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原因根本不是石油,而是粮食,落后的农业导致苏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2:02:57
1914 年之前,俄国曾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出口国。正是农产品的出口在历史上保证了俄罗斯的外汇收入,并为进口机械设备提供了资金。苏联首个关于在国外大量采购粮食的决议是在 1963 年通过的。当年粮食减产,而此前,苏联一直是农产品的出口国。

苏联转而成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引发了一系列巨大而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依靠出口石油,粮食问题很可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成为灾难性问题。无论是黄金开采,还是木材、棉花的出口以及对外举债,都不能保证用来进口农产品的稳定拨款。

在此情况下,只有 在西西伯利亚开发并开采大型油田,将石油大量出口换汇才能阻止粮食危机的发生。美国学者科特金写道,“如果没有西伯利亚的石油,苏联很可能会提前 20 年塌陷(解体)”。他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苏联农产品进口量占所需粮食总量的 40%以上,成为苏联经济的软肋。





石油是苏联的命根

众所周知,前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结构畸形。1963年,苏联历史上首次为购买大批谷物花费了国家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但与此同时,一项重大利好让本该暴露的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掩盖了,这个利好就是石油。

前苏联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20世纪60-70年代,西西伯利亚发现了巨型油气田,恰逢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1980年两伊战争,均导致了原油的减产,世界油价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上涨。在高油价下,苏联通过石油出口获得了巨大的外汇储备。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获得的巨大硬通货收益,为维系失败的体制提供了决定性的金融资源。苏联经济状况不用任何经济改革就得到了改善,可以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还保障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

受到石油红利的刺激,苏联1970-1986年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投入提高了1-2倍。1970-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石油工业占工业总投入的8.8-9.3%,1986年则提高到了19.5%。苏联石油产能1970年为美国的74%,1986增长到了140%;在此期间,天然气产量从相当于美国的30%增长到了133%。苏联从西方进口的机械设备包括成套石油开采设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1990年43.8%。当时许多人认为,油价上涨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稳定下来,沉浸在一片乐观的期许中。

但是其他部门的情况则堪称一片萧条。从50年代的6%、70年代的4%到80年代的3-3.5%,苏联经济持续20-30年增速递减,甚至增长停滞。苏联从1975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年净出口350万吨,1974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1986-1988年,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年进口肉类60万吨,奶油24万吨,植物油120万吨,砂糖550万吨,柑橘50万吨。可以明显看出,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甚至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石油不再万能,苏联人没意识到

但石油价格是否真的如同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到了一定高度就稳定下来呢?后来的事实证明,完全不是。

70年代的石油减产、提价,导致了西方国家工业生产衰退、通货膨胀加剧和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据统计,整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1973年的5.7%分别降至1974年的0.7%和1975年的-0.4%,从1978年的4.1%分别降至1979年的3.2%、1980年的1.4%和1982年的-0.3%。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

首先,西方国家纷纷调整能源政策,首先是节制石油消费。据日本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估计,1973~1981年经合组织因节能而减少的石油消费量高达3.18亿吨,平均每年节油2446万吨,其中1979~1981年年均节油量更高,达4933万吨,仅此一举,就可以使经合组织减少近100万桶∕日的石油消费量。同时,西方国家重视发展替代能源,并且注重高科技低能耗产业的发展。据统计,198年美国公用事业用煤量比1973年增加一半以上。同一时期,英国、法国和西德每年至少各有一座1200兆瓦或更大的原子能发电站可以投入使用。到1983年,法国已经39%的电力由核电站供应。此外,西方国家成立了统一的国际组织介入国际石油市场,1976年1月19日,国际能源机构正式成立,这使得西方国家形成了集体的能源安全体系。

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八十年代,世界石油的消费量逐渐下降,据1986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报道,“1979年世界石油总消费量为31.25亿吨,而到1985年却只有28.09亿吨;198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7.89%,与1973年相比,石油的比重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事实上,在1979年到1980年期间,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曾经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但没有人重视其警告,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其远见。

这种对原油需求下行的趋势,早在当年也被我国学者所注意。在发表于《现代国际关系》1983年第04期的《八十年代的西欧经济》一文中,我国学者关树芬就已经指出,“西欧国家为了适应世界能源的新形势,已先后制定了以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为中心的能源结构改革计划,降低石油在西欧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重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据欧洲共同体估计,在1981——90年十年内,成员国此类投资总额约5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可见,进入到八十年代后,原油需求下降带来的价格下跌已经形成趋势,而过度依赖石油出口的苏联经济如果不进行相应调整,灾难性的后果是无法避免的。

1914 年之前,俄国曾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出口国。正是农产品的出口在历史上保证了俄罗斯的外汇收入,并为进口机械设备提供了资金。苏联首个关于在国外大量采购粮食的决议是在 1963 年通过的。当年粮食减产,而此前,苏联一直是农产品的出口国。

苏联转而成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引发了一系列巨大而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依靠出口石油,粮食问题很可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成为灾难性问题。无论是黄金开采,还是木材、棉花的出口以及对外举债,都不能保证用来进口农产品的稳定拨款。

在此情况下,只有 在西西伯利亚开发并开采大型油田,将石油大量出口换汇才能阻止粮食危机的发生。美国学者科特金写道,“如果没有西伯利亚的石油,苏联很可能会提前 20 年塌陷(解体)”。他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苏联农产品进口量占所需粮食总量的 40%以上,成为苏联经济的软肋。





石油是苏联的命根

众所周知,前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结构畸形。1963年,苏联历史上首次为购买大批谷物花费了国家三分之一的黄金储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但与此同时,一项重大利好让本该暴露的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掩盖了,这个利好就是石油。

前苏联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20世纪60-70年代,西西伯利亚发现了巨型油气田,恰逢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1980年两伊战争,均导致了原油的减产,世界油价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上涨。在高油价下,苏联通过石油出口获得了巨大的外汇储备。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获得的巨大硬通货收益,为维系失败的体制提供了决定性的金融资源。苏联经济状况不用任何经济改革就得到了改善,可以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还保障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

受到石油红利的刺激,苏联1970-1986年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投入提高了1-2倍。1970-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石油工业占工业总投入的8.8-9.3%,1986年则提高到了19.5%。苏联石油产能1970年为美国的74%,1986增长到了140%;在此期间,天然气产量从相当于美国的30%增长到了133%。苏联从西方进口的机械设备包括成套石油开采设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1990年43.8%。当时许多人认为,油价上涨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稳定下来,沉浸在一片乐观的期许中。

但是其他部门的情况则堪称一片萧条。从50年代的6%、70年代的4%到80年代的3-3.5%,苏联经济持续20-30年增速递减,甚至增长停滞。苏联从1975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年净出口350万吨,1974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1986-1988年,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年进口肉类60万吨,奶油24万吨,植物油120万吨,砂糖550万吨,柑橘50万吨。可以明显看出,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甚至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石油不再万能,苏联人没意识到

但石油价格是否真的如同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到了一定高度就稳定下来呢?后来的事实证明,完全不是。

70年代的石油减产、提价,导致了西方国家工业生产衰退、通货膨胀加剧和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据统计,整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从1973年的5.7%分别降至1974年的0.7%和1975年的-0.4%,从1978年的4.1%分别降至1979年的3.2%、1980年的1.4%和1982年的-0.3%。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

首先,西方国家纷纷调整能源政策,首先是节制石油消费。据日本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估计,1973~1981年经合组织因节能而减少的石油消费量高达3.18亿吨,平均每年节油2446万吨,其中1979~1981年年均节油量更高,达4933万吨,仅此一举,就可以使经合组织减少近100万桶∕日的石油消费量。同时,西方国家重视发展替代能源,并且注重高科技低能耗产业的发展。据统计,198年美国公用事业用煤量比1973年增加一半以上。同一时期,英国、法国和西德每年至少各有一座1200兆瓦或更大的原子能发电站可以投入使用。到1983年,法国已经39%的电力由核电站供应。此外,西方国家成立了统一的国际组织介入国际石油市场,1976年1月19日,国际能源机构正式成立,这使得西方国家形成了集体的能源安全体系。

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八十年代,世界石油的消费量逐渐下降,据1986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报道,“1979年世界石油总消费量为31.25亿吨,而到1985年却只有28.09亿吨;198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7.89%,与1973年相比,石油的比重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事实上,在1979年到1980年期间,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曾经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但没有人重视其警告,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其远见。

这种对原油需求下行的趋势,早在当年也被我国学者所注意。在发表于《现代国际关系》1983年第04期的《八十年代的西欧经济》一文中,我国学者关树芬就已经指出,“西欧国家为了适应世界能源的新形势,已先后制定了以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为中心的能源结构改革计划,降低石油在西欧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重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据欧洲共同体估计,在1981——90年十年内,成员国此类投资总额约5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可见,进入到八十年代后,原油需求下降带来的价格下跌已经形成趋势,而过度依赖石油出口的苏联经济如果不进行相应调整,灾难性的后果是无法避免的。

1980-1982年间,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连续衰退并伴之以石油价格下降时,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一情况将给苏联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

更要命的是,苏联此时的原油还出现了开采量下降和成本上涨问题。80年代初期,占苏联石油产量25%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的产量已经出现下滑,西西伯利亚其他巨型油田的产量也在下降。巨型油田中,易采而便宜的石油已经枯竭。西西伯利亚稍小一些的复杂油田则需要巨额投入。为了维持原来的产能,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和物资投入,但国家预算中没有钱来进行这些投资。这就将导致一个结果:当原油价格下降时,苏联将越来越难以用增产来维持稳定的外汇收入。

苏联人已经一再地失去了弥补的机会,最后的结局便不难想象了。

1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 200 万桶/日猛增到约 600 万桶/日,秋末更达到900 万桶/日。11 月,国际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个月之后跌至12 美元/桶。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按照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 年世界油价下跌,从 1984 年的 212.6美元/吨下降到 1988 年的 93 美元/吨,下降了129%,致使该国四年间共计损失400亿卢布。这令本已问题严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并成为了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沙特这次增产都被一些人认为是在美国“逼迫”下进行的,但事实上通过分析不难得知,沙特的增产是本国经济的必然要求。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市场石油供应极度充裕,沙特采取了支撑油价的策略,将原油日产量由1980年的逾1000万桶减少至1985-86年的不到250万桶。但与此同时,但其他产油国却并没有跟进,导致油价陷入多年低迷,沙特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出现长达16年的预算赤字。沙特的减产受益最大的恰恰是苏联等开采成本极高的产油国。因此,沙特在1985年改变做法,采取增产降价的策略,把苏联等原油开采成本极高竞争对手“一杆清台”,是一种合理的市场行为。事实证明,沙特此举,最终为他们的经济逐渐复苏铺平了道路。这其中即便有美国撑腰,也不应视为“阴谋”,而是顺势而为的“阳谋”。

可以说,在漫长的时间里,苏联过度依赖重工、军工的严重畸形经济体制,早已为其经济种下了不良的种子。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苏联人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以至于轻而易举地被一次油价大跌击倒,这背后也潜藏着长期以来的执政失误。

也不知道苏联是怎搞的,拥有肥沃的乌克兰大平原,中亚大草原,结果农业一塌湖里涂


不解体才奇怪
解体根本还是经济不行,土鳖经济要是不行了,自五数量也会骤降的
石油和粮食都是表现。脱离群众,背离道路,丧失理想信仰才是根本原因
濒海战斗舰 发表于 2014-12-21 18:55
解体根本还是经济不行,土鳖经济要是不行了,自五数量也会骤降的
农业乃国家之根本,只要老百姓有饭吃(当然要吃好点保证营养),经济再差也能稳住
也不知道苏联是怎搞的,拥有肥沃的乌克兰大平原,中亚大草原,结果农业一塌湖里涂



因为毛子祖上不是农业人口
二毛家难道吃不饱饭么?不照样闹腾的厉害
濒海战斗舰 发表于 2014-12-21 18:55
解体根本还是经济不行,土鳖经济要是不行了,自五数量也会骤降的
经济是TB的命根子,经济不行了,很多问题就可能随时爆发
呵呵,从苏联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就可以看出来
那些说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关键不是包产到户,而是中国引进来化肥工厂的说法是多么荒谬
70年代中国的化肥工厂,能比苏联更多 ?产能能有苏联更多?
农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制度,让绝大多数农民失去了劳动积极性
化肥分到了公社里,宁可堆在仓库里,也懒得花力气把他撒到田里
反正你多打粮食也是上交,你也不会分到更多粮食吃
养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4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
去看看《转折时期的邓小平》就知道了,这就是赤裸裸的体制问题
苏联解体原因甚多,不是一个简单的粮食问题。
CarrierVessel16 发表于 2014-12-21 19:05
石油和粮食都是表现。脱离群众,背离道路,丧失理想信仰才是根本原因
没有粮食再有信仰也没有用啊。。。。 所以说中国目前保持18亿亩的红线还是绝对要的~
我们这里还在施工的公路绿化带上都有人在种菜。

卡尔采夫同学 发表于 2014-12-21 18:53
也不知道苏联是怎搞的,拥有肥沃的乌克兰大平原,中亚大草原,结果农业一塌湖里涂




理解有误,编辑掉
卡尔采夫同学 发表于 2014-12-21 18:53
也不知道苏联是怎搞的,拥有肥沃的乌克兰大平原,中亚大草原,结果农业一塌湖里涂




理解有误,编辑掉
呵呵,从苏联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就可以看出来
那些说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关键不是包产到户,而是中国引进来化 ...
小心被喷,这在超大可是一个血雨腥风的话题。
经济有缺陷,成为敌对势力攻击的弱点。中国经济的缺陷在哪里?

kalaoo 发表于 2014-12-21 19:09
呵呵,从苏联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就可以看出来
那些说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关键不是包产到户,而是中国引进来化 ...


荒谬?靠天吃饭就算精耕细做也难得吃饱,没有化肥和良种就算风调雨顺又能有多少产量?没有足够的肥力灌浆都灌不饱,接出一堆空壳有什么用?

封建社会没有生产队,居然粮食产量怎么就是上不去?为什么等到四三方案全国那一堆化肥厂建成,粮食产量就上去了?

反科学反到这份上也算是奇观了。
kalaoo 发表于 2014-12-21 19:09
呵呵,从苏联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就可以看出来
那些说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关键不是包产到户,而是中国引进来化 ...


荒谬?靠天吃饭就算精耕细做也难得吃饱,没有化肥和良种就算风调雨顺又能有多少产量?没有足够的肥力灌浆都灌不饱,接出一堆空壳有什么用?

封建社会没有生产队,居然粮食产量怎么就是上不去?为什么等到四三方案全国那一堆化肥厂建成,粮食产量就上去了?

反科学反到这份上也算是奇观了。
kalaoo 发表于 2014-12-21 19:09
呵呵,从苏联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就可以看出来
那些说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关键不是包产到户,而是中国引进来化 ...
邓公对于农民还是很了解的,反倒是太祖表面上了解农民,实际上很不了解农民。
北风呼噜 发表于 2014-12-21 19:50
荒谬?靠天吃饭就算精耕细做也难得吃饱,没有化肥和良种就算风调雨顺又能有多少产量?没有足够的肥力灌 ...
把你的劳动成果无条件拿走,就算能结出金子,也没人干。
归根结底,太宗是现实主义,认为吃饱饭才是根本。太祖是理想主义,认为消灭贫富差距,消灭两极分化才是根本。

问题是以当时的综合国力,祖国没有资本供太祖如此折腾。
把你的劳动成果无条件拿走,就算能结出金子,也没人干。
封建社会有生产队?或者走远点,美国十八世纪的农场有生产队?为什么产量就是上不去?
lufang_xy 发表于 2014-12-21 19:07
因为毛子祖上不是农业人口
一派胡言,一戰前俄國一直是最大糧食出口國
nhgime 发表于 2014-12-21 19:08
经济是TB的命根子,经济不行了,很多问题就可能随时爆发
這種說法適用於任何一個政權。
      苏联领导人的一种说法,苏联在有乌克兰,有200万农业干部从各方面负责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人多为患却难以完成农业生产计划。解体后,俄罗斯在少了乌克兰,少了200万农业干部的情况下,反而可以大规模对外出口粮食。还是制度!
呵呵,从苏联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就可以看出来
那些说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关键不是包产到户,而是中国引进来化 ...
有理!其实不仅是苏联,东欧国家农业条件同样很好,又有那个让国民在吃饭问题上让人民满意了?比如波兰,历来都是欧洲粮仓之称,但不还是因为肉类大幅涨价才惹出团结工会?计划经济的国家就没哪个能让国民在饮食上满意的,多数缺粮食,即使不缺粮食的也缺副食,无论数字上怎么好看,由于仓储、运输、加工分配机制上的僵化,实际效果也是浪费严重,百姓仍然要排队购买品种单调的食物,羡慕着西方品种繁多精美的食品。即使是情况最好的东德,拿着经互会和老大哥的大量援助,吃饱饭没问题,可相比之下,同样是面粉黄油,人家西德就能做出300多种精美的面包,还不限量供应,所以还是只能羨慕妒忌恨,这就是赤果果的体制差距。
zmxorhhx 发表于 2014-12-21 19:13
没有粮食再有信仰也没有用啊。。。。 所以说中国目前保持18亿亩的红线还是绝对要的~
有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就会把人民群众的粮食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解决。苏联体制便于集中力量解决大事,几十年没解决粮食只能说明粮食问题没被领导当成大事。

CarrierVessel16 发表于 2014-12-21 20:37
有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就会把人民群众的粮食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解决。苏联体制便于集中力量解决大 ...


当大事也解决不了,欧美也不是领导人天天都把高度重视农业问题挂在嘴边的,人家照样吃的很好;计划经济国家即使天天喊高度重视,又有哪个在吃饭问题上让人民满意?以粮为纲i就缺副食,等重视副食后又会发现缺蔬菜水果,等这些都解决了还会发现没有良好的物流体系运输食物,没有足够的食品加工厂做出品种繁多的精美食物,没足够多的店铺让人们不用排长队就能买到食品,没有足够的餐馆让大家享受优质的餐饮服务。让国家都对此高度重视?累死也计划不过来。
我以前去过新义州,通过观察和与导游聊天发现这里只有寥寥几座国营饭店、商店和食品厂,个人连个小吃摊都不让开,去每个饭店吃饭都要提前预约,在这种流通分配加工服务体制下,即使北棒子人均的粮食副食都和土鳖一样多,人民的伙食又能好到哪去?
CarrierVessel16 发表于 2014-12-21 20:37
有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就会把人民群众的粮食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解决。苏联体制便于集中力量解决大 ...


当大事也解决不了,欧美也不是领导人天天都把高度重视农业问题挂在嘴边的,人家照样吃的很好;计划经济国家即使天天喊高度重视,又有哪个在吃饭问题上让人民满意?以粮为纲i就缺副食,等重视副食后又会发现缺蔬菜水果,等这些都解决了还会发现没有良好的物流体系运输食物,没有足够的食品加工厂做出品种繁多的精美食物,没足够多的店铺让人们不用排长队就能买到食品,没有足够的餐馆让大家享受优质的餐饮服务。让国家都对此高度重视?累死也计划不过来。
我以前去过新义州,通过观察和与导游聊天发现这里只有寥寥几座国营饭店、商店和食品厂,个人连个小吃摊都不让开,去每个饭店吃饭都要提前预约,在这种流通分配加工服务体制下,即使北棒子人均的粮食副食都和土鳖一样多,人民的伙食又能好到哪去?
哈萨克斯坦也是出口大户,以前苏联时期也是号称不够吃
卡尔采夫同学 发表于 2014-12-21 18:53
也不知道苏联是怎搞的,拥有肥沃的乌克兰大平原,中亚大草原,结果农业一塌湖里涂
劳动生产率低,你对比下90年代前的国有企业就知道计划经济的德行了

西欧高福利国家,尽管国民比我们生活舒适,但劳动生产率还是比苏联高
出口粮食?印度是粮食出口大国,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哪个国家和老百姓会挨饿呢?
北风呼噜 发表于 2014-12-21 19:50
荒谬?靠天吃饭就算精耕细做也难得吃饱,没有化肥和良种就算风调雨顺又能有多少产量?没有足够的肥力灌 ...
封建社会生产率低下一样是分配问题,这和生产队的问题一样
kalaoo 发表于 2014-12-21 19:09
呵呵,从苏联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就可以看出来
那些说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关键不是包产到户,而是中国引进来化 ...
体制是一部分,关键是民族性。

现在俄罗斯算啥体制? 除了中国人在那承包种点东西,大部分毛子干嘛? 天天烂醉如泥
如果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不了人们吃饭这个基本问题,怎们能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以下这幅照片是《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的插图,反映的就是苏联时期人们排队买食品的情况。
呲牙虎 发表于 2014-12-21 19:53
邓公对于农民还是很了解的,反倒是太祖表面上了解农民,实际上很不了解农民。
不是对农民的了解,而是对人类本性,人心的理解,毛主席比较善于分析客观事物,而却对人类的主观意志缺乏深入研究,很多东西,人的自由意志也是事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心,人的想法有时候无法用唯物科学解释
封建社会生产率低下一样是分配问题,这和生产队的问题一样
哈哈哈哈,美国农场可不是封建社会,民国的黄金十年也不是吧?

既然靠积极性靠体质就行了,那为什么全球都在用化肥农药?
北风呼噜 发表于 2014-12-21 21:43
哈哈哈哈,美国农场可不是封建社会,民国的黄金十年也不是吧?

既然靠积极性靠体质就行了,那为什么全 ...
民国老百姓都在躲兵灾,拿什么安心生产?

美国农场我就知道一样,经济危机的时候农场主大量倾倒牛奶,淹死小鸡,焚烧小麦。人家没生产队,劳动生产率就大大超过社会需求了,这不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那是什么?
民国老百姓都在躲兵灾,拿什么安心生产?

美国农场我就知道一样,经济危机的时候农场主大量倾倒牛奶, ...
语文体育老师教的?十八世纪的美国农村哪来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那会人美国农场用化肥都多少年了?

现在某人说增产不靠化肥全靠体制,这和红卫兵的精神原子弹有毛线的区别
现在毛子的农业只有更烂吧。

北风呼噜 发表于 2014-12-21 21:56
语文体育老师教的?十八世纪的美国农村哪来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那会人美国农场用化肥都多少年了?

现 ...


1929年大萧条时期别说美国化肥工业,就连世界化肥工业也没发展几年好吧!

发展阶段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化肥工业处于发展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化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并逐步成为一个工业部门。但其规模与现代的化肥工业相比则小得多。
  ①磷肥 主要还是生产过磷酸钙,此外,在欧洲的酸性土壤上广泛施用钢渣磷肥(见热法磷肥)。在40~50年代,高浓度磷肥的生产技术有了突破,主要是湿法磷酸的生产工艺由原来的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作,设备材料的腐蚀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②钾肥 继德国之后,一些国家先后发现了钾矿,其中法国于1910年、西班牙于1925年、苏联于1930年、美国于1931年先后进行了开采。钾矿富集和精制工艺的开发成功,为提高钾肥的品位奠定了基础。
  ③氮肥 1913年,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的哈伯法在德国第一次建厂(见合成氨工业发展史)。它为氮肥工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但是,在50年代以前,它的生产技术还不够完善,价格比较贵,多数用在工业方面,少量用来制造氮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制造炸药,硝酸铵得到了发展。1922年,用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尿素的第一个工厂在德国投入了生产。
  ④复合肥料 1920年,美国氰氨公司的一个磷酸铵小生产装置投入运转,1933年,在加拿大联合采矿和冶炼公司也建成了一个生产磷酸铵的工厂。20世纪30年代初,用硝酸分解磷矿并用氨中和加工制造硝酸磷肥的奥达法首先在德国建厂。
北风呼噜 发表于 2014-12-21 21:56
语文体育老师教的?十八世纪的美国农村哪来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那会人美国农场用化肥都多少年了?

现 ...


1929年大萧条时期别说美国化肥工业,就连世界化肥工业也没发展几年好吧!

发展阶段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化肥工业处于发展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化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并逐步成为一个工业部门。但其规模与现代的化肥工业相比则小得多。
  ①磷肥 主要还是生产过磷酸钙,此外,在欧洲的酸性土壤上广泛施用钢渣磷肥(见热法磷肥)。在40~50年代,高浓度磷肥的生产技术有了突破,主要是湿法磷酸的生产工艺由原来的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作,设备材料的腐蚀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②钾肥 继德国之后,一些国家先后发现了钾矿,其中法国于1910年、西班牙于1925年、苏联于1930年、美国于1931年先后进行了开采。钾矿富集和精制工艺的开发成功,为提高钾肥的品位奠定了基础。
  ③氮肥 1913年,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的哈伯法在德国第一次建厂(见合成氨工业发展史)。它为氮肥工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但是,在50年代以前,它的生产技术还不够完善,价格比较贵,多数用在工业方面,少量用来制造氮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制造炸药,硝酸铵得到了发展。1922年,用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尿素的第一个工厂在德国投入了生产。
  ④复合肥料 1920年,美国氰氨公司的一个磷酸铵小生产装置投入运转,1933年,在加拿大联合采矿和冶炼公司也建成了一个生产磷酸铵的工厂。20世纪30年代初,用硝酸分解磷矿并用氨中和加工制造硝酸磷肥的奥达法首先在德国建厂。
fxk 发表于 2014-12-21 21:08
当大事也解决不了,欧美也不是领导人天天都把高度重视农业问题挂在嘴边的,人家照样吃的很好;计划经济 ...

体制不是一切,非洲人都吃得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