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昊天经纬的文章,把中东问题的来龙去脉讲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27:06


转载自惟有中华的博客,原创者昊天经纬。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6e180c0102vidr.html

应该是个系列,现在写到第二章,把中东问题的脉络梳理的非常清晰,下面开始转载


中东安全框架系列之1-“伊朗”           (2015-01-13)
一、概述中东国家的建国史:

1、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东的大部分领土还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位于麦加的圣裔哈希姆家族(即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人)领导了阿拉伯大起义,在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帮助下阿拉伯人将土耳其人赶出了中东。

按照哈希姆家族与英国人达成的协议。哈希姆家族的长子“费萨尔亲王”被分封为“大叙利亚地区(即包含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五个地区)的统治者”,次子“阿卜杜拉”被分封为“两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的统治者”。

2、一战结束土耳其人被赶出中东后,英国人变卦了,巴勒斯坦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它是欧亚非大陆的交汇点,同时也是英国势力从埃及(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向中东方向渗透的桥头堡。于是战胜国(英国和法国)一合计,将大叙利亚地区(今天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划归法国,大巴勒斯坦地区(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划归英国,但由于战前那个协议是英国人与阿拉伯人签的。英国人没有办法就把大巴勒斯坦地区割出来一片“外约旦”给了阿拉伯人。这片土地与先前双方协议缩水太多,阿拉伯人就将“外约旦”调换给了“阿卜杜拉”,而将“两河流域的伊拉克”调换给了“费萨尔亲王”。原因是费萨尔亲王的“战功更加显赫——或者说势力更加大”。我们看到今天“约旦国王”就是上述这个“阿卜杜拉亲王的后代”。

费萨尔二世在1958年的政变中被害身亡。他的死象征著伊拉克费萨尔亲王后代统治伊拉克时代的终结。后来的伊拉克进入了“伊拉克复兴党”的统治时期,直至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1924年,沙特家族在英国人的帮助下趁机夺取了哈希姆家族的祖地——麦加和麦地那实在的地区(汉志地区),从而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直至今天。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在与德国的博弈中,为了拉拢大叙利亚地区对抗德国,英法宣布叙利亚独立。为了参加1943年的议会选举,阿弗拉克和比特鲁等人正式组建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后来这个党派传入伊拉克(更名为‘伊拉克复兴党’)推翻了君主制并统治伊拉克长达40年。

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中,大叙利亚(法国在中东的殖民地)被刻意安排成了2个独立的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深受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影响,法国也在这两个国家分别扶持了少数派掌权,叙利亚的阿拉维派(巴沙尔所在的什叶派)和黎巴嫩的马龙派(信仰最原始的那种基督教,注释:基督教诞生于耶路撒冷,经黎巴嫩、土耳其、希腊传到罗马),法国的想法是以后这两个少数派政权依靠法国才能稳定国内政局,自己依然可以在大叙利亚地区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上述内容就是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由来。

4、战后的巴勒斯坦地区,英国人为了继续保持这个地方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有效的切断中东阿拉伯同族对埃及(在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归前,埃及一直是英国的傀儡)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防止英国的影响力被有效的排除在中东,早在一战结束后就有目的逐步引进“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

终于,以色列这个国家在那本《旧约·圣经》的感召下,在巴勒斯坦建立了今天的“以色列”。经过“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终于从英国的“奴才”变成了美国人的“马仔”,成为美国资本利益“中东安全框架”的“安全中心”。

原先居住在这块地方上的巴勒斯坦人在的分成了哈马斯(主张消灭以色列)和法塔赫(主张与以色列和谈)的两个大派别。

5、科威特原先是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原先的英国人从土耳其人手中切割出来用于在波斯湾的一个落脚点(类似于香港),1960年在英国人的操纵下“宣布独立”。为后来的“伊科战争”埋下了伏笔。

6、上述内容仅仅是简述,为的是大家先对中东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后面博主将从地缘、历史、军事等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先从伊朗开始:

中东安全框架之1-“伊朗”:昊天经纬|2015-01-13

二、中东安全框架:

主要包括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特殊关系,美国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一系列经济(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基辛格博士通过沙特政府与欧佩克缔结秘密协议。这个协议确定美元与欧佩克的石油销售挂钩,即美元必须作为欧佩克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安全协议。其本质是通过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平衡建立一种“均衡态势”,其中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安全中心,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经济中心。所以要废掉美元本位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废掉沙特、一种是废掉以色列,总之要废掉他们之间形成的平衡。

三、伊朗在中东的利益——什叶派之弧

伊朗在国家目标是什么——称霸中东,统一中东的穆斯林世界,就像8世纪的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一样。公元651年,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波斯人固执的选择了伊斯兰教中的少数派——什叶派,以保证自己文化上的独立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仅凭几盘录音带就在伊朗君主国家(美国支持的巴列维王朝)掀起滔天巨浪,建立了什叶派原教旨主义政权(精神领袖掌握国家最高权利),这种以伊斯兰宗教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方式一度令其他拉伯国家恐慌,于是什叶派的身份使成了攻击的借口,一场宗教战争(两伊战争)拉开了帷幕:

1979年伊拉克的萨达姆被美国人扶上总统宝座,条件消灭伊朗什叶派政权,这也符合萨达姆统一阿拉伯的理想。美国出装备,海湾的阿拉伯君主国家出钱(仅科威特一国出资达150亿美元,想想80年代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不足100亿美元)。战争的结果是伊朗打退了伊拉克的进攻,保住了革命果实。伊拉克也凭借这次战争成为了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后来自信心爆棚的萨达姆吞并科威特未果,叫美国人通过两次中东战争要来小命。

伊拉克总共3500万人口中有60%的人是什叶派(大约有2100万),伊拉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什叶派穆斯林,这还要追溯到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分家的历史: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后,到第4代哈里发(哈里发即为伊斯兰的统治者)阿里掌权时,统治阿拉伯帝国叙利亚行省的倭马亚家族(类似于中国唐朝的“节度使”)杀害了阿里后自立为哈里发。而阿里的追随者们不承认这个新的哈里发,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的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于是这部分人就成为了天生的反对派——什叶派,这部分人从麦加迁徙到两河流域的纳杰夫安家落户,并将纳杰夫作为什叶派的圣城,当然什叶派也承认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圣城的地位。2003年美国推翻伊拉克阿拉伯复兴党(逊尼派政党)的统治后,依据一人一票的原则,伊拉克就成为了什叶派的天下,逊尼派成为了少数派(还有一个更加少数的库尔德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也被空前激化(电视上经常看到伊拉克针对什叶派聚居区或者逊尼派聚居区的自杀式爆炸),什叶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将伊朗这个什叶派的大本营视为最亲密盟友和战略伙伴,伊朗也需要伊拉克的什叶派来拓展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双方一拍即合。

叙利亚执政的阿拉维派也是什叶派政权,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中,大叙利亚(法国在中东的殖民地)被刻意安排成了2个独立的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深受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影响,法国也在这两个国家分别扶持了少数派掌权,叙利亚的阿拉维派(什叶派)和黎巴嫩的马龙派(信仰最原始的那种基督教,注释:基督教诞生于耶路撒冷,经黎巴嫩、土耳其、希腊传到罗马),法国的想法是以后这两个少数派政权依靠法国才能稳定国内政局,自己依然可以在大叙利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只是第三次中东战争让叙利亚靠上了苏联这课大树后就没法国人什么事了。后来伊朗宗教革命后,什叶派的共同背景使伊叙两国成了天然的准军事盟友。

1981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赖在叙利亚国土上不走,1982年的黎巴嫩正处于内忧外患,内战进入第7个年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近60万名什叶派难民涌入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没有工作,也没有人关心。他们渴望返回自己的家园。于是,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一手支持下,真主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诞生了。真主党成立以来受到伊朗和叙利亚的大力援助。伊朗为真主党训练士兵,提供政治、军事和财政支持。真主党精神领袖法德拉称伊朗为伊斯兰运动的根据地,他本人同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有30余年的友谊。

就这样,中东地区一个“什叶派联盟”呼之欲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而这条地带地形上呈现为一条弧形,所以楼主定义为“什叶派之弧”,这条弧线的龙头就是什叶派的大本营——伊朗。这就是伊朗称霸中东的地缘基础。在伊朗看来中东是伊斯兰的中东,更是伊朗的中东。



中东安全框架之1-“伊朗”:昊天经纬|2015-01-13

伊朗要在中东称霸,就必须站在伊斯兰教的天敌——以色列的对立面,为全体阿拉伯人出头。我们看到了伊朗前总统内贾德说:“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我们也要拥有核武器,这是伊朗为中东全体穆斯林的崛起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话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发言,而有深层次的地缘政治目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中东逊尼派国家(如果:伊朗的死敌人沙特、科威特等)中60%普通民众支持伊朗拥有核武器,因为在逊尼派的心目中,什叶派是死敌,以色列却是天敌。中东谚语"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付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付外人"。什叶派是堂兄弟,以色列是外人。

伊朗只有不断的诉求核武器,才能给将色列视为天敌的什叶派(注:伊拉克、叙利亚和真主党为什叶派是阿拉伯人,伊朗为波斯人)和逊尼派阿拉伯人当领袖,才能当中东的老大,这就是伊朗现政权孜孜以求、不惜损害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而甘愿冒着被西方集团集体严厉制裁的后果,也不放弃拥核的理由。

像中国人一样,波斯人历史上无数次的统治过中东这片热土,从波斯王朝、安息帝国、萨珊王朝到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伊朗有无数个理由恢复他们祖先的荣光。

拥有核武是伊朗称霸中东、成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2003年中俄欧为对付美国而共同策划的伊朗核问题,对伊朗来说的天赐良机。

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默默地等待,等待伊朗与中国、俄罗斯在核爆的问题出现利益高度一致的时刻。伊朗时刻准备着(具信,伊朗境内有5颗左右的随时可以引爆的原子弹,至于来源……)等待中俄国家利益需要伊朗引爆原子弹。当然核爆后中国和俄罗斯必须同时发表“有关各方须通过对话核协商解决伊核问题,军事解决伊朗问题不可想想,中俄无法置身事外”等等。于是乎,美国的重中之重——中东安全框架彻底崩塌,美元本位制和欧元本位制的基础——石油美元被彻底废掉。

四、“伊朗核爆”废掉中东安全框架的原理:

中东安全框架:主要包括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特殊关系,美国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一系列经济(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基辛格博士通过沙特政府与欧佩克缔结秘密协议。这个协议确定美元与欧佩克的石油销售挂钩,即美元必须作为欧佩克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安全协议。其本质是通过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平衡建立一种“均衡态势”,其中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安全中心,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经济中心。所以要废掉美元本位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废掉沙特、一种是废掉以色列,总之要废掉他们之间形成的平衡。具体方法有:1、让伊朗核爆,从而让伊斯兰世界拥有与以色列一样的核能力(现在的阿拉伯国家都忌惮以色列的核武器,从而在军事被其压制,不敢再挑起第六次中东战争,而以色列的核能力就是美国核能力在中东的体现),同时由于伊朗的弹道导弹已经很成熟,这种平衡将会被彻底打破。实时。沙特等逊尼派国家为保证自身安全,必定相继拥核,在中东出现核扩散直至出现核战争。

五、“伊朗核爆”的要义:

我们先从伊朗核问题的前世今生开始说起。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肢解了伊拉克逊尼派萨达姆政权。关于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可谓是众说纷纭,但在笔者看来,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下一步肢解伊朗什叶派原教旨政权做准备;其二是为了控制全球石油定价权。

中东安全框架作为美国的核心利益,事关美元本位制的稳定运行,任何威胁石油美元安全的因素都必须摧毁,中东的伊朗就是其中一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美国和伊朗的君主政权巴列维王朝打的火热。但是一场伊斯兰革命使伊朗彻底变色,革命刚刚成功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事件,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自此,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急转直下,伊朗也成为中东的反美急先锋,这个急先锋手握中东第2大石油储量和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储量,拥有近7000万人口,国土面积是伊拉克的3倍,实力不容小觑。这个新政权诞生之初,美国支持和怂恿萨达姆对其发动战争,8年的两伊战争使双方付出了近百万人伤亡的代价,在悲剧发生的同时,战争也使得胜利者伊朗通过战争凝固了其政权在其国内的合法性,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美国通过911事件成功蛙跳进欧亚大陆的心脏阿富汗后,2003年又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成功跳进伊拉克,东西两地数十万美军剑指伊朗,如果这根最难啃硬骨头被美国啃下来,则从此中东无战事,美国将完全控制全球石油定价权,掌握全球70%的石油储量而形成的定价权的美国恐怕再也有没有什么力量能限制其(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称霸全球,并以地球唯一主人的身份俯瞰这个蓝色的星球了,地球之王呼之欲出。

鉴于上述情况,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就合伙弄出了伊朗核问题,必要时让伊朗拥有核武器,从而彻底打破中东安全框架。以此来阻止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问题来了,伊朗拥有核武器对美国能构成威胁吗?或者说伊朗拥有核武器能成为美国解决伊朗什叶派政权的障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21世纪初如日中天的美利坚军事力量来说,伊朗的正规军事实力(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和伊朗国防军)在其面前根本就是小儿科,即使拥有少量的原子弹,在美国眼里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美国真主惧怕的不是伊朗的军事实力,而是伊朗背后的正主,包括俄罗斯、中国和欧盟。二战后,美苏发动的历次局部战争,中国站向哪一方,另外一方结局必定是失败。1951年朝鲜战争中的中苏对美国(联合国军),1959年开始的越南战争中的中苏对美国(此次战争的失利直接导致美国全球战略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而苏联刚好相反),1979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中的中美对苏联(此次战争的失利直接其全球战略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间接导致苏联亡国)。如果伊朗在中俄基于各自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下拥有了原子弹,则意味着美国的伊朗战争面对的是由中俄全力支持的伊朗国防力量,基于伊朗的山地复杂地形,美国可能是否会被拖入下一个“越战”的境地,这个时候美国资本利益不会低估中俄支持伊朗的决心,因为这事关全球霸权的最终走向。

综上所述,伊朗拥核武器的核心要义:在伊朗拥有核武器的同时,中俄必须同时(注意,必须是双方同时,缺一不可)发表政府声明,不准美国诉诸于武力,否则后果无法想象。就象每次朝鲜核试验后中国政府发表的外交声明一样(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妥善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

我们说,伊朗拥有核武器的前提是中俄的军事力量必须同时对伊朗提供相应的保护承诺,否则这种核武器就是空中楼阁,不会对石油美元造成根本性的冲击,因为美军随时可以突袭、炸毁这些核武器和核设施。

六、全球大国其实都不愿意看到伊朗拥核,只是中俄和西方(西方)因国家博弈的需求和战略承受能力不同而给伊朗造成拥核的“战略缝隙”:

1、本质上来说,主导世界的几方力量(中俄美欧)都不愿意伊朗拥有核武器,因为一个武装了弹道导弹和核弹(原子弹)的伊朗将对其他域外力量(包含中国)主导中东总是存在制衡作用。毕竟“核导弹”的战略威慑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伊朗国家战略的最高目标肯定是主导中东,如果伊朗主导中东了,那其他几个大力量(中俄美欧)还玩什么?中东就真的成了伊朗的中东了。

2、中俄和西方(西方)因国家博弈的需求和战略承受能力不同而给伊朗造成拥核的“战略缝隙”:

中国和俄罗斯国家最高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多极化”,只是在选择实现多极化的方法上大相径庭:中国选择“以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两种国际化)为基础,拉拢、牵制日本为核心,全力将国际局势向‘两极化’方向引导,并以“全力引导的过程”为切入点,将国际局势导向以中国最为有利(叙利亚战火外溢)的方式进入‘多极化’”。而俄罗斯选择“将国际局势导向以“中国在东亚方向以解决西太平洋安全框架,进而解决美元本位制,从而将国际局势导向对俄罗斯最有利的情况下进入‘多极化’”。

双方最大公因数就在“伊朗核爆”上。

相对于中国(包括),西方(美国资本利益和欧洲国家利益)更加无法承受“伊朗核爆”所带来的战略损失和恶果。

3、当然,如果国际局势进入“两极化”,这中国可能会视情况(中国和西方在中东方向上的博弈力量对比)“放手伊朗拥核”,但这是后话。


转载自惟有中华的博客,原创者昊天经纬。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6e180c0102vidr.html

应该是个系列,现在写到第二章,把中东问题的脉络梳理的非常清晰,下面开始转载


中东安全框架系列之1-“伊朗”           (2015-01-13)
一、概述中东国家的建国史:

1、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东的大部分领土还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位于麦加的圣裔哈希姆家族(即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人)领导了阿拉伯大起义,在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帮助下阿拉伯人将土耳其人赶出了中东。

按照哈希姆家族与英国人达成的协议。哈希姆家族的长子“费萨尔亲王”被分封为“大叙利亚地区(即包含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五个地区)的统治者”,次子“阿卜杜拉”被分封为“两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的统治者”。

2、一战结束土耳其人被赶出中东后,英国人变卦了,巴勒斯坦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它是欧亚非大陆的交汇点,同时也是英国势力从埃及(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向中东方向渗透的桥头堡。于是战胜国(英国和法国)一合计,将大叙利亚地区(今天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划归法国,大巴勒斯坦地区(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划归英国,但由于战前那个协议是英国人与阿拉伯人签的。英国人没有办法就把大巴勒斯坦地区割出来一片“外约旦”给了阿拉伯人。这片土地与先前双方协议缩水太多,阿拉伯人就将“外约旦”调换给了“阿卜杜拉”,而将“两河流域的伊拉克”调换给了“费萨尔亲王”。原因是费萨尔亲王的“战功更加显赫——或者说势力更加大”。我们看到今天“约旦国王”就是上述这个“阿卜杜拉亲王的后代”。

费萨尔二世在1958年的政变中被害身亡。他的死象征著伊拉克费萨尔亲王后代统治伊拉克时代的终结。后来的伊拉克进入了“伊拉克复兴党”的统治时期,直至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1924年,沙特家族在英国人的帮助下趁机夺取了哈希姆家族的祖地——麦加和麦地那实在的地区(汉志地区),从而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直至今天。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在与德国的博弈中,为了拉拢大叙利亚地区对抗德国,英法宣布叙利亚独立。为了参加1943年的议会选举,阿弗拉克和比特鲁等人正式组建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后来这个党派传入伊拉克(更名为‘伊拉克复兴党’)推翻了君主制并统治伊拉克长达40年。

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中,大叙利亚(法国在中东的殖民地)被刻意安排成了2个独立的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深受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影响,法国也在这两个国家分别扶持了少数派掌权,叙利亚的阿拉维派(巴沙尔所在的什叶派)和黎巴嫩的马龙派(信仰最原始的那种基督教,注释:基督教诞生于耶路撒冷,经黎巴嫩、土耳其、希腊传到罗马),法国的想法是以后这两个少数派政权依靠法国才能稳定国内政局,自己依然可以在大叙利亚地区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上述内容就是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由来。

4、战后的巴勒斯坦地区,英国人为了继续保持这个地方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有效的切断中东阿拉伯同族对埃及(在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归前,埃及一直是英国的傀儡)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防止英国的影响力被有效的排除在中东,早在一战结束后就有目的逐步引进“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

终于,以色列这个国家在那本《旧约·圣经》的感召下,在巴勒斯坦建立了今天的“以色列”。经过“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终于从英国的“奴才”变成了美国人的“马仔”,成为美国资本利益“中东安全框架”的“安全中心”。

原先居住在这块地方上的巴勒斯坦人在的分成了哈马斯(主张消灭以色列)和法塔赫(主张与以色列和谈)的两个大派别。

5、科威特原先是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原先的英国人从土耳其人手中切割出来用于在波斯湾的一个落脚点(类似于香港),1960年在英国人的操纵下“宣布独立”。为后来的“伊科战争”埋下了伏笔。

6、上述内容仅仅是简述,为的是大家先对中东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后面博主将从地缘、历史、军事等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先从伊朗开始:

中东安全框架之1-“伊朗”:昊天经纬|2015-01-13

二、中东安全框架:

主要包括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特殊关系,美国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一系列经济(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基辛格博士通过沙特政府与欧佩克缔结秘密协议。这个协议确定美元与欧佩克的石油销售挂钩,即美元必须作为欧佩克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安全协议。其本质是通过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平衡建立一种“均衡态势”,其中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安全中心,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经济中心。所以要废掉美元本位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废掉沙特、一种是废掉以色列,总之要废掉他们之间形成的平衡。

三、伊朗在中东的利益——什叶派之弧

伊朗在国家目标是什么——称霸中东,统一中东的穆斯林世界,就像8世纪的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一样。公元651年,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波斯人固执的选择了伊斯兰教中的少数派——什叶派,以保证自己文化上的独立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仅凭几盘录音带就在伊朗君主国家(美国支持的巴列维王朝)掀起滔天巨浪,建立了什叶派原教旨主义政权(精神领袖掌握国家最高权利),这种以伊斯兰宗教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方式一度令其他拉伯国家恐慌,于是什叶派的身份使成了攻击的借口,一场宗教战争(两伊战争)拉开了帷幕:

1979年伊拉克的萨达姆被美国人扶上总统宝座,条件消灭伊朗什叶派政权,这也符合萨达姆统一阿拉伯的理想。美国出装备,海湾的阿拉伯君主国家出钱(仅科威特一国出资达150亿美元,想想80年代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不足100亿美元)。战争的结果是伊朗打退了伊拉克的进攻,保住了革命果实。伊拉克也凭借这次战争成为了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后来自信心爆棚的萨达姆吞并科威特未果,叫美国人通过两次中东战争要来小命。

伊拉克总共3500万人口中有60%的人是什叶派(大约有2100万),伊拉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什叶派穆斯林,这还要追溯到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分家的历史: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后,到第4代哈里发(哈里发即为伊斯兰的统治者)阿里掌权时,统治阿拉伯帝国叙利亚行省的倭马亚家族(类似于中国唐朝的“节度使”)杀害了阿里后自立为哈里发。而阿里的追随者们不承认这个新的哈里发,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的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于是这部分人就成为了天生的反对派——什叶派,这部分人从麦加迁徙到两河流域的纳杰夫安家落户,并将纳杰夫作为什叶派的圣城,当然什叶派也承认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圣城的地位。2003年美国推翻伊拉克阿拉伯复兴党(逊尼派政党)的统治后,依据一人一票的原则,伊拉克就成为了什叶派的天下,逊尼派成为了少数派(还有一个更加少数的库尔德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也被空前激化(电视上经常看到伊拉克针对什叶派聚居区或者逊尼派聚居区的自杀式爆炸),什叶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将伊朗这个什叶派的大本营视为最亲密盟友和战略伙伴,伊朗也需要伊拉克的什叶派来拓展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双方一拍即合。

叙利亚执政的阿拉维派也是什叶派政权,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中,大叙利亚(法国在中东的殖民地)被刻意安排成了2个独立的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深受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影响,法国也在这两个国家分别扶持了少数派掌权,叙利亚的阿拉维派(什叶派)和黎巴嫩的马龙派(信仰最原始的那种基督教,注释:基督教诞生于耶路撒冷,经黎巴嫩、土耳其、希腊传到罗马),法国的想法是以后这两个少数派政权依靠法国才能稳定国内政局,自己依然可以在大叙利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只是第三次中东战争让叙利亚靠上了苏联这课大树后就没法国人什么事了。后来伊朗宗教革命后,什叶派的共同背景使伊叙两国成了天然的准军事盟友。

1981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赖在叙利亚国土上不走,1982年的黎巴嫩正处于内忧外患,内战进入第7个年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近60万名什叶派难民涌入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没有工作,也没有人关心。他们渴望返回自己的家园。于是,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一手支持下,真主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诞生了。真主党成立以来受到伊朗和叙利亚的大力援助。伊朗为真主党训练士兵,提供政治、军事和财政支持。真主党精神领袖法德拉称伊朗为伊斯兰运动的根据地,他本人同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有30余年的友谊。

就这样,中东地区一个“什叶派联盟”呼之欲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而这条地带地形上呈现为一条弧形,所以楼主定义为“什叶派之弧”,这条弧线的龙头就是什叶派的大本营——伊朗。这就是伊朗称霸中东的地缘基础。在伊朗看来中东是伊斯兰的中东,更是伊朗的中东。

什叶派之弧.jpg (122.4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4 11:43 上传



中东安全框架之1-“伊朗”:昊天经纬|2015-01-13

伊朗要在中东称霸,就必须站在伊斯兰教的天敌——以色列的对立面,为全体阿拉伯人出头。我们看到了伊朗前总统内贾德说:“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我们也要拥有核武器,这是伊朗为中东全体穆斯林的崛起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话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发言,而有深层次的地缘政治目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中东逊尼派国家(如果:伊朗的死敌人沙特、科威特等)中60%普通民众支持伊朗拥有核武器,因为在逊尼派的心目中,什叶派是死敌,以色列却是天敌。中东谚语"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付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付外人"。什叶派是堂兄弟,以色列是外人。

伊朗只有不断的诉求核武器,才能给将色列视为天敌的什叶派(注:伊拉克、叙利亚和真主党为什叶派是阿拉伯人,伊朗为波斯人)和逊尼派阿拉伯人当领袖,才能当中东的老大,这就是伊朗现政权孜孜以求、不惜损害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而甘愿冒着被西方集团集体严厉制裁的后果,也不放弃拥核的理由。

像中国人一样,波斯人历史上无数次的统治过中东这片热土,从波斯王朝、安息帝国、萨珊王朝到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伊朗有无数个理由恢复他们祖先的荣光。

拥有核武是伊朗称霸中东、成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2003年中俄欧为对付美国而共同策划的伊朗核问题,对伊朗来说的天赐良机。

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默默地等待,等待伊朗与中国、俄罗斯在核爆的问题出现利益高度一致的时刻。伊朗时刻准备着(具信,伊朗境内有5颗左右的随时可以引爆的原子弹,至于来源……)等待中俄国家利益需要伊朗引爆原子弹。当然核爆后中国和俄罗斯必须同时发表“有关各方须通过对话核协商解决伊核问题,军事解决伊朗问题不可想想,中俄无法置身事外”等等。于是乎,美国的重中之重——中东安全框架彻底崩塌,美元本位制和欧元本位制的基础——石油美元被彻底废掉。

四、“伊朗核爆”废掉中东安全框架的原理:

中东安全框架:主要包括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特殊关系,美国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一系列经济(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基辛格博士通过沙特政府与欧佩克缔结秘密协议。这个协议确定美元与欧佩克的石油销售挂钩,即美元必须作为欧佩克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安全协议。其本质是通过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平衡建立一种“均衡态势”,其中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安全中心,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经济中心。所以要废掉美元本位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废掉沙特、一种是废掉以色列,总之要废掉他们之间形成的平衡。具体方法有:1、让伊朗核爆,从而让伊斯兰世界拥有与以色列一样的核能力(现在的阿拉伯国家都忌惮以色列的核武器,从而在军事被其压制,不敢再挑起第六次中东战争,而以色列的核能力就是美国核能力在中东的体现),同时由于伊朗的弹道导弹已经很成熟,这种平衡将会被彻底打破。实时。沙特等逊尼派国家为保证自身安全,必定相继拥核,在中东出现核扩散直至出现核战争。

五、“伊朗核爆”的要义:

我们先从伊朗核问题的前世今生开始说起。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肢解了伊拉克逊尼派萨达姆政权。关于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可谓是众说纷纭,但在笔者看来,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下一步肢解伊朗什叶派原教旨政权做准备;其二是为了控制全球石油定价权。

中东安全框架作为美国的核心利益,事关美元本位制的稳定运行,任何威胁石油美元安全的因素都必须摧毁,中东的伊朗就是其中一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美国和伊朗的君主政权巴列维王朝打的火热。但是一场伊斯兰革命使伊朗彻底变色,革命刚刚成功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事件,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自此,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急转直下,伊朗也成为中东的反美急先锋,这个急先锋手握中东第2大石油储量和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储量,拥有近7000万人口,国土面积是伊拉克的3倍,实力不容小觑。这个新政权诞生之初,美国支持和怂恿萨达姆对其发动战争,8年的两伊战争使双方付出了近百万人伤亡的代价,在悲剧发生的同时,战争也使得胜利者伊朗通过战争凝固了其政权在其国内的合法性,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美国通过911事件成功蛙跳进欧亚大陆的心脏阿富汗后,2003年又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成功跳进伊拉克,东西两地数十万美军剑指伊朗,如果这根最难啃硬骨头被美国啃下来,则从此中东无战事,美国将完全控制全球石油定价权,掌握全球70%的石油储量而形成的定价权的美国恐怕再也有没有什么力量能限制其(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称霸全球,并以地球唯一主人的身份俯瞰这个蓝色的星球了,地球之王呼之欲出。

鉴于上述情况,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就合伙弄出了伊朗核问题,必要时让伊朗拥有核武器,从而彻底打破中东安全框架。以此来阻止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问题来了,伊朗拥有核武器对美国能构成威胁吗?或者说伊朗拥有核武器能成为美国解决伊朗什叶派政权的障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21世纪初如日中天的美利坚军事力量来说,伊朗的正规军事实力(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和伊朗国防军)在其面前根本就是小儿科,即使拥有少量的原子弹,在美国眼里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美国真主惧怕的不是伊朗的军事实力,而是伊朗背后的正主,包括俄罗斯、中国和欧盟。二战后,美苏发动的历次局部战争,中国站向哪一方,另外一方结局必定是失败。1951年朝鲜战争中的中苏对美国(联合国军),1959年开始的越南战争中的中苏对美国(此次战争的失利直接导致美国全球战略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而苏联刚好相反),1979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中的中美对苏联(此次战争的失利直接其全球战略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间接导致苏联亡国)。如果伊朗在中俄基于各自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下拥有了原子弹,则意味着美国的伊朗战争面对的是由中俄全力支持的伊朗国防力量,基于伊朗的山地复杂地形,美国可能是否会被拖入下一个“越战”的境地,这个时候美国资本利益不会低估中俄支持伊朗的决心,因为这事关全球霸权的最终走向。

综上所述,伊朗拥核武器的核心要义:在伊朗拥有核武器的同时,中俄必须同时(注意,必须是双方同时,缺一不可)发表政府声明,不准美国诉诸于武力,否则后果无法想象。就象每次朝鲜核试验后中国政府发表的外交声明一样(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妥善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

我们说,伊朗拥有核武器的前提是中俄的军事力量必须同时对伊朗提供相应的保护承诺,否则这种核武器就是空中楼阁,不会对石油美元造成根本性的冲击,因为美军随时可以突袭、炸毁这些核武器和核设施。

六、全球大国其实都不愿意看到伊朗拥核,只是中俄和西方(西方)因国家博弈的需求和战略承受能力不同而给伊朗造成拥核的“战略缝隙”:

1、本质上来说,主导世界的几方力量(中俄美欧)都不愿意伊朗拥有核武器,因为一个武装了弹道导弹和核弹(原子弹)的伊朗将对其他域外力量(包含中国)主导中东总是存在制衡作用。毕竟“核导弹”的战略威慑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伊朗国家战略的最高目标肯定是主导中东,如果伊朗主导中东了,那其他几个大力量(中俄美欧)还玩什么?中东就真的成了伊朗的中东了。

2、中俄和西方(西方)因国家博弈的需求和战略承受能力不同而给伊朗造成拥核的“战略缝隙”:

中国和俄罗斯国家最高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多极化”,只是在选择实现多极化的方法上大相径庭:中国选择“以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两种国际化)为基础,拉拢、牵制日本为核心,全力将国际局势向‘两极化’方向引导,并以“全力引导的过程”为切入点,将国际局势导向以中国最为有利(叙利亚战火外溢)的方式进入‘多极化’”。而俄罗斯选择“将国际局势导向以“中国在东亚方向以解决西太平洋安全框架,进而解决美元本位制,从而将国际局势导向对俄罗斯最有利的情况下进入‘多极化’”。

双方最大公因数就在“伊朗核爆”上。

相对于中国(包括),西方(美国资本利益和欧洲国家利益)更加无法承受“伊朗核爆”所带来的战略损失和恶果。

3、当然,如果国际局势进入“两极化”,这中国可能会视情况(中国和西方在中东方向上的博弈力量对比)“放手伊朗拥核”,但这是后话。
伊朗的核原先是西方扶植的,伊斯兰革命以后才反转了。其实也是宗教问题。
接下来是第二段,关于叙利亚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6e180c0102vifz.html


中东安全框架之2-“叙利亚战火外溢”       (2015-01-14)
一、通过“叙利亚战火外溢”来解决“中东安全框架”,进而废除“美元本位制”的原理:

叙利亚(背后是伊朗、俄罗斯、中国)对以色列的战争必将引起真主党、哈马斯等反以组织积极参与,历史上的五次中东战争使阿以两族积怨极深,战端一开,不管谁胜谁输,反以(反美)情绪将空前高涨,叙利亚“上规模的攻击以色列”必将成功的唤醒和激发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刻骨的仇恨。

(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萨达姆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后以色列根本不敢还手的原因就是美国怕挑起阿以矛盾从而让萨达姆从中脱困,所以强压以色列“必须忍耐”)。

俄罗斯主导的“叙利亚战火外溢”必然意味着俄罗斯将给叙利亚提供大量的先进武器。

不管阿拉伯联军(叙利亚、真主党、哈马斯为主干,其他阿拉伯国家军队参与)能否重创以色列,只要战事由“叙以矛盾”演化成“阿以矛盾”后,海湾逊尼派君主国家(“石油美元”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得“既得利益者”不愿与以色列为敌)的态度肯定会引起国内民众的群情激昂、义愤填膺(这点可以从沙特境内近6成的民众支持伊朗拥核以对抗以色列可以看出),域外大国(中国、俄罗斯)帮助区域大国(这是伊朗千载难逢的机会)趁机在引导这种不满情绪:先从什叶派占大多数的巴林下手(注:巴林什叶派近年曾多次反抗过逊尼派君主,都是沙特派兵镇压,西方媒体对此不报到、不评论)推翻君主体制后引发的骨牌效应将使得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国内什叶派(包括不满国王对以色列态度的逊尼派民众)示威游行演变成流血冲突甚至武装暴乱。这将极大的撼动(或推翻)整个海湾的君主体系,撼动“石油美元”的政治基础。

总之,无论是阿拉伯联军重创以色列还是海湾逊尼派国家政权动荡,结果肯定是中东大乱,此举必将动摇“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平衡”。即“美国中东安全框架”的“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附:海湾君主什叶派的分布情况:巴林:73%;科威特29%;卡塔尔17%;沙特阿拉伯13%;阿联酋的迪拜由什叶派当家。


二、美国资本利益向欧洲国家利益转移“‘巴以和谈’的主导权(本质是‘中东安全框架’的主导权)”将彻底掐灭“俄罗斯的‘叙利亚战火外溢’牌”:

如果“美国资本利益实质性向欧洲国家利益转移‘巴以和谈’的主导权”——即“巴勒斯坦人决心在1967年边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注释:“1967年边界”的含义: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实际控制线”。关于“五次中东战争”博主将在后面详细阐述。

如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别建国(即拥有明确的国界线、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约旦、埃及、海湾逊尼派国家必将承认(在西方的威逼利诱下)这个结果,即承认以色列在中东的合法存在,届时叙利亚再将战火蔓延到以色列恐怕也无法充分激化阿以矛盾:巴勒斯坦人在拥有自己的国家(领土边界、主权等)后和以色列人和解了,还相互承认了,你叙利亚人来瞎掺和什么,海湾的君主们也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的国民(说叙利亚破坏巴勒斯坦建国)。只要无法将“叙以矛盾”演化成“阿以矛盾”,以色列(西方)就不怕叙利亚的战火。等同于“俄罗斯的‘叙利亚战火外溢’牌”被废。

三、“叙利亚危机”的始末:

2011年3月,美国资本利益引爆叙利亚危机,当时的目的是逼迫巴沙尔政权加入制裁伊朗的阵营(即加入“制裁机制”),在中东方向完成对伊朗的“经济、金融、政治、外交、军事”合围,从而将伊朗在中东彻底堵死,被逼伊朗外交转向(即放弃谋求核武器,转向友好美国)或者推翻伊朗现政权(如果伊朗不肯妥协),这个策略一度受到中俄的强力反击(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层面的多次“双否”)。

注释:美国资本利益为了“引爆叙利亚危机”,与欧洲国家利益在利比亚做了一笔交易——美国资本利益向欧洲国家利益支付“利比亚的‘有乱到稳’”,欧洲国家利益帮助美国资本利益引爆“叙利亚危机”。我们看到就在卡扎菲被人“弄死”后,叙利亚危机就正式爆发。法国一度成为“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急先锋。

这也是促使美国资本利益“利诱”欧洲的一个原因,2012年7月6日欧洲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0.75%为标志,美国资本利益的叙利亚政策做出如下调整:让叙利亚局势“不温不火”——即不让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将反对派消灭干净,也不想让反对派推翻现政府。叙利亚国防部长等4人被炸死(新闻7)就是想告诉巴沙尔、普京和伊朗:西方向想弄死巴沙尔本人从而颠覆叙利亚什叶派政权易如反掌,只要你们满足“不将叙利亚战火外溢”和“拒绝伊朗核爆”两个条件,我可以给你保住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即美国资本利益和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形成一种默契)。西方为什么要这么做?答案当然是争取协调欧洲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和逼迫埃及加入“制裁机制”的时间。

双方(俄罗斯和西方)实质上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于是,我们看到美国资本利益以叙利亚危机做掩护,13年5月,美国资本利益成功的协调欧洲国家利益放手欧洲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0.5%(协调的内容就是部分让渡“巴以和谈”的主导权)后,叙利亚政府军(背后是俄罗斯、伊朗,没有中国)加大了对反对派的打击力度(双方的默契是俄罗斯帮西方拖延时间,西方支付的对价是叙利亚由乱至稳。现在俄罗斯已经帮西方拖到欧洲央行下调基准利率了,该是支付对价的时候了),反对派战场上节节失利、甚至眼看将被彻底打垮(打击力度超出了西方对俄罗斯的支付对价),于是西方资本策划了那场“化武袭击”,目的是迅速平衡叙政府军在战场上的优势。而作为这种“默契”的延续,美国资本利益选择了让奥巴马食言(奥巴马曾多次表态叙利亚使用化武是战争红线,美国必定对叙利亚动武)并借克里之口于9月9号提出“化武换和平”,俄罗斯10号迅速响应,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下场景: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军基本停止攻打反对派,而反对派也突然洗心革面,不与巴沙尔为敌了。

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种种行径(貌似“俄罗斯舍不得牺牲叙利亚的利益”)的背后只有一个核心目标:为“千方百计的将国际局势导向‘中国在东亚方向以解决日本来解决西太平洋安全框架,进而废除美元本位制’,从而将国际局势导向对俄罗斯最利于的情况下进入‘多极化’”预留空间和时间:如果当时俄罗斯让“叙利亚战火外溢”,则必定能否废除“中东安全框架”,国际局势将以“对中国最有利的情况下进入‘多极化’”。这是俄罗斯极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西方资本恐怕也看透了俄罗斯的这种心态,接下来双方的默契还在继续,我们看到2013年10月16日和11月8日召开伊核谈判在俄罗斯(并且欧洲央行在11月8日的前一天确信俄罗斯不会放手伊核爆的情况后再次下调基准利率至)拒绝放手伊朗核爆(与西方的默契)的情况下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直至2013年11月21日开始的伊核谈判期间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从而摆出一副要从日本解决“美元本位制”的姿态才换得了那份西方签字画押的“伊核临时协议”。而这份临时协议将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默契打破,于是,乌克兰问题重出江湖。西方(美国资本利益和欧洲国家利益)转移到东欧方向(乌克兰)牵制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附:欧洲国家利益放手欧洲央行下调欧元基准利率的时间表:

①、2012年7月6,欧洲央行下调欧元基准利率至:0.75%;

②、2013年5月3,欧洲央行下调欧元基准利率至:0.5%;

③、2013年10月8,欧洲央行下调欧元基准利率至:0.25%;

④、2014年6月5,欧洲央行下调欧元基准利率至:0.15%;

⑤、2014年6月4,欧洲央行下调欧元基准利率至:0.05%;

上述过程的本质是:欧洲国家利益和美国资本利益“逐步合流”个过程。
太长了没人看吗

自己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