛定输无疑。

要知道墨菲效应,倒霉事儿会接二连三。那批人就是如此,失掉了上大学机会的是他们,下乡插队的是他们。好不容易回城,在家待业的还是他们,又碰上严打。好不容易碰上机关单位招工,也没有啥好工作,多数都是八大员。那也得去啊,不去在家傻呆着吗。90年代来了个下岗,又让他们碰上。他们能没一肚子气啊。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少是当年抓住机会跳龙门的人,现在义无反顾的成了公知鼻祖。
建设农村是光荣而正义的事业,绝大多数知青拥护中央。
别的不说,给贺扣一顶不与中央一致的帽子,这倒是有文格的遗风。
现在的中央对知青是什么态度,我是看不出来。有谁有中央那25个委对知青表过态度,请给链接。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4:08
别的不说,给贺扣一顶不与中央一致的帽子,这倒是有文格的遗风。
现在的中央对知青是什么态度,我是看不出 ...
贺卫方给知青博物馆直接扣一顶"WG罪恶"的帽子, 倒是WG的遗风.
这行子在文革时干过什么好好查一下打脸呗
我只想说,知青体验了几年,痛苦痛悔痛了一辈子,呻吟了几十年的生活,我的祖辈,父辈过了一辈子,而且还有很有很多兄弟,姐妹,亲戚,同学,朋友要扎扎实实过下去!
城里人啊。。。。。。
按贺某人的逻辑,中国的农民是最不应该爱这个国家的。然而中国就是这么奇怪,从这个国家得到最少的人,却是最热爱这个国家的人!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
按贺某人的逻辑,中国的农民是最不应该爱这个国家的。然而中国就是这么奇怪,从这个国家得到最少的人,却是 ...
中国农民无所谓爱不爱国,在绝大多数农民的思维里,没有国这个概念。绝大多数农民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里只关心生活圈里的人和事,简单说就是只想着种地养家。只要有地种,家人温饱健康,就够了。
在平时,爱国是有闲的读书人的谈资,仅此而已。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4:53
中国农民无所谓爱不爱国,在绝大多数农民的思维里,没有国这个概念。绝大多数农民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里只关 ...
那公知爱啥美国,是不是给了美分,所以可以到处扯淡,仅此而已。
中国农民无所谓爱不爱国,在绝大多数农民的思维里,没有国这个概念。绝大多数农民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里只关 ...
你见过几个农民?
照贺的逻辑,这么说那些为南方奴隶主作战,对抗现代工业文明的大兵,不是更该立个耻辱柱子,为啥还有人一直在纪念
中国农民无所谓爱不爱国,在绝大多数农民的思维里,没有国这个概念。绝大多数农民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里只关 ...
嗯,又一杆子把农民打死了。。。难道所谓的仗义每是屠狗辈,最是王八读书人空穴来风。。农民扯不出什么道理,但是好坏也不需要读书人来教。。。千百年来读书人就那点本性,难怪历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险亡的不是啥读书人,而是泥胯子啊
贺某人只不过想把持解释权罢了,只不过俺觉得搞笑的是,哪位有啥资格把持解释权。。。
我看老三届(1)
  我也是“老三届”,本来该念书的年龄,我却到云南挖坑去了。这件事对我有害,尚在其次,还惹得父母为此而忧虑。有人说,知青的父母都要因儿女而减寿,我家的情况就是如此。做父母的总想庇护未成年的儿女,在特殊年代里,无力庇护,就代之以忧虑。身为人子,我为此感到内疚,尤其是先父去世后更是如此。当然,细想起来,罪不在我,但是感情总不能自已。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两千万知青境遇不同。有人感觉好些,有人感觉坏些。讨论整个老三届现象,就该把个人感情撇除在外,有颗平常心。老三届的人对此会缺少平常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极不寻常。怎么就落在我们身上,这真叫活见鬼了。人生在什么国度,赶上什么样的年月,都不由自己来决定。所以这件事说到底,还是造化弄人。
  上山下乡是件大坏事,对我们全体老三届来说,它还是一场飞来的横祸。当然,有个别人可能会从横祸中得益,举例来说,这种特殊的经历可能会有益于写作,但整个事件的性质却不可因此混淆。我们知道,有些盲人眼睛并没有坏,是脑子里的病,假如脑袋受到重击就可能复明。假设有这样一位盲人扶杖爬上楼梯,有个不良少年为了满足自己无聊的幽默感,把他一脚踢了下去,这位盲人因此复了明。但盲人滚下楼梯依然是件惨痛的事,尤其是踢盲人下楼者当然是个下流胚子,决不能因为该盲人复明就被看成是好人。这是一种简单的逻辑,大意是说,坏事就是坏事,好事就是好事,让我们先言尽于此。至于坏事可不可以变成好事,已经是另一个问题了。
  我有一位老师,有先天的残疾,生下来时手心朝下,脚心朝上,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改变手脚的姿态。后来他到美国,在手术台上被人大卸八块又装了起来,勉强可以行走,但又多了些后遗症。他向我坦白说,对自己的这个残疾,他一直没有平常心:我在娘胎里没做过坏事,怎么就这样被生了下来?后来大夫告诉他说,这种病有六百万分之一的发生几率,换言之,他中了个一比六百万的大彩。我老师就此恢复了平常心。他说:所谓造化弄人,不过如此而已,这个彩我认了。他老人家在学术上有极大的成就,客观地说,和残疾是有一点关系的:因为别人玩时他总在用功。但我没听他说过:谢天谢地,我得了这种病!总而言之,在这件事上他是真正地有了平常心。顺便说一句,他从没有坐着轮椅上台“讲用”。我觉得这样较好。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
  坦白地说,身为老三届,我也有没有平常心的时候,那就是在云南挖坑时。当时我心里想:妈的!比我们大的可以上大学,我们就该修理地球?真是不公平!这是一类想法。这个想法后来演变成:比我们小的也直接上大学,就我们非得先挖坑后上学,真他妈的不公平。另一类想法是:我将来要当作家,吃些苦可能是大好事,陀思妥耶夫斯基还上过绞首台哪。这个想法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年轻人没吃苦,也当不了作家。这两种想法搅在一起,会使人彻底糊涂。现在我出了几本书,但我却以为,后一种想法是没有道理的。假定此说是有理的,想当作家的人就该时常把自己吊起来,想当历史学家的人就该学太史公去掉自己的男根,想当音乐家的人就该买个风镐来家把自己震聋以便像贝多芬,想当画家的人就该割去自己的耳朵混充凡高。什么都想当的人就得把什么都去掉,像个梆子,听起来就不是个道理。总的来说,任何老三届优越的理论都没有平常心。当然,我也反对任何老三届恶劣的说法。老三届正在壮年,耳朵和男根齐备,为什么就不如人。在身为老三届这件事上,我也有了平常心:不就是荒废了十年学业吗?这个彩老子也认了。现在不过四十来岁,还可以努力嘛。
  现在来谈谈那种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也可以变坏事的说法。它来源于伟人,在伟人的头脑里是好的,但到了寻常人的头脑里就不起好作用,有时弄得人好赖不知,香臭不知。对我来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个逻辑很够用。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
  本文是对《中国青年研究》第四期上彭泗清先生文章的回应。坦白地说,我对彭先生的文章不满,起先是因为他说了老三届的坏话。在我看来,老三届现象、老三届情结,是我们这茬人没有平常心造成的。人既然不是机器,偶尔失去平衡,应该是可以原谅的。但是仔细想来,“文革”过了快二十年了,人也不能总是没有平常心哪,老三届文人的一些自我吹嘘的言论,连我看着都肉麻。让我们先言尽于此:对于彭先生所举老三届心态的种种肉麻之处,我是同意的。
  然后再说说我对彭先生的不满之处。彭先生对老三届的看法是否定的,对此我倒不想争辩,想争的是他讲出的那一番道理。他说老三届有种种特殊遭遇,所以他们是些特殊的人;这种特殊的人不怎么高明这是一种特别糟糕的论调。翻过来,说这种特殊的人特别好,也同样的糟。这个论域貌似属于科学,其实属于伦理;它还是一切法西斯和偏执狂的策源地。我老师生出来时脚心朝上,但假如说的不是身体而是心智,就不能说他特殊。老三届的遭遇是特别,但我看他们也是些寻常人。对黑人、少数民族、女人,都该做如是观。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我以为这个原则是说,当语及他人时,首先该把他当个寻常人,然后再论他的善恶是非。这不是尊重他,而是尊重“那人”,从最深的意义上说,更是尊重自己所有的人毕竟属同一物种。人的成就、过失、美德和陋习,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You are special,这句话只适于对爱人讲。假如不是这么用,也很肉麻。
---
作者:王小波
那公知爱啥美国,是不是给了美分,所以可以到处扯淡,仅此而已。
你所谓的公知是什么,我不确定。
因为本版有帖子说袁立也公知了。。。
公知爱美国一说是否成立?
不确定。如果说欣赏美国好的方面希望中国借鉴引进就是爱美国,那么,我爱阿根廷、爱西班牙,因为我喜欢阿根廷队的同时鄙视国足,喜欢西甲的同时鄙视中超,不对,对中超连鄙视都说不上(已经很久没看中超也不关注了)。。。
我等着小将们给我扣“洋奴”的帽子(●—●)。。。
你见过几个农民?
你呢,你见过几个?
你问我这句话,你这是自打自脸知道吗?
对你这种自打自脸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我见的农民比你多一倍。
知青下乡对农村开化还是有很积极的作用的,可以说没有知青下乡,后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大规模的民工进城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08
你所谓的公知是什么,我不确定。
因为本版有帖子说袁立也公知了。。。
公知爱美国一说是否成立?
你自己不是把农民也代表了,
还说这么多歪理干啥,既然代表了别人,就别嘴硬了
嗯,又一杆子把农民打死了。。。难道所谓的仗义每是屠狗辈,最是王八读书人空穴来风。。农民扯不出什么道 ...
我说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观察的结果,这结果和农民的真实情况是一致的。
绝大多数农民终其一生不去关注生活圈外的人和事,这是事实。
扯淡什么农民最爱国,不过是以“爱国”之名来行贬低和压制不同意见之实的老套动作。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17
我说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观察的结果,这结果和农民的真实情况是一致的。
绝大多数农民终其一生不去关注 ...


嗯,也是读书人又有几个关注其他圈子的事情呢,也别扯读书人爱过国,看的多了,也不比少拿了几个文凭的读书人高尚到哪里。。。不巧,前两天还看了老毛的寻乌调查,中国的所谓的社会活动家要是真能写出这个来,估计也不会当啥嘴炮公知了。。。爱不爱国不说,就那帮混帐而言,自己别搞破坏就谢天谢地了,为啥恨中国恨得如此深沉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17
我说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观察的结果,这结果和农民的真实情况是一致的。
绝大多数农民终其一生不去关注 ...


嗯,也是读书人又有几个关注其他圈子的事情呢,也别扯读书人爱过国,看的多了,也不比少拿了几个文凭的读书人高尚到哪里。。。不巧,前两天还看了老毛的寻乌调查,中国的所谓的社会活动家要是真能写出这个来,估计也不会当啥嘴炮公知了。。。爱不爱国不说,就那帮混帐而言,自己别搞破坏就谢天谢地了,为啥恨中国恨得如此深沉
要知道,一帮子在城市的青年,对农村一无所知。自打下乡插队。不少人从此恨死了这个地方。他们不但没有受到 ...
胡说,习大大也是知青,他怎么就能在广阔天地禁受锻炼,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做出今天的成绩呢?
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个人努力是最重要的,自己不努力光知道怨天尤人,一辈子没出息
对了,我还爱看NBA,并且我觉得NBA比中国的男篮联赛好看N倍,水平高N倍。
小将们还不赶紧来给我扣上“洋奴”“逆向民族主义”的帽子?
对了,我还爱看NBA,并且我觉得NBA比中国的男篮联赛好看N倍,水平高N倍。
小将们还不赶紧来给我扣上“洋奴 ...
嗯,是么,这已经满地打滚了么。。。
嗯,也是读书人又有几个关注其他圈子的事情呢,也别扯读书人爱过国,看的多了,也不比少拿了几个文凭的 ...
我说过读书人爱国吗?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25
我说过读书人爱国吗?


哦,是么,我也没说过读书人爱国啊。。。我只说公知不爱国啊,况且公知改不见得都是读书人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25
我说过读书人爱国吗?


哦,是么,我也没说过读书人爱国啊。。。我只说公知不爱国啊,况且公知改不见得都是读书人
嗯,是么,这已经满地打滚了么。。。
你说这句属于无奈,因为你无力反驳我的观点,只是这句太老套了,只会引起旁观者的反感,你该创新了。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28
你说这句属于无奈,因为你无力反驳我的观点,只是这句太老套了,只会引起旁观者的反感,你该创新了。


嗯,到底谁无奈呢。。。旁观者反感,诶,是么,人家反感他的,我好像管不着,至于你的兴趣跟你是否爱国没有任何关系,有人喜欢嫖娼,嫖一个外国鸡也不至于美其名曰爱国炮吧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28
你说这句属于无奈,因为你无力反驳我的观点,只是这句太老套了,只会引起旁观者的反感,你该创新了。


嗯,到底谁无奈呢。。。旁观者反感,诶,是么,人家反感他的,我好像管不着,至于你的兴趣跟你是否爱国没有任何关系,有人喜欢嫖娼,嫖一个外国鸡也不至于美其名曰爱国炮吧
哦,是么,我也没说过读书人爱国啊。。。我只说公知不爱国啊,况且公知改不见得都是读书人
公知爱不爱国,我不发表意见。
我只吐槽两个观点:1农民最爱国,2公知爱美国。
在平时,普通人怎样才算(或者说就算)是爱国?
请开口闭口就是“爱国”的小将们正面回答。
公知爱不爱国,我不发表意见。
我只吐槽两个观点:1农民最爱国,2公知爱美国。
在平时,普通人怎样才算 ...
哦,没啥,农民爱不爱国,看行为,公知爱不爱美国,也看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兵员是农民,不爱国的农民又何必自愿送子女参军呢。。。当然了,公知们估计就不会。。。
嗯,到底谁无奈呢。。。旁观者反感,诶,是么,人家反感他的,我好像管不着,至于你的兴趣跟你是否爱国 ...
呵呵,这么快就不知所云了,战力指数低了点儿。。。
贺应该了解一些时代背景了,聪明点的人不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与时代对抗,而是顺应时代

否则就和黄之疯一样,成疯子了
呵呵,这么快就不知所云了,战力指数低了点儿。。。
哦,是么,这么快就自夸了,这自夸的战力爆破天际了,说白了,就是两两那一套么。。。
哦,没啥,农民爱不爱国,看行为,公知爱不爱美国,也看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兵员是农民,不 ...
请问,在平时,普通人怎样做才算是爱国,或者怎样做就算是爱国?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36
请问,在平时,普通人怎样做才算是爱国,或者怎样做就算是爱国?


嗯,是么,平时都是吃喝拉撒,这行为跟爱国有关么。。别人送儿子去参军,某些货色风言风语,这不也就是平时么。。
平流层2.0 发表于 2015-7-9 15:36
请问,在平时,普通人怎样做才算是爱国,或者怎样做就算是爱国?


嗯,是么,平时都是吃喝拉撒,这行为跟爱国有关么。。别人送儿子去参军,某些货色风言风语,这不也就是平时么。。
嗯,是么,平时都是吃喝拉撒,这行为跟爱国有关么。。
请正面明确地回答。别说你也不确定平时普通人怎样才算/就算爱国。
请正面明确地回答。别说你也不确定平时普通人怎样才算/就算爱国。
哦,当然不清楚,不过么,国家有难,当出力是知道的。。。这点某些货色清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