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世界上的海陆混合型国家,以及中国的制衡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6:06:56
转:
漫谈世界上的海陆混合型国家,以及中国的制衡战略
卢泰然
  
  海陆混合型国家的特点,说来话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此处只谈一点,为什么有些国家会成为海陆混合型国家,有些不能。是什么力量在里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言以蔽之,就是现实利益。
  
  现实利益,会逼迫一个国家重视或者不重视海军,重视或者不重视陆军。现实的能力,又会限制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同时重视海军和陆军。并不一定靠海的国家就是海洋型国家,陆上的临海国家也不一定是海陆混合型国家。主要看它能从哪里获得利益,是海上,还是大陆。
  
  英国貌似是一个海洋型国家,实际上呢,英国在历史上一直饱受北欧海盗的侵扰,后来英国自己也做了海盗。大海对于英国来说,只不过是渔民打渔的所在,养家糊口而已。从国家的角度,谈不上什么海洋利益。
  
  一直到大航海拉开帷幕之后,挖到第一桶金的葡萄牙、西班牙迅速成为海上强国。从此以后,海上才终于有了巨大的利益,海洋型国家此起彼伏,海权变成一个特别醒目的国家权益。
  
  英国本来是在大西洋上做海盗的,一直到打败无敌舰队之后,英国才作为海上强国第一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巨大贸易、从美洲掠夺的巨额财富,让英国有必要、也有能力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英国在这个意义上成为海洋型国家。
  
  一战之前的德国也曾经拥有一支颇具实力的舰队。但是德国建立这支舰队的目的是与英国舰队争夺还是霸权,而不是因为德国的财富主要来自于海洋。德国从海上得到的贸易和财富,不足以要求德国拥有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俾斯麦早就说过,“英国海军是大英帝国的必须,德国海军只是奢侈品”。
  
  当威廉二世大造军舰的时候,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评论道:“大陆上的最大的军事强国决心在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英国人决心保住它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开始加速自己的舰艇制造计划。
  
  一个海洋型国家与一个大陆型国家比赛造舰,谁会赢呢?
  
  前者的军舰有实际的用途,保护现实的利益,军舰制造养护的成本,可以从获得的海洋利益中得到补偿。而后者呢,没有那么大的海洋现实利益,谁来为“大海军”买单呢?结果如何,不问可知。
  
  在东方,日本也是一个岛国,但是日本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海洋型国家”,而是一个“濒海国家”,靠近海、打渔生活而已。日本也从来没有发展出造船技术、也没有海洋利益——除了打渔。远的不说,明朝时期,日本丰臣秀吉侵朝,日本陆军轻松击败朝鲜军队,但是日本海军,虽然船队规模远远超过朝鲜,却仍然完败,几乎是全军覆没。稍早一些,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倭寇每每登陆之后就会烧毁自己的船只,不是因为倭寇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是因为倭寇的船只太烂,他们的船在海上航行,无风无浪,自己也会漏水的。倭寇登陆之后,随便从中国人手里抢来的船,都比他们自己的船好很多。
  
  一句话:靠海的国家——即使是岛国——也不一定是海洋型国家。只有在海上有重大利益的国家才会成为海洋型国家。
  
  法国是一个海陆混合型国家。因为法国既有大陆的现实利益和威胁,也有海洋的现实利益和威胁。不幸的是,法国国家太小、人口太少,国力不足以支撑法国同时在海洋和陆地成为霸主。
  
  有人说,前苏联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前苏联人口太少,搞好了重工业,已经没有多少人口去搞轻工业了。轻工业一直不好、农业也一直不好,最后拖垮了经济。这话有一定道理,同等级别的大国争霸,人口数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拿破仑时期,法国人口就多于英国,多于普鲁士,但是少于德意志诸国的和。法国不可能无视陆地上的威胁,也不能不去追求海上的利益,这就是兼具海陆两种地缘特点的国家的难题。与此同时,英国专心于海上,成为海上霸主。德国专心于大陆,德国陆军也一直压法国一头。
  
  最后的结果是,法国在海洋上不如英国,在大陆上不如近邻德国。
  
  作为海陆混合型国家,法国既有两受其害的地方,也有两蒙其利的地方。法国总是多方拉拢的对象。是不是海陆混合型国家都是这么纠结呢?
  
  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就完全可以成为两蒙其利的海陆混合型国家。在大航海之前,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海权国家。明朝的郑和船队一直深入到南海和印度洋,所到之处,与当地人公平贸易。与之成对比的是,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国家。他们所过之处,就是杀戮和掠夺,然后是海外移民,再由移民在当地“屯田”。极少量的白人,获得了巨大的资源。
  
  巨大的资源需要运回母国,母国同时要输出大量的人员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这一进一出都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润,正是这种利润的存在,使制海权变得极为重要。但凡有海上利益的国家都需要防范有组织的海盗(例如英国的皇家海盗)、无组织的海盗的抢劫。海军护航是必须的,海上航线的保护是必须的。海上贸易和资源的输入输出,完全可以抵销海军的开支,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海上贸易所创造的巨大财富,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海军的现代化。拥有先进海军的国家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全球每个角落,带给技术落后国家的是巨大的震撼和无奈。这种震撼和无奈是中国在近代以来一再遭遇的。
  
  这是海权时代,一个缺乏海权的国家的悲惨遭遇。法国之于德国,就像美国之于俄国。
  
  美国由于陆上没有强大对手,所以也是海洋型国家,而俄国只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
  
  我们套用俾斯麦的那句话“英国海军是大英帝国的必须,德国海军只是奢侈品”,稍微改一下,可以说“美国海军是美国的必须,俄国(前苏联)海军只是奢侈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美国在海上有巨大的国家利益,美国海军不仅是军事力量,不仅发挥军事政治作用,同时,也是保证商业利益的必须。而俄国(以及前苏联),他们的商业利益基本都在大陆上,都在与他们陆地相连的国家,在海上的利益远远不足以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如果在没有巨大海上利益的前提下,刻意要去建设一支大海军,就会像一战之前的德国一样,是个奢侈品。这种奢侈品类型的海军,只能短暂地发挥军事政治作用。只能发挥军事政治作用的海军,由于不能在经济上实现良性循环,就是奢侈品海军,是不可能持久强大的,只能勉强维持,最终还是要很快的败落下来。
  
  中国的未来,无论是中亚中东一体化,还是南海一体化,还是东亚一体化,中国都有巨大的大陆利益和海上利益,这就决定了中国不仅必须要有强大的陆军,还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
  
  中国的海外屯田到达哪里,哪里就必须要有中国的军事力量的存在。离开这种军事力量的保护,海外屯田就是一头肥猪,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有了军事力量的存在,才能让海外屯田成为中国领土在海外的延伸,让中国可以持久地收割经济利益,并反过来维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中国作为产业帝国的地位,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海陆两种力量加强的过程,也是海陆两种力量不断投放到海外的过程。
  
  在中国周边,越南是潜在的海陆混合型国家。越南虽然是一个小国,却有可能成为一个海陆混合型的小国,并使其有潜力成为东南亚的领导型大国。经历过越南战争洗礼的越南,民族精神获得了巨大的挖掘和提升,这一点,是另外的东南亚国家难以抗衡的。越南陆军经受的锻炼,使越南陆军具有东南亚地区陆地霸主的可能性。
  
  如果越南能够如其所愿地得到西沙,也就意味着越南能够得到西沙的全部经济利益和南海的部分利益,这些经济利益,足以使越南建立一支地区性的强大海军,可以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海军获得压倒性优势。
  
  再加上越南还有地理位置极佳的金兰湾。如果越南既有地缘优势,又有了现实的海军力量,越南控制南海的条件甚至比中国还好。这样的一个越南,隐然就具备了东南亚霸主的潜质,一定会成为区域以外大国拉拢的对象,以遏制和抗衡中国,使中国难以将整个东南亚和南海一体化。所以西沙问题,不是简单的岛礁问题,不是简单的几桶油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东南亚和南海的地缘政治力量格局的大问题。
  
  中国在西沙必须全面压制越南,不能允许越南获得海上利益,必须把越南限制为一个“濒海国家”,而不是一个海陆混合型国家。
  
  不要说西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即使西沙自古以来不是中国领土,也必须是中国领土。这对中国至关重要。
  
  印度是潜在的海陆混合型的世界性大国。印度这个国家可谓得天独厚,纬度也不错,面积很大,人口也多,周围除了中国以外,没有大国。
  
  印度独立之后,正值两大集团的冷战时期,印度成为所有国家拉拢的对象,还是英联邦成员。那时的印度,完全可以凭借独立之后的高涨民气,统一或基本统一印度次大陆,世界大国即使心里不愿意,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印度周围的小国——包括巴基斯坦——没有能力自保,一个大印度就会诞生。同时,印度携印度洋的地缘优势,几乎可以轻松地独霸印度洋。区域外大国要和印度争夺印度洋的海权,势必事倍功半。同时,印度还毗邻海湾诸国,运输成本很低,可以轻松地得到石油。
  
  这样的一个海陆兼备,在封闭的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同时获得区域霸主地位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不难,要想成为世界性强国,也不是太难。
  
  可惜的是,印度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和中国打了一仗,不幸还打输了。对中国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印度的所有弱点——这些弱点以前大家还只是怀疑,现在都确信了。印度缺乏作为强国的历史,因此也就缺乏大国强国才能有的那种战略思维能力。
  
  大家还相信:通过“和平非暴力”方式获得国家独立的印度,还不具备现代国家应有的内在凝聚力、国家认同感和政策执行能力。
  
  印度在软实力方面的巨大落差,让印度的硬实力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此之后,印度在战略上就处处碰壁。首先是巴基斯坦与中国的结盟,彻底断绝了印度统一整个印巴的野心。而旷日持久的印巴冲突、旷日持久的中印军事警戒,耗费了印度大量的资源。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印度失去的太多。他本来可以走完全不一样的一条道路。
  
  尽管印度有种种毛病,但是印度仍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国家。印度仍然具有印度洋最大的海军实力和地缘优势,印度仍然是南亚次大陆上最具实力的国家。印度只要走上了正轨,很快就可以成为海陆混合型国家,并从海陆同时得到利益,而不是遭遇拖累。一旦印度成功地转型为海陆混合型国家,印度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甚至是世界性的强国。
  
  对印度,中国不可不防。
  
  防范的办法也是从海陆两方面入手:让印度不能从海陆两方面得利,而是要让他在海陆两方面蒙害。陆地上要坚持中巴战略同盟关系,并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大中亚地区的存在和一体化,从陆地上紧紧拖住印度。
  
  海洋方面,不是去和印度海军作战,而是要压制印度的产业发展,没有强大完备的产业,就不可能建设自主的海军。如果靠买船来建设海军,不仅成本极高,而且在战时随时会遭到暗算。
  
  其他方面就暂时不说了,印度国内的问题多如麻,引爆几个,印度就会分裂成好多个“小印度”。在这个方面,中国可以做很多“长期战略投资”。关于海陆混合型国家,就先谈到这里。
转:
漫谈世界上的海陆混合型国家,以及中国的制衡战略
卢泰然
  
  海陆混合型国家的特点,说来话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此处只谈一点,为什么有些国家会成为海陆混合型国家,有些不能。是什么力量在里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言以蔽之,就是现实利益。
  
  现实利益,会逼迫一个国家重视或者不重视海军,重视或者不重视陆军。现实的能力,又会限制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同时重视海军和陆军。并不一定靠海的国家就是海洋型国家,陆上的临海国家也不一定是海陆混合型国家。主要看它能从哪里获得利益,是海上,还是大陆。
  
  英国貌似是一个海洋型国家,实际上呢,英国在历史上一直饱受北欧海盗的侵扰,后来英国自己也做了海盗。大海对于英国来说,只不过是渔民打渔的所在,养家糊口而已。从国家的角度,谈不上什么海洋利益。
  
  一直到大航海拉开帷幕之后,挖到第一桶金的葡萄牙、西班牙迅速成为海上强国。从此以后,海上才终于有了巨大的利益,海洋型国家此起彼伏,海权变成一个特别醒目的国家权益。
  
  英国本来是在大西洋上做海盗的,一直到打败无敌舰队之后,英国才作为海上强国第一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巨大贸易、从美洲掠夺的巨额财富,让英国有必要、也有能力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英国在这个意义上成为海洋型国家。
  
  一战之前的德国也曾经拥有一支颇具实力的舰队。但是德国建立这支舰队的目的是与英国舰队争夺还是霸权,而不是因为德国的财富主要来自于海洋。德国从海上得到的贸易和财富,不足以要求德国拥有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俾斯麦早就说过,“英国海军是大英帝国的必须,德国海军只是奢侈品”。
  
  当威廉二世大造军舰的时候,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评论道:“大陆上的最大的军事强国决心在同时成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军强国,这是世界事务中一个具有头等重大意义的事件。”英国人决心保住它的海上霸主地位,也开始加速自己的舰艇制造计划。
  
  一个海洋型国家与一个大陆型国家比赛造舰,谁会赢呢?
  
  前者的军舰有实际的用途,保护现实的利益,军舰制造养护的成本,可以从获得的海洋利益中得到补偿。而后者呢,没有那么大的海洋现实利益,谁来为“大海军”买单呢?结果如何,不问可知。
  
  在东方,日本也是一个岛国,但是日本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海洋型国家”,而是一个“濒海国家”,靠近海、打渔生活而已。日本也从来没有发展出造船技术、也没有海洋利益——除了打渔。远的不说,明朝时期,日本丰臣秀吉侵朝,日本陆军轻松击败朝鲜军队,但是日本海军,虽然船队规模远远超过朝鲜,却仍然完败,几乎是全军覆没。稍早一些,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倭寇每每登陆之后就会烧毁自己的船只,不是因为倭寇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是因为倭寇的船只太烂,他们的船在海上航行,无风无浪,自己也会漏水的。倭寇登陆之后,随便从中国人手里抢来的船,都比他们自己的船好很多。
  
  一句话:靠海的国家——即使是岛国——也不一定是海洋型国家。只有在海上有重大利益的国家才会成为海洋型国家。
  
  法国是一个海陆混合型国家。因为法国既有大陆的现实利益和威胁,也有海洋的现实利益和威胁。不幸的是,法国国家太小、人口太少,国力不足以支撑法国同时在海洋和陆地成为霸主。
  
  有人说,前苏联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前苏联人口太少,搞好了重工业,已经没有多少人口去搞轻工业了。轻工业一直不好、农业也一直不好,最后拖垮了经济。这话有一定道理,同等级别的大国争霸,人口数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拿破仑时期,法国人口就多于英国,多于普鲁士,但是少于德意志诸国的和。法国不可能无视陆地上的威胁,也不能不去追求海上的利益,这就是兼具海陆两种地缘特点的国家的难题。与此同时,英国专心于海上,成为海上霸主。德国专心于大陆,德国陆军也一直压法国一头。
  
  最后的结果是,法国在海洋上不如英国,在大陆上不如近邻德国。
  
  作为海陆混合型国家,法国既有两受其害的地方,也有两蒙其利的地方。法国总是多方拉拢的对象。是不是海陆混合型国家都是这么纠结呢?
  
  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就完全可以成为两蒙其利的海陆混合型国家。在大航海之前,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海权国家。明朝的郑和船队一直深入到南海和印度洋,所到之处,与当地人公平贸易。与之成对比的是,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国家。他们所过之处,就是杀戮和掠夺,然后是海外移民,再由移民在当地“屯田”。极少量的白人,获得了巨大的资源。
  
  巨大的资源需要运回母国,母国同时要输出大量的人员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这一进一出都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润,正是这种利润的存在,使制海权变得极为重要。但凡有海上利益的国家都需要防范有组织的海盗(例如英国的皇家海盗)、无组织的海盗的抢劫。海军护航是必须的,海上航线的保护是必须的。海上贸易和资源的输入输出,完全可以抵销海军的开支,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海上贸易所创造的巨大财富,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海军的现代化。拥有先进海军的国家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全球每个角落,带给技术落后国家的是巨大的震撼和无奈。这种震撼和无奈是中国在近代以来一再遭遇的。
  
  这是海权时代,一个缺乏海权的国家的悲惨遭遇。法国之于德国,就像美国之于俄国。
  
  美国由于陆上没有强大对手,所以也是海洋型国家,而俄国只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
  
  我们套用俾斯麦的那句话“英国海军是大英帝国的必须,德国海军只是奢侈品”,稍微改一下,可以说“美国海军是美国的必须,俄国(前苏联)海军只是奢侈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美国在海上有巨大的国家利益,美国海军不仅是军事力量,不仅发挥军事政治作用,同时,也是保证商业利益的必须。而俄国(以及前苏联),他们的商业利益基本都在大陆上,都在与他们陆地相连的国家,在海上的利益远远不足以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如果在没有巨大海上利益的前提下,刻意要去建设一支大海军,就会像一战之前的德国一样,是个奢侈品。这种奢侈品类型的海军,只能短暂地发挥军事政治作用。只能发挥军事政治作用的海军,由于不能在经济上实现良性循环,就是奢侈品海军,是不可能持久强大的,只能勉强维持,最终还是要很快的败落下来。
  
  中国的未来,无论是中亚中东一体化,还是南海一体化,还是东亚一体化,中国都有巨大的大陆利益和海上利益,这就决定了中国不仅必须要有强大的陆军,还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
  
  中国的海外屯田到达哪里,哪里就必须要有中国的军事力量的存在。离开这种军事力量的保护,海外屯田就是一头肥猪,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有了军事力量的存在,才能让海外屯田成为中国领土在海外的延伸,让中国可以持久地收割经济利益,并反过来维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中国作为产业帝国的地位,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海陆两种力量加强的过程,也是海陆两种力量不断投放到海外的过程。
  
  在中国周边,越南是潜在的海陆混合型国家。越南虽然是一个小国,却有可能成为一个海陆混合型的小国,并使其有潜力成为东南亚的领导型大国。经历过越南战争洗礼的越南,民族精神获得了巨大的挖掘和提升,这一点,是另外的东南亚国家难以抗衡的。越南陆军经受的锻炼,使越南陆军具有东南亚地区陆地霸主的可能性。
  
  如果越南能够如其所愿地得到西沙,也就意味着越南能够得到西沙的全部经济利益和南海的部分利益,这些经济利益,足以使越南建立一支地区性的强大海军,可以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海军获得压倒性优势。
  
  再加上越南还有地理位置极佳的金兰湾。如果越南既有地缘优势,又有了现实的海军力量,越南控制南海的条件甚至比中国还好。这样的一个越南,隐然就具备了东南亚霸主的潜质,一定会成为区域以外大国拉拢的对象,以遏制和抗衡中国,使中国难以将整个东南亚和南海一体化。所以西沙问题,不是简单的岛礁问题,不是简单的几桶油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东南亚和南海的地缘政治力量格局的大问题。
  
  中国在西沙必须全面压制越南,不能允许越南获得海上利益,必须把越南限制为一个“濒海国家”,而不是一个海陆混合型国家。
  
  不要说西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即使西沙自古以来不是中国领土,也必须是中国领土。这对中国至关重要。
  
  印度是潜在的海陆混合型的世界性大国。印度这个国家可谓得天独厚,纬度也不错,面积很大,人口也多,周围除了中国以外,没有大国。
  
  印度独立之后,正值两大集团的冷战时期,印度成为所有国家拉拢的对象,还是英联邦成员。那时的印度,完全可以凭借独立之后的高涨民气,统一或基本统一印度次大陆,世界大国即使心里不愿意,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印度周围的小国——包括巴基斯坦——没有能力自保,一个大印度就会诞生。同时,印度携印度洋的地缘优势,几乎可以轻松地独霸印度洋。区域外大国要和印度争夺印度洋的海权,势必事倍功半。同时,印度还毗邻海湾诸国,运输成本很低,可以轻松地得到石油。
  
  这样的一个海陆兼备,在封闭的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同时获得区域霸主地位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不难,要想成为世界性强国,也不是太难。
  
  可惜的是,印度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和中国打了一仗,不幸还打输了。对中国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印度的所有弱点——这些弱点以前大家还只是怀疑,现在都确信了。印度缺乏作为强国的历史,因此也就缺乏大国强国才能有的那种战略思维能力。
  
  大家还相信:通过“和平非暴力”方式获得国家独立的印度,还不具备现代国家应有的内在凝聚力、国家认同感和政策执行能力。
  
  印度在软实力方面的巨大落差,让印度的硬实力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此之后,印度在战略上就处处碰壁。首先是巴基斯坦与中国的结盟,彻底断绝了印度统一整个印巴的野心。而旷日持久的印巴冲突、旷日持久的中印军事警戒,耗费了印度大量的资源。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印度失去的太多。他本来可以走完全不一样的一条道路。
  
  尽管印度有种种毛病,但是印度仍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国家。印度仍然具有印度洋最大的海军实力和地缘优势,印度仍然是南亚次大陆上最具实力的国家。印度只要走上了正轨,很快就可以成为海陆混合型国家,并从海陆同时得到利益,而不是遭遇拖累。一旦印度成功地转型为海陆混合型国家,印度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甚至是世界性的强国。
  
  对印度,中国不可不防。
  
  防范的办法也是从海陆两方面入手:让印度不能从海陆两方面得利,而是要让他在海陆两方面蒙害。陆地上要坚持中巴战略同盟关系,并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大中亚地区的存在和一体化,从陆地上紧紧拖住印度。
  
  海洋方面,不是去和印度海军作战,而是要压制印度的产业发展,没有强大完备的产业,就不可能建设自主的海军。如果靠买船来建设海军,不仅成本极高,而且在战时随时会遭到暗算。
  
  其他方面就暂时不说了,印度国内的问题多如麻,引爆几个,印度就会分裂成好多个“小印度”。在这个方面,中国可以做很多“长期战略投资”。关于海陆混合型国家,就先谈到这里。
越南的陆上利益在哪?还不都在中国,有中国在,整个东南亚的经济秩序不可能围绕越南转,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
写的不错  虽然不是完全赞同  呵呵  海洋利益  空间利益  一样都不能少  
印度的陆上利益在哪没看出来,北面封死,东西南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