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南北两京,四座城市曾成为明朝的候选首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55:19


1、南京:南京本身地势很好,经济强,人口盛,对周边的控制能力很强,是明初天下的第一大城,南京的弱点是地处江南偏离中原,明初南北分隔已久,隔阂渐深,朱元璋在国家再造之初,希望补偿和控制中原,最方便的,就是北迁,于是朱元璋挑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老家凤阳,建为中都,一个是宋时故都开封,建为北京。南京还有个让老朱不喜欢的地方,南京宫城是填湖而造,地处低洼,潮湿积水,老朱是淮右人士,算是北人,并不习惯潮湿的南京。

2、凤阳:朱元璋挑选凤阳作为中都,多少有点衣锦还乡之意,因此中都可以说是老朱个人意志的体现,朱元璋和朱标都想要迁都,但父子两人的迁都的目的地不一样,老朱是想要迁回老家衣锦还乡,小朱则是想要迁往关洛恢复汉唐气象,凤阳归根结底底子太薄,不进行大规模扩建和迁移人口,不足以支撑起明朝这样大的国家的首都,太子死后,迁都最大的动议者就没有了,老朱也断了念想,最终老朱还是罢建中都。

3、开封:开封是宋金故都,人口百万级,明初时开封外城周四十八里,是天下第二大城,仅稍稍次于建都后多次扩建的南京(南京周五十里),同时开封是明朝的南北要冲,一直是明朝南北水陆输送的中枢,可以说开封之于明朝,是像心脏一样的器官。开封的弱项也特别明显,开封城居于悬何之下,是无险可依的四战之地,北宋君臣的教训深刻(开封的重要性可看明末的开封之战,这是明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此战失败标志着北京孤悬被斩首的注定命运,而且还是多灾多难的开封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一次劫难,市民死亡十分之九,这次劫难也是造成开封向下几百年的衰败,一直到今天都缓不过来气的源头),因此开封只是短时被抬举为北京,建文时,为降低开封的王气,拆掉开封外城,只留下了周二十里的里城,但是开封人口一直都名列前茅。

4、洛阳:洛阳地处黄土高原东南角,四面环山,水系发达,虽然地处中原,防御上却又自成一体与众不同,是古人称之为的聚宝之地,因此可以说是历朝的建都的备选地,传统上攻击洛阳只能走东西两路,即东侧虎牢关和西侧函谷关,军事防御便利,是控制中原的最佳之地。洛阳的缺点在于荒废已久,明初河南府城(即洛阳城)城郭周只有八里345步,尽管地位是座府城,大小还不如一个一般的州城甚至大县的县城,若要重新营建洛阳,必须花费巨大财力,因此洛阳遇到的困难和凤阳差不多,朱标本人中意洛阳,但是真的建成只怕非常困难。

5、西安:西安作为汉唐故都,也是明朝的主要大城之一,城隍周四十里,但是西安的弱点也与洛阳类似,明初关中,特别是陕西经过战乱,已经十分荒废,不能支撑首都的需要,而且西安的交通最不便利,因此坐镇陕西去控制陕州以东的广袤土地和人口,是非常困难的,朱标经过考察后,似乎也对关中的破败有所感悟,同时西安是朱元璋仲子秦王樉的封国,秦王樉地位仅次于朱标,是协助朱标管理皇室的最重要助手,如果西安建都,秦王樉可能还要另封他地,这也是面子上很不爽利的一件事。

6、北平(北京):北平作为胡元的故都,与太原辽东形成呼应之势,是明初稳定长城东半部也就是幽燕和辽东故土的重心所在(北平在明初不是长城指挥中心,位置居中的太原才是长城防线的指挥中心,由老朱第三子晋王朱棡作为总监军,直对着国门宣大两地),因此,朱元璋急急忙忙将第四子朱棣封在此地,但是北京在洪武到建文两朝时期,都从未被考虑过建都,北京建都的理由完全来自燕王父子,特别是靖难后,北平作为根据地,起到了稳定燕王全局的作用,是朱棣的潜邸,更是他发达的福地,因此朱棣朱高炽父子均有意抬举北平,两代接力,才在最后建成北京,营建北京后,围城扩为四十里,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扩建之后,才赶上南京的规模。说到天子守国门的利弊,这个提的太多了,我自己以为肯定是弊大于利,跟人打架就不可能总把脑袋伸在前面,两国交战更不必让元首长期处于险地,此外北京远离中原,尽管明朝一直在进行腹心的补强(明朝河南一省,是封王最多一省,目的就是加强朝廷的控扼能力,结果明朝养猪式的分封却适得其反,反而造成地方压力太大),天子守国门说白了是只看外敌不见内忧,殊不知明朝最终还是倒在心肌梗塞上,被内忧腰斩所灭,这等于是铁头豆腐腰,而且这个铁头有时候也不灵不硬,如土木堡之变,不是于谦有力和郕王这根定海神针,明朝在国力鼎盛之时就可能遭受斩首而提前上演南明故事,因此我以为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是朱棣迁居北京后,好事者贴金牵强附会的理由,如明初有开封作为输血调运中心,有太原作为军事的指挥调度中心,皇帝安心坐镇中枢,打仗只需派一员上将即可,根本不需要涉险亲自跑到前面去当炸弹磁铁,明朝这样大的国家,只要国家基本盘稳定,谁耐我何?也不存在天子守国门的一切理由。


1、南京:南京本身地势很好,经济强,人口盛,对周边的控制能力很强,是明初天下的第一大城,南京的弱点是地处江南偏离中原,明初南北分隔已久,隔阂渐深,朱元璋在国家再造之初,希望补偿和控制中原,最方便的,就是北迁,于是朱元璋挑了两个地方,一个是老家凤阳,建为中都,一个是宋时故都开封,建为北京。南京还有个让老朱不喜欢的地方,南京宫城是填湖而造,地处低洼,潮湿积水,老朱是淮右人士,算是北人,并不习惯潮湿的南京。

2、凤阳:朱元璋挑选凤阳作为中都,多少有点衣锦还乡之意,因此中都可以说是老朱个人意志的体现,朱元璋和朱标都想要迁都,但父子两人的迁都的目的地不一样,老朱是想要迁回老家衣锦还乡,小朱则是想要迁往关洛恢复汉唐气象,凤阳归根结底底子太薄,不进行大规模扩建和迁移人口,不足以支撑起明朝这样大的国家的首都,太子死后,迁都最大的动议者就没有了,老朱也断了念想,最终老朱还是罢建中都。

3、开封:开封是宋金故都,人口百万级,明初时开封外城周四十八里,是天下第二大城,仅稍稍次于建都后多次扩建的南京(南京周五十里),同时开封是明朝的南北要冲,一直是明朝南北水陆输送的中枢,可以说开封之于明朝,是像心脏一样的器官。开封的弱项也特别明显,开封城居于悬何之下,是无险可依的四战之地,北宋君臣的教训深刻(开封的重要性可看明末的开封之战,这是明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此战失败标志着北京孤悬被斩首的注定命运,而且还是多灾多难的开封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一次劫难,市民死亡十分之九,这次劫难也是造成开封向下几百年的衰败,一直到今天都缓不过来气的源头),因此开封只是短时被抬举为北京,建文时,为降低开封的王气,拆掉开封外城,只留下了周二十里的里城,但是开封人口一直都名列前茅。

4、洛阳:洛阳地处黄土高原东南角,四面环山,水系发达,虽然地处中原,防御上却又自成一体与众不同,是古人称之为的聚宝之地,因此可以说是历朝的建都的备选地,传统上攻击洛阳只能走东西两路,即东侧虎牢关和西侧函谷关,军事防御便利,是控制中原的最佳之地。洛阳的缺点在于荒废已久,明初河南府城(即洛阳城)城郭周只有八里345步,尽管地位是座府城,大小还不如一个一般的州城甚至大县的县城,若要重新营建洛阳,必须花费巨大财力,因此洛阳遇到的困难和凤阳差不多,朱标本人中意洛阳,但是真的建成只怕非常困难。

5、西安:西安作为汉唐故都,也是明朝的主要大城之一,城隍周四十里,但是西安的弱点也与洛阳类似,明初关中,特别是陕西经过战乱,已经十分荒废,不能支撑首都的需要,而且西安的交通最不便利,因此坐镇陕西去控制陕州以东的广袤土地和人口,是非常困难的,朱标经过考察后,似乎也对关中的破败有所感悟,同时西安是朱元璋仲子秦王樉的封国,秦王樉地位仅次于朱标,是协助朱标管理皇室的最重要助手,如果西安建都,秦王樉可能还要另封他地,这也是面子上很不爽利的一件事。

6、北平(北京):北平作为胡元的故都,与太原辽东形成呼应之势,是明初稳定长城东半部也就是幽燕和辽东故土的重心所在(北平在明初不是长城指挥中心,位置居中的太原才是长城防线的指挥中心,由老朱第三子晋王朱棡作为总监军,直对着国门宣大两地),因此,朱元璋急急忙忙将第四子朱棣封在此地,但是北京在洪武到建文两朝时期,都从未被考虑过建都,北京建都的理由完全来自燕王父子,特别是靖难后,北平作为根据地,起到了稳定燕王全局的作用,是朱棣的潜邸,更是他发达的福地,因此朱棣朱高炽父子均有意抬举北平,两代接力,才在最后建成北京,营建北京后,围城扩为四十里,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扩建之后,才赶上南京的规模。说到天子守国门的利弊,这个提的太多了,我自己以为肯定是弊大于利,跟人打架就不可能总把脑袋伸在前面,两国交战更不必让元首长期处于险地,此外北京远离中原,尽管明朝一直在进行腹心的补强(明朝河南一省,是封王最多一省,目的就是加强朝廷的控扼能力,结果明朝养猪式的分封却适得其反,反而造成地方压力太大),天子守国门说白了是只看外敌不见内忧,殊不知明朝最终还是倒在心肌梗塞上,被内忧腰斩所灭,这等于是铁头豆腐腰,而且这个铁头有时候也不灵不硬,如土木堡之变,不是于谦有力和郕王这根定海神针,明朝在国力鼎盛之时就可能遭受斩首而提前上演南明故事,因此我以为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是朱棣迁居北京后,好事者贴金牵强附会的理由,如明初有开封作为输血调运中心,有太原作为军事的指挥调度中心,皇帝安心坐镇中枢,打仗只需派一员上将即可,根本不需要涉险亲自跑到前面去当炸弹磁铁,明朝这样大的国家,只要国家基本盘稳定,谁耐我何?也不存在天子守国门的一切理由。
天子守国门

清的首都也是北京,人家都不好意思说天子守国门

明明自己性无能,却
杞人忧天 发表于 2015-2-19 21:40
天子守国门

清的首都也是北京,人家都不好意思说天子守国门
明朝守国门是防着蒙古、女真。
清朝守国门防着汉人?
明朝守国门是防着蒙古、女真。
清朝守国门防着汉人?
曾国藩表示长毛比满清讨厌
starlink 发表于 2015-2-20 19:41
明朝守国门是防着蒙古、女真。
清朝守国门防着汉人?
清朝又不是没面临过来自蒙古的威胁,只不过正面肛给肛死了而已
明朝守国门是防着蒙古、女真。
清朝守国门防着汉人?
跑回通古斯老家比较容易罢了
现在来看,明都定北京是合适的
我也觉得南京除了位置稍微偏点,各方面条件是最好的,补充一点,定都南京,可以免去槽运之苦,那条大运河简直就是条血吸虫。
http://c.tieba.baidu.com/mo/q--- ... d=4&pinf=1_2_10

找到一个别人转帖的一模一样帖子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防卫起来也比较容易。建设的问题相比较起来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崇征若是在洛阳可能不至于连自家性命都保不住。
洛阳位于天下之中,防卫起来也比较容易。建设的问题相比较起来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崇征若是在洛阳可能不至于 ...
洛阳的福王最先被李自成宰了。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5-2-23 05:58
洛阳的福王最先被李自成宰了。
明朝王爷手下无兵,你让他怎么去抵挡如狼似虎的李自成?
明朝王爷手下无兵,你让他怎么去抵挡如狼似虎的李自成?
李自成打到北京时,明军早已投降了,守城的士兵也没有了。
崇祯早早迁都去南京可能会有机会。
其实洛阳是重镇,并非无兵,只是明朝巳无粮。在李自成到来之前,洛阳士兵巳经挨饿,他们偷偷开城放李自成军队进城。
草原野狼 发表于 2015-2-23 08:13
李自成打到北京时,明军早已投降了,守城的士兵也没有了。
崇祯早早迁都去南京可能会有机会。
崇祯是准备迁都的,不过大臣们纷纷反对,因为他们的资产(房屋、田地)都在京畿,最后没弄成,要不崇祯怎么会写“文臣皆可杀”。不过这已经扯远了。
国门肯定是要重兵防守的  派谁守皇帝能放心?
崇祯是准备迁都的,不过大臣们纷纷反对,因为他们的资产(房屋、田地)都在京畿,最后没弄成,要不崇祯怎 ...
你说的对,这是最后一次迁都机会,很多大臣反对,但既然是崇祯的意思,后来还是作了决定,先通知各边关将领同意,但内阁故意拖延,后来武将们都同意了,但已太迟了,再也走不了。
但更早的时候周皇后曾经暗示崇祯应该迁都南京,那时迁都有足够的时间,但崇祯听了却大怒,斥责周皇后。
南京那个城墙虽长 但是里面比较荒 说天下第一大城很勉强
天子守国门还是很不错的,京北崇山峻岭+牢固的北京外城郭+最后的城堡紫禁城+城市南端的大运河。如果明军能够一战,即使成吉思汗再世,恐怕也吃不下这么牛逼的防线。
内乱就不好说了,就算定都天顶星,内乱一出还是灭亡
liwei18604 发表于 2015-2-22 01:42
我也觉得南京除了位置稍微偏点,各方面条件是最好的,补充一点,定都南京,可以免去槽运之苦,那条大运河简 ...
南京风水不咋样,看上南京的都短命
霏菲飞 发表于 2015-2-26 02:26
南京风水不咋样,看上南京的都短命
南京王气不足啊
关键是明朝的军事压力在北方,军队大多也会部署在北方边境。定都南京,与北方边境隔着黄河淮河长江三道天堑,对军队的控制鞭长莫及,时间长了就有失控的危险。所以定都北京,中央直接控制军队才安全。


实录记载,因为“孝”这个字,太宗文皇帝并未固化北平的都城地位,仍就是行在,太宗北征后还朝还是要去南京,但是永乐帝把自己的核心幕僚团队一直带在身边,皇帝也是在北平南京之间跑来跑去,仁宗昭皇帝时期,北平顺天府还是行在,他本人常住京都应天府,内阁在北京办公辅助太子,六部在南京办公对皇帝负责,仁宗猝然驾崩,宣宗章皇帝继位,顺天府和北直隶的法律地位才真正固化下来,南京六部成了闲散衙门

实录记载,因为“孝”这个字,太宗文皇帝并未固化北平的都城地位,仍就是行在,太宗北征后还朝还是要去南京,但是永乐帝把自己的核心幕僚团队一直带在身边,皇帝也是在北平南京之间跑来跑去,仁宗昭皇帝时期,北平顺天府还是行在,他本人常住京都应天府,内阁在北京办公辅助太子,六部在南京办公对皇帝负责,仁宗猝然驾崩,宣宗章皇帝继位,顺天府和北直隶的法律地位才真正固化下来,南京六部成了闲散衙门
西安或者洛阳
我很喜欢洛阳这个地方。
lijie8257 发表于 2015-3-6 12:52
我很喜欢洛阳这个地方。
洛阳居天下之中。周人说的。
防御方面,优势明显,东有虎牢,北有黄河、太行、吕梁。
周、汉、唐三大王朝定都于此。
真的守不住了,向西,向南逃起来都方便。。。
我很喜欢洛阳这个地方。
建议迁都洛阳。
以明朝那个状况南京位置还是最佳的。
左将军 发表于 2015-3-3 20:26
关键是明朝的军事压力在北方,军队大多也会部署在北方边境。定都南京,与北方边境隔着黄河淮河长江三道天堑 ...
还有一个原因,真打起来,九边和南京通信时间太长,反应太慢,还是北京反应快。
迁都北京还有沟通南北振兴北方经济的原因
MAZ543M 发表于 2015-3-4 08:49
实录记载,因为“孝”这个字,太宗文皇帝并未固化北平的都城地位,仍就是行在,太宗北征后还朝还是要去南京 ...
永乐迁都阻力一直很大,明朝人自己就吐槽北京沙土满天飞气候不如南京舒服,所以喜欢留南京的官员大把大把的,因此朱棣才一直换来换去。朱棣儿子朱高炽其实想回南京,朱棣孙子宣宗坚决呆北京,土木堡的时候还有一堆想跑回南京的,不过于谦北京保卫战之后北京的京师位置就稳固了,再没人提回南京的事了
老朱当年还特地驾幸开封,哄开封人民说考虑定都于此,开封百姓还特高兴来着。不过北宋赵匡胤当初都不满意定都开封,打算迁都,可见开封地理位置不好,老朱许诺开封定都,特地将开封改名北京,主要是考虑了其北宋故都的政治意义。太子朱标为迁都之事考察过西安,不过朱标病逝之后老朱就没心思和精力迁都了,也不知道老朱父子当时看中的北方京师到底是哪儿,朱棣看中的肯定是北京这个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