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黄埔生抗战后仅存万人牺牲率高达9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56:18


抗击日寇:“黄埔系”牺牲率95% 仅万人幸存

“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反攻反攻!祖国万岁!”这是黄埔军人戴安澜1942年入缅作战时发出的响亮口号。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战功。


谢晋元(黄埔1期生),第5军88师262旅524团团长,1937年10月26日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4昼夜,有效地牵制日军,掩护中国十万主力部队撤退;赵一曼(黄埔武汉分校6期生),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与日军作战负伤,次年牺牲;戴安澜(黄埔3期生),第5军第200师师长,1942年3月7日,率部队打响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战——同古保卫战,在5月份的撤退途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8岁……发生在“黄埔系”将士身上的一幕幕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抗日战争特殊时期,为适应抗战需要,黄埔军校在各地设立分校,培养军校学生,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补充前线兵力。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1000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本文来源:大洋网 作者:黄丹彤
http://war.163.com/15/0618/07/ASCJ4T9200014OVF.html

抗击日寇:“黄埔系”牺牲率95% 仅万人幸存

“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反攻反攻!祖国万岁!”这是黄埔军人戴安澜1942年入缅作战时发出的响亮口号。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两党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战功。


谢晋元(黄埔1期生),第5军88师262旅524团团长,1937年10月26日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4昼夜,有效地牵制日军,掩护中国十万主力部队撤退;赵一曼(黄埔武汉分校6期生),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与日军作战负伤,次年牺牲;戴安澜(黄埔3期生),第5军第200师师长,1942年3月7日,率部队打响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战——同古保卫战,在5月份的撤退途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8岁……发生在“黄埔系”将士身上的一幕幕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抗日战争特殊时期,为适应抗战需要,黄埔军校在各地设立分校,培养军校学生,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补充前线兵力。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11000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本文来源:大洋网 作者:黄丹彤
http://war.163.com/15/0618/07/ASCJ4T9200014OVF.html
黄埔军校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很大。
投共的算了没有?被光头杀害的算了没有?
女军人也不少
有那么多人?  正牌的黄埔不是只办了六期么?
这肯定是假消息!这个抗战结束后的统计,是谁来做的,统计时间是什么时候,黄浦生的具体数目,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非是某些国粉为了替国民党粉饰搞出来的名堂。
163.。。。。。。

有态度的媒体。。。。

呵呵呵

坐等果粉滚进来吹国军抗战
历来军队谈功绩都是歼敌多少,攻地多少,或者完成了某防守任务,政治目的。果粉想了想,还真不能说,我们就比一下谁自己人死的多吧。果粉忘了的是本可以牺牲更少的人守卫国土的。结果国民党死了更多人还没有收好国土。
淞沪会战精锐被消灭太多,直接导致以后8年作战无力无能。
黄埔军校哪有那么多人,,,再说了,这种军校培养的都是高级军官,照这么说,即便日本军人都死在这些军校学生手里,交换比也没法看
黄埔出来最多是个排长。伤亡一定不轻啊。
800壮士跳黄河
黄埔军校1924年第一期。
1945年坑战结束,也就是能参加搞战的学员就是这20年内入学毕业的。
楼主说有20万黄埔人。也就是平均一年从黄埔出来1万人!
但是从记录(黄埔同学名册)记录来看。第一至第五期共毕业7399人
之后成立若干分校。毕业合计不到13万人。
多算些还不到15万。你是四舍五入到20万人的?
不知道有没有事后追认为黄埔生的。
还有,1924年到抗战期间,一共死了多少?常总裁自己干掉多少?
这玩意算月经贴了吧。话说黄埔和陆大到今年历届全加一块应该也没有20w。结果还死了19w。lz你和黄埔军校有多大的仇啊。
凤凰竹 发表于 2015-6-18 10:15
黄埔军校哪有那么多人,,,再说了,这种军校培养的都是高级军官,照这么说,即便日本军人都死在这些军校学 ...
黄埔初期很多日后都是高级军官 后续的主要是中下级军官
20万黄埔生?这也太吓人了。


第一期
    1924年5月5日入校,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同年11月31日毕业。学生人数初入校时500余人,随后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余人也并归本校,合计毕业生为645人。学习科目单设步兵一科。在学时仅为半年。各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由军校筹委会委托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包括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在开完大会后回到各地通过两党地方组织所推荐介绍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他们先在原地初试,然后到广州参加总复试,才正式入学。
    学生在校时期,曾随孙中山出师韶关准备北伐,继又调回广州参加平定商团之战。毕业后,大多留在军校教导团一、二团组或的校军,担任连、排、班长,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海军舰艇供职。自后他们在投入广东革命政府第一、二次东征和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中,都战而能胜,愈战愈强,终而成为党军,国民革命军的重要骨干,是早年革命武装的核心和中坚。
    第二期
    1924年8月至10月分批入校,学生多从各地考取,人数计449人,学习科目从步科扩增为炮、工、辎、宪五科,修业期间原定六个月。但为适应军校战斗的需要,却迟至1925年9月6日才正式毕业。
    这期学生入校不久,适逢军校开始第一次东征,乃奉命随校部东征队出发东江,实行边战斗边上课,在实战中迅速成长。在进占潮汕之后,并设潮州分校就地开课。至六月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叛乱和沙基反帝游行。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第一军或参加工农运动,充任骨干。
    第三期
    1924年冬陆续进校,学生多从上海和广州各地考选,录取人数达1300余人,1926年1月毕业。经过甄别考试,实有毕业人数为1233人。学习科目分设步兵和骑兵二科。学生入校后,先受入伍生教育三个月,经过考试合格才转为学生,为学生实行入伍生制度之始。
    在本校第一次东征时期,本期学生因初入校而成立入伍生总队留校。他们分驻市区、黄埔和虎门等地,担任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杨刘叛乱时,即奉命从各地集中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反帝游行。在路过沙基时,又遭受帝国主义军队开枪残杀,军校官兵死难者22人,受伤53人,其中本期入伍生遇难有16人。在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牺牲后,也直接参加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毕业后,学生大多数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职,也有不少献身于地方农民运动,工人运动,或派入北方军阀统治区向敌军内部从事地下活动。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期
    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批入校,初为入伍生。1926年3月经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并举行隆重的开学礼。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同年十月毕业。学生人数2654人。
    本期校名从原称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于全国各地和邻近兄弟国家的革命青年报考本校受取录的人数众多,故将之编为入伍生一团、二团,设入伍生部专职管理。在校时期,正是军校开始第二次东征和举师北伐之时,身上肩负的任务空前繁重。入学伊始,就派出任驻守惠州,卫戍广州,警戒宪门,和负责各兵舰和“廖案”要犯之监护等任务。迄至 1926年3月军校扩大改组后,学生的政治与军事学习课程日臻于正规,投身社会工农运动和政治宣传的实践也极为频繁,收获特多。在七月北伐誓师前后,本期学生就相继派入国民革命军的八个军内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战斗骨干等基层领导职务。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定调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和直属的警卫团、补充团等部队服务。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下汗马功劳。
    第五期
    1926年3月以后陆续分批考取入校,初为入伍生,分驻沙河燕塘等地。十一月经升学考试转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年底奉命将炮、工、政治三科随北伐军北上,进驻武昌授课,与当地新收的男女学生的入伍生总队合称为武汉分校。由于1927年,在革命阵营曾形成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分裂对峙的局面。使本期学生毕业典礼也分在武昌和南京两地举行。在武昌毕业者,由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在南京毕业者,由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参加南京典礼的毕业生是奉命自广州黄埔本校而来。据南京本校统计,本期毕业生为2418人。
    本期学生在广州入学时,原有3300余人,组成入伍生一团二团。在军校举师北伐时期,由炮科和工科的学生组成炮兵团,工兵营和迫击炮营随军参加战斗,在湘、赣、鄂等省战役立下战功;政治科学生也沿途投入政治宣传和战斗。而留守后方的步科,经理科学生,则担任本校守卫和分防各地的勤务,卫戍地方治安等任务。1927年4月后,国共两党公开分裂和武汉与南京两地政府的对峙,双方斗争激烈。不少在校的五期学生遭受迫害和逃散。故入校学生与毕业学生人数对比相差达800余人。
                                                   二、南京时期
    第六期
    本期学生,有黄埔本校和南京本校之分。两者情况各有不同:
    黄埔六期,先是李济深于1928年5月以中央政治会广州政治分会名义将本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原在1926年10月正式入学,学习科目有步、炮、工、经理四科,计入伍生达4400余人。其学生来源广及缅甸、越南、朝鲜、南洋群岛等地。但这六期学生与五期学生一样,亦因国共分裂与斗争和地方势力的破坏,使学生星散特多,留在黄埔本校的学生至1929年2月毕业者仅718人。为与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有别,该期称黄埔六期二总队。
    南京六期,1927年底,在南京原拟筹备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至1928年3月再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作黄埔本校的延续。而将原黄埔本校学生改作南京本校的预科生。首批学生是来源于黄埔本校招收的第六期入伍生。他们因国共分裂使学校一度陷于停顿而分散各地。至1928年初,陆续应南京本校和同学会之召而陆续到杭州集中受训,计有1026人。不久转往南京受训,故称南京六期学生。另有部份在南京新考取入伍的学生,以及原长沙分校学生,武汉分校学生,学兵团学兵,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第十四军、四十四军军官讲习所学生及第二十六军军官团学员等,都相继并入本校,分成步兵第一、二、三、四大队、和炮兵大队、工兵大队、交通大队及辎重区队等,都编入第六期学生行列,使本期学生增至3534人,于1928年3月正式开学,1929年5月先后毕业。实计毕业生为3252人,称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与黄埔本校六期二总队共计毕业生为3970人,统称为本校六期学生,都派往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第七期
    和第六期学生一样,亦有黄埔本校与南京本校两地学生之分:
    黄埔七期学生,是1927年8月15日以原本校学生军和军士教导队学员资格,经考试入学,计1400人,称为预科生。1928年秋,第八路军干部学校学员也并入本校作入伍生入学,计800人。两类学员都于1928年12月经升学考试,转为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为步兵、炮兵、工兵和辎重兵四科,并续开外语班,按学生志愿与程度,分英、法、德、日四班授课。初期在沙河燕塘本校入伍生部开学,1929年4月才迁回黄埔本校上课。同年9月10日,蒋介石曾以国民政府名义命令将该校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再加上“黄埔”二字,称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8月举行毕业考试,9月26日举行毕业典礼,经考试及格毕业生实为666人,称七期第二总队。
    本期学生从1927年和1928年招收预科生和入伍生,至1930年9月毕业,正是军事当局酝酿规定本校学生修业时间为三年制之时。计这三年中,历经政治风云多变和地方各派势力互相争斗的影响,造成师生风潮迭起,也使学生星散不少。所以本期毕业人比原来招收的预科生和入伍生的入学人数减少1400余人。在1930年9月毕业生分发各地部队之际,黄埔本校却接到蒋介石9月7日电令:“在第七期业后,埔校着即停办”。因此,在校教职员工有的归并南京本校,有的发饷两个月遣散。至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广州的黄埔本校就完全结束。
    南京七期,在1928年初应召到杭州受训的黄埔学生中,本有在黄埔招收的入伍生和预科生两部份。除第六期入伍生先期到南京考试升学为六期学生外,剩下的预科生就与杭州并来的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学生一起受训。1928年12月预科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转到南京入学为七期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骑、工、辎四科。在学时期,曾于1929年10月奉命出发武汉组成学生混成团,分驻各地担任警卫,教育课目实际陷于停顿。同年11月返校补课,12月经考试合格后毕业。计毕业生852人,称南京七期一总队。毕业后,主要分发到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第八期
    1930年5月在南京入校,成立入伍生团,计712人。编制与原黄埔时期入伍生团相同,而增设尉官班长,学生在学时间则延长为三年年制。其中规定学生在学限期,第一学年为入伍生教育,使之明了军队生活,熟谙军士以下勤务;第二、三学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初级将校必要之学术及指挥技能。并改革了传统的苏式和日式的教育,采用德式教育;规定各学生必须认学英、德、日三种外国语的其中一种。新的招生规定,须持高中毕业文凭方能报考,使学生在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得以保证。在此期间,另有1932年3月续办的武汉分校学生,并归本校。于是原南京本校学生分步兵、骑辎兵、炮兵、工兵、通讯兵五科,1933年5月毕业,5月20日举行毕业礼,毕业生505人,称南京八期一总队,原武汉分校学生则迟至 11月毕业,计毕业生1240人,称南京八期二总队。两队毕业生合计为1745人。另一说为1774人。
    这期学生在学时期,正是国家民族处在内忧外患日急的严重关头。国共两党之间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地方军阀与军阀的内战及日本帝国主义为大举侵华而发动东北“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一·二八”事变等,都相继爆发。在学生中虽未中缀学业,也开始缴发了师生们求谋停止内战,抗日御侮的爱国热情。
    第九期
    本期学生,扩大到黑龙江和黄河流域,包括豫、鲁、陕、燕、辽等省分别招来。实行入伍生一年,本科生两年的制度。对入伍生,继续实行严格的新兵教育、上等兵教育和下士教育。外语班除第八期原有的英、德、日文三种外,并加开俄文班和法文班。1931年3月进校,1931年5月开学。设步兵大队,下分步兵一队,步兵二队和步兵三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交通兵、自动车兵各一队。1934年4月修业期满、5月8日举行毕业典礼,毕业生654人。
    本期学生毕业后,除留校一部份外,大都分配到西北军,东北军和绥远,青海等地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服务。从此,本校毕业生就遍及国民政府所属各地的部队中。
    第十期
    本期学生,自1933年春由全国各省教育厅会同各省保安处,分别进行两次招生。经各省取录后再到南京举行复试,招收学生计lll8人,于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为适应入伍生 投考之踊跃和报国之心切,又加收备取生而成立入伍生预备班。后者修业时间延长半年,主要补习自然科学和外国语。入伍生和入伍生预备班都先后经考试转为正式学生。计入伍生转为学生者940人,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6年6月毕业,称十期一总队;预备班转为学生者621人,亦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7年1月毕业,称十期二总队。
    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上海“一·二八”事变之后,妄图进一步侵占华北,以武力相威胁,向我国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由此引起北京学生掀起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全国学生纷纷响应。本期学生也与南京学生联合会投入宣传抗日运动,拥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第十一期
    本期学生,主要在北平、洛阳、汉口、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为招考。前来投考的热血青年不下万人,录取者先后于1934年9月到南京入学。计经考试录为正取生者7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一团,称十一期一总队;录为备取生者称入伍生预备班,编为十一期二总队,修业期延长半年补课。第一团于1935年11月修业期满,并分发各部队实习三个月,1936年1月升学转正为学生,1937年8月毕业,分骑、炮、工、交通等科,计毕业生605人;预备班分步兵、炮兵和交通等科,1937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664人。
    这期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全国人民同仇乱忾,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掀起全民抗战的热潮。一总队学生在敌机狂轰滥炸南京和本校的严峻时刻,在灵谷寺举行毕业礼,并随之分发前线,参加淞沪抗战和守卫南京之战。二总队学生则奉命随校撤离,转移至九江才举行毕业礼,也奔赴抗日前线。
    第十二期
    本期学生,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入学,计652人;另有要塞炮学校学生转入本期学习,计103人,合并组成入伍生团。次年9月9日分科:计步兵四连、炮兵一连、工兵一连和通讯兵一排。1938年1月28日升学,是为第十二期学生总队,计740人。随之毕业于武昌。
    时值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之上海失守,南京危急。军校在学各期学生队乃奉命辗转移地教育。他们在日军飞机空袭、追踪声中沿长江西迁,水陆并进,先后转移至芜湖、九江、武昌等地坚持学习。由于在战乱中迁移,与南京前期在校学生的正规上课大有不同,原属三年制的学习课程及入伍生转为正式学生都未依时完成,1938年1月28日到达武昌才转正升学。但为适应抗日前线充实基层骨干的需要,又从速随之举行毕业礼于武昌,并分发前线部队投入抗日战斗,另有广州分校第二批学生在广州入学,1938年2月移至广东德庆毕业,列入本期学生序列。
    第十三期
    1936年9月1日在南京入学,计1490人,1937年11月11日升学,是为十三期学生总队。分科后有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二队,工兵二队和交通兵一队。1938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实计毕业生1412人。
    本期学生在南京分科学习后,散驻于通光营房、小营、及炮标等地上课。在奉命自南京西迁时期。先经芜湖、九江、武汉、长沙、常德、并沿川湘公路向四川铜梁转进。他们当日边行军、边上课,而抗日救亡的爱国歌声不绝。在迁移中,计长途跋涉四千余公里,沿路饱尝播迁生活之艰辛。学生因此而因伤病死亡者亦达六十余人。为适应抗战用人急需,学制从原定三年而缩短为两年,毕业后大都奔赴抗日前线。
                                                     三、成都时期
    第十四期
    本期1937年先后在武昌、成都等地分头向全国招生,陆续到武昌、成都入学。直属成都本校的学生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7年冬在武昌应试入学,取录者多是高中毕业学生,及曾受军训的大专学生和公教人员为主,文化素质较高,计669人,称十四期一总队。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安居镇。在学时间仅一年多;第二总队1937年10月在武昌入校,随之向铜梁迁移,招收的多是有志从军报国、拯求民族危亡的爱国学生。1939年毕业于铜梁,计1510人,称十四期二总队。在学时期为两年。又一批是1937年九月在成都入校,原属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自南京本校校部迁抵成都后,将之并来本校统一施教,称十四期六总队,计1520入。1939年1月毕业,是本校学生在成都入校并毕业的首期学生。本校三个总队学生合计为3700人,还有各地分校各自招生受训的都纳入本期序列,称第十四期第三、四、五、和七、八、九、十总队毕业生。其学生人数多少,未见统计。
    本期自1937年底南京迁校以来,最终确定以原成都分校改为本校校部的部署陆续完成。分校各期学生皆奉命以成都本校教学要求统一施教。是时成都地区北较场、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外西草堂寺、青羊宫等地,均是本校学生的驻地。教学组织除扩编政治部,加强政治教育外,又添设军官教育队、恢复高等教育班、加设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和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也相应完善。至此,经历近两年来流离播迁的艰难岁月,又而在抗战大后方开始正规生活、学习和训练的进程。在八年抗战,中输送大批军事人才。学生毕业后也大都分配到抗日前线。
    第十五期
    1937年10月,军校当局以武昌为基地,继续大批招收爱国抗日青年,1938年1月1日入学,计1559人。先在武昌作入伍生受训三个月。是时因日军准备围攻武汉,形势吃紧。学生乃奉命转移重庆,璧山而进抵成都本校就学。计有步兵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和辎重兵队,通讯兵队分科训练,称十五期第一总队,并代训空军学生大队,计272人,1940年7月21日毕业,共计毕业生1831人。在学时间约两年半。另有本斯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总队属各地分校受训,亦相继毕业,总人数未见累计。
    这成都本校校部虽然初步建成,传统的教学制度开始逐步恢复,但饮食;住宿、学习的设施尚处于艰辛苦难时期,所属校址除少数原有旧军营房是砖瓦房外,大多教室、食堂、宿舍仍是泥巴盖的草房。但在前方抗日战事隔歇之时,最高军政领导、校务委员和抗日将领也不时前来探望并作军事、政治演讲,激发学生继承黄埔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国土的必胜的信心。所以本期毕业生大都马停蹄奔赴前线,不少则参加远征军深入印度、缅甸作战,立下抗日战功。
第十六期
    本期招生计分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10日入校,驻成都南较场,计1597人。分编步兵第一、二、三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骑兵队、辎重兵各一队,分科受训,1940年12月25日毕业,另代训空军学生97人,共计毕业生1693人。在学时间两年;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招考取录,驻四川铜梁受训,分第一、二、三大队,主要培训步兵,1939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1629人;第三总队,1939年春天入校,驻成都北较场,分第一、二、三大队,主要接受适应抗战需要的政治教育和步兵教育。1940年4月毕业,计毕业生1165人,在学时间实一年。合计三个总队毕业生为4287人。
    除直属本校的三个总队毕业生外,还有各分校同期培训的第四至第二十总队。这二十个总队总人人数虽无详确统计,却显示了抗战中的本校规模日大,师生众多,俨然恢复了昔日黄埔本校、南京本校的盛况,实际成了大后方培养抗日青年军官的大本营。     1940年5月,本期举行毕业典礼也特别隆重。由蒋介石亲自主持,鸣放礼炮,举行阅兵,并向学生授以毕业证书和赠剑。还有党、政、军高等官员和宋氏三姊妹都联袂出席盛会和观礼。这个阵容成了全国团结抗日。的象征,对激励毕业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七期
    本期1940年初开始分批招生,计成都本校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于成都本校西较场,计1527人。下分步兵第一、二大队、炮兵队、骑兵队、工兵队、辎重兵队。在学时间两年,1942年4月12日毕业;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开学,驻于四川铜梁,计1374人。下分三个大队,十二个中队。主要受步兵教育,1941年11月2日毕业;第三总队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计1030人。下分三个大队,九个中队,1942年2月15日毕业。三个总队毕业生共为3931人。
    本期除属本校的三个总队之外,连同各地分校招收的学生多达28个总队之多,分编为第四至第二十八个总队,分校校址广及四川、陕西、广西、贵州、湖北、云南、新疆、湖南和江西等,师生分布极广。时值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的“珍珠港事变”爆发,促成同盟国与轴心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展。我国战区从早期的节节失利,进而会合英、美盟军并肩对日作战,战局从此日见好转。该期学生毕业后,多开赴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第十八期
    本期自1941年初陆续招生,直属本校的有两个总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入伍,计1600人。因原校址不足,分驻于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次年升学后才将步兵大队,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1943年2月毕业、毕业生实1215人;第二总队1941年11月25日正式入伍,驻成都南较场,计1237人,分为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兵二队,工兵二队,辎重兵一队通讯兵一队,1943年10月8日毕业。本期连同各地分校毕业学生共为十四个总队,七个独立大队和三个独立中队,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讯兵及适应抗战亟需之兵种。其分校毕业总人数尚未见确切统计。
    本期学生毕业之时,正是八年抗战进入第五、六个年头,全世界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从而本期学生毕业时,一律授以少尉军官衔,其中大多数人走上了抗日战场。
    第十九期
    本期自1941年先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本“抢救沦陷区知识青年之旨”,由校本部派员深入各战区加以甄选。各地青年应选后于1942年春天陆续到校。5月成立两个总队于成都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生训练,1943年3月分科受训。计第一总队称步科总队,下分七个队,另有炮兵两个队,共为九个队998人,仍驻草堂寺;第二总队称特科总队,下分骑兵一队,炮兵三个队,工兵二个队,辎重兵,通讯兵各一队,计902人,驻西较场。同年12月升学转为正式学生受训,合计1890余人,同时各地分校招收本期学生亦有七个总队和一个独立大队,共为九个总队,一个独立大队,实际人数不明。
    1945春,为配合抗战总反攻,适应加强前线部队到基干的需要,曾迭次奉命提前结业,遂于4月初全部考试完竣,4月14日举行毕业礼。不少开赴抗日胜利的日占区参加接收和受降。

楼主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多少人是生生被恶心成自干五的

第一期
    1924年5月5日入校,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同年11月31日毕业。学生人数初入校时500余人,随后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余人也并归本校,合计毕业生为645人。学习科目单设步兵一科。在学时仅为半年。各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由军校筹委会委托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包括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在开完大会后回到各地通过两党地方组织所推荐介绍的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他们先在原地初试,然后到广州参加总复试,才正式入学。
    学生在校时期,曾随孙中山出师韶关准备北伐,继又调回广州参加平定商团之战。毕业后,大多留在军校教导团一、二团组或的校军,担任连、排、班长,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和海军舰艇供职。自后他们在投入广东革命政府第一、二次东征和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中,都战而能胜,愈战愈强,终而成为党军,国民革命军的重要骨干,是早年革命武装的核心和中坚。
    第二期
    1924年8月至10月分批入校,学生多从各地考取,人数计449人,学习科目从步科扩增为炮、工、辎、宪五科,修业期间原定六个月。但为适应军校战斗的需要,却迟至1925年9月6日才正式毕业。
    这期学生入校不久,适逢军校开始第一次东征,乃奉命随校部东征队出发东江,实行边战斗边上课,在实战中迅速成长。在进占潮汕之后,并设潮州分校就地开课。至六月又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叛乱和沙基反帝游行。毕业后大多数分配到第一军或参加工农运动,充任骨干。
    第三期
    1924年冬陆续进校,学生多从上海和广州各地考选,录取人数达1300余人,1926年1月毕业。经过甄别考试,实有毕业人数为1233人。学习科目分设步兵和骑兵二科。学生入校后,先受入伍生教育三个月,经过考试合格才转为学生,为学生实行入伍生制度之始。
    在本校第一次东征时期,本期学生因初入校而成立入伍生总队留校。他们分驻市区、黄埔和虎门等地,担任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杨刘叛乱时,即奉命从各地集中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反帝游行。在路过沙基时,又遭受帝国主义军队开枪残杀,军校官兵死难者22人,受伤53人,其中本期入伍生遇难有16人。在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牺牲后,也直接参加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毕业后,学生大多数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职,也有不少献身于地方农民运动,工人运动,或派入北方军阀统治区向敌军内部从事地下活动。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期
    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批入校,初为入伍生。1926年3月经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并举行隆重的开学礼。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同年十月毕业。学生人数2654人。
    本期校名从原称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由于全国各地和邻近兄弟国家的革命青年报考本校受取录的人数众多,故将之编为入伍生一团、二团,设入伍生部专职管理。在校时期,正是军校开始第二次东征和举师北伐之时,身上肩负的任务空前繁重。入学伊始,就派出任驻守惠州,卫戍广州,警戒宪门,和负责各兵舰和“廖案”要犯之监护等任务。迄至 1926年3月军校扩大改组后,学生的政治与军事学习课程日臻于正规,投身社会工农运动和政治宣传的实践也极为频繁,收获特多。在七月北伐誓师前后,本期学生就相继派入国民革命军的八个军内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战斗骨干等基层领导职务。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定调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和直属的警卫团、补充团等部队服务。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下汗马功劳。
    第五期
    1926年3月以后陆续分批考取入校,初为入伍生,分驻沙河燕塘等地。十一月经升学考试转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年底奉命将炮、工、政治三科随北伐军北上,进驻武昌授课,与当地新收的男女学生的入伍生总队合称为武汉分校。由于1927年,在革命阵营曾形成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分裂对峙的局面。使本期学生毕业典礼也分在武昌和南京两地举行。在武昌毕业者,由恽代英主持毕业典礼;在南京毕业者,由何应钦主持毕业典礼。参加南京典礼的毕业生是奉命自广州黄埔本校而来。据南京本校统计,本期毕业生为2418人。
    本期学生在广州入学时,原有3300余人,组成入伍生一团二团。在军校举师北伐时期,由炮科和工科的学生组成炮兵团,工兵营和迫击炮营随军参加战斗,在湘、赣、鄂等省战役立下战功;政治科学生也沿途投入政治宣传和战斗。而留守后方的步科,经理科学生,则担任本校守卫和分防各地的勤务,卫戍地方治安等任务。1927年4月后,国共两党公开分裂和武汉与南京两地政府的对峙,双方斗争激烈。不少在校的五期学生遭受迫害和逃散。故入校学生与毕业学生人数对比相差达800余人。
                                                   二、南京时期
    第六期
    本期学生,有黄埔本校和南京本校之分。两者情况各有不同:
    黄埔六期,先是李济深于1928年5月以中央政治会广州政治分会名义将本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原在1926年10月正式入学,学习科目有步、炮、工、经理四科,计入伍生达4400余人。其学生来源广及缅甸、越南、朝鲜、南洋群岛等地。但这六期学生与五期学生一样,亦因国共分裂与斗争和地方势力的破坏,使学生星散特多,留在黄埔本校的学生至1929年2月毕业者仅718人。为与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有别,该期称黄埔六期二总队。
    南京六期,1927年底,在南京原拟筹备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至1928年3月再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作黄埔本校的延续。而将原黄埔本校学生改作南京本校的预科生。首批学生是来源于黄埔本校招收的第六期入伍生。他们因国共分裂使学校一度陷于停顿而分散各地。至1928年初,陆续应南京本校和同学会之召而陆续到杭州集中受训,计有1026人。不久转往南京受训,故称南京六期学生。另有部份在南京新考取入伍的学生,以及原长沙分校学生,武汉分校学生,学兵团学兵,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第十四军、四十四军军官讲习所学生及第二十六军军官团学员等,都相继并入本校,分成步兵第一、二、三、四大队、和炮兵大队、工兵大队、交通大队及辎重区队等,都编入第六期学生行列,使本期学生增至3534人,于1928年3月正式开学,1929年5月先后毕业。实计毕业生为3252人,称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与黄埔本校六期二总队共计毕业生为3970人,统称为本校六期学生,都派往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第七期
    和第六期学生一样,亦有黄埔本校与南京本校两地学生之分:
    黄埔七期学生,是1927年8月15日以原本校学生军和军士教导队学员资格,经考试入学,计1400人,称为预科生。1928年秋,第八路军干部学校学员也并入本校作入伍生入学,计800人。两类学员都于1928年12月经升学考试,转为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为步兵、炮兵、工兵和辎重兵四科,并续开外语班,按学生志愿与程度,分英、法、德、日四班授课。初期在沙河燕塘本校入伍生部开学,1929年4月才迁回黄埔本校上课。同年9月10日,蒋介石曾以国民政府名义命令将该校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再加上“黄埔”二字,称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8月举行毕业考试,9月26日举行毕业典礼,经考试及格毕业生实为666人,称七期第二总队。
    本期学生从1927年和1928年招收预科生和入伍生,至1930年9月毕业,正是军事当局酝酿规定本校学生修业时间为三年制之时。计这三年中,历经政治风云多变和地方各派势力互相争斗的影响,造成师生风潮迭起,也使学生星散不少。所以本期毕业人比原来招收的预科生和入伍生的入学人数减少1400余人。在1930年9月毕业生分发各地部队之际,黄埔本校却接到蒋介石9月7日电令:“在第七期业后,埔校着即停办”。因此,在校教职员工有的归并南京本校,有的发饷两个月遣散。至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广州的黄埔本校就完全结束。
    南京七期,在1928年初应召到杭州受训的黄埔学生中,本有在黄埔招收的入伍生和预科生两部份。除第六期入伍生先期到南京考试升学为六期学生外,剩下的预科生就与杭州并来的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学生一起受训。1928年12月预科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转到南京入学为七期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骑、工、辎四科。在学时期,曾于1929年10月奉命出发武汉组成学生混成团,分驻各地担任警卫,教育课目实际陷于停顿。同年11月返校补课,12月经考试合格后毕业。计毕业生852人,称南京七期一总队。毕业后,主要分发到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第八期
    1930年5月在南京入校,成立入伍生团,计712人。编制与原黄埔时期入伍生团相同,而增设尉官班长,学生在学时间则延长为三年年制。其中规定学生在学限期,第一学年为入伍生教育,使之明了军队生活,熟谙军士以下勤务;第二、三学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初级将校必要之学术及指挥技能。并改革了传统的苏式和日式的教育,采用德式教育;规定各学生必须认学英、德、日三种外国语的其中一种。新的招生规定,须持高中毕业文凭方能报考,使学生在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得以保证。在此期间,另有1932年3月续办的武汉分校学生,并归本校。于是原南京本校学生分步兵、骑辎兵、炮兵、工兵、通讯兵五科,1933年5月毕业,5月20日举行毕业礼,毕业生505人,称南京八期一总队,原武汉分校学生则迟至 11月毕业,计毕业生1240人,称南京八期二总队。两队毕业生合计为1745人。另一说为1774人。
    这期学生在学时期,正是国家民族处在内忧外患日急的严重关头。国共两党之间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地方军阀与军阀的内战及日本帝国主义为大举侵华而发动东北“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一·二八”事变等,都相继爆发。在学生中虽未中缀学业,也开始缴发了师生们求谋停止内战,抗日御侮的爱国热情。
    第九期
    本期学生,扩大到黑龙江和黄河流域,包括豫、鲁、陕、燕、辽等省分别招来。实行入伍生一年,本科生两年的制度。对入伍生,继续实行严格的新兵教育、上等兵教育和下士教育。外语班除第八期原有的英、德、日文三种外,并加开俄文班和法文班。1931年3月进校,1931年5月开学。设步兵大队,下分步兵一队,步兵二队和步兵三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交通兵、自动车兵各一队。1934年4月修业期满、5月8日举行毕业典礼,毕业生654人。
    本期学生毕业后,除留校一部份外,大都分配到西北军,东北军和绥远,青海等地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服务。从此,本校毕业生就遍及国民政府所属各地的部队中。
    第十期
    本期学生,自1933年春由全国各省教育厅会同各省保安处,分别进行两次招生。经各省取录后再到南京举行复试,招收学生计lll8人,于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为适应入伍生 投考之踊跃和报国之心切,又加收备取生而成立入伍生预备班。后者修业时间延长半年,主要补习自然科学和外国语。入伍生和入伍生预备班都先后经考试转为正式学生。计入伍生转为学生者940人,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6年6月毕业,称十期一总队;预备班转为学生者621人,亦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7年1月毕业,称十期二总队。
    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上海“一·二八”事变之后,妄图进一步侵占华北,以武力相威胁,向我国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由此引起北京学生掀起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全国学生纷纷响应。本期学生也与南京学生联合会投入宣传抗日运动,拥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第十一期
    本期学生,主要在北平、洛阳、汉口、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为招考。前来投考的热血青年不下万人,录取者先后于1934年9月到南京入学。计经考试录为正取生者7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一团,称十一期一总队;录为备取生者称入伍生预备班,编为十一期二总队,修业期延长半年补课。第一团于1935年11月修业期满,并分发各部队实习三个月,1936年1月升学转正为学生,1937年8月毕业,分骑、炮、工、交通等科,计毕业生605人;预备班分步兵、炮兵和交通等科,1937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664人。
    这期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全国人民同仇乱忾,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掀起全民抗战的热潮。一总队学生在敌机狂轰滥炸南京和本校的严峻时刻,在灵谷寺举行毕业礼,并随之分发前线,参加淞沪抗战和守卫南京之战。二总队学生则奉命随校撤离,转移至九江才举行毕业礼,也奔赴抗日前线。
    第十二期
    本期学生,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入学,计652人;另有要塞炮学校学生转入本期学习,计103人,合并组成入伍生团。次年9月9日分科:计步兵四连、炮兵一连、工兵一连和通讯兵一排。1938年1月28日升学,是为第十二期学生总队,计740人。随之毕业于武昌。
    时值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之上海失守,南京危急。军校在学各期学生队乃奉命辗转移地教育。他们在日军飞机空袭、追踪声中沿长江西迁,水陆并进,先后转移至芜湖、九江、武昌等地坚持学习。由于在战乱中迁移,与南京前期在校学生的正规上课大有不同,原属三年制的学习课程及入伍生转为正式学生都未依时完成,1938年1月28日到达武昌才转正升学。但为适应抗日前线充实基层骨干的需要,又从速随之举行毕业礼于武昌,并分发前线部队投入抗日战斗,另有广州分校第二批学生在广州入学,1938年2月移至广东德庆毕业,列入本期学生序列。
    第十三期
    1936年9月1日在南京入学,计1490人,1937年11月11日升学,是为十三期学生总队。分科后有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二队,工兵二队和交通兵一队。1938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实计毕业生1412人。
    本期学生在南京分科学习后,散驻于通光营房、小营、及炮标等地上课。在奉命自南京西迁时期。先经芜湖、九江、武汉、长沙、常德、并沿川湘公路向四川铜梁转进。他们当日边行军、边上课,而抗日救亡的爱国歌声不绝。在迁移中,计长途跋涉四千余公里,沿路饱尝播迁生活之艰辛。学生因此而因伤病死亡者亦达六十余人。为适应抗战用人急需,学制从原定三年而缩短为两年,毕业后大都奔赴抗日前线。
                                                     三、成都时期
    第十四期
    本期1937年先后在武昌、成都等地分头向全国招生,陆续到武昌、成都入学。直属成都本校的学生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7年冬在武昌应试入学,取录者多是高中毕业学生,及曾受军训的大专学生和公教人员为主,文化素质较高,计669人,称十四期一总队。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安居镇。在学时间仅一年多;第二总队1937年10月在武昌入校,随之向铜梁迁移,招收的多是有志从军报国、拯求民族危亡的爱国学生。1939年毕业于铜梁,计1510人,称十四期二总队。在学时期为两年。又一批是1937年九月在成都入校,原属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自南京本校校部迁抵成都后,将之并来本校统一施教,称十四期六总队,计1520入。1939年1月毕业,是本校学生在成都入校并毕业的首期学生。本校三个总队学生合计为3700人,还有各地分校各自招生受训的都纳入本期序列,称第十四期第三、四、五、和七、八、九、十总队毕业生。其学生人数多少,未见统计。
    本期自1937年底南京迁校以来,最终确定以原成都分校改为本校校部的部署陆续完成。分校各期学生皆奉命以成都本校教学要求统一施教。是时成都地区北较场、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外西草堂寺、青羊宫等地,均是本校学生的驻地。教学组织除扩编政治部,加强政治教育外,又添设军官教育队、恢复高等教育班、加设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和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也相应完善。至此,经历近两年来流离播迁的艰难岁月,又而在抗战大后方开始正规生活、学习和训练的进程。在八年抗战,中输送大批军事人才。学生毕业后也大都分配到抗日前线。
    第十五期
    1937年10月,军校当局以武昌为基地,继续大批招收爱国抗日青年,1938年1月1日入学,计1559人。先在武昌作入伍生受训三个月。是时因日军准备围攻武汉,形势吃紧。学生乃奉命转移重庆,璧山而进抵成都本校就学。计有步兵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和辎重兵队,通讯兵队分科训练,称十五期第一总队,并代训空军学生大队,计272人,1940年7月21日毕业,共计毕业生1831人。在学时间约两年半。另有本斯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总队属各地分校受训,亦相继毕业,总人数未见累计。
    这成都本校校部虽然初步建成,传统的教学制度开始逐步恢复,但饮食;住宿、学习的设施尚处于艰辛苦难时期,所属校址除少数原有旧军营房是砖瓦房外,大多教室、食堂、宿舍仍是泥巴盖的草房。但在前方抗日战事隔歇之时,最高军政领导、校务委员和抗日将领也不时前来探望并作军事、政治演讲,激发学生继承黄埔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国土的必胜的信心。所以本期毕业生大都马停蹄奔赴前线,不少则参加远征军深入印度、缅甸作战,立下抗日战功。
第十六期
    本期招生计分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10日入校,驻成都南较场,计1597人。分编步兵第一、二、三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骑兵队、辎重兵各一队,分科受训,1940年12月25日毕业,另代训空军学生97人,共计毕业生1693人。在学时间两年;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招考取录,驻四川铜梁受训,分第一、二、三大队,主要培训步兵,1939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1629人;第三总队,1939年春天入校,驻成都北较场,分第一、二、三大队,主要接受适应抗战需要的政治教育和步兵教育。1940年4月毕业,计毕业生1165人,在学时间实一年。合计三个总队毕业生为4287人。
    除直属本校的三个总队毕业生外,还有各分校同期培训的第四至第二十总队。这二十个总队总人人数虽无详确统计,却显示了抗战中的本校规模日大,师生众多,俨然恢复了昔日黄埔本校、南京本校的盛况,实际成了大后方培养抗日青年军官的大本营。     1940年5月,本期举行毕业典礼也特别隆重。由蒋介石亲自主持,鸣放礼炮,举行阅兵,并向学生授以毕业证书和赠剑。还有党、政、军高等官员和宋氏三姊妹都联袂出席盛会和观礼。这个阵容成了全国团结抗日。的象征,对激励毕业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七期
    本期1940年初开始分批招生,计成都本校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于成都本校西较场,计1527人。下分步兵第一、二大队、炮兵队、骑兵队、工兵队、辎重兵队。在学时间两年,1942年4月12日毕业;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开学,驻于四川铜梁,计1374人。下分三个大队,十二个中队。主要受步兵教育,1941年11月2日毕业;第三总队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计1030人。下分三个大队,九个中队,1942年2月15日毕业。三个总队毕业生共为3931人。
    本期除属本校的三个总队之外,连同各地分校招收的学生多达28个总队之多,分编为第四至第二十八个总队,分校校址广及四川、陕西、广西、贵州、湖北、云南、新疆、湖南和江西等,师生分布极广。时值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的“珍珠港事变”爆发,促成同盟国与轴心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展。我国战区从早期的节节失利,进而会合英、美盟军并肩对日作战,战局从此日见好转。该期学生毕业后,多开赴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第十八期
    本期自1941年初陆续招生,直属本校的有两个总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入伍,计1600人。因原校址不足,分驻于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次年升学后才将步兵大队,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1943年2月毕业、毕业生实1215人;第二总队1941年11月25日正式入伍,驻成都南较场,计1237人,分为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兵二队,工兵二队,辎重兵一队通讯兵一队,1943年10月8日毕业。本期连同各地分校毕业学生共为十四个总队,七个独立大队和三个独立中队,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讯兵及适应抗战亟需之兵种。其分校毕业总人数尚未见确切统计。
    本期学生毕业之时,正是八年抗战进入第五、六个年头,全世界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从而本期学生毕业时,一律授以少尉军官衔,其中大多数人走上了抗日战场。
    第十九期
    本期自1941年先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本“抢救沦陷区知识青年之旨”,由校本部派员深入各战区加以甄选。各地青年应选后于1942年春天陆续到校。5月成立两个总队于成都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生训练,1943年3月分科受训。计第一总队称步科总队,下分七个队,另有炮兵两个队,共为九个队998人,仍驻草堂寺;第二总队称特科总队,下分骑兵一队,炮兵三个队,工兵二个队,辎重兵,通讯兵各一队,计902人,驻西较场。同年12月升学转为正式学生受训,合计1890余人,同时各地分校招收本期学生亦有七个总队和一个独立大队,共为九个总队,一个独立大队,实际人数不明。
    1945春,为配合抗战总反攻,适应加强前线部队到基干的需要,曾迭次奉命提前结业,遂于4月初全部考试完竣,4月14日举行毕业礼。不少开赴抗日胜利的日占区参加接收和受降。

楼主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多少人是生生被恶心成自干五的
编这个消息的人常识有问题吧。45年国军从上到下只有1万黄埔生,那么44年估计也就1万左右,之前几年也差不多了。8年抗战每年全部死一轮也不过8万人左右,死两轮算16万好了。按这种算法,国军已经全军覆没不知多少次了。
编这个消息的人常识有问题吧。45年国军从上到下只有1万黄埔生,那么44年估计也就1万左右,之前几年也差不多 ...
你这都多算了,毕业人数最多的十六期也才4200多人。其余大部分每期也就一千多,前期连一千人都没有。这死了十九万,每个人死三次不知道够不够


应该对造谣新闻立法了,或者要建立 记者信用体系,像驾照扣分那样,扣光就不能在记者行业内混。而且扣分情况可以网络查询
现在是一个怪圈,造谣是一种发财的手段,是一种出名的手段。而且是零成本

应该对造谣新闻立法了,或者要建立 记者信用体系,像驾照扣分那样,扣光就不能在记者行业内混。而且扣分情况可以网络查询
现在是一个怪圈,造谣是一种发财的手段,是一种出名的手段。而且是零成本
坐等果粉滚进来吹国军抗战
还有国军登陆诺曼底
全俄肃反委员会 发表于 2015-6-18 10:08
有那么多人?  正牌的黄埔不是只办了六期么?
还有很多分校——赵一曼(黄埔武汉分校6期生)
营证 发表于 2015-6-18 10:15
淞沪会战精锐被消灭太多,直接导致以后8年作战无力无能。
德械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第一期
    1924年5月5日入校,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同年11月31日毕业。学生人数初入校时500余人,随后军 ...
好资料,收藏了。
全俄肃反委员会 发表于 2015-6-18 10:08
有那么多人?  正牌的黄埔不是只办了六期么?
用电子表格统计了一下百度百科黄埔军校,1~22期的人数,一共43011人(不包括第六期广州校区的离散人员约3200人)
20万毕业生,6期就弄出来4个军的兵力?这可是军校学生啊
海无涯 发表于 2015-6-18 10:09
这肯定是假消息!这个抗战结束后的统计,是谁来做的,统计时间是什么时候,黄浦生的具体数目,都是一个模糊 ...
果党16年就要玩完了,还替果党洗脸。
20万人!!真是吓死我了。。。。
用电子表格统计了一下百度百科黄埔军校,1~22期的人数,一共43011人(不包括第六期广州校区的离散人员约3 ...
抗战的话算到19期为止,20期是46年毕业的
天下只有果粉把士兵伤亡当作奖状贴在脸上。
可怜当年的热血青年被国军当作一次性消费品,消耗在战场上,牺牲后,又成为奖状帖子某些人的脸上。

pardor 发表于 2015-6-18 10:44
还有国军登陆诺曼底


1946外蒙古抗苏会战,抗击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百万苏军
pardor 发表于 2015-6-18 10:44
还有国军登陆诺曼底


1946外蒙古抗苏会战,抗击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百万苏军
黄埔军校跟这帮果粉有仇啊,这样刷仇恨的,真是一粉胜十黑啊
老是强调死了多少人有啥用,国军抗战到底收复了多少领土,到底打赢了多少场仗?
被20万这个数字吓尿了
有没有那么多人不知道,但肯定有投敌的、开小差的。
有生力量被无能领导大量消耗,这是愚蠢,不是光荣。
战争成果是看牺牲率的吗?中国在二战结束时国军的战线竟然是在中部地区的湖南,老蒋有什么脸面来要求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