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之锤——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8 12:04:33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3/2777/29/55/5_1.html
雷神之锤——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前世今生
作者:魏楞杰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JDAM)的首次出现,是在1999年5月美国率领北约进行的“联军作战”(Operation Allied Force)行动中,美国空军的6架B-2A隐身轰炸机,各挂载16枚惯性/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制导的GBU-31 JDAM,从美国本土密苏里州怀特曼(Whiteman)空军基地起飞,通过数次空中加油来回飞行30小时,轰炸南斯拉夫科索沃(Kosovo)。联军在这场战役中投射的炸弹超过25000枚,其中精确制导攻击炸弹约8500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时只有B-2A具备投射JDAM的能力,因此仅投下656枚JDAM,只占总投弹数的3%。虽然天候不佳,但JDAM 90%的弹着点误差都在12米之内,摧毁了近9成的预订目标。
  2001年底,美国对阿富汗塔里班(Taliban)政权和基地(al-Qaeda)恐怖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2002年2月,战场指挥官法兰克将军(Tommy Franks)在美国空军协会(Air Force Association)的一场研讨会中提到,在这场“持久自由”(Enduring Freedom)反恐行动中,美国空军共投射了18000枚空对地炸弹,其中10000枚是精确制导攻击炸弹,包括5000枚JDAM。
  根据美国空军对1991年初“沙漠风暴”(Desert Storm)和2003年初“伊拉克自由”(Iraqi Freedom)两次军事行动的统计数字,“沙漠风暴”中投射的近23万枚炸弹中,21万枚是非制导炸弹,在其余近2万枚的制导炸弹中,激光制导炸弹占了9200余枚之多;“伊拉克自由”投射近3万枚炸弹中,约2万枚的制导炸弹,其中JDAM有6500枚。
  法兰克将军对比了1991年“沙漠风暴”和2001年的“持久自由”行动数据,指出在“沙漠风暴”高峰时,美军战斗机每天出动3千架次,而在“持久自由”中因为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攻击炸弹,每天仅需派出200架次战斗机就能获得与以前3000架次相同的攻击效果。当年以10架战斗机攻击一个目标,现在一架战斗机就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
  精确制导攻击炸弹在战争中的使用比例正在逐渐增加,显示出制导炸弹已成为战场上的重要武器。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精确度高、造价相对低廉的JDAM已成为美军轰炸主力弹药。
JDAM前传
  JDAM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越战时期,当时由于美军战斗机在越南战场上损失惨重,为了能在轰炸时躲避北越防空系统的攻击并获得有效的轰炸成果,因此急迫需要精确制导炸弹。早期研制的GBU-8电视制导炸弹仍需要载机的遥控飞向目标,载机无法缩短暴露于北越防空火力网中的时间。后期的GBU-2激光制导炸弹可让载机“打了就跑”,稍稍降低了这种危险性。



那些早期的“铺路I”激光制导炸弹们。上排:GBU-10/B、GBU-1/B、GBU-2/B;下排:GBU-12/B、GBU-11/B、GBU-5/B
  激光制导炸弹的构造相当简单:流线型的顶罩内有个引导头,制导装置感应到从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后,把弹尾的飞行控制翼面锁在居中或者打到最大角度,控制弹体沿着反射激光直奔目标。虽然这种炸弹精确度极佳.最大圆概率误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只有3米,但却收到先天的限制——在炸弹投射后约30秒的飞行时间内,必需有靠近目标的飞机或地面前进部队这样的“第三者”用激光持续照射目标,直到目标被摧毁。这使“第三者”容易成为被敌人歼灭的对象,处境相当危险。如果激光断线,或是目标物被水气、云雾、灰尘所遮蔽,引导头就成了“盲人”,没有任何制导的功能,炸弹只能延弹道轨迹自由掉落。另外激光制导炸弹价格昂贵,一枚造价50万美元,也限制了它的大量使用。
GBU-12激光制导炸弹的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在“惯性制导技术示范”(Inertial Guidance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简称IGTD)项目中,对惯性制导炸弹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当时研制的惯性制导炸弹在投射前,先输入目标的坐标数据,炸弹根据弹体内置的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提供的信息,自动飞向目标。制导系统使用微处理器和卡尔曼(Kalman)数字滤波算法,有非常优异的自动制导飞行能力,能依据最远航程、最大撞击速度、最大撞击角度……等不同的需求来调整炸弹的航道。惯性测量单元不怕电子干扰,不受天候影响,只是要达到所需的精确度费用昂贵,因此惯性制导炸弹从未投产。
  让惯性制导炸弹起死回生的是GPS技术,以GPS辅助惯性测量单元,限制后者产生的累积误差,相辅相成之下,就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纯惯性测量单元所能达到的精确度,甚至更好。
  首枚投产并服役的GPS辅助惯性制导炸弹,是诺斯洛普飞机制造公司(Northrop)在1994年研制的900公斤级GBU-36/B,专用于该公司所制造的B-2A隐形轰炸机。B-2A在投射惯性制导炸弹之前,会先输入一份GPS卫星名单,炸弹就接收这些卫星的信号而不理会其它卫星,再配合使用差分(differential)定位技术,炸弹的命中误差半径小于6米,已经可以与激光制导炸弹的精确度相媲美。GBU-36/B虽然早在1997年就开始服役,但仅仅是JDAM问世前的过渡产品,产量很小。不过它证明了用GPS来达到精确轰炸的概念是可行的,也验证了差分定位技术的价值。
GBU-36/B GPS辅助惯性制导炸弹
  美国海军在同时期的也开展了类似制导体制的的先进折断武器系统(Advanced Interdiction Weapon System,简称AIWS)项目,项目的多用途滑翔炸弹还多加了一部GPS接收机,这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但对精确度也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在长距离投射时。
AIWS项目演变为JSOW
  80年代末,美国海空军联合进行先进炸弹家族(Advanced Bomb Family,简称ABF)研究项目,目标是研制出一种既便宜、又能更精确投射多种传统炸弹战斗部的新制导组件。
  1990年到1991年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上述的3各项目——IGTD、AIWS以及ABF进行了重整,AIWS成为联合防区外武器项目(Joint stand-Off Weapon),而IGTD和ABF则合并成为美国海空军联合研制但由空军主导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项目。


当年波音公司的JDAM宣传画
JDAM的研制
  美军研制JDAM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海湾战争中为了躲避地面炮火和肩射防空导弹的攻击,联军战斗机的飞行高度得保持在4500米以上。当时造价高昂的激光制导炸弹只限用于攻击高价值目标,大部分目标还得由传统“笨”炸弹负责,在这种高度投弹几乎没什么效果可言。以美军为例,在这场战争中所投下的炸弹中,450公斤和900公斤级的非制导炸弹占了90%,平均圆概率误差是60米,因此每个目标都得丢下2、30颗炸弹才能确保摧毁。如果想改善轰炸精确度而降低飞行高度,那么战斗机在伊拉克猛烈的防空炮火下就会损失惨重,美军就损失了27架战斗机和5架直升机。


在海湾战争时期,大量使用的还是传统炸弹
  1991年5月1日,在海湾战争结束61天后,美国空军参谋长麦克皮克将军(Merrill McPeak)在办公桌前阅读战后报告,仔细思索战场的胜败得失,提笔在一张便条纸上写下:“我们需要全天候的精确制导炸弹。”正式这张便条纸正式开启了JDAM研制的大门。
  1993年8月20日,美国空军向业界正式提出方案邀请书(Request for Proposal),至10月18日截止前,共有休斯(Hughes Missile Systems)、洛克希德(Lockheed Missiles & Space)、马丁(Martin Marietta)、麦道(McDonnell Douglas)、雷声(Raytheon)、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以及由罗克韦尔(Rockwell International)、波音(Boeing)、英国航宇(British Aerospace Defense)、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实验室(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组合的团队,共7家参与竞标。
几家公司提出的不同GPS制导武器设计
  1994年4月,美国空军选定洛马(Lockheed Martin)和麦道(McDonald Douglas,1997年被波音合并)进入JDAM工程制造和研制(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 and Development)阶段竞标,要求两家公司在18个月后提出各自的设计草案和制造程序。洛马提出的设计是由110公斤级Mk80、215公斤级Mk81传统炸弹改装的GBU-29、GBU-30。波音提出的设计是由450公斤级Mk83和900公斤级Mk84改装的GBU-31和GBU-32。1995年10月,波音赢得了为期40个月的工程制造和研制合同以及第一批4635件制导套件的采购合同,单价18000美元。(注:目前价格是22000美元)
  1996年1月11日,一架B-1B在2000米高度、0.85马赫飞行速度下,投下3枚装满测试仪器的JDAM试验弹,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的JDAM试投。接着在当年11月,由F-16完成第一次的实弹制导试投,后续是B-52、B-2A、F/A-18的试投,全部测试在1998年底顺利完成,测试结果显示JDAM最大误差半径为9.6米,小于规定的13米。上述测试大都在中高度(6000到7600米)、中等飞行速度(0.8马赫)下进行,不过有一次F-16在1500米的爬升姿态下,对9公里外的地面目标进行甩投,弹着点误差半径只有7.6米。目前美军全系列战斗机和轰炸机都具备了投掷JDAM的能力。


1996年1月11日。B-1B进行了首次JDAM试射



JDAM的设计特点
  JDAM的尾部具有4片飞行控制翼面(出于成本考虑,3片是固定的,只有1片可动),不锈钢尾椎组件内置制导和控制系统,替换掉传统炸弹的尾锥后,就给传统炸弹赋予了新的“大脑”和“翅膀”。战斗机挂载JDAM后,无论在任何天候中,都能在11000米的高空对24公里外的目标进行轰炸,从此不再依靠重力和运气来击中目标,也远离了敌方防空系统的威胁。
JDAM的切削成形弹翼
  美国空军在研制JDAM时所制定的基本规格是:
  1、价格一定要便宜,单价不能超过4万美元。
  2、美军现役一线战斗机和轰炸机都能投射。
  3、能替换Mk82、Mk83、Mk84、BLU-109/B、BLU-110/B……等传统炸弹的尾锥。
  4、JDAM无需成为个圆概率误差只有3米的“精确”(precision)炸弹,但必需足够“准确”(accurate)。
  5、圆概率误差不能超过GPS信号误差的13米,如果是GPS因故无法发挥作用,在惯性导航下的圆概率误差不能超过30米。
  JDAM的“特异功能”全部来自于制导和控制组件,JDAM的“心脏”是霍尼韦尔(Honeywell)HG1700环形激光陀螺仪(ring laser gyro)惯性测量单元,JDAM的“大脑”则是制导与控制单元(guidance and control unit),而这些设备全容纳在一个尾椎内。
  载机投射JDAM时,通过数据总线启动JDAM,让JDAM自行内部自检、暖机、校准惯性量测单元。一切妥当后JDAM会把自身状态信息传回载机,然后从载机下载GPS时序、GPS卫星位置、GPS密码,再启动罗克韦尔(Rockwell)GEM-III GPS接收机。等惯性测量单元校准完毕,GPS接收机也已经启动,JDAM再从载机下载目标GPS坐标、引信设定、撞击参数……等。JDAM在被投射前都能随时再次下载这些参数,而载机的位置和飞行速度则在JDAM被投射前的一瞬间才下载。战斗机起飞前要事先设定每个JDAM的攻击目标,因此可以用多枚JDAM攻击一个目标,也可以攻击各自不同的目标。
  JDAM被抛离后,尾翼被锁定1秒钟以防弹体与载机碰撞,然后尾翼自动解锁,锂热电池(Lithium Thermal Battery)开始向引信和制导装置供电,并驱动电动动作器控制弹尾翼面,调整弹体的飞行姿态。
  制导装置完全控制JDAM后,就开始了最佳化导航,首先会同时启动GPS信号跟踪和最佳化导航计算。为了避免GPS信号被载机遮蔽或接收到载机反射回来的假信号,JDAM脱离载机3秒钟后才开始GPS跟踪信号。跟踪开始后大约1秒钟,JDAM接收到第一枚人造卫星的信号,两秒钟后接收第2枚,4秒钟后接收第3枚,接着再跟踪其它卫星信号以校正位置误差并提供精确导航。大约在抛离后27秒,JDAM产生了第一个有效导航数据,同时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接收从惯性测量单元和GPS接收机传来的位置信号,开始执行实时(realtime)最佳化导航运算,以卡尔曼数字滤波算法不断计算炸弹在三维空间中最可能的位置,算出以现在位置和速度飞抵撞击点所需最小飞行姿态改变量,并和预先输入炸弹内的目标GPS坐标一并传给飞行控制系统。最佳化导航计算会持续进行,计算在设定的撞击点、撞击角度、撞击方位下,从现在位置飞抵撞击点的最佳飞行轨迹。如果计算显示无法满足原先攻击设定,那么制导装置会选择撞击速度优先,其次是撞击角度/方位优先,最后是撞击点优先。
  万一GPS信号错误、断线、或是受到干扰,JDAM就会依据惯性测量单元的数据继续飞向目标,当然这样的撞击点精确度会比较差,而且误差量会与飞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JDAM项目现状
  目前生产中的JDAM包括900公斤级的GBU-31、450公斤级的GBU-32和GBU-35、225公斤级的GBU-38以及225公斤级的激光GPS双模JDAM(LaserJDAM,以下简称LJDAM)GBU-54。美国空军偏爱900公斤级的GBU-31,最常用来执行战略攻击、战场遮断、近距空中支援的任务,美国海军喜欢450公斤级的GBU-32和GBU-35,225公斤级GBU-38则是两军都喜欢的JDAM。
常见的几种JDAM,从上到下分别是GBU-31(Mk84战斗部和BLU-109战斗机)、GBU-32(Mk83战斗部)、GBU-38(Mk82战斗部)
“diamond back”滑翔翼设计专利
  JDAM还可以安装“直接攻击弹药导引头廉价套件”(Direct Attack Munitions Affordable Seeker Kit)制导单元,这是个装在GBU-38前端的红外图像传感器,让GBU-38在最后瞄准撞击目标时,能够与事先输入计算机内存内的目标影像进行比对,因而GBU-38能达到“精确”攻击的程度,圆概率误差只有3米,适合用来攻击城市地区,可将附带损害(collateraldamage)降到最低。目标影像可利用卫星、载机的前视红外(FLIR)或合成孔径雷达来获得,新的引导头在GPS信号受到干扰时,可完全依赖红外图像进行目标确认,避免了干扰的问题。但这大幅增加了JDAM的造价,完全违背了JDAM基本需求规格中的“便宜”。
 
  诺格公司(Northrop Grumman)为了让B-2A能携带GBU-38,特别研制了智能型炸弹架(smart bomb rack assembly),每架B-2A的武器舱内可容纳4具炸弹架,每具炸弹架可配挂20枚GBU-38,因此B-2A一次任务就能携带80枚,独立攻击80个不同的目标。2OO3年9月10日,一架B-2A在犹他州希尔(Hill)空军基地的靶场上空投下80枚GBU-38,成功击中地面80个不同的目标,创下了至今为止单机投射制导炸弹的最高数量纪录。此套武器系统在2004年底具备作战能力。
  最新的LJDAM GBU-54在GBU-38的基础上增加了激光制导功能,能对移动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增加了载机的任务灵活性,同时减轻任务规划人员选用炸弹时的困扰,无需在GPS和激光制导炸弹中纠结。
  LJDAM的研制设想是在2003年底提出,2004年中交由波音进行研制,2005年2月至2006年9月间进行实弹测试。在2005年2月20日的第一次飞行试射中,GBU-54撞击点距离地面静止目标仅有1.5米。在5月24日的第2次飞行试射中,GBU-54准确击毁了地面行驶中的靶车。2006年9月15日的最后一次试射里,一架F-16在6000米高度投射一枚LJDAM,另一架F-16对地面一辆时速64公里的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High-Mobilitv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车顶射出标定激光,第一架F-16用本身的激光吊舱照射目标并准确命中,给为期1年半的研制测试(Development Test)画下完美的句号。


GBU-54的激光引导头
  美国国防部在2007年5月宣布采购600枚LJDAM,400枚拨交美国空军,200枚拨交美国海军。美国空军于2008年3月在加州中国湖(China Lake)靶场进行首次生产型接收测试(First Article Acceptance Testing),由一架F-15E和一架F-16分别进行实弹炸射,准确击中并摧毁时速达110公里的地面靶车。美国海军也在同年3月以AV-8“鹞”(Harrier)战斗机执行多弹投射测试,后续还加入了F/A-18。
  波音在2008年4月18日宣布向美国空军移交第一枚LJDAM,2009年6月全部600枚交付交毕,2008年底形成作战能力。不过美国空军在之前的2008年8月12日,就在一次作战中把最新型的LJDAM投入伊拉克战场,有效攻击一辆移动车辆。2008年7月24日,德国成为LJDAM的第一个外销客户,波音还负责把LJDAM整合到“狂风”(Tornado)战斗机上。
精确度改进
  JDAM的基本精确度是当时GPS最大误差值的13米,并不是很好。为了进一步改善JDAM的精确度,美国空军从1999年开始针对某些地区开始了1天24小时内GPS精确度的差异性变化统计,发现由于在一定时间一定位置上,GPS接收机只能搜索到特定卫星,所以出现了种几何精确度稀释(geometrical dilution of precision)误差效应。由于卫星的位置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所以这种效应也时高时低,如果搜索到合适的卫星,这种误差就会很小,甚至小到只有最差情况的几分之一而已。因此美国空军从1999年后,如果是要攻击的目标没有急迫性,就等到几何精确度稀释误差最小的时候发起攻击以获得最佳的轰炸精确度。
  另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使用大区域差分GPS技术,这必需在战区周围部署网状精确校正过的GPS地面接收站,各站根据已知的精确位置,持绩不断测量接收的GPS信号误差量,再把这些数据传送给中央控制站,进行一套复杂的计算机模型运算,不停地算出一组用于卡尔曼数字滤波的校正参数,加密编码后以数据链传送JDAM。这种方式下的GPS信号误差在任意方向只有1、20厘米,达到真正的“精确”性。
GPS干扰问题
  JDAM既然已经成为美国的主要对地攻击武器,所以必然会收到敌方的全力反制。GPS卫星飘浮在离地面20000公里的天空,所发射的信号到达地面时的强度只有电视天线信号强度的十亿分之一,干扰源只要有1瓦特的发射功率就会造成半径3公里内的军用接收机接收不良。JDAM依赖GPS信号进行精确目标攻击,敌方如果在目标物附近以噪声干扰GPS,即使不能JDAM成为废物也至少让它丧失精确性,无法对目标进行有效攻击。
  俄罗斯的Aviaconversia公司早在1997年的巴黎航展中就展示了手提式GPS干扰器,这台大约10公斤重的干扰器使用干电池,输出功率4瓦特,干扰距离达190公里。2007年10月该公司更推出两种分别针对大小区域的干扰器,并出口给“许多国家”。朝鲜也称该国已独立研制出针对GPS的干扰装置.会让GPS制导炸弹的精确度下降,并计划外销伊朗、叙利亚……等中东国家。
  美国空军在1995年开始进行为期33个月的GPS反干扰技术飞行测试项目(Anti-Jam GPS Technology Flight Test Program),对容易受到干扰的GPS辅助/惯性制导战术武器系统,如JDAM和传统的空射巡航导弹(Conventional Air-Lunched Cruise Missile)寻求低成本解决方案。项目要求“在120dBW的干扰环境下仍能接收GPS信号”,JDAM需要以现有组件为基础增加低成本的抗干扰系统。
  波音获得了项目的系统研制合同,所研制的组件由美国空军完成了数次成功的测试后,项目于1998年如期结束,但成果是否已经整合到生产线上的JDAM,目前仍然未知。
  1998年1月,GPS联合项目办公室(GPS Joint Program Office)发布了“导航战”(Navigation Warfare)项目,目的是以现有系统为美国和盟国提供战争时期有效的GPS服务。要满足这样的需求,短期做法是给GPS接收机换装反干扰天线,而反干扰的方式分为两种:1、抵销(nuller),探测干扰信号源的方向,自动变更天线的型态(pattern),衰减该方向的干扰信号;2、传输整型(beamformer),根据接收机和卫星的详细位置数据,增强接收机方向的信号强度。
  在长期性做法方面,导航战项目制定了“可选反欺骗模块”(Selective Availability Anti-Spoofing Module)研制需求,用关键数据处理器(Key Data Processor)芯片取代现有军用GPS接收机上的精确定位服务安全模块(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 Security Module)。芯片使用最新式的密码,表面上并有防破坏涂层,即使接收机落入敌手,敌方也无法由芯片内部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
  1998年11月15日,美国三军联合参谋本部(Joint Chiefs of Staff)宣布2002年10月1日之后所采购的军用GPS接收机都必须装上反欺敌模块。美国空军的空用装备中心(Air Armament Center)在2003年与波音签定金额3亿3600万美元的合同,让波音在2005年3月起把该模块和反干扰天线整合进JDAM。
  美国也把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空的24颗GPS II/IIA卫星,逐步用21颗加大发射功率、抗干扰能力更佳的GPS IIR卫星取代。第1颗GPS IIR卫星于1997年7月发射,后8颗GPS IIR可发送特别为军事用途设计的M码(M Code),编号为GPS IIR-M,最后1颗于2007年3月进入太空轨道,顺利完成了GPS卫星更新换代。新卫星的信号发射功率提高1百倍,让具有反干扰天线和数字电路的新型GPS接收机的反干扰能力增加一万到十万倍。如果之前的干扰源功率只需10瓦特,那么现在就需要1百万瓦特才能达到相同效果,敌方进行干扰时,如此大功率的电波发射站也容易遭到反辐射导弹的攻击。
  美国国会在2000年通过了GPS III项目,持续加强GPS卫星的精确度和抗干扰能力。2008年5月15日美国空军与洛马和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组成的团队签订了14亿美元的合同,研制生产GPS III卫星,奖共制造8枚GPS IIIA、8枚GPS IIIB以及16枚GPS IIIC卫星。第1颗卫星将在2015年发射。
JDAM的影响
  JDAM的出现对战争的型态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要了解其深远影响,需要先从战斗机的观点来看传统轰炸行动。在海湾战争前,要击中特定的瞄准点,传统战术轰炸至少得投下6枚炸弹,这和目标的空防严密与否无关,纯粹是因为传统炸弹命中率低下。一架战斗机最大的载弹量几乎就只有6枚炸弹,而一个目标,如空军基地、工厂、导弹阵地会不只一个瞄准点,因此一个目标就必须动用好几架飞机去轰炸,而其中有些飞机可能因为机械故障或被敌机攻击而无法飞抵目标,所以如果是高价值的目标,还需要有待命的后备机。一场战争中,经常要在特定时段、特定几天、特定几个星期内攻击数个、数百个、数干个目标,大量的飞机调度和庞大的弹药消耗,构成很沉重的后勤负担。
  因此如果一架战斗机就能攻击一个甚至多个目标,那么就会对空军至少产生3个重要的影响:1、少数飞行架次就能达成任务,飞机和人员都大大松了口气;2、飞机可在防空导弹射程外投射炸弹,降低了飞机被击落、飞行员被俘的风险;3、减轻对平民和民宅造成的附带损害。JDAM这种炸弹能满足空军的这些需求,因此往后百机临空、万弹齐投的轰炸场面将成为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神不知、鬼不觉直袭目标的JDAM。
结语
  美国已在各种对外冲突中大量使用JDAM。最初开始发展JDAM时,美国国防部在1995年与波音签定第一批生产合同,预定采购量视预算多寡由4000件到80000件不等。2001年底美国对阿富汗战争前夕,美军库存量约为1000件,但到2007年1月底止波音已交出14万5000件,而现在美国三军的预计总需求则是23万件,由此可见JDAM的受欢迎程度。JDAM的使用依赖GPS系统的支持,便它成为美国限制输出最严格的武器之一,因为出口JDAM背后更重大的意义是允许接收国了解美军作战的核心内部资料,所以目前非北约成员国只有以色列、澳大利亚、丹麦、阿联酋、韩国……等国经由对外军品销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途径向美国购买JDAM,成为少数可以共享美军作战资源的国家。
  JDAM的成功代表了未来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方向,也显示未来的战争中将会普遍采用制导炸弹,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已经能看到这个雏形。JDAM最大的优点是造价便宜,一枚450公斤或900公斤传统炸弹的JDAM套件,单价大约20000美元,而一枚配备450公斤传统弹头的战斧巡航导弹要价88万美元,是JDAM的40多倍。虽然战斧导弹在精确度上略占上风,但造价实在贵太多。
  更重要的是JDAM预示着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将会研制一系列新的低成本智能武器,既可装载于传统战斗机上,也可搭载在无人机上,更有效地攻击较小的移动目标,因此必将是未来无人战斗机(UCAV)的制式武器。
我国的各种北斗卫星制导武器仪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3/2777/29/55/5_1.html
雷神之锤——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前世今生
作者:魏楞杰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JDAM)的首次出现,是在1999年5月美国率领北约进行的“联军作战”(Operation Allied Force)行动中,美国空军的6架B-2A隐身轰炸机,各挂载16枚惯性/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制导的GBU-31 JDAM,从美国本土密苏里州怀特曼(Whiteman)空军基地起飞,通过数次空中加油来回飞行30小时,轰炸南斯拉夫科索沃(Kosovo)。联军在这场战役中投射的炸弹超过25000枚,其中精确制导攻击炸弹约8500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时只有B-2A具备投射JDAM的能力,因此仅投下656枚JDAM,只占总投弹数的3%。虽然天候不佳,但JDAM 90%的弹着点误差都在12米之内,摧毁了近9成的预订目标。
  2001年底,美国对阿富汗塔里班(Taliban)政权和基地(al-Qaeda)恐怖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2002年2月,战场指挥官法兰克将军(Tommy Franks)在美国空军协会(Air Force Association)的一场研讨会中提到,在这场“持久自由”(Enduring Freedom)反恐行动中,美国空军共投射了18000枚空对地炸弹,其中10000枚是精确制导攻击炸弹,包括5000枚JDAM。
  根据美国空军对1991年初“沙漠风暴”(Desert Storm)和2003年初“伊拉克自由”(Iraqi Freedom)两次军事行动的统计数字,“沙漠风暴”中投射的近23万枚炸弹中,21万枚是非制导炸弹,在其余近2万枚的制导炸弹中,激光制导炸弹占了9200余枚之多;“伊拉克自由”投射近3万枚炸弹中,约2万枚的制导炸弹,其中JDAM有6500枚。
  法兰克将军对比了1991年“沙漠风暴”和2001年的“持久自由”行动数据,指出在“沙漠风暴”高峰时,美军战斗机每天出动3千架次,而在“持久自由”中因为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攻击炸弹,每天仅需派出200架次战斗机就能获得与以前3000架次相同的攻击效果。当年以10架战斗机攻击一个目标,现在一架战斗机就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
  精确制导攻击炸弹在战争中的使用比例正在逐渐增加,显示出制导炸弹已成为战场上的重要武器。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精确度高、造价相对低廉的JDAM已成为美军轰炸主力弹药。
JDAM前传
  JDAM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越战时期,当时由于美军战斗机在越南战场上损失惨重,为了能在轰炸时躲避北越防空系统的攻击并获得有效的轰炸成果,因此急迫需要精确制导炸弹。早期研制的GBU-8电视制导炸弹仍需要载机的遥控飞向目标,载机无法缩短暴露于北越防空火力网中的时间。后期的GBU-2激光制导炸弹可让载机“打了就跑”,稍稍降低了这种危险性。



那些早期的“铺路I”激光制导炸弹们。上排:GBU-10/B、GBU-1/B、GBU-2/B;下排:GBU-12/B、GBU-11/B、GBU-5/B
  激光制导炸弹的构造相当简单:流线型的顶罩内有个引导头,制导装置感应到从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后,把弹尾的飞行控制翼面锁在居中或者打到最大角度,控制弹体沿着反射激光直奔目标。虽然这种炸弹精确度极佳.最大圆概率误差(circular error probable)只有3米,但却收到先天的限制——在炸弹投射后约30秒的飞行时间内,必需有靠近目标的飞机或地面前进部队这样的“第三者”用激光持续照射目标,直到目标被摧毁。这使“第三者”容易成为被敌人歼灭的对象,处境相当危险。如果激光断线,或是目标物被水气、云雾、灰尘所遮蔽,引导头就成了“盲人”,没有任何制导的功能,炸弹只能延弹道轨迹自由掉落。另外激光制导炸弹价格昂贵,一枚造价50万美元,也限制了它的大量使用。
GBU-12激光制导炸弹的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在“惯性制导技术示范”(Inertial Guidance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简称IGTD)项目中,对惯性制导炸弹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当时研制的惯性制导炸弹在投射前,先输入目标的坐标数据,炸弹根据弹体内置的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提供的信息,自动飞向目标。制导系统使用微处理器和卡尔曼(Kalman)数字滤波算法,有非常优异的自动制导飞行能力,能依据最远航程、最大撞击速度、最大撞击角度……等不同的需求来调整炸弹的航道。惯性测量单元不怕电子干扰,不受天候影响,只是要达到所需的精确度费用昂贵,因此惯性制导炸弹从未投产。
  让惯性制导炸弹起死回生的是GPS技术,以GPS辅助惯性测量单元,限制后者产生的累积误差,相辅相成之下,就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纯惯性测量单元所能达到的精确度,甚至更好。
  首枚投产并服役的GPS辅助惯性制导炸弹,是诺斯洛普飞机制造公司(Northrop)在1994年研制的900公斤级GBU-36/B,专用于该公司所制造的B-2A隐形轰炸机。B-2A在投射惯性制导炸弹之前,会先输入一份GPS卫星名单,炸弹就接收这些卫星的信号而不理会其它卫星,再配合使用差分(differential)定位技术,炸弹的命中误差半径小于6米,已经可以与激光制导炸弹的精确度相媲美。GBU-36/B虽然早在1997年就开始服役,但仅仅是JDAM问世前的过渡产品,产量很小。不过它证明了用GPS来达到精确轰炸的概念是可行的,也验证了差分定位技术的价值。
GBU-36/B GPS辅助惯性制导炸弹
  美国海军在同时期的也开展了类似制导体制的的先进折断武器系统(Advanced Interdiction Weapon System,简称AIWS)项目,项目的多用途滑翔炸弹还多加了一部GPS接收机,这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但对精确度也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在长距离投射时。
AIWS项目演变为JSOW
  80年代末,美国海空军联合进行先进炸弹家族(Advanced Bomb Family,简称ABF)研究项目,目标是研制出一种既便宜、又能更精确投射多种传统炸弹战斗部的新制导组件。
  1990年到1991年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上述的3各项目——IGTD、AIWS以及ABF进行了重整,AIWS成为联合防区外武器项目(Joint stand-Off Weapon),而IGTD和ABF则合并成为美国海空军联合研制但由空军主导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项目。


当年波音公司的JDAM宣传画
JDAM的研制
  美军研制JDAM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海湾战争中为了躲避地面炮火和肩射防空导弹的攻击,联军战斗机的飞行高度得保持在4500米以上。当时造价高昂的激光制导炸弹只限用于攻击高价值目标,大部分目标还得由传统“笨”炸弹负责,在这种高度投弹几乎没什么效果可言。以美军为例,在这场战争中所投下的炸弹中,450公斤和900公斤级的非制导炸弹占了90%,平均圆概率误差是60米,因此每个目标都得丢下2、30颗炸弹才能确保摧毁。如果想改善轰炸精确度而降低飞行高度,那么战斗机在伊拉克猛烈的防空炮火下就会损失惨重,美军就损失了27架战斗机和5架直升机。


在海湾战争时期,大量使用的还是传统炸弹
  1991年5月1日,在海湾战争结束61天后,美国空军参谋长麦克皮克将军(Merrill McPeak)在办公桌前阅读战后报告,仔细思索战场的胜败得失,提笔在一张便条纸上写下:“我们需要全天候的精确制导炸弹。”正式这张便条纸正式开启了JDAM研制的大门。
  1993年8月20日,美国空军向业界正式提出方案邀请书(Request for Proposal),至10月18日截止前,共有休斯(Hughes Missile Systems)、洛克希德(Lockheed Missiles & Space)、马丁(Martin Marietta)、麦道(McDonnell Douglas)、雷声(Raytheon)、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以及由罗克韦尔(Rockwell International)、波音(Boeing)、英国航宇(British Aerospace Defense)、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实验室(The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组合的团队,共7家参与竞标。
几家公司提出的不同GPS制导武器设计
  1994年4月,美国空军选定洛马(Lockheed Martin)和麦道(McDonald Douglas,1997年被波音合并)进入JDAM工程制造和研制(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 and Development)阶段竞标,要求两家公司在18个月后提出各自的设计草案和制造程序。洛马提出的设计是由110公斤级Mk80、215公斤级Mk81传统炸弹改装的GBU-29、GBU-30。波音提出的设计是由450公斤级Mk83和900公斤级Mk84改装的GBU-31和GBU-32。1995年10月,波音赢得了为期40个月的工程制造和研制合同以及第一批4635件制导套件的采购合同,单价18000美元。(注:目前价格是22000美元)
  1996年1月11日,一架B-1B在2000米高度、0.85马赫飞行速度下,投下3枚装满测试仪器的JDAM试验弹,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的JDAM试投。接着在当年11月,由F-16完成第一次的实弹制导试投,后续是B-52、B-2A、F/A-18的试投,全部测试在1998年底顺利完成,测试结果显示JDAM最大误差半径为9.6米,小于规定的13米。上述测试大都在中高度(6000到7600米)、中等飞行速度(0.8马赫)下进行,不过有一次F-16在1500米的爬升姿态下,对9公里外的地面目标进行甩投,弹着点误差半径只有7.6米。目前美军全系列战斗机和轰炸机都具备了投掷JDAM的能力。


1996年1月11日。B-1B进行了首次JDAM试射



JDAM的设计特点
  JDAM的尾部具有4片飞行控制翼面(出于成本考虑,3片是固定的,只有1片可动),不锈钢尾椎组件内置制导和控制系统,替换掉传统炸弹的尾锥后,就给传统炸弹赋予了新的“大脑”和“翅膀”。战斗机挂载JDAM后,无论在任何天候中,都能在11000米的高空对24公里外的目标进行轰炸,从此不再依靠重力和运气来击中目标,也远离了敌方防空系统的威胁。
JDAM的切削成形弹翼
  美国空军在研制JDAM时所制定的基本规格是:
  1、价格一定要便宜,单价不能超过4万美元。
  2、美军现役一线战斗机和轰炸机都能投射。
  3、能替换Mk82、Mk83、Mk84、BLU-109/B、BLU-110/B……等传统炸弹的尾锥。
  4、JDAM无需成为个圆概率误差只有3米的“精确”(precision)炸弹,但必需足够“准确”(accurate)。
  5、圆概率误差不能超过GPS信号误差的13米,如果是GPS因故无法发挥作用,在惯性导航下的圆概率误差不能超过30米。
  JDAM的“特异功能”全部来自于制导和控制组件,JDAM的“心脏”是霍尼韦尔(Honeywell)HG1700环形激光陀螺仪(ring laser gyro)惯性测量单元,JDAM的“大脑”则是制导与控制单元(guidance and control unit),而这些设备全容纳在一个尾椎内。
  载机投射JDAM时,通过数据总线启动JDAM,让JDAM自行内部自检、暖机、校准惯性量测单元。一切妥当后JDAM会把自身状态信息传回载机,然后从载机下载GPS时序、GPS卫星位置、GPS密码,再启动罗克韦尔(Rockwell)GEM-III GPS接收机。等惯性测量单元校准完毕,GPS接收机也已经启动,JDAM再从载机下载目标GPS坐标、引信设定、撞击参数……等。JDAM在被投射前都能随时再次下载这些参数,而载机的位置和飞行速度则在JDAM被投射前的一瞬间才下载。战斗机起飞前要事先设定每个JDAM的攻击目标,因此可以用多枚JDAM攻击一个目标,也可以攻击各自不同的目标。
  JDAM被抛离后,尾翼被锁定1秒钟以防弹体与载机碰撞,然后尾翼自动解锁,锂热电池(Lithium Thermal Battery)开始向引信和制导装置供电,并驱动电动动作器控制弹尾翼面,调整弹体的飞行姿态。
  制导装置完全控制JDAM后,就开始了最佳化导航,首先会同时启动GPS信号跟踪和最佳化导航计算。为了避免GPS信号被载机遮蔽或接收到载机反射回来的假信号,JDAM脱离载机3秒钟后才开始GPS跟踪信号。跟踪开始后大约1秒钟,JDAM接收到第一枚人造卫星的信号,两秒钟后接收第2枚,4秒钟后接收第3枚,接着再跟踪其它卫星信号以校正位置误差并提供精确导航。大约在抛离后27秒,JDAM产生了第一个有效导航数据,同时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接收从惯性测量单元和GPS接收机传来的位置信号,开始执行实时(realtime)最佳化导航运算,以卡尔曼数字滤波算法不断计算炸弹在三维空间中最可能的位置,算出以现在位置和速度飞抵撞击点所需最小飞行姿态改变量,并和预先输入炸弹内的目标GPS坐标一并传给飞行控制系统。最佳化导航计算会持续进行,计算在设定的撞击点、撞击角度、撞击方位下,从现在位置飞抵撞击点的最佳飞行轨迹。如果计算显示无法满足原先攻击设定,那么制导装置会选择撞击速度优先,其次是撞击角度/方位优先,最后是撞击点优先。
  万一GPS信号错误、断线、或是受到干扰,JDAM就会依据惯性测量单元的数据继续飞向目标,当然这样的撞击点精确度会比较差,而且误差量会与飞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
JDAM项目现状
  目前生产中的JDAM包括900公斤级的GBU-31、450公斤级的GBU-32和GBU-35、225公斤级的GBU-38以及225公斤级的激光GPS双模JDAM(LaserJDAM,以下简称LJDAM)GBU-54。美国空军偏爱900公斤级的GBU-31,最常用来执行战略攻击、战场遮断、近距空中支援的任务,美国海军喜欢450公斤级的GBU-32和GBU-35,225公斤级GBU-38则是两军都喜欢的JDAM。
常见的几种JDAM,从上到下分别是GBU-31(Mk84战斗部和BLU-109战斗机)、GBU-32(Mk83战斗部)、GBU-38(Mk82战斗部)
“diamond back”滑翔翼设计专利
  JDAM还可以安装“直接攻击弹药导引头廉价套件”(Direct Attack Munitions Affordable Seeker Kit)制导单元,这是个装在GBU-38前端的红外图像传感器,让GBU-38在最后瞄准撞击目标时,能够与事先输入计算机内存内的目标影像进行比对,因而GBU-38能达到“精确”攻击的程度,圆概率误差只有3米,适合用来攻击城市地区,可将附带损害(collateraldamage)降到最低。目标影像可利用卫星、载机的前视红外(FLIR)或合成孔径雷达来获得,新的引导头在GPS信号受到干扰时,可完全依赖红外图像进行目标确认,避免了干扰的问题。但这大幅增加了JDAM的造价,完全违背了JDAM基本需求规格中的“便宜”。
 
  诺格公司(Northrop Grumman)为了让B-2A能携带GBU-38,特别研制了智能型炸弹架(smart bomb rack assembly),每架B-2A的武器舱内可容纳4具炸弹架,每具炸弹架可配挂20枚GBU-38,因此B-2A一次任务就能携带80枚,独立攻击80个不同的目标。2OO3年9月10日,一架B-2A在犹他州希尔(Hill)空军基地的靶场上空投下80枚GBU-38,成功击中地面80个不同的目标,创下了至今为止单机投射制导炸弹的最高数量纪录。此套武器系统在2004年底具备作战能力。
  最新的LJDAM GBU-54在GBU-38的基础上增加了激光制导功能,能对移动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增加了载机的任务灵活性,同时减轻任务规划人员选用炸弹时的困扰,无需在GPS和激光制导炸弹中纠结。
  LJDAM的研制设想是在2003年底提出,2004年中交由波音进行研制,2005年2月至2006年9月间进行实弹测试。在2005年2月20日的第一次飞行试射中,GBU-54撞击点距离地面静止目标仅有1.5米。在5月24日的第2次飞行试射中,GBU-54准确击毁了地面行驶中的靶车。2006年9月15日的最后一次试射里,一架F-16在6000米高度投射一枚LJDAM,另一架F-16对地面一辆时速64公里的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High-Mobilitv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车顶射出标定激光,第一架F-16用本身的激光吊舱照射目标并准确命中,给为期1年半的研制测试(Development Test)画下完美的句号。


GBU-54的激光引导头
  美国国防部在2007年5月宣布采购600枚LJDAM,400枚拨交美国空军,200枚拨交美国海军。美国空军于2008年3月在加州中国湖(China Lake)靶场进行首次生产型接收测试(First Article Acceptance Testing),由一架F-15E和一架F-16分别进行实弹炸射,准确击中并摧毁时速达110公里的地面靶车。美国海军也在同年3月以AV-8“鹞”(Harrier)战斗机执行多弹投射测试,后续还加入了F/A-18。
  波音在2008年4月18日宣布向美国空军移交第一枚LJDAM,2009年6月全部600枚交付交毕,2008年底形成作战能力。不过美国空军在之前的2008年8月12日,就在一次作战中把最新型的LJDAM投入伊拉克战场,有效攻击一辆移动车辆。2008年7月24日,德国成为LJDAM的第一个外销客户,波音还负责把LJDAM整合到“狂风”(Tornado)战斗机上。
精确度改进
  JDAM的基本精确度是当时GPS最大误差值的13米,并不是很好。为了进一步改善JDAM的精确度,美国空军从1999年开始针对某些地区开始了1天24小时内GPS精确度的差异性变化统计,发现由于在一定时间一定位置上,GPS接收机只能搜索到特定卫星,所以出现了种几何精确度稀释(geometrical dilution of precision)误差效应。由于卫星的位置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所以这种效应也时高时低,如果搜索到合适的卫星,这种误差就会很小,甚至小到只有最差情况的几分之一而已。因此美国空军从1999年后,如果是要攻击的目标没有急迫性,就等到几何精确度稀释误差最小的时候发起攻击以获得最佳的轰炸精确度。
  另一种更好的方式是使用大区域差分GPS技术,这必需在战区周围部署网状精确校正过的GPS地面接收站,各站根据已知的精确位置,持绩不断测量接收的GPS信号误差量,再把这些数据传送给中央控制站,进行一套复杂的计算机模型运算,不停地算出一组用于卡尔曼数字滤波的校正参数,加密编码后以数据链传送JDAM。这种方式下的GPS信号误差在任意方向只有1、20厘米,达到真正的“精确”性。
GPS干扰问题
  JDAM既然已经成为美国的主要对地攻击武器,所以必然会收到敌方的全力反制。GPS卫星飘浮在离地面20000公里的天空,所发射的信号到达地面时的强度只有电视天线信号强度的十亿分之一,干扰源只要有1瓦特的发射功率就会造成半径3公里内的军用接收机接收不良。JDAM依赖GPS信号进行精确目标攻击,敌方如果在目标物附近以噪声干扰GPS,即使不能JDAM成为废物也至少让它丧失精确性,无法对目标进行有效攻击。
  俄罗斯的Aviaconversia公司早在1997年的巴黎航展中就展示了手提式GPS干扰器,这台大约10公斤重的干扰器使用干电池,输出功率4瓦特,干扰距离达190公里。2007年10月该公司更推出两种分别针对大小区域的干扰器,并出口给“许多国家”。朝鲜也称该国已独立研制出针对GPS的干扰装置.会让GPS制导炸弹的精确度下降,并计划外销伊朗、叙利亚……等中东国家。
  美国空军在1995年开始进行为期33个月的GPS反干扰技术飞行测试项目(Anti-Jam GPS Technology Flight Test Program),对容易受到干扰的GPS辅助/惯性制导战术武器系统,如JDAM和传统的空射巡航导弹(Conventional Air-Lunched Cruise Missile)寻求低成本解决方案。项目要求“在120dBW的干扰环境下仍能接收GPS信号”,JDAM需要以现有组件为基础增加低成本的抗干扰系统。
  波音获得了项目的系统研制合同,所研制的组件由美国空军完成了数次成功的测试后,项目于1998年如期结束,但成果是否已经整合到生产线上的JDAM,目前仍然未知。
  1998年1月,GPS联合项目办公室(GPS Joint Program Office)发布了“导航战”(Navigation Warfare)项目,目的是以现有系统为美国和盟国提供战争时期有效的GPS服务。要满足这样的需求,短期做法是给GPS接收机换装反干扰天线,而反干扰的方式分为两种:1、抵销(nuller),探测干扰信号源的方向,自动变更天线的型态(pattern),衰减该方向的干扰信号;2、传输整型(beamformer),根据接收机和卫星的详细位置数据,增强接收机方向的信号强度。
  在长期性做法方面,导航战项目制定了“可选反欺骗模块”(Selective Availability Anti-Spoofing Module)研制需求,用关键数据处理器(Key Data Processor)芯片取代现有军用GPS接收机上的精确定位服务安全模块(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 Security Module)。芯片使用最新式的密码,表面上并有防破坏涂层,即使接收机落入敌手,敌方也无法由芯片内部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
  1998年11月15日,美国三军联合参谋本部(Joint Chiefs of Staff)宣布2002年10月1日之后所采购的军用GPS接收机都必须装上反欺敌模块。美国空军的空用装备中心(Air Armament Center)在2003年与波音签定金额3亿3600万美元的合同,让波音在2005年3月起把该模块和反干扰天线整合进JDAM。
  美国也把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空的24颗GPS II/IIA卫星,逐步用21颗加大发射功率、抗干扰能力更佳的GPS IIR卫星取代。第1颗GPS IIR卫星于1997年7月发射,后8颗GPS IIR可发送特别为军事用途设计的M码(M Code),编号为GPS IIR-M,最后1颗于2007年3月进入太空轨道,顺利完成了GPS卫星更新换代。新卫星的信号发射功率提高1百倍,让具有反干扰天线和数字电路的新型GPS接收机的反干扰能力增加一万到十万倍。如果之前的干扰源功率只需10瓦特,那么现在就需要1百万瓦特才能达到相同效果,敌方进行干扰时,如此大功率的电波发射站也容易遭到反辐射导弹的攻击。
  美国国会在2000年通过了GPS III项目,持续加强GPS卫星的精确度和抗干扰能力。2008年5月15日美国空军与洛马和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组成的团队签订了14亿美元的合同,研制生产GPS III卫星,奖共制造8枚GPS IIIA、8枚GPS IIIB以及16枚GPS IIIC卫星。第1颗卫星将在2015年发射。
JDAM的影响
  JDAM的出现对战争的型态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要了解其深远影响,需要先从战斗机的观点来看传统轰炸行动。在海湾战争前,要击中特定的瞄准点,传统战术轰炸至少得投下6枚炸弹,这和目标的空防严密与否无关,纯粹是因为传统炸弹命中率低下。一架战斗机最大的载弹量几乎就只有6枚炸弹,而一个目标,如空军基地、工厂、导弹阵地会不只一个瞄准点,因此一个目标就必须动用好几架飞机去轰炸,而其中有些飞机可能因为机械故障或被敌机攻击而无法飞抵目标,所以如果是高价值的目标,还需要有待命的后备机。一场战争中,经常要在特定时段、特定几天、特定几个星期内攻击数个、数百个、数干个目标,大量的飞机调度和庞大的弹药消耗,构成很沉重的后勤负担。
  因此如果一架战斗机就能攻击一个甚至多个目标,那么就会对空军至少产生3个重要的影响:1、少数飞行架次就能达成任务,飞机和人员都大大松了口气;2、飞机可在防空导弹射程外投射炸弹,降低了飞机被击落、飞行员被俘的风险;3、减轻对平民和民宅造成的附带损害。JDAM这种炸弹能满足空军的这些需求,因此往后百机临空、万弹齐投的轰炸场面将成为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神不知、鬼不觉直袭目标的JDAM。
结语
  美国已在各种对外冲突中大量使用JDAM。最初开始发展JDAM时,美国国防部在1995年与波音签定第一批生产合同,预定采购量视预算多寡由4000件到80000件不等。2001年底美国对阿富汗战争前夕,美军库存量约为1000件,但到2007年1月底止波音已交出14万5000件,而现在美国三军的预计总需求则是23万件,由此可见JDAM的受欢迎程度。JDAM的使用依赖GPS系统的支持,便它成为美国限制输出最严格的武器之一,因为出口JDAM背后更重大的意义是允许接收国了解美军作战的核心内部资料,所以目前非北约成员国只有以色列、澳大利亚、丹麦、阿联酋、韩国……等国经由对外军品销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途径向美国购买JDAM,成为少数可以共享美军作战资源的国家。
  JDAM的成功代表了未来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方向,也显示未来的战争中将会普遍采用制导炸弹,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已经能看到这个雏形。JDAM最大的优点是造价便宜,一枚450公斤或900公斤传统炸弹的JDAM套件,单价大约20000美元,而一枚配备450公斤传统弹头的战斧巡航导弹要价88万美元,是JDAM的40多倍。虽然战斧导弹在精确度上略占上风,但造价实在贵太多。
  更重要的是JDAM预示着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将会研制一系列新的低成本智能武器,既可装载于传统战斗机上,也可搭载在无人机上,更有效地攻击较小的移动目标,因此必将是未来无人战斗机(UCAV)的制式武器。
我国的各种北斗卫星制导武器仪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99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未爆的炸弹就有杰拉姆炸弹,于是就有雷石滑翔炸弹。

99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未爆的炸弹就有杰拉姆炸弹,于是就有雷石滑翔炸弹。
lbhncs 发表于 2015-4-9 15:27
99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未爆的炸弹就有斯拉姆炸弹,于是就有雷石滑翔炸弹。
真的假的?  有证据么
99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未爆的炸弹就有斯拉姆炸弹,于是就有雷石滑翔炸弹。
斯拉姆是agm–84导弹吧,这个是杰达姆
后面几张山寨货的图是为了气死谁啊
99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未爆的炸弹就有斯拉姆炸弹,于是就有雷石滑翔炸弹。
是杰达姆,往事不堪回首
斯拉姆是agm–84导弹吧,这个是杰达姆
打错字了 就是杰拉姆,实际上就是常规炸弹加上滑翔套件是件性价比极高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