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南中国之大战宁沪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4:53:05

进入1949年时,中国的天下已是红旗飘飘。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总兵力发展到了400万人,其中野战军达218万人。不仅拥有强大的陆军,还组建了炮兵、特种兵、工程兵、铁道兵。如此强大的实力,自共产党出世以来还未曾有过。反观国民党,只剩江南半壁,自三大战役失败后,精锐兵团尽数被歼,军队总数只剩200余万人,士气更是极端低落。还不要说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丧尽人心。在这样的形势下,长江一水,已成为国民政府维持统治的最后命脉。
对于毛泽东来说,几十年的较量使他早已看透了蒋介石的为人,宜将剩勇追穷寇是他最后的回答。当然,党内也有人主张中共应暂时满足于把中国分成南北两个不同的政权。这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一是因为老大哥斯大林就有此意,二是确实有美国出兵干涉的危险。不过毛泽东不信这个邪。人民要革命,难道还怕太上皇和外国强盗?历史的关键时刻,巨人一锤定音。那时的党风还是很好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决议一旦形成,全党就要遵守纪律并努力实行。
国民党军在长江防线上有两个重兵集团。一是宁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集团的26个军共75个师,约45万人。主力置于宁沪杭地带,以54个师担任湖口至上海段的沿江守备,其余21个师配备在浙赣线、苏南、浙江、皖南纵深地区。
二是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的14个军40个师,约25万人。其中27个师担任宜昌至湖口段江防和武汉地区守备,以13个师配置在长沙、南昌等纵深地区。
海军方面,汤恩伯掌握有海防第二舰队89艘舰艇,担任长江下游防务;白崇禧掌握有江防舰队44艘舰艇,担任长江中游防务。此外,长江一线的国民党空军有280余架飞机可以投入战斗。
这样的一个阵形,被刘伯承戏称为“铜头、泥腰、锡尾”。他认为,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如果没有在江淮一带布置一定的兵力以保持缓冲区,那么就必须在长江沿线纵深配备若干机动兵团。而今国民党已尽失江北,在江南的主要兵力又置于宁沪杭地区,使漫长的长江防线处处空虚,如同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任人横斩。虽有长江天堑,与无人防守何异?
英雄所见略同。南京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蔡文治就指出:江防的重点应在南京以上而不应在南京以下。应置重兵于皖南芜湖、宣城、郎溪一带,使宁沪、皖南、华中三足鼎立,可以互相应援,配合作战。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也同意蔡文治的见解,特意命令汤恩伯将最精锐的部队由上海撤往皖南及江西。然而没用。汤恩伯只执行老头子的命令。老头子让他死守上海,还要将库存的黄金、白银海运台湾,他哪里敢动?
不是国民党没有能人,没办法,私心任用,不败何去?
共产党方面则已是毕其功于一役。以淮海战役总前委直接转为渡江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负总责。集中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100万部队执行渡江作战。总前委规定:由二野的第3、4、5兵团为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指挥,在湖口至枞阳间渡江;三野的第7、9兵团为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枞阳以东至和县金河口之间渡江;三野的第8、10兵团为东突击集团,由粟裕、张震指挥,在金河口至江阴之间渡江。
渡江成功后,中、东两集团将统归粟裕指挥。同时,肖劲光率领四野第12兵团迅速南下,进至武汉地区牵制白崇禧集团。当然,这是以防万一。实际上桂系白崇禧是绝不会为蒋介石火中取栗的。
原计划于4月上旬渡江,但国民党还派人去北平装模作样地谈判,也就拖了下来。天气不等人,长江的桃花水就要到来,蒋介石拖的也就是这个。百万大军云集江北,军心士气、粮草接济都是大问题,拖不起。中央特意来电指示:不论谈判签字否,最迟于4月29日渡江。在此之前,应向全军宣传是为了友军尚未完成渡江准备工作,以免松懈士气。邓小平、陈毅接电后,对最后一项很不以为然。于是,二人自作主张以总前委的名义传达全军:推迟渡江是为了谈判,为了政治上有利。惟如此,我们才能有理有利。最后,我们总要渡江。全军官兵应深刻理解这一点,防止松懈战斗意志和迷失方向。
效果出奇的好。部队官兵在明白了事情原委后,反而信心更足,士气更加高昂。在此时,邓二代已显示出了其精通辩证法的领袖素质,日后成就果然不可限量。只可惜陈毅早逝,不然谁知道会不会出一个“改革元帅”呢?
4月20日,南京李宗仁给北平发来一电,拒绝签字,谈判终于OVER。当时晚8时,随着一声令下,万炮齐轰,谭震林的中集团率先渡江。一时间万舟齐发,夜色中炮火呼啸,弹雨横飞,滚滚的长江中飘飞着不尽的英雄血。
谭震林出手就是4个军,其中最先登上南岸的是聂凤智的27军,“渡江第一船”就此诞生。南岸的国民党军兵无斗志,放了几枪就逃了。27军迅速占领矶头山、大盖山等沿江阵地。紧随的25军占领了岳山、羊尖山等沿江阵地。长江天险已被拦腰斩断。
4月21日下午6时30分,在扑天盖地的炮火中,刘伯承的西集团开始渡江。15分钟后,先头船登岸成功。在一个半小时时间内,16个团部队渡过长江,控制了宽200余里,纵深10公里的登陆场。汤恩伯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的联系就此切断。
同日同时,粟裕、张震指挥的东集团也开始渡江,目标直指长江下游的宁沪地区。东集团这边的情况复杂一点,在渡江之前的一个小时,10兵团的陶勇就指挥炮兵和长江上的英国军舰一顿好干,这就是著名的“紫石英号”事件。在中国耀武扬威了100多年的英国人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站起来的中国人。叶飞率10兵团率先在南京至上海之间渡过长江,迅速向纵深发起冲锋。在申港以西、常州以北地带,10兵团部队遭到了国民党54军的抵抗,这也是在整个渡江过程中解放军遇到的最强的抵抗。54军火力很猛,与解放军斗得十分激烈。恰在此时,守卫江阴要塞的国民党7000部队起义。起义官兵调转炮口,对54军一顿猛轰。解放军乘势进攻,一举冲垮了敌军,切断了南京至上海的铁路。至此,千里长江防线被全部突破。一天多时间内,解放军渡江30万人,开始迅猛向纵深发展。
4月23日,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少将司令林遵率23艘军舰,在南京东北约4公里的江面上起义。一个月后,以这些军舰为基础,解放军华东海军正式成立,张爱萍当上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海军司令。
面对如此颓局,为避免沿江部队被分割围歼,汤恩伯命令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路撤退,芜湖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杭州方向撤退。这显然是老头子的意思,还是要守住东南财赋之地,尽量拖延时间,说不定美国朋友会来帮上一把呢。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这是陈毅写的一首诗,为的是称赞一个人。谁?粟裕。
三野的指挥部是够精干的。除了几个打下手的作战参谋外,整天晃来晃去的就是身材高大的参谋长张震。瘦小的代司令员粟裕则倒骑椅背对地图作相面状,一相就是大半天。面对争先撤逃的敌军,粟裕的战役决心已下。
渡江后,中集团和东集团部队已统归粟裕指挥。他命令叶飞的10兵团攻占江阴、无锡、苏州一线;宋时轮的9兵团迂回南京以南,直逼上海;陈士榘的8兵团负责解放南京;王建安的7兵团则沿宁杭国道,奔袭杭州,力争兜住南逃的敌军。同时,刘伯承的二野部队沿浙赣路展开,以保障三野的侧翼。这个部署是为了防止美军参战干涉,到时可以集合两大野战军的力量进行卫国战争。
兵贵神速。陈士榘以8兵团34军牵制仪征之敌,35军则直插南京北面的三浦。4月21日夜,35军分三路进攻三浦。经一天一夜激战,击溃守敌28军80师,一直冲到了长江边。4月23日晚7点,35军先头部队乘船过江直抵南京城下。此时,南京已是一座空城。当日凌晨,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已乘他的“天雄号”专机逃离南京。守城国民党军兵无斗志,已向南方逃去。4月24日凌晨,35军整队进入南京,在总统府的楼顶升起了红旗。整整统治了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至此被掀出历史舞台。
粟裕所看重的并不是南京。现在面前的逃敌有两坨,一坨沿宁沪线逃往上海;一坨沿宁杭线逃往杭州。上海有汤恩伯的重兵集团,坚守决心也很明确,只能放在最后。杭州则是上海守敌南退之路,必须先行切断。这就不能让沿宁杭线逃窜的敌军进入杭州。粟裕下令:23军、28军迅速插往宜兴、长兴地区,切断宁杭公路。25军、27军及7兵团主力奔袭郎溪、广德、吴兴,切断敌人南逃杭州之路。稍后,粟裕及前指机关也开始向南移动。
国民党军沿宁杭公路一路溃逃,却忘不了烧杀抢掠。然而,跑得不够快。在江南的绵绵春雨中,解放军以极快的速度追了上来。4月25日,28军从斜刺里攻占宜兴。当晚,23军占领溧阳,南京至杭州的公路至此被断。南逃敌军见前路已断,改道向西逃往郎溪、广德地区。然而,7兵团部队迎头攻了上来,后面28军又紧追不舍。4月27日,包围圈在吴兴合拢。被围住的国民党军有4个多军的残兵败将,在走投无路之际逃入郎广的深山之中。解放军立即进行了追歼大比赛。那个年月,一切物资取之于敌。追歼就意味着有俘虏缴获,兵员、给养、武器弹药就全有了。李云龙靠什么打胜仗?还不是这个。也就是2天多的时间吧,这股敌军被全部歼灭,整整13万多人。解放军参战各部队都挣了个盆撑碗溢。
王建安的第7兵团马不停蹄,经泾县、宁国,继续向前直插。4月30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追着敌人的屁股一举夺下了钱塘江大桥,保住了这座中国最长的现代化大桥。在此之前,杭州守军已有了炸毁该桥的计划。这样一来,国民党军更无斗志,谁也顾不上谁了,先逃要紧,连省政府也撒丫子奔了宁波。解放军要攻城时,才发现杭州也成了一座空城。5月3日,杭州解放。5月4日,义乌守敌110师在师长廖运升带领下起义。紧接着,第二野战军直下江西,连克上饶、贵溪、横峰、金华、衡县等地,紧紧控制住了浙赣线。至此,白崇禧和汤恩伯两大军事集团的联系被完全切断,粟裕可以专心解放上海了。
上海是20世纪初的远东经济、金融中心,中国的东南财赋重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东西方商贾云集,又有着重要的国际影响。因此,上海的得失,无论是对于中共执掌江山,还是国民党卷土重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上海位于江南水乡之地,地势平坦,遍布稻田水网,市区高楼林立,城市人口密集。攻打这样一个城市,显然难度极大。而且,为了保住中国这一最现代化的城市,中共中央又要求前线部队尽量不使用重火力,更加大了攻城的困难。因此,中共力争和平解决,先是争取汤恩伯起义,后是策划张权捉蒋,再准备上海第四次工人武装起义。但换来的是国民党更加疯狂地屠杀,许多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倒在了上海解放的前夜。在多方努力无果的情况下,便只有刀兵相见。

上海战役(1949年5月12日——5月27日)
守方:国民党汤恩伯集团,包括12军、21军、37军、51军、52军、54军、75军、123军、暂1军,共9个军,加上一定数量的交警、宪兵、保安团,共20多万人。其中54军是全美械部队,52军、75军、37军、21军是半美械部队,战斗力较强。37军更是所谓的“青年军”,是支死硬部队。其余各部队多是打光重建的,战斗力和士气都较低。另有5个炮兵团500余门火炮,其中榴野炮以上重炮130余门,装甲车和战车各100余辆,空军4个大队140余架飞机,海军第一舰队配合作战。
总指挥为蒋介石的嫡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
攻方: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27军、30军、31军,第10兵团第26军、28军、29军、33军,加上预备队23军和25军,共10个军,附3个炮兵团,共40万人。
有必要介绍一下解放军的各个攻击部队:
20军,原华野1纵,赫赫有名的华野“叶、王、陶”中的叶飞纵队,能攻善守,作战能力全面,除济南战役外,几乎参加过华野在解放战争中的所有重大战役。
23军,原华野4纵,是“叶、王、陶”中的陶勇纵队,华野三大主力之一,淮海战役中歼敌最多的部队。
25军,原华野7纵,是华野中打阻击的二流部队,过江后在郎广抓了不少俘虏,军长为成钧。
26军,原华野8纵,儒将王建安的部队,和3纵同享了在华野中擅长攻击的美誉。国军中称之曰:三千发炮弹打不动,不是3纵,就是8纵。
27军,原华野9纵,许世友带出来的部队,在华野中属后起之秀。从济南战役起出头,在淮海、渡江中屡建战功。打出过“济南第一团”和“渡江第一船”。
28军,原华野10纵,宋时轮的部队,是华野中打阻击战的专家。国军中将邱清泉曾曰:排炮不动,必是10纵。
29军,原华野11纵,人称“胡老大”的胡炳云部队,在华野中专打配合作战。
30军,原华野12纵,谢振华的部队,与29军一样,在华野中战绩一般,常打配合作战。
31军,原华野13纵,周志坚的部队,华野中成立最晚的纵队,但出头很快,以攻坚著称,打出了“济南第二团”,在淮海战役中表现突出。
33军,原华野渤海纵队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59军合编而成,属三野中打下手的部队,军长为张克侠。
进攻上海的总指挥是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
守方战略:上海守备阵地由外围阵地、主阵地带及市区核心阵地三部分构成。阵地前2公里内的障碍物全部夷平,房屋烧光,成为射界开阔的无人地带。
外围阵地为浦东方向和浦西方向的上海郊区各镇,多为开阔地带,可以充分发挥守军火力。
主阵地带沿黄浦江设置,一般距市区3~6公里,在纵深内密布子母碉堡群,每碉堡群布置守军半个班至一个班,各主要碉堡群之间有交通壕连接,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另以一些建筑物为阻击要点,多为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
市区核心阵地多利用高大坚固建筑物,结合街道碉堡工事构成抵抗据点。上海市区的国际饭店、汇丰银行、海关大楼、皇后大戏院、市府大楼、百老汇、国防医院等处都成为阻击要塞。国际饭店和百老汇分别作为苏州河南北的指挥中心。
汤恩伯为此大造舆论,称上海为攻不破的“斯大林格勒第二”,“可以坚持六个月”,“比斯大林格勒要坚固33.3%”。
攻方战略:进攻上海的作战方案大致有三种,一是久困长围,但上海有600万人口,粮食和燃料全靠外运,这样势必要严重威胁人民生活;二是突击苏州河南,这里防御比较薄弱。但这样将使战火引入市区,造成严重破坏,还不容易聚歼敌军;三是两翼迂回吴淞口,先断敌退路,再于上海市郊一口口吃掉敌军。粟裕和三野参谋长张震经过仔细研究,采用了第三种方案。
粟裕下达《淞沪战役作战命令》:叶飞率10兵团4个军为西路,以主力攻击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阻截国民党军海运南逃。其余部队分割歼灭昆山、安亭、太仓、嘉定地区之敌,从西北面进抵上海市区;宋时轮率9兵团4个军为东路,以主力攻占平湖、金山卫、奉贤、南汇、川沙沿线阵地,切断上海守敌南逃之路。其余部队相机控制青浦、松江以西地区,从东南面进抵上海市区。最后阶段,9、10两个兵团8个军会攻上海。
战役进程:
第一阶段,5月12日,解放军对上海外围发动攻势。10兵团29军当日攻占浏河,歼灭守军52军一个多营。28军83、84师直趋吴淞,激战两日,攻占太仓、嘉定,歼灭守军123军2000余人。26军攻占昆山、南翔,歼灭守军123军一部,俘敌1000余人;9兵团20军歼灭守军暂8师一部,进占平湖、金山卫、奉贤。30军沿南路前进,攻占南汇,进抵川沙。27军也顺利攻占嘉兴、松江、青浦等地。至此,上海外围阵地第一道防线全部攻占。
5月14日开始,攻击外围阵地第二道防线的战斗开始。10兵团从吴淞的西侧猛扑月浦、刘行、杨行地区。这一带地形平坦,射界开阔,国民党军建有大量的钢筋水泥碉堡群,并构筑了铁丝网、鹿砦、竹签、壕沟、木桩、地雷等障碍物。守军为国民党52军、54军,伴有飞机、舰炮和要塞炮火的支援。
28军攻击刘行镇的国际电台,遭敌子母地堡群阻击,攻击部队在开阔地带遭到严重杀伤,好不容易攻到近处,却突遇地堡前的地雷区、电网和竹签阵,攻击部队伤亡殆尽。经组织部队反复冲击,至夜深才拿下4个地堡群。然而到了天亮,国民党军突然以猛烈炮火打击,进占地堡群的解放军粹不及防,伤亡惨重。国民党军借助海军舰炮和空军飞机的支援,以坦克、装甲车开道,不断向解放军发起反击。双方死死缠斗,激战终日不休。为打开局面,28军又从两翼迂回刘行,依然被猛烈火网所阻,伤亡严重却进展甚微。
29军攻击月浦,在前沿遭国民党军阻击阵地猛烈火力及海军舰炮打击,伤亡很大。经多次冲击,接近街区,却又陷入各种隐蔽地堡的火力网交叉射击之下。双方多次展开白刃战,各个街区不断易手,混战长达40余小时。这场仗打成了添油战,解放军冲上去的连、营很快就打光了,不得已只好以团为单位发动攻击,光团级干部就牺牲了2个。经双方反复冲击炮火轰炸,月浦成为一片残垣断壁。
从14日到17日,28军、29军攻击受挫,伤亡达8000余人。在重大损失之下,叶飞不得不改变战术,命令部队不再进行直线攻击,而是先以火力覆盖敌阵地,然后以突击队爆破敌碉堡,以近迫作业方式,步步为营,不断挤占国民党军阵地。如此一来,伤亡果然大大减小,尽管每天进展并不很大,但总算不断前进,国民党守军的斗志则越来越弱。至19日,28军终于攻占杨行和刘行国际电台。22日,月浦守敌伤亡大半,余部撤逃而去,月浦被克。
东路9兵团的攻击相对顺利一些,31军进逼浦东,经10小时激战,攻占周浦镇,俘敌海防支队司令耿子仁以下2500余人。为配合西路军作战,30军加快进攻速度,抢占奉贤海堤,歼灭了原定要炸堤的国民党突击队,然后直趋白龙港,经一夜激战,歼敌51军、暂8师、37师一部,俘敌8000余人。19日,30、31军会攻高桥,经3天激战,攻克高桥。
至5月23日,三野部队全部攻占上海外围阵地,部分攻占主阵地带,从两翼向吴淞口张开了钳口。
为保住吴淞和高桥,汤恩伯连着拉上去3个多军,上海南北两翼重兵云集,市区则显得非常空虚。粟裕通过情报得知,汤恩伯本人已逃出上海,在吴淞口外的军舰上指挥,守卫上海的国民党军也有一部分已登船撤走。战机难得,5月23日晚,解放军向上海市区发动总攻,战役第二阶段开始。
因为10兵团在月浦、刘行伤了元气,粟裕又将正在休整的23军和25军拿上来攻上海,这样,进攻上海的解放军达到了10个军,形成牛刀杀鸡之势。
总攻上海市区的有4个军:20军、23军、26军、27军。粟裕决心先取浦东,然后瓮中捉鳖。在5月24日的全天激战中,20军冲进浦东市区,23军攻克龙华,26军占领沈家桥,27军攻至苏州河南,各部进展都比较顺利。汤恩伯将能调动的部队全部回援吴淞,然而已无补于事。解放军东西两路部队加紧攻势,凶猛地楔入了守军纵深。在西路,5月26日,29军和33军一部攻占宝山,进抵吴淞。25军攻克吴淞要塞,稍后,28军和33军也攻至吴淞。在东路,26日,30军占领三岔港,封锁了吴淞口东岸江面。31军全歼江心洲之敌,全部占领浦东地区。
至此,三野各部队会师吴淞口,肃清了苏州河南的敌军,切断了上海守军的最后退路。在苏州河边,爆发了上海战役中的最后高潮。国民党军据守苏州河北,以高大楼房和工厂、仓库等建筑物为掩护,用密集火力封锁河面。聂凤智指挥27军不断展开攻击,一波波部队冲上去,又一波波倒在对岸射来的火网前。攻了一上午,河南岸布满了攻击部队的尸体,然而还是没能冲过宽不过30余米的苏州河。为了不破坏上海市区,三野司令部命令部队不能使用重炮攻城,也不能用炸药爆破,只能用轻武器进攻,因而进展十分艰难。许多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的英雄都在苏州河边倒下了。杀红了眼的战士愤怒的质问聂凤智:“是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楼房重要,还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生命重要?!”
关键时刻,上海地下党发挥了重大作用。5月26日,国民党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派人和27军接洽,率国民党51军、21军、123军4万余人起义,大场、江湾解放。27军冲过苏州河,在20军和23军一部配合下,全歼了河北的国民党37军残部及交警总队。其后,参战各部队全力投入搜剿残敌的战斗。
5月27日上午,从苏州河畔到黄浦江边的枪声停息,上海战役结束。在16天的激战中,解放军共歼敌15.3万人,缴获各种火炮1370门,各种枪支8万余支,坦克、装甲车119辆,汽车1161辆,舰艇11艘,以及大量各种物资。上海地区守敌,除汤恩伯及从海上逃脱的5万人外,全部被歼。人民解放军伤亡3.3万余人,其中牺牲连以上干部433人。

进入1949年时,中国的天下已是红旗飘飘。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总兵力发展到了400万人,其中野战军达218万人。不仅拥有强大的陆军,还组建了炮兵、特种兵、工程兵、铁道兵。如此强大的实力,自共产党出世以来还未曾有过。反观国民党,只剩江南半壁,自三大战役失败后,精锐兵团尽数被歼,军队总数只剩200余万人,士气更是极端低落。还不要说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丧尽人心。在这样的形势下,长江一水,已成为国民政府维持统治的最后命脉。
对于毛泽东来说,几十年的较量使他早已看透了蒋介石的为人,宜将剩勇追穷寇是他最后的回答。当然,党内也有人主张中共应暂时满足于把中国分成南北两个不同的政权。这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一是因为老大哥斯大林就有此意,二是确实有美国出兵干涉的危险。不过毛泽东不信这个邪。人民要革命,难道还怕太上皇和外国强盗?历史的关键时刻,巨人一锤定音。那时的党风还是很好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决议一旦形成,全党就要遵守纪律并努力实行。
国民党军在长江防线上有两个重兵集团。一是宁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集团的26个军共75个师,约45万人。主力置于宁沪杭地带,以54个师担任湖口至上海段的沿江守备,其余21个师配备在浙赣线、苏南、浙江、皖南纵深地区。
二是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集团的14个军40个师,约25万人。其中27个师担任宜昌至湖口段江防和武汉地区守备,以13个师配置在长沙、南昌等纵深地区。
海军方面,汤恩伯掌握有海防第二舰队89艘舰艇,担任长江下游防务;白崇禧掌握有江防舰队44艘舰艇,担任长江中游防务。此外,长江一线的国民党空军有280余架飞机可以投入战斗。
这样的一个阵形,被刘伯承戏称为“铜头、泥腰、锡尾”。他认为,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如果没有在江淮一带布置一定的兵力以保持缓冲区,那么就必须在长江沿线纵深配备若干机动兵团。而今国民党已尽失江北,在江南的主要兵力又置于宁沪杭地区,使漫长的长江防线处处空虚,如同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任人横斩。虽有长江天堑,与无人防守何异?
英雄所见略同。南京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蔡文治就指出:江防的重点应在南京以上而不应在南京以下。应置重兵于皖南芜湖、宣城、郎溪一带,使宁沪、皖南、华中三足鼎立,可以互相应援,配合作战。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也同意蔡文治的见解,特意命令汤恩伯将最精锐的部队由上海撤往皖南及江西。然而没用。汤恩伯只执行老头子的命令。老头子让他死守上海,还要将库存的黄金、白银海运台湾,他哪里敢动?
不是国民党没有能人,没办法,私心任用,不败何去?
共产党方面则已是毕其功于一役。以淮海战役总前委直接转为渡江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负总责。集中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100万部队执行渡江作战。总前委规定:由二野的第3、4、5兵团为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指挥,在湖口至枞阳间渡江;三野的第7、9兵团为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枞阳以东至和县金河口之间渡江;三野的第8、10兵团为东突击集团,由粟裕、张震指挥,在金河口至江阴之间渡江。
渡江成功后,中、东两集团将统归粟裕指挥。同时,肖劲光率领四野第12兵团迅速南下,进至武汉地区牵制白崇禧集团。当然,这是以防万一。实际上桂系白崇禧是绝不会为蒋介石火中取栗的。
原计划于4月上旬渡江,但国民党还派人去北平装模作样地谈判,也就拖了下来。天气不等人,长江的桃花水就要到来,蒋介石拖的也就是这个。百万大军云集江北,军心士气、粮草接济都是大问题,拖不起。中央特意来电指示:不论谈判签字否,最迟于4月29日渡江。在此之前,应向全军宣传是为了友军尚未完成渡江准备工作,以免松懈士气。邓小平、陈毅接电后,对最后一项很不以为然。于是,二人自作主张以总前委的名义传达全军:推迟渡江是为了谈判,为了政治上有利。惟如此,我们才能有理有利。最后,我们总要渡江。全军官兵应深刻理解这一点,防止松懈战斗意志和迷失方向。
效果出奇的好。部队官兵在明白了事情原委后,反而信心更足,士气更加高昂。在此时,邓二代已显示出了其精通辩证法的领袖素质,日后成就果然不可限量。只可惜陈毅早逝,不然谁知道会不会出一个“改革元帅”呢?
4月20日,南京李宗仁给北平发来一电,拒绝签字,谈判终于OVER。当时晚8时,随着一声令下,万炮齐轰,谭震林的中集团率先渡江。一时间万舟齐发,夜色中炮火呼啸,弹雨横飞,滚滚的长江中飘飞着不尽的英雄血。
谭震林出手就是4个军,其中最先登上南岸的是聂凤智的27军,“渡江第一船”就此诞生。南岸的国民党军兵无斗志,放了几枪就逃了。27军迅速占领矶头山、大盖山等沿江阵地。紧随的25军占领了岳山、羊尖山等沿江阵地。长江天险已被拦腰斩断。
4月21日下午6时30分,在扑天盖地的炮火中,刘伯承的西集团开始渡江。15分钟后,先头船登岸成功。在一个半小时时间内,16个团部队渡过长江,控制了宽200余里,纵深10公里的登陆场。汤恩伯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的联系就此切断。
同日同时,粟裕、张震指挥的东集团也开始渡江,目标直指长江下游的宁沪地区。东集团这边的情况复杂一点,在渡江之前的一个小时,10兵团的陶勇就指挥炮兵和长江上的英国军舰一顿好干,这就是著名的“紫石英号”事件。在中国耀武扬威了100多年的英国人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站起来的中国人。叶飞率10兵团率先在南京至上海之间渡过长江,迅速向纵深发起冲锋。在申港以西、常州以北地带,10兵团部队遭到了国民党54军的抵抗,这也是在整个渡江过程中解放军遇到的最强的抵抗。54军火力很猛,与解放军斗得十分激烈。恰在此时,守卫江阴要塞的国民党7000部队起义。起义官兵调转炮口,对54军一顿猛轰。解放军乘势进攻,一举冲垮了敌军,切断了南京至上海的铁路。至此,千里长江防线被全部突破。一天多时间内,解放军渡江30万人,开始迅猛向纵深发展。
4月23日,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少将司令林遵率23艘军舰,在南京东北约4公里的江面上起义。一个月后,以这些军舰为基础,解放军华东海军正式成立,张爱萍当上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海军司令。
面对如此颓局,为避免沿江部队被分割围歼,汤恩伯命令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路撤退,芜湖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杭州方向撤退。这显然是老头子的意思,还是要守住东南财赋之地,尽量拖延时间,说不定美国朋友会来帮上一把呢。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这是陈毅写的一首诗,为的是称赞一个人。谁?粟裕。
三野的指挥部是够精干的。除了几个打下手的作战参谋外,整天晃来晃去的就是身材高大的参谋长张震。瘦小的代司令员粟裕则倒骑椅背对地图作相面状,一相就是大半天。面对争先撤逃的敌军,粟裕的战役决心已下。
渡江后,中集团和东集团部队已统归粟裕指挥。他命令叶飞的10兵团攻占江阴、无锡、苏州一线;宋时轮的9兵团迂回南京以南,直逼上海;陈士榘的8兵团负责解放南京;王建安的7兵团则沿宁杭国道,奔袭杭州,力争兜住南逃的敌军。同时,刘伯承的二野部队沿浙赣路展开,以保障三野的侧翼。这个部署是为了防止美军参战干涉,到时可以集合两大野战军的力量进行卫国战争。
兵贵神速。陈士榘以8兵团34军牵制仪征之敌,35军则直插南京北面的三浦。4月21日夜,35军分三路进攻三浦。经一天一夜激战,击溃守敌28军80师,一直冲到了长江边。4月23日晚7点,35军先头部队乘船过江直抵南京城下。此时,南京已是一座空城。当日凌晨,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已乘他的“天雄号”专机逃离南京。守城国民党军兵无斗志,已向南方逃去。4月24日凌晨,35军整队进入南京,在总统府的楼顶升起了红旗。整整统治了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至此被掀出历史舞台。
粟裕所看重的并不是南京。现在面前的逃敌有两坨,一坨沿宁沪线逃往上海;一坨沿宁杭线逃往杭州。上海有汤恩伯的重兵集团,坚守决心也很明确,只能放在最后。杭州则是上海守敌南退之路,必须先行切断。这就不能让沿宁杭线逃窜的敌军进入杭州。粟裕下令:23军、28军迅速插往宜兴、长兴地区,切断宁杭公路。25军、27军及7兵团主力奔袭郎溪、广德、吴兴,切断敌人南逃杭州之路。稍后,粟裕及前指机关也开始向南移动。
国民党军沿宁杭公路一路溃逃,却忘不了烧杀抢掠。然而,跑得不够快。在江南的绵绵春雨中,解放军以极快的速度追了上来。4月25日,28军从斜刺里攻占宜兴。当晚,23军占领溧阳,南京至杭州的公路至此被断。南逃敌军见前路已断,改道向西逃往郎溪、广德地区。然而,7兵团部队迎头攻了上来,后面28军又紧追不舍。4月27日,包围圈在吴兴合拢。被围住的国民党军有4个多军的残兵败将,在走投无路之际逃入郎广的深山之中。解放军立即进行了追歼大比赛。那个年月,一切物资取之于敌。追歼就意味着有俘虏缴获,兵员、给养、武器弹药就全有了。李云龙靠什么打胜仗?还不是这个。也就是2天多的时间吧,这股敌军被全部歼灭,整整13万多人。解放军参战各部队都挣了个盆撑碗溢。
王建安的第7兵团马不停蹄,经泾县、宁国,继续向前直插。4月30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追着敌人的屁股一举夺下了钱塘江大桥,保住了这座中国最长的现代化大桥。在此之前,杭州守军已有了炸毁该桥的计划。这样一来,国民党军更无斗志,谁也顾不上谁了,先逃要紧,连省政府也撒丫子奔了宁波。解放军要攻城时,才发现杭州也成了一座空城。5月3日,杭州解放。5月4日,义乌守敌110师在师长廖运升带领下起义。紧接着,第二野战军直下江西,连克上饶、贵溪、横峰、金华、衡县等地,紧紧控制住了浙赣线。至此,白崇禧和汤恩伯两大军事集团的联系被完全切断,粟裕可以专心解放上海了。
上海是20世纪初的远东经济、金融中心,中国的东南财赋重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东西方商贾云集,又有着重要的国际影响。因此,上海的得失,无论是对于中共执掌江山,还是国民党卷土重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上海位于江南水乡之地,地势平坦,遍布稻田水网,市区高楼林立,城市人口密集。攻打这样一个城市,显然难度极大。而且,为了保住中国这一最现代化的城市,中共中央又要求前线部队尽量不使用重火力,更加大了攻城的困难。因此,中共力争和平解决,先是争取汤恩伯起义,后是策划张权捉蒋,再准备上海第四次工人武装起义。但换来的是国民党更加疯狂地屠杀,许多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倒在了上海解放的前夜。在多方努力无果的情况下,便只有刀兵相见。

上海战役(1949年5月12日——5月27日)
守方:国民党汤恩伯集团,包括12军、21军、37军、51军、52军、54军、75军、123军、暂1军,共9个军,加上一定数量的交警、宪兵、保安团,共20多万人。其中54军是全美械部队,52军、75军、37军、21军是半美械部队,战斗力较强。37军更是所谓的“青年军”,是支死硬部队。其余各部队多是打光重建的,战斗力和士气都较低。另有5个炮兵团500余门火炮,其中榴野炮以上重炮130余门,装甲车和战车各100余辆,空军4个大队140余架飞机,海军第一舰队配合作战。
总指挥为蒋介石的嫡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
攻方: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27军、30军、31军,第10兵团第26军、28军、29军、33军,加上预备队23军和25军,共10个军,附3个炮兵团,共40万人。
有必要介绍一下解放军的各个攻击部队:
20军,原华野1纵,赫赫有名的华野“叶、王、陶”中的叶飞纵队,能攻善守,作战能力全面,除济南战役外,几乎参加过华野在解放战争中的所有重大战役。
23军,原华野4纵,是“叶、王、陶”中的陶勇纵队,华野三大主力之一,淮海战役中歼敌最多的部队。
25军,原华野7纵,是华野中打阻击的二流部队,过江后在郎广抓了不少俘虏,军长为成钧。
26军,原华野8纵,儒将王建安的部队,和3纵同享了在华野中擅长攻击的美誉。国军中称之曰:三千发炮弹打不动,不是3纵,就是8纵。
27军,原华野9纵,许世友带出来的部队,在华野中属后起之秀。从济南战役起出头,在淮海、渡江中屡建战功。打出过“济南第一团”和“渡江第一船”。
28军,原华野10纵,宋时轮的部队,是华野中打阻击战的专家。国军中将邱清泉曾曰:排炮不动,必是10纵。
29军,原华野11纵,人称“胡老大”的胡炳云部队,在华野中专打配合作战。
30军,原华野12纵,谢振华的部队,与29军一样,在华野中战绩一般,常打配合作战。
31军,原华野13纵,周志坚的部队,华野中成立最晚的纵队,但出头很快,以攻坚著称,打出了“济南第二团”,在淮海战役中表现突出。
33军,原华野渤海纵队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59军合编而成,属三野中打下手的部队,军长为张克侠。
进攻上海的总指挥是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
守方战略:上海守备阵地由外围阵地、主阵地带及市区核心阵地三部分构成。阵地前2公里内的障碍物全部夷平,房屋烧光,成为射界开阔的无人地带。
外围阵地为浦东方向和浦西方向的上海郊区各镇,多为开阔地带,可以充分发挥守军火力。
主阵地带沿黄浦江设置,一般距市区3~6公里,在纵深内密布子母碉堡群,每碉堡群布置守军半个班至一个班,各主要碉堡群之间有交通壕连接,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另以一些建筑物为阻击要点,多为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
市区核心阵地多利用高大坚固建筑物,结合街道碉堡工事构成抵抗据点。上海市区的国际饭店、汇丰银行、海关大楼、皇后大戏院、市府大楼、百老汇、国防医院等处都成为阻击要塞。国际饭店和百老汇分别作为苏州河南北的指挥中心。
汤恩伯为此大造舆论,称上海为攻不破的“斯大林格勒第二”,“可以坚持六个月”,“比斯大林格勒要坚固33.3%”。
攻方战略:进攻上海的作战方案大致有三种,一是久困长围,但上海有600万人口,粮食和燃料全靠外运,这样势必要严重威胁人民生活;二是突击苏州河南,这里防御比较薄弱。但这样将使战火引入市区,造成严重破坏,还不容易聚歼敌军;三是两翼迂回吴淞口,先断敌退路,再于上海市郊一口口吃掉敌军。粟裕和三野参谋长张震经过仔细研究,采用了第三种方案。
粟裕下达《淞沪战役作战命令》:叶飞率10兵团4个军为西路,以主力攻击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阻截国民党军海运南逃。其余部队分割歼灭昆山、安亭、太仓、嘉定地区之敌,从西北面进抵上海市区;宋时轮率9兵团4个军为东路,以主力攻占平湖、金山卫、奉贤、南汇、川沙沿线阵地,切断上海守敌南逃之路。其余部队相机控制青浦、松江以西地区,从东南面进抵上海市区。最后阶段,9、10两个兵团8个军会攻上海。
战役进程:
第一阶段,5月12日,解放军对上海外围发动攻势。10兵团29军当日攻占浏河,歼灭守军52军一个多营。28军83、84师直趋吴淞,激战两日,攻占太仓、嘉定,歼灭守军123军2000余人。26军攻占昆山、南翔,歼灭守军123军一部,俘敌1000余人;9兵团20军歼灭守军暂8师一部,进占平湖、金山卫、奉贤。30军沿南路前进,攻占南汇,进抵川沙。27军也顺利攻占嘉兴、松江、青浦等地。至此,上海外围阵地第一道防线全部攻占。
5月14日开始,攻击外围阵地第二道防线的战斗开始。10兵团从吴淞的西侧猛扑月浦、刘行、杨行地区。这一带地形平坦,射界开阔,国民党军建有大量的钢筋水泥碉堡群,并构筑了铁丝网、鹿砦、竹签、壕沟、木桩、地雷等障碍物。守军为国民党52军、54军,伴有飞机、舰炮和要塞炮火的支援。
28军攻击刘行镇的国际电台,遭敌子母地堡群阻击,攻击部队在开阔地带遭到严重杀伤,好不容易攻到近处,却突遇地堡前的地雷区、电网和竹签阵,攻击部队伤亡殆尽。经组织部队反复冲击,至夜深才拿下4个地堡群。然而到了天亮,国民党军突然以猛烈炮火打击,进占地堡群的解放军粹不及防,伤亡惨重。国民党军借助海军舰炮和空军飞机的支援,以坦克、装甲车开道,不断向解放军发起反击。双方死死缠斗,激战终日不休。为打开局面,28军又从两翼迂回刘行,依然被猛烈火网所阻,伤亡严重却进展甚微。
29军攻击月浦,在前沿遭国民党军阻击阵地猛烈火力及海军舰炮打击,伤亡很大。经多次冲击,接近街区,却又陷入各种隐蔽地堡的火力网交叉射击之下。双方多次展开白刃战,各个街区不断易手,混战长达40余小时。这场仗打成了添油战,解放军冲上去的连、营很快就打光了,不得已只好以团为单位发动攻击,光团级干部就牺牲了2个。经双方反复冲击炮火轰炸,月浦成为一片残垣断壁。
从14日到17日,28军、29军攻击受挫,伤亡达8000余人。在重大损失之下,叶飞不得不改变战术,命令部队不再进行直线攻击,而是先以火力覆盖敌阵地,然后以突击队爆破敌碉堡,以近迫作业方式,步步为营,不断挤占国民党军阵地。如此一来,伤亡果然大大减小,尽管每天进展并不很大,但总算不断前进,国民党守军的斗志则越来越弱。至19日,28军终于攻占杨行和刘行国际电台。22日,月浦守敌伤亡大半,余部撤逃而去,月浦被克。
东路9兵团的攻击相对顺利一些,31军进逼浦东,经10小时激战,攻占周浦镇,俘敌海防支队司令耿子仁以下2500余人。为配合西路军作战,30军加快进攻速度,抢占奉贤海堤,歼灭了原定要炸堤的国民党突击队,然后直趋白龙港,经一夜激战,歼敌51军、暂8师、37师一部,俘敌8000余人。19日,30、31军会攻高桥,经3天激战,攻克高桥。
至5月23日,三野部队全部攻占上海外围阵地,部分攻占主阵地带,从两翼向吴淞口张开了钳口。
为保住吴淞和高桥,汤恩伯连着拉上去3个多军,上海南北两翼重兵云集,市区则显得非常空虚。粟裕通过情报得知,汤恩伯本人已逃出上海,在吴淞口外的军舰上指挥,守卫上海的国民党军也有一部分已登船撤走。战机难得,5月23日晚,解放军向上海市区发动总攻,战役第二阶段开始。
因为10兵团在月浦、刘行伤了元气,粟裕又将正在休整的23军和25军拿上来攻上海,这样,进攻上海的解放军达到了10个军,形成牛刀杀鸡之势。
总攻上海市区的有4个军:20军、23军、26军、27军。粟裕决心先取浦东,然后瓮中捉鳖。在5月24日的全天激战中,20军冲进浦东市区,23军攻克龙华,26军占领沈家桥,27军攻至苏州河南,各部进展都比较顺利。汤恩伯将能调动的部队全部回援吴淞,然而已无补于事。解放军东西两路部队加紧攻势,凶猛地楔入了守军纵深。在西路,5月26日,29军和33军一部攻占宝山,进抵吴淞。25军攻克吴淞要塞,稍后,28军和33军也攻至吴淞。在东路,26日,30军占领三岔港,封锁了吴淞口东岸江面。31军全歼江心洲之敌,全部占领浦东地区。
至此,三野各部队会师吴淞口,肃清了苏州河南的敌军,切断了上海守军的最后退路。在苏州河边,爆发了上海战役中的最后高潮。国民党军据守苏州河北,以高大楼房和工厂、仓库等建筑物为掩护,用密集火力封锁河面。聂凤智指挥27军不断展开攻击,一波波部队冲上去,又一波波倒在对岸射来的火网前。攻了一上午,河南岸布满了攻击部队的尸体,然而还是没能冲过宽不过30余米的苏州河。为了不破坏上海市区,三野司令部命令部队不能使用重炮攻城,也不能用炸药爆破,只能用轻武器进攻,因而进展十分艰难。许多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的英雄都在苏州河边倒下了。杀红了眼的战士愤怒的质问聂凤智:“是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楼房重要,还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生命重要?!”
关键时刻,上海地下党发挥了重大作用。5月26日,国民党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派人和27军接洽,率国民党51军、21军、123军4万余人起义,大场、江湾解放。27军冲过苏州河,在20军和23军一部配合下,全歼了河北的国民党37军残部及交警总队。其后,参战各部队全力投入搜剿残敌的战斗。
5月27日上午,从苏州河畔到黄浦江边的枪声停息,上海战役结束。在16天的激战中,解放军共歼敌15.3万人,缴获各种火炮1370门,各种枪支8万余支,坦克、装甲车119辆,汽车1161辆,舰艇11艘,以及大量各种物资。上海地区守敌,除汤恩伯及从海上逃脱的5万人外,全部被歼。人民解放军伤亡3.3万余人,其中牺牲连以上干部433人。
廖运升-廖运周,也是110
jj607 发表于 2015-5-22 16:52
廖运升-廖运周,也是110
光头事后一定大骂:姓廖的都靠不住,110都是反骨仔。
光头事后一定大骂:姓廖的都靠不住,110都是反骨仔。
还有个更让他难受的廖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