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翔:从现实出发,是我艺术创作的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44:32

艺术家戴翔的《新清明上河图》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结构为蓝本,对原画人物和事件进行全面改编,创作立足当下,以现实为依托,置换时间与空间,将当下社会典型性事件进行戏剧性摆拍并置入其中。戴翔自己则在画面里扮演古今社会各阶层诸多角色,游走于社会的旁观与当局者之间。
http://slide.news.sina.com.cn/y/slide_1_63957_77506.html/d/1#p=1
艺术家戴翔的《新清明上河图》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结构为蓝本,对原画人物和事件进行全面改编,创作立足当下,以现实为依托,置换时间与空间,将当下社会典型性事件进行戏剧性摆拍并置入其中。戴翔自己则在画面里扮演古今社会各阶层诸多角色,游走于社会的旁观与当局者之间。
http://slide.news.sina.com.cn/y/slide_1_63957_77506.html/d/1#p=1

在视觉的空间处理上,拍摄之始戴翔就力求违背光学规律、制造多焦点合一的全景深照片长卷,画面全景深的控制契合于他想要追求的画面内容细节的铺陈。“这张作品从构思、拍摄到后期制作近三年,它可以输出长度达到 30 米以上的标准仍可近距离观看。”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全景。

“一直以来我想演绎一个关于中国当下社会现实切片的长卷,并寻求一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方式,这基于自己的创作情感诉求和生活经验,现实世界会充满不可思议的冲突性和戏剧性,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它本身具备我要创作的框架与背景信息,能与当下的社会事件产生一种互动性,所以它比较适合作为改编对象。我在大学期间主修专业就是中国画专业,曾临摹此画,亦有一定的情结所在。”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因此我置换了古今的时间与空间,希望作品能够介入现实引发新语境下的思考,对社会的进步有参与性。我觉得借不借用形式不是关键,关键是借用它们去做什么及做成什么?利用《清明上河图》模本衍生的工艺品很多,但它只是把原有传统绘画进行媒介转化。”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你对待这个原始素材的主观成份和客观之间占的比重,以及它有没有和当下的语境转换才是关键。每个时代都会遇到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激发创作者们新的思考与表现,才是艺术推进的关键。”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张作品从构思到完成近三年。基本上是持续时间,花费全部时间和精力一共拍摄了 1 T 左右的素材, 近万个图层的处理,很多古装衣服和道具都是自行制作和租赁的,画面中有近千人的人物造型,我自己在其中扮演了 90 个左右的古今社会角色。”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拍摄过程基本是前期策划草图,中期进行拍摄,后期进行合成处理,有时工作也有交叉。前期主要是勾画草图,进行创意安排,事件的筛选。画面视觉处理上主要利用拼接追求全景深的效果,以保证画面每一个细节的呈现。”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基本上画面事件的核心男主角都是我自己扮演的。比如打人的城管,‘我爸是李刚’事件的肇事者,画面中的警察、记者、开发商、乞丐、富人、穷人、死人、精神病患者、农民工、算命的、嫖客、法医、书生、百姓等等,‘我’游走在当局者与旁观者之间。”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种参与者与见证者的定义最初的时候已经确立。我的工作方式不是一次性地做完全部的整体的布局然后再开始创作,而是有了 70% 的思路之后再推进,可能会衍生出新的想法,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会不断地递进和深化。”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古人’在这里面强调一种互动,他作为一个符号出现,个体背后有着不同时代的对比。”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整幅作品大致上有三四十个社会现象参与其中,我会选择历史记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以及反映不同层面的事件。”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我爸是李刚’、‘挟尸要价’、‘包小姐’以及‘放心肉’、‘三聚氰胺’、‘拆迁和房地产’等等大小三四十个话题事件,它无疑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是关乎我们的一些历史记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和矛盾。”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因此我会选择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能反映不同层面的,这些问题会激发创作者新的思考与表现。利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演绎,呈现引人思考的话题,也是一种公共参与,以推进社会进步。”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整个作品的叙事上、事件之间是一个并置、共生的嵌入。 ”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其实使用什么媒介不重要,跟着自己的状态走,选择你所喜欢的,并且适合的,相机也只是我的媒介,石涛所讲‘笔墨当随时代’,我理解的‘笔墨’是个大概念,‘笔墨’应该是一种媒介、一种语言。接下来的作品有可能会在媒介的选择上再会拓宽一些。”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现实世界会充满不可思议的冲突性和戏剧性,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图为《新清明上河图》局部。

戴翔,艺术家,1978 年生于天津 ,2001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中国画专业,2004 年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现生活工作于天津、北京。创作媒介涉及绘画、影像等。作品曾在中国 、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展出并被法国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
戴翔:从现实出发,是我艺术创作的基础
  【编者按】艺术家戴翔的《新清明上河图》以宋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结构为蓝本,对原画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全面改编,创作立足当下,以现实为依托,置换时间与空间,将当下社会具有典型性事件进行戏剧性的摆拍并置入其中。在视觉的空间处理上,拍摄之始戴翔就力求违背光学规律、制造多焦点合一的全景深照片长卷,画面全景深的控制契合于他想要追求的画面内容细节的铺陈。戴翔自己则在画面里扮演了古今社会各阶层的诸多角色,游走于社会的旁观与当局者之间。


  戴翔,艺术家,1978 年生于天津 ,2001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中国画专业,2004 年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现生活工作于天津、北京。创作媒介涉及绘画、影像等。作品曾在中国 、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展出并被法国多家机构及私人收藏。《新雷锋故事》系列曾发表于美国《aperture》、《photograph》、英国《The Sunday Times》、法国《le Monde2》、《art actuel》等杂志,另该系列作品已入编荷兰莱顿大学高中选修课教材。近年展览:2014 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州,中国、2011 第一届多伦多中国摄影艺术节(TCPF),多伦多,加拿大、2010 中国当代摄影一览,北京,中国、2010 洛杉矶国际摄影博览会(LA PHOTO),洛杉矶,美国、2009 大河画廊回顾展,北京,中国、 2009 “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北京,中国、2008 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州,中国、2008 “全景”四人影像展,北京,中国、2008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2008 当代中国摄影学术展,北京,中国、2004 上古城“艺术PARTY”三人影像展,天津,中国。

  回顾热点事件、与现实产生一种互动性

  新浪图片:在作品《新清明上河图》中,你选择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个古代的艺术作品作为基本背景,当时为什么确定要用这种形式去表现?

  戴翔:首先,这取决于我的创作需求。一直以来我想演绎一个关于中国当下社会现实切片的长卷,并寻求一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方式,这基于自己的创作情感诉求和生活经验,现实世界会充满不可思议的冲突性和戏剧性,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它本身具备我要创作的框架与背景信息,能与当下的社会事件产生一种互动性,所以它比较适合作为改编对象。我在大学期间主修专业就是中国画专业,曾临摹此画,亦有一定的情结所在。因此我置换了古今的时间与空间,我希望作品能够介入现实引发新语境下的思考,对社会的进步有参与性。

  这个作品在 2011 年底我做了草图方案,并和批评家鲍昆先生有过沟通与交流,得到他的支持,转年初即着手拍摄。

  新浪图片:现在也有一些人借用古代艺术的形式创作,像绘画、雕塑、扇面等,你有没有创作形式上的顾虑,可能会被人质疑俗套或是讨巧。

  戴翔:我觉得借不借用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借用它们去做什么以及做成什么?利用《清明上河图》模本所衍生的十字绣、微雕、沙盘很多很多,但它只是把原有的传统绘画模式进行媒介转化,并没有创造出完全迥异于绘画的新艺术,因此它只是衍生的工艺品,你对待这个原始素材的主观成份和客观之间占的比重以及它有没有和当下的语境转换才是关键。每个时代都会遇到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激发创作者们新的思考与表现,才是艺术推进的关键。

  新浪图片:这幅作品从开始构思到展出,是持续的创作还是间续进行的?创作过程大致上是怎样的,你觉得创作难度在于什么地方?

  戴翔:这张作品从构思、确定方案以及素材拍摄到后期制作近三年。基本上是持续时间,花费全部时间和精力一共拍摄了 1 T 左右的素材, 近万个图层的处理,很多古装衣服和道具都是自行制作和租赁的,画面中有近千人的人物造型,我自己在其中扮演了 90 个左右的古今社会角色,拍摄过程基本是前期策划草图,中期进行拍摄,后期进行合成处理,有时工作也有交叉。前期主要是勾画草图,进行创意安排,事件的筛选。画面视觉处理上主要利用拼接追求全景深的效果,以保证画面每一个细节的呈现。为了追求大尺寸高清晰度的展示,它可以输出长度达到 30 米以上的标准仍可近距离观看,也是花费时间的要素之一。

  “我”游走在当局者与旁观者之间

  新浪图片: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人物有很多是你自己本身,你是如何定位自己参与的这些角色呢,作为一个什么样的符号载体?

  戴翔:我自己扮演了大概 90 多个古今的社会角色。基本上画面事件的核心男主角都是我自己扮演的。比如打人的城管,“我爸是李刚”事件的肇事者,画面中的警察、记者、开发商、乞丐、富人、穷人、死人、精神病患者、农民工、算命的、嫖客、法医、古代书生、普通百姓等等,“我”游走在当局者与旁观者之间。

  新浪图片:这种参与者与见证者的自我定义是你在创作之初就确立的么?您是怎样一种工作方式?画面中的“古人”又是怎样一种存在?

  戴翔:最初的时候已经确立。我的工作方式不是一次性地做完全部的整体的布局然后再开始创作,而是有了 70% 的思路之后再推进,可能会衍生出新的想法,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会不断地递进和深化, 拍摄前会在网上找相关事件的新闻照片做参考。“古人”在这里面强调一种互动,他作为一个符号出现,个体背后有着不同时代的对比。

  与其说是消极与讽刺,倒不如说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态度来介入现实

  新浪图片:社会现实是你关注的核心,整幅作品你大约能确定有多少社会现象参与其中么?

  戴翔:大致上有三四十个,我会选择历史记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以及反映不同层面的事件。

  新浪图片:所以主旨上你并不是有意拼接社会的“黑暗面”,而是想以这种方式引发思考。

  戴翔:“我爸是李刚”、“挟尸要价”、“包小姐”以及“放心肉”、“三聚氰胺”、“拆迁和房地产”等等大小三四十个话题事件。它无疑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是关乎我们的一些历史记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会选择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能反映不同层面的,这些问题会激发创作者新的思考与表现。利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演绎,呈现引人思考的话题,也是一种公共参与,以推进社会进步。

  新浪图片:有些人觉得这样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起会太直白,应该更隐晦些,你是怎么认为的?

  戴翔:仁者见智,智者见智。

  新浪图片:整个作品的叙事上有没有浏览顺序的规划,是时间上的递进还是散点式的进行?

  戴翔:事件之间是一个并置、共生的嵌入。

  笔墨当随时代

  新浪图片:是什么促使你从国画转向摄影创作,接下来的艺术创作上又有什么考虑?

  戴翔:其实使用什么媒介不重要,我觉得跟着自己的状态走,选择你所喜欢的,并且适合的,相机也只是我的媒介,石涛所讲“笔墨当随时代”,我理解的“笔墨”是个大概念, “笔墨”应该是一种媒介、一种语言。接下来的作品有可能会在媒介的选择上再会拓宽一些。