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透明计算”:CCF建议政府退出评奖 国家级一等奖违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3:50:09


CCF建议政府退出评奖 国家级一等奖违背常识

http://news.ifeng.com/a/20150125/43015795_0.shtml



一个少见于公众的专业学术团体提出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的评审,此举被视作对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奖的抗议。

“纵观全球科技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学术评价和评奖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于21日在其官方网上发布《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到:“目前有些政府部门的思维和做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方针明显不符。”

据《建议》,已经实施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政府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CCF称该建议已递交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教育部。

据知情人透露,这份公开的建议书直接由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触发。1月9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张尧学团队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业界称之“透明计算”。围绕该项目是否具备创新性及是否有足够分量获得这项国家级最高荣誉,中国计算机界、科学界等专业人士提出质疑并进而引发众议。

“违反了基本常识。这个项目显然没有经过计算机组织机构和系统的专家做评审。”一位旅美的资深计算机学者对凤凰网说。


“透明计算”项目公示材料截图

据教育部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材料,“透明计算”项目的主要成果有三个方面:提出了时空扩展冯•诺依曼结构和透明计算模式;提出了网络计算中协议的逻辑化综合设计和优化方法;提出了网络计算系统的性能优化和评价方法。

“所谓“透明计算”的这个模型,意思是我作为用户,在网络上不是被动的接受服务,而是主动地给你提出要求,同时我也可以将你的一些服务拿到我这来做。这个是技术发展下一种的表现形式,说它对冯•诺依曼模型有所突破,这是一个常识性的失误。”

而“透明计算“的另外两个主要成果,“就是关于网络工作,没有创新,而且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好像硬把它们连在一起”。这位学者说。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被业界人士视作国内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学术组织,“王选奖”、“CCF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颇有影响力。而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引发学会对国家标准的担忧。

国家自然科学奖作为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之一,代表国家对该领域学术的最高认可。尤以一等奖最为被看重。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里曾10年空缺,留下“宁缺毋滥”的美名。195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背景下,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发,获奖的3位科学家为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而曾经的一等奖获奖项目如人工胰岛素合成、王选的汉字照排技术、冯康的辛几何算法等,是在世界范围引起震撼的学术成就。

“建国已经66年了,中国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有这样的奖出来的话,不光是失望,还有相当的愤慨吧。”一位CCF成员说。

张尧学团队的“透明计算”项目的申报单位为教育部,而评奖单位是同属国务院的科学技术部,二者均为国务院直属机关,这点也引发业界对评奖是否公平的质疑。

此前,方舟子写了一篇长文《不透明的“透明计算”——张尧学是如何骗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将这次获奖定义为“典型的学术腐败大案”。方舟子分析了张尧学的履历及论文,得出张尧学从1999年起全职从事行政工作,脱离科研一线,而申报材料中存在几处夸大及不实。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于1962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据其官网,中国计算机学会实行(个人)会员制,任何从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专业工作的人士或单位均可申请成为CCF会员。曾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的方滨兴参加了CCF在2008年的理事会换届选举,他的竞选理由是:“过去都是习惯在一个学会中被安排一个位置,这次是我自己来争取一个位置。我感兴趣的是信息安全,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

“在国外,学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影响行业发展和政策制定,但是现在我国许多学会都是退下来的官员或者科研人员的休养之地。我们不能这样,既然学会存在,就要让他有活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发挥作用。”2008年,时任CCF理事长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曾对媒体说。

CCF取消了原定于23日的媒体沟通会。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杜子德称针对的是制度而非具体某个奖项。23日,CCF从官网撤下《建议》,并发布公告,称“该提议半年前已开始酝酿,10月份成稿,与2014年授奖无关”,并在公告结尾祝贺获奖者。


CCF于23日撤下《建议》,并发布启事,此为官网截图

去年10月,CCF召开理事会。据知情人说,会议讨论了CCF的目标是什么。CCF希望成为科学共同体。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每年颁发的“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而它之所以成为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正因ACM作为科学共同体,其公正、严格及专业上的权威性。

上述旅美学者提到,他去国内一些论坛时,演讲环节常听到一些违背常识的话,他不止一次听到国内计算机专家谈如何又一次突破了冯•诺依曼理论。

“如果国家连这样大的奖都不能公正、专业地评判出来,将会误导青年学者,更谈不上培养青年大师了。”

(凤凰网 朱诗琦)

CCF建议政府退出评奖 国家级一等奖违背常识

http://news.ifeng.com/a/20150125/43015795_0.shtml


645cea7e0b6615b.jpg (30.35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3:50 上传


一个少见于公众的专业学术团体提出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的评审,此举被视作对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奖的抗议。

“纵观全球科技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学术评价和评奖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于21日在其官方网上发布《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到:“目前有些政府部门的思维和做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方针明显不符。”

据《建议》,已经实施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科学技术奖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政府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CCF称该建议已递交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教育部。

据知情人透露,这份公开的建议书直接由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触发。1月9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张尧学团队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业界称之“透明计算”。围绕该项目是否具备创新性及是否有足够分量获得这项国家级最高荣誉,中国计算机界、科学界等专业人士提出质疑并进而引发众议。

“违反了基本常识。这个项目显然没有经过计算机组织机构和系统的专家做评审。”一位旅美的资深计算机学者对凤凰网说。

dff7cd3b81e0d1a.jpg (34.3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3:50 上传


“透明计算”项目公示材料截图

据教育部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材料,“透明计算”项目的主要成果有三个方面:提出了时空扩展冯•诺依曼结构和透明计算模式;提出了网络计算中协议的逻辑化综合设计和优化方法;提出了网络计算系统的性能优化和评价方法。

“所谓“透明计算”的这个模型,意思是我作为用户,在网络上不是被动的接受服务,而是主动地给你提出要求,同时我也可以将你的一些服务拿到我这来做。这个是技术发展下一种的表现形式,说它对冯•诺依曼模型有所突破,这是一个常识性的失误。”

而“透明计算“的另外两个主要成果,“就是关于网络工作,没有创新,而且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好像硬把它们连在一起”。这位学者说。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被业界人士视作国内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学术组织,“王选奖”、“CCF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颇有影响力。而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引发学会对国家标准的担忧。

国家自然科学奖作为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之一,代表国家对该领域学术的最高认可。尤以一等奖最为被看重。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里曾10年空缺,留下“宁缺毋滥”的美名。195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背景下,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发,获奖的3位科学家为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而曾经的一等奖获奖项目如人工胰岛素合成、王选的汉字照排技术、冯康的辛几何算法等,是在世界范围引起震撼的学术成就。

“建国已经66年了,中国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有这样的奖出来的话,不光是失望,还有相当的愤慨吧。”一位CCF成员说。

张尧学团队的“透明计算”项目的申报单位为教育部,而评奖单位是同属国务院的科学技术部,二者均为国务院直属机关,这点也引发业界对评奖是否公平的质疑。

此前,方舟子写了一篇长文《不透明的“透明计算”——张尧学是如何骗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将这次获奖定义为“典型的学术腐败大案”。方舟子分析了张尧学的履历及论文,得出张尧学从1999年起全职从事行政工作,脱离科研一线,而申报材料中存在几处夸大及不实。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于1962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据其官网,中国计算机学会实行(个人)会员制,任何从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专业工作的人士或单位均可申请成为CCF会员。曾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的方滨兴参加了CCF在2008年的理事会换届选举,他的竞选理由是:“过去都是习惯在一个学会中被安排一个位置,这次是我自己来争取一个位置。我感兴趣的是信息安全,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

“在国外,学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影响行业发展和政策制定,但是现在我国许多学会都是退下来的官员或者科研人员的休养之地。我们不能这样,既然学会存在,就要让他有活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发挥作用。”2008年,时任CCF理事长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曾对媒体说。

CCF取消了原定于23日的媒体沟通会。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杜子德称针对的是制度而非具体某个奖项。23日,CCF从官网撤下《建议》,并发布公告,称“该提议半年前已开始酝酿,10月份成稿,与2014年授奖无关”,并在公告结尾祝贺获奖者。

18d0d05a612c8b2.jpg (22.12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3:50 上传


CCF于23日撤下《建议》,并发布启事,此为官网截图

去年10月,CCF召开理事会。据知情人说,会议讨论了CCF的目标是什么。CCF希望成为科学共同体。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每年颁发的“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而它之所以成为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正因ACM作为科学共同体,其公正、严格及专业上的权威性。

上述旅美学者提到,他去国内一些论坛时,演讲环节常听到一些违背常识的话,他不止一次听到国内计算机专家谈如何又一次突破了冯•诺依曼理论。

“如果国家连这样大的奖都不能公正、专业地评判出来,将会误导青年学者,更谈不上培养青年大师了。”

(凤凰网 朱诗琦)
方舟子:  不透明的“透明计算”——张尧学是如何骗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377738-1.shtml

  2015年

  教育部原司长、中南大学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领衔的“透明计算”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舆论大哗。多名IT专业人士在网上一面倒地揭露这个课题低劣、造假、骗人的实质,这些揭露文章发表在科学网、知乎、新浪博客等处,随后即被删除得干干净净。财新网在1月17日发了一篇报道《“透明计算”获大奖引发诸多争议》,随后也被删除。对这些批评、揭露,张尧学没有给出任何回应,而这些试图压制批评的删帖行为,不知是张尧学公关的结果,还是政府部门为遮羞采取的行动。不管怎样,对学术争议只能以删帖来回应,其实质如何,已昭然若揭了。

  我不是IT专业人士,不想从学术的角度来评价张尧学的成果。我想从别的角度,让公众了解一个被IT专业人士一致评为低劣、造假的课题何以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们先来看看张尧学的简历:

  1976年10月至1978年10月,在湖南澧县余家台水电站工作,测绘员;
  1978年10月至1982年07月,在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陕西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07月至1983年02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国研究生预备班学习;
  1983年02月至1983年09月,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班学习;
  1983年09月至1990年0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硕士生、博士生并获硕士、博士学位;
  1990年03月至1995年07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师、副教授、教授,教研组副主任;1994年6月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1995年2月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07月至1995年10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教授;
  1995年10月至1997年11月,电子部计算机司副司长兼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1997年11月至1999年06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06月至2000年06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
  2000年06月至2001年05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2001年05月至2009年0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其中,2001年11月至2006年5月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参加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任北京奥组委挂职总体策划部副部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06月至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11年11月至今,中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从简历可以看出,张尧学从1995年开始当官,一开始还只是挂职,1999年起则是全职当官,从事行政工作,历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主持工作)、科学技术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南大学校长,已脱离科研一线十几年,却能做出代表中国科研最高成就的成果,可谓神人神迹。

  再神的人才,再神的科研成果,也是要通过论文发表体现出来的。在报奖材料中(http://www.cutech.edu.cn/cn/root ... 389722463551177.pdf ),张尧学列举了能体现其获奖成果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专著:

  1. Yaoxue Zhang and Yuezhi Zhou. 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LNCS 4159, 2006 年第1 卷1-11 页.
  2. Yaoxue Zhang and Yuezhi Zhou. 4VP+: A Novel Meta OS Approach for Streaming Program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in Proc. of the IEE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07), 2007 年第1 卷394-403 页.
  3. Yaoxue Zhang, K. Takahashi, N. Shiratori, and S. Noguchi. An Interactive Protocol Synthesis Algorithm Using a Global State Transition Graph,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1988 年14(3)卷 394-404 页.
  4. Yaoxue Zhang, Hua Chen. A knowledge-based dynamic job-scheduling in low-volume/high-variety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 (UK), 1999 年13(3)卷 241-250 页.
  5. 林 闯 . 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7-302-04267-5, 2001 年卷109-129 页.
  6. Fengyuan Ren, Chuang Lin, Xunhe Yin. Design a congestion controller based on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5 年28(9)卷 1050-1061 页.
  7. Fengyuan Ren, Chuang Lin, Bo Wei. A robust active queue management algorithm in large delay networks,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5 年 28(5)卷 485-493 页.
  8. Jianer Chen, Guojun Wang, and Songqiao Chen. Locally subcube-connected hypercube network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2 年51(5)卷 530-540 页.

  第一篇论文发表在2006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IC 2006 ),会议组织者是在新语丝挂号的金海。这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出钱发表SCI论文的机会,几乎没有含金量,被称为野鸡会议。张尧学的这篇论文发表了9年,共被引用45次(据google scholar,下同),绝大部分是张尧学自引和中国人引用,国外引用只有3次,分别是日本、韩国、德国人引用。

  第二篇论文发表在IEEE的低端学术会议上,在IEEE的1578种IT会议中,该会议的排名1362 (http://arnetminer.org/page/conference-rank/html/All-in-one.html )。这篇论文是张尧学迄今发表的所有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46次,然而几乎全都是张尧学本人自引和中国人引用,仅被国外引用了两次,这两次都不是英文文献。也就是说,张尧学这篇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在作为科技界国际语言的英语文献上被国外学者引用的次数是零。

  第三篇是张尧学发过的档次最高的论文,但是是1988年他在日本留学做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有三个日本共同作者。张尧学将其博士学位论文也列入报奖材料中,简直是莫名其妙,因为第一,其博士研究内容与其获奖内容没有关系;第二,这项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日本东北大学,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只授予在中国做的工作。难道张尧学想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让其日本导师分享?张尧学将其1988年日本留学的论文也拉来凑数,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拿得出手的论文太少。

  第四篇是1999年一篇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也与获奖内容无关。该论文的引用次数是16次。发表该论文的期刊已在2001年停刊。

  后面的四篇作者中都没有张尧学,也都不属于透明计算的内容。最搞笑的是第五篇,它其实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在2001年4月出版的一本教材的一个章节(第五章“非乘积解排队网络和近似算法”),张尧学为了把它伪装成期刊论文,创造性地把书的出版年份写成“2001年卷”。而且这个章节根本就没有教材作者的原创内容,都是引用国外学者的,这些国外学者是不是也能跟张尧学分享奖金?

  总之,从张尧学论文发表记录和引用情况看,可知他提出的透明计算在国际上毫无影响。然而张尧学在报奖材料中声称其提出的透明计算“被国内外采用,引发和推动了国内外新型网络计算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用谷歌搜索“透明计算”的英文(transparent computing),出来的网页主要是美国军方DARPA的一个透明计算项目。但是,张尧学说的“透明计算”的“透明”的意思是“不知不觉”,国外说的“透明计算”的“透明”的意思是“公开可见”(The Transparent Computing (TC) program aims to make currently opaque computing systems transparent by providing high-fidelity visibility into component interactions during system operation across all layers of software abstraction, while imposing minimal performance overhead.),二者的意思刚好相反。如果认为这就是其“透明计算”的实践,这是利用“透明”一词多义混淆视听。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透明计算得到了国际上英特尔、IBM 等公司的采纳,被英特尔公司总裁称为‘代表了下一个计算时代’并作为战略之一实施。”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Renee James(学MBA出身的)在2012年IDF会议上的确提到透明计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以“我系张尧学院士提出的透明计算得到英特尔公司的高度评价和推广”高调报道(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 ... 5312266245505_.html )。实际上Renee James的原话是这么说的(http://intelstudios.edgesuite.ne ... 12_rj_fl/index.html 14′20′’开始):透明计算的概念并不新颖,MIT早在90年代末就做了研究,最近清华大学张教授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有些IT专业人士认为英特尔说的透明计算和张尧学说的透明计算只是名称相同,不是一回事(Renee James不是搞技术的,可能分不清二者的区别)。即使是一回事,Renee James也说得清清楚楚,这是MIT在90年代末率先提出的,并不是张尧学的首创。按张尧学自己的说法,他是在2004年才想到“透明计算”,晚了MIT好几年了。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相关工作得到了Edward Yourdon 博士(软件工程方法论创始人)、原IEEE CS 副主席Ming T. Liu、以及Jefferey J.P. Tsai(IEEE/AAAS Fellow)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这些人评价的是张尧学1988年在日本的博士研究工作,与透明计算没有关系,非要说有关系的话,那也是日本的知识产权,怎么得的中国国家奖?而且这些人并没有对张的工作“高度评价”,更没有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只是在综述中引用了张尧学的论文,引用时写作Zhang’s Protocol Synthesis Algorithm,这是以第一作者姓指代论文中提出的方法(该文献以此指代十几种方法),并非特地给其方法命名。众所周知,博士论文的工作主要是属于导师的。如果要命名张尧学的博士工作,应称为“张-野口协议综合法”,而不会忽略张尧学的导师野口正一的贡献。

  张尧学的报奖材料称:“透明计算概念及技术曾被PCMag、eWeek、ScienceDaily、TechEYE 等数百家国际媒体广泛报道,并被评论为‘这将是首个由中国推动的计算技术。’”这指的是张尧学2012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ud Computing》专刊上发表的论文《TransOS: A Transparent Computing-based Operating System for the Cloud》曾获得国外一些科技媒体的报道,当时中南大学因此说“张尧学院士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http://news.its.csu.edu.cn/csune ... d=20121016045312963 )。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并不由媒体记者来决定,而应该看同行的引用情况。那么张尧学这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的论文的引用次数是多少呢?6次,其中4次是中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己引用,1次是北京大学引用,剩下的1次由于论文无法下载,不知道作者的单位,但也是中国人引用。也就是说,张尧学这篇“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的论文发表两年多来,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次数是零。国际学界根本就没人在乎这“首个由中国推动的计算技术”。

  中国的科技大奖,都是运作的结果,含金量本来就不高。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经是个例外,曾经为了保证含金量空缺过很多年的。现在却让这样一个假货靠造假获此殊荣,肯定是利用权力和官场人脉运作的结果,是典型的学术腐败大案。虽然中国遍地都是学术骗子,但学术骗子能靠权力把虚假成果搞成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还是创纪录的,算得上中国科学最大的丑闻之一。

  2015.1.19.
这件事可以算得上中国科研界的奇耻大辱
看来方舟子打假又打准了,呵呵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1-25 23:56
方舟子:  不透明的“透明计算”——张尧学是如何骗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

http://bbs.tianya.cn/post ...
如果这个属实,那么别说拿奖,这厮应该最快速度清理出教师科研队伍。这点东西,在中东部的二本高校连讲师都聘不上,估计有点关系可以当个师资博后,这太坑爹了,居然还是清华的教授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1-29 13:32
这件事可以算得上中国科研界的奇耻大辱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已经不是科研界的奇耻大辱,这简直是共和国建国以来最水最黑的教育黑幕吧?这头2B,随便一个985的研究生的CV都比他好看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1-30 01:14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已经不是科研界的奇耻大辱,这简直是共和国建国 ...


WOS数据库里面查过,拿的出手的主要是博士生做的,但也仅仅是国际上中等档次的论文。张自己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结合他十多年行政官员的经历,这也毫不意外,现在大学中层领导基本上都没工夫做科研,他在担任教育部实权部门主官多年,显然绝无可能在科研上投入值得一提的精力。他的科研模式很显然是依靠其人脉弄课题,然后找还不错的研究生,给定大方向让他们自己发挥。所以,论第一作者文章,确实随便找几个博士都比张有力,因为张的课题确实是随便找了帮研究生做的。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1-30 01:14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已经不是科研界的奇耻大辱,这简直是共和国建国 ...


WOS数据库里面查过,拿的出手的主要是博士生做的,但也仅仅是国际上中等档次的论文。张自己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结合他十多年行政官员的经历,这也毫不意外,现在大学中层领导基本上都没工夫做科研,他在担任教育部实权部门主官多年,显然绝无可能在科研上投入值得一提的精力。他的科研模式很显然是依靠其人脉弄课题,然后找还不错的研究生,给定大方向让他们自己发挥。所以,论第一作者文章,确实随便找几个博士都比张有力,因为张的课题确实是随便找了帮研究生做的。
论坛还有某ID在给此人吹捧,大概有意无视此贴了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1-30 01:11
如果这个属实,那么别说拿奖,这厮应该最快速度清理出教师科研队伍。这点东西,在中东部的二本高校连讲师 ...
在国内,最大的、最有用的“科研成果”,就是项目。

能上项目的,哪个单位都把你当宝。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1-30 01:14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已经不是科研界的奇耻大辱,这简直是共和国建国 ...
也不能这样比,人家可是80年代在日本拿到博士学位,这在当年是很稀罕的。当年,国内科研环境不好,人才待遇差,个人发展受限,能回国从教的更少。很多人宁愿在国外当电工也不愿回国做教授。

ericcui1 发表于 2015-1-30 09:46
WOS数据库里面查过,拿的出手的主要是博士生做的,但也仅仅是国际上中等档次的论文。张自己没什么值得 ...

当老板的当然主要是靠博士生做科研,自己当通讯作者,这属于正常的。

但是,报奖的时候完全虚构材料,把非原创的成果说成是原创,把不相关的其他工作假借成这一项目的陈果,就属于是地地道道的、公认的作假行为,而且是主观上故意作假,没有任何理由可讲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1-30 01:14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已经不是科研界的奇耻大辱,这简直是共和国建国 ...
不能拿现在的科研水平比过去。大概04年左右,也就10年前,只要是能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的成果,回国211高校直接给正教授博导;现在即使第一作者发过NATURE, SCIENCE,在一线的高校也不见得能直接给建实验室。
当老板的当然主要是靠博士生做科研,自己当通讯作者,这属于正常的。

但是,报奖的时候完全虚构材料 ...
倒不是说不正常,但是就他这个水平,国内计算机界拉出几百个水平可以与之媲美的。就这就敢给一等奖那也太胡闹了。
ericcui1 发表于 2015-1-30 14:53
倒不是说不正常,但是就他这个水平,国内计算机界拉出几百个水平可以与之媲美的。就这就敢给一等奖那也太 ...
国内报奖主要看单位推荐。他是教育部的前司长,这次通过教育部来报奖,肯定又出手搞定了评委。

我们这边有在职博士提交学位论文的时候,打上保密的标签来逃避盲审的,答辩的时候找几个自己人来做答辩委员。
国内报奖主要看单位推荐。他是教育部的前司长,这次通过教育部来报奖,肯定又出手搞定了评委。

我们这 ...
对的,这才是本质问题。以前省部级评奖这么搞搞倒不稀奇。国家级不管关系如何,水平上也不会这么离谱。这次耍新下限,真得很令人寒心。
ericcui1 发表于 2015-1-30 09:46
WOS数据库里面查过,拿的出手的主要是博士生做的,但也仅仅是国际上中等档次的论文。张自己没什么值得 ...
也许是现在与以前不同了,他就一篇IEEE trans ,2002年之后这样估计也就排名靠后的211能够毕业,帝大的毕业标准还是比较松啊。或者人家着重培养基础人才,不注重论文。但是这事能够让一贯忍气吞声的学会都出来抗议,的确从数据上来,他做得太过分了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1-30 14:45
当老板的当然主要是靠博士生做科研,自己当通讯作者,这属于正常的。

但是,报奖的时候完全虚构材料 ...
这太让人心寒了,只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看就觉得如此之水背景,尤其把完全不相干的东西拿出来申报,居然能够通过审核就已经匪夷所思,还能拿奖,尤其是空缺多年的一等奖,这厮不拿下,以后队伍怕是真的不好带了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1-30 14:50
不能拿现在的科研水平比过去。大概04年左右,也就10年前,只要是能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的成果,回国211高 ...
因为位置都被这样的人占光了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1-30 17:55
因为位置都被这样的人占光了
不是。其实是我们国家进步了,不但科研水平高、人才多了,而且科研条件好、发展机会多了。很多高水平的都想回国,自然竞争就激烈了。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1-31 23:46
不是。其实是我们国家进步了,不但科研水平高、人才多了,而且科研条件好、发展机会多了。很多高水平的都 ...
70后,75后这批看样子还很不错,是搞学术的样子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2-2 18:38
70后,75后这批看样子还很不错,是搞学术的样子


生物学界,王晓东、施一公、朱健康这批在国外功成名就(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回国自己建一个学院或者研究所,改变科研体制和学界风气的,是60后。

在国外做完博士后,近十年内回国(30-38岁时)做学术骨干,现在已经是学界主力的基本上是70-75的。

近两三年内通过各种渠道引进的“青年千人”、“创新领军人才”,普遍40岁以下基本是75-80的,因为回国时间短,这批人在国内做出的成果还不是很多。

现在已经有很多80后坐上博导、PI的位置,组建自己的团队,开实验室了。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2-2 18:38
70后,75后这批看样子还很不错,是搞学术的样子


生物学界,王晓东、施一公、朱健康这批在国外功成名就(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回国自己建一个学院或者研究所,改变科研体制和学界风气的,是60后。

在国外做完博士后,近十年内回国(30-38岁时)做学术骨干,现在已经是学界主力的基本上是70-75的。

近两三年内通过各种渠道引进的“青年千人”、“创新领军人才”,普遍40岁以下基本是75-80的,因为回国时间短,这批人在国内做出的成果还不是很多。

现在已经有很多80后坐上博导、PI的位置,组建自己的团队,开实验室了。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2-2 18:49
生物学界,王晓东、施一公、朱健康这批在国外功成名就(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回国自己建一个学院或者 ...
80后博导还是少吧,80后教授基本一个省都是十多二十个,数的出来哦,一般我看他们都是先教授23年,然后才博导的了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2-2 18:54
80后博导还是少吧,80后教授基本一个省都是十多二十个,数的出来哦,一般我看他们都是先教授23年,然后才 ...
你往研究所看一看,现在已经很不少了。

现在流行这种机制:给副教授博导,或者叫PI博导。因为生物学方向不招博士,实在没法做科研,硕士只能做两年实验,勉强完成基本培训,还没自己做课题,就要写论文啊,找工作啊。

同时,不给年轻的PI最高的职称,也鼓励他们多努力做出成果,才能评正高。因为国内事业编制不像国外可以干得不好就解聘,免得他们像国外评上“终身教职”的一样,一回来拿上正高和高薪就开养老模式。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2-2 19:08
你往研究所看一看,现在已经很不少了。

现在流行这种机制:给副教授博导,或者叫PI博导。因为生物学方 ...
原来是研究所,这块真不了解,因为高校里面还是人满为患。不过现在研究所改企业制也是大势所趋,你说的应该只是中科院,航天,航海这几个口了?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2-2 19:18
原来是研究所,这块真不了解,因为高校里面还是人满为患。不过现在研究所改企业制也是大势所趋,你说的应 ...
基础科研改企业就是闲扯蛋。
高校里85后博导都有了,80后的已经很多了。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2-2 19:18
原来是研究所,这块真不了解,因为高校里面还是人满为患。不过现在研究所改企业制也是大势所趋,你说的应 ...
“优青”的年龄限制是35岁,你算算的话,现在评优青的肯定是80后。能评上优青的水平,高校还不给个正高博导,人家愿意留么?!
还有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项目,也是必须35岁以下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2-2 19:26
基础科研改企业就是闲扯蛋。
高校里85后博导都有了,80后的已经很多了。
你们那个省太强了吧, 就某些省,我应该能够一个个都数的出来,20个以内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2-2 19:28
“优青”的年龄限制是35岁,你算算的话,现在评优青的肯定是80后。能评上优青的水平,高校还不给个正高博 ...
这不好说呢,我这2年见过一堆人从985走到那种山上的二本,真是山上的,下山要半个小时,就是为了一个正高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2-2 19:38
这不好说呢,我这2年见过一堆人从985走到那种山上的二本,真是山上的,下山要半个小时,就是为了 ...
请你去了解一下评优青的条件和竞争程度。毫不夸张:现在拿优青比拿青年千人要难。

至于你说什么985,我不知道在你说什么身份的人。但是,985的人,在科研界很值钱么?!

85后的博导,是我本科同班加研究生同学,耶鲁交换,北大博后,国内“第一植物人”门下,现在在厦门大学建宗。
应该就是这件事吧:
http://news.ifeng.com/a/20150203/43084574_0.shtml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被曝涉嫌抄袭开源软件
2015年02月03日 06:12
来源:华商报
1414人参与  507评论
华商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被曝涉嫌抄袭】网名为KraneSun的lT工程师2日在开源代码软件平台Github发帖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及其科研团队的项目——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实为“远程桌面项目”,且涉嫌抄袭国外lT工程师上传的开源代码软件。详文我贴不了
larry0211 发表于 2015-2-3 10:03
应该就是这件事吧:
http://news.ifeng.com/a/20150203/43084574_0.shtml
抄袭与否,还需要软件专业人士来辨识。但是材料作假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熟悉科研论文的发表和引用体系就可以。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2-2 20:13
请你去了解一下评优青的条件和竞争程度。毫不夸张:现在拿优青比拿青年千人要难。

至于你说什么985, ...
我这不是给你说现在大家都奔待遇嘛,我发现你这个人非常容易激动,算了,我不说了。至于和优青什么,我真的搞不懂怎么又和这个又关系
我梳理一下,我的说法是,现在竞争大,所以上正教授非常困难,很多在好学校上不了年轻才俊都走光了

但是我说的竞争大,年轻人上正教授很难——非要说“高校里85后博导都有了,80后的已经很多了”

那么我们姑且就算他们很多吧,那么又变成了优青呢?千青?完全没有任何逻辑联系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2-4 00:22
我梳理一下,我的说法是,现在竞争大,所以上正教授非常困难,很多在好学校上不了年轻才俊都走光了

但是 ...
你说的是个伪命题:青年教师评正高,主要的困难在于科研成果难以达到学校要求;但是,去一个2流学校,标准低一些行吗?答案还是不行。

因为2流学校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差,团队水平不足,更难出成果,连低一些的标准都达不到。

因此,1流大学不存在留不住青年才俊的问题,除非你所说的“青年才俊”是一帮想混吃等死的人。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5-2-4 00:22
我梳理一下,我的说法是,现在竞争大,所以上正教授非常困难,很多在好学校上不了年轻才俊都走光了

但是 ...
你说的是个伪命题:青年教师评正高,主要的困难在于科研成果难以达到学校要求;但是,去一个2流学校,标准低一些行吗?答案还是不行。

因为2流学校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差,团队水平不足,更难出成果,连低一些的标准都达不到。

因此,1流大学不存在留不住青年才俊的问题,除非你所说的“青年才俊”是一帮想混吃等死的人。
fdbiology 发表于 2015-2-4 00:33
你说的是个伪命题:青年教师评正高,主要的困难在于科研成果难以达到学校要求;但是,去一个2流学校,标 ...
问题是你在不同的学校的评职称要求肯定不是一回事啊,这个你肯定比我清楚

但是问题关键我就是搞不懂你在说80后正教授很多,我说不多,怎么就跳到优青了?
ericcui1 发表于 2015-1-30 01:53
倒不是说不正常,但是就他这个水平,国内计算机界拉出几百个水平可以与之媲美的。就这就敢给一等奖那也太 ...
网上现在两种极端态度都不对。他那个东西应该算是个二流研究成果,也谈不上“抄袭”。但是评这个奖,那肯定是业内人人不服的。国内学术腐败非常严重,以至于导师搞学生的成果不算学术腐败了,导师个个这么干。

要说科研环境,国内最好的北大、清华比起北美50名院校那也是提鞋也不够。原因就是这个最基本的学术道德问题解决不了。学术圈是一个自由度很大、自由度也必须很大的环境,所以学术道德和自律就成为了靠代代相传维系的东西:有道德的导师招有道德的学生。而国内的环境是有一大帮无底线的学渣导师,学生能熬出来就不错了,还哪能计较是不是被占便宜。而这样的学渣导师反而容易多出文章,进而容易晋升、出名,引起恶性循环...
larry0211 发表于 2015-2-2 21:03
应该就是这件事吧:
http://news.ifeng.com/a/20150203/43084574_0.shtml
这个说“抄袭”就过了。GPL的东西,学术使用谈不上抄袭。

这件事就是他吹太大,引起反弹了...
好久没有看 这么长的帖子了  看完对 弄出这奖的部门  寒心啊  这耻辱好尴尬啊  外媒得如何讥讽嘲笑我们的科学业界



他自己发布的演示视频中一段帮助文字被发现来自于加拿大人Iordan Iordanov开发的GPL的远程桌面bVNC。如果遵守GPL,倒也不算抄袭,但是显然原创性不足。
fdbiology  2015-2-3 12:04
...


他自己发布的演示视频中一段帮助文字被发现来自于加拿大人Iordan Iordanov开发的GPL的远程桌面bVNC。如果遵守GPL,倒也不算抄袭,但是显然原创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