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论坛: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优先发展科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1:46:02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04/content_3308410.htm

章梓雄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流体力学、水动力学专家。1944年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香港珠海书院。1971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非线性力学中心主任。
亟待发展的海洋事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显。
    目前我国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钓鱼岛、南沙群岛等海域的主权问题,以及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的发展,都使我国迫切需要提升海上作战与防御能力,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大提高。以石油为例,目前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1/3,而进口石油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因此我国海军尚需提高远洋保护海上通道的能力,同时要扩大港口建设,进行航道开发,发展远洋运输业。
    解决能源短缺,一方面依赖大量进口,另一方面还是要扎根于自己的能源开发建设。海洋中有大量的能源可以利用,例如潮汐能、海洋生物能及海底油气等,其中开发海底油气资源的需求已日益迫切。
    海洋环境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特别是沿岸及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堪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亟待进行管理和治理并开展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船舶工业的加强不仅是海上运输及各种海上作业所需,也是海军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造船吨位虽然已连续8年名列世界第3位,但与排名前两位的日本和韩国相比,无论从科技创新能力、生产效率还是经济效益水平来看,差距都十分明显,我国迫切需要提升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科学技术水平。
大有可为的海洋事业
    近年来我国的海洋开发事业有了较快进步,但是在海洋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低,科技和管理落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足够数量的优秀海洋科技人才。
    我国虽然在国际造船市场中所占份额已由20年前的1.8%上升到现今的13%,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新型船舶及船用动力装备与仪器的开发、船舶的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我国沿海地区地少人多,海洋空间的利用是一个重要出路。荷兰、日本等近海国家利用滩涂与海湾造地,建造人工岛、海上机场、大型海上浮动平台,大大增加了发展空间。此外,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海底管道等一系列海洋工程莫不建立在海洋科技的发展之上。
    高新技术是推动海洋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例,在世界粮食的供给量中,海洋生物资源总量占动物蛋白质供给量的1/6,且逐年增加,日本则高达42%,但在我国还不到2%。过去我国渤海湾秋季捕蟹十分兴旺,但由于滥捕,海蟹濒于绝迹。这说明要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必须从生物科技、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
    保卫海防安全和促进统一大业更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毛泽东主席1953年提出“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建设强大海军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
    总之,要建立海洋强国,不论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发展海上交通及各种海洋工程的建设,还是从保障海洋安全来说,都必须首先从发展海洋科技入手。
全面并举的海洋事业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筹划跨世纪的海洋资源全方位开发战略。以下对我国海洋科技与工程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⑴教育宣传与引导
    要改进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知道,我国的国土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而这丰富的海洋国土资源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也是保卫国家安全的第一线。
    ⑵经济投入
    目前国家级的项目对海洋科技的投入所占比例很小,且大部分为应用开发研究。建议建立海洋工程科技方面专项研究基金,对海洋工程、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国家安全进行深入研究。
    ⑶技术投入
    建议成立“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及若干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以构建海洋工程研究的国家级平台,建设国际领先的实验设施,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储备和先进技术研究。
    ⑷地区分布合理化
    海洋工程研究单位宜分散设立。某些海洋工程的研发单位可考虑设在内地有深水湖泊和水库的附近,这样既可以研究相关问题,也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⑸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
    大力培养海洋工程与科技人才,包括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引进海外人才,或者在国家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结合研究任务自主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⑹加深军事民用一体化
    军队与民用研究机构应紧密协作,共同制定海洋开发的相关课题;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有限资源。
    ⑺资源共享与数据库的建立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关于海洋工程与科技方面的资料库,做到有关信息共享。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04/content_3308410.htm

章梓雄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流体力学、水动力学专家。1944年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香港珠海书院。1971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非线性力学中心主任。
亟待发展的海洋事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显。
    目前我国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钓鱼岛、南沙群岛等海域的主权问题,以及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的发展,都使我国迫切需要提升海上作战与防御能力,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大提高。以石油为例,目前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1/3,而进口石油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因此我国海军尚需提高远洋保护海上通道的能力,同时要扩大港口建设,进行航道开发,发展远洋运输业。
    解决能源短缺,一方面依赖大量进口,另一方面还是要扎根于自己的能源开发建设。海洋中有大量的能源可以利用,例如潮汐能、海洋生物能及海底油气等,其中开发海底油气资源的需求已日益迫切。
    海洋环境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特别是沿岸及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堪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亟待进行管理和治理并开展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船舶工业的加强不仅是海上运输及各种海上作业所需,也是海军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造船吨位虽然已连续8年名列世界第3位,但与排名前两位的日本和韩国相比,无论从科技创新能力、生产效率还是经济效益水平来看,差距都十分明显,我国迫切需要提升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科学技术水平。
大有可为的海洋事业
    近年来我国的海洋开发事业有了较快进步,但是在海洋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低,科技和管理落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足够数量的优秀海洋科技人才。
    我国虽然在国际造船市场中所占份额已由20年前的1.8%上升到现今的13%,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新型船舶及船用动力装备与仪器的开发、船舶的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我国沿海地区地少人多,海洋空间的利用是一个重要出路。荷兰、日本等近海国家利用滩涂与海湾造地,建造人工岛、海上机场、大型海上浮动平台,大大增加了发展空间。此外,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海底管道等一系列海洋工程莫不建立在海洋科技的发展之上。
    高新技术是推动海洋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例,在世界粮食的供给量中,海洋生物资源总量占动物蛋白质供给量的1/6,且逐年增加,日本则高达42%,但在我国还不到2%。过去我国渤海湾秋季捕蟹十分兴旺,但由于滥捕,海蟹濒于绝迹。这说明要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必须从生物科技、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
    保卫海防安全和促进统一大业更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毛泽东主席1953年提出“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建设强大海军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
    总之,要建立海洋强国,不论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发展海上交通及各种海洋工程的建设,还是从保障海洋安全来说,都必须首先从发展海洋科技入手。
全面并举的海洋事业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筹划跨世纪的海洋资源全方位开发战略。以下对我国海洋科技与工程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⑴教育宣传与引导
    要改进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知道,我国的国土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而这丰富的海洋国土资源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也是保卫国家安全的第一线。
    ⑵经济投入
    目前国家级的项目对海洋科技的投入所占比例很小,且大部分为应用开发研究。建议建立海洋工程科技方面专项研究基金,对海洋工程、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国家安全进行深入研究。
    ⑶技术投入
    建议成立“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及若干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以构建海洋工程研究的国家级平台,建设国际领先的实验设施,为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储备和先进技术研究。
    ⑷地区分布合理化
    海洋工程研究单位宜分散设立。某些海洋工程的研发单位可考虑设在内地有深水湖泊和水库的附近,这样既可以研究相关问题,也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⑸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
    大力培养海洋工程与科技人才,包括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引进海外人才,或者在国家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结合研究任务自主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⑹加深军事民用一体化
    军队与民用研究机构应紧密协作,共同制定海洋开发的相关课题;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有限资源。
    ⑺资源共享与数据库的建立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关于海洋工程与科技方面的资料库,做到有关信息共享。
三大现实挑战要求中国从海洋大国成为海洋强国

三大挑战要求中国重向海洋
    对600年前一次壮举的纪念,成为中国发展战略转向的航标。昨天,在对郑和下西洋的隆重纪念里,中国度过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航海日,21万艘运输船舶齐声鸣笛一分钟,各港口和航行船舶旗帜飞扬。与其说庆典仪式是在向600年前的伟人致敬,不如说是中国向海洋挺进的预演。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中国决定“水陆并进”,其实是时势的必然选择。
    陆权利益是中国主要利益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主要利益均通过陆权就可得到,这是科技条件所限和中国地理形势所致。中国西边有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为天然屏障,东面是大海,在航海出现之前也是天然保护,因此中国古代形成了对“外”防北方、对内控制关中中原为要的陆权理论,这一理论不但被认为在军事上有效,在经济上也适用———中国不需要海上资源养活自己。
    郑和壮举时,中国并未有定型的海权理论,郑和之后,海权更是被束之高阁。甲午海战前,陆权已不足以维护中国利益,但虽然理论上知道了海权的重要性,却因为政治的落后在对日战争中被一击而溃。从此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的首要任务。再后来,由于国内事务缠绕和国力的不够强大,在理论和实践上,海权都处于被冷落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外部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海洋经济和相关的造船等产业也迅速强盛起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海权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近年的态势表明,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陆权,这要求传统的陆权国家———中国,必须在海权上有所作为。
    三大现实挑战要求中国必须从海洋大国成为海洋强国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虽然“盘活”了中国经济,却也导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而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为时尚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将会持续加深,这当中最重要的是能源输入。中国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安全地从海上将原油运回国内,以缓解能源短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制约。从红海经印度洋然后通过马六甲海峡到太平洋、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再经巴拿马运河与东线会合,是海上最重要的航道,也是中国能源输入的主要通道,但我们还不能有效防范可能的不安全因素。
    第二个挑战是中国近海,主要是台海和东海。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是在台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通过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动作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警惕。在东海,日本正在对中国的海洋权益公然挑战,同样值得警惕。
    第三个挑战是针对中国的海外侨民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侨民地位渐渐提高,但仍然不时受到排华浊浪的袭扰,蒙受了从生命到财产的巨大损失。于情于理,作为母国的中国都应当对侨胞们表示适当的关怀。
    近代以来,无数的史实已经证明,海权关系国家兴衰,因此中国必须为自己争取属于自己的海上权利。
    中国的第一个航海日不应只是海洋知识的普及日,还应是国民海洋意识的普及日。而走向海洋,不但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锻铸新时代中国人精神的需要。重新唤回我们祖先曾有的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信念,是中国走向真正繁荣的内在条件。
    作者:徐立凡
海洋将成为资源开发的主战场

当今,陆地资源日渐枯竭,大规模宇宙开发尚属幻想,因此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海洋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大的资源所在地。目前,许多国家都将海洋开发列入国家的长期规划,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蓬勃发展,海洋正在成为人类资源开发的主战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耕地面积已难以再扩大,而现在全世界还有5·5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严重的水危机也困扰着人类,有些非洲国家连饮用水都有困难。另外,陆地矿产资源也趋于枯竭,其中铜、锰、钴、镍等按目前的消耗量计算,有的只够使用四、五十年,最多的也只能使用300多年。陆地石油储量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也只够开采二三十年。此外,人口猛增也使得人类可以生存的空间相对减少了。

    占地球表面积百分之七十一的海洋不仅可为人类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丰富的水产、矿产资源和取之不尽的能源。

    海洋是最大的有机碳生产基地,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碳每年达232亿吨。专家推测,海洋提供蛋白质的潜在能力相当于全世界耕地生产能力的1000倍。

    占世界总水量百分之九十七的海水不仅可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海水中还溶有5亿亿吨盐类,包含80多种元素。海底还有总储量高达3万亿吨的锰结核,其中锰、镍、铜、钴的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乃至上千倍。

    海洋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能源。海底石油储量占世界可开采石油的百分之四十五。海水中含铀量为陆地的1000多倍。另外,海洋中还含有200亿吨重水。海洋再生能源也十分丰富,潮汐和海浪等的总功率达1528亿千瓦。

    早在60年代,法、美、日等国就已高度重视海洋开发事业。法国曾提出向“向海洋进军”的口号,并成立了以法国总理为主席的“海洋研究委员会”以及“国家海洋开发中心”。美国通过法令规定总统是海洋科技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人,并成立了一个以副总统为主席、政府各主要部长为成员的“海洋资源和工程发展委员会”。日本也颁布了“海洋科技议会令”,规定成立由专家和政府官员组成的海洋科技审议会。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海洋开发的步伐,一些发达国家还不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摆出了一副“我占我先”的架势。

    现在,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条件已经成熟,世界海洋研究和开发活动正在全面展开:海洋捕捞、海洋运输、制盐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开发规模巨大,产值可观;潮汐发电、海浪发电、海上工厂、海底隧道、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水提溴和镁等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海底采矿、温差发电、海水提铀、建立海上城市正处于实验阶段。

    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海洋经济产值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百分比将由目前的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十七,其产值将达3万亿美元。到21世纪末,海洋经济产值有可能与陆地经济产值旗鼓相当。(完)
去年我海洋产业总产值近1.3万亿 经济潜力巨大

新华网青岛7月16日电(记者苏万明)2004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再创新高,达到128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有关人士说,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海洋经济作为经济的新领域和新的增长点,正在充分显示其巨大的潜力。
    这是记者从15日在青岛开幕的200
5(第六届)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获悉的。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所等单位筹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我国青岛等一些沿海城市也建成了海洋领域国家级或部级重点研究开放实验室。许多沿海城市通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港口经济或旅游经济,使他们成为地方特色经济。
    专家介绍说,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一场“蓝色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利用,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国际上少数人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曾呈奎阐述了“蓝色农业”的系统思想。1998年,他以“走向21世纪的中国蓝色农业”为题组织和主持召开了第108届香山科学会议。从那时起,我国沿海各省就先后提出了科技兴海和建设海上强省的规划。2000年我国发展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养殖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水产捕捞产量的国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