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位以夷制夷的名将(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49:17
写在前面的话:其实不应说是原创,毕竟这是历史,是历史上就曾经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件,而我只不过把它汇总在一齐,因此谈不上什么原创,最多也是记录而已。我曾想用名《历史上的三位不为人知民族英雄》,但又一想这三人(或者说五人)虽说都是对外作战,但却在当时属于在外国领土上作战,而与中国评论民族英雄的标准差的太远,故改为现名。其实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海中这样对外作战的英雄数不胜数,之所以专门把这三人(五人)列出,是因为这些名将都有同一个特点,都是以夷制夷(注意不是师夷制夷!!),用外国的军队打外国的军队!!!!这一点连现代的美国都作不到(想想今年的海湾战争吧!),作为当代中国人,这些老祖先的智慧和军力运用太让人折服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此感到骄傲,但是非常可惜了解的人太少了,因此笔者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写出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的非凡和强大!!我们有信心重树祖先的辉煌!!!
在历史上曾有三位非凡的将军,把中国的传统智慧发辉的淋漓尽致,可惜的是这三位将军在国内的战争较少,事迹也较少,因此变得有些鲜为人知。这三位将军名字依时间的次序是常惠、王玄策和郭侃;有意思的是在国内的知名度却整个倒了过来,就成了郭侃、王玄策和常惠,但依笔者以功绩、为人、能力以及先后综合考虑排列的话应是王玄策、常惠、郭侃、,为了方便,我以时间次序向各位依次说明。
常惠(陈汤、郑吉)
常惠、陈汤和郑吉都是汉朝人,他们都是当时的中央政府派住西域的使者或者是军代表,但陈汤和郑吉出仕较晚,而且用军、外交方面都明显有常惠的影子,所以他俩用军、外交方面还超不过他们的老师常惠,本文将在后文中有所提及。
常惠生殁年及籍贯地均不明,他作为当时中国中央政府的全权代表,参与管理着当时西域乌孙王国(中国常驻大使),他和他的后任郑吉及的郑吉后任陈汤一直管理西域军事时间长达几十年,这其中历经历次叛乱,都成功的平定了,可以说常惠和他的后任学生对中国的统一有着大功。
公元前七一,中国与乌孙王国(吉尔吉斯伊什提克城)联合出兵,夹攻匈奴汗国,企图使匈奴汗国在两面作战的苦境中崩溃。中国方面,由田广明等五位大将,分别由西河(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五原(内蒙古包头)、张掖(甘肃张掖)、酒泉(甘肃酒泉)五路出兵。乌孙王国方面,由中国常驻使节常惠担任参谋长,向东进军。匈奴汗国得到消息,立刻作大规模紧急撤退。以致中国声势浩大的五路大军,深入沙漠一千余公里,仍捕捉不到敌人主力。但乌孙兵团却大获全胜,俘虏匈奴亲王以下四万余人。匈奴汗国从此更加衰弱,前人张骞断匈奴右臂的西进政策,现在显出功效。他敏锐的眼光能远瞻到六十年之后,则不仅是伟大的探险家,而且变是伟大的政治家。

紧接着这次战役之后,常惠紧接着调发各国军队五万余人,进攻龟兹王国,声讨它攻杀轮台中国屯垦司令赖丹的罪行。但是已经时过六年,六年前当时的国王已经去世,现任国王出城谢罪说:“这不是我父亲的意思,而是我父亲大臣姑翼的意思。”常惠说:“那么,交出姑翼。”龟兹王国交出姑翼,就在城下处斩。于是中国声威,震慑西域。屯垦区恢复,并迅速推展,由轮台而渠犁王国(新疆库尔勒),而伊循城(新疆若羌东)。屯垦戍卒跟当地女子结婚,西域各国开始有中国血统的国民。为已后西域各国入中华版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常惠的两次的用兵,他先进攻匈奴汗国用的是乌孙王国的军队,而且取得了大胜,而恰恰就是这个乌孙王国在以往战争中,历次输于匈奴汗国,甚至还有国王都被斩的记录,同样是乌孙王国兵,到了常惠手中,却变成勇猛之师,打的匈奴元气大伤;后一场之战打龟兹王国,也完全没用中国军队,而是西域各国联军,比第一场战争规模还大,这是最最成功的外交手段,完全达到用军的完美。当时间进入十八世纪直至现代,西方英法美等国殖民最盛时,每遇到战乱,主要兵源乃靠本国,相比之下,读者不难比出高低了。
在常惠之后,公元前六○年,中国政府任命郑吉担任首位西域总督(都护),他把总督府(都护府)设在乌垒王国(新疆轮台东北),中国在西域势力,更为增强。
郑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 ――《汉书》卷七十《郑吉传达室》、卷九十六《西域传·上》
面积广袤的车师王国(新疆吉木萨尔)位于天山以北,是中国前往乌孙王国的要道之一。车师国王乌贵娶了匈奴汗国的公主,所以跟匈奴结盟,继续遮杀中国使节。公元前六七年,中国在渠犁王国的屯垦司令郑吉率领屯垦兵团一千五百人,再调发各国军队,集结一万余人,攻击车师。以后,匈奴汗国对这个侵入到天山以北的屯垦区大为惊恐,不断派兵骚扰。三年后(前6四),中国认为在天山以北不可能保持据点,把屯垦区撤销,退回天山以南,与渠犁王国的屯垦区合并。乌贵不能抵抗,但投降又恐惧匈奴汗国报复。两难之下,他索性放弃王位,向西投奔乌孙王国。中国就把车师国民东迁到交河城(新疆吐鲁番),而在车师故地(新疆吉木萨尔)屯垦。公元前六○年匈奴之日逐王先贤择背叛单于准备投汉时,郑吉发动西域诸国的五万兵力平安地将之后护送前往长安,有功与史。
后来郑吉在某次西域作战时不幸死于军中。在郑吉死后中央政府派甘廷寿任都护,而陈汤任副都督。
陈汤(?~公元前六年)山阳瑕丘(今山东省曲阜县)人。以西域兵力攻击匈奴的郅支单于,并将之斩首,其结果虽使得西域重新回复平稳,惟其独断出兵却成了问题,因而经过很长时间才加以论功行赏。后虽一度任命其为关内侯,惟因其穿着战利品等事情暴露,因而问罪改贬至僻地。总之,是个问题很多的人物。 ――《汉书》卷七十《陈汤传》、卷九十四《匈奴传·下》、卷九十六《西域传》

陈汤任副都督的时候,位于达拉斯河畔的匈奴势力增加,不仅压迫乌孙等部族,竟然还胆敢杀害汉的使者,为了避免其继续坐大,见此情势的陈汤便独断地出兵,公元前三六年,距郅支单于杀中国使节八年,中国西域总督府副指挥官(副校尉)陈汤调发各国军队,连同屯垦兵团,共四万余人,分两路向郅支单于夹攻,南路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穿过大宛王国;北路则穿过乌孙王国,在郅支城(哈萨克江布尔)下合围。郅支城陷落,联军斩下郅支单于的头,传送距离三千三百公里的中国首都长安。陈汤在他给政府的报告中,陈述所以发兵的理由。他说:“凡侵犯中国的,逃的再远,也要诛杀。”也就是网友们反复引用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出处,经过次战北匈奴汗国灭亡。

王玄策
王玄策是中国另一个强力王朝――唐朝时期的人,与强汉时一样,与王玄策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在我印象中王玄策虽然有名,但是(在民间)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徐茂公)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可是我看过他的历史后大吃一惊,王玄策直是个奇人。
王玄策生殁年及出身地均不明。公元六四一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于六四三年前往、六四六年归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也是王的扬名之战,在下文将介绍)。于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旧唐书》卷九《西域传》、《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上》、八冯承钧“王玄策事辑”(《清华学报》)
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公元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常惠(经营了至少十年而且军力占优)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六四八年将之献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
他乃是在印度这样的异国中,率领着尼泊尔异国的军队,与象之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让这个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个人其实曾经三度前往印度,最初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去做什么呢?其实他是去寺庙中参拜。是个立下了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中华的智慧与谦让表现的淋漓尽致,太让人佩服了!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
关于这个人,田中芳树先生认为“即使是把他当成如好莱坞电影般具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
郭侃
郭侃是我今天介绍的三名将中最后一人,也是各位最熟悉的一个,所以也要介绍的也简些,主要补一下以前文章漏掉的内容。说实话我把郭侃选入这个名单,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的,毕竟郭侃用的也是中国的军马。从这点不配入此文名单,但是我看了相当史料后,改变了主意,郭侃的时代是宋朝末年,从狭隘上来讲,代表着中华正统王朝的宋还没灭亡,因此郭侃也可以看作为带异邦人马去异邦。
郭侃(???~公元一二七七年)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年轻之时即以武将身份活跃,书上记载他“所向无敌”,现代也是这么使用来表现这样的情况的。西元一二五二年时跟随夫拉可汗远征西方,讨伐了诸多国家。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甚至还曾与阿拉伯及法兰克等作战,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而称为神人。他在听闻宪宗之讣报后率兵归国,除了向即位的世祖献策建国号与置国都之外,也曾进言制压南宋之事。累积战功而达万户之位,并因制压江南之功而被任命为海宁知州,于在职一年余之后去世。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传》、《新元史》卷一四六《郭侃传》
这个人在时代上乃是比宋灭亡的时候略早一些,是以忽必烈弟弟――也就是夫拉可汗――的部下身份而参加远征波斯的人。总之,他跟着夫拉可汗一同远征波斯,攻陷了其都城巴格达,一直前进到地中海岸,其事迹相当地惊人,是中国的武将中西行最远的人。加上他的用兵非常厉害,因而有着“极西之神人”的称号。他在与波斯、阿拉伯作战之后,由于当时地中海沿岸正值十字军进出之际,因此他也曾与十字军的骑士作战。这点在史书上确实有所记载,并不是幻想神话,而是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公元一二五二年,大蒙古帝国的皇弟夫拉可汗率领大军开始了往西方的远征,其中有位汉人的年轻将军郭侃,他乃是第六十位郭子仪的子孙,自祖父那一辈以来就一直出仕于蒙古帝国。
西征军沿着丝路进军,于一二五六年渡过阿姆阿。侵入波斯领土的第一个关口为鹫城阿拉莫德,此地乃是在一百六十年间威猛席卷全西亚的回教伊斯玛伊教派暗杀教团的根据地。当时,五万兵力死守绝壁上的要害,死斗之末,郭侃陷落了鹫城阿拉莫德,歼灭了暗杀教团。而也以此事为开端,当其转往东南准备征服喀什米尔时,竟然不战而胜,被称为不费一兵一卒即可陷城的常胜将军。依据《元史》的记载,他是个有时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展开奇袭,有时则布下伏兵,除了是位纵横无尽的兵略家外,在攻城战方面也相当拿手。直到巴格达的攻防战为止,他总共陷落了一百二十八座城池。
一二五八年二月,这座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都城巴格达在决死的防卫战中陷落,结束了近五世纪的回教教主政权。激烈的攻防战中,郭侃于底格里斯河上以浮桥勇敢地在敌前强行渡河,而当教主企图乘舟逃出巴格达时,就被郭侃手到擒来了。
在攻陷了巴格达后,夫拉可汗并没有停止西进。郭侃率军进入叙利亚境内,准备讨伐富浪。所谓的富浪,指的是当时占据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欧洲人基督教徒之骑士团或是小国家群,这时的西方世界正是处于十字军东征的时代。
中国的武将与十字军的骑士展开了作战,这并非幻想情节,而是实际存在于史实之中。郭侃一共攻陷了一百二十座左右的富浪城池,在地中海岸策马,然后北上侵入了小亚细亚半岛。当时,富浪的首长兀都算滩、加叶算滩、阿必定算滩等人相继降伏,他们名字的原文发音究竟如何我们不知道,唯一所知的,乃是他们都把身为敌方的郭侃称为“神人”。
随着小亚细亚的平定后,西征可算是告了一个段落,郭侃回到了夫拉可汗的阵前。这时虽然发生了侵人埃及的蒙古军为单眼猛将拜巴尔斯所败一事,但东边也传来了忽必烈汗即位的消息,郭侃在拜别了夫拉可汗后东归。回到蒙古本土谒见忽必烈汗则是发生在一二六○年的事。
蒙古的大远征并不需要过度美化,然而中国的武将能够见到地中海的落日,并且策马攻略十字军骑士们做为根据地的城塞,则确实是件如画一般不可思议的事。
只不过,这虽然是在《元史》之上的记述,但是也有人对于《元史》本身到底值不值得信提出了怀疑。 像是蒙古军会不会让汉民族出身的武将来率领部队就是一个问题,不过,光是从张弘范这个怎么看都是汉民族的人所率领的部队让未在崖山之役灭亡这件事来看,应该就能够充分地解答了。
说到郭侃这个人,他虽然是一直远征到地中海沿岸再回到中国的,然而在他回来之后就在也没有那么活跃了,大概在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就过世了。据说他在回到中国之后还曾经出战,他的军律严明,在不加害民众方面也受到相当的赞誉。写在前面的话:其实不应说是原创,毕竟这是历史,是历史上就曾经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件,而我只不过把它汇总在一齐,因此谈不上什么原创,最多也是记录而已。我曾想用名《历史上的三位不为人知民族英雄》,但又一想这三人(或者说五人)虽说都是对外作战,但却在当时属于在外国领土上作战,而与中国评论民族英雄的标准差的太远,故改为现名。其实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海中这样对外作战的英雄数不胜数,之所以专门把这三人(五人)列出,是因为这些名将都有同一个特点,都是以夷制夷(注意不是师夷制夷!!),用外国的军队打外国的军队!!!!这一点连现代的美国都作不到(想想今年的海湾战争吧!),作为当代中国人,这些老祖先的智慧和军力运用太让人折服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此感到骄傲,但是非常可惜了解的人太少了,因此笔者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写出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的非凡和强大!!我们有信心重树祖先的辉煌!!!
在历史上曾有三位非凡的将军,把中国的传统智慧发辉的淋漓尽致,可惜的是这三位将军在国内的战争较少,事迹也较少,因此变得有些鲜为人知。这三位将军名字依时间的次序是常惠、王玄策和郭侃;有意思的是在国内的知名度却整个倒了过来,就成了郭侃、王玄策和常惠,但依笔者以功绩、为人、能力以及先后综合考虑排列的话应是王玄策、常惠、郭侃、,为了方便,我以时间次序向各位依次说明。
常惠(陈汤、郑吉)
常惠、陈汤和郑吉都是汉朝人,他们都是当时的中央政府派住西域的使者或者是军代表,但陈汤和郑吉出仕较晚,而且用军、外交方面都明显有常惠的影子,所以他俩用军、外交方面还超不过他们的老师常惠,本文将在后文中有所提及。
常惠生殁年及籍贯地均不明,他作为当时中国中央政府的全权代表,参与管理着当时西域乌孙王国(中国常驻大使),他和他的后任郑吉及的郑吉后任陈汤一直管理西域军事时间长达几十年,这其中历经历次叛乱,都成功的平定了,可以说常惠和他的后任学生对中国的统一有着大功。
公元前七一,中国与乌孙王国(吉尔吉斯伊什提克城)联合出兵,夹攻匈奴汗国,企图使匈奴汗国在两面作战的苦境中崩溃。中国方面,由田广明等五位大将,分别由西河(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五原(内蒙古包头)、张掖(甘肃张掖)、酒泉(甘肃酒泉)五路出兵。乌孙王国方面,由中国常驻使节常惠担任参谋长,向东进军。匈奴汗国得到消息,立刻作大规模紧急撤退。以致中国声势浩大的五路大军,深入沙漠一千余公里,仍捕捉不到敌人主力。但乌孙兵团却大获全胜,俘虏匈奴亲王以下四万余人。匈奴汗国从此更加衰弱,前人张骞断匈奴右臂的西进政策,现在显出功效。他敏锐的眼光能远瞻到六十年之后,则不仅是伟大的探险家,而且变是伟大的政治家。

紧接着这次战役之后,常惠紧接着调发各国军队五万余人,进攻龟兹王国,声讨它攻杀轮台中国屯垦司令赖丹的罪行。但是已经时过六年,六年前当时的国王已经去世,现任国王出城谢罪说:“这不是我父亲的意思,而是我父亲大臣姑翼的意思。”常惠说:“那么,交出姑翼。”龟兹王国交出姑翼,就在城下处斩。于是中国声威,震慑西域。屯垦区恢复,并迅速推展,由轮台而渠犁王国(新疆库尔勒),而伊循城(新疆若羌东)。屯垦戍卒跟当地女子结婚,西域各国开始有中国血统的国民。为已后西域各国入中华版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常惠的两次的用兵,他先进攻匈奴汗国用的是乌孙王国的军队,而且取得了大胜,而恰恰就是这个乌孙王国在以往战争中,历次输于匈奴汗国,甚至还有国王都被斩的记录,同样是乌孙王国兵,到了常惠手中,却变成勇猛之师,打的匈奴元气大伤;后一场之战打龟兹王国,也完全没用中国军队,而是西域各国联军,比第一场战争规模还大,这是最最成功的外交手段,完全达到用军的完美。当时间进入十八世纪直至现代,西方英法美等国殖民最盛时,每遇到战乱,主要兵源乃靠本国,相比之下,读者不难比出高低了。
在常惠之后,公元前六○年,中国政府任命郑吉担任首位西域总督(都护),他把总督府(都护府)设在乌垒王国(新疆轮台东北),中国在西域势力,更为增强。
郑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 ――《汉书》卷七十《郑吉传达室》、卷九十六《西域传·上》
面积广袤的车师王国(新疆吉木萨尔)位于天山以北,是中国前往乌孙王国的要道之一。车师国王乌贵娶了匈奴汗国的公主,所以跟匈奴结盟,继续遮杀中国使节。公元前六七年,中国在渠犁王国的屯垦司令郑吉率领屯垦兵团一千五百人,再调发各国军队,集结一万余人,攻击车师。以后,匈奴汗国对这个侵入到天山以北的屯垦区大为惊恐,不断派兵骚扰。三年后(前6四),中国认为在天山以北不可能保持据点,把屯垦区撤销,退回天山以南,与渠犁王国的屯垦区合并。乌贵不能抵抗,但投降又恐惧匈奴汗国报复。两难之下,他索性放弃王位,向西投奔乌孙王国。中国就把车师国民东迁到交河城(新疆吐鲁番),而在车师故地(新疆吉木萨尔)屯垦。公元前六○年匈奴之日逐王先贤择背叛单于准备投汉时,郑吉发动西域诸国的五万兵力平安地将之后护送前往长安,有功与史。
后来郑吉在某次西域作战时不幸死于军中。在郑吉死后中央政府派甘廷寿任都护,而陈汤任副都督。
陈汤(?~公元前六年)山阳瑕丘(今山东省曲阜县)人。以西域兵力攻击匈奴的郅支单于,并将之斩首,其结果虽使得西域重新回复平稳,惟其独断出兵却成了问题,因而经过很长时间才加以论功行赏。后虽一度任命其为关内侯,惟因其穿着战利品等事情暴露,因而问罪改贬至僻地。总之,是个问题很多的人物。 ――《汉书》卷七十《陈汤传》、卷九十四《匈奴传·下》、卷九十六《西域传》

陈汤任副都督的时候,位于达拉斯河畔的匈奴势力增加,不仅压迫乌孙等部族,竟然还胆敢杀害汉的使者,为了避免其继续坐大,见此情势的陈汤便独断地出兵,公元前三六年,距郅支单于杀中国使节八年,中国西域总督府副指挥官(副校尉)陈汤调发各国军队,连同屯垦兵团,共四万余人,分两路向郅支单于夹攻,南路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穿过大宛王国;北路则穿过乌孙王国,在郅支城(哈萨克江布尔)下合围。郅支城陷落,联军斩下郅支单于的头,传送距离三千三百公里的中国首都长安。陈汤在他给政府的报告中,陈述所以发兵的理由。他说:“凡侵犯中国的,逃的再远,也要诛杀。”也就是网友们反复引用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出处,经过次战北匈奴汗国灭亡。

王玄策
王玄策是中国另一个强力王朝――唐朝时期的人,与强汉时一样,与王玄策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在我印象中王玄策虽然有名,但是(在民间)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徐茂公)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可是我看过他的历史后大吃一惊,王玄策直是个奇人。
王玄策生殁年及出身地均不明。公元六四一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于六四三年前往、六四六年归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也是王的扬名之战,在下文将介绍)。于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旧唐书》卷九《西域传》、《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上》、八冯承钧“王玄策事辑”(《清华学报》)
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公元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常惠(经营了至少十年而且军力占优)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六四八年将之献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
他乃是在印度这样的异国中,率领着尼泊尔异国的军队,与象之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让这个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个人其实曾经三度前往印度,最初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去做什么呢?其实他是去寺庙中参拜。是个立下了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中华的智慧与谦让表现的淋漓尽致,太让人佩服了!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
关于这个人,田中芳树先生认为“即使是把他当成如好莱坞电影般具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
郭侃
郭侃是我今天介绍的三名将中最后一人,也是各位最熟悉的一个,所以也要介绍的也简些,主要补一下以前文章漏掉的内容。说实话我把郭侃选入这个名单,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的,毕竟郭侃用的也是中国的军马。从这点不配入此文名单,但是我看了相当史料后,改变了主意,郭侃的时代是宋朝末年,从狭隘上来讲,代表着中华正统王朝的宋还没灭亡,因此郭侃也可以看作为带异邦人马去异邦。
郭侃(???~公元一二七七年)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年轻之时即以武将身份活跃,书上记载他“所向无敌”,现代也是这么使用来表现这样的情况的。西元一二五二年时跟随夫拉可汗远征西方,讨伐了诸多国家。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甚至还曾与阿拉伯及法兰克等作战,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而称为神人。他在听闻宪宗之讣报后率兵归国,除了向即位的世祖献策建国号与置国都之外,也曾进言制压南宋之事。累积战功而达万户之位,并因制压江南之功而被任命为海宁知州,于在职一年余之后去世。 ――《元史》卷一四九《郭侃传》、《新元史》卷一四六《郭侃传》
这个人在时代上乃是比宋灭亡的时候略早一些,是以忽必烈弟弟――也就是夫拉可汗――的部下身份而参加远征波斯的人。总之,他跟着夫拉可汗一同远征波斯,攻陷了其都城巴格达,一直前进到地中海岸,其事迹相当地惊人,是中国的武将中西行最远的人。加上他的用兵非常厉害,因而有着“极西之神人”的称号。他在与波斯、阿拉伯作战之后,由于当时地中海沿岸正值十字军进出之际,因此他也曾与十字军的骑士作战。这点在史书上确实有所记载,并不是幻想神话,而是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公元一二五二年,大蒙古帝国的皇弟夫拉可汗率领大军开始了往西方的远征,其中有位汉人的年轻将军郭侃,他乃是第六十位郭子仪的子孙,自祖父那一辈以来就一直出仕于蒙古帝国。
西征军沿着丝路进军,于一二五六年渡过阿姆阿。侵入波斯领土的第一个关口为鹫城阿拉莫德,此地乃是在一百六十年间威猛席卷全西亚的回教伊斯玛伊教派暗杀教团的根据地。当时,五万兵力死守绝壁上的要害,死斗之末,郭侃陷落了鹫城阿拉莫德,歼灭了暗杀教团。而也以此事为开端,当其转往东南准备征服喀什米尔时,竟然不战而胜,被称为不费一兵一卒即可陷城的常胜将军。依据《元史》的记载,他是个有时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展开奇袭,有时则布下伏兵,除了是位纵横无尽的兵略家外,在攻城战方面也相当拿手。直到巴格达的攻防战为止,他总共陷落了一百二十八座城池。
一二五八年二月,这座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都城巴格达在决死的防卫战中陷落,结束了近五世纪的回教教主政权。激烈的攻防战中,郭侃于底格里斯河上以浮桥勇敢地在敌前强行渡河,而当教主企图乘舟逃出巴格达时,就被郭侃手到擒来了。
在攻陷了巴格达后,夫拉可汗并没有停止西进。郭侃率军进入叙利亚境内,准备讨伐富浪。所谓的富浪,指的是当时占据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欧洲人基督教徒之骑士团或是小国家群,这时的西方世界正是处于十字军东征的时代。
中国的武将与十字军的骑士展开了作战,这并非幻想情节,而是实际存在于史实之中。郭侃一共攻陷了一百二十座左右的富浪城池,在地中海岸策马,然后北上侵入了小亚细亚半岛。当时,富浪的首长兀都算滩、加叶算滩、阿必定算滩等人相继降伏,他们名字的原文发音究竟如何我们不知道,唯一所知的,乃是他们都把身为敌方的郭侃称为“神人”。
随着小亚细亚的平定后,西征可算是告了一个段落,郭侃回到了夫拉可汗的阵前。这时虽然发生了侵人埃及的蒙古军为单眼猛将拜巴尔斯所败一事,但东边也传来了忽必烈汗即位的消息,郭侃在拜别了夫拉可汗后东归。回到蒙古本土谒见忽必烈汗则是发生在一二六○年的事。
蒙古的大远征并不需要过度美化,然而中国的武将能够见到地中海的落日,并且策马攻略十字军骑士们做为根据地的城塞,则确实是件如画一般不可思议的事。
只不过,这虽然是在《元史》之上的记述,但是也有人对于《元史》本身到底值不值得信提出了怀疑。 像是蒙古军会不会让汉民族出身的武将来率领部队就是一个问题,不过,光是从张弘范这个怎么看都是汉民族的人所率领的部队让未在崖山之役灭亡这件事来看,应该就能够充分地解答了。
说到郭侃这个人,他虽然是一直远征到地中海沿岸再回到中国的,然而在他回来之后就在也没有那么活跃了,大概在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就过世了。据说他在回到中国之后还曾经出战,他的军律严明,在不加害民众方面也受到相当的赞誉。
帅最重要
现在急需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