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2:21
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 ... 293_all.html#page_2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杨 澜】印度总理莫迪将于5月访问中国,对于这样重头的出访,印度媒体已提前预热。4月初,就有印度媒体爆料说,多个中国城市的印度人社团期待着莫迪访华,他将在上海会见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印度人。总体而言,在中国的印度人只有4.5万,与日韩等国在华人数相比算不上多,且以跨国企业派驻“北上广”的高管、白领以及活跃在浙江、广东的商人为主。尽管印度本国媒体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才刚开始,但不能否认,这些安居乐业的印度人正成为中印两国关系快速发展的“润滑剂”。《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印度人,听他们讲述在中国的感受,以及是如何对比中印这两个大国的。

    “我们要给上海颁安全奖”

    就在华生活和工作的印度人数量,《环球时报》记者先后联系印度驻华使馆和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但暂未得到详细答复。据印度Zeenews新闻网4月6日报道,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着4.5万印度人。文章还提到,莫迪去年访美时,曾应邀前往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演说,受到成千上万印裔美国人的欢迎(美国印度裔已超过300万--编者注)。据一些接受采访的印度人介绍,“北上广”以及义乌的印度人最多,其中北京有一两千人。上海印度人协会办的刊物称,约有5000印度人在印驻上海领馆注册,很多人是跨国公司或大型机构派驻上海的工作人员和高管。广州和义乌的印度商人多一些。义乌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来义乌的境外客商约44.4万人次,而印度客商就占了1/10,接近4万人次,成为义乌外商最大群体。数以万计的印度商人在中国合法经营,但难免有个别商人闹出点“风波”,2012年曾发生印度商人因拖欠当地商人大额货款被扣事件。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印度要学中国的地方有很多”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我在中国有3份工作,所以都没时间刮胡子了。”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一见面就和《环球时报》记者开起玩笑。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苗绿认为,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谈到莫迪总理访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印度人大多充满期待。怀卡尔说:“莫迪总理这次访华,印中两国政府将会有更多合作。我们希望中国人和印度人能更多地相互欣赏,加强两个人口大国的交流。这也是印度人协会一直在努力做的。”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 ... 293_all.html#page_2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 杨 澜】印度总理莫迪将于5月访问中国,对于这样重头的出访,印度媒体已提前预热。4月初,就有印度媒体爆料说,多个中国城市的印度人社团期待着莫迪访华,他将在上海会见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印度人。总体而言,在中国的印度人只有4.5万,与日韩等国在华人数相比算不上多,且以跨国企业派驻“北上广”的高管、白领以及活跃在浙江、广东的商人为主。尽管印度本国媒体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才刚开始,但不能否认,这些安居乐业的印度人正成为中印两国关系快速发展的“润滑剂”。《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印度人,听他们讲述在中国的感受,以及是如何对比中印这两个大国的。

    “我们要给上海颁安全奖”

    就在华生活和工作的印度人数量,《环球时报》记者先后联系印度驻华使馆和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但暂未得到详细答复。据印度Zeenews新闻网4月6日报道,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着4.5万印度人。文章还提到,莫迪去年访美时,曾应邀前往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演说,受到成千上万印裔美国人的欢迎(美国印度裔已超过300万--编者注)。据一些接受采访的印度人介绍,“北上广”以及义乌的印度人最多,其中北京有一两千人。上海印度人协会办的刊物称,约有5000印度人在印驻上海领馆注册,很多人是跨国公司或大型机构派驻上海的工作人员和高管。广州和义乌的印度商人多一些。义乌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来义乌的境外客商约44.4万人次,而印度客商就占了1/10,接近4万人次,成为义乌外商最大群体。数以万计的印度商人在中国合法经营,但难免有个别商人闹出点“风波”,2012年曾发生印度商人因拖欠当地商人大额货款被扣事件。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印度要学中国的地方有很多”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我在中国有3份工作,所以都没时间刮胡子了。”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一见面就和《环球时报》记者开起玩笑。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苗绿认为,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谈到莫迪总理访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印度人大多充满期待。怀卡尔说:“莫迪总理这次访华,印中两国政府将会有更多合作。我们希望中国人和印度人能更多地相互欣赏,加强两个人口大国的交流。这也是印度人协会一直在努力做的。”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这是一位三非人员,有关部门去哪了?
阿三还是呆在阿三国享受民主自由吧!或者去西方自己人那里吧,和西方白人共享自由民主,和白人做兄弟朋友!在我们中国人眼里,阿三永远是阿三!
“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

中国的就业机会已经多到随便让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地步了?
“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

中国的就业机会已经多到随便让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地步了?
  合资与外资的企业里是可以的。
weiyuandao 发表于 2015-4-15 13:46
合资与外资的企业里是可以的。
合资和外资企业也是给中国人创造就业机会不是让外国人来中国就业的。就算是移民国家的美国,也是限制外国人去美国就业的。
  管理层的岗位不限制的
中国外来人还是太少,要象美国一样能网络全世界人才就好了!
合资与外资的企业里是可以的。
阿猫阿狗也可以来中国了。就像广州满街的黑鬼。
中国外来人还是太少,要象美国一样能网络全世界人才就好了!
不欢迎外国男人,只欢迎外国女人。
合资和外资企业也是给中国人创造就业机会不是让外国人来中国就业的。就算是移民国家的美国,也是限制外国 ...
一等洋人啊。。。
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今天的帝都人民满头大汗
ranhoo1 发表于 2015-4-15 21:17
中国外来人还是太少,要象美国一样能网络全世界人才就好了!
这些阿三的阿猫阿狗算什么全世界人才?
ranhoo1 发表于 2015-4-15 21:17
中国外来人还是太少,要象美国一样能网络全世界人才就好了!
洋大人来多了你到时才知道什么叫惨绝人寰
我们公司就有十几个阿三常驻,,,还是业主代表
konming 发表于 2015-4-15 13:42
“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

中国的就业机会已经多到随便让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地步了?
我边上小区就一大队的老毛子女人



反正我去过新德里和德里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想再次进入印度境内了
今天的帝都人民满头大汗
是啊是啊,层主是叫贝利还是局座呀
slayerhuahua 发表于 2015-4-16 03:31
是啊是啊,层主是叫贝利还是局座呀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5_04_15_316082.shtml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5_04_15_316082.shtml
不是说你啦,是说你回复的那个层主啦。人家今天也在帝都啦
这个记者写的东西还是正面报道为主,印度人对中国的印象没多大亮点啊!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来自浑球日报。别炒作。
洋大人来多了你到时才知道什么叫惨绝人寰
晋代五胡,唐朝安录山,宋朝浦寿庚,清朝回乱
看完文章觉得兔国对三锅吸引力还是不如中东和美国大,三锅眼光还蛮挑的,美国自然是其首选生活居住地。
前几年,看到过报道,中国虽然所谓没有移民,但已经有超1千万级的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居住 或旅游。
不欢迎外国男人,只欢迎外国女人。
来的主要都是外国男人。中国女人过剩,都嫁给老外了,嫁给绿绿黑黑也很多。我在外滩转了下午,都是中国女傍外国男。
前几年,看到过报道,中国虽然所谓没有移民,但已经有超1千万级的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居住 或旅游。
进口一个亿的黑人,中国的养老问题就解决了。中国人不愿意生,那就把生存空间让给愿意生的外国人。
劳动力供给开始有点不足了,尤其是低工资岗位!所以,开放外国劳务市场应该开始考虑了。其实,阿三怎么也比绿绿要安全吧!
卧龙电气飞 发表于 2015-4-16 07:46
进口一个亿的黑人,中国的养老问题就解决了。中国人不愿意生,那就把生存空间让给愿意生的外国人。
胡说八道,指望黑人给你养老,到时都是不工作和你争社会资源的大爷。
胡说八道,指望黑人给你养老,到时都是不工作和你争社会资源的大爷。
那维族同胞怎么样?
我觉得在中国三哥的老本行看门的跑堂的听差的还是挺适合他们的  来当大爷的还是滚蛋吧
突然想起个事
要是婆罗门用了达利特输的血怎么办
耶格尔 发表于 2015-4-16 20:07
劳动力供给开始有点不足了,尤其是低工资岗位!所以,开放外国劳务市场应该开始考虑了。其实,阿三怎么也比 ...
强制性地减少中国本土人口,然后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因为劳动力供给不足就开放外国劳务市场,这不就是人为的减少本土人口,给外国人腾地方??计划生育政策难道是外国人针对中国人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