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新一代航空弹射救生技术 与国外差距仍很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31:00
弹射救生技术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航空救生技术是飞机上最为复杂的协同体系之一,世界航空大国对发展航空救生技术高度重视。美国1983年将飞行器的乘员安全救生技术确定为对未来军用飞机产生重大影响的17项关键技术之一。我国也将防护救生系统列为重点军用航空机载设备发展项目之一。

  1998年,某型机作机动飞行时失去控制,飞机距地面仅300米,速度600千米/时,并以40度的俯冲角加40度侧滑角快速下沉。在此紧急情况下,飞行员果断拉动弹射手柄,座椅弹射成功,飞行员未受任何损伤。1999年,某型机作编队飞行训练时,飞机未能正常起飞,以大速度冲出跑道末端,撞在拦阻网的固定杆上,飞机出现右滚,飞行员果断启动弹射程序,双座弹射均获成功,验证了一机双椅双弹技术的成熟。

  2000年,采用多项新技术的某型机弹射座椅首弹成功。2001年,在火箭弹射座椅定型试验中,试飞中心首次在弹射试验机上进行了多项不利飞行状态下的座椅空中弹射试验,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机动状态和高速状态下的座椅弹射试飞。该试验的成功,使我国的飞行弹射试验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该技术创新荣获国防科技技术二等奖。

  某型火箭弹射座椅采用了国内首次研制的多项新技术和部件,特别是采用电子式程控器,提高低空低速不利姿态的救生性能;其改型火箭弹射座椅的双座救生性能已具有国外现役装备中的先进的第三代弹射座椅水平,我国弹射试验技术也趋于成熟。正是这种卓越的性能和它所创造的瞬间奇迹,奠定了我国航空救生技术的强国地位。目前,以弹射座椅为核心,我国已形成包括弹射座椅、伞系统、个体防护装备、供氧系统和救生物品等系列航空救生装备在内的科研、生产、试验一体化的科研生产体系,基本满足了飞行员海上、寒区、沙漠、丛林、高原安全救生的需求。

  展望世界弹射救生技术发展

  传统的弹射救生技术主要用于高速飞行的军用固定翼飞机,随着弹射救生技术的发展,预计今后将向武装直升机、民用飞机以及载人航天飞行器等领域发展。

  自从1961年苏联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以来,航天救生便提到了议事日程。1986年“挑战号”航天飞机失事后,航天救生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很多救生方案,如分离救生舱、密闭式弹射座椅、敞开式弹射座椅、牵引火箭式救生系统等,由于当时服役的航天飞机不可能变动太大,所以最后选用了滑杆式救生方案,但因其救生包线小,只适用于低速飞行状态。

  伊拉克、阿富汗等局部战争表明武装直升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其救生成功率不能令人满意,目前仅靠抗坠毁座椅难以满足直升机救生的要求。俄罗斯卡-50武装直升机已装备了牵引火箭式弹射救生系统。预计今后将加大研制直升机救生系统的力度。

  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等国曾为民用飞机的救生问题设想了很多方案,如分离救生舱、牵引火箭座椅、飞机整体回收等。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再加上这些方案对飞机的性能、重量、成本等影响太大,这些方案难以工程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民用飞机的救生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可以预计,小型民用公务机的整体回收或分离救生舱方案将有希望得到实际应用。

  此外,扩展弹射座椅的名义性能包线,适应飞行员范围的不断扩大等也是弹射救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英、美等国现役弹射座椅的名义性能包线为:在平飞条件下,飞行高度0~15000米,飞行速度0~1100千米/时,M数≤2.5。迄今为止尚没有1100千米/时成功弹射的事例。要扩大救生性能包线(0~1400千米/时,M数3.0,高度0~21千米),即在满足弹射性能条件下,控制弹射后作用在乘员身上的综合作用力,使其保持在人体生理耐限范围内,尽量减少弹射损伤,具有自适应救生能力。采用推力大小和方向可变的动力装置;具有完善的高速气流防护措施。

  我国弹射救生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跨入了独立研制弹射救生设备的行列,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弹射座椅已大量装机服役,并已开始新一代弹射救生技术的研究工作。但与国外先进弹射救生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必须选准突破口,加大投资强度,研制出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先进救生系统,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空报http://www.huaxia.com/thjq/jsxw/dl/2014/12/4204584_2.html弹射救生技术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航空救生技术是飞机上最为复杂的协同体系之一,世界航空大国对发展航空救生技术高度重视。美国1983年将飞行器的乘员安全救生技术确定为对未来军用飞机产生重大影响的17项关键技术之一。我国也将防护救生系统列为重点军用航空机载设备发展项目之一。

  1998年,某型机作机动飞行时失去控制,飞机距地面仅300米,速度600千米/时,并以40度的俯冲角加40度侧滑角快速下沉。在此紧急情况下,飞行员果断拉动弹射手柄,座椅弹射成功,飞行员未受任何损伤。1999年,某型机作编队飞行训练时,飞机未能正常起飞,以大速度冲出跑道末端,撞在拦阻网的固定杆上,飞机出现右滚,飞行员果断启动弹射程序,双座弹射均获成功,验证了一机双椅双弹技术的成熟。

  2000年,采用多项新技术的某型机弹射座椅首弹成功。2001年,在火箭弹射座椅定型试验中,试飞中心首次在弹射试验机上进行了多项不利飞行状态下的座椅空中弹射试验,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机动状态和高速状态下的座椅弹射试飞。该试验的成功,使我国的飞行弹射试验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该技术创新荣获国防科技技术二等奖。

  某型火箭弹射座椅采用了国内首次研制的多项新技术和部件,特别是采用电子式程控器,提高低空低速不利姿态的救生性能;其改型火箭弹射座椅的双座救生性能已具有国外现役装备中的先进的第三代弹射座椅水平,我国弹射试验技术也趋于成熟。正是这种卓越的性能和它所创造的瞬间奇迹,奠定了我国航空救生技术的强国地位。目前,以弹射座椅为核心,我国已形成包括弹射座椅、伞系统、个体防护装备、供氧系统和救生物品等系列航空救生装备在内的科研、生产、试验一体化的科研生产体系,基本满足了飞行员海上、寒区、沙漠、丛林、高原安全救生的需求。

  展望世界弹射救生技术发展

  传统的弹射救生技术主要用于高速飞行的军用固定翼飞机,随着弹射救生技术的发展,预计今后将向武装直升机、民用飞机以及载人航天飞行器等领域发展。

  自从1961年苏联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以来,航天救生便提到了议事日程。1986年“挑战号”航天飞机失事后,航天救生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很多救生方案,如分离救生舱、密闭式弹射座椅、敞开式弹射座椅、牵引火箭式救生系统等,由于当时服役的航天飞机不可能变动太大,所以最后选用了滑杆式救生方案,但因其救生包线小,只适用于低速飞行状态。

  伊拉克、阿富汗等局部战争表明武装直升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其救生成功率不能令人满意,目前仅靠抗坠毁座椅难以满足直升机救生的要求。俄罗斯卡-50武装直升机已装备了牵引火箭式弹射救生系统。预计今后将加大研制直升机救生系统的力度。

  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等国曾为民用飞机的救生问题设想了很多方案,如分离救生舱、牵引火箭座椅、飞机整体回收等。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再加上这些方案对飞机的性能、重量、成本等影响太大,这些方案难以工程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民用飞机的救生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可以预计,小型民用公务机的整体回收或分离救生舱方案将有希望得到实际应用。

  此外,扩展弹射座椅的名义性能包线,适应飞行员范围的不断扩大等也是弹射救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英、美等国现役弹射座椅的名义性能包线为:在平飞条件下,飞行高度0~15000米,飞行速度0~1100千米/时,M数≤2.5。迄今为止尚没有1100千米/时成功弹射的事例。要扩大救生性能包线(0~1400千米/时,M数3.0,高度0~21千米),即在满足弹射性能条件下,控制弹射后作用在乘员身上的综合作用力,使其保持在人体生理耐限范围内,尽量减少弹射损伤,具有自适应救生能力。采用推力大小和方向可变的动力装置;具有完善的高速气流防护措施。

  我国弹射救生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跨入了独立研制弹射救生设备的行列,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弹射座椅已大量装机服役,并已开始新一代弹射救生技术的研究工作。但与国外先进弹射救生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必须选准突破口,加大投资强度,研制出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先进救生系统,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空报http://www.huaxia.com/thjq/jsxw/dl/2014/12/4204584_2.html
旁氏逼逼霜@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