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为什么一定要处死声名显赫的孔融全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2:16:36
看过电影《赤壁》的人都知道,一开场,曹操打算出师消灭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道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这是虚构。

  历史上,没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这一说。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确是被曹操所害。曹操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妻儿老小全部诛杀。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让梨”,4岁就知道把大个儿的梨子让给客人,客人笑称他为神童。

  是够神的,保不齐大个儿的梨子有虫,所以让给你。从小拿这典故教孩子,孩子不知这世道弱肉强食,到社会上吃够了亏,心里啐传统教育一脸唾沫。

  孔融吃过亏吗?他吃亏大了。也是有才,爱显摆。这一点从他写文章以议论为主可以看出来,孔融文章的内容大多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

  可是,在曹操手下当差,显摆才华的下场基本都不好,孔融算一个,杨修算一个,祢衡不算,那是玩半裸秀打嘴仗的,见到祢衡您就算看到不要脸本人了。瞧人徐庶多机灵,一言不发,透着沉默是金。

  实际上,孔融也是个义士。怎么说呢?在他16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备举荐42岁的孔融为青州刺史。

  时隔一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

  后来,孔融辗转到曹操手下。曹操这人比较复杂,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个矛盾综合体。他知道孔融有才,让孔融到许昌做了将作大臣。将作大臣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就是主管工程、建设。

  孔部长上任以来,干得不错,常常在朝廷的御前会议中,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

  可是,公元19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孔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术大言不惭地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一时又灭不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太尉杨彪。因为杨彪曾经和袁术联姻。杀不了远的,搞个近的,曹操便诬陷杨彪,说他企图废黜天子,上奏疏请求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听说了这事儿,朝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对曹操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曹操这时正在气头上,你提什么《周书》啊,这才华卖弄得忒不是时候了。可孔融的话又无懈可击合情合理,意思很明确——如果你曹操这样滥杀无辜,必定大失天下人心,以后谁还愿意辅佐你呢?

  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他让许昌令满宠去审理杨彪的案子。孔融没办法,只得暗中活动,他请尚书令荀彧托付满宠,说审理杨彪时,请只录口供,不要拷打。

  满宠心头有数,说是审理杨彪,结果一句也不问,上来就按照法令拷打杨彪。几天后,满宠告诉曹操,说这杨彪经过拷打,一个字也没说,这个人在海内有名气,如果不把他的罪过搞清楚,就不能服众,就会失去民心,这对您非常不好。

  曹操没办法,当天就把杨彪放了。

  一开始,孔融和荀彧听说满宠拷打杨彪,还心生怨恨。这下才知道是满宠的计策,为的就是让曹操放了杨彪。

  杨彪领教了曹操的厉害,如今汉室衰弱,政权都在曹家,惹不起躲得起,他谎称双腿肌肉萎缩,连续十几年不能行走。最终逃离了曹操的魔掌。而孔融不知趣,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他反而有点得意忘形,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在绝对权力的统治空间里,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时时处处恃才傲物,说怪话讲酸话,是历史上不少自命清高之士的嗜好。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有智商,就显示不出自己卓然不群。讽刺挖苦倒在其次,否定重大决策更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譬如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干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无言以对。

  反对一回就算了,可孔融回回都反对,这就让曹操极度恼火,记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备。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家伙平时就一贯唱反调,关键时难保他不会下烂药。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但孔融是一个名士,不能说杀就杀,一方面,曹操可不想背负滥杀无辜的罪名;另一方面,如满宠所言,要服众,不要失去民心。

  那么,妥当的方式就是谋杀。

  谋杀的要领在于周密、严谨的部署和策划。曹操精细盘算,认为给孔融罗织罪名最为妥当。这罪名还不能是一个,要多个。

  于是,谋杀行动分为这两个步骤。

  第一步:这年的8月24日,曹操派光禄勋山阳人郗虑出任御史大夫。为什么要让郗虑做御史大夫呢?因为曹操很清楚,此人素与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虑一上任,曹操就马上指使他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既乐意又卖力,搞别人兴致差点,搞孔融他来劲了啊!

  很快,郗虑就搜罗到给孔融定罪的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而且,从前孔融在北海的时候,看到王室不安宁,召集徒众,要想图谋不轨,后来和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

  要说这罪名够大了。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命郗虑继续秘密调查搜罗。

  于是,郗虑又收集到孔融两大不孝的言论。

  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俩哥们儿脸皮确实够厚的。

  另一个是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得,两大罪名,不忠不孝。一个鼻孔流血,只是火旺,两个鼻孔一起流血,你死定了。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杀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

  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

  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决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

  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不许讲怪话——讲怪话、讽刺、挖苦绝不是活跃政治空气,而是作乱。在专制的政权里,你们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人权,更没有话语权。

  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这个没打红钩的布告,充分表达出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_7181_1498665.shtml

这文章写得有点意思看过电影《赤壁》的人都知道,一开场,曹操打算出师消灭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道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这是虚构。

  历史上,没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这一说。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确是被曹操所害。曹操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妻儿老小全部诛杀。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让梨”,4岁就知道把大个儿的梨子让给客人,客人笑称他为神童。

  是够神的,保不齐大个儿的梨子有虫,所以让给你。从小拿这典故教孩子,孩子不知这世道弱肉强食,到社会上吃够了亏,心里啐传统教育一脸唾沫。

  孔融吃过亏吗?他吃亏大了。也是有才,爱显摆。这一点从他写文章以议论为主可以看出来,孔融文章的内容大多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

  可是,在曹操手下当差,显摆才华的下场基本都不好,孔融算一个,杨修算一个,祢衡不算,那是玩半裸秀打嘴仗的,见到祢衡您就算看到不要脸本人了。瞧人徐庶多机灵,一言不发,透着沉默是金。

  实际上,孔融也是个义士。怎么说呢?在他16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备举荐42岁的孔融为青州刺史。

  时隔一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

  后来,孔融辗转到曹操手下。曹操这人比较复杂,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个矛盾综合体。他知道孔融有才,让孔融到许昌做了将作大臣。将作大臣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就是主管工程、建设。

  孔部长上任以来,干得不错,常常在朝廷的御前会议中,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

  可是,公元19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孔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术大言不惭地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一时又灭不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太尉杨彪。因为杨彪曾经和袁术联姻。杀不了远的,搞个近的,曹操便诬陷杨彪,说他企图废黜天子,上奏疏请求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听说了这事儿,朝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对曹操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曹操这时正在气头上,你提什么《周书》啊,这才华卖弄得忒不是时候了。可孔融的话又无懈可击合情合理,意思很明确——如果你曹操这样滥杀无辜,必定大失天下人心,以后谁还愿意辅佐你呢?

  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他让许昌令满宠去审理杨彪的案子。孔融没办法,只得暗中活动,他请尚书令荀彧托付满宠,说审理杨彪时,请只录口供,不要拷打。

  满宠心头有数,说是审理杨彪,结果一句也不问,上来就按照法令拷打杨彪。几天后,满宠告诉曹操,说这杨彪经过拷打,一个字也没说,这个人在海内有名气,如果不把他的罪过搞清楚,就不能服众,就会失去民心,这对您非常不好。

  曹操没办法,当天就把杨彪放了。

  一开始,孔融和荀彧听说满宠拷打杨彪,还心生怨恨。这下才知道是满宠的计策,为的就是让曹操放了杨彪。

  杨彪领教了曹操的厉害,如今汉室衰弱,政权都在曹家,惹不起躲得起,他谎称双腿肌肉萎缩,连续十几年不能行走。最终逃离了曹操的魔掌。而孔融不知趣,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他反而有点得意忘形,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在绝对权力的统治空间里,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时时处处恃才傲物,说怪话讲酸话,是历史上不少自命清高之士的嗜好。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有智商,就显示不出自己卓然不群。讽刺挖苦倒在其次,否定重大决策更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譬如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干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无言以对。

  反对一回就算了,可孔融回回都反对,这就让曹操极度恼火,记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备。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家伙平时就一贯唱反调,关键时难保他不会下烂药。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但孔融是一个名士,不能说杀就杀,一方面,曹操可不想背负滥杀无辜的罪名;另一方面,如满宠所言,要服众,不要失去民心。

  那么,妥当的方式就是谋杀。

  谋杀的要领在于周密、严谨的部署和策划。曹操精细盘算,认为给孔融罗织罪名最为妥当。这罪名还不能是一个,要多个。

  于是,谋杀行动分为这两个步骤。

  第一步:这年的8月24日,曹操派光禄勋山阳人郗虑出任御史大夫。为什么要让郗虑做御史大夫呢?因为曹操很清楚,此人素与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虑一上任,曹操就马上指使他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既乐意又卖力,搞别人兴致差点,搞孔融他来劲了啊!

  很快,郗虑就搜罗到给孔融定罪的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而且,从前孔融在北海的时候,看到王室不安宁,召集徒众,要想图谋不轨,后来和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

  要说这罪名够大了。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命郗虑继续秘密调查搜罗。

  于是,郗虑又收集到孔融两大不孝的言论。

  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俩哥们儿脸皮确实够厚的。

  另一个是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得,两大罪名,不忠不孝。一个鼻孔流血,只是火旺,两个鼻孔一起流血,你死定了。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杀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

  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

  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决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

  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不许讲怪话——讲怪话、讽刺、挖苦绝不是活跃政治空气,而是作乱。在专制的政权里,你们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人权,更没有话语权。

  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这个没打红钩的布告,充分表达出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_7181_1498665.shtml

这文章写得有点意思
孔融就是一个清流,实事儿不一定能干多么好,毛病倒是挑一大堆。曹操时代的公知而已
这个事情,我得说道说道。
那时候有很多流言 "说曹操要篡位"。因此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就是说:"如果天意选中了我 那我就当个周文王吧"。周文王并没有篡位,篡位的是周武王,周武王纂位后封自己的父亲为周文王。可见,曹操并不想亲自纂位,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儿子来纂位,然后给自己封号留名。他本是汉朝魏王,他儿子纂位后封他为魏武帝。
曹操在世的时候,文武百官就分成两派,忠于汉室或忠于曹操。对于死忠汉室的时候,曹操一一杀掉了。有很多,包括帮助他征战二十余年的荀彧。他为他的儿子铺平了纂位的路。所以曹操一死,曹丕就纂位了,这个时机最好,晚了就夜长梦多了。
孔融有才,可是他忠于汉室。所以曹操容不得他。
武王伐纣,赐妲己周公旦
隐真讳假,高手也.

写得好像孔融长期在朝中为官未曾离朝,而且刚直不阿似的.

可是现实中孔融是一个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窃据北海一隅,又私通东吴,武力对抗中央,可真算不上什么圣人之裔\贤德之辈,最后被大军征伐,兵败身死而已.
孔融后人没有全挂吧
LS都没说到点子上,孔融,杨彪,杨修和以后的司马懿都是北方士族。
曹操是庶族强人,士族是他清洗的对象。孔融不太听话,自然先挂;杨修为人阴险,把柄难抓,所以后挂。司马懿也备受猜忌,但靠韬光养晦和年龄优势撑到了曹操死。
同样庶族出身的刘备也被士族刘巴取笑过,但刘备没那么硬气,需要士族的资源,所以饶了他一命

这里是帝国 发表于 2014-12-10 17:21
孔融就是一个清流,实事儿不一定能干多么好,毛病倒是挑一大堆。曹操时代的公知而已


孔家可不是清流,是彻头彻尾的世家大族。

曹操统治时期的政治斗争的核心就是新兴庶族地主与世家大地主的夺权。
这里是帝国 发表于 2014-12-10 17:21
孔融就是一个清流,实事儿不一定能干多么好,毛病倒是挑一大堆。曹操时代的公知而已


孔家可不是清流,是彻头彻尾的世家大族。

曹操统治时期的政治斗争的核心就是新兴庶族地主与世家大地主的夺权。
如果按照易中天的借读,曹操作为新兴的地主军阀,要打击以孔融为代表的士族大家。

不过,曹操死后,两晋的历史表明,还是士族大家胜利了。
cutter 发表于 2014-12-11 10:21
如果按照易中天的借读,曹操作为新兴的地主军阀,要打击以孔融为代表的士族大家。

不过,曹操死后,两晋 ...
唉,现在中国世家大族又有出现的迹象啊。
cutter 发表于 2014-12-11 10:21
如果按照易中天的借读,曹操作为新兴的地主军阀,要打击以孔融为代表的士族大家。

不过,曹操死后,两晋 ...
然后士族又被蛮人修理了……
庶族经济资源无法与士族比,唯有全族习武自保。曹操,刘裕,陈庆之等皆庶族
jshgym06 发表于 2014-12-11 10:26
唉,现在中国世家大族又有出现的迹象啊。
所以十年一次的权力圈大洗牌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曹操还是功大于过,最起码结束了北方的战乱割据,为大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事实上宋以前曹操还是正面的。

jshgym06 发表于 2014-12-11 10:26
唉,现在中国世家大族又有出现的迹象啊。


中国历史虽然没有欧洲那种沿袭几百年、一千多年的贵族,但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产生有一定影响的大家族也很正常啊。远的不说,无锡荣氏家族到今天也快一百多年了。

jshgym06 发表于 2014-12-11 10:26
唉,现在中国世家大族又有出现的迹象啊。


中国历史虽然没有欧洲那种沿袭几百年、一千多年的贵族,但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产生有一定影响的大家族也很正常啊。远的不说,无锡荣氏家族到今天也快一百多年了。
唉,现在中国世家大族又有出现的迹象啊。
两晋的士族是被胡人灭掉的。
难道又一个轮回?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0:31
然后士族又被蛮人修理了……
庶族经济资源无法与士族比,唯有全族习武自保。曹操,刘裕,陈庆之等皆庶族
北方坞堡,崔卢李郑发来贺电。

南方的话,淝水之战的指挥官可是士族噢。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0:31
然后士族又被蛮人修理了……
庶族经济资源无法与士族比,唯有全族习武自保。曹操,刘裕,陈庆之等皆庶族
还“全族习武”

士族有部曲(比如袁绍)

庶族的首领也不是你那个意义上的“武”,一样是靠“宾客”和部曲。
cutter 发表于 2014-12-11 10:35
中国历史虽然没有欧洲那种沿袭几百年、一千多年的贵族,但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产生有一定影响 ...
从东汉到唐代,中国的士族门阀也沿袭了几百年了啊。

士族门阀兴起于汉代,先是在南北朝被蛮族沉重打击,然后在唐代逐步瓦解在科举制度之下,到唐末五代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之下,科举考试一切凭考试。士族门阀考不过庶族出身的士子。
而且在科举制度之下,进士人数非常少,庶族考上进士之后必然成为大官,也杜绝了门阀利用权力打压庶族。
再加上唐宋以后,做官提拔一切看考绩,家族权力的影响被大大削弱了。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之后,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形成了一批新的士族门阀。
好在这一批人在1949年被摧毁。

但是建国之后,军功勋贵再次形成新的家族,虽然在文革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近二三十年来迅速恢复。

现在中国的公务员虽然靠考试,但考上公务员之后也只是吏员而已,远称不上官。组织部考察和九品中正制也类似。
在仕途上,世家大族可以让子弟迅速上位,普通家庭小孩除非攀附世家否则极难上位。
cutter 发表于 2014-12-11 10:21
如果按照易中天的借读,曹操作为新兴的地主军阀,要打击以孔融为代表的士族大家。

不过,曹操死后,两晋 ...
这个不是易中天的

是陈寅恪万绳楠田余庆唐长孺诸位先贤的。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11 10:46
北方坞堡,崔卢李郑发来贺电。

南方的话,淝水之战的指挥官可是士族噢。
我也没说士族不能打,司马懿就是士族。你想多了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0:57
我也没说士族不能打,司马懿就是士族。你想多了
北方的士族没有“被蛮人修理”……这就是我要说的。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11 10:48
还“全族习武”

士族有部曲(比如袁绍)
中后期士族都涂脂抹粉,以书画自娱。纵然有军事天赋,久不操练也不行啊。
东晋早期,士族王导,王敦尚能统御军略。到王朝中期,破落户军事家桓温就把皇帝吓尿了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1:00
中后期士族都涂脂抹粉,以书画自娱。纵然有军事天赋,久不操练也不行啊。
东晋早期,士族王导,王敦尚能 ...
你说的是南方,南方士族不是士族的全部。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11 10:59
北方的士族没有“被蛮人修理”……这就是我要说的。
只能说部分士族顽强地撑到了晚唐。既然没被修理,何必还要南迁?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1:06
只能说部分士族顽强地撑到了晚唐。既然没被修理,何必还要南迁?
早就和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结合了,还“顽强地撑到”……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11 11:08
早就和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结合了,还“顽强地撑到”……
那还叫没被蛮人修理,原本与庶族联姻都觉得丢人,却被迫与蛮人结合。难道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1:06
只能说部分士族顽强地撑到了晚唐。既然没被修理,何必还要南迁?
当时北方五胡建立的政权里,文官大多都是北方士族,游牧民族文化低不会管理,依靠汉族门阀帮他们统治。
而汉族门阀只要能做官,能保持家族地位,不在乎给胡人效力。

不过到了南北朝的时候,鲜卑族的门阀开始出现,汉人门阀被胡人门阀打压。
而在东魏、西魏分裂的时候,汉族门阀大部分在关东,再一次站错队。
后来隋唐的时候,皇室和朝廷中的汉族勋贵都不是士族出身。李渊攀附自己是陇西李氏,但其实很可疑。

因为关陇贵族中的汉人都不是门阀出身,所以隋唐的时候,朝廷才能用科举制度打压士族。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1:12
那还叫没被蛮人修理,原本与庶族联姻都觉得丢人,却被迫与蛮人结合。难道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没有汉族士族的主动合作,你觉得北魏能够稳固统治呢还是能够搞汉化改革?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11 11:21
没有汉族士族的主动合作,你觉得北魏能够稳固统治呢还是能够搞汉化改革?
北魏是收拾河山的一朝,在此之前已经大乱了近百年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1:28
北魏是收拾河山的一朝,在此之前已经大乱了近百年
不好意思


很显然,这些士族在所谓的“大乱”时期并没有受到至少伤筋动骨的影响。
jshgym06 发表于 2014-12-11 11:18
当时北方五胡建立的政权里,文官大多都是北方士族,游牧民族文化低不会管理,依靠汉族门阀帮他们统治。
...
胡人门阀中也有一部分汉化了,比如隋唐时期的于氏家族。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12-11 11:28
北魏是收拾河山的一朝,在此之前已经大乱了近百年
另外,还有一部分南迁的士族北归了……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孔融与袁绍乃至司马懿都是死硬的士族门阀,与曹家政权是势不两立的。必死。拿个人恩怨来猜度曹操有些贬低他了。
乌良海 发表于 2014-12-11 09:36
隐真讳假,高手也.

写得好像孔融长期在朝中为官未曾离朝,而且刚直不阿似的.
被光荣三国骗了,当初我也是这么想的。他被董肥排挤到青州当东海相对付黄巾而已,还是忠于中样政权的,还被袁家驱逐出境了。
隐真讳假,高手也.

写得好像孔融长期在朝中为官未曾离朝,而且刚直不阿似的.

北海孔融,想起了三国志英杰传
中国历史虽然没有欧洲那种沿袭几百年、一千多年的贵族,但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产生有一定影响 ...
长期和平,必然要产生世家。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11 10:48
还“全族习武”

士族有部曲(比如袁绍)
以后的“庶族”会被宗教取代,其实以前也有一半
acoustics 发表于 2014-12-11 14:20
以后的“庶族”会被宗教取代,其实以前也有一半
你说的是什么的“以后”?

科举制之后,特别是宋代起就不是“士庶”的区别了,而是官僚地主和一般非身份地主的区别了。
shuttleworth 发表于 2014-12-11 11:30
不好意思
不至于吧,东晋那些侨居士族至少失去了原来郡望的地盘吧。

Pinochet 发表于 2014-12-14 17:22
不至于吧,东晋那些侨居士族至少失去了原来郡望的地盘吧。


他们占据了新的地盘啊。
Pinochet 发表于 2014-12-14 17:22
不至于吧,东晋那些侨居士族至少失去了原来郡望的地盘吧。


他们占据了新的地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