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的后代”张玉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2:35
“张飞的后代”张玉凤  


    采访张玉凤不大容易。她愿意大家是朋友那样聊天,却不接受采访。一个同行趁与她合影的机会递上名片,表达了希望单独采访的意思,
张玉凤笑着说:“我呀,最怕的就是这个了。”
    一个软钉子。
    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她从不拒绝与人们合影,很耐烦,而且总是笑意盈盈,还跟大家一样兴致很好地在快门按下的刹那喊一声“茄子”。吃饭的时候,她也是很热情地招呼大家,语气神态很尊敬。
    怕再碰个软钉子,我转移了视线。吃饭的时候,我坐张玉凤的爱人刘爱民先生旁边。
    “您的大女儿是属猴的吧?”
    “对呀。”刘先生扬了扬眉毛,很惊奇我“情报”的准确度。
    “没什么,我也属猴,所以看过一篇文章就记住了。”
    交换了名片。刘先生看看我的名字,的确没有丝毫女性气息。“我父母希望我是个男孩子,可惜呀,他们偏偏生了两个丫头。跟您家一样。”刘先生这回笑了。他告诉我,虽然他有两个很优秀的女儿,但当初他真的很希望有一个男孩子的。所以,给大女儿取了一个男孩子的名字,刘肖宇。看来,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聊天的气氛很好。
    我忍不住问起刘先生:“毛主席说,张玉凤是‘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是这样吗?”刘先生一听,哈哈大笑,“没错。她就是‘张飞的后代’。别看说话慢条斯理的,有脾气呢!再加上办事认真……”
    说起“张飞的后代”,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发生在28年前的事情了。一次,主席有客人来,而那一天,张玉凤脸上的神情不大高兴。事后,主席批评了她,但张玉凤仍在辩解。主席一怒之下瞪了眼睛对她说:“你不高兴,就给我走。”张玉凤二话没说,收拾包裹就回了家。在家呆了二十多天,难过极了,她无法接受被敬爱的主席辞退的现实。
    后来,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但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婆婆叫她去向毛主席认错,她也没有去。
    后来,她想起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于是她打电话给吴旭君护士长。吴接了电话,让她等一下,之后很快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来接你。就这样她又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于是给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聊天就是这样,聊开了,气氛轻松了,大家的心情也轻松了。
    刘先生能喝点酒,喝白的。他不主动碰杯,但人家找他喝,他大多是一饮而尽。
    “您得有三四两的酒量吧。”
    “没有。也就一两。”他特周到,新菜上来了,他主动为身边的人夹菜,一边夹一边说:“粤菜好吃,但不能天天吃。”原来他与张玉凤是老乡,都是东北人,虽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但都是在北方地界上,吃的口重。他曾在中国铁路物资广州公司工作了几年,粤菜可真没少吃。但吃几天,还是要自己下厨烧点带点酱油醋的菜。而且,对广东人饭前喝汤也不习惯。在汤和粥之间,他愿意选择后者。
    在刘先生的“疏通”下,张玉凤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
    张玉凤告诉我,这些年她的生活一直很平静。离开中南海之后,她先是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这个工作专业性很强,我向组织提出,希望回铁道部工作。”张玉凤后来被调回铁道部,做一名普通干部。去年,她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
    这些年,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张玉凤还做了一项很重要而且她很引以自豪的工作,就是整理毛主席的藏书。去年底,一套由张玉凤担任主编的24卷的鸿篇巨制《毛泽东藏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套书是从毛泽东生前收藏的1万余种10万余册浩瀚藏书中精选出来的,共100余种。
    “我终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事情,了却了一桩心愿。”张玉凤说,上个月她还在西安搞了一次签名售书。她售书是为了完成第二桩心愿,为韶山的毛主席故居纪念馆募一笔钱。
    “韶山那里存放了不少主席的衣物。南方气候潮湿,这些东西不好保存。要做防腐处理,要有恒温设备,这些都需要钱。这套书还没出的时候,我就向出版社预支了10万元,就是给这个纪念馆的。借了钱得赶快还上不是。我也赶了回潮,签名售书。西安的百姓可热情了,我们带了50套书,一会儿功夫就卖完了。”
    刘先生在与我交换名片的时候,特别在名片的空白处写下“张玉凤”几个字,一边写,一边说:“这几个字得比我大。”果然,名片上“张玉凤”几个字比“刘爱民”要大不少。
    后来,张玉凤接受了我的采访。她没名片,就要了一张刘先生的名片,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刘先生却趁机把他写的名片从我手中讨走了。还说:“她字写得比我好,留她写的吧。”
    “哪里,还是你写得好。”张玉凤笑着说。
    两人一言一行都是相互谦让相互欣赏的。
    在饭桌上,我曾经问刘先生:“家里是不是张大姐主外,你主内呀?”他笑着点头,“差不多。”我将这个问题请张玉凤证实,她大声说:“哪里呀,我是又主内又主外。”我看看坐在对面的刘先生,他只笑不答。
    张玉凤1967年与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至今已经30多个春秋。这些年,无论是在专列上工作,还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以及后来调回铁道部,张玉凤工作之余的主要精力就是培养两个女儿。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孩子是她生活的寄托与中心。每天赶回家为孩子烧可口的饭菜,做没完没了的家务。
    他们的两个女儿很出色。大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之后去了美国,现在已经博士毕业,工作了;小女儿学医,是北京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大夫。
    两个出色的女儿让张玉凤很欣慰。“我天天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人,她们还不知道?一些以讹传讹的流言的确让孩子们受到不小压力。可我是她们的妈妈,她们相信我。”
    刘先生退休前,还去美国探了一回大女儿。去美国住了一个多月,他就考下了驾照,天天开车到处转,还真跑了几个州。他告诉我:“在美国玩,只要认识英语字母就够了。”住了半年,他就回来了。他觉得,美国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看看就可以了。再说,张玉凤还在国内。
    有相濡以沫的了解支持她的先生,有出色听话的女儿,张玉凤过着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这位有过不同寻常人生经历的女性,经过人生的起伏,又踏踏实实回到普通人当中。如今张玉凤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过得比她好。摘自《福建侨报》“张飞的后代”张玉凤  


    采访张玉凤不大容易。她愿意大家是朋友那样聊天,却不接受采访。一个同行趁与她合影的机会递上名片,表达了希望单独采访的意思,
张玉凤笑着说:“我呀,最怕的就是这个了。”
    一个软钉子。
    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她从不拒绝与人们合影,很耐烦,而且总是笑意盈盈,还跟大家一样兴致很好地在快门按下的刹那喊一声“茄子”。吃饭的时候,她也是很热情地招呼大家,语气神态很尊敬。
    怕再碰个软钉子,我转移了视线。吃饭的时候,我坐张玉凤的爱人刘爱民先生旁边。
    “您的大女儿是属猴的吧?”
    “对呀。”刘先生扬了扬眉毛,很惊奇我“情报”的准确度。
    “没什么,我也属猴,所以看过一篇文章就记住了。”
    交换了名片。刘先生看看我的名字,的确没有丝毫女性气息。“我父母希望我是个男孩子,可惜呀,他们偏偏生了两个丫头。跟您家一样。”刘先生这回笑了。他告诉我,虽然他有两个很优秀的女儿,但当初他真的很希望有一个男孩子的。所以,给大女儿取了一个男孩子的名字,刘肖宇。看来,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聊天的气氛很好。
    我忍不住问起刘先生:“毛主席说,张玉凤是‘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是这样吗?”刘先生一听,哈哈大笑,“没错。她就是‘张飞的后代’。别看说话慢条斯理的,有脾气呢!再加上办事认真……”
    说起“张飞的后代”,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发生在28年前的事情了。一次,主席有客人来,而那一天,张玉凤脸上的神情不大高兴。事后,主席批评了她,但张玉凤仍在辩解。主席一怒之下瞪了眼睛对她说:“你不高兴,就给我走。”张玉凤二话没说,收拾包裹就回了家。在家呆了二十多天,难过极了,她无法接受被敬爱的主席辞退的现实。
    后来,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让张玉凤写检查,但倔强的她没有写。她的婆婆叫她去向毛主席认错,她也没有去。
    后来,她想起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中南海,于是她打电话给吴旭君护士长。吴接了电话,让她等一下,之后很快对她说,你在家等着吧,马上有车来接你。就这样她又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于是给这位不肯认错的工作人员一句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聊天就是这样,聊开了,气氛轻松了,大家的心情也轻松了。
    刘先生能喝点酒,喝白的。他不主动碰杯,但人家找他喝,他大多是一饮而尽。
    “您得有三四两的酒量吧。”
    “没有。也就一两。”他特周到,新菜上来了,他主动为身边的人夹菜,一边夹一边说:“粤菜好吃,但不能天天吃。”原来他与张玉凤是老乡,都是东北人,虽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但都是在北方地界上,吃的口重。他曾在中国铁路物资广州公司工作了几年,粤菜可真没少吃。但吃几天,还是要自己下厨烧点带点酱油醋的菜。而且,对广东人饭前喝汤也不习惯。在汤和粥之间,他愿意选择后者。
    在刘先生的“疏通”下,张玉凤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
    张玉凤告诉我,这些年她的生活一直很平静。离开中南海之后,她先是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这个工作专业性很强,我向组织提出,希望回铁道部工作。”张玉凤后来被调回铁道部,做一名普通干部。去年,她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
    这些年,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张玉凤还做了一项很重要而且她很引以自豪的工作,就是整理毛主席的藏书。去年底,一套由张玉凤担任主编的24卷的鸿篇巨制《毛泽东藏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套书是从毛泽东生前收藏的1万余种10万余册浩瀚藏书中精选出来的,共100余种。
    “我终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事情,了却了一桩心愿。”张玉凤说,上个月她还在西安搞了一次签名售书。她售书是为了完成第二桩心愿,为韶山的毛主席故居纪念馆募一笔钱。
    “韶山那里存放了不少主席的衣物。南方气候潮湿,这些东西不好保存。要做防腐处理,要有恒温设备,这些都需要钱。这套书还没出的时候,我就向出版社预支了10万元,就是给这个纪念馆的。借了钱得赶快还上不是。我也赶了回潮,签名售书。西安的百姓可热情了,我们带了50套书,一会儿功夫就卖完了。”
    刘先生在与我交换名片的时候,特别在名片的空白处写下“张玉凤”几个字,一边写,一边说:“这几个字得比我大。”果然,名片上“张玉凤”几个字比“刘爱民”要大不少。
    后来,张玉凤接受了我的采访。她没名片,就要了一张刘先生的名片,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刘先生却趁机把他写的名片从我手中讨走了。还说:“她字写得比我好,留她写的吧。”
    “哪里,还是你写得好。”张玉凤笑着说。
    两人一言一行都是相互谦让相互欣赏的。
    在饭桌上,我曾经问刘先生:“家里是不是张大姐主外,你主内呀?”他笑着点头,“差不多。”我将这个问题请张玉凤证实,她大声说:“哪里呀,我是又主内又主外。”我看看坐在对面的刘先生,他只笑不答。
    张玉凤1967年与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至今已经30多个春秋。这些年,无论是在专列上工作,还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以及后来调回铁道部,张玉凤工作之余的主要精力就是培养两个女儿。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孩子是她生活的寄托与中心。每天赶回家为孩子烧可口的饭菜,做没完没了的家务。
    他们的两个女儿很出色。大女儿在北京读完大学之后去了美国,现在已经博士毕业,工作了;小女儿学医,是北京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大夫。
    两个出色的女儿让张玉凤很欣慰。“我天天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人,她们还不知道?一些以讹传讹的流言的确让孩子们受到不小压力。可我是她们的妈妈,她们相信我。”
    刘先生退休前,还去美国探了一回大女儿。去美国住了一个多月,他就考下了驾照,天天开车到处转,还真跑了几个州。他告诉我:“在美国玩,只要认识英语字母就够了。”住了半年,他就回来了。他觉得,美国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看看就可以了。再说,张玉凤还在国内。
    有相濡以沫的了解支持她的先生,有出色听话的女儿,张玉凤过着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这位有过不同寻常人生经历的女性,经过人生的起伏,又踏踏实实回到普通人当中。如今张玉凤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过得比她好。摘自《福建侨报》
张飞?张妃?
对此人的评价可不怎么样哇……[em07]
我觉得那些流言不大可信,一个70-80的老人也没多少实际性生活了,主要还是需要照顾吧--
老年人找个生活秘书--或说保姆挺难,肯定得找个岁数小的---但找个男的,有些人会猜是同性恋,断袖癖;找个女的有些人又说什么妃的----,找个太监有人会说封建帝王…
总有些人拿伟人开涮自以为得意,也为了糊口,要是写的书没什么花边奇闻卖不出去的。
我觉得这个女人也可怜.[em04]
"挖掘"是一种癖好,是某种心理的满足,还能借此达到某种目的.
[em01]
T62前俩天不还说她是毛主席的情妇吗
名人的后代也累呀
对这个现在的人的确没有什么太大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