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当年的史诗大片《大决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46:45


在中国电影史上,要论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鸿篇巨制,那就无出1991年推出的革命战争史诗巨片《大决战》系列之右。该系列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每部都是上下集,均达到了210分钟,篇幅之浩大前所未有。《大决战》系列全景式地反映了从1948年上半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全程。其既能独立成篇,又可联成一个整体,不仅表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特情工作、统一战线、争取民心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绘,展现了1940年代末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了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深层动因。自有中国电影以来,银幕上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至今仍是后无来者。
《大决战》是名副其实的史诗系列战争巨片,得到了中央领导人和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军委还特批了相关款项。从酝酿到摄制完成历时5年,最后耗资达人民币一个亿,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影片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堪称纵横中国。动员了人民解放军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计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官兵参加了拍摄。加上参演群众15万余人次,累计动员人力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参加拍摄。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多达238人,其中有主要角色50余人,个个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影片上映以后,受到了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一举夺得了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后来邓小平都曾满意地表示:“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早在1950年代,创建不久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酝酿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搬上银幕,但由于当时历史环境的限制,一直没能如愿。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通人和,终于具备了拍摄条件。198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由中央军委牵头,将任务交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由于涉及重大革命历史,其中还出现了政治敏感人物林彪,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出一点问题。因而八一厂定下了一个基本原则——“剧本不好不拍”。随后成立了三大战役剧本创作组,由王军、史超、李平分别负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分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了写好剧本,三位作者先后查阅了包括当事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资料,采访了战役参加者和有关人员300余人,还实地考察了三大战役的战场旧址。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和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对《大决战》剧本的创作非常重视,多次召见主创人员,就剧本创作事宜进行了研究讨论。当时杨尚昆对大家说:“《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剧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就剧本的具体创作来说,史超负责的淮海战役相对好写一些。而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涉及到了主要指挥员之一的林彪,对于这个当时还是“鬼”一般的党史人物,写不写,怎样写,开始还真让王军、李平分犯了难。这时有人担心影片中出了林彪会有麻烦,主张在剧本中不写林彪;还有人认为如果要写林彪,就把他写成反面人物,至少不要自找麻烦。然而这样一来,就根本难以说是真实反映了三大战役的历史,拍成的影片在艺术价值上就要大打折扣了。就在此时,杨尚昆副主席又说话了:“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这个指示一下,等于一定程度上为林彪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解了禁,可是乐坏了主创人员。经过埋头苦干,反复酝酿推敲,力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艰辛创作,三名主创人员终于在1987年底完成了剧本《大决战》最后一稿的写作。后来到了实际拍摄过程中,为力求反映历史的真实,剧组又对剧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完善,真可谓是磨了又磨。
《大决战》惊动的大人物,除了邓小平和杨尚昆外,还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以及已经近90高龄的老帅聂荣臻。一部系列电影得到了这样高规格的国家支持,同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再看一下影片的顾问阵容:张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淮海战役时的华东野战军参谋长;杨国宇,前海军副司令员,淮海战役时历任中原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交通处处长、运输司令部副政委;苏静,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辽沈战役时的东北野战军作战处处长兼情报处处长;叶子龙,时为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前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中共中央主席秘书、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主任;崔月犁,时任卫生部部长、中顾委委员,平津战役时的北平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职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陈荒煤,时为文化部顾问、中国作协副主席;丁峤,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前著名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
另外,还有艺术指导徐怀中,时任八一厂首席编剧,淮海战役时的中原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摄制指挥萧穆,时任八一厂厂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上面这一票人里,既有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代表,又有北平地下党和毛主席办公室的代表,还有文化、新闻、电影界的领导和代表,可谓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覆盖了拍摄《大决战》所需要的各种支持资源。
《大决战》的导演阵容也可谓是超级豪华。由执导过《回民支队》、《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的李俊担任总导演;执导过《血战台儿庄》的杨光远担任首席导演,并负责影片《辽沈战役》的具体导演工作;由执导过《路漫漫》、《四渡赤水》的蔡继渭负责影片《淮海战役》的具体导演工作;执导过《道是无情胜有情》、《雷场相思树》的韦廉负责影片《平津战役》的具体导演工作;其他分组导演有执导过《南海风云》、《花枝俏》、《天山行》、《巍巍昆仑》的景慕逵(他还有个明星儿子叫景岗山)、在《血战台儿庄》中参与执导并饰演了川军师长王铭章的翟俊杰等。这一大票革命历史片的名导撒下去进行磨合,就可想而知成片后的《大决战》质量如何了。
如此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的史诗巨片,在演员选择上也是别具一格。剧组决定通过“自愿报名,试戏选拔”的方式在全国进行海选,从优中选优。总导演李俊还作出了特别的要求:“选知名人物的演员时要形神兼备,选一般演员时要注意朴实,选我方人员时一定要有农民的土香味。”能参加这样一部世纪大片的演出,对于当时中国影坛上的演员们是具有莫大吸引力的,很快就涌来了一大批人报名试镜。一些次要人物这里就不说了,下面简单谈一下几位领袖级人物和主要将领的演员确定。
饰演毛泽东的演员最无悬念,由当时国内公认的“主席”古月走马担纲。其次就是邓小平的角色,被因出演《百色起义》中邓小平而一举成名的卢奇夺走。周恩来的角色竞争者要多一些,其中最孚众望的是在《大河奔流》、《西安事变》中饰演过周恩来的王铁成。不过历史上的周恩来当时只有51岁,王铁成的扮相有些嫌老,最后剧组选择了在《北斗》、《四渡赤水》中饰演过周恩来的苏林。蒋介石的有力竞争者有两个,一个是在《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等影片中饰演过蒋介石的孙飞虎,另一个是在《四渡赤水》、《血战台儿庄》等影片中饰演过蒋介石的赵恒多。其中孙飞虎的呼声更高,因为《西安事变》一片在台湾走红,那里熟悉蒋介石的人认为孙飞虎连“后脑勺都像蒋总统”。然而剧组在经过了细致讨论分析后,认为孙飞虎把蒋介石演得比较阴鸷僵硬,不如赵恒多更加开阖自如,最终选择了赵恒多。朱德的角色给了因《南昌起义》、《四渡赤水》等片而最为观众所熟知的朱德特型演员刘怀正。遗憾的是刘怀正在1997年赴美国访问时,与另一周恩来特型演员黄凯因车祸而同时遇难。当时国内演刘少奇的特型演员极少,曾在电视剧《少奇同志在东北》和影片《巍巍昆仑》中饰演了刘少奇的郭法曾顺利入选。在笔者的记忆中,对他在影片《十天》中饰演的反派吴副官和《特高课在行动》中饰演的日本翻译官丁彦(实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印象还比较深刻。饰演任弼时的特型演员也很少,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路希凭借在《西安事变》、《巍巍昆仑》中饰演了任弼时而入选。陈毅的角色给了是当时国内最为观众熟悉的陈毅特型演员刘锡田,刘伯承的角色也因同样理由给了特型演员傅学诚。粟裕的角色给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山东省话剧团演员谢伟才,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定妆照与粟裕很像。谢伟才此后用心揣摸,刻苦钻研,终于比较好地演出了粟裕的儒将形象。在《大决战》的首映式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还在众多演员中认出了谢伟才,高兴地对他说:“你是演粟裕的,演得好,演得好!”更为传奇的是,《大决战》在全国公映后,还让谢伟才找到了已失散40多年的弟弟妹妹们。
最关键的一个角色要放在这里单独说。大家都猜到了,林彪。在1983的影片《四渡赤水》中,曾经出现过林彪的两个镜头,这是银幕上第一个以正面人物出现的林彪形象。当时那个演员的扮相和湖北口音还真是像极了前副统帅,可惜一直没有查到他的名字。这一次,天大的幸运和考验落到了黑龙江省鸡西市话剧团演员马绍信头上。本来团里是推荐他去竞争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一角的,没想到一来二去编导却让他试了林彪的戏。也亏得八一厂当年的不拘一格大胆用人,才让马绍信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塑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让观众难以忘怀的林彪形象。马绍信演得有多像,看过电影的观众自然心中有数。当时连林彪的女儿林豆豆都打电话给剧组,对这一银幕形象表示了感谢。至今为止,马绍信仍被公认为在中国影视剧史上曾经饰演中年林彪最为形神兼备的演员。据说在《大决战》摄制完成后,已是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曾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剧组主要演员。当时他突然急切地问道:“林彪呢?林彪呢?”有人指出了站在后排的马绍信,杨尚昆立即急步走上去,紧紧握住了马绍信的手,抖了又抖,欲言又止,眼里饱含的那份复杂情感,实在是可以作为一个历史之谜面让后人去猜了。
演员选好了,这些人在《大决战》里是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又成了一个问题。在以前拍过的革命历史影片中,有一些领袖级角色说方言已为观众所熟悉了,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蒋介石等,还有一些高级将领如刘伯承、陈毅等也是。如果现在要改说普通话,难免会失去了已养成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大决战》这么多的人物,要是都说方言,可就南腔北调乱了套,也不可行。最后剧组在征询了总政领导、专家顾问及一些老同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一部分领袖和将帅讲方言,其余人物讲普通话。具体到影片中,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蒋介石、刘伯承、陈毅,再加上一位后起之秀粟裕说方言,其余角色都说普通话,包括林彪。从后来影片的效果看,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假设要是在塔山阻击战的紧要关头,马绍信饰演的林彪疾言厉色地用湖北话来一句:“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个场面该有多么煞风景。


在中国电影史上,要论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鸿篇巨制,那就无出1991年推出的革命战争史诗巨片《大决战》系列之右。该系列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每部都是上下集,均达到了210分钟,篇幅之浩大前所未有。《大决战》系列全景式地反映了从1948年上半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全程。其既能独立成篇,又可联成一个整体,不仅表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特情工作、统一战线、争取民心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绘,展现了1940年代末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了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深层动因。自有中国电影以来,银幕上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至今仍是后无来者。
《大决战》是名副其实的史诗系列战争巨片,得到了中央领导人和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军委还特批了相关款项。从酝酿到摄制完成历时5年,最后耗资达人民币一个亿,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影片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堪称纵横中国。动员了人民解放军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计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官兵参加了拍摄。加上参演群众15万余人次,累计动员人力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参加拍摄。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多达238人,其中有主要角色50余人,个个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影片上映以后,受到了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一举夺得了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后来邓小平都曾满意地表示:“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早在1950年代,创建不久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酝酿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搬上银幕,但由于当时历史环境的限制,一直没能如愿。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政通人和,终于具备了拍摄条件。198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指示将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由中央军委牵头,将任务交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由于涉及重大革命历史,其中还出现了政治敏感人物林彪,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出一点问题。因而八一厂定下了一个基本原则——“剧本不好不拍”。随后成立了三大战役剧本创作组,由王军、史超、李平分别负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分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了写好剧本,三位作者先后查阅了包括当事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资料,采访了战役参加者和有关人员300余人,还实地考察了三大战役的战场旧址。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和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对《大决战》剧本的创作非常重视,多次召见主创人员,就剧本创作事宜进行了研究讨论。当时杨尚昆对大家说:“《大决战》拿出来就一定能站住脚,剧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就剧本的具体创作来说,史超负责的淮海战役相对好写一些。而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涉及到了主要指挥员之一的林彪,对于这个当时还是“鬼”一般的党史人物,写不写,怎样写,开始还真让王军、李平分犯了难。这时有人担心影片中出了林彪会有麻烦,主张在剧本中不写林彪;还有人认为如果要写林彪,就把他写成反面人物,至少不要自找麻烦。然而这样一来,就根本难以说是真实反映了三大战役的历史,拍成的影片在艺术价值上就要大打折扣了。就在此时,杨尚昆副主席又说话了:“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这个指示一下,等于一定程度上为林彪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解了禁,可是乐坏了主创人员。经过埋头苦干,反复酝酿推敲,力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艰辛创作,三名主创人员终于在1987年底完成了剧本《大决战》最后一稿的写作。后来到了实际拍摄过程中,为力求反映历史的真实,剧组又对剧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完善,真可谓是磨了又磨。
《大决战》惊动的大人物,除了邓小平和杨尚昆外,还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以及已经近90高龄的老帅聂荣臻。一部系列电影得到了这样高规格的国家支持,同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再看一下影片的顾问阵容:张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淮海战役时的华东野战军参谋长;杨国宇,前海军副司令员,淮海战役时历任中原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交通处处长、运输司令部副政委;苏静,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辽沈战役时的东北野战军作战处处长兼情报处处长;叶子龙,时为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前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中共中央主席秘书、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主任;崔月犁,时任卫生部部长、中顾委委员,平津战役时的北平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职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陈荒煤,时为文化部顾问、中国作协副主席;丁峤,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前著名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
另外,还有艺术指导徐怀中,时任八一厂首席编剧,淮海战役时的中原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摄制指挥萧穆,时任八一厂厂长,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上面这一票人里,既有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代表,又有北平地下党和毛主席办公室的代表,还有文化、新闻、电影界的领导和代表,可谓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覆盖了拍摄《大决战》所需要的各种支持资源。
《大决战》的导演阵容也可谓是超级豪华。由执导过《回民支队》、《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的李俊担任总导演;执导过《血战台儿庄》的杨光远担任首席导演,并负责影片《辽沈战役》的具体导演工作;由执导过《路漫漫》、《四渡赤水》的蔡继渭负责影片《淮海战役》的具体导演工作;执导过《道是无情胜有情》、《雷场相思树》的韦廉负责影片《平津战役》的具体导演工作;其他分组导演有执导过《南海风云》、《花枝俏》、《天山行》、《巍巍昆仑》的景慕逵(他还有个明星儿子叫景岗山)、在《血战台儿庄》中参与执导并饰演了川军师长王铭章的翟俊杰等。这一大票革命历史片的名导撒下去进行磨合,就可想而知成片后的《大决战》质量如何了。
如此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的史诗巨片,在演员选择上也是别具一格。剧组决定通过“自愿报名,试戏选拔”的方式在全国进行海选,从优中选优。总导演李俊还作出了特别的要求:“选知名人物的演员时要形神兼备,选一般演员时要注意朴实,选我方人员时一定要有农民的土香味。”能参加这样一部世纪大片的演出,对于当时中国影坛上的演员们是具有莫大吸引力的,很快就涌来了一大批人报名试镜。一些次要人物这里就不说了,下面简单谈一下几位领袖级人物和主要将领的演员确定。
饰演毛泽东的演员最无悬念,由当时国内公认的“主席”古月走马担纲。其次就是邓小平的角色,被因出演《百色起义》中邓小平而一举成名的卢奇夺走。周恩来的角色竞争者要多一些,其中最孚众望的是在《大河奔流》、《西安事变》中饰演过周恩来的王铁成。不过历史上的周恩来当时只有51岁,王铁成的扮相有些嫌老,最后剧组选择了在《北斗》、《四渡赤水》中饰演过周恩来的苏林。蒋介石的有力竞争者有两个,一个是在《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等影片中饰演过蒋介石的孙飞虎,另一个是在《四渡赤水》、《血战台儿庄》等影片中饰演过蒋介石的赵恒多。其中孙飞虎的呼声更高,因为《西安事变》一片在台湾走红,那里熟悉蒋介石的人认为孙飞虎连“后脑勺都像蒋总统”。然而剧组在经过了细致讨论分析后,认为孙飞虎把蒋介石演得比较阴鸷僵硬,不如赵恒多更加开阖自如,最终选择了赵恒多。朱德的角色给了因《南昌起义》、《四渡赤水》等片而最为观众所熟知的朱德特型演员刘怀正。遗憾的是刘怀正在1997年赴美国访问时,与另一周恩来特型演员黄凯因车祸而同时遇难。当时国内演刘少奇的特型演员极少,曾在电视剧《少奇同志在东北》和影片《巍巍昆仑》中饰演了刘少奇的郭法曾顺利入选。在笔者的记忆中,对他在影片《十天》中饰演的反派吴副官和《特高课在行动》中饰演的日本翻译官丁彦(实是我党地下工作者)印象还比较深刻。饰演任弼时的特型演员也很少,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路希凭借在《西安事变》、《巍巍昆仑》中饰演了任弼时而入选。陈毅的角色给了是当时国内最为观众熟悉的陈毅特型演员刘锡田,刘伯承的角色也因同样理由给了特型演员傅学诚。粟裕的角色给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山东省话剧团演员谢伟才,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定妆照与粟裕很像。谢伟才此后用心揣摸,刻苦钻研,终于比较好地演出了粟裕的儒将形象。在《大决战》的首映式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还在众多演员中认出了谢伟才,高兴地对他说:“你是演粟裕的,演得好,演得好!”更为传奇的是,《大决战》在全国公映后,还让谢伟才找到了已失散40多年的弟弟妹妹们。
最关键的一个角色要放在这里单独说。大家都猜到了,林彪。在1983的影片《四渡赤水》中,曾经出现过林彪的两个镜头,这是银幕上第一个以正面人物出现的林彪形象。当时那个演员的扮相和湖北口音还真是像极了前副统帅,可惜一直没有查到他的名字。这一次,天大的幸运和考验落到了黑龙江省鸡西市话剧团演员马绍信头上。本来团里是推荐他去竞争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一角的,没想到一来二去编导却让他试了林彪的戏。也亏得八一厂当年的不拘一格大胆用人,才让马绍信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塑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让观众难以忘怀的林彪形象。马绍信演得有多像,看过电影的观众自然心中有数。当时连林彪的女儿林豆豆都打电话给剧组,对这一银幕形象表示了感谢。至今为止,马绍信仍被公认为在中国影视剧史上曾经饰演中年林彪最为形神兼备的演员。据说在《大决战》摄制完成后,已是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曾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剧组主要演员。当时他突然急切地问道:“林彪呢?林彪呢?”有人指出了站在后排的马绍信,杨尚昆立即急步走上去,紧紧握住了马绍信的手,抖了又抖,欲言又止,眼里饱含的那份复杂情感,实在是可以作为一个历史之谜面让后人去猜了。
演员选好了,这些人在《大决战》里是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又成了一个问题。在以前拍过的革命历史影片中,有一些领袖级角色说方言已为观众所熟悉了,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蒋介石等,还有一些高级将领如刘伯承、陈毅等也是。如果现在要改说普通话,难免会失去了已养成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大决战》这么多的人物,要是都说方言,可就南腔北调乱了套,也不可行。最后剧组在征询了总政领导、专家顾问及一些老同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一部分领袖和将帅讲方言,其余人物讲普通话。具体到影片中,就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蒋介石、刘伯承、陈毅,再加上一位后起之秀粟裕说方言,其余角色都说普通话,包括林彪。从后来影片的效果看,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假设要是在塔山阻击战的紧要关头,马绍信饰演的林彪疾言厉色地用湖北话来一句:“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个场面该有多么煞风景。
我记得,而且还保存了了,时不时看看,场面相当震撼。《辽沈战役》的林彪是一大亮点。这应该也是大陆第一部较为客观正面描述林彪的电影作品。而且我记得当时每名群众演员每场的片酬是5元。
这种类型的大片,虽然不是空前的(过去有,如前苏联的系列大片),但估计是绝后了(当然这个系列还有大进军之类的,算是姊妹篇吧)。以后再也不可能动用如此之多的部队参演了。
今天写帖子才刚提到《淮海战役》
国产超级航母 发表于 2015-1-12 22:52
我记得,而且还保存了了,时不时看看,场面相当震撼。《辽沈战役》的林彪是一大亮点。这应该也是大陆第一部 ...
+1!感觉三大战役,从戏剧性角度来说最好看的就是辽沈了。
我也每年看一遍
很难再有这种鸿篇巨著了!从电影刚刚上演到现在,看了不下十遍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最近才看过一次,感觉上有点落后了。比九几年刚看的时候让人震惊的感觉差很多了。也许是现代电影技术进步了吧。应该重拍一次。集结号里的战斗场景就不错。
这三部确实走惊世人作,场面之宏大好莱坞也拍不出。
后来邓小平都曾满意地表示:“片子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他当然喜欢看了……
通信参谋 发表于 2015-1-12 22:57
这种类型的大片,虽然不是空前的(过去有,如前苏联的系列大片),但估计是绝后了(当然这个系列还有大进军 ...
解放战争三部曲 大转折 大决战 大进军

但是反映1946-1947战略防御这段时间的电影没有
挺进中原算吗?
这种国家级投资的大制作以后很难再现了。

隼鹰 发表于 2015-1-12 23:24
解放战争三部曲 大转折 大决战 大进军

但是反映1946-1947战略防御这段时间的电影没有


看巍巍昆仑吧。这片不错。
还有电视剧:七战七捷、刘邓在平汉前线。都是这个阶段的。
隼鹰 发表于 2015-1-12 23:24
解放战争三部曲 大转折 大决战 大进军

但是反映1946-1947战略防御这段时间的电影没有


看巍巍昆仑吧。这片不错。
还有电视剧:七战七捷、刘邓在平汉前线。都是这个阶段的。
我也每年看一遍
我一年看好几遍。
开国大典也不错。
三部系列,辽沈最震撼,淮海最大气,平津最平淡。

林在影片中确实表现得挺突出,当年能这样拍怕也是要很大勇气吧。
我看了多少遍……我想想,到高中毕业我一直数着的,好像是辽沈/淮海/平津9/12/11遍(那时候没网络,那真是只要电视台放就看啊,另外辽沈是我爸带我去电影院看的,淮海是学校组织看的)。中间大概有七八年没怎么看,后来拿BT下下来刻盘分别看了n遍(那段时间淮海看得少),最近几年翻来覆去地在网上看,很多时候一边干活一边带着耳机听(别的不说,音乐太棒了,另外KMT行进的那个貌似雄壮的音乐听着很搞笑,尤其是想到要么一会儿廖耀湘出来装叉要么黄维出来背书就更忍不住笑)。

说实话目前我不赞成重拍,95年以后的战争片看着就不是那个味儿。真要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可能是我军可以突出更多二级指挥员,起码打个名字(我记得辽沈里没有,淮海有陈谢、陈、陈在接电话忘记有没有给王杜名字了,平津比较多,有程黄、杨李和杨罗耿)。

最近又看了一通,最新感受是对粟裕的定位很有分寸,一方面给了方言待遇,另一方面能看出来他是纯军事人员,能力基本集中在战术方面。
不怎么样!就是以那个为分界线中国革命战争电水平直线下降,完全脱离了当时战争的情况!估计新一代没接触过战争又是看美国商业片长大的脑残导演慢慢上位了影的
苏联风格的纪录片式大场面,但对观众的震撼不如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战争片了
三部系列,辽沈最震撼,淮海最大气,平津最平淡。

林在影片中确实表现得挺突出,当年能这样拍怕也是要很 ...
淮海明显最小气,改编最多
老炊事员挑着猪肉炖粉条送到前线是其中一幕吧
说起来,谁知道辽沈战役中炮击塔山的重庆舰是哪艘军舰扮演的?双联装背负式主炮塔,符合史实,但是我海军当时貌似是没有这样的军舰,难道是鞍山级主炮各加了一根假炮管?
不怎么样!就是以那个为分界线中国革命战争电水平直线下降,完全脱离了当时战争的情况!估计新一代没接触过 ...
就他妈从阅兵式就能看出来
不怎么样!就是以那个为分界线中国革命战争电水平直线下降,完全脱离了当时战争的情况!估计新一代没接触过 ...
就他妈从阅兵式就能看出来
楼主圈内专家。了解不少情况知识。
贴吧有个帖子,讲大决战这部电影挺详细的。可惜一年多了,连委员长就任大总统都木有讲到。
苏联风格的纪录片式大场面,但对观众的震撼不如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战争片了
我觉得大兵那种实际上还是泛着小清新主旋律味道的远比不上兄弟连震撼。
收了DVD,寒假放给俺儿子看。
zhongyu 发表于 2015-1-13 08:13
苏联风格的纪录片式大场面,但对观众的震撼不如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战争片了
史诗片对观众的震撼是精神层面的,拯救大兵瑞恩之流对观众的震撼是感官层面的,不在一个层面上,没法比的。
最近才看过一次,感觉上有点落后了。比九几年刚看的时候让人震惊的感觉差很多了。也许是现代电影技术进步了 ...
现在可拍不出来那种气势了,除非用电脑特效,不过那样就有点假了
我电影下好,存起来了,算收藏吗?
辽沈战役 里 印象比较深的 有两个

一个 林彪 从头到尾 都是 犹犹豫豫的~
一个 刘亚楼 从头到尾 基本就一个形象  —— 拿着电话 大吼 “你们干什么吃的!”

简直弱爆了…
zkyymoon 发表于 2015-1-13 08:38
就他妈从阅兵式就能看出来
叫人心疼的2009国庆大阅兵,那个央视导演,我就想粗口~~~
现在可拍不出来那种气势了,除非用电脑特效,不过那样就有点假了
大决战的大场面节奏把握的很好,指挥部几个重点人物刻画的很到位。但是具体到局部的一些战争场面不够细致。可能是这部大片性质决定的吧。现在电影都是商业模式,不比当时。最起码的那些特型演员就不好找了。拍这种大场面电影国内还是张艺某把控能力强。只是国内能投资这种大片的公司不多,不知道华宜有没有勇气。
叫人心疼的2009国庆大阅兵,那个央视导演,我就想粗口~~~

霸气不足,作秀有余!像一群模特在走秀。
早就下载了,有时间就看一段,拍得好!
大决战的大场面节奏把握的很好,指挥部几个重点人物刻画的很到位。但是具体到局部的一些战争场面不够细致 ...
张艺谋大场面只会拍些类似英雄里摆拍的花拳绣腿,论打斗的大场面哪怕徐克的黄飞鸿,冼杞然的西楚霸王都比他强
看大决战,不如看

凤凰大视野 生死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