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有没有超发货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02:43
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中国货币超发的原因

      中国货币超发所积累起来的庞大规模及其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显而易见,内地金融管理当局对货币超发的后果应该心知肚明,那为什么仍然要继续保持货币超发的格局不变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因素,也有体制原因,还有认识上误判。

      其一,货币化进程对货币需求呈几何级数增加,成为货币超发主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的变革过程,尤其近二十年来,以股市创立为标志,中国经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加速阶段,置身中国的人们都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期间房屋制度改革、土地进行拍卖、债券市场推出、基金迅速发展、理财产品亮相、保险走进千家万户,等等,都在不断地推动中国资产货币化的进程。在资产货币化进程中,经济领域对货币的需求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今天,无论股市、债市还是房市,都沉淀了大量的货币,成为中国货币超发的重要推动机制。
市场化对货币需求旺盛

      其二,中国政府长期的赤字财政预算,成为货币超发催化剂。为配合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计,以及历年来提出的保增长、促发展目标,近二十多年来,内地一直实施赤字财政政策,以近几年的情?为例,2008年财政赤字规模为1110亿元、2009年达到9500亿元,赤字率迫近3%的国际警戒线水准;2010年赤字规模进一步增至10500亿元,2011年下调为9000亿元;2012年,赤字规模再度下调至8000亿元;截至2012年中国财政决算赤字累计已经达到73000亿。这些财政赤字都是需要通过货币融资手段来予以填补,亦即通过货币超发来完成。

      其三,「结售汇」制成为货币超发助推器。长期以来,内地实施外汇管制,并且要求企业和居民将手持的外汇兑换给人民银行,而企业和居民所需要的外汇又必须从人民银行购入。比如说,按照目前美元兑人民币的汇价1:6.3,那么,每进入中国境内1美元外汇资金,人民银行就必须向市场释放6.3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近十年来,中国外贸顺差快速增加,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有增无减。在这种背景之下,因大量外汇的进入迫使央行释放天量的人民币,以供企业和居民兑换外汇之用。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44万亿美元之巨,由「结售汇」制而引发的央行货币发行高达21万亿人民币之巨,如果再考虑到货币的乘数效应,央行实际发行的人民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最新的消息表明,中国的M2总量已经超过100万亿,这其中,「结售汇」「功不可没」。
「四万亿」计划成加速器

      其四,「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成为货币超发加速器。为应对2008年金融海啸,内地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各地方为配合中央的计划,也都出台了各自的刺激方案。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在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之下仅仅通过政府管道向市场释放的资金就达数以十万亿计,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水平一度迫近3%国际警戒线。由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手中无「粮」,完全依赖银行信贷管道,因而在本身债台高筑的同时,也极大地拉动了人民银行货币发行的速度,成为近年来中国货币超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其五,全球性的量化宽松政策成为中国货币超发的外部诱因。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美欧日皆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措施,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全球货币泛滥成为潮流。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国按兵不动,普遍性的国际货币贬值势将威胁到中国经济安全,中国只有跟随这股潮流,才能减缓全球货币泛滥带来的?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货币超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专家称,正是此举引发了农产品(19.26,0.82,4.45%)价格轮番上涨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42.15,0.36,0.86%)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学者评论认为,10月20日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央行加息其实来得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 货币政策酝酿转向稳健:


      ●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对比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转向:
      有学者认为,此次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了令外界颇感意外的加息之举。
      为什么中国货币政策转向来得那么突然?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学者评论认为,此次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时尚男士网:www.mrmodern.com

      货币超发43万亿元
      “央行加息其实来得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更是同比涨幅高达8%。那么,CPI的同比逐步增长是否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呢?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的货币超发,其最大的诱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带给中国的通货紧缩之忧。
      有学者认为,正是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过去30年(特别是
      近10年)央行“积极”推动货币超发的情况推向了极致。吴晓灵在解释原因时表示:“过去那么多年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存在央行调控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调控技术是逐渐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央行操作独立性还有待提高。”
      吴晓灵建议,如果中国政府将“十二五”规划期间GDP增速下调到7.5%~8%之间,未来几年的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那么未来几年广义货币增长率应该控制在13%~14%以下来应对流动性泛滥。从未来两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来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货币政策或转向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或在2011年变调——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意即“紧货币、宽财政”的基调或许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按照惯例,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召开。据了解,有关部门已经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题进行调研讨论,将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重新评估。
      两位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透露,这一政策组合在2011年很有可能被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调整意味着货币政策继续趋紧。央行在10月中旬启动了三年来的第一次加息。

      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推行的“宽货币、紧财政”组合不同,中国会推行一种“紧货币、宽财政”的主思路。
      综合来说,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偏紧的定位,再考虑到明年还要维持一定的投资和在建规模,财政政策应维持宽松的基调。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有什么政策含义?
      前述政策咨询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定性判断蕴含的定量含义,意味着2011年货币增速目标可能会下调,全年信贷调控目标也会下调,或者在信贷调控上不再做上限要求。据《中国经济周刊》《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
      高度关注潜在通胀压力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宽松
      央行昨日发布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央行报告指出,受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此外,央行报告指出,中国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
      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央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四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zm6.sm-img2.com/?src=http%3A%2F%2Fwww.mrmodern.com%2Flife%2F4472_4.html&uid=dfdf7bf949b9d20436391d3613eb0d2a&hid=baeb6dcd0d659a53f0efc571cf1622d9&restype=1&from=derive&depth=4&pi=768x1280&bu=web&pagetype=8400&link_type=3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中国货币超发的原因

      中国货币超发所积累起来的庞大规模及其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显而易见,内地金融管理当局对货币超发的后果应该心知肚明,那为什么仍然要继续保持货币超发的格局不变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因素,也有体制原因,还有认识上误判。

      其一,货币化进程对货币需求呈几何级数增加,成为货币超发主动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的变革过程,尤其近二十年来,以股市创立为标志,中国经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加速阶段,置身中国的人们都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期间房屋制度改革、土地进行拍卖、债券市场推出、基金迅速发展、理财产品亮相、保险走进千家万户,等等,都在不断地推动中国资产货币化的进程。在资产货币化进程中,经济领域对货币的需求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今天,无论股市、债市还是房市,都沉淀了大量的货币,成为中国货币超发的重要推动机制。
市场化对货币需求旺盛

      其二,中国政府长期的赤字财政预算,成为货币超发催化剂。为配合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计,以及历年来提出的保增长、促发展目标,近二十多年来,内地一直实施赤字财政政策,以近几年的情?为例,2008年财政赤字规模为1110亿元、2009年达到9500亿元,赤字率迫近3%的国际警戒线水准;2010年赤字规模进一步增至10500亿元,2011年下调为9000亿元;2012年,赤字规模再度下调至8000亿元;截至2012年中国财政决算赤字累计已经达到73000亿。这些财政赤字都是需要通过货币融资手段来予以填补,亦即通过货币超发来完成。

      其三,「结售汇」制成为货币超发助推器。长期以来,内地实施外汇管制,并且要求企业和居民将手持的外汇兑换给人民银行,而企业和居民所需要的外汇又必须从人民银行购入。比如说,按照目前美元兑人民币的汇价1:6.3,那么,每进入中国境内1美元外汇资金,人民银行就必须向市场释放6.3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近十年来,中国外贸顺差快速增加,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有增无减。在这种背景之下,因大量外汇的进入迫使央行释放天量的人民币,以供企业和居民兑换外汇之用。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44万亿美元之巨,由「结售汇」制而引发的央行货币发行高达21万亿人民币之巨,如果再考虑到货币的乘数效应,央行实际发行的人民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最新的消息表明,中国的M2总量已经超过100万亿,这其中,「结售汇」「功不可没」。
「四万亿」计划成加速器

      其四,「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成为货币超发加速器。为应对2008年金融海啸,内地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各地方为配合中央的计划,也都出台了各自的刺激方案。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在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之下仅仅通过政府管道向市场释放的资金就达数以十万亿计,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水平一度迫近3%国际警戒线。由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手中无「粮」,完全依赖银行信贷管道,因而在本身债台高筑的同时,也极大地拉动了人民银行货币发行的速度,成为近年来中国货币超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其五,全球性的量化宽松政策成为中国货币超发的外部诱因。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美欧日皆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措施,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全球货币泛滥成为潮流。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国按兵不动,普遍性的国际货币贬值势将威胁到中国经济安全,中国只有跟随这股潮流,才能减缓全球货币泛滥带来的?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货币超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专家称,正是此举引发了农产品(19.26,0.82,4.45%)价格轮番上涨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42.15,0.36,0.86%)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学者评论认为,10月20日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央行加息其实来得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 货币政策酝酿转向稳健:


      ●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对比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转向:
      有学者认为,此次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了令外界颇感意外的加息之举。
      为什么中国货币政策转向来得那么突然?
      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有学者评论认为,此次央行加息不仅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更是对过去10年,甚至30年过度依靠货币推动经济的一次重要的货币政策转向。 时尚男士网:www.mrmodern.com

      货币超发43万亿元
      “央行加息其实来得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更是同比涨幅高达8%。那么,CPI的同比逐步增长是否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呢?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的货币超发,其最大的诱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带给中国的通货紧缩之忧。
      有学者认为,正是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过去30年(特别是
      近10年)央行“积极”推动货币超发的情况推向了极致。吴晓灵在解释原因时表示:“过去那么多年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存在央行调控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调控技术是逐渐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央行操作独立性还有待提高。”
      吴晓灵建议,如果中国政府将“十二五”规划期间GDP增速下调到7.5%~8%之间,未来几年的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那么未来几年广义货币增长率应该控制在13%~14%以下来应对流动性泛滥。从未来两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来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货币政策或转向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或在2011年变调——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意即“紧货币、宽财政”的基调或许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按照惯例,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召开。据了解,有关部门已经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题进行调研讨论,将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重新评估。
      两位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透露,这一政策组合在2011年很有可能被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调整意味着货币政策继续趋紧。央行在10月中旬启动了三年来的第一次加息。

      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推行的“宽货币、紧财政”组合不同,中国会推行一种“紧货币、宽财政”的主思路。
      综合来说,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偏紧的定位,再考虑到明年还要维持一定的投资和在建规模,财政政策应维持宽松的基调。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有什么政策含义?
      前述政策咨询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定性判断蕴含的定量含义,意味着2011年货币增速目标可能会下调,全年信贷调控目标也会下调,或者在信贷调控上不再做上限要求。据《中国经济周刊》《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
      高度关注潜在通胀压力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宽松
      央行昨日发布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央行报告指出,受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此外,央行报告指出,中国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
      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央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四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http://zm6.sm-img2.com/?src=http%3A%2F%2Fwww.mrmodern.com%2Flife%2F4472_4.html&uid=dfdf7bf949b9d20436391d3613eb0d2a&hid=baeb6dcd0d659a53f0efc571cf1622d9&restype=1&from=derive&depth=4&pi=768x1280&bu=web&pagetype=8400&link_type=3
中国央行到底有没有超发货币

最近几年,人们在探寻通货膨胀的根源时,常常用到“货币超发”这一概念。有的人通过实际GDP累计增幅与广义货币(M2)存量累计增幅对比来解释近些年的高通货膨胀,指出通货膨胀的源头在于“货币超发”。但是,这种观点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驳,其中,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新著《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中提出的批驳最为引人注目。
周小川认为,“货币超发”这个提法接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所谓“非经济发行”,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因为今天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物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将货币超过实物经济需要的发行作为通货膨胀的根源是不正确的。笔者部分认同周小川对货币超发这个概念的批评,但在我看来,概念上的不够完美和度量上的不够准确,不能成为切断货币信用与物价上涨之间联系的理由。对所有试图淡化通胀货币根源的企图,笔者都不敢苟同。
显而易见,“货币超发”说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根据费雪方程式MV=PY,货币流通速度固定,货币量直接决定名义GDP,货币量超过需要则名义GDP大于实际GDP,此时必定出现总体物价水平上涨,即出现通货膨胀。在1950年代弗里德曼提出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中,结论与此相似,货币流通速度也是固定的。“货币超发”最直白的说法是,如果实际GDP增长10%,货币量增长25%,那么通胀即为15%。这种表述显然过于简单化了,没有考虑到货币数量论本身的粗陋之处。
事实上,货币数量论的可靠性一直面临多方面挑战:一是随着金融业发展和金融创新大量增加,货币的定义和外延变得日益模糊。日益繁多的金融工具充当或部分充当了货币的交易、投资功能,但传统的货币供应量统计不包括这些日益增多的新工具;二是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繁荣时期速度加快,衰退时期速度变慢,有时会持续下降形成流动性陷阱,如近20年来的日本,只见货币量上升不见需求改善,更不见通胀)。三是货币在国际间频繁流动和替代使用,使流出国和流入国的货币量与GDP、物价关系失准,这在离岸金融中心城市更为明显。这样,货币量与物价间的关系不再像前述方程揭示的那样稳定可靠了。
货币数量论应用到中国的环境中,还遇到两个额外的问题。其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原来不通过市场交易的领域逐步市场化(最典型的是土地),这就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媒介其交易,即中国经济存在一个货币化过程;其二,中国的投资市场不发达,居民部门的储蓄大多存在银行,体现为储蓄存款,而储蓄存款作为准货币是计入广义货币,即M2之中的,而且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上述两因素是中国的M2/实际GDP比率一直偏高,且逐步上升的部分原因。
我们再看看货币数量论在实际中的运用。1979年之前,美联储主要关注利率,1979年保罗·沃尔克上台后以弗里德曼理论为依据,通过控制货币量目标迅速地控制住了物价。但有人指出,从利率目标转向货币量目标只不过是为了降低政治上的阻力,因为深受通胀折磨的老百姓更愿意尝试一种新理论,事实上,当沃尔克紧缩货币供应时,利率迅速上升到两位数,最高达20%。虽然紧缩货币供应的效果与直接提高利率无异,但后者在当时政治阻力更大。由于货币数量与总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美联储于1993年正式放弃了货币数量目标,转而下锚于联邦基金利率。此后,虽然美联储继续公布货币量统计数据,但金融市场几乎不去理会,经济学家们几乎将全部的重点放在分析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上。这种情况直到此次金融海啸发生后才有所改变,伯南克实行非常规货币政策,分析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才重新成为经济学家们的一个重点。
由此可见,我们很难说美国曾经很认真、很机械地根据货币数量论实施过货币政策。连弗里德曼晚年也对自己的学说产生过疑惑,抱怨他的理论不准了。同样,基于中国的两个额外情况,要机械地按照货币数量公式来制定货币政策肯定也行不通。以M2与GDP的对比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偏松了,还是偏紧了,肯定是过于简单了,从方法论上看是不够严谨的。
那么是否就此得出结论:货币数量论毫无用处,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关系,M2多少都是一个无所谓的事情呢?绝对不是!虽然货币数量论在计量层面上大致是失效了,但货币数量论的基本逻辑,或者说其经济思想并没有失效,在其他因素不变(这点很重要)情况下,货币供应与物价之间的同向关系是明确的。如果金融结构基本不变,货币量增加超过货币化的需要,通胀就成为必然。即便在短期内过多货币主要流向金融部门,仅体现为资产泡沫,但资产泡沫最终会转化成通胀。如果时间足够长,资产泡沫和通胀还可能形成相互激荡的局面。
从基本逻辑来看,通胀和泡沫只有一个根源:货币信用过度。你可以批评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方程不准,但你无法否认“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这一结论。事实上,这句话应该成为公理。我们完全可以遵循傻瓜方法,即只要发生了不合意的通胀,就可以认为是货币信用环境过于宽松了。
因此,关于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不能抓住定义和计量这种技术性层面的瑕疵不放,而应该把握更核心的逻辑。在仅从货币量判断有可能失准的情况下,应该借助价格指标(利率)和信贷指标。中国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既管货币数量,又管法定利率(价格),还管信贷,这些年不仅货币量增长惊人,其它两个指标也显示货币环境相当宽松。2003年1月至2012年9月,实际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减CPI)为正的共有54个月,而为负的共有63个月,也就是说,过去十年,老百姓在大部分时间内都面临着负利率的环境,而这还没有考虑到CPI统计上的低估。同期内,中国信贷余额增长了48万亿,增幅为267%。如果我们把货币量、实际利率、信贷量几个指标综合起来,以消除“货币超发”术语上的不够准确,我们无法否认中国货币环境过于宽松这一事实。
不停地讨论超发的概念是否科学,有没有超发,甚至为“超发”寻找各种合理依据,更像是口水战。如果被这些技术层面问题所束缚,货币政策与经济表现之间关系这一核心命题就有可能偷偷地被转移掉。这是应该保持警惕的。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a8380d701013xkb.html?vt=4
央行货币超发”之谜

一、   缘起
最近一段时间,老百姓对物价持续上涨的不满增加了全社会对中国通货膨胀最终生成根源的关心。在这个当口,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央银行前常务副行长吴晓灵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说“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晓灵同志本来是提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但被某媒体作者进一步引伸放大,并演变为如下文字: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的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52万亿元,为705倍。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多出了27.1万亿元。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给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为42.774万亿元。
以上就是网上疯传“央行货币超发43万亿元”说法的由来。
中国近年来似乎已进入媒体舆论绑架政策的新历史阶段。“超发43万亿元货币”的说法出现以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前央行行长戴相龙和现央行副行长马德伦都明确表态说“央行货币超发”提法不科学。随后,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出面进行了正式回应,他的核心观点有二:一是GDP是流量指标,M2是存量指标,二者直接相减的算法不科学;二是央行货币超发是因为存在所谓“倒逼机制”。这种解释实际又加大了好事之徒们对过去30年央行行为和货币政策的质疑强度。质疑的关键点是:(1)国际上都在流行用货币指标与GDP的指标进行比对用来分析货币深化程度,不论这种比对是加是减是乘是除;(2)如果因为存在倒逼机制央行就真的成为43万亿元超发货币的“罪魁祸首”,那中国的中央银行岂不是太窝囊了吗?
二 、概念
我认为,解释通货膨胀解释M2的超速增长还应该有一个新的理论入手点,看来,对全中国的老百姓(也包括那些振振有词的各路财经专家们)需要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货币启蒙。
流通中的货币是怎么来的,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应当然是源头。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在中国有三个流出渠道:(1)现金(2)再贷款(3)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的外汇购买行为。这三个渠道在释放基础货币时总是通过商业银行这个最重要中介机构体系进行。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并不直接与企业、家庭和国外部门打交道,只有商业银行才能通过自己的资产负债业务在千千万万次日常交易活动中把央行的货币供给由可能变为现实。在近年的商业银行业务中,除了由央行-商行-到企业或居民户的间接货币供给活动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货币供给派生渠道,就是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转贴现业务,这类业务若无真实贸易票据支撑或客户因信用等级高获取较大折扣保证金要求,就会在商业银行之间的转贴现业务中凭空生成货币供给。这种由银行承兑汇票连锁转贴现形成的衍生性货币供给由于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规模,在监管部门一定的存贷比例(规定比例为75%)监控制度下又反过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性质属于坊间流行的所谓“货币超发”,但这种货币超发并不是吴晓灵同志所说的央行货币超发。
从理论意义上说,假定不存在财政直接透支的体制基础,央行如果存在货币超发的主观故意,除了购买中央政府债务和为某些金融机构提供弥补亏损窟窿的再贷款这两种渠道外,正常现金投放和购买外汇行为都不能算做是货币超发。
从宏观经济学意义上说,货币超发是指与实体经济的真实货币需求相脱离的货币供给行为。中国的现金供给通常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衍化出来的,每个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企业的基本账户都可以提取现金,这种现金供给事实上存在一种自动生成机制。而央行向商业银行购买外汇,外汇虽然转化成了人民币,但每一笔外汇都有国外部门的实际供给能力相对应,因此,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转换成人民币不构成外部购买力,但央行购汇投入的基础货币也大体被央行又用央票对冲的方式回收了去,只要时间及时数量足量,这里似乎也不存在所谓货币超发问题。
从货币供给机制说,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头,企业、居民户的信贷类业务和现金持有行为都会对货币供给乘数产生影响,在中国这种体制下,通常中央银行并没有货币超发的故意,因而也不承担所谓货币超发的责任。
三、实际
那么,今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否是货币超发造成的?中国的M2/GDP高比率是否就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现实证据?
纵观世界经济周期发展史和通货膨胀史——按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说法——就是货币的舞蹈史,从理论说这没有错。但每个国家,每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通货膨胀成因都千差万别。有外部输入式有内部生成式有成本推进式也有需求拉上式还有制度转型造成的体制摩擦式等等,因此,很难简单地用货币供给增速与GDP增速对比来解释物价上涨的原因。仅从亚洲经济体过去20多年的数据看(见表1)早在1991年,当中国M2/GDP比率仅为0.8之时,日本、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这一数据就已分别达到了1.90、1.50和1.79,而这三个经济体在之后近20年时间里通胀率都非常低。特别是日本,在“失落的20年”里,这一比率始终在2.0左右,但却饱受通缩之苦。中国在近20多年中通胀最严重的两个时期:一是1988年,CPI竟高达19%,但M2/GDP比率仅为0.62;二是1994年,CPI为24%,而M2/GDP比率仅为0.93。1978年至1995年,国内CPI累计涨幅296.9%(以1978年为100,则1995年CPI定基指数为396.9),同期贷款增幅则高达2573%(由1978年的1890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50544亿元),后者增幅是前者的7.7倍。再用M2增幅同CPI增幅相比较:1995年至2009年,M2累计扩张了897%(由6.1万亿扩张至60.62万亿元),但同期CPI的累计扩张幅度只有30%(以1978年为100,1995年定基指数为396.9,2009年CPI定基指数为519.0),M2扩张幅度是CPI扩张幅度的28.9倍。这说明,用M2与GDP相减证明货币超发、用M2/GDP比率高证明货币是通胀之源在理论上实践上又是多么的缺乏解释力。
M2每年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其增长的背后推力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高速扩张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现状在强制结售汇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被动货币投放。在多年的实践中,中央银行已摸索出一套娴熟的对冲操作经验即用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从市场吸纳流动性。从1999年至2009年,央行负债合计由3.5万亿元已扩张至24万亿元。这10年间额外增加的20多万亿元的中央银行负债与中国外汇储备的总规模大体抵平。因此,国际收支双顺差尽管会形成短暂基础货币投放,但央票对冲已抵消了那些巨量购汇人民币对流通的冲击效果。
在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中,尽管也出现过物价上涨较快的阶段,如1990~1995年五年间CPI累计涨幅为83%,但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为183%,农村居民收入为129%;1995年至2009年14年间CPI累计涨幅为30%,但城乡居民收入累计涨幅却分别300%和226%。也就是收入涨幅远高于CPI涨幅,这也是20多年来中国呈现政通人和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次通胀指标CPI10月份为4.4%,全国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菜篮子价格可能还会更高些,这当然要引起警惕,中央近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绝不能从简单货币主义理念出发,貌似深刻地将一切责任归咎于中央银行,并产生舆论误导,这样对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选择会产生干扰作用。

http://zm6.sm.cn/?src=http%3A%2F%2Fblog.ifeng.com%2Farticle%2F9083671.html&uid=dfdf7bf949b9d20436391d3613eb0d2a&hid=baeb6dcd0d659a53f0efc571cf1622d9&pos=8&cid=9&time=1431533617318&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000004000010408&bu=web&uc_param_str=pidi
央行称中国并未超发货币
2014年01月16日

“衡量货币超发不超发,要看物价、GDP和就业,只要物价没有大幅上涨,就不能说货币存在超发。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做到了相对的高增长和低通胀”。昨天,就“中国货币是否超发”问题,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货币供应
M2增长快原因在储蓄
2013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狭义货币(M1)余额33.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净投放现金3899亿元。
“货币供应量包括M0、M1、M2。中国的M0是流通中的现金,央行真正发行的就是M0,即5.8万亿的M0。而M1中包括企业活期存款,M2中包括所有的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等,所以M2余额多。”盛松成称,社会上关于“央行发行了所有货币”的理解有误,央行只发行M0部分,而M2增长快主要是因为储蓄增长快。一般而言,储蓄率比较高的经济体,其货币总量也往往比较高。中国人比较重视储蓄,国民储蓄率超过50%。
在回答“中国是否超发货币”的记者提问时,盛松成表示,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在CPI、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货币是否超发,要看GDP、就业和物价,只要物价没有大幅上涨,货币就没有超发,“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物价涨幅平均为2%-3%,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最近10年接近9%-10%,可以说中国经济实现了相对的高增长和相对的低通胀,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贷款融资
新增贷款创4年新高
去年全国,我国新增贷款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创下4年来的历史新高,是继2009年后的历史次高水平。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我国历年人民币贷款增量分别为9.59万亿元、7.95万亿元、7.47万亿元和8.2万亿元。
去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为年度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一年多1.5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融资结构进一步多元,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盛松成称。
在贷款量和融资规模纷纷创出近年新高的同时,去年我国银行间市场却频频上演流动性紧张的大戏。一边是信贷投放创新高,一边是利率水平创新高,银行资金面的这一诡异现象耐人寻味。在专家看来,“钱紧”与贷款创新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钱生钱的高收益领域,体外循环的雪球越滚越大,形成巨大的“钱窟窿”;另一方面,鉴于市场压力,央行又不得不投放更多的资金去填补窟窿,导致恶性循环不断上演,结果资金价格越来越高,企业融资难度越来越大。

□外汇储备
年度增幅创历史新高
到去年末,我国外汇储备相比2012年末增长5097亿美元,达到3.8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及年度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约1300亿美元,相当于上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幅;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幅明显放缓,增加约600亿美元;三季度外汇储备增加约1600亿美元,出现了自2011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季度增幅;与三季度末相比,四季度外汇储备增加约1600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此前指出,外汇储备量大的好处很多,但积累外汇储备也有成本,出口多、顺差大对于资源和环境是有压力的,中国继续积累外汇储备的边际成本已大于边际收益。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随着我国主动加大外贸再平衡调整力度,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单边升值预期有所弱化,预计今年我国外汇储备将比去年小幅增加。金融专家赵庆明指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用来购买一些国家的国债和金融债,但收益率一直较低。特别是近两年,发达经济体纷纷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拉低了国债和金融债利率水平,如果外汇储备管理依然采取传统的运用方式,保值增值将更难。

□热点回应
“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什么叫货币?货币最本质的特性就是交换的媒介和价值的尺度,它本身要有价值,所以它才能进行计价。货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计价手段,比特币本身不是计价货币,也没有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能。狂涨狂跌的‘货币’能作为货币吗?”
“影子银行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外从事信贷、资金融通等业务。影子银行不单单是机构,银行里面也有影子银行,用一句中国的成语‘如影随形’来形容——就是和银行也有一定关系。影子银行是市场的产物,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风险所在。央行会对影子银行业务加强监测、分析,积极引导它向好的方向发展。”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4-01/16/content_57444.htm

央行撇清货币超发意欲何为?

  有关新闻如下:央行称货币超发一说不科学 百万亿M2由大家创造】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称,央行发行的是5.8万亿的M0,百万亿的M2,是由“央行、商业银行、所有企业、个人,包括在座各位共同创造的”。因此并非央行创造了百万亿M2。中国M2较大是因为储蓄率高、间接融资比重高等造成,用“货币超发”来评价不科学。
 
  解读:盛司长言下之意有两点、
  一是央行只创造m0,m2不是央行独家发行创造的,二是m2是否偏高他不置可否!
  关于第一点、盛司长好象忘记了中国特色的强行结汇制度、外汇占款所发行的货币好象不是央行凭空发行出来的?而且这部分发行出来的货币也不用计入m1似的?然后就以央行只发行m0、至于m2这个大头全都是别人干的似的
  关于第二点、你说你央行跟m2数据责任关系不大、但却又不表态,现今的广义货币m2数据是不是偏高、属不属于超发、盛司长是故意遗漏还是忘记提及了?
 
  那么央行的意思是否想说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或是美国的1.5倍的情况下、仍还没有超发、是这个意思吗?

http://m.tianya.cn/bbs/art.jsp?id=1494544&item=develop


预留位置。

预留位置。
中国央行到底有没有超发货币

最近几年,人们在探寻通货膨胀的根源时,常常用到“货币超发”这一概念。有 ...
没有超发过
货币多了,但产品资产也增加了。泡沫还是有一些的,但是不严重,而且现在有货币互换,少量人民币也在国外流通了,减轻了通胀压力。美帝的超发才是真的超发。
咱能不能去买个菜,看看这几年物价变化再说
什么定义是超发?
货币多是肯定的。不过仔细想想,07年以后房地产的爆发,光是这些住房贷款就多了多少,上百万亿都是少的。
记得07年之前我们这边家里能买得起车的都屈指可数,但是07之后似乎一夜之间很多家庭都买得起车了。光是那些靠拆迁暴富的人,就不知凡几了。
世界工厂m2高于昧国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盲目进行国际对比与当年盲目把中国红军和欧洲列强军队对比有什么区别?
没人证实一下么@duduong
和霉国日本比比超发货币吧,公蜘文人们经济盲太多而已。。
有,但必须超发,否则经济要玩
物价涨太多了就超发,现在还算不上超发,
货币印刷厂是不是也该查查了,厂里头头们没事多印个一车两车的,估计也是理所当然的
货币印刷厂是不是也该查查了,厂里头头们没事多印个一车两车的,估计也是理所当然的
说话要负责任的,印钞不是印画报。
你的问题应该是央行超发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