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和北洋军队笑话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26:56
选自冯玉祥回忆录 《我的生活》


保定府五营练军,是有名的“父子兵”。这意思就是老子退伍,由儿子顶名补缺,普通外面不相干的人,是很难补进去的。有时即使一年半载能出一个缺,就有许多人来争着补,各方面托人保荐。所以我补了几次,都没有补上
父亲境况困难,他的同营友好都尽情明悉。但彼此都是穷困中挣扎的旅伴,除了给他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外,有什么法子可想呢?记得那时他们常对我父亲说
“秀公,等着吧,等老大老二年岁大了,您就用不着发愁了。
有一次,营中出了一个缺额,外人还不知道,管带苗大人就说
“这回补冯大老爷的儿子。
旁边人就问
“冯大老爷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这一问,苗大人也怔住了。接着那人就说
“让我问问去。
这时苗大人生怕他去一问,耽搁了时间,缺额又被旁人抢去,所以他随即说
“我知道,用不着问。”于是他就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
本来我们的名字是按照族中“基”字的排行取的,家兄叫基道,我叫基善。这次补兵,因为苗大人随便这一写,以后我就沿用下去,没有更换本名。这就是我的名字的来由。我补兵的这年,是光绪十八年,西历一###二年,我才十一岁
补上兵之后,我并没有随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其余时间我仍在家中过活。这在保定府,叫做“恩饷”


保定府在满清时代是京畿重地;自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以后,军事上的地位益形重要。朝鲜事变甫起时,五营练军即接到加紧操练的命令。这时保定府就有很多的谣言在流行着。一会儿说皇上不愿打,一会儿又说李鸿章不肯对日本开战。一般军民对于日本,更有许多懵懂愚昧的估量,简直荒谬可笑。一###四年七月一日,清廷终于下令正式和日本宣战,练军前后两营即奉令调开大沽口警备。命令刚到,官长尚秘而不宣,到了下午,方始集合目兵讲话,宣布了开赴大沽口警备的命令,嘱咐大家准备一切,决定第二天早晨开拔。命令一宣布,不啻晴天一个霹雳。同伴弟兄们平素过惯了自在安闲的生活,不要说对国外作战,就是连乡门都还未出过,骤然间听说要向大沽口开拔,抵御日本兵,大家立时骇得失神失色,十分恐慌。整个的下午,营中就同煮开了的水锅一般,七嘴八舌,嘈杂不休。有的三三两两聚在房里,指手画脚地瞎猜胡说。有的聚在空地上交头接耳,来回地走着闲谈。有的躲在墙角里唉声叹气,有的坐在板凳上噘嘴咋舌,种种奇形怪状,不一而足,好像在演着一幕滑稽剧,叫人看了又是好笑又是好气。家庭方面,听说队伍即要开拔,都纷纷到营中探询,一探听,果然属实,回去的时候,也有拭眼泪的,也有垂头丧气的。还有些家长们走到营门口,大声地对他儿子嚷着:
“小三儿!你可不能去呀!家里就剩我自个儿啦!万一有个好歹,可叫我怎么着?”
这天晚上,大家睡在铺上,好似热锅上蚂蚁一般,滚过来,翻过去,整整一夜合不上眼皮。第二天起来一看,大家的眼睛都肿得像桃子一样。
怪剧接着出演了。
这天早晨开拔,情形就如杜甫《兵车行》所描写的一样。军队走出保定府城外半里路的光景,忽然看见当地的男女老幼——同营官兵的父母兄弟妻子们——手连着手站在路旁,一直排了三四里路,哭天叫地地送行。我亲眼看见一个老太太,拉着她儿子的手,泪流满面,呜咽不已,死也不让她的儿子成行。这样的情形,触眼皆是。从早晨直到正午,奇哭怪嚎,声震云霄,只是不肯罢休。在不明底细的人看了,一定会以为是谁家大出殡,所以惊动这么些人来哭送。绝想不到这是保定府五营练军开往大沽口警备,去抵御敌人,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光耀。原来他们只想着大沽口就是死地,就是陷人坑,如今去了,一定不能复回的。所谓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他们是淡薄到等于没有的。至于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中日战争,意义有多么重大,不消说更是丝毫也不懂的。这种可悲可恼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我敢肯定地回答:这完全是专制政治和愚民政策的结果。


我们在大沽口住了一年多,颇有几件事情可写。一是老兵吃新兵的故事。那时驻守大沽口的各队伍中,都招有大量的新兵。这些新兵,年纪轻,见识浅,又没有受什么训练,因此有些油滑奸诈的老兵就想尽方法加以欺骗恐吓,从中获取利益。老兵常常故意对他们说些恐怖的事,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一会儿说:“日本兵在对面挂口了!”一会儿又说:“日本兵在对面一开炮,我们大家都成为碎粉,一个也别想活!”又说:“每月三两三,就卖了我们的命,太不值得!”他们整天在新兵耳朵里这样叽咕,说得那些新兵们恐慌万状,都要想法子溜逃。要溜逃,白天是没有机会的,必得在夜间。那时他们的衣服用品,一件也不能带,只能赤手空拳地逃走。于是留下的东西都由那些奸诈的老兵得去,卖成了钱,就买肉来炖了吃。一边吃着,一边笑骂那些无知的新兵:“冤大头!好好的兵不当,要溜逃!东西也不要了,给我们吃炖肉!”骂着,笑着,吃着,津津自得。回头又用同样的方法去欺骗恐吓别一批新兵,把他们吓跑了,于是老兵又大吃炖肉。


那时驻在大沽口的各军,都毫无军纪可言。官长以及士兵不受约束,荒唐百出。那儿的街市有东大沽和西大沽,都相当的繁华。士兵们就随便上街逛窑子。在此驻守的还有个之字营,士兵都是奉天锦州人。我们的练军则都是保定人。为了逛妓,两方面发生冲突,一次二次地打架,结下了大仇恨。有一次因为争风吃醋,又打起架来。当时练军人手多,又都长于武术,之字营在场的人少,武艺上也不能相及,即被练军痛打了一顿。之字营的弟兄吃了亏,气愤得不得了,跑回去邀集伙伴,打开了仓库,拿出枪弹来。练军这边也不相让,立时两边排阵对垒,准备大打。后由韩协台和罗镇台出面调解,费尽心力,方把一场风波平息下去,但两方打伤的人已经不少了。这件荒唐的事闹了出来,当地的报馆——那时初有报纸,办报的人往往借此为要挟图财的工具——觉得有生意可做,就声言要把事情起稿发刊。直隶总督王文绍以此事太碍体面,急得不得了,派人去和报馆疏通,结果是送报馆二千两银子了事。


满清的腐败,不仅限于政界,就是军界亦莫不如此。那时军营中每到初一、十五,有所谓“上衙门”这一个老套。到时各级官长都穿上袍子褂子,着高底缎子靴,戴着红缨帽,骑着马——文的文打扮,武的武打扮——一早上衙门。我因为个儿大,在营中当一个大旗手,所以也幸能参加他们这个勾当。初次看见这一套,总觉得很奇怪。心里想,这是干什么呢?大概是议论军机大事吧?不然,也是讨论地方上的政务,或是各部队相互间的重要事情。哪知道不久我就发现这种猜想完全不对。原来他们那样郑重威严地到了衙门里,大家一见面,不过彼此把腿一弯,互相请一个安,就同木偶一样,站在旁边再也不动了。俄顷,大家便出来,重复上马,一溜烟飞奔走散,有的下小馆子,有的去随便玩耍,什么事也没有了。他们把这件无聊的事,做得如此铺张,如此郑重,我觉得真是滑稽到了极点!


那时我们军队中的规矩,是三八打响,逢五排十打靶。所谓三八,就是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逢五排十,即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十,二十,三十。每次打靶的时候,我从家里去得很早。那时当兵,不一定都住在营中,除上岗而外,其余时间即使全在家里待着,也没人过问。
打响,每人每次得领五十个药条。这些药条,并不一定都须打完,每人总要剩个十几条,自己卖掉,换钱用。那时有个教习阎吉胜收买药条,每次打响完事,他那儿就站拢很多目兵,争着换钱,彼此见了,只相视一笑,谁也管不着谁,这事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我每次剩的药条,可以卖得十几个制钱。


军队中每哨里都有一个喊口令的教习。设置这教习的用意,说来也十分可笑。原来当时军队中的军官,十九都是仗着同乡亲戚的援引而来,其中受过军事教育的固然也有,但大部分都不明军事。别的事不必说,连喊操他们也不会。于是由于事实的需要,每哨里要设一个教习,专门代替官长喊操。教习的待遇没有一定,须看所能喊的人数多寡,定其高低。有的能喊三五十或百几十人,有的能喊至千儿八百人不等,普通较士兵的待遇可以高至一倍。当时自己想不出较好的办法来,心想当这样的教习我也许有点把握,于是每早天还未明即到东大教场学习喊操,放大了喉咙,“立正”,“稍息”,“托枪”,“开步走”,大喊一阵,喊得喉咙干哑了,也总未间断过。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保定府居民燃放爆竹,拜神上供,正在忙着享受他们新年的欢乐,我依然一出门就练喊操,引得人家都笑骂我。如此一直练了四年,我居然有了惊人的成绩。后来各哨里目兵都认识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三月中旬,保定府接到创练义和团的谕旨,各地遂公开成立团练,彰明较著的从事练习。保定府城南五十里,东流大寨口内有个天主堂,这时候遂成了众矢之的。义和团为要做些实际的工作给民众看,便率大队兵丁去打这座东流天主堂。为此问题,练军的官长分裂成为两派:一部分官长主张打,一部分官长主张不打。主张打的一方面认为既然奉令练习义和团,自当先杀些外国人,以正视听而平民气;主张不打的人,则顾虑到怕因此酿成祸变。后来主张打的人占了决定的势力,当晚即调动队伍随同义和团一同出发。
练军已经久未经过战事,一切行动和计划都幼稚得可笑。出发的时候是在晚上,每人给一个纸糊的灯笼照路,几百的灯笼联在一起,排成二三里长的行列,从远处望来,火光烛天,好像正月里赛龙灯似的。那时我就怀疑:晚上行军,怎么可以打灯笼呢?自己疑云满腹,莫测玄奥。在路上走着,倒觉得好玩,一点儿也不感到寂寞。离东流约有二里左右,正在行进的当儿,天主堂那里砰砰地响了两枪,冲着行列打过来。义和团在前头,听见枪响,回头就跑,队伍也随着溃了下来。鬼也没有看见一个,就一退二十里。那时也不懂什么叫做兵站,吃的东西都是临时由百姓供给。听说队伍退了下来,百姓送来的烙饼,就命为“得胜饼”;送来的绿豆汤,命名为“得胜汤”;送来的茶,也叫“得胜茶”;什么都是“得胜”,那心理真是可笑。待了三四天,又决定继续进攻。这次进攻,由两个人抬一副门板,走在前面,借以掩护后头的队伍。不料刚刚要冲上去,天主堂那里劈里啪啦又是一排枪声,把这边打伤了好几十,死了的也有好几位。队伍败下来了,你抱怨我,我抱怨你,大家对于义和团的信仰,不由得起了动摇。正在这时候,队伍即接到上谕:严拿义和团匪兵,于是轰动一时的气势蓬勃的义和团,遂急转直下走向败亡的结局中。
选自冯玉祥回忆录 《我的生活》


保定府五营练军,是有名的“父子兵”。这意思就是老子退伍,由儿子顶名补缺,普通外面不相干的人,是很难补进去的。有时即使一年半载能出一个缺,就有许多人来争着补,各方面托人保荐。所以我补了几次,都没有补上
父亲境况困难,他的同营友好都尽情明悉。但彼此都是穷困中挣扎的旅伴,除了给他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外,有什么法子可想呢?记得那时他们常对我父亲说
“秀公,等着吧,等老大老二年岁大了,您就用不着发愁了。
有一次,营中出了一个缺额,外人还不知道,管带苗大人就说
“这回补冯大老爷的儿子。
旁边人就问
“冯大老爷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这一问,苗大人也怔住了。接着那人就说
“让我问问去。
这时苗大人生怕他去一问,耽搁了时间,缺额又被旁人抢去,所以他随即说
“我知道,用不着问。”于是他就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
本来我们的名字是按照族中“基”字的排行取的,家兄叫基道,我叫基善。这次补兵,因为苗大人随便这一写,以后我就沿用下去,没有更换本名。这就是我的名字的来由。我补兵的这年,是光绪十八年,西历一###二年,我才十一岁
补上兵之后,我并没有随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其余时间我仍在家中过活。这在保定府,叫做“恩饷”


保定府在满清时代是京畿重地;自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以后,军事上的地位益形重要。朝鲜事变甫起时,五营练军即接到加紧操练的命令。这时保定府就有很多的谣言在流行着。一会儿说皇上不愿打,一会儿又说李鸿章不肯对日本开战。一般军民对于日本,更有许多懵懂愚昧的估量,简直荒谬可笑。一###四年七月一日,清廷终于下令正式和日本宣战,练军前后两营即奉令调开大沽口警备。命令刚到,官长尚秘而不宣,到了下午,方始集合目兵讲话,宣布了开赴大沽口警备的命令,嘱咐大家准备一切,决定第二天早晨开拔。命令一宣布,不啻晴天一个霹雳。同伴弟兄们平素过惯了自在安闲的生活,不要说对国外作战,就是连乡门都还未出过,骤然间听说要向大沽口开拔,抵御日本兵,大家立时骇得失神失色,十分恐慌。整个的下午,营中就同煮开了的水锅一般,七嘴八舌,嘈杂不休。有的三三两两聚在房里,指手画脚地瞎猜胡说。有的聚在空地上交头接耳,来回地走着闲谈。有的躲在墙角里唉声叹气,有的坐在板凳上噘嘴咋舌,种种奇形怪状,不一而足,好像在演着一幕滑稽剧,叫人看了又是好笑又是好气。家庭方面,听说队伍即要开拔,都纷纷到营中探询,一探听,果然属实,回去的时候,也有拭眼泪的,也有垂头丧气的。还有些家长们走到营门口,大声地对他儿子嚷着:
“小三儿!你可不能去呀!家里就剩我自个儿啦!万一有个好歹,可叫我怎么着?”
这天晚上,大家睡在铺上,好似热锅上蚂蚁一般,滚过来,翻过去,整整一夜合不上眼皮。第二天起来一看,大家的眼睛都肿得像桃子一样。
怪剧接着出演了。
这天早晨开拔,情形就如杜甫《兵车行》所描写的一样。军队走出保定府城外半里路的光景,忽然看见当地的男女老幼——同营官兵的父母兄弟妻子们——手连着手站在路旁,一直排了三四里路,哭天叫地地送行。我亲眼看见一个老太太,拉着她儿子的手,泪流满面,呜咽不已,死也不让她的儿子成行。这样的情形,触眼皆是。从早晨直到正午,奇哭怪嚎,声震云霄,只是不肯罢休。在不明底细的人看了,一定会以为是谁家大出殡,所以惊动这么些人来哭送。绝想不到这是保定府五营练军开往大沽口警备,去抵御敌人,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光耀。原来他们只想着大沽口就是死地,就是陷人坑,如今去了,一定不能复回的。所谓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他们是淡薄到等于没有的。至于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中日战争,意义有多么重大,不消说更是丝毫也不懂的。这种可悲可恼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我敢肯定地回答:这完全是专制政治和愚民政策的结果。


我们在大沽口住了一年多,颇有几件事情可写。一是老兵吃新兵的故事。那时驻守大沽口的各队伍中,都招有大量的新兵。这些新兵,年纪轻,见识浅,又没有受什么训练,因此有些油滑奸诈的老兵就想尽方法加以欺骗恐吓,从中获取利益。老兵常常故意对他们说些恐怖的事,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一会儿说:“日本兵在对面挂口了!”一会儿又说:“日本兵在对面一开炮,我们大家都成为碎粉,一个也别想活!”又说:“每月三两三,就卖了我们的命,太不值得!”他们整天在新兵耳朵里这样叽咕,说得那些新兵们恐慌万状,都要想法子溜逃。要溜逃,白天是没有机会的,必得在夜间。那时他们的衣服用品,一件也不能带,只能赤手空拳地逃走。于是留下的东西都由那些奸诈的老兵得去,卖成了钱,就买肉来炖了吃。一边吃着,一边笑骂那些无知的新兵:“冤大头!好好的兵不当,要溜逃!东西也不要了,给我们吃炖肉!”骂着,笑着,吃着,津津自得。回头又用同样的方法去欺骗恐吓别一批新兵,把他们吓跑了,于是老兵又大吃炖肉。


那时驻在大沽口的各军,都毫无军纪可言。官长以及士兵不受约束,荒唐百出。那儿的街市有东大沽和西大沽,都相当的繁华。士兵们就随便上街逛窑子。在此驻守的还有个之字营,士兵都是奉天锦州人。我们的练军则都是保定人。为了逛妓,两方面发生冲突,一次二次地打架,结下了大仇恨。有一次因为争风吃醋,又打起架来。当时练军人手多,又都长于武术,之字营在场的人少,武艺上也不能相及,即被练军痛打了一顿。之字营的弟兄吃了亏,气愤得不得了,跑回去邀集伙伴,打开了仓库,拿出枪弹来。练军这边也不相让,立时两边排阵对垒,准备大打。后由韩协台和罗镇台出面调解,费尽心力,方把一场风波平息下去,但两方打伤的人已经不少了。这件荒唐的事闹了出来,当地的报馆——那时初有报纸,办报的人往往借此为要挟图财的工具——觉得有生意可做,就声言要把事情起稿发刊。直隶总督王文绍以此事太碍体面,急得不得了,派人去和报馆疏通,结果是送报馆二千两银子了事。


满清的腐败,不仅限于政界,就是军界亦莫不如此。那时军营中每到初一、十五,有所谓“上衙门”这一个老套。到时各级官长都穿上袍子褂子,着高底缎子靴,戴着红缨帽,骑着马——文的文打扮,武的武打扮——一早上衙门。我因为个儿大,在营中当一个大旗手,所以也幸能参加他们这个勾当。初次看见这一套,总觉得很奇怪。心里想,这是干什么呢?大概是议论军机大事吧?不然,也是讨论地方上的政务,或是各部队相互间的重要事情。哪知道不久我就发现这种猜想完全不对。原来他们那样郑重威严地到了衙门里,大家一见面,不过彼此把腿一弯,互相请一个安,就同木偶一样,站在旁边再也不动了。俄顷,大家便出来,重复上马,一溜烟飞奔走散,有的下小馆子,有的去随便玩耍,什么事也没有了。他们把这件无聊的事,做得如此铺张,如此郑重,我觉得真是滑稽到了极点!


那时我们军队中的规矩,是三八打响,逢五排十打靶。所谓三八,就是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逢五排十,即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十,二十,三十。每次打靶的时候,我从家里去得很早。那时当兵,不一定都住在营中,除上岗而外,其余时间即使全在家里待着,也没人过问。
打响,每人每次得领五十个药条。这些药条,并不一定都须打完,每人总要剩个十几条,自己卖掉,换钱用。那时有个教习阎吉胜收买药条,每次打响完事,他那儿就站拢很多目兵,争着换钱,彼此见了,只相视一笑,谁也管不着谁,这事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我每次剩的药条,可以卖得十几个制钱。


军队中每哨里都有一个喊口令的教习。设置这教习的用意,说来也十分可笑。原来当时军队中的军官,十九都是仗着同乡亲戚的援引而来,其中受过军事教育的固然也有,但大部分都不明军事。别的事不必说,连喊操他们也不会。于是由于事实的需要,每哨里要设一个教习,专门代替官长喊操。教习的待遇没有一定,须看所能喊的人数多寡,定其高低。有的能喊三五十或百几十人,有的能喊至千儿八百人不等,普通较士兵的待遇可以高至一倍。当时自己想不出较好的办法来,心想当这样的教习我也许有点把握,于是每早天还未明即到东大教场学习喊操,放大了喉咙,“立正”,“稍息”,“托枪”,“开步走”,大喊一阵,喊得喉咙干哑了,也总未间断过。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保定府居民燃放爆竹,拜神上供,正在忙着享受他们新年的欢乐,我依然一出门就练喊操,引得人家都笑骂我。如此一直练了四年,我居然有了惊人的成绩。后来各哨里目兵都认识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三月中旬,保定府接到创练义和团的谕旨,各地遂公开成立团练,彰明较著的从事练习。保定府城南五十里,东流大寨口内有个天主堂,这时候遂成了众矢之的。义和团为要做些实际的工作给民众看,便率大队兵丁去打这座东流天主堂。为此问题,练军的官长分裂成为两派:一部分官长主张打,一部分官长主张不打。主张打的一方面认为既然奉令练习义和团,自当先杀些外国人,以正视听而平民气;主张不打的人,则顾虑到怕因此酿成祸变。后来主张打的人占了决定的势力,当晚即调动队伍随同义和团一同出发。
练军已经久未经过战事,一切行动和计划都幼稚得可笑。出发的时候是在晚上,每人给一个纸糊的灯笼照路,几百的灯笼联在一起,排成二三里长的行列,从远处望来,火光烛天,好像正月里赛龙灯似的。那时我就怀疑:晚上行军,怎么可以打灯笼呢?自己疑云满腹,莫测玄奥。在路上走着,倒觉得好玩,一点儿也不感到寂寞。离东流约有二里左右,正在行进的当儿,天主堂那里砰砰地响了两枪,冲着行列打过来。义和团在前头,听见枪响,回头就跑,队伍也随着溃了下来。鬼也没有看见一个,就一退二十里。那时也不懂什么叫做兵站,吃的东西都是临时由百姓供给。听说队伍退了下来,百姓送来的烙饼,就命为“得胜饼”;送来的绿豆汤,命名为“得胜汤”;送来的茶,也叫“得胜茶”;什么都是“得胜”,那心理真是可笑。待了三四天,又决定继续进攻。这次进攻,由两个人抬一副门板,走在前面,借以掩护后头的队伍。不料刚刚要冲上去,天主堂那里劈里啪啦又是一排枪声,把这边打伤了好几十,死了的也有好几位。队伍败下来了,你抱怨我,我抱怨你,大家对于义和团的信仰,不由得起了动摇。正在这时候,队伍即接到上谕:严拿义和团匪兵,于是轰动一时的气势蓬勃的义和团,遂急转直下走向败亡的结局中。
清廷腐败,可见一斑!
不亡国才怪


所谓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他们是淡薄到等于没有的。至于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中日战争,意义有多么重大,不消说更是丝毫也不懂的。



论坛里有人讨论什么狗屁独生子女该不该打仗的问题就和冯玉祥以前说的情况一模一样,有些中国人过了一百多年了还是一副孬种样。


有些中国人,不揍是不行的,还没上战场就开始瞻前顾后,摇摆不定,真要到了国家危亡的关头,粮食不能给这些家伙。

所谓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他们是淡薄到等于没有的。至于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中日战争,意义有多么重大,不消说更是丝毫也不懂的。



论坛里有人讨论什么狗屁独生子女该不该打仗的问题就和冯玉祥以前说的情况一模一样,有些中国人过了一百多年了还是一副孬种样。


有些中国人,不揍是不行的,还没上战场就开始瞻前顾后,摇摆不定,真要到了国家危亡的关头,粮食不能给这些家伙。
清廷败的一点不冤,早败还好,越晚越糟糕。中国近代的民族和国家意识要到抗战胜利和抗美援朝之后才是里外都翻新的新式国家,从此以后,才能谋求富强,没有这两次战争胜利的塑造,那是万万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很难得见到冯大帅的文章啊。
现在知道为什么清军在甲午败得那么惨了,这些渣渣战斗力连1 都没有,叫战五渣都高抬他们了。
民国时各种报刊上,胡编乱造骂晚清的故事很多
可信度很低
在外面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这必须推荐冯玉祥回忆录啊
看清楚,这是冯玉祥的回忆录
看到这,想到若无外患,满清完了又是一个五代啊
★剑舞风月☆ 发表于 2015-4-23 01:09
所谓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他们是淡薄到等于没有的。至于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中日战争,意义有多么重大 ...
你这是在暗示xxx和清政府一样行愚民奴化之道吗???
每次都要等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lhr817 发表于 2015-4-23 10:09
现在知道为什么清军在甲午败得那么惨了,这些渣渣战斗力连1 都没有,叫战五渣都高抬他们了。


甲午战争渣的是清朝的陆军,海军还是多给力的哟,日本联合舰队一堆新式军舰新式炮整个大东沟海战的命中率记得才不到2%,北洋水师全部老式军舰老式炮是打出了超越时代的10%左右的命中率的哟,之所以说是超越时代的命中率,是因为几十年后二战后期海上战场上装备了射击指挥仪等早期火控系统的军舰都少有打出10%命中率的战例,以北洋水师的年份和装备,在一场大规模海上混战里能打出10%的命中率,足以见平时的训练水平了。
lhr817 发表于 2015-4-23 10:09
现在知道为什么清军在甲午败得那么惨了,这些渣渣战斗力连1 都没有,叫战五渣都高抬他们了。


甲午战争渣的是清朝的陆军,海军还是多给力的哟,日本联合舰队一堆新式军舰新式炮整个大东沟海战的命中率记得才不到2%,北洋水师全部老式军舰老式炮是打出了超越时代的10%左右的命中率的哟,之所以说是超越时代的命中率,是因为几十年后二战后期海上战场上装备了射击指挥仪等早期火控系统的军舰都少有打出10%命中率的战例,以北洋水师的年份和装备,在一场大规模海上混战里能打出10%的命中率,足以见平时的训练水平了。
咋没了,谁给个全本的
明朝后期的卫所,战斗力低的更可怜
每个朝代的晚期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不奇怪
他们一拿到枪就敢屠杀所有卡菲尔
新疆军警里拿枪的几个族有几万人,怎么没发生你说的事情
唯物的临时号 发表于 2015-4-23 12:49
新疆军警里拿枪的几个族有几万人,怎么没发生你说的事情
那几万军警就是他们所说的下火狱的无神论卡菲尔
唯物的临时号 发表于 2015-4-23 12:49
新疆军警里拿枪的几个族有几万人,怎么没发生你说的事情
而看照片上的几个毫无疑问是天启宗教伊斯兰教徒穆斯林

lhr817 发表于 2015-4-23 10:09
现在知道为什么清军在甲午败得那么惨了,这些渣渣战斗力连1 都没有,叫战五渣都高抬他们了。


甲午战争,水师和陆军表现,差别还是很大,北洋水师大多数官兵是好样的,其表现的战术素养和献身精神是要高于不久后日俄战争沙皇军队不少的。奈何装备落后,指挥保守。但真正导致海战战败是陆战不给力造成的。
lhr817 发表于 2015-4-23 10:09
现在知道为什么清军在甲午败得那么惨了,这些渣渣战斗力连1 都没有,叫战五渣都高抬他们了。


甲午战争,水师和陆军表现,差别还是很大,北洋水师大多数官兵是好样的,其表现的战术素养和献身精神是要高于不久后日俄战争沙皇军队不少的。奈何装备落后,指挥保守。但真正导致海战战败是陆战不给力造成的。
唯物的临时号 发表于 2015-4-23 12:49
新疆军警里拿枪的几个族有几万人,怎么没发生你说的事情
本人从不针对民族,只针对邪教,所谓的汉穆我一样憎恶
甲午战争渣的是清朝的陆军,海军还是多给力的哟,日本联合舰队一堆新式军舰新式炮整个大东沟海战的命中率 ...
冯玉祥讲的不就是陆军吗。
楼主你这个分段排版太混乱了吧
北洋水师惨败,岂止是那个军中不给力的问题。
这些现在看着可笑,却也很苦
唯泪依洄 发表于 2015-4-23 00:38
清廷腐败,可见一斑!
楼主是借古讽今啊
这件荒唐的事闹了出来,当地的报馆——那时初有报纸,办报的人往往借此为要挟图财的工具——觉得有生意可做,就声言要把事情起稿发刊。直隶总督王文绍以此事太碍体面,急得不得了,派人去和报馆疏通,结果是送报馆二千两银子了事
   GZJY无处不在啊!
★剑舞风月☆ 发表于 2015-4-23 01:09
所谓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他们是淡薄到等于没有的。至于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中日战争,意义有多么重大 ...
曾经跟一个人聊天,说道这一块满不在乎,说国灭了如何,反正自己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我说,对付你这样的人很好办,你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是吧?我就故意让敌人闯你家里奸你老婆杀你孩子,我看你到时候会不会反抗。
冯将军执笔?
这就是“我大清”的文化。。。
这战斗力,还叫部队?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5-4-23 12:41
甲午战争渣的是清朝的陆军,海军还是多给力的哟,日本联合舰队一堆新式军舰新式炮整个大东沟海战的命中 ...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在战争中是非常有天赋的
在相同的装备和训练下,世界上很少有能匹敌的
但是这个装备和训练,尤其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又往往是很致命的
复合装甲8 发表于 2015-4-23 12:34
你这是在暗示xxx和清政府一样行愚民奴化之道吗???
在明末,在清末,这样的人是主流,这是国家政策的失误,所以国家败亡,在当代,这样的人是少数,这跟国家政策无关,这是个人的弱智。
别什么时候出一个PLA的集子就好
新疆军警里拿枪的几个族有几万人,怎么没发生你说的事情
那是有更多的卡菲尔拿枪看着他们呢
cappuccinohg 发表于 2015-4-23 12:59
甲午战争,水师和陆军表现,差别还是很大,北洋水师大多数官兵是好样的,其表现的战术素养和献身精神是 ...
海军装备和后勤供给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北洋水师的官兵作战非常英勇,可惜了那些铁血男儿!关键还是上层和朝廷没有临战的决心和动员能力,不败没道理。即使英勇不缺邓世昌,陆战不少关天培,依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Gundammkiv 发表于 2015-4-23 15:17
曾经跟一个人聊天,说道这一块满不在乎,说国灭了如何,反正自己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我说,对付你 ...
也不必这么激烈
类似也碰到过,我就说新来的统治者加税怎么办?而且这是历史上无数次证明已经发生的事情,她就想,问新来的为什么要加税?恩,我告诉她要赔偿军费占领费什么的,你是亡国奴,没有发言权,想加就加
演习过后,要举行一次阅兵式,事先官长目兵奉令一律须穿皮鞋。皮鞋是军需官在天津订做的,样式粗笨。官长穿的每双十二元,虽然不合脚,但皮子较好。士兵穿的,皮子就特别硬劣,尺码一律窄小,怎么也穿不进去。可是命令限制着,非穿不可——不穿也得背负着。有的士兵,只好脱去袜子,光着脚,死命地挤进去。可是走动起来,脚趾就如刀割,个个痛得流泪。当连长的这时处境最感困难。因为每连中不过十六七个人勉强穿了下去,其余的都无法遵循命令,弄得无所措手足。这件办皮鞋的事情,是段统制的军需劳佩兰先生经手办的。真想不到这位先生,糊涂得如此!皮鞋是这样,衣服的尺码亦是大了小了都不管。我这个大个儿,领下来的却是一套短小的制服,上衣只齐腰,裤筒吊在小腿上面。我是如此,别人也是一样。要掉换,不许掉换。人人切齿痛骂。满清真是到了倒霉的时候,上层和下层毫不通气。中层负责的人,能力既不够,办事又不尽心,只想着如何省事,一点儿不往细心周密上设想,结果是蒙上欺下,一味地胡闹。从这些很小的事上,都可以反映出当时政治之糟!


军队中有了许多恶现象。第一,就是赌博的恶风。因为住处分散,管理上松懈下来,于是官长带领着头目,大家一块儿赌博,甚至讹赖诈骗,无所不为。有时官长输了钱,头目向他索要,官长不肯给;有时头目输了钱,官长向他要,头目也不给。到了上操的时候,头目犯了过失,官长加以责打,头目就不心服,说这是因为讨钱的事怀了恨,所以借故来泄愤出气。情形糟到如此地步,怎么能练出好兵?这个恶风,到了民国时候,愈益不堪,师长和旅长窝在一起打牌,一输数万,甚至数十万。如此情形,作战时怎么指挥?这是最使我痛心疾首的一件事。第二,吃饭的现象,也非常叫人看不惯。伙食的办理,是以连为单位,可是头目买菜,官长却毫不过问。买好的,买坏的,官长不管;今天买这菜,明天还是买这菜,永远不更换,官长也不管。做出来的菜生了,不管;煳了,不管;咸得不能进嘴,淡得无法下咽。官长都不管。官长为什么不管?就因为他有自己的小厨房,尽可以开私菜。因此士兵们吃的什么,他们都可不过问,反正和自己无干。士兵们受不了,背地里咒骂,他们也充耳不闻。逼到出走,闹许多无谓的岔子。与士卒共甘苦,是治军最重要的一个信条。别的方面纵然不能同甘苦,至少吃饭应当相同。上级官长不能相同,至少日常和士兵接近的下级官长应当相同。可是这里却全不注意。第三,卫生方面,也太马虎了。厕所的管理,是军队中一件重要的事。本来,旧式军队,是向来不知道讲究卫生的。及新教育兴,方一知半解地注意到这方面来。厕所污秽,也知道打扫打扫了。可是这里的厕所,则仅仅在官长检查的时候,清理一下。官长不检查,就永远不打扫,把卫生之道,当成敷衍差事。士兵们好像以为这是替官长做事,不是替自己做事。因此,弄得厕所污秽不堪,臭气冲天。一个人染了痢疾,全连全队的人都染痢疾。这些肮脏的厕所又和厨房紧邻着,大个儿的绿头蝇在厕所里吃完了“大菜”,就到厨房中的碗盏上、食物上去大便。大家司空见惯,不以为怪。总之,毛病全在官长疏懒,不负责任;士兵缺乏教育,没有知识。


巨流河秋操完了,山东第五镇也举行校阅。我们第一混成协派去两个人参观,一个是我,一个是第七十九标的标统萧广川先生。和我们做伴同去的,有第二混成协选派的段雨村先生和李排长,还有第三镇的几个官长
好容易到了济南,径到第五镇营房的招待处下榻。这招待处预备的非常周到,床铺不用说,就是盥具和文具等也都应有尽有。第二天即参观第五镇的校阅。看完这次校阅我发生几点感想
第一,觉得这次校阅,目的完全是准备给人家看的,并没有练习实际作战的意思。国家花了许多钱,练了多年的兵,到头不过摆摆样子而已,岂非笑话!这些官儿们,实在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
第二,校阅的人预备了非常豪华的大菜。这除开故意摆阔而外,与国计民生有什么好处
第三,夜间的对抗演习,阵线重叠,两面都弄成自己的人,天亮一看,才知道自己在打自己。军队训练了多少年,拿出这样的成绩,真令人气愤
第四,步兵、炮兵的实弹射击,一次也打不中,这表明他们平素毫无练习
第五,对于士兵,没有一点儿精神教育,而且官长士兵之间毫无感情,简直彼此离心离德,背了脸,士兵一提到官长就是骂。小官怨恨大官,小兵咒骂官长。《孙子兵法》上一再告诫着重军心的培养,可是这里的治军者(当时那桐任统监)却一点儿没有注意
第六,最可恶的是,参谋处总办同军务处总办——都是东西洋留学回来的——却在场内大喝其白兰地酒,有的拿起瓶子仰着脸往嘴里倒,有的在那里大说大笑,弄到后来喝醉了,嘴里流着白沫,打滚号哭,又唱又嚷。有的则互相骂着小白脸,或者打起架来。国家练兵,竟糟至如此!这哪里是校阅,简直是儿戏,简直是拿百姓开心
回到招待处,我就和同来的几位谈我对于这次校阅的感想,将上面各点一一指说出来。想不到第三镇的那几位官长,却不约而同地讥笑我:“你是个老粗,当兵的出身,你懂得什么!也乱批评人家!”我说:“我们练兵,绝不能怕人家批评,否则,怎么会有进步?这样子练兵,不叫练兵,叫做害国家害人民!”


过了不久,北京政府又派人来检阅我们东三省的驻军。这次校阅给我的印象,更助长了我民族意识的抬头。
这次来校阅的是一批少年亲贵,都是军谘府里派来的贝子贝勒们,一共十几位。这一来,可让官长们着了慌,急忙各自赶造假账,连夜将从光绪二十一年起,几年来的柴价、马乾、公费等账目造齐,准备着给校阅者查看。并又专人到天津购置上等洋瓷马桶二十个,每支价值两元的雪茄烟两百盒,海参鱼翅两百斤,其他奢侈贵重物件,无不应有尽有,以为招待之用
那时天气正冷,那些养尊处优的贝子贝勒们,一个个穿着狐裘礼服,阔步昂视,把检阅队伍的使命放到脑后,成天的苛求供应,胡嘴乱骂。甚至闲得无聊,把价值昂贵的雪茄烟扭开来,投到火炉中燃烧,以为笑乐。再不然就满营乱闯,查看账目。走到这一营,翻了翻账目,张嘴就骂:“妈儿巴子,假账!”走到那一营,翻了翻账目,也是骂:“猴儿崽子,假账!”弄得大家没办法,于是急忙商量应付方策。这时有一位四十协的军需官,安徽合肥人,名叫吴庆宣(曾在将弁学堂毕业)的在座,大家赠他一个外号叫做“老母鸡”。这人老奸巨猾,是个道地的官僚。这时大家正愁锁着眉头,只听见他站起来说道,“我有办法”。大家高兴得不得了,齐声说:“你有办法,就说出来,我们愿意依着你去办。
“只要依着我,准保成功。”“老母鸡”十分有把握的样子说道:“你们只要肯拿钱,叫上几十个日本窑姐儿,教她们一人拉一个,把这班王八蛋统统拉了走,什么事不就完了?
大家一听这话,有的涨红了脸,觉得为这事用到日本窑姐儿,未免有点犯不上;但有的人却主张事已至此,不得不这么办。结果,少数服从多数,为了饭碗问题,遂通过了“老母鸡”的提议
等到校阅员们吃过燕菜席,走到街上溜达,一群预先约好的妖精似的日本窑姐儿蜂拥而上,一个人拉了一个,一个个被拉到窑子里去。一进窑子,这般大爷们就被奉承得昏天黑地,校阅的事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几位在窑子里一住五六天,还舍不得出来。后来一算窑子的账,共花三万几千块。
“真厉害!”我当时说,“拿钱给钦差们玩娘们就可以,给当兵的洗澡,就不行。这真是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