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杰编《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出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48:02
最近获悉,由马骏杰筹划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系列丛书”的第四部《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已经出版,即将上市,但还没有看到目录。这套丛书已出版《民国时期中国海军论集》、《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和《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三部。最近获悉,由马骏杰筹划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系列丛书”的第四部《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已经出版,即将上市,但还没有看到目录。这套丛书已出版《民国时期中国海军论集》、《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和《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三部。
这个,和中国的连接点在哪里?
{:soso_e160:}期待了解。
外国海军?
《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部分目录
日本增设海军与中国
日美海军之竞争观
新加坡军港与远东政局
英国海军势力之东渐
日内瓦会议的经过及列强海军竞争的将来
英法海军协定与世界和平
英美海军问题
伦敦海军会议述评
伦敦海军会议之经过及新海军条约对于各方之影响
日本新海军补充计划的内幕
美国海军扩张案之由来及其影响
石油与海军
解决海军问题之新方案
五国海军会议与东方弱小民族
新加坡建筑军港问题
伦敦海军军缩会议的重要问题
伦敦海军会议中之法国
论英法意海军协定
美国海军之现势
法意海军势力之对抗观
美国的海军势力
德国海军末期之真相
日本海军实力的概略
太平洋中美日海军的实力
法国海军政策与英国海权之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景况之推测
罗斯福与美国海军政策
海战中之封锁
美总统罗斯福之和平政策与海军建设
日本海军之新改革
日本之海军
太平洋海战中之海军根据地
拿破仑之海军战策
德国海军之复兴运动
日本朝野对海军军缩会议的态度
海军会议及其现势
一九三五年海军军缩会议之预测与中国
海军条约对于列强海军力之影响
英国海军用油政策之危机
英国海军新加坡会议之意义
五大强国海军之检讨
一九三五年海军会议之展望
星加坡海军会议之严重性
海军会议与太平洋问题
论一九三五年之海军会议
…………
共97篇,76万字。
蓝色要塞 发表于 2015-5-21 22:24
《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部分目录
日本增设海军与中国
日美海军之竞争观
谢谢分享!
看目录是民国时期,对国外海军的研究论文集。出了话。可以收一本
是当时中国的视角看世界海军
FritzX 发表于 2015-5-23 20:03
是当时中国的视角看世界海军
说的太对了,老兄内行啊!
从目录看值得一买
才注意到区别,现在就下单去
没有价值的垃圾书,马俊杰倒是省事,直接把民国海军军官们写的文章分个类就出了好几本书。
海镜清 发表于 2015-5-28 23:37
没有价值的垃圾书,马俊杰倒是省事,直接把民国海军军官们写的文章分个类就出了好几本书。
兄弟,不能这样说吧,你写得那些破玩意也够垃圾的啦!你先回去打扫一下吧!
大家各取所需,各位心平气和!呵呵{:soso_e160:}
怎么能说没价值呢?
好心提醒一下而已,愿意花钱买垃圾书的我当然管不着,我写的东西再不好,至少是自己动脑动手写出来的,不是把档案复印一下出版的
海镜清 发表于 2015-6-1 10:07
好心提醒一下而已,愿意花钱买垃圾书的我当然管不着,我写的东西再不好,至少是自己动脑动手写出来的,不是 ...
老兄,我们都是喜欢军事历史的人,没有必要在这里为别人的书争吵。不过要知道,史料建设对于研究历史,喜欢历史是多么重要。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工作了,因为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是非常艰苦的,要付出相当代价的,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难以完成的,但又赚不着什么钱,总比那些迎合市场的东东有价值的多。我是想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
此书由海军史专家、原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海军中将亲自写序。
蓝色要塞 发表于 2015-6-9 00:55
此书由海军史专家、原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海军中将亲自写序。
前几天在新华书店看见了《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第一篇文章就感觉有问题,这篇文章明显是给方伯谦平反,感觉马骏杰也是一个主张给方伯谦平反的人。当时就不打算买他的书了。
皆杀的田中 发表于 2015-6-9 16:19
前几天在新华书店看见了《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第一篇文章就感觉有问题,这篇文章明显是给方伯谦平反 ...
那篇文章我也看了,感觉只是客观叙述案件的来龙去脉,并未为方伯谦翻案。他在百家讲坛上讲到方伯谦逃跑的时候,也是极力否定的。
已出的3本书,俺一本也没有{:soso_e127:}
马俊杰那个百家讲坛讲甲午讲得忒差,还在扯什么挪用海军经费造颐和园,还在给翁同龢之流洗地,根本没有体现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只能说他老了,OUT了。
panzergu 发表于 2015-6-17 11:58
马俊杰那个百家讲坛讲甲午讲得忒差,还在扯什么挪用海军经费造颐和园,还在给翁同龢之流洗地,根本没有体现 ...
小朋友,研究历史不是以老幼为衡量标准的,谁掌握的史料充分,谁就有话语权。
三套书已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